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萍[1](2021)在《《韩国语应用文写作》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王万洪[2](2020)在《《序志》篇及《文心雕龙》对“文学自觉”的理论自觉》文中指出本论文分析了当代学者有关《文心雕龙》"折衷"文学思想论的合理之处与欠妥之处,指出《文心雕龙》并非"折衷"齐梁文论的结果,而是"文学自觉"时代对创作实践与文学理论进行深刻探索的必然产物。论文从《序志》篇对"近代之论文者"的批评出发,阐述了《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认为《文心雕龙》是对"文学自觉"的理论自觉。
王诗晓[3](2020)在《汉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佛教图像研究》文中认为
孔璇[4](2020)在《《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的,同年10月在访问东南亚时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疆位于我国内陆,与8个国家接壤,是连接西北的重要窗口,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经济规划核心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前景广阔,自提出以来,发展成果显着,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也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在这一新形势下,新疆媒体承担着向外界展示新疆形象,营造互联互通舆论环境的重任。《新疆日报》作为自治区党报,其在传递党中央精神,结合新疆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舆论宣传方面,更具权威性和导向性。本文以《新疆日报》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新疆日报》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支撑,分别从报道概况和报道文本两大方面,分析《新疆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框架。在报道概况方面,分别从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立场、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版序六个方面分析。在报道文本方面,分别从报道领域、标题、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报道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新疆日报》在“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报道内容与新疆本土社会发展相结合;报道内容以正面宣传为主;注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传播;报道内容具有人情味,彰显人文关怀。在研究基础之上,对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增加报道数量,策划主题宣传;充分挖掘新闻资源,以深治快;增强舆论监督意识;建立互动平台,重视读者反馈。
黄鹤子[5](2020)在《监督与科层制压力下人大闭会履职的政府回应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其中人大闭会履职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立足于民众需求反映沟通民意,需要政府及时回应并解决,因此有效的政府回应是更好地发挥人大制度的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可靠保证。那么,人大闭会履职的政府回应现状是怎样的?包括哪些过程?影响回应的深层次因素是什么?有哪些回应类型与表现?以人大监督权力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科层制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可以探索政府回应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从深圳的实践看,人大闭会履职中的政府回应主要在民生投资项目、民生热点问题以及人大的监督权力这三个领域,体现了由市一级在宏观层面统筹搭建框架、区一级在微观层面探索具体制度、代表联络站奠定回应的实现基础三个特点。近年来深圳市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政府回应的制度建设,包括2014年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工作办法》,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基础打造了政府与人大的联系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代表议事会制度;近几年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设置了“代表建议办理”、“与人大政协工作联系”等指标,将政府回应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基于人大监督压力以及政府科层制压力,对深圳市人大闭会履职的政府回应进行深入探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人大代表通过联系选民、票决民生投资项目、反馈民生热点问题等闭会履职职能履行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这种监督权力在影响政府回应的现实运行中呈现出强弱不同的状态;其次,政府作为科层制组织,将政府回应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使得人大闭会履职中的政府回应转变为科层制的内部压力,这种科层制压力在影响政府回应的现实运行中也呈现出强弱不同的状态;由监督与科层制压力这两个维度及其强弱表现的不同可以将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的类型分为治理型回应、压力型回应、避责型回应和不回应四个类型,其中,避责型回应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话语性回应和选择性回应两种表现形式;对获得资料的分析揭示,上述回应类型受到问题的职能权属、代表行动以及政府注意力分配三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在所有的政府回应类型中,治理型回应是人大与政府的双赢,要使政府达到更好的回应实效,应从加强代表监督与加强科层制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代表履职能力与跟踪监督机制。第二,优化政府回应过程与回应效率。
王万洪,杨雨佳[6](2020)在《《文心雕龙》:“文学自觉”时代的文论巅峰》文中认为以《文心雕龙·序志》为基础,在贯通论述"文学自觉"的历史脉络和着名文论家代表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文心雕龙》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文学自觉"的再次"理论自觉",处于当时文学理论的巅峰位置。
戎姝阳[7](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指出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段天增[8](2018)在《公文函的逻辑界定、功能类型与写作技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人主要研究的是公文函的偏误、语用、写作等某一方面,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既缺乏逻辑的关联性和分类的系统性,也缺乏偏误的因果性和写作的针对性。本项研究以公文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公文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述前人对公文函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法规文件对公文函的规定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法、数据统计法、表格分析法、案例引证法、科学分类法等研究方法,不仅从历时角度追溯梳理公文函的功能演变,而且从共时角度对公文函的逻辑界定、功能类型、偏误分析、写作技巧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从历时角度探讨公文函的功能演变过程,发现古代平行公文在各衙署之间发挥着询事、交办、告知、联系公务等作用,与今日公文函有诸多相同之处。其次,从共时角度根据现行函件发挥的基本功能,将公文函逻辑界定为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和交办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征集意见或告知事项的公文文体。再次,从功能角度对现行公文函的基本类型进行辨析,将公文函分为商洽函、问答函、请答函、交转函、征集函、告知函六大基本类型。最后,从公文函的标题写作、发文字号编制、主送机关标注、正文写作格式、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写作几个方面出发,探究公文函的写作技巧,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函的性质和功能拟制各类型函的简要模板。
李晓敏[9](2013)在《王符《潜夫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王符《潜夫论》写作年代、流传版本、作者生平、引用文献等问题的考辨和对其治道思想、文章义法、文学史意义的综论。文章的中心论旨是:王符治道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元气本原论”。王符充分认识到了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在对董仲舒天人关系理论的改造中,他张扬了民权,同时也保留了神权。王符治道思想以民本主义政权合法性为基础,但同时又承认“君权神授”的政权合法性。他希望以“天”的神权保障民权,但也授予了君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前者让他在论述自己的风俗改善、经济本末论、治边安民等思想时能够以民为本,后者使他在国家治道上主张礼法兼施,保证君主的权威以达成治政。王符治道思想虽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对改善当时的弊政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王符《潜夫论》的文章是东汉中后期政论文的代表,既保留了含蓄、醇厚的汉文本色,又在局部上体现出积极要求突破的自觉意识,是东汉文章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的研究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对王符及《潜夫论》相关文献问题的考辨。第一章对王符与马融等四人交游的时间、地点等问题进行详细考索,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王符生平行迹。同时,考订《潜夫论》各篇文章的写作时间,重新推定《潜夫论》的成书时限。第二章对《潜夫论》的版本谱系、文字差异进行考察勾勒,厘清《潜夫论》一书的版本及流传情况。第三章对《潜夫论》的引书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考察王符知识结构,发掘《潜夫论》文献价值,并将此作为进一步研究其治道思想和文学价值的基础。中编是对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阐释。第一、二、三章主要阐释王符治道思想的哲学基础,包括对王符“元气本原论”,人性论及天人关系新义的重新诠解。第四、五、六章主要阐释王符对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处理,以此来对其治道的基本框架进行勾勒和梳理。第七、八、九章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考察王符治道思想在具体施政过程中的实践方针,包括了对王符的风俗改善、经济本末论及治边安民等三方面主张的阐释。下编是对王符《潜夫论》文章风格及文学史意义的考量。第一章主要考察王符的着作意识及文学观念,作为后文考察其文学风格的基础。第二章首先是对《潜夫论》文章文法的具体阐释,包括对其篇法、章法、句法、字法的文章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文法的角度考察其“含蓄”的文风特征及成因。第三章着重论述汉代经学与《潜夫论》文章的关系,主要包括汉代经学对《潜夫论》文章“醇厚”风格形成的巨大影响及王符对这种文风的突破。借此阐明王符文章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第四章是在与王充和仲长统文风的对比中,进一步阐释王符《潜夫论》含蓄、醇厚的文风,并指出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后是文章的附录,主要包括《王符年谱》、《<潜夫论>佚文辑录》、《<潜夫论>历代着录考》、《<潜夫论>历代序跋》及《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图示》五个部分。
刘琍[10](2012)在《谈谈公文“函”》文中指出函即信件,准确地说是处理公务的信件,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文书。然而,对它的使用却不尽如人意,人们在使用范围上常出现把握不准、写作缺乏规范性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公务往来中正确地行文,也有损法定文书的严肃性。在此,笔者就"函"的适用范围及规范写作方面的问题作如下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5 研究对象与类目制定 |
| 第2章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概况分析 |
| 2.1 报道数量:依托政治活动 |
| 2.2 消息来源:多元且侧重上层声音 |
| 2.3 报道立场:以正面报道为主 |
| 2.4 报道体裁:日趋丰富,侧重消息报道 |
| 2.5 报道篇幅:重在传递客观事实 |
| 2.6 报道版序:主要分布于头版 |
| 第3章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文本分析 |
| 3.1 报道领域:涵盖广泛 |
| 3.2 报道标题:实题为主 |
| 3.3 语言风格:语言庄重 |
| 3.4 表达方式:重在写实 |
| 第4章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特点和作用分析 |
| 4.1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特点 |
| 4.1.1 与新疆本土社会发展结合报道 |
| 4.1.2 宣传正面报道,树立正面形象 |
| 4.1.3 注重“一带一路”报道中的文化传播 |
| 4.1.4 具有人情味,彰显人文关怀 |
| 4.2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作用 |
| 4.2.1 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
| 4.2.2 建构议程设置,塑造新疆形象 |
| 4.2.3 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 |
| 4.2.4 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纽带 |
| 第5章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不足与提升策略 |
| 5.1 《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的不足 |
| 5.1.1 报道数量少,分布失衡 |
| 5.1.2 报道缺乏深度 |
| 5.1.3 缺乏监督报道 |
| 5.1.4 形式平面化,缺少读者反馈 |
| 5.2 提升《新疆日报》“一带一路”报道水平的策略 |
| 5.2.1 增加报道数量,策划主题宣传 |
| 5.2.2 充分挖掘新闻资源,以深治快 |
| 5.2.3 增强舆论监督意识 |
| 5.2.4 建立互动平台,重视读者反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 一、研究的背景 |
| 二、问题的提出 |
| 三、研究的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 二、关于政府回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
| 三、关于政府回应类型的研究 |
| 四、文献评述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 一、政府回应 |
| 二、闭会履职 |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压力的理论分析 |
| 第一节 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的监督压力 |
| 一、闭会监督 |
| 二、由闭会监督带来的压力 |
| 第二节 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的科层制压力 |
| 一、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
| 二、由科层制带来的压力 |
| 第三节 理论模型构建 |
| 第三章 深圳市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的现状与过程 |
| 第一节 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的内容与特点 |
| 一、政府回应的内容 |
| 二、政府回应的特点 |
| 第二节 人大闭会履职中政府回应的过程 |
| 一、人大多形式发起 |
| 二、政府多层级回应 |
| 第三节 政府回应实际运行的现状分析 |
| 一、闭会期间政府回应情况的数据分析 |
| 二、闭会期间政府回应情况的文本分析 |
| 第四章 监督与科层制压力下政府回应的影响因素与回应类型 |
| 第一节 监督与科层制压力下政府回应的影响因素 |
| 一、职能权属 |
| 二、代表行动 |
| 三、政府注意力 |
| 第二节 监督与科层制压力下的政府回应类型 |
| 一、治理型回应:代表行动与政府参与的双赢 |
| 二、压力型回应:强大的外部关注对政府内部的挤压 |
| 三、避责型回应:强科层制压力与弱监督压力的结合 |
| 四、不回应:监督压力与科层制压力的同时缺位 |
| 第三节 不同政府回应类型的具体表现 |
| 一、治理型回应的表现 |
| 二、压力型回应的表现 |
| 三、避责型回应的表现 |
| 四、不回应的表现 |
| 第五章 强化监督与科层制 走向治理型回应 |
| 第一节 强化代表监督:加强代表履职能力与跟踪监督机制 |
| 一、提高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 |
| 二、定期对联络站联络员进行培训 |
| 三、建立政府对人大闭会履职回应的跟踪监督机制 |
| 第二节 强化科层制:优化政府回应过程与回应效率 |
| 一、优化政府回应过程 |
| 二、优化政府回应效率 |
| 三、合理分配政府注意力 |
| 第三节 结论与展望 |
| 一、贡献与创新 |
| 二、研究不足 |
| 三、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一 |
| 二 |
| 三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
|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
|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
| 一、家世与乡风 |
| 二、生平经历 |
| (一) 早期求学时期 |
| (二) 初入仕途时期 |
| (三) 贬谪南安时期 |
| (四) 起任温州时期 |
|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
|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
|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
| 三、向寺僧求学 |
|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
| 一、前期交游考述 |
| 二、中期交游考述 |
| 三、後期交游考述 |
|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
|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
|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
|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
|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
| 一、诗歌创作理论 |
|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
|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
| 二、文章创作理论 |
|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
| 一、序 |
| 二、记 |
| 三、劄子 |
| 四、书 |
| 五、说 |
| 六、题跋 |
| 七、赞 |
| 八、铭 |
| 九、祭文 |
| 十、墓志铭 |
| 结语 |
| 下编 《横浦集》注释 |
| 凡例 |
| 横浦集卷一 |
| 古赋 |
| 述志赋 |
| 谪居赋 |
| 古诗 |
|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
| 见柿树有感 |
|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
|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
| 正月二十日出城 |
| 二十六日复出城 |
|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
| 客至 |
| 食苦笋 |
| 示两儿 |
| 有客 |
| 读梅圣俞诗 |
| 菖蒲 |
| 三月晦到大庚 |
| 勾漕送建茶 |
|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
| 九月七夜喜新凉 |
|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
|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
| 偶题 |
| 课书 |
| 读书 |
| 罢禄 |
| 偶成 |
|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
| 横浦集卷二 |
|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
| 怀汪圣锡 |
| 送郑仲远 |
| 次陈一鹗韵 |
| 多雨偶成 |
| 即事 |
|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
| 辛未闰四月即事 |
| 有感 |
| 十九日杂兴 |
|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
| 彦执赏予诗 |
| 拟古 |
| 横浦集卷三 |
| 赠樊茂实铁照 |
| 子集弟寄江蟹 |
| 嘉佑寺 |
|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
| 秋兴 |
| 七月十二日偶成 |
| 秋晴 |
| 中秋 |
| 闻桂香 |
| 喜晴 |
| 桂 |
| 拟归田园 |
|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
|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
| 有感 |
| 杨干致仕 |
| 所见 |
| 六月晦送孙少刘 |
| 横浦集卷四 |
| 律诗 |
| 竹 |
|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
| 双修峰 |
|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
| 过报恩 |
| 雨 |
| 三月晦城门晚景 |
| 题竹轩 |
| 夜雨 |
| 次单推韵 |
|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
| 七月十二日出城 |
| 八月十四日偶成 |
|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
| 三月十一日不出 |
| 晚兴 |
| 即事 |
|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
| 喜晴 |
| 悼王侍郎 |
| 悼玉溪 |
| 夏日即事 |
| 雨晴到江上 |
| 山蝉 |
| 惠声伯窻前孤桐 |
|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
| 寄故人施彦执 |
| 次施彦执韵 |
| 见菊花呈诸名士 |
| 再用前韵 |
| 悴卓送海棠 |
| 次单推韵 |
| 柑花 |
| 咏梅 |
| 松棚 |
|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
|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
| 十一日咏梅 |
|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
| 悼吕居仁舍人 |
|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
| 夜起 |
| 出城 |
| 元夕 |
| 午睡 |
| 丙寅正月 |
|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
| 忆北轩菊 |
| 忆天竺桂 |
| 酴酿 |
| 三月五日 |
| 出城 |
| 元宵 |
| 夏日即事 |
| 清暑 |
| 雨中海棠 |
| 三月六日出城 |
| 喜晴 |
| 夏日即事 |
| 惜花 |
| 二月八日偶成 |
| 六月十二日偶成 |
| 题郡斋壁 |
| 横浦集卷五 |
| 论 |
| 少仪论 |
| 四端论 |
| 乡党统论 |
| 横浦集卷六 |
| 书傅统论 |
| 尧典论 |
| 舜典论 |
| 大禹谟论 |
| 皋陶谟论 |
| 益稷论 |
| 禹贡论 |
| 甘誓论 |
| 五子之歌论 |
| 胤征论 |
| 汤誓论 |
| 仲虺论 |
| 汤诰论 |
| 横浦集卷七 |
| 书傅统论 |
| 伊训论 |
| 太甲论上 |
| 太甲论中 |
| 太甲论下 |
| 咸有一德论 |
| 盘庚论上 |
| 横浦集卷八 |
| 书傅统论 |
| 盘庚论中 |
| 盘庚论下 |
| 说命论上 |
| 说命论中 |
| 说命论下 |
| 高宗肜日论 |
| 西伯戡黎论 |
| 微子论 |
| 泰誓论上 |
| 泰誓论中 |
| 泰誓论下 |
| 横浦集卷九 |
| 书傅统论 |
| 牧誓论 |
| 武成论 |
| 洪范论 |
| 旅獒论 |
| 金滕论 |
| 大诰论 |
| 微子之命论 |
| 康诰论 |
| 酒诰论 |
| 梓材论 |
| 召诰论 |
| 洛诰论 |
| 横浦集卷十 |
| 书傅统论 |
| 多士论 |
| 无逸论 |
| 君奭论 |
| 蔡仲之命论 |
| 多方论 |
| 立政论 |
| 周官论 |
| 君陈论 |
| 顾命论 |
| 康王之诰论 |
| 横浦集卷十一 |
| 书传统论 |
| 毕命论 |
| 君牙论 |
| 冏命论 |
| 吕刑论 |
| 文侯之命论 |
| 费誓论 |
| 秦誓论 |
| 横浦集卷十二 |
| 状元策一道 |
| 横浦集卷十三 |
| 迩英春秋进讲 |
| 夏曹伯来朝 |
|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
|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
| 横浦集卷十四 |
|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
| 发题 |
|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
| 门人陶与谐録 |
| 横浦集卷十五 |
| 孟子拾遗 |
| 横浦集卷十六 |
| 序 |
| 寄医僧序 |
| 谢举之字序 |
| 徐宗义宗礼字序 |
| 孙斌字序 |
| 送陈朝彦序 |
| 孟声远字序 |
| 王耕耘字序 |
| 都圣与《易傅》序 |
| 《尽言集》序 |
| 《元城先生语録》序 |
| 横浦集卷十七 |
| 记 |
| 海昌童儿塔记 |
| 袁州学记 |
| 云荫堂记 |
| 静胜斋记 |
| 竹轩记 |
| 重建赣州学记 |
| 横浦集卷十八 |
| 劄子书简 |
|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
| 又上宰相劄子 |
| 上李泰发参政书 |
| 答徐得一书 |
| 答李樗书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
|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
| 贺沈左相书 |
| 贺万俟右相书 |
| 答贑州赵守书一 |
| 答贑州赵守书二 |
| 与永嘉何舍人书 |
| 回黄朝奉书 |
| 回贑州邹推书一 |
| 回贑州邹推书二 |
| 回贑州邹推书三 |
| 回孙尚书书一 |
| 回孙尚书书二 |
| 回全椒杜主簿书 |
| 答曾主簿书 |
| 与台州曾侍郎书 |
| 借米书 |
| 与净居谌禅伯书 |
| 与径山杲大慧书 |
| 与张教谕书 |
| 与尚书书一 |
| 与尚书书二 |
| 与尚书书三 |
| 与施彦执书一 |
| 与施彦执书二 |
| 与陈开祖书一 |
| 与陈开祖书二 |
| 与陈开祖书三 |
| 与陈开祖书四 |
| 与陈开祖书五 |
| 与陈开祖书六 |
| 与陈开祖书七 |
| 与陈开祖书八 |
| 与陈开祖书九 |
| 与陈开祖书十 |
| 与陈开祖书一一 |
| 与陈开祖书一二 |
| 与知县书 |
| 与通判书一 |
| 与通判书二 |
| 净居谌禅伯书一 |
| 净居谌禅伯书二 |
| 横浦集卷十九 |
| 杂着 |
|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
| 黄氏训学说 |
| 青龙白虎说 |
| 名节说 |
| 目病说 |
| 智愚说 |
| 爲郡说 |
| 题跋 |
| 题书室柱 |
| 书司马温公咨白 |
| 题晁无咎学说 |
| 题李伯时《孝经图》 |
|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
|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
| 书吕夫人墓铭後 |
|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
| 赞 |
| 侯宪奇石赞 |
| 铭 |
| 拟夏禹九鼎铭 |
| 頮水铭 |
| 漱盂铭 |
| 唾壶铭 |
| 杖铭 |
| 横浦集卷二十 |
| 祭文 |
| 祭吕居仁舍人文 |
| 祭虞深之文 |
| 祭王侍郎文 |
| 祭郑仲远文 |
| 祭解帅文 |
| 祭黄元宠文 |
| 祭史几先文 |
| 祭彦执文 |
| 祭坟园神文 |
| 祭灵潭龙君文 |
| 到任祭文宣王文 |
| 祭本衙土地文 |
| 墓志铭 |
| 廖守墓志铭 |
| 黄吏部墓志铭 |
| 陈氏考妣墓铭 |
| 龚夫人墓志铭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平行文的功能演变研究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平行公文功能演变 |
| 第二节 公文函的功能演变研究 |
| 第三节 结论 |
| 第三章 公文函的逻辑界定与基本性质 |
| 第一节 函的逻辑界定 |
| 第二节 函的基本性质 |
| 第三节 结论 |
| 第四章 公文函的功能类型研究 |
| 第一节 函的分类现状 |
| 第二节 函的基本类型 |
| 第三节 结论 |
| 第五章 公文函的使用偏误与写作技巧研究 |
| 第一节 函的使用偏误案例分析 |
| 第二节 函的基本写作技巧研究 |
| 第三节 各类函的写作模板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目标 |
| (二) 重点与难点 |
| (三) 研究方法 |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上编 文献考辨 |
| 第一章 王符生平及《潜夫论》成书时间考辨 |
| 第一节 王符早年交游及行迹考 |
| 一、王符与马融等人交游同时同地辨误 |
| 二、王符早年游学及生平入洛考 |
| 三、王符与马融等四人交游考略 |
| 四、与马融等四子的交游对王符的影响 |
| 五、王符《交际》篇暗讽友人辨 |
| 第二节 《潜夫论》成书时间考 |
| 一、《劝将》、《救边》、《边议》、《实边》作年考辨 |
| 二、《述赦》篇作年考辨 |
| 三、《考绩》、《论荣》、《贤难》、《明暗》、《潜叹》、《实贡》篇作年考辨 |
| 四、《浮侈》、《本政》、《思贤》、《忠贵》篇作年考辨 |
| 五、《班禄》、《三式》、《爱日》、《断讼》、《衰制》篇作年推测 |
| 六、《卜列》、《巫列》、《相列》、《梦列》、《五德志》、《志氏姓》作年推测 |
| 七、其他篇目的作年考略 |
| 第二章 《潜夫论》版本考索 |
| 第一节 《潜夫论》明前版本情况辨析 |
| 一、《潜夫论》佚文辨析 |
| 二、《潜夫论》佚文正误 |
| 三、《潜夫论》明前版本情况简析 |
| 第二节 《潜夫论》明清版本流传考 |
| 一、《潜夫论》已佚明刊本考 |
| 二、《潜夫论》现存明刊本考 |
| 三、《潜夫论》清代版本流传考 |
| 四、国外《潜夫论》版本及流传考略 |
| 第三章 《潜夫论》引书考论 |
| 第一节 《潜夫论》征引经书考略 |
| 第二节 《潜夫论》征引经书的关注重心及特点 |
| 一、《潜夫论》征引经书的关注重心及王符思想 |
| 二、《潜夫论》征引经书的若干特点 |
| 第三节 《潜夫论》征引传书考论 |
| 一、《潜夫论》征引传书的判别标准 |
| 二、《潜夫论》征引传书考略 |
| 第四节 《潜夫论》征引传书的关注重心及特点 |
| 一、《潜夫论》征引传书的关注重心及王符学养 |
| 二、《潜夫论》征引传书的若干特点 |
| 第五节 王符引书的文献学价值 |
| 一、参证经说 |
| 二、校对异文 |
| 三、考证史实 |
| 四、保存佚文 |
| 中编 治道思想研究 |
| 导语 |
| 第一章 王符“元气本原论”新探 |
| 一、汪继培对《潜夫论》的订补 |
| 二、汪继培《本训》篇改补之检讨 |
| 三、汪继培版《本训》篇析义 |
| 四、前人王符哲学思想研究的再检讨 |
| 五、王符“元气本原论”的特点 |
| 第二章 王符的人性论 |
| 一、理想人性及其来源 |
| 二、王符对现实人性的认识 |
| 三、王符改善人性的理论 |
| 四、人性与治道方针的确立 |
| 第三章 王符天人新义辨析 |
| 一、否定与纠结 |
| 二、王符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继承 |
| 三、王符的天人新义 |
| 四、王符未能摆脱“天人感应”论之原因探析 |
| 第四章 王符治道的政权合法性探析 |
| 一、君权神授性政权合法性及其传统 |
| 二、民本主义的政权合法性诉求 |
| 三、双重政权合法性困局 |
| 四、政权合法性矛盾的化解 |
| 第五章 王符的君道论 |
| 一、王符君道论中的儒家理想 |
| 二、王符君道论中的法家理性 |
| 三、“德”、“势”矛盾之解析 |
| 四、“德”、“势”兼重的君道论之局限性 |
| 第六章 论王符治道的人才思想 |
| 一、德政理想与“贤才”的培养 |
| 二、完善的人才选拔任用原则 |
| 三、法治化的人才选拔机制 |
| 四、制度化的人才考核 |
| 五、王符人才观的思想渊源及现代意义 |
| 第七章 论王符风俗改善思想 |
| 一、王符风俗改善思想探源 |
| 二、王符风俗批判的主要内容 |
| 三、王符改善风俗之法 |
| 四、王符风俗批判与其治道思想 |
| 第八章 论王符的经济本末思想 |
| 一、王符以前思想家对本末关系的争论 |
| 二、王符对经济本末论的认识 |
| 三、王符经济本末论思想探源 |
| 四、王符经济本末论的现实意义 |
| 第九章 论王符的治边思想 |
| 一、东汉羌汉战争动因及王符对战争的认识 |
| 二、王符对羌汉战争形势的分析 |
| 三、王符的治边策略 |
| 下编 文章研究 |
| 第一章 王符的着作意识和文学观 |
| 第一节 王符的着作意识与汉人作者观 |
| 一、《叙录》篇的宗经意识 |
| 二、《叙录》篇的自觉着述意识 |
| 三、王符着作意识与汉人作者观 |
| 第二节 论王符尚用的文学观 |
| 一、王符尚用文学观的表述 |
| 二、王符尚用文学观的内涵 |
| 三、王符尚用文学观的思想渊源探析 |
| 第二章 《潜夫论》文法及文风 |
| 第一节 《潜夫论》篇法特色 |
| 一、主题明确 |
| 二、谋篇有法 |
| 三、曲折有致 |
| 四、首尾呼应 |
| 第二节 《潜夫论》章法特色 |
| 一、起笔之法 |
| 二、承接之法 |
| 三、转折之法 |
| 四、结束之法 |
| 第三节 《潜夫论》句法、字法特色 |
| 一、《潜夫论》句法及其特色 |
| 二、《潜夫论》字法及特色 |
| 第四节 论《潜夫论》文风之“潜” |
| 一、冷静理性的陈述句群 |
| 二、“潜气内转”的转折之法 |
| 三、“反言见意”的批判笔法 |
| 四、张弛有度的论述节奏 |
| 五、《潜夫论》文风之“潜”的形成原因 |
| 第三章 《潜夫论》文章的经学风格及其突破 |
| 第一节 《潜夫论》文章与汉代经学 |
| 一、《潜夫论》文章结构与经学经典 |
| 二、《潜夫论》构句方式与经典语句 |
| 三、《潜夫论》说理方式与经学活动 |
| 第二节 《潜夫论》文章与《鲁诗》 |
| 一、《潜夫论》引《鲁诗》考略 |
| 二、《鲁诗》学派的的学术特色 |
| 三、《鲁诗》对王符人格及文章之影响 |
| 第三节 论王符对汉代文章经学风格的突破 |
| 一、以民间谚语作为论政的重要依据 |
| 二、以五言韵语作《叙录》大序 |
| 三、直斥君过的言辞时有出现 |
| 四、王符突破经学文章风格的原因探析 |
| 五、王符突破经学文章风格的意义 |
| 第四章 “后汉三贤”文章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王符与王充文章比较研究 |
| 一、文章气势不同 |
| 二、文章繁简不同 |
| 三、语句的骈散程度不同 |
| 四、王充和王符文风差异原因探析 |
| 第二节 王符与仲长统文章比较 |
| 一、文章批判力度不同 |
| 二、论证方式不同 |
| 三、情感激越程度不同 |
| 四、语言句式骈俪化程度不同 |
| 五、王符与仲长统文风不同的原因探析 |
| 结语 |
| 附录一:王符年谱 |
| 附录二:《潜夫论》佚文辑录 |
| 附录三:《潜夫论》历代着录考 |
| 附录四:历代《潜夫论》序跋 |
| 附录五:王符治道思想图示 |
| 参考文献 |
| 一、关于适用范围 |
| (一) 对“函”的适用范围认识不清 |
| (二) “函”与“请示”间的差异认识不清 |
| 二、关于“函”的写作 |
| (一) “函”的写作结构 |
| 1.标题 |
| 2.主送机关 |
| 3.正文 |
| 4.成文时间、印章 |
| (二) 函的写作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