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ICU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ICU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禹[1](2021)在《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患者监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检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准确性已获得临床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对非插管患者呼吸不良事件预测与心肺复苏质量评估中。为明确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患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该文对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及其类型进行简要分析,并对近年来关于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综述。

韦宜宾,吴瑕,邓海霞,蓝洲,蒙竹韵[2](2021)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急诊急危重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通过阅读近期数据库,收集相应文献材料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总结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及其他急诊内外科疾病等方面应用的最新动态,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反映机体的通气、循环代谢功能,具有无创、简单、方便、反映迅速灵敏等优点,为今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治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杨倩[3](2021)在《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 酸碱平衡紊乱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引起多脏器间的级联反应,尤其在危重症患者中,不仅加速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更会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如何快速、便捷、准确地判断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成为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酸碱定义的提出为科学家深入探索人体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于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而提出的HCO3-与CO2相互关系的生理学法,还是研究影响H+浓度的强弱离子的物理化学法,以及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基于Van Slyke方程的SBE法,均是为了将酸碱紊乱的复杂生理机制转化为更直观易懂的数字函数关系。1978年,Carroll提出的预计代偿公式成为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里程碑,开启了预计代偿公式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时代。此后,Narins、Margaret及Hamm等验证并完善了预计代偿公式。我国的研究者受此启发,试图寻找适用于亚洲人群的预计代偿公式组,从周寿生、张家骧到韦国强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临床研究者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验证和完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工作,将预计代偿公式之间的优缺点汇总,编攥出了普遍适用于临床上的经典公式法。它已成为急诊、ICU、呼吸科及其他领域的主要计算公式,并被大量论文及教材直接引用,成为目前临床上量化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经典公式法较为复杂,且需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实用效果较差,不利于快速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酸碱失衡状态。随着血气分析仪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将Van Slyke的SBE理论转化为直观可读取的数值,并绘制了量化酸碱平衡紊乱的另一种更为直观的预计代偿方法,即SBE法。目前已有研究证实,SBE法在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预判价值,但目前较少有研究比较该方法与传统的预计代偿公式法在酸碱平衡紊乱患者中诊断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已研究成熟的经典公式法作为评估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比较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失衡类型的血气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探讨SBE法替代经典公式法在早期识别患者酸碱失衡类型的可行性,为临床上寻找更为准确的、简便的评估酸碱紊乱类型的方法,便于临床推广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2月、2020年9月~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呼吸科等收治患者中共收集到29764例血气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入组10216例异常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包括Gem3500和Gem4000两种检测仪器)。将患者分为经典公式组和SBE组,搜集患者血气分析参数,包括pH值、PaCO2、HCO3-、SBE等。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评价Gem3500和Gem4000两种仪器对不同类型血气参数检验的差异性,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检验评价经典公式法和SBE法对于初步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一致性,并用Wilson方法计算其95%CI,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Gem3500与Gem4000两种仪器在检测pH、PaCO2、PaO2、HCO3-及SBE的血气分析结果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8.23、-1.00、-2.43、-1.156、-6.23,p均>0.05)。两组公式对10216例异常血气分析判断,其中呼酸±代碱筛选组1392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酸中毒1068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60例,两者判断一致1228例(88.22%),kappa=0.598(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 为 0.545~0.651;呼碱±代酸筛选组1193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碱中毒1050例,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2例,两者判断一致1122例(94.05%),kappa=0.638(p<0.001),联系强度较强,95%CI为0.562~0.714;代酸±呼碱筛选组2476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1128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09例,两者判断一致1837例(74.19%),kappa=0.474(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0.441~0.507;代碱±呼酸筛选组5155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碱中毒2367例,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1500例,两者判断一致 3867 例(75.01%),kappa=0.490(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 0.466~0.514。结论1.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平衡紊乱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98、0.638、0.474、0.490),但前者计算耗时少、公式组直观简捷、易于记忆,可以作为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快速判断酸碱紊乱状态的重要工具,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SBE法对于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急性呼酸(碱)合并代谢紊乱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沈谦益,文戈弋,宗力群[4](2021)在《呼气末CO2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设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阐述了CO2的生理过程及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监测的临床应用现状,简要介绍了CO2体积分数测量原理和CO2的采样方法,详细介绍了pET(CO2)监测相关医疗设备在检测精度提高、多功能化、小型化及适配组件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技术及设备存在的不足,指出了未来pET(CO2)监测相关设备的研发应当结合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物联网、智能化等重点或热点技术领域,从而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和易用性。

马洁,王琪,陈佳,郭洁[5](2021)在《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在PICU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将呼吸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展开研究工作,工作的开展时间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研究共选取患者50例,均为儿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在给予机械通气后的半小时,1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对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数值和波形图进行检测,并在其他时间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数值和波形图进行连续监测。结果:PatCO2和PetCO2相关性显着,两者关系系数r=0.821,P<0.05。对上机过程中患儿所出现的PetCO2数值和波形图异常原因进行分类处理,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为痰液堵塞,一旦出现痰液堵塞,对应的PetCO2图形变化表现形式较多,其次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通气涨。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对连续呼气末的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监测,可将个体患儿的呼吸道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进行反应,有利于对气管插管的位置进行有效确定,可将其当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的主要依据,将呼吸机存在的故障进行排除,将动脉采血过程中的痛苦程度进行降低,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藏瑞,张艳,温亚[6](2021)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昏迷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监测在指导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ICU就诊的44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按单号、对号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插方式进行胃管置入,干预组在PETCO2监测下进行胃管置入,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的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4例患者均完成留置胃管操作。干预组留置胃管耗时[(4.87±1.03) min]比对照组[(7.22±2.51)min]短(P<0.05),干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63.64%)比对照组(50.00%)高。干预组患者在插胃管过程中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波动值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4.55%,13.64%)低于对照组(31.82%,45.45%)(P<0.05)。结论 :在PETCO2监测下对昏迷患者进行胃管的置入,不仅能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还能及时有效地判断胃管位置,从而指导护士插管,提高效率,减少隐患。

陈魁玲,郭洁,邵彤,孟繁菁,李蔚[7](2020)在《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对PICU机械通气患儿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常采用末梢血氧饱和度对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机械通气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但此种监测方式对儿科重症患儿缺乏一定的直观性。近年来,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研究对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在PICU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为临床监测提供思路和方案支持。方法选取2017-07-01-2018-07-01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10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选择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观察组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对照组未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分析两组患儿病情的监测情况,对比分析两组不良事件发生、响应情况以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8.3%,与对照组的45.3%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3.295,P=0.070。观察组错误插管响应时间为(0.58±0.17)min,短于对照组的(2.11±0.42)min,t=24.583,P<0.001;呼吸机管路脱落响应时间为(0.24±0.12)min,短于对照组的(0.88±0.15)min,t=24.255,P<0.001;呼吸机管路打折或扭曲响应时间为(1.05±0.34)min,短于对照组的(1.87±0.26)min,t=13.947,P<0.001;通气不足响应时间为(4.12±0.78)min,短于对照组的(7.61±1.23)min,t=17.445,P<0.001。观察组治愈出院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94.34%;死亡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5.66%;治愈出院率与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39和0.266,P值分别为0.308和0.610。结论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在PICU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及时发现机械通气不良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

李戈[8](2020)在《机械排痰联合ETCO2检测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检测技术指导机械排痰,分析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建立人工气道并进行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排痰。观察组利用ETCO2检测技术指导机械排痰。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各项指标(SPO2、PaO2、排痰量、撤机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为9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O2、PaO2、排痰量、撤机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32.00%(P<0.05)。结论利用ETCO2监测的特异性指导机械排痰简便易行,能直观看到二氧化碳的排出情况,可有效提升排痰效果,缩短排痰时间,促进患者体征和症状的改善,安全性较高。

姚娟娟[9](2020)在《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的作用机制验证及舒适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从机器构造和流体力学的角度看,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HFNC)的实质是高允许漏气量的恒流无创支持系统。基于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HFNC是无创呼吸机的一种恒流模式。由于冲刷鼻咽部死腔、产生一定的气道压力等机制,HFNC已被用于治疗多种呼吸疾病,但其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验证。为此,本课题以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一体机对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并对其舒适性进行评估,从而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4名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测量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不同流量时鼻腔2、3、4、5cm深度处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鼻腔2、3、4、5、6cm深度处的呼气末压(EEP)和吸气末压(EIP)以验证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的作用机制。此外,测量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不同流量产生的噪声和舒适性。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流量设置为 0、5、10、15、20、25、30、35、40、45、50、55、60 L/min。对各观察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对各观察指标进行两两比较。采用傅里叶函数曲线拟合分析鼻腔不同深度,各观察指标随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流量变化的趋势。结果: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当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流量为60L/min时,鼻腔2cm、3cm、4cm、5cm深度处的PeCO2较0L/min时分别降低了30.2mmHg、14.9mmHg、8.2mmHg、8.3mmHg。闭嘴经鼻呼吸时,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产生的最大EEP和EIP分别为6.5cmH20和2.9cmH2O,最大噪声为65.9dB。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流量为60L/min时,口、鼻或咽干燥评分、吞咽困难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咽喉疼痛评分、其他不适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70、0.48±0.82、1.57±1.13、0.09±0.47、0.61±0.9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鼻腔同一深度,与OL/min相比,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流量<20L/min时PetCO2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量<10L/min时EEP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量≥15L/min时EIP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量相同时,与鼻腔2cm深度处相比,鼻腔其他深度处的EEP、EIP差异不大;而PetC02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OL/min相比,流量≥15L/min时噪声有统计学差异(P<0.05)。傅里叶函数曲线拟合结果显示:PetCO2与流量之间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EEP、EIP、噪声与流量之间存在非线性正相关关系。结论:1.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对健康成人鼻阈后呼气末C02的冲洗作用十分有限,随着深度加深,对呼气末CO2的冲洗作用迅速降低。2.闭口经鼻呼吸时,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在健康成人鼻腔内只能产生低水平呼气末压(<6.6cmH2O)和低水平吸气末压(<3.0cmH2O)。3.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的流量越大,健康成人鼻腔内的PetCO2越小,呼气末压和吸气末压越大,且均是非线性关系。4.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HFNC的流量越大,其产生的噪声越大(<65.9dB),且为非线性关系。5.大多数健康成人能耐受的最大流量为30L/min,不适感主要表现为呼气困难。

陈苗妙,潘柳华,李坤旺[10](2020)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对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评价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用于心脏骤停患者评估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0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心脏骤停且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患者54例,实施标准心肺复苏(CPR)并行动态PETCO2监测。根据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为ROSC组(35例)和非ROSC组(19例),比较两组复苏过程中PETCO2连续监测的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时间点PETCO2预测CPR效果的效能。记录可除颤心律患者除颤前1 min内的PETCO2,并在除颤成功与失败患者间比较PETCO2除颤前1 min;同时按照是否ROSC、入住ICU 72 h生存和死亡、出院时存活和死亡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平均PETCO2。结果ROSC组患者在CPR开始5 min、10 min、20 min PETCO2及平均PETCO2方面均高于非ROSC组(P<0.05);但CPR开始1 min PETCO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颤成功患者的除颤前1 min PETCO2明显高于除颤失败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OC曲线显示,PETCO2 20 min预测复苏成功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930,95%可信区间(CI):0.819~1.000]大于平均PETCO2(AUC=0.862,95%CI:0.761~0.964)、PETCO2 10 min(AUC=0.852,95%CI0.722~0.982)、PETCO2 5 min(AUC=0.741,95%CI:0.594~0.888);PETCO220 min预测CPR成功的最佳节点为20.5 mmHg,此时其特异性为94.7%、敏感性为66.7%。ROSC组、入住ICU 72 h存活组及存活出院组的平均PETCO2值均高于无ROSC组、入住ICU 72 h死亡组及出院时死亡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PETCO2可有效评估心脏骤停患者CPR的质量和预后,包括预测可除颤心律心脏骤停患者的除颤效果,其中CPR 20 min时的PETCO2≤20.5 mmHg可作为预后不良的评价指标。

二、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ICU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ICU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患者监测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的概述
2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的类型
    2.1 便携式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
    2.2 鼻咽导管采样二氧化碳监测仪
3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患者监测中的应用
    3.1 Pet CO2监测的意义
    3.2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非麻醉)患者监测中的应用
        3.2.1 Pet CO2监测在非插管患者呼吸不良事件评估中的应用
        3.2.2 Pet CO2监测在非插管患者心肺复苏效果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3.3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麻醉)患者监测中的应用

(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急诊急危重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PETCO2的临床应用概述
2 PETCO2的在急危重症中的具体应用
    2.1 PETCO2在人工管路中的应用
        2.1.1 鼻胃管的置入及判定
        2.1.2 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2.2 PETCO2在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
    2.3 PETCO2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2.3.1 指导调节呼吸机参数
        2.3.2 指导脱机与调整呼吸机故障
    2.4 PETCO2在急诊内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2.4.1 急诊内科疾病
        2.4.2 急诊外科疾病
3 结束语

(3)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背景
        1.1.1 酸碱定义与血气分析的历史
        1.1.2 二次反应理论
        1.1.3 碱剩余及标准碱剩余
        1.1.4 酸碱紊乱的评估及预计代偿公式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选条件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采集数据
    2.4 患者分组及对象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种仪器测量血气分析的结果比较
    3.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的一致性比较
        3.2.1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酸±代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碱±代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3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酸±呼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4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碱±呼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进展及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呼气末CO2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设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CO2的生理过程
2 pET(CO2)监测的临床应用现状
    2.1 pET(CO2)的波形图及其应用
        2.1.1 正常pET(CO2)波形及其观察指标
        2.1.2 异常波形及其意义
    2.2 pET(CO2)监测的临床应用
        2.2.1 指导插管
        2.2.2 反映肺部通气功能
        2.2.3 监测麻醉恢复期身体机能
        2.2.4 指导机械通气
        2.2.5 诊治呼吸疾病
3 pET(CO2)监测原理、采样方法、精度优化与设备研究进展
    3.1 CO2体积分数测量原理
        3.1.1 非分散红外光谱法
        3.1.2 其他CO2体积分数测量方法
    3.2 CO2采样方法
        3.2.1 主流式采样
        3.2.2 旁流式采样
        3.2.3主流式采样与旁流式采样优缺点对比
    3.3 精度优化方法与相关设备研究进展
        3.3.1 精度优化方法
        3.3.2 检测设备多功能化
        3.3.3 监测设备小型化
        3.3.4 适配组件的发展
4 结语

(5)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在PICU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患者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at CO2和Pet CO2相关性
    2.2 Pet CO2监测结果分析
3 讨论

(6)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昏迷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留置胃管方法
        1.2.1 传统方式留置胃管
        1.2.2 PETCO2监测下留置胃管
        1.2.3 观察指标
        1.2.4 结果判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置管时间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与置管成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PETCO2监测下留置胃管可缩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范围,使置管时间缩短
    3.2 PETCO2监测下留置胃管可减少患者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4 小结

(7)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对PICU机械通气患儿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 发生不良事件后响应情况
    2.3 预后
3 讨论

(8)机械排痰联合ETCO2检测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表1
    2.2 两组各项指标的比较,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表3
3 讨论

(9)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的作用机制验证及舒适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的主要呼吸生理学机制
        2.1.1 冲刷鼻咽部死腔内二氧化碳
        2.1.2 产生气道压力
    2.2 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产生的噪声
    2.3 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的舒适性
    2.4 二氧化碳监测简介
    2.5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仪器及器材
    3.4 研究方法
        3.4.1 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的应用
        3.4.2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3.4.3 呼气末压及吸气末压监测
        3.4.4 噪声监测
        3.4.5 舒适性评估
    3.5 统计学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
第4章 结果
    4.1 健康成人受试者基本信息
    4.2 流量对各观察指标的影响
        4.2.1 流量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4.2.2 流量对呼气末压的影响
        4.2.3 流量对吸气末压的影响
        4.2.4 流量对噪声的影响
        4.2.5 流量对舒适性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流量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5.2 流量对呼气末压和吸气末压的影响
    5.3 流量对噪声的影响
    5.4 流量对舒适性的影响
    5.5 本研究对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护理工作的建议
第6章 结论
第7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和展望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间及答辩情况表

(1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对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评价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预后
    2.3 不同复苏结果患者PETCO2动态监测情况比较
    2.4 不同时间点PETCO2监测值预测ROSC的ROC曲线
    2.5 不同预后的心脏骤停患者PETCO2平均值比较
3 讨论

四、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ICU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仪在非插管患者监测中的研究进展[J]. 宋禹. 医疗装备, 2021(11)
  • [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急诊急危重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韦宜宾,吴瑕,邓海霞,蓝洲,蒙竹韵. 大众科技, 2021(05)
  • [3]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D]. 杨倩. 河北大学, 2021(11)
  • [4]呼气末CO2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设备研究进展[J]. 沈谦益,文戈弋,宗力群. 医疗卫生装备, 2021(02)
  • [5]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在PICU中的应用效果[J]. 马洁,王琪,陈佳,郭洁. 黑龙江中医药, 2021(01)
  • [6]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昏迷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J]. 藏瑞,张艳,温亚. 中国护理管理, 2021(02)
  • [7]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监测对PICU机械通气患儿应用效果分析[J]. 陈魁玲,郭洁,邵彤,孟繁菁,李蔚. 社区医学杂志, 2020(17)
  • [8]机械排痰联合ETCO2检测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J]. 李戈. 临床护理杂志, 2020(04)
  • [9]无创呼吸机恒流模式的作用机制验证及舒适性评估[D]. 姚娟娟. 山东大学, 2020(12)
  • [1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对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评价意义[J]. 陈苗妙,潘柳华,李坤旺. 中国现代医生, 2020(16)


呼吸机论文 呼气末二氧化碳论文 机械通气论文

上一篇:子宫穿孔5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银杏叶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