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车祸致外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车祸致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洁,徐燕[1](2021)在《便携式呼吸机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结果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便携式呼吸机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另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2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抢救结果、生理指标、满意度及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救治时间、会诊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呼吸频率(RR)、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干预期间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4.39%(均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够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救治效果,且满意度较高。

黄彪[2](2020)在《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该救治模式下影响多发伤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历史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多发伤患者219例,其中一体化救治模式组(观察组)103例、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组(对照组)11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第7天、14天和28天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ICU住院费用、院前急救及抢救室总输液量及输血量、院前急救时间和抢救室留置时间。结果:1.观察组住院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病死率分别为33.98%(35例)、39.80%(41例)和43.69%(45例),对照组住院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病死率分别为48.28%(56例)、58.62%(68例)和62.93%(73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内共有45例死亡,占43.69%;对照组患者共有73例死亡,占62.9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7.48%(18例),对照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39.66%(4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0.19%(62例)和75.00%(87例);两组患者MODS、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9.11±10.12天和8.51±4.3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时间分别为77.04±10.34小时和89.28±11.98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53±3.71天和10.81±5.6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7875.27±3783.91元和45447.73±2733.3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ICU住院费用分别为29839.36±1934.43元和36147.14±2144.19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院前急救和抢救室总输液量分别为1652.38±109.34ml和968.57±87.79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16.09±6.76U和16.22±6.02U,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毒灭活新鲜血浆输注量分别为1882±1048ml和1226±74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院前急救时间为84.67±48.21min和106.57±42.9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抢救室留置时间分别是98.26±44.62 min和70.22±37.4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非条件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能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陈尹[3](2020)在《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2017年12月)及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6月)各45例,对照组应用急诊常规救治模式进行急救,观察组应用院前急救模式对病人实施救治。比较两组病人救治效果及病人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120"接警时间、指派急救站时间、接受任务至出诊时间、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时间及病人送至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病人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模式能有效提高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救治效率,降低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救治效果及治疗满意率。

鲁潜乾,罗丽珊,胡展华,胡涛,廖正寿,石艺哲,张世达[4](2018)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进行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比对照组的要高,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0%,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7.5%,抢救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抢救时间,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增强治疗的效果,减少临床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值得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应用。

李梅[5](2018)在《创伤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创伤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 依据急救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急救护理组(40例)和创伤急救护理流程组(40例),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情况、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家属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急救护理流程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7.5%)显着高于常规急救护理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短于常规急救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属满意度(97.5%)显着高于常规急救护理组(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急救护理流程较常规急救护理更能有效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 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

安霖[6](2018)在《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探讨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40例进行研究讨论,对所有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40例患者中,有32例经过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后,康复出院了,有5例患者经过急救脱离了生命危险,有3例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院前急救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用。

吴其华[7](2018)在《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对于患者发生车祸多发伤者采用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120例车祸多发伤患者,其中经我院120出诊行院前急救方案的77例患者设为院前组,另43例于其他渠道未行院前急救方案于我院急诊治疗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急诊处置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结果院前组抢救成功率为96.1%,致残率为24.68%,死亡率为3.9%,而对照组分别为83.72%、46.51%、16.28%,院前组急诊处置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分别为(54.56±12.69)min和(21.37±8.76)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2.93±15.27)min和(31.65±12.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人员集合时间和救护车出诊时间相比,对照组分别为(1.8±0.6)min和(5.2±1.2)min,显着慢于观察组的(1.1±0.3)min和(3.3±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车多多发伤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缩短急诊处置时间尽早接受治疗,并减少住院时间,效果理想。

刘彩燕[8](2017)在《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与护理体会,提高创伤性休克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5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41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对照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护理预案,在观察组护理期间落实实施,之后对比2组抢救结果、抢救介入时间与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5.26%,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63%;观察组的抢救介入时间为(8.13±1.64)min,亦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6.31±3.55)min,且观察组抢救成功率、窒息率、MODS率分别为94.74%、3.51%、1.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37%、12.20%、7.32%(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应加强现场救护与转运的效率,以提高急救成功率,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李春雨[9](2017)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下分析,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未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抢救介入时间、MODS发生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开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能够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促使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降低死亡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姜艳丽[10](2017)在《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期间给予急救护理干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该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该院所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3月—2017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8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护理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干预,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护理干预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1.66%、满意度评分(95.21±2.54)分显着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较为明显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期间给予急救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显着性更佳,可显着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

二、车祸致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祸致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呼吸机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结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抢救结果
    2.2 生理指标
    2.3 并发症
    2.4 满意度
3 讨论

(2)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3)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急救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
        1.2.2 病情评估
        1.2.3 清理呼吸道
        1.2.4 建立静脉通路
        1.2.5 转运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和抢救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6)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院前急救方法。
    1.3 护理措施。
2 结果
3 讨论
4 护理体会

(7)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急诊处置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2.3 人员集合时间与救护车出诊时间比较
3 讨论

(9)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需要明确致伤原因
        1.2.2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干预工作
        1.2.3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吸氧支持护理干预
        1.2.4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进行密切病情监测
        1.2.5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工作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车祸致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呼吸机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结果及安全性分析[J]. 孙洁,徐燕. 人人健康, 2021(19)
  • [2]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D]. 黄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 陈尹. 全科护理, 2020(14)
  • [4]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鲁潜乾,罗丽珊,胡展华,胡涛,廖正寿,石艺哲,张世达. 中国医药科学, 2018(24)
  • [5]创伤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 李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20)
  • [6]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 安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46)
  • [7]车祸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观察[J]. 吴其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8(09)
  • [8]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 刘彩燕. 益寿宝典, 2017(32)
  • [9]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李春雨.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11)
  • [10]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研究[J]. 姜艳丽. 系统医学, 2017(11)


院前急救论文 对照组论文 多发伤论文 急救论文

上一篇: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价值
下一篇:对供销合作社立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