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江,王保苍,王斌,冯晓娜,尹佳丽,史伟,于泽洋,张荐,周立健[1](2021)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7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 其中男42例, 女34例;年龄(35.48±18.12)岁(范围17~66岁);左侧45例, 右侧31例。致伤原因:摔伤46例, 自行车伤16例, 车祸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25~5 d, 平均3.2 d。开放性骨折18例, 累及关节面骨折64例, 粉碎性骨折5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首先清创, 所有病例均采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固定。观察术中骨折复位、术后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状态, 根据跛行程度、支撑物使用情况、有无关节绞锁感、关节不稳定情况、疼痛、肿胀度、楼梯攀爬及下蹲等情况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且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8.24±6.18)个月(范围12~24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钢丝断裂;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无再骨折、骨折移位, 内固定取出前无克氏针滑移, 仅1例由于卡扣原因致钢丝松弛(未影响骨折愈合)。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 平均7.5周骨折线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 76例评分为(95.40±4.60)分(范围82~100)分:优54例, 良21例, 可1例, 优良率98.7%。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76例评分为(0.09±2.05)分(范围0~3)分, 其中4例有轻度疼痛感觉, 平均得分0.09分。结论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满意, 内固定物对周围组织刺激引起的疼痛感低, 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常刚,高文博,王自力[2](2021)在《钛制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钛制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6例髌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钛制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3.94%)高于对照组(69.70%)(P<0.05);术后6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相较于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问卷(OKS)评分相较于术前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更多(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24.24%)(P<0.05)。结论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相比,钛制空心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可使髌骨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得到该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白晓东,芦重尧,张英泽,郑占乐[3](2020)在《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髌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发生率较高,占所有骨折的0.5%~1.5%[1]。损伤原因可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亦可由混合暴力导致。髌前软组织菲薄,局部击打、着地等直接暴力常导致粉碎性骨折。膝关节屈曲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的间接暴力常导致横形骨折。髌骨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为保守治疗、髌骨切除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非手术治疗常因复位不良及移位较多,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僵硬、创伤后关节炎、膝关节疼痛等,目前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2]。髌骨骨折的手术
林勇旗[4](2020)在《微创切口联合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对髌骨横断性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微创切口联合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对髌骨横断性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髌骨横断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空心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应用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切口联合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创伤小,可促进髌骨横断性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胡兴,冯华明,黄笃,邹三明[5](2020)在《关节镜下经皮微创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浅析髌骨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下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84例,分组采取双盲法原则进行,分为参考组与实验组,各42例,参考组进行传统切开内固定方案,实验组施以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案,就临床效果展开组间比对。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用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相较于参考值更高,且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相较于参考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髌骨骨折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方案,可有效的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提升膝关节功能。
杨友银[6](2020)在《锚钉在髌骨下极非关节面骨折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带线锚钉与空心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非关节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带线锚钉在治疗髌骨下极非关节面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创伤医疗组共收治39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带线锚钉及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带线锚钉组(AS组)及空心螺钉张力带组(TBS组),AS组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1±14.95岁。TBS组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9.59±13.70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6周、3月、6月、1年膝关节活动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随访及分析,AS组平均手术时间61.59±8.85分钟,TBS组平均手术时间78±10.11分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AS组为79.14±13.35°,TBS组为82.75±12.02°,P=0.381;术后3月AS组为100.88±12.15°,TBS组为100.34±9.57°,P=0.876;术后6月AS组为119.81±7.17°,TBS组为117.35±9.75°,P=0.369;术后1年AS组为128.87±3.23°,TBS组为129.02±2.51°,P=0.8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膝关节Bostman评分,AS组28.59±1.42分,优良率100%,TBS组28.41±1.65分,优良率100%,P=0.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6月随访X片均达到临床愈合,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切口感染、膝关节前方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上,带线锚钉较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术操作更简便,且能提供稳定而有效的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王智加[7](2019)在《关节镜在髌骨骨软骨骨折阶段治疗中的二次技术应用分析(附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关节镜在髌骨骨折首次手术治疗中得到一些应用。但目前尚未有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需再次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时,髌骨软骨面的具体损伤情况、恢复情况的镜下直观评估、分析。也没有利用二次内固定物取出的手术时机,及时进行软骨修复以降低软骨进一步破坏对关节功能影响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文献报道、总结。本研究报告分析关节镜在髌骨骨折的首次手术治疗应用,和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物时的再次应用关节镜,通过二次关节镜技术应用,直视下对髌骨骨软骨损伤情况、修复情况、愈合情况进行动态、阶段性评估、分析和及时治疗,探讨二次关节镜技术应用在膝关节髌骨骨折、髌骨骨软骨损伤修复、治疗的价值,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5年02月~2018年06月期间,收治的髌骨骨折合并髌骨软骨骨折患者68例,选取其中4例典型病例。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髌骨骨折,且术后骨折愈合后(平均为9个月)均行再次关节镜下髌骨骨软骨的探查、清理、修复、评估。其中男2例、女2例,车祸伤1例,摔伤2例,坠落伤1例;左膝3例,右膝1例;Rockwood分型Ⅱ型2例、Ⅳ型1例、V型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相关资料、住院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有无疼痛、膝关节活动范围、膝关节稳定性等随访信息进行分析。应用VAS评分进行术后1、3、5天疼痛感觉评分;应用HSS评分进行术后2周、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术后2周、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膝关节评分。应用膝关节软骨损伤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进行术后9个月患者分级分析。应用Outerbridge镜下软骨损伤分级进行术后髌骨软骨愈合情况分析。应用Jackson&baue镜下软骨损伤分级进行术后髌股关节软骨愈合情况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7.25±0.96,第3天为4.00±0.82,第5天为1.50±0.58,3次评测疼痛指数成下降趋势。2.本组患者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2周为64.25±4.86、第3个月为75.00±4.08、第6个月为86.25±3.86、第9个月为95.50±2.08,随时间的增加术后膝关节评分成上升趋势。3.本组患者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2周为66.00±4.08、第3个月为75.75±2.87、第6个月为84.25±2.87、第9个月为96.50±1.29,随时间的增加术后膝关节评分成上升趋势。4.髌骨骨折骨性愈合后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2例为正常,2例为Ⅰ级。5.髌骨骨折骨性愈合后膝关节镜下Outerbridge软骨损伤分级,2例正常,2例为Ⅰ级。6.髌骨骨折骨性愈合后膝关节镜下Jackson&baue软骨损伤分级,3例正常,1例为Ⅰ级。结论 髌骨骨折骨性愈合后再次应用关节镜,能肉眼通过关节镜明确髌骨骨软骨损伤、修复、愈合情况,有效进行综合性评估;根据镜下新发现病变,及时进行镜下修复、处理,减缓关节软骨退变进程;关节镜辅助下治疗髌骨骨软骨折,能够直视下辅助髌骨、软骨复位、固定,对于髌骨软骨的复位判断、修复更为直接、确切;还能及时对膝关节内合并其它病损进行诊断、治疗、评估。关节镜在髌骨骨软骨骨折治疗中的二次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曾卓辉,廖瑛扬,杜宇康,曾权,欧阳孔顺,王剑锋[8](2019)在《U形横环钢丝联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采用U形横环钢丝联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骨外科从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93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U形横环钢丝联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9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复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有骨折块分离移位或再发断裂,无钢丝断裂、松脱,未发生切口感染,未出现有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术后随访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采用U形横环钢丝联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有效,关节活动良好,适用于横断、纵形、粉碎等各类髌骨骨折,术后能够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出现内固定物松脱甚至穿出皮肤、关节强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裴绍龙,王再岭,张广,胡长松[9](2018)在《克氏针结合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克氏针结合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克氏针结合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22~68岁,中位数48岁。左膝20例,右膝25例。CT检查显示髌骨碎骨块4块者12例、5块者24例、6块及以上者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72 h,中位数30 h。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中位数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中位数12周。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移位及针尾皮肤软组织刺激症状。1例出现克氏针退针,但未出现骨折移位及针尾皮肤软组织刺激症状,原因可能是该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且未正确进行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按照胥少汀等制定的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9例、良15例、可1例。结论:克氏针结合张力带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伟,王强,宋宝健,朱丹江[10](2018)在《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的尺骨鹰嘴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urphy等人提出的鹰嘴骨折评分系统对患儿进行评分,临床评估共15分(包括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3个方面),影像学评估4分。总分>18分为优秀,17分为良好,16分为一般,<16分为差。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16±6.15)个月。根据Murphy评分标准,平均疼痛评分(4.86±0.35)分,功能评分(5.00±0.00)分,运动范围评分(4.86±0.35)分,影像学评分(4.00±0.00分),平均总分(18.73±0.69)分。随访结果优秀26例,良4例,一般0例,差0例。随访结果优秀的病例中,22例为单纯尺骨鹰嘴骨折,其中1例伴桡骨颈骨折,3例伴肱骨外髁骨折。随访结果良的病例中,3例伴桡骨颈骨折,1例伴肱骨外髁骨折。结论应用克氏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具有骨骺损伤小、固定效果可靠、皮肤刺激小、费用低廉、术后可早期活动、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切实可行的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疼痛程度 |
| 2.3 膝关节功能 |
| 2.4 并发症 |
| 3 讨 论 |
| 1 解剖与治疗原则 |
| 2 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
| 2.1 钢丝环扎 |
| 2.2 张力带内固定 |
| 2.2.1 克氏针张力带 |
| 2.2.2 钢丝环扎加张力带 |
| 2.2.3 螺钉钢丝张力带 |
| 2.2.4 生物可吸收张力带 |
| 2.3 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 |
| 2.4 髌骨环 |
| 2.5 髌骨钢板 |
| 2.6 适形钢板-加压螺栓系统 |
| 2.7 Cable-pin系统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 2.2 两组骨折愈合率比较 |
| 2.3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 |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膝关节功能 |
| 2.2 临床指标 |
| 3 讨论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髌骨下极非关节面骨折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选择病例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分型标准 |
| 2.1.4 纳入标准 |
| 2.1.5 排除标准 |
| 2.1.6 治疗标准 |
| 2.1.7 仪器和设备 |
| 2.2 治疗过程 |
| 2.2.1 术前准备 |
| 2.2.2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方式(首次手术) |
| 2.2.3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方式(骨性愈合后) |
| 2.2.4 术后处理 |
| 2.2.5 术后随访 |
| 2.2.6 观察指标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手术相关资料 |
| 3.2 镜下关节腔内价值诊断分析 |
| 3.3 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 |
| 3.4 术后膝关节HSS评分 |
| 3.5 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 |
| 3.6 髌骨骨性愈合后Kellgren-Lawrence(K-L)分级 |
| 3.7 骨性愈合后关节镜下Outerbridge软骨损伤分级 |
| 3.8 骨性愈合后关节镜下Jackson&Baue软骨损伤分级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截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后治疗 |
| 2 结果 |
| 2.1 临床结果 |
| 2.2 临床结果评分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手术方法 |
| 2.1.2 术后处理 |
| 2.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材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1.研究对象: |
| 2.儿童尺骨鹰嘴骨折的诊断与分类方法: |
| 3.随访和治疗效果评价: |
| 二、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