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华宇东[1](2012)在《国产引进型300 MW汽轮机高压缸效率偏低的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结合某燃煤电厂300 MW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国产引进型300 MW汽轮机高压缸效率偏低的原因以及影响机组效率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建华[2](2012)在《国产引进型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获得了突飞猛进地扩张,国内600MW及1000MW机组相继投产,电网已采取节能发电调度,单机300MW及以下容量的火力发电厂能耗明显处于劣势,导致机组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在“市场煤、计划电”的模式下,火电利润已被大幅度压缩,单机容量小的火力发电厂因为能耗偏高导致供电量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同时,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愈演愈烈,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燃煤火力发电厂成为了矛盾的聚焦点。在经营与环保的双重压力下,节能减排成为单机容量小火力发电厂的唯一出路。随着现代热力学及流体力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设计与制造技术走向成熟,在汽轮机设计与制造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大型精密加工设备的引进和关键加工工艺的改进,国内制造厂生产的汽轮机部件的工艺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得在原有热力系统的基础上,将现役的汽轮机按照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改造成为可能。以全三维气动热力设计体系为核心的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可行办法。本文通过对国产引进型汽轮机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汽轮机通流改造的基本原理和先进技术。着重分析了粤电集团沙角A电厂#5机组300MW汽轮机通流改造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论证各项改造的合理性。作者根据有关的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以热耗率为评判指标,提出了机组通流改造后性能鉴定的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性能计算数学模型,为判定该台机组通流改造成效进行探索。
李顺生[3](2009)在《马头电厂#8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和研究汽轮机组技术改造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围绕提高效率和效益、改善环境、降低成本,各火电厂开始实施旧机组通流部分改造。为了进一步做好该类项目的管理,客观准确地反映改造效果,为今后火电厂通流部分改造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已完成的通流改造项目进行后评价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现有项目后评价思想的认识和理论的学习,结合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自身的特点,研究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后评价的理论,设计了评价流程,建立了基于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的评价模型,并应用于马头电厂#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为该类项目后评价的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张发明,柳三木,王绍红[4](2008)在《早期引进型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某公司早期引进型国产化300MW机组存在的可靠性差、热效率低等问题,介绍了对于该机组的改造,并对该类机组的改造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可行性探讨。
张发明,柳三木,王绍红[5](2008)在《早期引进型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介绍》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某公司早期引进型国产化300MW机组存在的可靠性差、热效率低等问题,对于这类机组的改造,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可行性探讨,对早期引进型国产化300MW机组的节能降耗有借鉴意义。
柳三木,张发明,王绍红[6](2007)在《早期引进型3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介绍》文中提出国电长源汉川第一发电有限公司#1、#2汽轮机是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引进型国产化 300MW 汽轮机的第1台和第2台,汽轮机代号分别为为 A156-2-3、A156-2-4,型号为 N300- 170/537/537,为反动式双缸双排汽凝汽式汽轮机,两台汽轮机分别于1990年7月和1991年6月
顾德明[7](2004)在《引进型300MW汽轮机的电厂运行实践与优化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全面介绍了引进型300MW汽轮机近二十年来在电厂的运行情况及出现过的问题,并从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行维护等方面论述了问题的原因,以及为完善该型汽轮机运行水平所采取的改进优化措施,并获得了很好的实效。
张素心,杨其国,王为民[8](2003)在《我国汽轮机行业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介绍了我国汽轮机制造业5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汽轮机业产品和技术的发展状况,论述了我国汽轮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进入"WTO"后的对策。
张素心[9](2002)在《汽轮机技术的发展与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1953年成立以来的产品和技术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规划。
史进渊,郑云之,杨宇,何阿平,张素心,严宏强[10](2002)在《大功率汽轮机可靠性技术研究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上海引进型 30 0MW汽轮机可靠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内容包括可靠性指标统计、可靠性薄弱环节分析、可靠性保证措施研究、可靠性设计技术、可靠性制造技术以及可靠性改进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汽机通流改造研究的意义 |
| 1.2 汽机通流改造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 1.2.1 国外汽机通流改造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汽机通流改造发展现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技术研究 |
| 2.1 国产引进型 300MW汽轮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2 沙角A电厂#5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目标、原则及采用的技术 |
| 2.2.1 改造目标 |
| 2.2.2 改造原则 |
| 2.2.3 改造采用的技术 |
| 2.3 对改造措施的理论分析 |
| 第三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后性能分析 |
| 3.1 设备概况及汽轮机改造后保证值 |
| 3.1.1 设备概况 |
| 3.1.2 #5 汽轮机主要热力工况及性能保证值 |
| 3.2 性能试验目的、标准及步骤 |
| 3.2.1 试验目的 |
| 3.2.2 试验的标准和基准 |
| 3.2.3 试验步骤 |
| 3.3 试验数据采集方法 |
| 3.4 进行试验结果计算 |
| 3.4.1 数据处理方法 |
| 3.4.2 试验数据计算 |
| 3.4.3 试验结果的修正 |
| 3.5 计算结果分析及总结 |
| 3.5.1 汽轮机组状态分析 |
| 3.5.2 汽轮机组试验结论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国外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研究现状 |
| 1.2.3 国外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 1.2.4 国内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 1.2.5 技术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 1.2.6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 1.4 成果和创新点 |
| 第二章 我国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现状分析 |
| 2.1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目标和方法概述 |
| 2.2 国产 100MW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
| 2.3 国产 125MW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
| 2.4 国产 200MW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
| 2.5 国产四缸四排汽 300MW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
| 2.6 引进型300MW、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
| 第三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技术后评价相关理论 |
| 3.1 项目后评价概述 |
| 3.2 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
| 3.3 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后评价内容 |
| 3.4 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后评价流程设计 |
| 3.5 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后评价方法 |
| 第四章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
| 4.1 建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 4.2 建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过程 |
| 4.3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
| 4.3.1 后评价指标体系 |
| 4.3.2 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 4.4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
| 4.4.1 试验标准 |
| 4.4.2 试验要求及步骤 |
| 4.4.3 试验用仪器仪表及测量方法 |
| 4.4.4 试验程序 |
| 4.4.5 试验数据的计算和修正 |
| 第五章 #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后评价 |
| 5.1 #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概况 |
| 5.1.1 #8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前的基本情况 |
| 5.1.2 #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 5.1.3 #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的目标 |
| 5.1.4 #8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后主要技术指标数据 |
| 5.2 #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后的安全可靠性评价 |
| 5.2.1 改造前后技术设备部件对比分析 |
| 5.2.2 改造前后热力系统参数对比分析 |
| 5.2.3 改造前后机组安全运行的主要监视参数对比 |
| 5.2.4 小结 |
| 5.3 #8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后的热力性能评价 |
| 5.3.1 #8 汽轮机通流改造前后主要热力性能指标对比 |
| 5.3.2 基于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的评价模型 |
| 5.3.3 基于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的#8 汽轮机通流改造热力性能评价 |
| 5.3.4 小结 |
| 5.4 #8 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 5.4.1 利润及节能效益分析 |
| 5.4.2 成本回收年限计算 |
| 5.4.3 小结 |
| 5.5 #8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项目总体成功度评价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 0 引言 |
| 1 存在的问题 |
| 1.1 安全可靠性低 |
| 1.2 经济性差、环保压力大 |
| 2 改造原则 |
| 3 改造后应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 |
| 3.1 功率及热耗保证值 |
| 3.2 汽缸效率保证值 |
| 4 主要改造内容 |
| 4.1 通流部分改进 |
| 4.2 汽封结构改进 |
| 4.3 缸体改进 |
| 5 经济性分析 |
| 5.1 煤炭价格、售电价格 (见表1) |
| 5.2 改造费用 |
| 5.3 内部受益率、回收期限 |
| 5.4 二氧化碳减排量估算 |
| 6 结束语 |
| 1高中压内缸水平中分面螺栓断裂原因的分析及改进措施 |
| 2解决中压缸中部上、下缸温差偏大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
| 3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和瓦温偏高问题 |
| 4在启动和停机过程中润滑油压偏低问题的改进措施 |
| 5汽轮机轴封漏汽量大的原因及对策 |
| 6高压缸排汽温度偏高问题的分析[2] |
| (1)运行参数的影响。 |
| (2)高压缸轴封漏汽及高压缸夹层漏汽量的影响。 |
| (3)高排压力偏离设计值的影响。 |
| (4)制造、安装及运行因素的影响。 |
| 7 结 语 |
| 0 前言 |
| 1 我国汽轮机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
| 1.1 我国汽轮机制造业发展历史的回顾 |
| 2.2 我国大功率机组的技术水平状况 |
| 3 国外汽轮机产品和技术的发展状况 |
| 3.1 国际汽轮机行业大规模资产重组, 维护市场价格, 提高产品技术竞争 |
| 3.2 国外汽轮机产品和技术的发展 |
| 4 我国汽轮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及进入WTO后的对策 |
| 1 国内外发展趋势 |
| 1.1 国外发展趋势 |
| 1.2 国内发展趋势 |
| 2 汽轮机可靠性研究的关键技术 |
| 3 可靠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
| 3.1 汽轮机可靠性的统计和分析研究 |
| 3.2 可靠性薄弱环节统计和分析研究 |
| 3.3 可靠性保证措施的研究 |
| 3.4 设计的可靠性改进技术的研究 |
| 3.5 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改进技术研究 |
| 3.6 汽轮机可靠性增长规律的研究 |
| 4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