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电击伤39例急救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电击伤39例急救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甘肃省创伤急救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管理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拟定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调查问卷的框架,初步构建问卷的条目;2.参考专家函询法中专家的意见,修订问卷初稿得到最终问卷;3.通过预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计算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和内容效度,评价其真实性和可靠性;4.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甘肃省57家二、三级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初始问卷共46个条目,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后六部分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即一般人口学特征(共9个条目)、患者救治(共10个条目)、护理管理(共9个条目)、护理技能(共6个条目)及护理知识(共12个条目)。2.两轮函询中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0.89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277、0.325(P<0.001)),变异系数为0.06~0.18。根据专家意见共删除5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22个条目,形成最终调查问卷。3.预调查数据分析得,问卷整体内容效度为0.96。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83。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4%。创伤患者救治现状分析表明,二、三级医院出诊反应时间、现场伤情评估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接诊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急诊科时间、放射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原因居于前三位的是道路交通伤、高空坠落伤、跌倒外伤。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创伤急救护理管理中,抢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制度“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高,创伤急救操作流程培训及考核规范化管理“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低。二、三级医院在院内远程专科会诊的设备及条件、对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反馈、进行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案例分享及学习、引入有关急救新知识及新技能方面的符合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中,心肺复苏操作“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高达96.51%,而使用除颤仪、创伤患者体格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分别为55.51%、35.33%和22.20%。在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中,评估创伤患者气道、呼吸、脉率、瞳孔情况、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均高于90%,而创伤液体复苏知识、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创伤评分工具熟练程度中“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较低。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5(23,27)和51(47,56)。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行编制的《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工具使用。2.通过对甘肃省57家二、三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调查分析发现,甘肃省创伤急救时效性较差。紧急救援中心应该根据甘肃省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弹性调整院前救护车的配置数量,规划最优救护半径,以提高甘肃省院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院内急诊科也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成立多学科救治小组,建立实现急救、手术、重症监护以及病房的无缝隙连接,从根本上提高救治时效性。3.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的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有差异;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均为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有差异。因此,提示管理者应该根据急诊科护士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同时也要结合甘肃省护理队伍的现有水平,制定客观、可行的创伤护理培训方案以及管理方法。

王彦斌[2](2020)在《定位抢救法在院外急救工作中的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定位抢救法在院外急救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接收的100例急救患者,根据不同抢救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抢救,观察组采取定位抢救法抢救,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均对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外急救工作中实施定位抢救法,可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李爽[3](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温珊珊,冯亚格[4](2017)在《电击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讨论电击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电击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电击伤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电击伤住院治疗总时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电击伤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5.3%,高于对照组的79.8%,组间差异显着(P<0.05);电击伤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电击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谢萍,颜丽婷,刘菁[5](2016)在《52例电击伤的急救护理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击伤的急救护理措施与预防,提高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电击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对所有电击伤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52例患者中有16例因病情重或到达现场时间超过15min而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普及居民及工人的用电知识,推广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及心肺复苏术,从而预防和减少电击伤的发生率,提高电击伤的抢救成功率。

朱洁,洪俊蓉[6](2015)在《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电击伤的院前急救重要性、院前急救措施、护理和预防。方法以我市急救中心2010年2月2014年2月现场急救的86例电击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 86例均现场有效处置后送院,其中42例轻型患者给予清创包扎、心理安慰等现场对症处理;3例重型患者现场单纯处理严重电损伤(外伤),41例重型患者现场呼吸心跳骤停,25例现场经目击者Hands-only至ALS,16例急救人员直接开始ALS。结论鼓励第一目击者安全切断电源、开展Hands-only、急救人员现场有效处置是院前急救电击伤患者的有效方法。

赵素红[7](2015)在《浅析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措施与预防,提高电击伤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35例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复苏患者中26例因呼救和开始抢救时间过长而死亡,余均复苏成功。结论应普及安全用电知识,预防电击伤的发生,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推广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的心肺复苏术,从而减少电击伤的发生,提高电击伤的抢救成功率。

余晓婷,左保容,王丛英[8](2013)在《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电击伤是一定量电流通过人体引起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体直接接触高压电或电源均可致电击伤,而电击伤严重程度与电压高低、电流强度、电流种类、电流途径、接触点及时间有关[1、2]。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34例电击伤患者,特将其院前急救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34例电击伤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78岁,中位

刘艳峰[9](2012)在《电击伤患者18例急救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一定量电流通过人体表面、深层及内脏等导致的一系列损伤称为电击伤。电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能源,因操作不慎或不可避免的意外引发的电击伤屡见不鲜,每年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因电击伤致死或致残[1],其原因之一是患者未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我院近5年来共抢救了18例电击伤患者,抢救成功率达88.89%。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朱敏,吴霞[10](2012)在《电击伤17例急救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电击伤是由于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重者发生心搏呼吸停止,因此电击伤就诊时病情急、重、危、难,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对重症触电而致昏迷、呼吸心搏停止者,早期心肺复苏决定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为此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制订了急救程序,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2008年1月—2010年8月我科共救治电击伤17例,现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二、电击伤39例急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击伤39例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工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文献研究
        (四)专家函询
        (五)信效度分析
    二、现场调查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数据收集过程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和伦理原则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问卷条目初步构建结果
    三、专家函询结果
        (一)专家来源
        (二)专家基本情况
        (三)两轮专家函询的统计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
        (四)专家函询指标结果
    四、信效度检验结果
        (一)预调查结果
        (二)信度检验结果
        (三)效度检验结果
    五、调查问卷的形成
    六、现场调查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四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五 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
综述 脊髓损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2)定位抢救法在院外急救工作中的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3)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4)电击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满意度评价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电击伤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2 不良反应例数
    2.3 电击伤住院治疗总时间
3 讨论

(5)52例电击伤的急救护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3 急救转归33例经过清创换药后治愈, 2例植皮, 1例截肢, 16例送入急诊抢救无效死亡。
2 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
    2.1 接警调度员接警后以最短时间问清现场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伤情。同时告知报警者迅速切断电源, 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以及自身的安全。院前出诊人员接到通知后应带好一切急救物品以最快的时间到达现场。
3 讨论

(6)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电击种类
    1.3 触电表现
    1.4 急救方法
        1.4.1 早期指导或干预
        1.4.2 现场急救原则
        1.4.3 现场急救程序
        1.4.4 转送医院
        1.4.5 心理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7)浅析电击伤的院前急救(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现场急救措施
    2.1 切断电源
    2.2 现场急救
        2.2.1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2.2.2 电除颤
        2.2.3 高级生命支持
    2.3 转运途中的救护
3 结果
4 讨论

(8)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院前急救与护理
    3.1 现场急救
    3.2 护理

(9)电击伤患者18例急救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转归
3 院内急救措施
    3.1 病情判断
    3.2 心肺复苏
    3.3 液体疗法
    3.4 预防感染
4 护理
    4.1 病情观察及记录
    4.2 细节护理
    4.3 补液护理
    4.4 早期并发症的预防
        4.4.1 急性肾衰
        4.4.2 颅脑损伤
        4.4.3 肺部感染
        4.4.4 院外转运
5 体会

(10)电击伤17例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成立急救小组
    2.1 心电监护
    2.2 维持呼吸道通畅
    2.3 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2.4 创面处理原则
    2.5 严密观察电击伤继发出血
    2.6 心理护理
3 讨论

四、电击伤39例急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定位抢救法在院外急救工作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 王彦斌. 名医, 2020(01)
  • [3]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4]电击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探析[J]. 温珊珊,冯亚格.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06)
  • [5]52例电击伤的急救护理与分析[J]. 谢萍,颜丽婷,刘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03)
  • [6]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研究[J]. 朱洁,洪俊蓉. 中国医药科学, 2015(17)
  • [7]浅析电击伤的院前急救[J]. 赵素红. 基层医学论坛, 2015(08)
  • [8]电击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 余晓婷,左保容,王丛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8)
  • [9]电击伤患者18例急救护理体会[J]. 刘艳峰. 基层医学论坛, 2012(32)
  • [10]电击伤17例急救护理[J]. 朱敏,吴霞. 基层医学论坛, 2012(09)


院前急救论文 aed论文 急救论文 aed除颤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糊-粗糙集的文本分类方法
下一篇:人间仙境——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