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脊髓环加氧酶 (COX)-2 在皮下注射蜂毒引起的持续自发性伤害和痛觉过敏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DIFFERENTIAL ROLES OF SPINAL CYCLOOXYGENASE (COX)-2 IN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BEE VENOM INJECTION IN THE CONSCIOUS RAT(论文文献综述)

屠后安[1](2021)在《吗啡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参与痛觉过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神经元参与并介导了痛觉过敏,但是目前单纯的以神经元作为药物靶点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镇痛效果十分有限的现象,这表明或许有非神经元细胞的机制参与了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神经元一样,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也能表达许多神经递质和神经介质,从而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但目前还未见有研究指出吗啡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的不同活化状态,并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讨吗啡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以及M2型小胶质细胞参与痛觉过敏形成的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中,检测不同浓度吗啡刺激诱导HAPI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的变化情况。PBS(0.1M)、不同浓度的吗啡(0.1,1,10,100μM)和IL-4(20μg/ml)孵育HAPI小胶质细胞24h。实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vehicle组(PBS)、不同浓度的吗啡(0.1,1,10,100μM)组和IL-4组。用Western Blot首先测定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CD11b蛋白表达情况,再测定各组细胞中M1型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2.体外实验中,检测高浓度(100μM)和低浓度(0.1μM)吗啡刺激诱导HAPI小胶质细胞中MOR-P2X4R-BDNF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首先,分别用诱导小胶质细胞主要活化为M2型的低浓度吗啡(0.1μM),诱导小胶质细胞主要活化为M1型的高浓度吗啡(100μM),以及0.1μM吗啡μ阿片受体选择性拮抗剂(β-氟那曲胺盐酸盐)混合液孵育HAPI小胶质细胞24h,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测定各组小胶质细胞信号通路下游P2X4R与BDNF的表达量。3.鞘内注入经低浓度吗啡孵育的HAPI小胶质细胞,观测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我们将大鼠注射单纯的PBS溶液(0.1M),以及用PBS(0.1M),吗啡(0.1μM)和IL-4(20μg/ml)孵育小胶质细胞HAPI 24h,收取细胞直接鞘内注入正常大鼠(每只2000-5000个/10μl),再分别用ZH-YLS-3E电子压痛仪、ZH-YLS-6B智能热板仪测量大鼠的机械痛阈值(PWMT)和热痛阈值(TWL)。结果:1.随着吗啡浓度的升高,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标志蛋白(CD86,iNOS)表达量逐渐增加,而活化为M2标志蛋白(CD206,Arg-1)表达量逐渐下降。其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0.1μM吗啡组,CD206和Arg-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86和iNOS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L-4组相比,低浓度吗啡(0.1μM)组CD206和Arg-1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86和iNOS的表达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吗啡(100μ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86和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206和Arg-1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ehicle组MOR、P2X4R和BDNF的表达水平没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浓度吗啡组相比,低浓度吗啡组MOR、P2X4R和BDNF蛋白表达水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盐酸β-氟那曲胺盐酸盐(MOR拮抗剂)预孵育1h后,再用低浓度吗啡处理的HAPI小胶质细胞的MOR、P2X4R和BDNF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低浓度吗啡组MOR、P2X4R和BDNF 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高浓度吗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盐酸β-氟那曲胺盐酸盐预孵育1h后,低浓度吗啡处理的HAPI小胶质细胞的MOR、P2X4R和BDNF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经低浓度吗啡(0.1μM)孵育的小胶质细胞HAPI鞘内注入正常大鼠鞘内,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出现明显降低现象(P<0.01)。结论:吗啡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2表型中MOR-P2X4R-BDNF信号通路表达上调,并且M2型小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这或许为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刘奎玲[2](2020)在《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冯舒[3](2020)在《芍药苷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芍药苷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组(CCI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芍药苷组(PF组)。CCI组和PF组大鼠在1%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下于左下肢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Sham组大鼠仅需暴露并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PF组造模后按照每日60mg/kg的标准腹腔注射芍药苷,Sham组和CCI组术后每日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持续注射14d。所有大鼠均于术前1d(T0)测定基础痛阈,并于术后3d(T1)、术后7d(T2)、术后10d(T3)、术后14d(T4)行腹腔注射芍药苷2h后分别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在T4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束后,1%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处死并取其损伤同侧L4-6脊髓节段,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活化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每组剩余6只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CX3CR1蛋白、p-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各时间点PMWT和PWTL均降低(P<0.001);与CCI组相比,PF组大鼠的PMWT升高,分别为T2(P<0.05)、T3(P<0.05)和T4(P<0.01),PWTL升高,分别为T2(P<0.05)、T3(P<0.001)和T4(P<0.05)。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与CCI组相比,PF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脊髓CX3CR1蛋白与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P<0.01);与CCI组相比,PF组大鼠脊髓CX3CR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p-p38MAPK蛋白升高水平下调(P<0.05)。结论芍药苷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刘志元[4](2019)在《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研究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原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损伤,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神经压迫等多种病因均会导致中枢或外周性神经损伤,从而进·步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及脊髓水平以上的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在损伤后诱导白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的具有细胞因子活性的小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包括初级传入神经元和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均能合成趋化因子以及相应的受体,提示趋化因子同样参与了痛觉的传递。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趋化因子和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作为近期比较热门的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病理病理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是否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脊神经结扎(SNL)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制作大鼠SNL模型并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2、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和分布。3、通过行为学测试研究外源性CXCL12,CXCL12中和型抗体,CXCR4拮抗剂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对正常或者SNL模型的大鼠的痛觉敏感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4、通过RT-PCR检测c-Fos和CGRP mR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神经元兴奋性;检测GFAP和iba-1的mRNA水平来评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检测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评估神经炎症的发展过程;同样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调节因子(Connexin 30,Connexin 43,EAAT 1,EAAT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SNL损伤后引起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伴有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增加。SNL模型同样引起相应脊髓节段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上调。2、在SNL模型中,CXCL12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而CXCR4在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均有表达。3、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诱导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状态,并且能够被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部分逆转。此外,CXCL12还能够增加c-Fos,GFAP和iba-1的mRNA水平。4、单次鞘内注射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短暂逆转大鼠SNL模型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连续使用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出现明显的延迟,并减少脊髓背角中GFAP和iba-1的蛋白表达。5、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同样能够抑制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并部分缓解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持续。进一步研究证实AMD3100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c-Fos,CGRP),减少胶质细胞活化(GFAP,iba-1)以及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来实现上述作用。不仅如此,CXCR4拮抗剂AMD3100还能够引起其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其中Connexin 30和Connexin 43表达降低,而EAAT 1和EAAT 2 mRNA水平增加。结论:CXCL12/CXCR4信号通路能够通过中枢敏化机制以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效干预CXCL12/CXCR4轴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金旭[5](2019)在《切口痛大鼠脊髓胶质细胞ERK1/2与丙戊茶碱镇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ERK1/2信号通路在大鼠趾部切口痛的作用及丙戊茶碱缓解术后疼痛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n=6)、切口痛组(IP组,n=18)、生理盐水组(NS组,n=15)、丙戊茶碱组(PPF组,n=18)、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n=9)、抑制剂组(U0126组,n=12)。除Blank组外均建立趾部切口痛模型,NS组、PPF组、DMSO组、U0126组分别于术前30 min鞘内注射NS 10μl、PPF 10μg、10%DMSO 10μl、U0126 10μg。各组术后2、4、8、24、72h行机械痛阈(PWMT)和热痛阈(PWTL)测定。预设定时间点行为学测试完毕后留取大鼠L4-6节段脊髓标本:Western Blot法检测NeuN、GFAP、Iba-1、t-ERK1/2、p-ERK1/2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p-ERK1/2、TNF-α、COX-2表达;免疫荧光双染法显示p-ERK1/2与脊髓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共表达。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行为学测定结果:与Blank组比较,IP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均明显降低(P<0.05)。与IP组比较,NS组和DMSO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F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均明显升高(P<0.05);U0126组术后2、4、8、24h的PWMT和PWTL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72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Blank组比较,IP组术后各时间点NeuN、GFAP、Iba-1表达量均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t-ERK1/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24h的p-ERK1/2表达量均增加(P<0.05),术后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P组比较,NS组术后4h的NeuN、GFAP、Iba-1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t-ERK1/2、p-ERK1/2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SO组术后4h的NeuN、GFAP、Iba-1、t-ERK1/2、p-ERK1/2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F组术后4h的NeuN、GFAP、Iba-1表达量均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t-ERK1/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24h的p-ERK1/2表达量减少(P<0.05),术后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26组术后4h的NeuN、GFAP、Iba-1、p-ERK1/2表达量减少(P<0.05),术后4h的t-ERK1/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Blank组比较,术后4h,IP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p-ERK1/2、TNF-α、COX-2表达增加,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胞体肿胀,突起增多;与IP组比较,术后4h,PPF组和U0126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p-ERK1/2、TNF-α、COX-2表达减少,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胞体肿胀程度减弱,突起减少。4、免疫荧光共染结果:术后4h,IP组大鼠脊髓背角p-ERK1/2与NeuN、GFAP、Iba-1均有共表达。结论:1、趾部切口诱导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以细胞间信息交流调节神经元兴奋性;2、ERK1/2信号通路激活后促进趾部切口痛的发生,并且增加脊髓TNF-α和COX-2的表达,阻断该通路能减少TNF-α和COX-2的表达,但仅能有效缓解早期阶段的术后疼痛;3、ERK1/2信号通路激活最强烈时与脊髓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有共表达;4、PPF缓解切口痛的脊髓机制部分可能与抑制胶质细胞内ERK1/2信号通路激活,减少TNF-α和COX-2表达有关。

杨菲[6](2017)在《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痛的发生与维持》文中提出病理性疼痛,包括炎性病理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作为临床实践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挑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造成失能的首要元凶,严重影响着病人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临床上现有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片类药、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等,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均不尽人意且多多少少存在副作用,严重限制了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因此,深入开展病理性痛的机制研究,开发新的靶向镇痛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过去几十年里对疼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瞩目成就,但对病理性痛发生与维持的认识仍然远远不足。近来,不断有研究发现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痛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自身的激活与增殖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胶质细胞介导了病理性痛状态下的多种神经生物学变化,包括神经元超兴奋,神经毒性以及神经炎症等,参与了外周和中枢敏化的形成,最终导致疼痛的发生发展。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是趋化因子CXC家族的一员,广泛分布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结合其同源性受体CXCR4,SDF1参与调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多种活动。最近,不断有行为药理学研究提示SDF1-CXCR4信号系统与疼痛的发生相关。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浅尝即止,不足以揭示SDF1-CXCR4信号参与病理性疼痛发生与维持的真正机理。此外,不同的病理性痛状态下,不同部位的SDF1-CXCR4信号通路的作用依然不清。本课题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急性外周炎性痛,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变以及慢性中枢神经病理性痛三种疼痛模型,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行为药理学和电生理记录等手段,系统地研究SDF1-CXCR4信号在不同类型病理性疼痛发生与维持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以下结果:一、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炎性痛的发生与维持大鼠足底注射蜜蜂毒(bee venom,BV)溶液后,同侧腰段背根神经节内SDF1和CXCR4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CXCR4几乎表达于所有大、中、小型初级传入神经元的胞体,包括IB4免疫阳性的非肽能,P物质免疫阳性的肽能以及TRPV1免疫阳性的初级伤害性神经元,然而上调的SDF1仅特异性地分布于GFAP免疫阳性的卫星胶质细胞中。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显示BV溶液注射后大鼠同侧腰段背根神经节内中小型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显着增加,表现为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以及动作电位产生基强度的减小,而利用CXCR4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剂AMD3100孵育背根神经节可明显翻转伤害性神经元的超兴奋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BV溶液注射后大鼠背根神经节内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Nav1.8以及磷酸化ERK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在BV溶液注射前10分钟,于足底注射AMD3100或者ERK信号的特异性抑制剂U0126显着抑制Nav1.8的上调以及ERK信号的激活。同样地,鞘内预先注射U0126亦有效地抑制BV注射引起的Nav1.8和磷酸化ERK表达水平的增加。行为学结果显示足底预先注射AMD3100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V溶液诱致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以及自发性痛行为,而对大鼠的镜像热痛敏无显着作用。同样地,鞘内预先注射U0126也能有效抑制BV溶液引起的多种痛相关行为,包括镜像热痛敏。此外,我们发现足底注射Nav1.8的特异性阻断剂A-803467不仅能抑制BV溶液引起的自发性痛缩足反应,而且还能翻转其诱致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二、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痛向慢性痛状态的转变大鼠足底注射BV溶液后引起明显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该痛敏在注射后2小时最明显,随后逐渐减轻直到注射后96小时完全消失,提示BV溶液注射引起一个短暂的急性炎性痛模型。随后,BV溶液注射后的第7天,我们在大鼠足底相同的位置再次注射前列腺素溶液,发现前列腺素注射亦引起明显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并持续超过24小时,然而在正常大鼠足底注射相同剂量的前列腺素溶液引起的机械性痛敏却较短暂不超过4小时,提示BV预先注射能显着增强前列腺素的致痛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痛敏预点燃(hyperalgesic priming,HP)现象。通过扩大上述两种致痛剂注射之间的时间窗,我们发现BV引起的HP现象至少持续21天不变。利用外周足底预先注射AMD3100或背根神经节内注射CXCR4受体siRNA的方法,我们发现BV溶液诱致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被显着抑制,且HP现象也被有效阻断,表现为大鼠前列腺素注射后4和24小时的机械性痛阈明显升高。随后,我们于大鼠足底注射重组的SDF1蛋白溶液,发现单独给予SDF1注射足够引起原发性机械性痛敏且呈剂量依赖性,该痛敏在注射后半小时即出现持续不超过72小时。类似于BV注射,单独的SDF1注射同样可引起HP现象,表现为SDF1足底注射5天后再次注射前列腺素所引起的机械性痛敏的持续时间延长超过24小时。预先外周药理学阻断或背根神经节内下调CXCR4受体均能有效抑制SDF1引起的机械性痛敏和HP现象。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足底注射SDF1后背根神经节内的磷酸化ERK和AKT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预先于足底注射U0126或AKT信号通路的选择性阻断剂LY294002均能显着抑制SDF1引起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且对SDF1引起的HP现象亦有效,表现为SDF1注射5天后再次注射前列腺素引起的机械性痛敏减轻。随后,在大鼠足底预先注射蛋白翻译表达的抑制剂temsirolimus或cordycepin,我们发现这两种药物均能抑制SDF1注射引起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和HP现象,提示局部的蛋白表达合成参与了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和HP现象的形成。最后,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引起的慢性炎性痛模型和坐骨神经分支结扎引起的慢性外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我们发现预先于背根神经节内注射CXCR4受体siRNA能显着抑制慢性痛敏的发生,而于造模后再行背根神经节内注射CXCR4受体siRNA能有效翻转慢性痛敏,提示SDF1-CXCR4信号参与慢性痛的发生与维持。三、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中枢卒中后疼痛的发生与维持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团VPL内注射IV型胶原酶诱导丘脑出血性卒中后引起明显的双侧后足机械性痛敏,该痛敏在注射后7天稳定出现并至少维持28天不变,提示慢性中枢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实验大鼠模型成功建立。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胶原酶注射后丘脑出血损伤周边区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大量激活,表现为Iba-1和GFAP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于出血后3天开始,7天达峰值并至少持续28天。为探讨激活的胶质细胞在CPSP中的作用,我们在丘脑出血后的第10天再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米诺环素和星型胶质细胞选择性抑制剂氟代柠檬酸的丘脑内出血部位注射,发现两种抑制剂均能翻转丘脑卒中后的双侧机械性痛敏,米诺环素的镇痛效果于注射后6小时达峰值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维持7天左右,而氟代柠檬酸单次注射的镇痛效果仅维持3天左右。随后,我们发现丘脑VPL内注射重组SDF1蛋白同样能引起大鼠双侧后足的机械性痛敏。与对照组相比,预先注射AMD3100或米诺环素或氟代柠檬酸均能有效抑制SDF1丘脑内注射引起的双侧机械性痛敏,提示SDF1-CXCR4信号通过激活胶质细胞引起机械性痛敏。紧接着,我们利用免疫印迹以及免疫酶联吸附技术观察了SDF1的蛋白表达变化,发现胶原酶注射后丘脑出血周边区域的SDF1表达上调且持续整个观察时间窗。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卒中后大鼠的疼痛程度与SDF1表达的高低成正相关,提示SDF1可能在CPSP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地,丘脑出血周边区域CXCR4受体的表达也持续上调,免疫双标结果显示CXCR4与NeuN,Iba-1和GFAP均有共存,提示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均表达CXCR4受体。在胶原酶注射前,预先于丘脑内注射AMD3100显着抑制丘脑出血引起的损伤周边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此外,丘脑出血引起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高表达也被AMD3100所抑制。在丘脑出血后的第10天再行丘脑内注射AMD3100亦可翻转卒中引起的Iba-1和GFAP的高表达。此外,我们还发现AMD3100后注射还可显着翻转丘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元的超兴奋,表现为丘脑卒中引起的c-Fos的高表达被抑制。行为学研究显示,预先给予丘脑内注射AMD3100能抑制丘脑卒中后的双侧机械性痛敏。当丘脑卒中后疼痛稳定存在时,利用AMD3100后处理可成剂量依赖性地翻转大鼠双侧的机械性痛敏。进一步研究发现,胶原酶注射后丘脑出血损伤周边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也明显增加,但持续时间较短仅在第3天时表达最高维持7天左右。利用丘脑内注射HIF-1α特异性抑制剂YC-1的方法,我们发现YC-1仅抑制丘脑出血引起的双侧机械性痛敏的产生,但并不能翻转已出现的卒中后机械性痛敏。此外,YC-1能有效抑制丘脑出血引起的SDF1,CXCR4以及Iba-1和GFAP蛋白的高表达。类似于胶原酶注射引起的脑卒中,丘脑内注射HIF-1α的诱导剂氯化钴同样能引起HIF-1α,SDF1,CXCR4以及Iba-1和GFAP蛋白表达的增加,而预先注射YC-1和AMD3100能显着抑制上述几种蛋白的上调。丘脑内注射氯化钴后引起短暂的机械性痛敏,表现为注射后第7天双侧后足的机械性痛阈显着下降,而AMD3100预先注射可抑制氯化钴引起的机械性痛敏的发生。结论1.外周急性炎性痛状态下,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内SDF1表达显着增加,并作用于初级伤害性神经元表面上调的CXCR4受体,通过激活神经元内ERK信号通路引起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Nav1.8的高表达,从而介导了卫星胶质细胞-初级伤害性神经元之间的对话,造成背根神经节内的神经炎症微环境,最终导致初级伤害性神经元的超兴奋以及多种炎性痛相关行为的维持。2.外周SDF1-CXCR4信号通路通过激活初级传入神经元细胞内ERK以及PI3K-AKT信号引起细胞内蛋白的翻译表达,介导了急性痛向慢性痛状态的转变,并最终参与慢性外周炎性痛以及慢性外周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与维持。3.丘脑出血性卒中后的早期,损伤周边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大量激活,并介导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在出血后期,上调的SDF1-CXCR4信号通过介导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大量促炎性因子的释放以及损伤周边区神经元的超兴奋,最终导致慢性CPSP的维持。

陈雅娟[7](2016)在《肾上腺髓质素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改变》文中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能够介导免疫活性和炎症损伤,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症反应因子,是调控众多细胞因子的重要介质。TNF-α可诱导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初级传入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反应,兴奋性升高,从而诱发痛觉敏化,在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家族成员,被证实为促痛神经肽。AM具有募集其它痛介质的特性,参与疼痛信息的传递。对AM作用的探讨在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AM与TNF-α在作为疼痛信息处理重要部位的DRG中均有表达。本研究通过离体培养大鼠DRG,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技术,探讨AM是否在TNF-α诱导大鼠DRG细胞改变中起作用。实验观察了 AM在TNF-α诱发大鼠DRG细胞反应中所起的变化;采用AM受体拮抗剂AM22-52阻断AM受体功能后,观察TNF-α诱导DRG神经元和卫星胶质细胞反应(Satellite glial cells,SGCs)的变化,探讨AM受体活动在TNF-α激活CREB、NF-κB、ERK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并应用AM受体激动剂AM1-50激活AM受体活动,以进一步证实AM在TNF-α诱导DRG反应中的作用;最后检查AM能够介导TNF-a诱导DRG细胞改变的组织学基础。结果显示:1、TNF-α(5 nM)作用于 DRG48 h 后,DRG 中 AM、CGRP、P 物质(substance P,SP)、CC趋化因子配体2(CCchemokineligand 2,CCL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 mRNA 表达增加;应用 AM22-52(2 μM)后,TNF-α诱导的上述mRNA表达的增加显着减少。2、TNF-α(5 nM)作用于 DRG 48 h 后,DRG 中的 GFAP、IL-1β、pCREB、pNF-κB、pERK1、pERK2蛋白表达增加;应用AM22-52(2 μM)可消除TNF-α诱导的GFAP、IL-1β、pCREB、pNF-κB蛋白表达的增加,但不影响TNF-α诱导的pERK1和pERK2蛋白表达。3、AM 受体激动剂 AM1-50(10 nM)作用于 DRG 96h 后,DRG 中 GFAP、IL-1β、pCREB、pNF-κB、pERK1、pERK2 蛋白表达增加;应用 AM22-52(2μM)后,AM1-50不再能使上述蛋白表达增加。单独应用AM22-52(2 μM)96h对上述蛋白的表达无影响。4、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揭示,DRG神经元表达AM、TNF-α和CCL2免疫活性,并且AM多与TNF-α或CCL2分布于相同DRG神经元的胞质。以上结果表明:AM是TNF-α的效应因子,通过与AM受体结合参与TNF-α上调痛介质,参与TNF-α激活SGCs及增加IL-1β表达;介导TNF-α激活CREB和NF-κB信号传导通路,但不参与TNF-α激活ERK信号传导通路;DRG神经元胞质中AM多与TNF-α或CCL2共存,可能是AM能够介导TNF-α在DRG诱导细胞反应的组织学基础。本研究为AM能够介导TNF-α诱导大鼠DRG细胞改变提供了实验数据,这是TNF-α诱发DRG细胞反应中的新发现,为阐明TNF-α实现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资料。

陈涛[8](2016)在《“下病上治”—肌肉内热针刺激对弗氏佐剂大鼠肌肉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针灸在中国的应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针灸的主要适应症之一就是治疗疼痛。早期研究证实,针灸对腰、腿痛及关节痛等疾病具有很好的镇痛疗效。尽管针灸疗效确切,但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的灸法存在烟雾大,易造成局部密闭空间内空气污染,及艾灰脱落易烫伤皮肤,温度不易控制等难以克服的缺点。内热针疗法是近年来临床使用的通过加热电极来给予相应热刺激的治疗措施,可被认为是替代针灸疗法的物理刺激方法,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课题组前期系列工作显示:“不引起明显痛感”的温热刺激(43℃)能单独激活痛觉内源性下行抑制作用,而不激活下行易化作用。同时,丘脑腹内侧(ventromedial,VM)核团则参与了上述下行抑制作用的调控过程。已知“下病上治”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原则。尽管“下病上治”有着明显的临床镇痛疗效,然而涉及其镇痛的神经调控机理目前仍旧不甚清楚。本课题将在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肌肉内注射所诱导的肌肉痛模型基础上,通过下肢“承山穴(BL57)”和上肢“内关穴(PC6)”分别给予不同时程和温度的“穴位”内热针刺激,探索“下病上治”治法对肌肉痛的可能疗效及区别,并进一步探索脊髓以上高位中枢:丘脑相关核团,参与上述镇痛作用的神经调控机制。目的通过选用上肢内关穴和下肢承山穴在43℃或46℃内热针对大鼠完全弗氏佐剂肌肉痛模型作用,比较内关穴和承山穴对CFA肌肉痛模型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确定“下病上治”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最后,丘脑相关核团给予不同受体拮抗剂探索“下病上治”中枢调控机制。方法1.伤害性机械性和热刺激:大鼠造模前和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on frey机械刺激痛仪和热刺痛仪,测定大鼠缩足反射阈值和潜伏期。2.CFA建模:不同剂量CFA注射入大鼠一侧后肢腓肠肌,建立肌肉痛模型。注射部位为腓肠肌正中部位,进针深度大约0.5 cm,注射时间超过30 s。同时观察受累组织炎性肿胀度情况。3.内热针治疗:在4%isoflurane吸入麻醉下,内热针(同心圆不锈钢针:直径1.05 mm,长30 mm)刺入下肢“承山穴”/上肢“内关穴”,深度0.5 cm,调节加热温度为43℃或46℃,给予不同时程的肌肉内热刺激,温度变化不超过±0.25℃。4.脑内微量注射:在戊巴比妥钠麻醉(50 mg/kg,腹腔注射)下,利用脑立体定位仪,进行开颅手术放置套管(VM神经核位于前囟后2.3-3.3 mm,中线旁开1.6 mm,颅骨下7-7.4 mm)。大鼠伤口用无菌0.9%生理盐水清洗,及抗生素治疗,并用牙科水泥封闭。大鼠经一周恢复,期间检测大鼠运动功能,随后核团内注射阿替美唑和WAY-100635,观察大鼠在内热针治疗后的大鼠热反应情况的变化。5.大鼠肌肉受累组织的IL-1和TNF-ɑ测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测结果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一侧腓肠肌内注射100-200ml CFA均能引起大鼠双侧机械性痛敏反应(P<0.05)。50-100ml CFA注射1天后,大鼠表现出双侧热痛反应降低现象;而200ml CFA注射后1h后即诱发大鼠双侧热痛反应降低现象,并维持7天(P<0.05);一侧腓肠肌内注射100、200ml CFA均引起大鼠注射侧后肢出现脚爪组织肿胀(P<0.05),而对侧后肢无显着性变化(P>0.05)。2.15-45 min 43℃内热针BL57穴位肌肉内刺激对CFA致炎大鼠的双侧机械痛敏无明显影响(P>0.05);与15 min 43℃内热针相比,30-45 min 43℃内热针刺激能诱发更为明显的双侧大鼠热痛反应降低现象(P<0.05);30-45min 43℃内热针穴位刺激明显降低大鼠脚爪肿胀度(P<0.05)。3.30-45 min 46℃内热针BL57穴位肌肉内刺激诱发CFA致炎大鼠出现双侧机械痛敏显着增高现象(P<0.05),双侧热痛反应降低现象更为明显(P<0.05);15-45 min 46℃内热针穴位刺激对致炎大鼠脚爪肿胀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4.与同侧后肢BL57穴位刺激效果类似,同侧/对侧上肢PC6穴位肌肉内给予30min 43℃内热针治疗后,均对双侧后爪机械性痛敏现象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能明显增强双侧热痛反应降低程度(P<0.05);并明显降低同侧后肢脚爪肿胀度(P<0.05)。同侧/对侧上肢PC6穴位肌肉内给予30 min 46℃内热针治疗后,能引起双侧机械性痛敏显着增高(P<0.05),并明显降低双侧热痛反应降低现象(P<0.05);然而,30 min 46℃内热针同侧/对侧上肢PC6穴位肌肉内治疗后,同侧CFA致炎大鼠后肢脚爪肿胀度没有明显改变(P>0.05)。5.丘脑VM核团微量注射阿替美唑能显着抑制43℃内热针所引起的热痛反应降低现象(P<0.05);而VM核团内微量注射阿替美唑和WAY-100635能抑制46℃内热针引起热痛反应降低现象(P<0.05)。6.43℃内热针BL57和PC6穴位刺激能显着降低CFA大鼠肌肉痛模型受累组织中IL-1及TNF-α含量(P<0.05)。结论1.CFA肌肉内注射诱发大鼠出现炎性肌肉痛,造成受累组织肿胀,组织IL-1和T NF-α含量增高,行为学表现为后足机械性痛敏增高,热痛反应降低现象。2.43℃内热针能单独激活内源性下行抑制作用,显着减轻CFA致炎大鼠脚爪肿胀度,降低受累组织内IL-1和TNF-α含量。3.46℃内热针能同时激活内源性下行抑制作用及下行易化作用,但不能减轻CF A致炎大鼠脚爪肿胀度。4.同侧下肢BL57和同侧/对侧上肢PC6使用43℃内热针,对CFA致炎大鼠的镇痛治疗作用相同,表明“下病上治”具有理论依据。5.丘脑VM核团微量注射阿替美唑显着抑制43℃内热针对大鼠热痛减退的作用;而阿替美唑和WAY-100635均可抑制46℃内热针对大鼠热痛减退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丘脑VM核团对不同温度内热针刺激所诱导的下行抑制调控作用的机制不同。

崔灿[9](2015)在《丙泊酚对不同TRPV1激动剂导致内脏痛的矛盾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丙泊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剂,静脉注射时有很高的几率出现注射痛,表明它具有致痛作用。然而,在几个研究中,表明丙泊酚具有抗伤害作用。研究显示丙泊酚降低初级感觉神经传入纤维的神经兴奋性。在福尔马林实验的Ⅰ相和Ⅱ相,局部注射丙泊酚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伤害效果。另一项实验证实,联合注射丙泊酚可以抑制蜂毒导致的疼痛行为。在小鼠的腹腔内注射丙泊酚,可以抑制醋酸导致的扭体反应,该机制被证实是通过脊髓途径介导的。辣椒素受体,又名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1亚型(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type-1, TRPV1),在疼痛的信号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小鼠的炎症性热痛觉过敏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激活TRPV1是内脏痛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使用TRPV1拮抗剂或者对新生小鼠注射辣椒素的办法来清除TRPV1神经元,都能抑制之后使用醋酸导致的扭体反应。包括内皮素、前列腺素和缓激肽在内的一系列因子,主要通过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 PKA)或者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途径的磷酸化来敏化TRPV1。研究证实,丙泊酚增强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对辣椒素的敏感性,是通过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1亚型(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receptor subtype-1, TRPA1)和PKCs介导的TRPV1磷酸化实现的。从理论上推理,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和TRPV1激动剂会因为丙泊酚对TRPV1的敏化作用导致内脏痛增强,而这又和之前研究证实的丙泊酚抗伤害作用相矛盾。因此,我们在小鼠腹腔内注射丙泊酚联合醋酸或辣椒素,观察其伤害反应来研究这一效果。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动物本研究均选用鼠龄6-8周,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20-22g,购置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中国,广州)。小鼠饲养于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 SPF)自动调温、调湿的动物实验室中,自由饮水、进食,一天内12 h光照,室温控制在22±1℃,自由饮食,饲养环境为12h昼夜节律变换,湿度控制在50%-70%的环境中。本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使用及处理方法均符合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定减少动物痛苦,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1.2实验材料丙泊酚(2,6-二异丙基苯酚)和辣椒素都购置于Sigma公司(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并溶解于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作为贮存溶液。醋酸和硫酸镁购置于杭州化学试剂公司(中国,浙江)。所有的药物在使用前都经过生理盐水稀释。1.3腹腔内注射醋酸、硫酸镁和辣椒素引起的疼痛行为学观察小鼠于实验前放置于透明有机玻璃盒(22 cm×12 cm×10 cm)内预适应30min。30min后从盒子里取出,用胰岛素注射针(30G针头)腹腔注射0.01ml/g的0.6%醋酸和5mM丙泊酚的混合溶液(对照组2.5% DMSO+0.01ml/g的0.6%醋酸)、0.6mg/g的6mg/ml硫酸镁和5mM丙泊酚的混合溶液(对照组2.5%DMSO+0.6mg/g的6mg/ml硫酸镁)或者200uM辣椒素与5mM丙泊酚的混合溶液(对照组4.5% DMSO+200uM辣椒素),腹腔注射药物后立即放入有机玻璃盒内进行观察,整个过程要注意减少对动物的刺激,特别是腹腔注射动作要轻柔,以免刺激小鼠致其活动量减少,影响行为学的观察。观察并用手动计数器记录每只动物腹腔注射醋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后30 mmin内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如腹部收缩、扭动躯干、弓背、伸展后肢等)和用秒表计时器记录腹腔注射辣椒素后10min内小鼠伤害反应的总时间(如低头弯腰缩成团的姿势、腹部朝上卧倒的姿势)。一只动物只作一次实验,每组有10只小鼠。一次同时观察4只小鼠,处理组和对照组各2只。为尽可能减小昼夜时间因素对小鼠相关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中所有动物行为学实验均在9:00至17:00之间进行。1.4去除TRPV1神经元小鼠的制备雄性新生小鼠于出生后第二天七氟醚麻醉后皮下注射辣椒素(50 mg/kg),对照组注射同样容量的溶剂(PBS含10%ethanol与10% Tween-80),动物在SPF动物房里面饲养6周后进行实验。新生期注射辣椒素能够去除表达TRPV1神经元,用角膜刺激实验验证去除TRPV1神经元的效果,用0.01%辣椒素20 ul喷到小鼠眼睛上,小鼠会用前肢拂拭眼睛,记数1 min内用前肢拂拭眼睛的次数,如1 min内用前肢拂拭眼睛的次数少于5次就认为已经成功去除TRPV1神经元。1.5统计分析使用Windows版Minitab 16(美国,宾夕法尼亚州,Minitab公司)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显着差异。2结果2.1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增加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使用2mM的丙泊酚联合总量为0.01ml/g的0.6%醋酸在小鼠腹腔内注射后发现,与单独注射0.01ml/g的0.6%醋酸相比,每5分钟的扭体反应数量没有差距,而30分钟内实验组总体的小鼠扭体反应比对照组要高,分别为53.5+9.2次和40.3±3.6次(P=0.02)。但是两组之间在发生扭体反应的潜伏期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41±10秒和116±8秒,(P=0.47)。腹腔内注射5mM丙泊酚不引起小鼠的伤害反应。腹腔内注射0.6%醋酸引起小鼠30分钟内31±6.9次的扭体反应,并且潜伏期少于2分钟。我们的观察证实了注射醋酸后的扭体反应主要发生在30分钟内。联合注射5mM丙泊酚和0.6%醋酸使小鼠3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增加到42.8±9.2次(P<0.05)。2.2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增加硫酸镁引起的扭体反应腹腔内注射6mg/ml硫酸镁0.6mg/g引起小鼠30分钟内13.7±2.9次的扭体反应,联合注射5mM丙泊酚后,使小鼠3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增加到25.3±4.8次(P<0.001)。2.3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减少辣椒素导致的伤害反应时间腹腔内注射200μM辣椒素后10秒内导致小鼠的伤害反应时间为371±82.7秒,这些反应10分钟后消失。腹腔内联合注射200μM辣椒素和5mmM丙泊酚后,小鼠的伤害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至67±39秒(P<0.05)。2.4 TRPVl对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的影响为了明确TRPVl对丙泊酚在致痛物质引起的小鼠伤害反应中的作用,给出生2天的小鼠皮下注射50mg/kg辣椒素,当它们成年后再腹腔内注射醋酸、硫酸镁或者辣椒素。经过辣椒素处理后的成年小鼠,腹腔内注射6mg/ml硫酸镁和200λM辣椒素后没有任何的腹部向上卧倒或者低头弯腰坐立的伤害反应;腹腔内注射0.6%醋酸后,3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为20±4.1次,显着少于对照组经过溶媒处理后成年小鼠腹腔内注射0.6%醋酸后3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33±5.8次;腹腔内联合注射5mM丙泊酚和0.6%醋酸后,3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为16±3.9次,显着少于单纯注射0.6%醋酸后3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21±3.6次。本研究中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时,醋酸诱导的扭体反应增加,表明丙泊酚具有促伤害作用。已有研究证实,腹腔内注射醋酸主要通过TRPV1介导导致扭体反应。所以,经大剂量辣椒素处理清除了TRPV1的新生小鼠成年后,向其腹腔内注射醋酸导致的扭体反应显着减少。TRPV1是一种依赖钙离子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可以被辣椒素、质子、阳离子、伤害性温度刺激和包括脂质代谢产物在内的内源性配体直接激活。在包括内皮素和缓激肽在内的“炎症池”物质联合作用下,可以降低TRPV1的激活阈值。从小静脉注射丙泊酚时,经常导致注射痛,缓激肽和前列腺素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使用较大剂量的TRPV1激动剂导致TRPV1的敏感性下降,而丙泊酚可以通过PKCε和TRPA1途径使其敏感性恢复。在基因敲除B1和B2的小鼠中,醋酸导致的内脏伤害反应大约减少70%。可见,丙泊酚也许是通过敏化TRPV1增强了醋酸的伤害作用。然而,很难解释相同剂量的丙泊酚会减弱辣椒素的伤害反应。一些研究证实,全身注射大剂量的丙泊酚在导致正常反射消失外,还会产生止痛作用,而全身注射亚催眠剂量的丙泊酚会产生致痛作用。腹腔内注射亚催眠剂量的丙泊酚,或者侧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注射微量的丙泊酚会产生显着的致痛作用,这一结论已通过清醒大鼠的热板痛觉实验和福尔马林实验所证实,而椎管内注射丙泊酚显示出良好的止痛作用。因此,人们认为丙泊酚通过脊髓上机制产生致痛作用。热板痛觉试验表明,小鼠腹腔内注射丙泊酚产生抗伤害作用,而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是通过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AMPA)途径完成的。联合注射丙泊酚可以抑制蜂毒导致的疼痛反应。综上所述,丙泊酚使用的剂量和途径决定了产生止痛作用还是致痛作用。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我们的研究发现,腹腔内联合注射相同剂量的丙泊酚同时表现出致痛作用和止痛作用。它增加了醋酸和硫酸镁导致的扭体反应,同时也降低了辣椒素导致的伤害时间。我们的研究显示,经过辣椒素处理的新生小鼠,成年后联合注射丙泊酚和醋酸的扭体反应减少,与丙泊酚的TRPV1作用有关。丙泊酚鼻内输注导致的疼痛反应和动脉内注射导致的屈肌反射都是由TRPA1介导的。只有表达TRPA1的神经元,丙泊酚才能引起内向电流,而对于转染了TRPV1的HEK293细胞,丙泊酚并不能引起内向电流。有研究表明,丙泊酚不能改变辣椒素和TRPV1的结合反应。然而,另一个研究证明,丙泊酚使转染了Wistar大鼠TRPV1 cDNA的HEK29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对于转染了人TRPV1 cDNA的HEK293细胞,联合使用辣椒素和丙泊酚的内向电流反而比单独使用辣椒素的内向电流小。这些研究都表明丙泊酚和TRPV1之间有着功能上的关联。某些激动剂直接与TRPV1结合的同时,也起到强化介质的作用。例如,轻微的酸性环境能降低TRPV1的温度阈值并增强热刺激和辣椒素导致的电流。鸡的TRPV1对辣椒素不敏感,但是高浓度的辣椒素可以增强质子激发的电流。当不同物质对同一受体的结合位点有重合时,会导致竞争性拮抗,例如,阳离子和质子都作用于TRPV1上的E600和E648区域。镁离子在1-10mM的环境下敏化TRPV1,在5-10mM的环境下阻止了TRPV1与质子的反应。丙泊酚可能在细胞膜内和TRPV1发生作用,或者与TRPV1穿越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区相结合,因为丙泊酚是脂溶性的并且具有穿透细胞膜的能力。3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腹腔内注射制造的小鼠内脏痛模型中,TRPV1存在时,丙泊酚增加了醋酸和硫酸镁诱导小鼠的扭体反应,同时减少了辣椒素诱导小鼠的伤害反应时间,而TRPV1灭活后,硫酸镁和辣椒素不能诱导小鼠的伤害反应,醋酸诱导的扭体反应减少,联合注射丙泊酚进一步减少了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提示丙泊酚和TRPV1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辣椒素和TRPV1的结合位点重合,因此,丙泊酚在联合使用辣椒素时表现出抗伤害作用。

陈冬婷[10](2013)在《帕瑞昔布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痛经是指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类型,原发性痛经,多在初潮开始后6个月内发生,无明显生殖系统病变。继发性痛经,由生殖器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明确生殖系器质性统病变引发。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其发病因素复杂,病理改变主要为子宫平滑肌和子宫壁螺旋动脉强烈收缩、缺血和缺氧。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痛经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关系密切。一、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s)的改变被认为是形成痛经的根本机制。有研究表明,子宫肌细胞不仅是PGs的靶细胞,其自身亦可在激素和某些介质的特定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PGs物质,参与调节子宫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在PGs家族中,PGE2是重要的致炎致痛的炎症介质,能产生广泛而持久的血管扩张作用和致痛作用,与痛觉过敏有关。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PGs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妇女高。无论是增生期或分泌期的子宫内膜都有PGE2。研究表明,身患痛经的女性体内PGE2水平较高。当PGE2的水平升高时疼痛加剧,并且伴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低血压、面色苍白、腹泻或便秘、昏晕、轻微头痛、疲劳健忘等。二、痛经与月经周期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关。黄体中期雌激素高峰促进月经前期子宫内膜PGs生成增加,痛经模型大鼠的外周血、子宫中PGs的含量与雌二醇(estrogen 2,E2)浓度密切相关。三、痛经的发生与β-内啡肽(β-EP)密切相关。β-EP是一类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神经多肽,具有内源性镇痛作用,参与生殖内分泌的调节,在调控下丘脑-垂体的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β-EP受性激素制约,孕酮能显着提高β-EP的分泌,而雌二醇却抑制孕酮对β-EP的作用。因此,黄体期β-EP水平的降低导致子宫功能活动失常,被认为是痛经发生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者占53.2%,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加拿大的学者研究发现60%的妇女有中到重度原发性痛经,其中51%的痛经妇女日常生活受到影响,17%的重度痛经患者因痛经而不得不缺工或缺课。在马来西亚,一项针对12-19岁中学女生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约有69.4%的被调查女生经历过原发性痛经。因此,重视痛经的治疗十分必要。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s)是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最常用药物,约有64%~100%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后主观症状减轻。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ycloxygenase-2,COX-2)而减少PGs的生物合成,缓解由PGs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与其他镇痉止痛药联合运用可增强止痛效果。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功酶,传统的NSAIDs类药物对两种酶的选择性较差,因而易引起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副作用,如甲氯灭酸、芬必得、硫酸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等,有效率30%~80%,但引起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较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OX-2选择性抑制剂如美洛昔康、MK966等新一代NSAIDs相继开发上市,虽然降低了胃肠道副作用,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及尚存的副作用,影响了其普及应用。帕瑞昔布为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肝脏羧酸酯酶水解成伐地昔布[4-(5-甲基-3-苯异唑-4-yl)苯磺酰胺],伐地昔布是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参与前PGs合成过程,通过特异性抑制COX-2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PGs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帕瑞昔布在妇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多种手术术后镇痛中起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不仅不良反应少,而且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目前帕瑞昔布的应用已不仅限于手术后疼痛的治疗,临床实验证明,手术前超前使用帕瑞昔布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疼痛的VAS评分,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并减少术后其他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目前国内外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研究多与传统NSAIDs相关,本实验结合帕瑞昔布钠的药理学特点及优点,探索其对原发性痛经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处于黄体末期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需要经历手术,因此,提前干预手术前期处于黄体末期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催产素和苯甲酸雌二醇制作大鼠痛经模型,原理是:雌激素可提高子宫肌肉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催产素引起雌性大鼠的子宫肌性收缩,从而产生"痛性痉挛"。大鼠注射催产素后,出现腹部收缩,躯干与后肢伸展,以及臀部与一侧肢体内旋的"歪扭"反应。催产素所致痛经模型具有造模方法简单、重复性较好等特点,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痛经研究选用催产素所致痛经模型,故本实验选用之。并通过此模型,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帕瑞昔布钠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的作用,并观察帕瑞昔布钠对此模型的痛阈、血清炎症因子、子宫内膜、大脑扣带回、额叶皮质等组织COX-2、PGE2、β-EP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帕瑞昔布钠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Wistar雌性未孕大鼠48只,体重180-200克,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条件:普通级动物实验房,大鼠每笼5只,饲养2天后启用,由专人饲养管理。动物室灯光12小时照明,通风和空调设备良好,室温控制在25士 1℃,相对湿度为40-50%。实验室按常规定期消毒。2、动物分组及处理因素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分组和处理因素分别为:①C组:空白对照组② M组:原发性痛经模型组③A组:原发性痛经模型+术前30分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④B组:原发性痛经模型+术前连续3天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3、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建立参照《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制作方法建立模型,或取Wistar雌性未孕大鼠,体重180-200g,连续10天给大鼠皮下注射雌二醇(第1、10两天皮下给0.5mg/只/日,其余为0.2mg/只/日),再间隔45分钟后腹腔注入催产素2u/只,观察30min内的扭体反应次数M组:连续10天给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第1、10两天皮下给0.5mg/只/日,其余为0.2mg/只/日)。A组:连续10天给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第1、10两天皮下给0.5mg/只/日,其余为0.2mg/只/日),第十一天腹腔注入用催产素2u/只,观察30min内的扭体反应次数,并于术前30分钟给予帕瑞昔布钠0.72mg/kg。B组:连续10天给大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第1、10两天皮下给0.5mg/只/日,其余为0.2mg/只/日),第十一天腹腔注入用催产素2u/只,观察30min内的扭体反应次数,并于术前3天给予帕瑞昔布钠0.72mg/kg。4、大鼠痛阈测定1)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型号为EP601C直流电钾离子透入痛阈测试仪测定,实验前先在大鼠测痛部位周围涂以导电膏,并加以摩擦,使皮肤电阻阻值降低,增加电流在皮肤的渗透性。2)取黑色无关电极(负极),按电极的大小裁剪纱布,于饱和氯化钾溶液浸湿,将此纱布缚在被试的大鼠尾巴根部上部,再将无关电极隔着纱布裹扎在大鼠左腿上。3)取红色有效电极(正极),取氯化钾饱和溶液注入孔内,使棉花浸湿。4)主试将有效电极的塞有棉花一端放在被试大鼠的测痛部位上。5)被试大鼠出现甩尾反射时,记录该时电流毫安数,作为痛阈。6)测痛三次,每次间歇5分钟,取其平均值5、计算大鼠扭体次数造模第10天给予苯甲酸雌二醇后,间隔lh,每只大鼠腹腔注射催产素2U/只,大鼠注射催产素后,出现腹部收缩,躯干与后肢伸展以及臀部与一侧肢体内旋的"歪扭"反应,观察30min内各组大鼠的平均扭体次数。6、盲肠切除术大鼠实验前晚禁食12h,正常饮水,次日上午称重,20%乌拉坦(5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大鼠仰卧固定于鼠板上,利用保温灯使大鼠体温控制于(35±1)℃。手术步骤:大鼠腹部备皮→消毒→铺无菌手术巾→无菌条件下沿腹中线切开皮肤、肌肉和腹膜→找到盲肠组织→分离并结扎盲肠与小肠之间的血管→切除盲肠→分层缝合腹膜、肌肉以及皮肤。7、血浆 E2、TNF-α、IL-1、IL-10、β-EP 浓度测定所有血液样本离心后留取血浆,液氮-80℃C条件下保存,用于测定血浆中TNF-α、IL-1、IL-10、β-EP含量。试剂盒采用的是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样品中大鼠血浆E2、TNF-α、IL-1、IL-10、β-EP的浓度。分别向预先包被了大鼠E2、TNF-α、IL-1、IL-10、β-EP单克隆抗体的酶标孔中加入E2、TNF-α、IL-1、IL-10、β-EP,温育;温育后,分别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抗E2、TNF-α、IL-1、IL-10、β-EP抗体,再与链霉亲和素-HRP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经过温育和彻底洗涤后加入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待测标本浓度越高,标记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就越受抑制,显色越浅。显色的深浅与酶量呈正相关,而与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呈负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8、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组织内COX-2、PGE2的表达(1)脱水与透明(2)浸蜡、包埋、修腊块(3)脱蜡和水化(4)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5)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6)每张切片加50ul的非免疫性动物血清,室温下孵育10分钟(7)去血清,每张切片加50ul的第一抗体,4℃过夜(8)PBS冲洗3min ×3次,每张切片50ul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室温下孵育10分钟,PBS冲洗3min ×3次(9)每张切片加50ul链霉菌抗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溶液,室温下孵育10分钟,PBS冲洗3min ×3次(10)每张切片加100ul新鲜配制的DAB,显微镜下观察3-10分钟,终止显色(11)梯度酒精脱水之后,封片,拍照9、Western-blot法检测扣带回、前额叶皮质组织内COX-2、PGE2、β-EP的定量表达从低温冰箱中取出相应大鼠的脑组织,每个称取50mg,剪碎放入研钵里,用液氮研磨碎,将组织裂解液转入EP管内,提取的脑组织总蛋白。根据样品数量配制BCA工作液。稀释蛋白样品,按说明书加标准品及样品至96孔板中,以A562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浓度。SDS—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转膜,将PVDF膜作好记号封闭,4℃C过夜。加一抗与抗原结合,然后加二抗与一抗的结合,最后将两种显色液A、B液按1:1等体积混合后将其覆盖在膜表面使其均匀,在暗室中将X光片覆盖在膜的上面15min,显影。10、统计学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资料,大鼠痛阈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内效应比较、组间效应比较、交互效应比较、多重比较有显着差异,若方差齐则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其他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统计软件SPSS13.0处理,用One Way ANOVA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若方差齐则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Welch F检验,再采用Dunnett T3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痛阈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1.323,P=0.112);组间效应比较:帕瑞昔布钠对大鼠痛阈影响的差异有显着差异(F=10.090,P<0.01);组内因素4个不同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54,P<0.01),痛阈与处理因素有交互作用(F=8.277,P<0.01)。与C组比较,M组与A组痛阈均降低,差异显着(P<0.01),B组和C组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与M组比较,B组痛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组和M组痛阈差异不显着(P=0.534);与A组比较,B组痛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大鼠扭体次数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16.491,P<0.01),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四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F=38.791,P<0.01),帕瑞昔布钠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的扭体次数影响有显着意义。根据平均秩次可推断,空白对照组扭体次数最少,模型组最多,术前提前3天使用帕瑞昔布钠组效果最好,术前提前30分钟使用帕瑞昔布钠组次之。3、大鼠血浆E2水平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1.424,P=0.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7,P=0.036)。M组、A组和B组血浆E2浓度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血浆血浆E2浓度与M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858,P=0.892);与A组比较,B组血浆E2浓度差异不显着(P=0.754)。4、子宫内膜COX-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9.971,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744,P<0.01)。M组、A组、B组大鼠子宫内膜COX-2表达均比C组表达增加,差异显着(P<0.01);A组、B组子宫内膜COX-2表达均较M组降低,差异显着(P<0.05,);与A组比较,B组子宫内膜COX-2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5、子宫内膜PGE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4.268,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19,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子宫内膜PGE2表达均比C组表达增加,差异显着(P<0.01);与M组比较,A组子宫内膜PGE2表达降低不显着(P=0.071),B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子宫内膜PGE2表达显着降低(P<0.05)。6、血浆TNF-α浓度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8.965,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38,P<0.01)。M组、A组和B组血浆TNF-α浓度均高于C组,差异显着(P<0.01);与M组比较,B组血浆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A组差异不显着(P=0.088);与A组比较,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7、血浆IL-1浓度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7.601,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45,P<0.01)。M组、A组和B组血浆IL-1浓度均高于C组,差异显着(P<0.05);A组和B组血浆IL-1浓度均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血浆IL-1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浆IL-6浓度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3.011,P=0.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67,P<0.01)。M组、A组和B组血浆IL-6浓度均高于C组,差异显着(P<0.05);A组、B组血浆IL-6浓度均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血浆IL-6浓度差异不显着(P=0.999)。9、血浆β-EP浓度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2.088,P=0.116),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F=2.711,P=0.056)。M组血浆β-EP浓度低于C组,差异显着(P<0.05),A组和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3,P=0.911);与M组比较,B组血浆β-EP浓度显着增高(P<0.05),A组差异不显着(P=0.20);与A组比较,B组血浆β-EP浓度差异不显着(P=0.237)。10、前扣带回COX-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0.202,P=0.8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486,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前扣带回COX-2表达高于C组,差异显着(P<0.01);A组和B组前扣带回COX-2表达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前扣带回COX-2表达不显着(P=0.068)。11、海马COX-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0.564,P=0.65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048,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海马COX-2表达高于C组,差异显着(P<0.01);A组、B组海马COX-2表达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与A组比较,B组前扣带回COX-2表达不显着(P=0.864)。12、额叶皮质COX-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2.118,P=0.1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9,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额叶皮质COX-2表达高于C组(P<0.01);A组、B组额叶皮质COX-2表达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额叶皮质COX-2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13、脊髓COX-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3.846,P=0.0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56,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脊髓COX-2表达高于C组,差异显着(P<0.01);A组、B组脊髓COX-2表达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脊髓COX-2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14、前扣带回PGE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不齐(F=4.617,P=0.0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281,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前扣带回PGE2表达均高于C组(P<0.01,P<0.05);,A组、B组前扣带回PGE2表达均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与A组比较,B组表达不显着(P=0.872)。15、海马PGE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3.45,P=0.0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74,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海马PGE2表达均高于C组(P<0.01);A组、B组海马PGE2表达均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差异不显着(P=0.06)。16、额叶皮质PGE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0.161,P=0.9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8.544,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额叶皮质PGE2表达均高于C组(P<0.01);A组、B组额叶皮质PGE2表达均低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额叶皮质PGE2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17、脊髓PGE2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4.456,P=0.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19,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脊髓PGE2表达均高于C组(P<0.05);与M组比较,A组脊髓PGE2表达差异不显着(P=0.152),B组脊髓PGE2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与A组比较,B组脊髓PGE2表达差异不显着(P=0.219)。18、前扣带回β-EP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2.862,P=0.1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38,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前扣带回β-EP表达低于C组,差异显着(P<0.01,P<0.01,P<0.05);A组、B组前扣带回β-EP表达高于M组,差异显着(P<0.01);与A组比较,B组前扣带回β-EP表达显着增加(P<0.05)。19、海马β-EP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3.567,P=0.0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121,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海马β-EP表达低于C组,差异显着(P<0.01,P<0.01,P<0.05);A组、B组海马β-EP表达高于M组,差异显着(P<0.01);与A组比较,B组大鼠海马β-EP表达显着增高(P<0.05)。20、额叶皮质β-EP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2.523,P=0.1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07,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额叶皮质β-EP表达低于C组,差异显着(P<0.01,P<0.01,P<0.05);A组、B组额叶皮质β-EP表达显高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额叶皮质β-EP表达显着增高(P<0.05)。21、脊髓β-EP表达Levene检验方差齐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提示方差齐(F=1.809,P=0.2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63,P<0.01)。M组、A组和B组大鼠脊髓β-EP表达低于C组,差异显着(P<0.01,P<0.01,P<0.05);A组、B组脊髓β-EP表达高于M组,差异显着(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脊髓β-EP表达不显着(P=0.067)。结论1、制作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成功。2、原发性痛经大鼠痛阈下降。3、帕瑞昔布钠能提高原发性痛经大鼠痛阈。4、帕瑞昔布钠能显着降低COX-2和PGE2在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内膜的表达。5、帕瑞昔布钠能降低TNF-α、IL-1、IL-6在原发性痛经大鼠外周血液的水平,并增加β-EP在外周血的含量。6、帕瑞昔布钠能降低COX-2、PGE2在原发性痛经大鼠脑组织前扣带回、额叶皮质、海马、脊髓的表达,并增加β-EP在原发性痛经大鼠脑组织前扣带回、额叶皮质、海马、脊髓的表达。

二、DIFFERENTIAL ROLES OF SPINAL CYCLOOXYGENASE (COX)-2 IN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BEE VENOM INJECTION IN THE CONSCIOUS R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FFERENTIAL ROLES OF SPINAL CYCLOOXYGENASE (COX)-2 IN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BEE VENOM INJECTION IN THE CONSCIOUS RAT(论文提纲范文)

(1)吗啡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参与痛觉过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1.1 主要实验仪器、材料
        1.2 主要试剂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复苏
        2.3 .细胞传代
        2.4 .细胞冻存
        2.5 .Western Blot
        2.6 .qRT-PCR
        2.7 .实验动物
        2.8 .细胞注射
        2.9 .热痛阈测定(TWL):热板法
        2.10 .机械痛阈测定(PWMT):鼠尾压痛法
    3.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在吗啡耐受和吗啡诱导的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
致谢

(3)芍药苷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胶质细胞与CX3CL1/CX3CR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在脊髓背角的分布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实验试剂购买以及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RT-PCR测定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4 Western Blot检测CXCL12以及CXCR4在SNL后的表达曲线
        5 利用IHC检测CXCL12以及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表达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其定位的细胞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产生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温度痛觉敏感
        2 SNL导致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增加
        3 在SNL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后CXCL12/CXCR4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
    五 讨论
第二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以及维持阶段中的作用及其涉及的中枢敏化机制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鞘内注射
        4 RT-PCR测定c-Fos,CGRP,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5 利用IHC检测GFAP以及OX-42在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c-FOS)以及胶质细胞(GFAP,iba-1)兴奋性引起正常大鼠痛觉敏感性(包括机械痛域和热痛阈)的变化
        2 CXCL12中和型抗体对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3 阻断SNL后CXCL12的上调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4 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对SNL模型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5 降低CXCR4活性能够通过调控中枢敏化机制来缓解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五 讨论
第三章 CXCL12/CXCR4通过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IHC免疫荧光双染确定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的细胞定位
        2 行为学测试探究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能否逆转外源性的大鼠CXCL12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RT-PCR检测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是否能够影响CXCR4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性病理性疼痛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引起CXCL12在神经元表达,CXCR4在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表
        2 氟柠檬酸盐(Fluorocitrate)能够部分缓解CXCL12在正常大鼠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CXCR4拮抗剂AMD3100能够降低星形胶质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
    五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一) 神经性疼痛的病因学以及治疗策略
    References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Reference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切口痛大鼠脊髓胶质细胞ERK1/2与丙戊茶碱镇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背景回顾
    2.1 痛觉信号的传导
    2.2 胶质细胞与病理性疼痛
        2.2.1 星形胶质细胞与病理性疼痛
        2.2.2 小胶质细胞与病理性疼痛
        2.2.3 胶质细胞与急性疼痛
    2.3 ERK1/2与疼痛敏化
        2.3.1 ERK1/2与疼痛的外周敏化
        2.3.2 ERK1/2与疼痛的中枢敏化
    2.4 PPF与急性疼痛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分组
    3.2 实验试剂及制备方法
    3.3 实验耗材和仪器
    3.4 大鼠鞘内注射
    3.5 大鼠切口痛研究模型
    3.6 疼痛行为学测定方法
        3.6.1 机械痛阈测定
        3.6.2 热痛阈测定
    3.7 脊髓标本的取材与保存
        3.7.1 Western Blot标本的取材
        3.7.2 免疫荧光染色标本的取材
    3.8 Western Blot定量检测蛋白质含量
    3.9 免疫荧光染色法及双染法
    3.10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疼痛行为学测定结果
        4.1.1 机械痛阈测定结果
        4.1.2 热痛阈测定结果
    4.2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检测结果
        4.2.1 趾部切口后大鼠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4.2.2 鞘内注射PPF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4.2.3 鞘内注射U0126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4.2.4 鞘内注射PPF后脊髓ERK1/2的磷酸化
        4.2.5 鞘内注射U0126后脊髓ERK1/2的磷酸化
    4.3 免疫荧光染色及双染观察结果
        4.3.1 趾部切口后大鼠脊髓神经元的活化
        4.3.2 鞘内注射PPF或U0126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的活化
        4.3.3 鞘内注射PPF或U0126后脊髓ERK1/2的磷酸化
        4.3.4 鞘内注射PPF或U0126后脊髓TNF-α和COX-2的表达
        4.3.5 p-ERK1/2在脊髓表达的细胞定位
第五章 讨论
    5.1 疼痛行为学
    5.2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
    5.3 免疫荧光共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2 技术路线图
    附录3 行为学测量von Frey纤维丝阳性/阴性对应κ值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痛的发生与维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炎性痛的发生与维持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CXCR4受体在初级伤害性神经元的定位
        3.2 急性炎性痛引起DRG内SDF1和CXCR4表达的上调
        3.3 AMD3100抑制急性炎性痛引起的初级伤害性神经元的超兴奋
        3.4 AMD3100抑制急性炎性痛引起的ERK磷酸化和Nav1.8 上调
        3.5 AMD3100抑制蜜蜂毒引起的持续性自发痛和原发性痛敏
        3.6 ERK信号及Nav1.8 参与蜜蜂毒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和痛觉过敏
    4.讨论
        4.1 SDF1-CXCR4信号参与急性炎性痛状态下初级伤害性神经元超兴奋状态的维持
        4.2 SDF1-CXCR4信号通过激活胞内ERK介导急性炎性痛状态下Nav1.8 通道的上调
第二部分 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痛向慢性痛状态的转变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蜜蜂毒足底注射后痛敏预点燃持续数周
        3.2 CXCR4介导蜜蜂毒引起的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和痛敏预点燃
        3.3 足底注射SDF1通过CXCR4引起原发性机械性痛敏和痛敏预点燃
        3.4 阻断胞内第二信使抑制SDF1引起的痛敏预点燃
        3.5 蛋白翻译参与SDF1引起痛敏预点燃的诱导
        3.6 下调DRG内CXCR4表达抑制慢性炎性痛和慢性神经病理性痛
    4.讨论
        4.1 SDF1-CXCR4信号介导原发性机械性痛敏
        4.2 SDF1-CXCR4信号介导痛敏预点燃
第三部分 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中枢卒中后疼痛的发生与维持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丘脑内胶原酶注射引起丘脑损伤周边区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
        3.2 丘脑内注射 minocycline 或 fluorocitrate 抑制胶质细胞激活可翻转 CPSP
        3.3 阻断丘脑CXCR4可抑制丘脑内注射SDF1引起的中枢卒中后样疼痛
        3.4 丘脑内注射胶原酶可引起损伤周边胶质和神经元SDF1和CXCR4表达的上调
        3.5 丘脑内阻断CXCR4可抑制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神经元的活化
        3.6 丘脑内阻断CXCR4不仅可预防中枢卒中后疼痛的发生还可以翻转其维持
        3.7 抑制低氧诱导因子 (HIF-1α) 仅能预防中枢卒中后疼痛的发生但不能翻转其维持
        3.8 阻断HIF-1α 可抑制SDF1-CXCR4信号分子的表达上调以及胶质细胞的激活
    4.讨论
        4.1 HIF-1α-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中枢卒中后疼痛的发生
        4.2 SDF1-CXCR4信号通路介导胶-胶和胶-神之间的正反馈并参与中枢卒中后疼痛的维持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肾上腺髓质素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疼痛概述
    2 DRG在疼痛中的作用
    3 TNF-α的研究现状
    4 AM与疼痛
    5 几种重要的痛介质(pronociceptive mediators)的简介
    6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7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TNF-α诱导离体培养大鼠DRG中AM mRNA表达增加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实验试剂
        4 实验方法及步骤
        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大鼠DRG离体培养
        2 RNA完整性及纯度的检测结果
        3 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4 引物扩增效率检测结果
        5 TNF-α对DRG中AM 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二章 AM参与TNF-α诱导DRG中CGRP、SP、CCL2和MMP-9 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实验试剂
        4 实验方法及步骤
        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RNA完整性及纯度的检测结果
        2 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3 引物扩增效率检测结果
        4 AM_(22-52)对TNF-α诱导DRG中CGRP、SP、CCL2和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AM参与TNF-α激活SGCs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实验试剂
        4 实验方法及步骤
        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AM_(22-52)对TNF-α诱导DRG中GFAP表达的影响
        2 AM_(22-52)对TNF-α诱导DRG中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3 AM对DRG中GFAP表达的作用
        4 AM对DRG中IL-1β蛋白表达的作用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AM介导TNF-α激活CREB、ERK、NF-κB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实验试剂
        4 实验方法及步骤
        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AM对TNF-α诱导DRG中p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
        2 AM对TNF-α诱导DRG中pERK1和pERK2蛋白表达的影响
        3 AM对TNF-α诱导DRG中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AM对DRG中p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
        5 AM对DRG中pERK1和pERK2蛋白表达的影响
        6 AM对DRG中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五章 AM与TNF-α或CCL2在DRG神经元内的定位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仪器
        3 主要实验试剂
        4 实验方法及步骤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AM与TNF-α在DRG神经元中的共表达研究
        2 AM与CCL2在DRG神经元中的共表达研究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下病上治”—肌肉内热针刺激对弗氏佐剂大鼠肌肉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分组
实验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回顾 炎性痛模型及中-西医镇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丙泊酚对不同TRPV1激动剂导致内脏痛的矛盾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腹腔内注射醋酸、硫酸镁和辣椒素引起的疼痛行为学观察
    1.4 去除TRPV1神经元小鼠的制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增加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
    2.2 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增加硫酸镁引起的扭体反应
    2.3 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减少辣椒素导致的伤害反应时间
    2.4 TRPV1对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的影响
3 讨论
    3.1 腹腔内联合注射丙泊酚增加醋酸诱发的扭体反应
    3.2 不同途径和剂量的丙泊酚可产生止痛作用或者致痛作用
    3.3 硫酸镁作用于TRPV1的机制
    3.4 丙泊酚的作用位点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字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帕瑞昔布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帕瑞昔布钠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痛阈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第2章 帕瑞昔布钠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内膜中PGE2和COX-2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帕瑞昔布钠对原发性痛经大鼠外周血中炎症介质、β-EP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帕瑞昔布钠对原发性痛经大鼠中枢PGE2和COX-2、β-EP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DIFFERENTIAL ROLES OF SPINAL CYCLOOXYGENASE (COX)-2 IN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SPONTANEOUS NOCICEPTION AND HYPERALGESIA INDUCED BY SUBCUTANEOUS BEE VENOM INJECTION IN THE CONSCIOUS RAT(论文参考文献)

  • [1]吗啡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参与痛觉过敏的研究[D]. 屠后安. 青岛大学, 2021
  • [2]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刘奎玲. 滨州医学院, 2020
  • [3]芍药苷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D]. 冯舒.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刘志元. 苏州大学, 2019(06)
  • [5]切口痛大鼠脊髓胶质细胞ERK1/2与丙戊茶碱镇痛机制研究[D]. 金旭. 兰州大学, 2019(09)
  • [6]SDF1-CXCR4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痛的发生与维持[D]. 杨菲.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2)
  • [7]肾上腺髓质素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改变[D]. 陈雅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9)
  • [8]“下病上治”—肌肉内热针刺激对弗氏佐剂大鼠肌肉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陈涛.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9]丙泊酚对不同TRPV1激动剂导致内脏痛的矛盾作用[D]. 崔灿.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 [10]帕瑞昔布对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的作用[D]. 陈冬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6)


丙泊酚论文 辣椒素论文 小胶质细胞论文 皮下注射论文 总体方差论文

上一篇:相对论粒子的一般速度组成公式
下一篇:应用遗传算法实现MOS器件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