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骨折21例临床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1例老年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汪康,李胜华,邓英虎,夏良政[1](2021)在《SuperPATH入路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SuperPATH入路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uperPATH入路手术治疗的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组),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组)。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股骨颈骨折组切口长度6~8cm,平均(7.83±0.54)cm,手术时间50~145min,平均(91.10±26.85)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92.75±66.33)mL,术后输血量0~800mL,平均(137.50±239.47)mL,术后X线片上测得的股骨柄假体前倾角8°~17°,平均11.32°±2.56°,下床时间1~2d,平均(1.30±0.46)d。股骨粗隆间骨折组切口长度均为6cm,手术时间90~165min,平均(118.33±24.27)min,术中出血量20~300mL,平均(113.33±101.60)mL,术后输血量0~900mL,平均(150.00±180.28)mL,下床时间4~7d,平均(5.67±1.21)d,术后骨折愈合时间9~12周,平均(10.83±1.37)周。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0个月,平均(47.67±8.48)个月。股骨颈骨折组患者术后平均4周可脱拐行走,步态基本正常。股骨粗隆间骨折组患者术后4周可部分负重活动,术后12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及骨痂生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髋均获得良好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达100%。结论采用SuperPATH入路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安全可行,SuperPATH入路具有手术过程微创、疼痛轻、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活动、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张建[2](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现在骨科医师普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主。两种方案都能很好地保证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期间产生的并发症,但在手术适应证上两种方案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差异性。方法:纳入200例75岁以上Tronzo-EvansⅠ-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失访11例,共189例完成随访,其中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9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负重、完全负重)、凝血功能(术前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参数。依据Harris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结果:(1)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和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下床活动时间)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0.05)。(2)术后1,2,3,6个月Harris评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均高于PFNA组(P<0.05);术后1年两组Harris评分相近,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中两组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组为20%,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为7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但长柄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减少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赵阔[3](2021)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类,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由低能量损伤引起,多与骨量丢失及跌倒等因素相关。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和卫生系统的负担也随之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髋部骨折位居全球十大至残性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50万髋部骨折发生,而在未来四十年髋部骨折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100万。预计2040年,美国和加拿大因治疗髋部骨折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将达到98亿美元及到6.5亿美元。随着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髋部骨折总数的50%将会发生于亚洲。我国作为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将是医疗卫生体系乃至全社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挑战。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成人髋部骨折的50%,约占所有成人骨折的3.13%。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两种形式。虽然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最佳内固定物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最近二十年中,髓内设备的使用数量已远远超过髓外设备的使用。伽马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经典的髓内固定物,主要适用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缺点之一是螺钉的使用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进而出现内固定失败。此外,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出髓内钉不仅增加患者创伤,同时导致医疗支出的增加。鉴于此,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马钉,其可降解性可以有效降低内植物的刚度,从而降低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并在螺钉中增加了仿生孔,通过仿生孔为松质骨的生长提供合适的条件,以促进恢复原有的骨小梁结构,同时促进皮质骨、松质骨双向愈合,重塑粗隆部的机械支撑和力线传导。因此,通过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两者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可以为以后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引用提供重要参考。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或牵引设备完成牵引,并维持复位状态至成功植入髓内钉。牵引床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最常用的牵引设备。然而,牵引床使用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为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增加治疗周期及医疗费用。此外,当患者合并同侧肢体远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足踝部皮肤条件不好时,牵引床的使用往往受限,只能选择人工牵引,增加手术的难度等。此外,牵引床价格较为昂贵,在一些非骨科特色的医院或基层医院中往往因财政支出有限,对牵引床望而却步。既往有许多报道曾提出过新型的牵引设备或方法取代牵引床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然而因技术不成熟,均未得到推广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四肢长骨骨折治疗的复位设备,已成功应用于股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等治疗。然而,其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仍然有待观察。当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技术已较为成熟,然而,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仍然是治疗的难点。股骨粗隆间骨折,因其高死亡率,又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肺炎,是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患者术后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降低相应的医疗支出至关重要。掌握当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更加全面的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可以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20世纪90年代,髓内钉开始出现并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随后髓内钉应用推广一度受阻。近20年,随着髓内钉设计的不断完善及相关手术技术的提高,髓内钉重新活跃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主流方式之一。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及手术技术的进步,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已经相当成熟,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当下治疗的难题。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肺炎更是首要因素,因此了解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肺炎的预防,降低患者死亡率至关重要。总之,虽然髓内钉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只有不断推动髓内钉设计的完善、提高相关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进一步促进髓内钉的推广,同时推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进一步发展。第一部分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伽马钉是治疗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内植物之一,然而伽马钉的使用面临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等风险。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仿生伽马钉,拟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新型伽马钉与传统伽马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首先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计算机扫描成像扫描1具经甲醛处理(未超过1个月)的成年男性尸体的股骨标本,建立AO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模拟使用传统传统钛合金伽马钉和仿生可降解生物镁合金伽马钉固定骨折。通过比较两种内植物固定后的等效应力、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评估内固定后骨长入对股骨近端的影响,进而比例两种内植物的固定效果。结果:在完整模型中,最大主应力为5.8Mpa,最小主应力为-11.7Mpa,等效应力为11.4Mpa。完整模型中松质骨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出现在与主、次压力区骨小梁生长方向一致的位置。传统伽玛钉愈合后最大主应力为32Mpa,最小主应力为-23.5Mpa,等效应力为31.3Mpa。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在新型伽马钉模型中,随着骨折愈合,镁合金逐渐溶解吸收,并设定为在术后12个月完全降解。新型伽马钉固定后,最大主应力为18.7Mpa,最小主应力为-12.6Mpa,等效应力为14.0Mpa。在最小主应力区小于-10Mpa的应力值较传统钛合金伽马钉有显着提高。同时,仿生伽马钉模型在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更接近于完整骨的应力分布,显着降低了内植物相关的应力集中。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与传统伽马钉相比,仿生可降解镁合金伽玛钉,可以改善应力分布,使其接近完整股骨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双反牵引复位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复位器,为了探索其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使用效果,本团队开展了其与牵引床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根据术中牵引方式分为两组:双反牵引组和牵引床组,其中双反牵引组患者30例、牵引床组患者36例。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相关特征、手术相关数据及部分预后指标等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间在人口学及骨折相关特征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数据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其中,双反牵引床组患者的平均颈干角为129.37°,显着低于牵引床组的平均135.67°(p=0.001);牵引床组患者切开复位率显着高于双反牵引组(13.9%vs3.3%,p<0.001)。在骨折预后方面,两组患者各项预后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安全、有效的辅助完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且与牵引床相比,双反牵引复位器可以通过更加微创的方式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术后肺炎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灾难性的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也是的公共卫生体统面临的挑战。了解术后肺炎的发生率、掌握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术后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采取髓内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术后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骨折特征、术前血液指标、手术相关指标。首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索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以下方面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年龄>82岁、男性、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合并症数量、ASA3-4级、BMI、ICU经历、CKMB、BNP、PCT、D-Dimer;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82岁(OR=2.54,p=0.004),男性(OR=2.13,p=0.01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OR=5.02,p<0.001),慢性肝病(OR=3.39,p=0.037),泌尿系感染(OR=8.46,p=0.005),CKMB>20U/l(OR=2.31,p=0.020),BNP≥75ng/l(OR=4.02,p=0.001),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与术后肺炎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中术后肺炎的发生率约为3.5%(53/1495例)。年龄>82岁,男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病,泌尿系感染,CKMB>20U/l,BNP≥75ng/l,以及D-dimer>2.26 mg/l为术后肺炎发生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肺炎的筛查,对高危人群采取靶向性的管理,对于术后肺炎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郑海伦,詹陈菊,刘琪希[4](2021)在《循证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护理效果及安全性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循证护理干预在股骨骨折术后护理效果及安全性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及WanFang Data,查找循证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在股骨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6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0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循证护理干预能缩短患者住院天数〔MD=-5.78,95%CI(-7.25,-4.42),P<0.000 01〕,提高患者满意度〔OR=8.79,95%CI(4.68,16.52),P<0.000 01〕;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结果显示: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降低感染的发生〔OR=0.17,95%CI(0.10,0.30),P<0.000 01〕,减少压疮的发生〔OR=0.13,95%CI(0.07,0.25),P<0.000 01〕,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OR=0.31,95%CI(0.13,0.26),P<0.000 01〕。结论循证护理干预能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术后康复更安全有效。

成科[5](2020)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诊治的5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共计16例。将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分为B组,共计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ICU入住率、术后并发症、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功能、术后1年生存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顺利出院,其中A组有1例患者出院后6个月在家死亡,B组有1例患者在ICU入住期间死亡、有1例患者出院后5个月在家死亡,其余48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1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ASA分级、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年生存率等方面,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手术时间少于B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平均下地负重时间早于A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的ASAIII、IV级患者术后ICU入住率低于B组中的ASAIII、IV级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内固定技术相比,在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1年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其主要优势是麻醉风险低、手术时间短和术后ICU入住率低,可以降低老年患者的麻醉和手术打击,可以作为身体基础条件较差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替代治疗方案。

王子东[6](2020)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防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14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的采集,回顾性分析影响其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评估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骨伤科住院部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时间、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入院第1d、术前、术后1、3、7d)血常规、术前白蛋白及术前D-二聚体、双下肢动静脉彩超、输血量、是否进行中药干预等情况,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144例,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潜在影响因素,并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估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疗效。结果:14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男66例,女78例,年龄6096岁,平均78.8岁;BMI值18.7326.91 kg/m2,平均(21.92±1.43)kg/m2;右侧髋关节骨折患者77例,左侧67例;高血压患者86例,糖尿病患者33例;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显示血管硬化伴血栓者6例,血管硬化伴斑块者79例;行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者71例,PFNA 73例。平均术前时间(7.72±4.14)d,平均手术时长(2.26±1.09)h,平均住院时间(21.67±7.49)d,术前平均白蛋白35.12g/L,术前D-二聚体中位数为3.95mg/L;平均总失血量(879.50±585.54)mL,平均显性失血量(188.96±151.67)mL,平均隐性失血量(690.54±508.53)mL,占总失血量78.52%;共有80名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656.88±429.07)mL,围手术期内接受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患者共71例,未接受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患者共73例。其中年龄、BMI、患侧、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时间、术前白蛋白、术前D-二聚体、双下肢动静脉血管情况、手术方式对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长(t=3.581,p<0.001)、性别(t=4.043,p<0.001)、骨折类型(t=2.175,p<0.05)、中药干预(t=-3.933,p<0.001)是影响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拟合优度检验决定系数R2=0.344,调整R2=0.308。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F=9.649,p<0.001,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着。根据标准化系数Beta值可知,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骨折类型(Beta=0.391)、中药干预(Beta=-0.293)、性别(Beta=0.292)、手术时长(Beta=0.271)。结论:1.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多,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2.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但女性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低于男性;3.GardenⅢ型和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但手术方式选择关节置换或PFNA与隐性失血量无关;4.手术时长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5.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临床疗效满意。

李皎[7](2020)在《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及相关性,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诊治的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130例为骨折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诊治的非骨折老年女性患者100例为非骨折组,两组均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并进行比较。将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基本正常组、下降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E2、FSH、LH水平,并分析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显着低于非骨折组,而血清FSH、LH水平显着高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折组患者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均显着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密度下降组患者的血清E2水平显着低于骨密度基本正常组,血清FSH、LH水平显着高于骨密度基本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腰椎、髂骨、股骨上段骨密度与血清E2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 05),与血清FSH、LH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 05)。结论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显着变化,骨密明显下降,临床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针对性护理方案改善老年女性性激素水平和骨密度,预防骨折的发生。

封海[8](2019)在《人工关节置换选择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选择性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选择性应用人工关节置换的32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和应用髓内固定系统(Gamma3)治疗的56例患者的病案资料。平均随访24.8个月,并根据AO分类标准将两组资料分别进行骨折分类,分别记录两组随访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全负重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于术后3、6、12、24月复诊时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就两组病例所统计数据资料应用SPSS2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完全随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为340.94±35.23ml多于内固定组的236.96±28.92ml,(P<0.05)。但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完全负重下地时间12.34±1.77天,均优于内固定组的23.2%和62.18±4.71天,(P<0.05)。术后3月、6月置换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1.81±2.93和79.06±2.03分优于内固定组的59.14±2.67分和68.91±2.16分,(P<0.05)。术后12月两组评分为80.19±1.28分和79.71±1.90分,(P>0.05),术后24月,内固定组88.92±2.08分优于置换组80.35±3.00分,(P<0.05);在VAS评分方面,术后3月置换组4.78±0.87分优于内固定组5.98±1.05分,(P<0.05),术后6月、12月,两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月,内固定组2.98±0.70分优于置换组4.32±0.70分(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可以有选择的应用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不能长期卧床,骨质较差的患者,较之内固定术可以允许患者早期负重下地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功能恢复疗效可靠。

胡玲[9](2019)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进行文献研究,为本研究中研究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2.描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为高危患者识别、术后谵妄预测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文献研究按照由Arksey和O’Malley首次提出,并经Daudt等进一步完善的范围综述方法学框架进行制作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范围综述,并参照2015年JBI出版的范围综述方法学手册中有关开展及报告范围综述的指南进行报告。主要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确定相关研究,研究选择,资料提取,整理、总结和报告结果五个关键步骤。2.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便利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因创伤性髋部骨折入住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创伤病区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因素调查表(自行设计),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衰弱量表和意识模糊评估法量表。以意识模糊评估法量表的评估结果描绘术后谵妄发生现状;以各研究指标为自变量,结局指标为因变量,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探究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并确定危险因素中连续性变量的危险分界点。结果1.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文献研究初检出相关文献935篇,最终纳入36篇文献进行范围综述。包括原始性研究31篇,系统评价3篇,指南文献2篇。依据谵妄多因素模型,最终总结出可进一步研究的13个易感因素和12个诱发因素,初步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指标。2.术后谵妄发生现状(1)217例研究对象中有63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9.0%;有29例发生SSD,发生率为13.4%。(2)以CAM量表评估条目为准,这63例POD患者谵妄症状发生情况如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思维紊乱(88.9%),意识水平改变(79.3%),感知觉障碍(68.3%),定向力障碍(63.5%),精神运动性激越(49.2%),精神运动性阻滞(47.6%),睡眠周期紊乱(36.5%),记忆受损(12.7%)。3.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分析(1)以POD为分组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细胞比容、白蛋白、血钠浓度、骨折前活动能力、脑卒中史、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精神类疾病史、术前衰弱、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术中低氧、术后入住ICU和ICU住院时长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6,OR=1.172)、术前衰弱(P=0.044,OR=2.525)、脑卒中史(P=0.020,OR=7.423)、术中低氧(P=0.016,OR=20.020)及ICU住院时长(P=0.012,OR=2.665)是POD的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AUC=0.822,P<0.001)、术前衰弱(AUC=0.776,P<0.001)和ICU住院时长(AUC=0.778,P<0.001)对POD的预测效能中等,脑卒中史(AUC=0.590,P=0.050)和术中低氧(AUC=0.602,P=0.028)的预测效能较低,年龄、术前衰弱和ICU住院时长的危险分界点分别为80岁、2(即衰弱前期)和1天。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及亚谵妄的发生率较高,谵妄患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年龄>80岁,术前衰弱,有脑卒中病史,术中出现低氧血症以及术后ICU入住时间超过1天的患者是发生POD的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此外,对于以上危险因素中的2个诱发因素:术中低氧和ICU住院时长,可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POD发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赵志岩[10](2019)在《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yoplasty)、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FHR,Bipola Femerai Head Replacement)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HSIF,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的疗效。并探讨患者术后解剖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是否产生影响。方法收集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严格按照筛选标准筛选,剩余105例有效病例。对这10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影像学检查及住院的诊疗经过进行详细的整理,并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三组,36名患者(THA组)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1例(29.4%),女25例(70.6%);年龄6579岁,平均(70.29±0.99)岁;左股骨颈骨折21例,右股骨颈骨折15例;Garden分型:Ⅲ型22例,Ⅳ型14例。有35名患者(BFHR组)接受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男9例(30.8%),女26例(69.2%);年龄6580岁,平均(71.21±0.75)岁;左股骨颈骨折22例,右股骨颈骨折13例。Garden分型:Ⅲ型20例,Ⅳ型15例。有34例患者(HSIF组)接受了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男16例,女18例;年龄6578岁,平均(69.76±0.75)岁;左股骨颈骨折15例,右股骨颈骨折19例。Garden分型:Ⅲ型26例,Ⅳ型8例。对三组患者术后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测量的解剖参数进行整理,并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组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花费、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erle D’Aubign and 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HA组所用手术时间为(101.85±9.40)min,BFHR组手术所用时间为(85.09±8.61)min,HSIF组手术所用时间为(63.44±3.8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2.89,P<0.05)。THA组术中出血量为(326.21±28.25)ml,BFHR组术中出血量为(268.89±21.59)ml,HSIF组术中出血量为(107.79±10.6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49.37,P<0.05)。THA组住院花费为(60437.17±3190.96)元,BFHR组住院花费为(48187.05±4109.68)元,HSIF组住院花费为(23280.74±2066.74)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6.66,P<0.05)。TH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3.21±7.45)分,BFHR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7.97±7.42)分,HSIF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2.94±7.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8,P<0.05)。THA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6.56±2.52)分,BFHR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4.50±3.04)分,HSIF组Merle D’Aubign and Postel功能评分为(12.38±4.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6,P<0.05)。THA组股骨偏心距术后为(37.87±4.79)mm,复查为(35.81±4.3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67,P<0.05)。BFHR组股骨偏心距术后为(39.48±4.93)mm,复查为(36.69±4.6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HSIF组前倾角术后为(14.03±5.45)度,复查为(12.59±1.02)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5,P<0.05)。THA术后短期内偏心距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5.024,P>0.05)。BFHR术后短期内偏心距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91,P>0.05)。HSIF术后短期内前倾角的变化和患者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94,P>0.05)。结论1短期内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病人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短期内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的髋关节功能优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短期内有股骨偏心距值的减小,但对髋关节的功能无影响。4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短期内有股骨前倾角值的减小,但对髋关节的功能无影响。图16幅;表13个;参79篇。

二、21例老年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例老年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SuperPATH入路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器械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2)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设计
    2.时间和地点
    3.对象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及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材料
    5.方法
        5.1 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组
        5.2 PFNA组
        5.3 术后处理
        5.4 随访
    6.主要观察指标
        6.1 临床观察指标
        6.2 影像学观察指标
    7.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参与者数量分析
    2.患者分组流程图
    3.基本资料
    4.临床指标
    5.Harris功能评分表
    6.术后并发症情况
    7.典型病例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传统髓内钉与新型仿生可降解镁合金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反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麻醉方法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两组ASAIII、ASAIV级患者中术后并发症、术后ICU入住率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的比较
    4 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年生存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1 本研究中A组和B组的数据结果分析
        1.1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的分析
        1.2 两组患者在下地负重时间上的分析
        1.3 两组中 ASAIII、IV 级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术后 ICU 入住率的分析
    2 外固定技术在麻醉方式上的优势
    3 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
    4 外固定架技术的缺点
第5章 结论
    1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2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诊断标准及骨折分型
        1.1.1 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及分型
        1.1.2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及分型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2.1 术前常规处理
        2.2 药物处理
        2.3 手术治疗
        2.3.1 PFNA手术方法
        2.3.2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
        2.3.3 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3.数据收集和失血量计算
        3.1 数据收集
        3.2 BMI的计算
        3.3 术前血容量计算
        3.4 总失血量计算
        3.5 显性失血量计算
        3.6 隐性失血量计算
    4.统计学分析
    5.研究结果
        5.1 单因素分析及筛选
        5.2 潜在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1.髋关节的解剖特点
    2.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3.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机制
    4.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
    5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防治
        5.1 现代医学的研究及应用
        5.2 中医理论及中药的运用
        5.2.1 中医对于伤科治血的认识
        5.2.2 加味桃红四物汤的组成及功效
        5.2.3 加味桃红四物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方法
        1.2.2 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测定方法
        1.2.3 骨密度测定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老年女性的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分析
    2.2 骨密度下降组与基本正常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老年女性的性激素水平比较
    2.4 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8)人工关节置换选择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材料及方法
    1.资料
        1.1 对象
        1.2 解剖及分型
        1.3 手术及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2.概念界定
    3.理论基础
    4.研究目的
    5.研究意义
    6.研究内容
    7.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谵妄的定义
    2.谵妄的分型
    3.亚谵妄概述
    4.谵妄的评估及诊断
        4.1 意识模糊评估法(CAM)
        4.2 谵妄等级评分量表98 修订版(DRS-R-98)
        4.3 护理谵妄筛查量表(Nu-DESC)
        4.4 谵妄观察筛查量表(DOSS)
        4.5 评估工具间的比较
        4.6 提高谵妄检出率的方法
        4.7 小结
第三章 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文献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明确研究问题
        2.2 确定相关研究
        2.3 研究选择
        2.4 资料提取
        2.5 整理、总结和报告结果
    3.研究结果
    4.小结
    5.研究指标的初步拟定
第四章 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总体特征
        3.2 术后谵妄发生现状
        3.3 单因素分析
        3.4 多因素分析
        3.5 ROC曲线分析
    4.讨论
        4.1 研究对象总体特征
        4.2 术后谵妄发生现状
        4.3 单因素分析
        4.4 多因素分析及ROC曲线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
    1.研究结论
    2.对临床护理实践的启示
    3.创新性
    4.局限性
    5.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队列研究的NOS评价标准
    附录2 病例对照研究的NOS评价标准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术后谵妄相关因素调查表
    附录5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附录6 衰弱量表
    附录7 意识模糊评估法诊断标准
    附录8 意识模糊评估法量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与筛选标准
        1.1.3 分组情况
        1.1.4 术前准备
        1.1.5 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
        1.1.6 观测指标及临床疗效的评价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三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指标及功能评分的比较
        1.2.2 三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指标及功能评分的多重比较
        1.2.3 三组研究对象解剖参数变化情况的比较
    1.3 典型病例
        1.3.1 病例1
        1.3.2 病例2
        1.3.3 病例3
    1.4 讨论
        1.4.1 股骨颈在髋部的作用与意义
        1.4.2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与不足
        1.4.3 三种手术方式的结果对比与分析
        1.4.4 三种手术方式的经验总结
        1.4.5 三种手术方式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1.4.6 研究不足与展望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
        2.1.1 发病机制
        2.1.2 流行病学特点
    2.2 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
        2.2.1 颈干角与前倾角
        2.2.2 骨小梁系统及生物力学
        2.2.3 股骨头颈的血运来源
    2.3 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
    2.4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
        2.4.1 Psuwels分型
        2.4.2 AO分型
        2.4.3 解剖位置分型
        2.4.4 Garden分型
    2.5 治疗方式
        2.5.1 保守治疗
        2.5.2 内固定术
        2.5.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6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附录B 偏心距、颈干角和前倾角的测量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21例老年股骨颈、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SuperPATH入路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早期临床疗效分析[J]. 汪康,李胜华,邓英虎,夏良政.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1(03)
  • [2]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D]. 张建.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D]. 赵阔.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循证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护理效果及安全性影响的Meta分析[J]. 郑海伦,詹陈菊,刘琪希.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05)
  • [5]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探讨[D]. 成科. 南昌大学, 2020(08)
  • [6]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防治[D]. 王子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性激素水平、骨密度特点及相关性研究[J]. 李皎. 中国妇幼保健, 2020(01)
  • [8]人工关节置换选择性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随访研究[D]. 封海. 青岛大学, 2019(02)
  • [9]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胡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不同术式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赵志岩.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股骨颈骨折论文 股骨粗隆间骨折论文 骨折并发症论文 髋关节置换论文 髓内钉论文

上一篇: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
下一篇:挖掘关联规则的多策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