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植物杀虫剂叶绿素对柑橘潜叶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橘潜叶蛾控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柳燕丽,刘刚[1](2021)在《我国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的种类与防效及推广应用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皮藤素属于绿色高效低风险的植物源农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苦皮藤素农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介绍目前我国批准登记的植物源苦皮藤素农药种类及其对多种农林害虫和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提出加快苦皮藤素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范围登记、开发高含量制剂产品、尽快制定其在我国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和残留检测方法的推广应用建议。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2](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张洁[3](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陈义娟[4](2017)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Acarina:Tetranychidae)是一种杂食性害螨,寄主植物超过100多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难防治的世界性农业害螨之一。目前该螨类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合成农药,然而化学合成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的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抗药性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天然的植物资源中寻找具有杀螨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或活性化合物用于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13种植物材料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的测定,筛选出具有显着杀螨活性的植物提取物-香樟叶提取物。对香樟叶提取物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活性化合物-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研究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和稳定性。利用解剖镜连续动态观察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形态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体内相关保护、代谢和靶标酶的影响以及对与靶标酶相关的生物胺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分别配制成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并经过苗期盆栽试验以及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其对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3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发现香樟叶提取物杀螨活性最高,分别采用玻片法、浸叶法和苗期盆栽法三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验证。苗期盆栽结果显示香樟叶提取物处理7天后其防效可达78.3%。2)采用植物化学手段与生物活性示踪方法对香樟叶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和纯化,获得活性组分F112和F123,然后通过GC-MS以及与标准品比对鉴定出5种化合物,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5种化合物对朱砂叶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螨活性,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具有最高杀螨活性。分别采用玻片法、浸叶法和苗期盆栽法三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两种活性化合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验证。苗期盆栽结果显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处理7天后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850.94和2481.65 mg kg-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提取工艺,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料液比1:75,提取时间30 min,提取3次。通过对我国九个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部位香樟中两种活性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发现,两种活性化合物在香樟各部位的叶中含量相对较高;秋季采集的香樟叶中含量最高;且广西香樟叶中2,4-二叔丁基苯酚的含量最高,为458.8 ng g-1叶片干重,而油酸乙酯的含量最高的产地为上海,含量为61.38 ng g-1叶片干重。3)针对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成螨、幼螨和卵都具有显着的触杀效果,并且对朱砂叶螨若螨的触杀活性最高,其次是卵,而对朱砂叶螨成螨活性最低。除触杀活性外,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也表现出显着的驱避和抑制产卵作用以及良好的残毒活性,而胃毒和内吸作用不明显。此外,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相对稳定,且2,4-二叔丁基苯酚更加稳定。但是,高温、酸性、长时间的光照和紫外照射可明显影响油酸乙酯的杀螨活性,需在使用和储藏过程中应注意避光、低温储藏;碱性环境对2,4-二叔丁基苯酚的活性影响较大,最好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使用和储藏。4)研究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经两种活性化合物处理后朱砂叶螨的连续动态观察,发现朱砂叶螨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中毒症状,像如兴奋、抽搐、痉挛和麻痹。另外,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对单胺氧化酶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与此同时,采用UPLC-3QMS测定朱砂叶螨体内七种生物胺含量结果显示,除苯乙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和章鱼胺(油酸乙酯)之外,经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处理后朱砂叶螨雌成螨体内生物胺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因此,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显着的杀螨活性很可能是由于对单胺氧化酶或类似单胺氧化酶活性的酶的抑制作用或是作用于某个或某些生物胺偶联G蛋白受体,从而导致朱砂叶螨神经系统中生物胺含量的累积,进而引起螨虫表现出抽搐、痉挛等典型的神经毒害症状。除此之外,该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体内ATP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2,4-二叔丁苯酚对Ca2+-Mg2+-ATP酶作用最为显着,油酸乙酯对Na+-K+-ATP酶的抑制活性最突出。因此,Ca2+-Mg2+-ATP酶和Na+-K+-ATP酶也有可能分别是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靶点。5)通过添加适当的助剂,分别配制出稳定的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确定了通过GC-MS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检测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室内离体和苗期生测结果显示:这两种杀螨制剂对朱砂叶螨都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并明显提高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防治效果。在苗期盆栽试验中,用药处理7d后,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497.22和770.30 mg kg-1,比单纯使用两种活性物质时防治效果显着提高。温室试验和三地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对各地区不同寄主上的朱砂叶螨都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高浓度的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在用药14d后防效在83.28-97.76%和81.63-98.86%,优于或等同当地常用化学对照药剂-联苯肼酯、哒螨灵和溴虫腈。急性毒理学测试结果显示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经口、经皮、吸入毒性都属于微毒类,对家兔眼及家兔和豚鼠皮肤无刺激性,属弱致敏物。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发现活性植物提取物,分离纯化鉴定出活性化合物和提取工艺的优化,到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再到安全、高效和稳定制剂的研制和田间药效试验,充分证实了香樟叶提取物及其活性化合物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源杀螨剂,为以城市绿化废弃物香樟叶为原料进行植物源生物杀螨剂的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东升[5](2017)在《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文中提出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农药主要被用于防控病、虫、草、鼠害,以提高农作物和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然而,大多数农药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从而不利于维持其生物活性和提高其喷施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的农药剂型通常包括乳油(EC)、悬浮剂(SC)、可湿性粉剂(WP)和水分散颗粒剂(WDG)等。这些制剂存在水分散性差、大气粉尘漂移和有机溶剂污染生态系统等缺点,降低了农药的防控效果,增加了环境风险。本研究是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三种典型大吨位难溶性杀虫剂为研究对象,通过载药粒子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形貌、贮藏稳定性测定,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表征,借助叶面接触角、滞留量以及生物活性测定,对纳米载药系统进行药效功能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纳米乳固化法制备了15.0%(w/w)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纳米分散体(SND),其再分散水基化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值分别为96.6±1.7 nm和31.3±0.5 mV。甲维盐SND在疏水性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98°,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49°。在疏水性水稻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市售药剂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0.89,1.00,3.17,3.12,3.32和4.77倍;在疏水性甘蓝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商品药剂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1.11,1.12,1.27,1.31,1.33和1.76倍;在亲水性黄瓜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剂型ME-A,ME-B,WDG-A,WDG-B,WDG-C和去离子水的1.04,1.05,1.04,1.00,1.05和1.04倍。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照药剂ME-B,WDG-A,WDG-B和WDG-C对小菜蛾的LC50分别是SND的1.24、1.45、1.81和1.87倍;对照药剂WDG-A和WDG-B对桃蚜的LC50分别为SND的2.14倍和2.65倍。2、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4.5%(w/w)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ME),其平均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值分别为9.4±0.1 nm和-10.9±0.6 mV。高效氯氰菊酯ME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08°和91°,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5°。在疏水性水稻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药剂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02,1.10,1.49,1.48,1.70,1.67,0.89和4.31倍;在疏水性甘蓝叶面的滞留量分别为市售药剂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10,1.10,1.22,1.26,1.35,1.35,0.93和2.04倍;在亲水性黄瓜叶片的滞留量分别为对照剂型ME-B,ME-C,EW-A,EW-B,SC-A,SC-B,EC和去离子水的1.00,1.04,1.08,1.09,1.09,1.08,0.88和1.17倍。生物测定试验表明,对照药剂SC-A和EW-A对瓜蚜的LC50分别是ME的1.50和1.12倍,对桃蚜的LC50分别为ME的1.90倍和1.45倍。3、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了3.0%(w/w)高氯·甲维盐二元复配微乳剂ME-A、ME-B和ME-C,其颗粒平均粒径大小分别为15.7±0.3 nm、44.6±3.4 nm和16.7±0.2 nm,Zeta电位值分别为-10.0±1.0 mV、-17.7±1.5 mV和-14.6±0.5 mV。高氯·甲维盐微乳剂ME-A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2°和79°,在亲水性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0°;ME-B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4°和83°,在黄瓜叶片表面的接触角为53°;ME-C在疏水性水稻和甘蓝叶面的接触角分别为97°和87°,在黄瓜叶面的接触角为55°。ME-A、ME-B和ME-C在水稻、甘蓝和黄瓜叶面的滞留量均高于商品药剂。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对照ME-D、ME-E、ME-F对瓜蚜的LC50分别是ME-A的1.36、1.29和1.86倍,分别是ME-B的1.22、1.16和1.67倍,分别是ME-C的1.13、1.08和1.55倍。ME-D,ME-E,ME-F对桃蚜的LC50分别是ME-A的1.21、1.64和1.90倍,分别是ME-B的1.07、1.45和1.69倍,分别是ME-C的1.10、1.49和1.73倍。4、采用熔融乳化-载体固化法制备了27.0%(w/w)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其载药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63 nm。高氯氟SND在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87°和78°,在水稻和甘蓝叶片表面的滞留量分别为12.03 mg/cm2和16.94 mg/cm2。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表明,SND对水稻二化螟和甘蓝菜青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表现优良,尤其是对水稻二化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药量减少50.0%以上,显着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施药剂量。

吕春鹤[6](2017)在《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广谱的生物活性,白屈菜碱已经在多个领域被广泛研究,尤其在医学领域,然而,关于其杀虫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其具体的杀虫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对白屈菜碱的杀虫活性和杀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白屈菜碱杀虫剂或其他的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生产奠定一定基础。首先利用索氏超声提取法得到白屈菜粗提物,并利用大孔树脂法分离和获得其总生物碱,通过MS-HPLC对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其次,通过生物测定,分析了白屈菜粗提物及其总生物碱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杀虫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从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水平分析了白屈菜粗提物及其总生物碱对舞毒蛾幼虫5种酶活性和转录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白屈菜的杀虫作用分子机理提供基础数据。本文获得的试验结果如下:(1)白屈菜杀虫活性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通过大孔树脂AB-8法可成功分离和获得白屈菜总生物碱;生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是白屈菜的主要杀虫活性成分;在5种被测定的生物碱中:黄连碱含量最高,其浓度为1624.23 mg/L,其次是白屈菜碱(16.01 mg/L)、血根碱(3.45 mg/L)和盐酸小檗碱(5.21 mg/L),而四氢黄连碱含量最低,浓度仅为0.47 mg/L;(2)营养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RCR)、食物转化率(ECD)和近似消化率(AD)均有促进作用,对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均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离体酶活性结果显示:白屈菜粗提物(CECm)和总生物碱(TACm)对5种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7.058和5.333 mg/m L;其次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其IC50分别为7.122和7.827mg/m L;而对羧酸酯酶(CarE)抑制活性最弱。通过IC50可以得出CECm和TACm对舞毒蛾幼虫五种酶的敏感性依次为GST>AChE>SOD>CAT>CarE。体内酶活测定表明:CECm和TACm均对舞毒蛾幼虫体内5种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AChE和CarE在CECm和TACm处理12、24、48和72 h后,活性被显着抑制;在CECm处理72 h时,GST比活力显着被抑制,而TACm在处理48 h时,GST活性被显着抑制;而SOD和CAT的活性在处理后则出现波动现象。(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TACm对舞毒蛾体内5种酶的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3个时间点内处理组LaAChE和LaCarE转录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在处理24 h后,LaAChE、LaCarE、和LaCAT的转录水平均被抑制;尤其在处理12 h时,LaCarE和LaSOD的mRNA水平显着下调。

向淑娟,肖铁光,成宇[7](2011)在《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文中指出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是为害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主要从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综述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方法。概述农业、化学防治的主要研究内容;生物防治方面,论述国内外柑桔潜叶蛾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种类、性引诱剂的使用、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利用、病原微生物的利用等方面在防治柑桔潜叶蛾中的研究概况,并讨论今后持续综合防治柑桔潜叶蛾的发展趋势,以为今后柑桔潜叶蛾持续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段丹丹[8](2011)在《旋覆花提取物对果园朱砂叶螨毒杀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对果树危害最为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的朱砂叶螨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片浸渍法室内测定了24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结果表明,当提取物浓度为2mg/mL时,旋覆花石油醚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高。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旋覆花石油醚提取物处理后,害螨的中毒症状,害螨表现出抽搐,兴奋,萎缩等症状。对旋覆花石油醚提取物进行萃取,发现石油醚萃取物的活性(91.2%)明显高于甲醇萃取物(53.3%)。对石油醚萃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流分38个,其中校正死亡率达到50%以上的流分有17个。通过GC/MS鉴定,并且通过与纯品比对,确定各活性流分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发现活性流分中有羽扇豆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等化合物。选定流分7、流分12、流分33的主要化合物羽扇豆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采用生化方法测定结果表明,羽扇豆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处理害螨后,害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Ca2+-ATP被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都被明显激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羽扇豆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对害螨体表皮结构、肌纤维、细胞核以及核膜、线粒体、内质网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羽扇豆醇、豆甾醇和棕榈酸乙酯可能是旋覆花中的主要杀螨活性成分。

李会[9](2011)在《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初步解析》文中认为本研究对24种植物材料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法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进行了生物活性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浓度在40mg/mL时,博落回、何首乌、番茄、羊蹄、马尾松和云南干姜6种植物对萝卜蚜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4%、74.5%、92.9%、68.6%、60.2%、57.8%,其余植物提取物的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都在50%以下。选择对萝卜蚜有高活性的植物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进一步研究对象,进行了番茄茎叶粗提物对萝卜蚜的室内浓度梯度试验及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室内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液浓度和杀虫效果呈正相关,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0.4mg/mL。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浓度为30mg/mL时,提取液对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了97.0%,该效果与化学药剂吡虫啉1.33mg/mL浓度下的防效无显着差异。采用液-液萃取法将番茄茎叶粗提物初步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四个部分。用盆栽喷雾法对4个萃取相进行了活性跟踪试验,在浓度为20mg/mL时,以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的杀虫活性最为明显,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均为98.3%。正丁醇萃取物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为45.9%,水相为7.3%。选择杀虫活性较好的石油醚相进行浓度梯度试验,发现其杀虫效果和萃取相浓度成正相关,半致死浓度LC50为6.3mg/mL,该浓度低于粗提液的LC50液,说明石油醚相萃取物富集了有效成分。对番茄茎叶中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硅胶柱层析分离和纯化,经TLC检测,将相同或相似馏分合并,得到6个组分。通过活性跟踪,发现组分2活性最高为96.5%。继续将组分2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纯化获得了活性化合物LH1,在浓度为4 mg/mL时,该化合物对萝卜蚜24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78.6%。对该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显示分子中含有连氧氢,而核磁共振碳谱检测到分子中含有双键和连氧碳。根据关于茄科植物番茄的工具书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试验过程的分析,推测活性物质是极性较小的脂肪酸酯类化合物。以上试验结果均为利用番茄茎叶开发可防治蚜虫的植物源生物农药奠定了基础。

李小珍[10](2007)在《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及其对食料和热胁迫的生理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 Macquart,是危害黄瓜Cucumis Sativu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la L.、丝瓜Luffa Cylindrical L.、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qn和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等果蔬作物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广东、福建以及云南、四川和重庆等省市发生,危害程度呈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果蔬作物的生产。尽管南亚果实蝇在果蔬作物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然而其成灾及适应环境的机理尚不明确。据此,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借助昆虫生态、昆虫生理、生物化学以及生物统计等学科知识,在研究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种群适应食料和温度的生化机理。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50625005)以及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7468)的资助,经过近3年的努力,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重庆实蝇类害虫的种类及地理分布2005-2006年,采用诱蝇醚、诱蝇酮和水解蛋白等5种实蝇诱集剂,对重庆市30多个区县的实蝇类害虫进行全面诱集,共收集、整理和鉴定实蝇标本174879头。分属以下8个种内,即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黑颜果实蝇B.diaphora Hendel、宽带果实蝇B.scutellata Hendel、桔大实蝇B.minax Enderlein、瓜实蝇B.cucurbitae Coquillett、桔小实蝇B.dorsalis Hendel、普通果实蝇B.caudate Fabricius和三点棍腹实蝇Dacus trimacula。其中,桔小实蝇、瓜实蝇和三点棍腹实蝇在重庆地区属首次发现。采用优势度指数分析了重庆地区各类实蝇害虫的优势度。2005年,南亚果实蝇、黑颜果实蝇、宽带果实蝇、桔大实蝇、瓜实蝇、桔小实蝇和普通果实蝇的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8225,0.1333,0.0376,0.0055,0.0009,0.0001和0.0001;2006年,以上7种实蝇和三点棍腹实蝇的优势度指数则分别为0.7651,0.0889,0.1304,0.0003,0.0028,0.0104,0.0010和0.0011。表明南亚果实蝇是重庆地区的优势实蝇种群;黑颜果实蝇和宽带果实蝇次之;其余实蝇种群数量较低。南亚果实蝇、黑颜果实蝇和宽带果实蝇分布于重庆设置诱集点的各个区县。桔大实蝇、普通果实蝇和三点棍腹实蝇分布于重庆局部区域。2005年诱集到桔小实蝇9头,分布于江北、永川、垫江和涪陵4个区县;2006年诱集到95头,分布于江北、九龙坡等16个区县,分布范围扩大。2005年诱集到瓜实蝇10头,2006年诱集到956头,分布于巴南、九龙坡、秀山、合川和长寿5个区县,诱集数量增加,分布区域不变。2南亚果实蝇的为害特性及风险分析对南亚果实蝇种群的危害特性及风险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在重庆地区,南亚果实蝇幼虫主要危害黄瓜、南瓜、丝瓜、冬瓜和苦瓜等多种果蔬作物,导致果实腐烂,提前脱落,在受害区域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上5种作物中,该虫对南瓜和丝瓜的危害重,黄瓜次之,苦瓜轻。根据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有害生物的危险性综合评价标准,对该虫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南亚果实蝇的危险性R值为1.96,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3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及其与环境湿度的关系通过室内外实验,对南亚果实蝇的行为特性、结构特征以及环境湿度对该种群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重庆地区,南亚果实蝇1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明显。成虫集中在近地面范围内活动,具有多次交尾习性。幼虫取食果肉,破坏果实组织,老熟后钻出果实,入土化蛹。70%以上的老熟幼虫在0-5cm厚的土层中化蛹,存活率达88%以上;3.74%老熟幼虫的化蛹深度超过10cm,存活率低于65%;当土壤深度超过25cm时,仅3.33%的个体能够存活。蛹在一天内各个时段均可羽化,但以每天上午6:00-10:00羽化的数量较多,占全天羽化量的85.80%。南亚果实蝇对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苦瓜和柑桔幼果具有不同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在黄瓜、南瓜和丝瓜上,成虫的落虫数量分别为25.33,21.33和22.67头,产卵量分别为98.00,86.00和103.33粒,均显着高于其余3种果实上的平均落虫量和产卵量。幼虫在黄瓜、南瓜和丝瓜上取食的数量亦较高,分别占幼虫总量的23.33%,31.44%和21.67%;而在柑桔上仅占幼虫总量的2.22%。成虫和幼虫均对受害与未受害果实的选择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受害果实上的虫口数量较多,未受害果实上的虫口数量较少。因此,在这6种寄主植物中,南亚果实蝇喜好选择在黄瓜、南瓜和丝瓜以及受害的果实上取食和产卵。土壤相对水分含量(SRWC)以及空气相对湿度(RH)对南亚果实蝇蛹的生长发育和失水动态均有影响。占78.83%的老熟幼虫集中在SRWC 20-60%的土壤中化蛹。当SRWC为100%时,蛹不能羽化;当SRWC为40%和60%时,蛹具有较短的发育历期(7.54d和7.65d)和较高的羽化率(83.58%和93.3%)。在0%,52%,76%和100%这4个RHs下,蛹的水分损失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日蛹水分损失率分别达到63.521%(RH0%),45.42%(RH52%),34.23%(RH76%)和10.99%(RH100%)。在这4个RHs下,蛹的发育历期和羽化率亦存在显着差异,在RH100%时,具有较短的发育历期(8.07d)和较高的存活率(90.55%);而RH0%时,仅3.03%的蛹能够羽化。因此,SRWC 100%和RH0%均不利于南亚果实蝇蛹的发育和存活。4不同食料对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及酶学特性的影响在室内温度28±0.5℃、相对湿度RH 70±5%、光周期14 L:10 D条件下,研究了南亚果实蝇分别取食黄瓜、南瓜、丝瓜、苦瓜、柑桔和人工饲料时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繁殖能力。结果表明,南亚果实蝇取食以上各种食料后,幼虫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均存在显着差异,分别为4.58d,5.08d,4.50d,6.15d,5.38d,5.72d和86.83%,83.39%,81.19%,51.17%,45.67%,30.33%;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99.56,84.67,85.91,33.97,8.24和3.87粒,表明取食黄瓜、南瓜和丝瓜后成虫的产卵量较高,取食人工饲料的较低。南亚果实蝇分别取食以上6种食料后,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844,0.0572,0.0601,0.0604,-0.0014和-0.0159;种群的趋势指数分别为31.69,20.78,22.62,3.52,0.54和0.11。以上结果均表明,黄瓜、南瓜和丝瓜是该种群生长发育的适宜食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是生物体内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多酶复合体系,测定了南亚果实蝇分别取食黄瓜、南瓜、冬瓜、丝瓜和苦瓜后,幼虫、蛹和成虫体内SOD、POD和CAT的活性。结果表明,南亚果实蝇幼虫、蛹和成虫体内SOD、POD和CAT的活性均以取食苦瓜时较高,取食冬瓜时次之,取食黄瓜和南瓜时则较低。SOD的活性以幼虫阶段较高,成虫阶段较低;POD和CAT的活性均以成虫阶段较高,蛹阶段较低。表明南亚果实蝇幼虫取食适宜的食料,虫体抗氧化酶的活性较低;而取食相对不适合的食料时,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生物体内降解内源和外源性有毒化合物的重要解毒酶,研究了5种食料对南亚果实蝇这些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南亚果实蝇取食黄瓜、南瓜、丝瓜、冬瓜和苦瓜后,解毒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羧酸酯酶(CarE)活性在黄瓜和南瓜上较高,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O-脱甲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苦瓜上较高,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活性却分别在黄瓜和南瓜上较低。幼虫、蛹和成虫解毒酶的活性亦存在显着差异,成虫具有较高的CarE活性;幼虫具有较高的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GST和ALP活性,但具有较低的ACP活性:除ACP外,蛹的解毒酶活性均较低。因此,南亚果实蝇解毒酶活性受寄主果实种类以及该种群本身发育阶段的影响。多酚氧化酶是昆虫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调节酶,研究了南亚果实蝇以南瓜为食料时,不同虫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性质。以邻苯二酚为底物,南亚果实蝇不同虫态多酚氧化酶活力大小依次为:3龄幼虫>成虫>2龄幼虫>1龄幼虫>蛹。在pH6.5,温度34-37℃时的活性较高;在40℃以上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下降。2龄幼虫的Km和Vmax较大,表明多酚氧化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较弱,催化能力较强。而以L-多巴为底物时,成虫Km和3龄幼虫Vmax较大,表明成虫多酚氧化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较弱,3龄幼虫多酚氧化酶对底物的催化能力较强。因此,南亚果实蝇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性质与个体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5温度对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及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以南瓜为食料,研究了6个温度梯度对南亚果实蝇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从19℃至28℃,南亚果实蝇幼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存活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高于28℃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延长,存活率则降低。从19℃至32℃,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量在28℃时较高。生殖力生命表参数和种群趋势指数均表明28℃时是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探讨了42℃高温胁迫不同时间对南亚果实蝇成虫寿命以及虫体能源物质即多糖、甘油三酯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处理10d,以每天胁迫10min时成虫寿命较长;连续处理15d时,则以每天胁迫5min时成虫寿命较长。高温胁迫导致虫体多糖贮存量下降,连续处理15d,每天分别胁迫为5,15,30和60min后,多糖含量的损失百分率分别达到为2.04%,2.08%,5.04%和5.93%。对于甘油三酯,当胁迫时间为5min时,虫体甘油三酯的含量较低,此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虫体甘油三酯含量的累积却增加。高温胁迫也会促进南亚果实蝇对蛋白质的利用,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虫体蛋白质的贮存量下降。以上结果可以推出,高温胁迫将提高南亚果实蝇虫体对多糖和蛋白质的消耗,而增加甘油三酯的累积。本文研究了重庆地区南亚果实蝇优势种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环境因子胁迫后体内多种化学物质含量和活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南亚果实蝇在重庆地区的发生规律、成灾机理以及适应环境食料和温度的生化机理。研究结果不仅为南亚果实蝇的发生预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亦为南亚果实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橘潜叶蛾控制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橘潜叶蛾控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的种类与防效及推广应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批准登记的苦皮藤素农药种类
2 苦皮藤素对我国农林作物害虫和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
    2.1 稻飞虱
    2.2 三化螟
    2.3 枸杞蚜虫和木虱
    2.4 金针虫
    2.5 蟋蟀
    2.6 异迟眼蕈蚊
    2.7 柑橘潜叶蛾
    2.8 茶丽纹象甲
    2.9 储粮害虫
    2.1 0 蝗虫
    2.1 1 黑竹缘蝽
    2.1 2 天牛类蛀干害虫
3 苦皮藤素农药推广应用的改进措施
    3.1 加快适用作物和防治对象扩展登记步伐
    3.2 登记开发高含量制剂产品
    3.3 尽快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朱砂叶螨的研究进展
        1.1 朱砂叶螨的分类及形态学研究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分子鉴定
        1.2 朱砂叶螨的危害及发生规律
        1.3 朱砂叶螨的防治
        1.3.1 防治现状及主要问题
        1.3.2 生态控制
        1.3.3 农业防治
        1.3.4 生物防治
    2 植物源杀螨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源杀螨剂的植物资源
        2.2 植物源杀螨剂的活性成分
        2.3 植物源杀螨剂的作用方式及机理
        2.3.1 作用方式
        2.3.2 作用机理
        2.4 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利用
        2.4.1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4.2 植物源杀螨剂的应用前景
    3 香樟的研究进展
        3.1 化学成分研究
        3.2 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3.2.1 医学药理作用研究
        3.2.2 在农业方面研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害螨及寄主
        1.1.3 试剂及药品
        1.1.4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粗提取物的制备
        1.2.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1.2.3 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1.2.4 香樟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与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1.2.5 各地区香樟及香樟各部分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1.2.6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3 种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2.2 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
        2.3 香樟叶提取物萃取后各溶剂萃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
        2.4 活性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2.5 活性组分中主要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2.7 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检测
        2.8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提取工艺的优化
        2.9 各地区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含量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及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害螨及寄主
        1.1.2 试剂及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触杀活性测定
        1.2.2 叶片残毒活性测定
        1.2.3 胃毒活性测定
        1.2.4 内吸性试验
        1.2.5 驱避活性测定(有选择测试)
        1.2.6 抑制产卵活性测定(无选择测试)
        1.2.7 稳定性试验
        1.2.8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不同形态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
        2.2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叶片残毒活性
        2.3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胃毒作用
        2.4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内吸性
        2.5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趋避活性
        2.6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抑制产卵活性
        2.7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稳定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害螨及寄主
        1.1.2 试剂及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和行为的动态显微观察
        1.2.2 朱砂叶螨的酶活性测定
        1.2.3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测定
        1.2.4 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的动态观察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保护酶的影响
        2.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代谢酶的影响
        2.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靶标酶的影响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2.3.1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3.2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验证
        2.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2.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形态的影响
        3.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3.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剂型研究与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害螨及寄主
        1.1.2 试剂及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的配制
        1.2.2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有效成分测定
        1.2.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2.4 急性毒性与稳定性试验
        1.2.5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效果的影响
        1.2.6 苗期盆栽试验
        1.2.7 温室药效试验
        1.2.8 田间药效试验
        1.2.9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中有效成分检测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室内药效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的急性毒性和稳定性
        2.4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活性的影响
        2.5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苗期药效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温室药效
        2.7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田间药效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件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申请公开的专利

(5)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概述
        1.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1.1.2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1.1.3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手段
    1.2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简介
        1.2.1 纳米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概述
        1.2.2 纳米科技在农药上的应用概述
    1.3 农药纳米载药系统的主要构建方法
        1.3.1 农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构建方法
        1.3.1.1 纳米自乳化系统转化技术
        1.3.1.2 纳米混悬液转化技术
        1.3.2 农药微乳剂的形成机理及配制方法
        1.3.2.1 农药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3.2.2 农药微乳液的主要配制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生物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2.3.2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3.3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形貌观察
        2.3.4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2.3.5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纳米粒子的晶体特征
        2.3.6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稳定性测试
        2.3.7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2.3.8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2.3.9 喷雾法测定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
        2.3.10 喷雾法测定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对莴苣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2.4.2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2.4.3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晶型结构分析
        2.4.4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2.4.5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2.4.6 甲维盐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2.4.7 喷雾法测定不同剂型甲维盐对小菜蛾和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生物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3.3.2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3.3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形貌观察
        3.3.4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3.3.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试
        3.3.6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3.3.7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3.3.8 喷雾法测定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瓜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3.3.9 浸叶法测定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莴苣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4.2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3.4.3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3.4.4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3.4.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3.4.6 浸叶法测定不同剂型高效氯氰菊酯对蚜虫的室内生物活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生物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4.3.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4.3.3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形貌观察
        4.3.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4.3.5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稳定性测试
        4.3.6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4.3.7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滞留量测定
        4.3.8 喷雾法测定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瓜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4.3.9 浸叶法测定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
        4.3.10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4.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4.4.2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纳米粒子形貌观察
        4.4.3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4.4.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接触角测定
        4.4.5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的叶面滞留量测定
        4.4.6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瓜蚜和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4.4.7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对茶黄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药品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生物材料
    5.3 试验方法
        5.3.1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5.3.2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测定
        5.3.3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5.3.4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5.3.5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5.3.6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3.7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粒径表征
        5.4.2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接触角测定
        5.4.3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的滞留量测定
        5.4.4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5.4.5 高效氯氟氰菊酯固体纳米分散体防治甘蓝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设想
        6.3.1 存在的问题
        6.3.2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述
        1.1.1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防治害虫方面的研究进展
        1.1.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杀虫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1.3 生物碱防治害虫研究概况
        1.1.4 白屈菜的研究概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白屈菜粗提物的提取
        2.2.2 白屈菜粗提物的纯化
        2.2.3 生物测定
        2.2.4 营养指标测定
        2.2.5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酶活性的测定
        2.2.6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酶活性的测定
        2.2.7 白屈菜总碱对舞毒蛾5种酶转录水平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论与分析
    3.1 白屈菜粗提物的分离与纯化
    3.2 生物测定
        3.2.1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生物测定
        3.2.2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3龄幼虫毒力测定
    3.3 营养指标测定
    3.4 蛋白标准曲线及 α-萘酚标准曲线
    3.5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
        3.5.1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离体酶活力的影响
        3.5.2 白屈菜粗提物对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酶活力的影响
    3.6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酶活的影响
        3.6.1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离体酶活影响结果
        3.6.2 白屈菜总生物碱对舞毒蛾体内酶活影响结果
    3.7 实时RT-PCR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防治
    1.1 观察虫情, 及时抹芽控梢, 统一放梢, 减少虫源
    1.2 冬季清园
    1.3 选择抗柑桔潜叶蛾的柑桔品种
2 化学防治
3 生物防治
    3.1 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
        3.1.1 寄生蜂。
        3.1.2 捕食性天敌。
    3.2 性引诱剂的使用
    3.3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利用
        3.3.1 印楝素和印楝油。
        3.3.2 苦皮藤素。
    3.4 病源微生物的利用
        3.4.1 苏云金杆菌。
        3.4.2 阿维菌素。
4 结语

(8)旋覆花提取物对果园朱砂叶螨毒杀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植物源杀螨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粗提物
        1.2.2 植物杀螨活性成分的种类
    1.3 植物源杀螨剂的作用方式及机理
        1.3.1 植物源杀螨剂作用方式
        1.3.2 植物源杀螨剂作用机理
    1.4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1.5 旋覆花的研究进展
        1.5.1 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1.5.2 旋覆花的药理作用
        1.5.3 旋覆花在临床中应用
        1.5.4 旋覆花提取物在农业中的应用
第二章 旋覆花等8种中草药的24种提取物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4种不同中草药提取物对朱砂叶螨成螨的触杀活性
        2.2.2 3种不同中草药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效果
    2.3 小结
第三章 旋覆花提取物杀螨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旋覆花萃取物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测定
        3.2.2 旋覆花石油醚萃取物柱层析所得不同流分杀螨活性的测定
        3.2.3 旋覆花石油醚萃取物柱层析所得不同流分所含主要化合物
        3.2.4 旋覆花石油醚萃取物柱层析所得不同流分活性成分的GC/MS鉴定
    3.3 小结
第四章 旋覆花提取物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测定
        4.2.2 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
        4.2.3 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4.2.4 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体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4.2.5 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体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4.2.6 羽扇豆醇对朱砂叶螨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旋覆花提取物豆甾醇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豆甾醇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测定
        5.2.2 豆甾醇对朱砂叶螨体内GST活性的影响
        5.2.3 豆甾醇对朱砂叶螨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5.2.4 豆甾醇对朱砂叶螨体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5.2.5 豆甾醇对朱砂叶螨体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5.2.6 豆甾醇对朱砂叶螨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旋覆花提取物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初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测定
        6.2.2 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GST活性的影响
        6.2.3 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6.2.4 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6.2.5 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6.2.6 棕榈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初步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
    1.2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括
        1.2.1 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资源
        1.2.2 杀虫植物的分布
        1.2.3 植物杀虫活性成分
        1.2.4 植物源杀虫剂杀虫机理研究
        1.2.5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1.2.6 植物源杀虫剂作用方式
    1.3 番茄研究概况
        1.3.1 番茄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1.3.2 番茄的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1.4 萝卜蚜研究概况
        1.4.1 特点、寄主范围及侵染循环
        1.4.2 萝卜蚜的防治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防治效果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供试昆虫及其寄主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番茄茎叶提取物中杀虫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的初步鉴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及流程
    3.3 试验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展望
    5.1 番茄茎叶提取物室内生测研究
    5.2 田间药效的研究
    5.3 番茄资源应用
    5.4 研究对象的筛选
    5.5 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5.6 安全性毒理研究
    5.7 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10)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及其对食料和热胁迫的生理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种群特征研究概况
        1.1 昆虫的生长和繁殖特性
        1.2 昆虫种群的时空动态特性
        1.3 昆虫的休眠与滞育特性
        1.4 昆虫的扩散与迁飞特性
    2 昆虫种群与环境胁迫之间的关系
        2.1 环境胁迫对昆虫适应和进化的意义
        2.2 植食性昆虫与环境食物适应性的关系
        2.3 温度胁迫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2.4 其它环境胁迫因子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3 南亚果实蝇的研究概况
        3.1 名称与分布
        3.2 形态特征
        3.3 寄主与危害
        3.4 生物生态学
        3.5 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3.6 防治及其建议
        3.7 展望
    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4.1 拟解决的问题
        4.2 创新性
引言
第2章 重庆地区实蝇类害虫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地区概况
        1.2 诱集剂和诱捕器
        1.3 实蝇监测
        1.4 实蝇寄主调查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蝇种类及优势度
        2.2 地理分布
        2.3 发生动态
        2.4 寄主范围
    3 讨论
第3章 南亚果实蝇种群的建立及风险分析
    第1节 南亚果实蝇室内外实验种群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外种群的管理
        1.2 室内种群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2节 南亚果实蝇的为害特征及风险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食行为及果实受害调查
        1.2 风险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为害特征
        2.2 寄主受害测定
        2.3 风险性分析
        3 讨论
第4章 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及其与环境湿度的关系
    第1节 南亚果实蝇的行为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幼虫龄期确定
        1.2 化蛹行为及羽化规律
        1.3 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虫龄期确定
        2.2 化蛹规律及羽化行为
        2.3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3 讨论
    第2节 南亚果实蝇种群的结构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雌雄性比动态
        1.2 群体分布
        1.3 主要伴生实蝇种群及种群季节消长动态
        1.4 天敌调查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雄性比动态
        2.2 群体分布
        2.3 伴生实蝇种群
        2.4 年消长动态
        2.5 天敌种类
        3 讨论
    第3节 南亚果实蝇对六种果实的趋性和产卵选择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寄主果实
        1.2 成虫对不同寄主果实的趋性和产卵选择性
        1.3 成虫对受害和未受害果实的趋性
        1.4 幼虫的取食选择性
        1.5 幼虫对受害和未受害果实选择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虫对果实的趋性和产卵选择性
        2.2 成虫对受害和未受害果实切片的趋性
        2.3 幼虫的取食选择性
        3 讨论
    第4节 空气和土壤湿度对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和失水动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化蛹土壤配制
        1.3 老熟幼虫对不同土壤湿度的化蛹选择性
        1.4 不同土壤湿度对蛹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的影响
        1.5 蛹的失水动态和表皮渗透性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熟幼虫对不同土壤湿度的化蛹选择性
        2.2 不同土壤湿度对蛹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的影响
        2.3 4个空气湿度下蛹的水分损失动态
        2.4 4个空气湿度下蛹的表皮渗透性
        2.5 不同空气湿度对蛹发育历期和羽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5章 食料对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及酶学特性的影响
    第1节 食料对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食料
        1.2 实验材料
        1.3 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
        1.4 幼虫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
        1.5 蛹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
        1.6 成虫的寿命及繁殖力
        1.7 体重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
        2.2 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
        2.3 不同食料对幼虫、蛹及成虫体重的影响
        2.4 成虫的繁殖及寿命
        2.5 种群生命参数及特定年龄生命表
        3 讨论
    第2节 食料对南亚果实蝇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试虫处理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酶液制备
        1.5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1.6 酶活性测定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和蛋白含量
        2.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3 过氧化物酶活性
        2.4 过氧化氢酶活性
        3 讨论
    第3节 食料对南亚果实蝇五种解毒酶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试虫处理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1.5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1.6 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1.7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1.8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O-脱甲基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羧酸酯酶的活性及动力学参数
        2.2 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
        2.3 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
        2.4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及动力学参数
        2.5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O-脱甲基活性
        3 讨论
    第4节 南亚果实蝇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设备及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酶源蛋白含量测定
        1.5 测定原理及酶活性测定
        1.6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1.7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1.8 动力学特征参数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体蛋白含量
        2.2 多酚氧化酶活性
        2.3 pH值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
        2.5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参数
        2.6 以L-多巴为底物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第6章 温度对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及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第1节 温度与南亚果实蝇生长发育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及实验温度
        1.2 卵的发育历期及孵化率
        1.3 幼虫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1.4 蛹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1.5 成虫的寿命及繁殖率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2.2 各虫态的存活率
        2.3 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2.4 成虫的寿命与产卵量
        2.5 特定年龄生命表及生殖力生命表参数
        3 讨论
    第2节 高温胁迫对南亚果实蝇成虫寿命及能源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设备及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热胁迫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1.5 多糖含量测定
        1.6 高温胁迫对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1.7 蛋白质含量与组成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胁迫对成虫寿命的影响
        2.2 高温胁迫对成虫多糖含量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成虫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2.4 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对柑橘潜叶蛾控制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植物源农药苦皮藤素的种类与防效及推广应用建议[J]. 柳燕丽,刘刚. 农技服务, 2021(11)
  • [2]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义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三种难溶性杀虫剂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表征及药效功能评价[D]. 杨东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6]白屈菜提取物对舞毒蛾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吕春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7]柑桔潜叶蛾的综合防治[J]. 向淑娟,肖铁光,成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 [8]旋覆花提取物对果园朱砂叶螨毒杀机理初探[D]. 段丹丹. 北京农学院, 2011(10)
  • [9]番茄茎叶提取物对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初步解析[D]. 李会.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南亚果实蝇种群特征及其对食料和热胁迫的生理调控机制[D]. 李小珍. 西南大学, 2007(03)


植物论文 纳米粒子论文

上一篇:应区分“摘要”和“摘要”
下一篇:用89C52单片机实现FSK调制解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