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真[1](2021)在《三种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了解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检验Autar,Caprini,RAPT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效果;3.重新划分Autar,Caprini,RAPT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临界值,比较原始临界值与最佳临界值在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指标中的差异;4.比较Autar,Caprini,RAPT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区分度及校准度,明确适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评估表。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2020年10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集386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超声检验结果,并分别使用Autar,Caprini,RAPT三种评估表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拟合优度检验等。应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图,应用Excel软件绘制校准曲线图。研究结果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40.93%。其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大于45岁、膝关节周围骨折、静脉曲张、住院时长。2.Autar评估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3(12,15),当最佳临界值为13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72%、64.91%、54.20%、74.40%,优于原始临界值10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0.66~0.7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危组(14~18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13分)的3.38倍,高危组(>18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的6.47倍。3.Caprini评估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4(12,16),当最佳临界值为14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59%、75.00%、61.50%、71.8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5%CI:0.65~0.7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危组(15~1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14分)的3.69倍,高危组(>1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的5.87倍。4.RAPT评估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8(6,9),当最佳临界值为7分时,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68%、63.16%、58.40%、78.30%,优于原始临界值为5分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72~0.8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危组(8~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7分)的3.44倍,高危组(>9分)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低危组的11.93倍。5.区分度方面,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三种评估表的中位数在两组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RAPT的U值及统计量的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RAPT评估表优于Autar评估表(Z=1.97,P=0.040)及Caprini评估表(Z=2.15,P=0.030);后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Z=0.29,P=0.770)。校准度方面,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RAPT评估表的拟合度(χ2=2.85,P=0.723)优于Autar评估表(χ2=10.12,P=0.120)及Caprini评估表(χ2=8.54,P=0.201)。校准曲线图显示,RAPT评估表的预测值和观测值吻合程度最好。研究结论1.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不同骨折类型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较大。女性、年龄大于45岁、膝关节骨折、静脉曲张、住院时长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2.Autar、Caprini、RAPT评估表的预测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与原始临界值相比,在最佳临界值下的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对平衡,RAPT评估表的灵敏度高于其他两量表,Caprini评估表的特异度高于其他两量表,说明RAPT评估表重在预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Caprini评估表则重在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三种评估表均呈现出阴性预测值较高,阳性预测值较低的特点。3.RAPT评估表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均优于其他两种评估表,故本研究推荐RAPT作为三种评估表中最适用于评估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风险的量表。
唐司亚,田明波,李凯龙[2](2021)在《绞链式与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绞链式与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95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Neer评分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异化骨位、感染、坏死及脱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高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敖阳[3](2021)在《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在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92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实施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101.23±3.06)min、下床活动时间(6.75±1.02)d、骨折愈合时间(5.99±1.06)个月均短于对照组的(132.27±3.75)min、(10.23±3.12)d、(7.89±1.36)个月,术中出血量(234.86±3.35)ml少于对照组的(401.14±2.35)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5/46),低于对照组的28.26%(1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4, P=0.0355<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在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效果显着,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发生。
陈曦[4](2020)在《可支撑骨通道修复器的研制及联合可注射骨材料修复骨通道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针对经皮全内镜下前路经椎体颈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Full-endoscopic Anterior Transcorporeal Cervical Discectomy,PEATCD)形成的椎体骨通道研制了一种可支撑骨通道修复器(Supportable Bone Channel Repairer,SBCR)(ZL2018 2 1868594.8),以满足脊柱微创手术对骨通道修复的需求,并联合可注射骨材料植入骨通道模型中,通过观察骨生长情况初步评价骨通道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修复骨通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SBCR的设计及制备:采集20例行PEATCD的病人术后CT影像资料,在CT矢状面测量椎体骨通道的长度及直径,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作为设计参数,采用CATIA软件和机械力学原理创新性设计SBCR,详细阐述其组成结构及使用原理。根据设计图委托百易得医疗器械公司采用钛合金材质加工制造成品。2.SBCR联合可注射骨材料修复骨通道的实验研究:纳入22只中华田园犬,随机处死2只犬将其髂骨及四肢骨制备成同种异体骨粉,将其余20只犬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只。采取犬的全血后使用“两次离心法”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分别将0.5mL全血及0.5mL PRP在血细胞分析仪中检测血小板的含量。将激活后的PRP与同种异体骨粉以1:1的比例混合即为本实验的可注射骨材料。于每只犬右侧股骨下端建立骨通道模型,A组为空白骨通道,B组骨通道内植入SBCR;C组骨通道内注入可注射骨材料;D组骨通道内植入SBCR+可注射骨材料。术后8周处死所有犬并取得右侧股骨标本20具,通过股骨标本的X线检查、CT检查及CT值测量、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来初步评价骨通道的修复效果。结果:1.测量20例PEATCD病人责任颈椎椎体骨通道的长度为17.48mm±0.77mm,直径为7.25mm±0.18mm。采用机械力学原理设计的SBCR主要组成结构包括:中心螺杆、推板、滑动块、螺母和连接组件。其使用原理为:先通过转动螺母相对中心螺杆做旋转运动,推动连接组件托住相应的推板向外运动把推板顶开,形成以中心螺杆为中心并在其外围构成左上、右上和下侧三个方向撑开的三层联动结构。回收运动与打开运动相反。委托百易得医疗器械公司制备的一批钛合金材质的SBCR成品,其整体长度为16.50mm,闭合时直径为6.20mm,撑开最大时直径达15.20mm。从闭合至完全撑开约需顺时针转动6.5圈,每转一圈能撑开的范围约1.38mm。制备的SBCR成品满足设计参数及设计原理,可满足脊柱微创手术对骨通道修复的需求。2.(1)血小板含量:PRP中血小板的含量约为全血的4.8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20,P<0.05)。(2)一般情况:所有实验犬术后的精神、饮食可,手术切口愈合良好。(3)X线检查结果:可见C组和D组骨通道内的骨生长情况优于A组和B组,B组和D组的SBCR撑开固定在位,无变形、塌陷、移动。(4)CT检查及CT值测量结果:CT检查示A组和B组的骨通道内仍可见到未修复完全的空白骨通道部分,同周围的宿主骨相比,其新生骨的密度较低;C组和D组骨通道内的骨生长情况明显优于A组和B组,骨通道内几乎完全骨性愈合,新生骨的密度较高,但仍低于正常部位骨密度。CT值的组间对比:正常骨部位的CT值在A组、B组、C组、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通道内新生骨距骨接触面0mm处的CT值在C组与A组、B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B组之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通道内新生骨距骨接触面3mm处的CT值在C组与A组、B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组、B组之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的组内对比:A组、B组、C组和D组骨通道内新生骨距骨接触面3mm处的CT值与正常骨部位、骨通道内新生骨距骨接触面0mm处的CT值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组在0mm处的CT值与正常骨部位的CT值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E染色组织学观察:A组:可见较多的骨小梁生长,相互之间无明显连接。B组:可观察到较粗大的骨小梁,数量较多,但排列较为散乱。C组:可观察到大量成熟骨小梁,骨小梁相互连接。D组:可观察到大量的骨小梁,且骨小梁较粗大,新骨的成熟度较高。4组的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在组间比较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C组与A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800,P=0.007),C组与B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000,P=0.014),D组与A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600,P=0.004),D组与B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800,P=0.007)。结论:1.本研究针对PEATCD术后形成的椎体骨通道,创新性的采用机械力学原理设计并采用钛合金材质制备的SBCR,可经脊柱全内镜工作通道植入椎体骨通道内撑开后提供支撑性,同时操作方便、可调控、可植骨,可满足脊柱微创手术对骨通道修复的需求。2.SBCR在犬的骨通道模型中稳固性能良好,联合PRP+同种异体骨粉制备的可注射骨材料后能够加速骨通道的修复,为临床中修复椎体骨通道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涛,兰颖华,常国荣,岑智聪,高健建[5](2017)在《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股骨下端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术后随访全部骨性愈合,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286.55±18.74)ml,低于对照组的(416.45±19.3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8,P<0.01);骨折愈合时间(138.56±18.06)d,优于对照组的(185.24±28.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4,P<0.01)。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68±1.24)分与(3.56±0.85)分,低于对照组的(6.96±1.13)分与(4.96±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5)。结论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加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于永刚[6](2016)在《股骨下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股骨下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下端骨折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李军[7](2016)在《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析股骨下端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交锁髓内钉运用在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是具有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王连净[8](2016)在《股骨下端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股骨下端骨折患者时使用交锁髓内钉的效果。方法:收集股骨下端骨折患者共105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2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加压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接受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愈合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愈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下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康复更加迅速,值得推广应用。
周福强,王秋梅,姚学军,孟庆坤[9](2016)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效果。方法本试验择取90例股骨下端骨折病例,根据内固定所用材料的不同,分成A组和B组,两组病例数量相等,均45例,患者入院治疗时间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A组病人应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病人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统计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病人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比A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A组相比明显要低,另外在治疗优良率上B组也明显比A组高,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股骨下端骨折临床治疗中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不仅可靠,同时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和大力推广。
范启志,冯先志,郑顺涛[10](2015)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我院的90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为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给予观察组交锁髓内钉治疗,给予对照组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56%(34/4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于股骨下端骨折患者而言,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对患者的预后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意义 |
| 4 概念界定 |
| 5 技术路线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类型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工具 |
| 4 相关评价指标 |
| 5 资料收集 |
| 6 资料整理 |
| 7 统计分析 |
| 8 质量控制 |
| 9 伦理学原则 |
| 研究结果 |
| 1 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 |
| 3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评估结果 |
| 4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区分度 |
| 5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校准度 |
| 讨论 |
| 1 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原因分析 |
| 2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表的预测能力分析 |
| 4 三种评估表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中的预测能力比较 |
| 5 启示 |
| 结论 |
| 创新点及展望 |
| 1 创新点 |
| 2 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4 疗效判定标准[3]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一种可支撑骨通道修复器的设计及制备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可支撑骨通道修复器联合可注射骨材料修复骨通道的实验研究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0 引言 |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0引言 |
| 1资料和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3 评价指标和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
| 2 结果 |
| 2.1 A组和B组治疗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 |
|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统计。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