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对心电图​​变化的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性心电图变化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堰焯,蔡薇,刘昊凌[1](2022)在《心肌复极参数在糖尿病心源性猝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心源性猝死(SCD)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发生心脏原因引起的意外死亡[1]。患者的死亡常无预兆且进展迅速。糖尿病本身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神经刺激等原因造成心血管系统受损致使SCD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风险增加2~10倍[2,3]。其他方面例如1型糖尿病(T1DM)患者可能患有多种亚临床心脏病,在这些患者中,严重的代谢性失代偿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此外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

童可[2](2021)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在无症状时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capacity,DC)、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规律,分析DC对VVS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01.01~2019.12.31期间于本院就诊,确诊为VVS的45例患儿作为VVS组,同期来体检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VVS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基础DC值、DRs及HRV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按年龄段及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同时分析DC与HRV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DC对VVS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对象中,VVS组45例,对照组45例。1.VVS分型:45例VVS患儿中,血管抑制型VVS(Vasodepressor vasovagal syncope,VVS-VI)27例(60%)、心脏抑制型VVS(Cardioinhibitory vasovagal syncope,VVS-CI)0例及混合型VVS(Mixed vasovagal syncope,VVS-M)18例(40%)。2.VVS组与对照组的DC、DRs及HRV各指标的比较:VVS组患儿的低频与高频之比(LF/HF)、DC及DR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DC、DRs、HRV各指标随年龄和性别的变化规律:在VVS组中,学龄期患儿的DC值、DR4及HRV参数中的低频功率(LF)均明显低于青春期患儿(P<0.05),而男女患儿的DC、DRs、HRV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照组,无论是按照年龄段分组还是性别分组,DC、DRs、HRV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4.VVS组和对照组在学龄期及青春期HRV、DC值及DRs比较:在学龄期,VVS组患儿的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青春期,VVS组患儿的DC值、DR4、DR8及L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DC与HRV各指标的相关性:DC与HRV多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r=0.31~0.67,P均<0.05),与LF/HF呈显着负相关(r=–0.36,P<0.05)。6.DC值对VVS患儿诊断的预测价值:分别对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的DC、DRs、HRV参数等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学龄期及青春期患儿均仅DC与VVS相关;采用ROC曲线分析DC的预测价值,发现学龄期DC值以7.72ms为界值及青春期DC值以8.36ms为界值时,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VVS患儿无症状期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异常,随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更加显着。学龄期及青春期VVS患儿均有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且青春期VVS患儿还有一定程度交感神经张力升高;DC与迷走神经张力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对VVS诊断有较好预测价值。

马秦[3](2020)在《有氧运动与TABATA训练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肥胖人口快速增加,减肥方法也成为体育科研的热点之一,传统的减肥方法是以有氧运动为主要方式,近几年来,高强度运动减肥效果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本研究对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分析,旨在揭示有氧运动和TABATA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运动能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为青少年减肥研究探索科学的方法及健身指导。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首先分析、归纳、总结运动减肥、心率变异性等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选择初一~初二45名13-15岁BMI值在26-28 kg/m2之间的肥胖男生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TABATA训练组、有氧运动组、对照组)、每组各15名,对其进行8周的训练干预。测试的指标有: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身体成分;运动能力有1000米跑、实心球、立定跳远;心率变异指标LF、HF、LF/HF、SDNN、RMSSD。研究结果:身体形态方面,有氧组实验后体重、BMI、脂肪量、体脂率显着下降(P<0.01,P<0.05,P<0.01,P<0.01);TABATA组实验后肌肉量、基础代谢率显着上升(P<0.05,P<0.01),脂肪量、体脂率显着下降(P<0.05,P<0.05)。TABATA组体重、BMI指数、脂肪量、体脂率、瘦体重、肌肉量、基础代谢率显着高于有氧组(P<0.01,P<0.05,P<0.05,P<0.05,P<0.05,P<0.05,P<0.01)。运动能力方面,有氧组实验后1000米跑成绩显着优于实验前(P<0.05),TABATA组受试者实验后投实心球、立定跳远成绩显着优于实验前(P<0.01),实验后TABATA组抛实心球、立定跳远显着优于有氧组实验后水平(P均<0.01)。心率变异方面,有氧组实验后RMSSD、LF指标显着高于实验前(P<0.01),TABATA组实验后SDNN、RMSSD、LF、HF水平显着高于实验前(P均<0.01),TABATA组实验后SDNN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有氧组(P<0.01,P<0.05),实验后LF、HF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5),显着高于有氧组(P<0.05,P<0.05)。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和TABATA运动对于改善13-15岁肥胖少年身体形态均能起促进作用,有氧运动通过降低脂肪含量和体脂率改善身体形态,TABATA运动在减脂的同时能够增加肥胖少年的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更有助于减肥效果的保持。2、有氧运动和TABATA运动在促进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提升方面各有侧重,8周有氧运动对于肥胖少年1000米跑成绩的提升作用明显,提示其在促进有氧耐力提升方面有优势,TABATA运动对于肥胖少年投实心球、立定跳远的提升作用明显,提示其在促进上肢力量、下肢爆发力方面有优势。3、TABATA训练对于13-15岁肥胖少年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有氧运动,对于提升心率变异性、提升副交感神经敏感性、矫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敏感性失衡的作用更加明显。

杨训[4](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婴幼儿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价值初探》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婴幼儿房性心动过速心率变异性变化情况,结合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探讨心率变异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1个月-3岁的房性心动过速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有无基础心脏病变(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房性心动过速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性心动过速组,比较两组患儿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时域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对应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收集婴幼儿房性心动过速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为5.7±6.9个月,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哭闹、烦躁不安、面色欠佳、气促、拒奶、奶量下降等。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相比,器质性心脏病组的SDNN、PNN50、RMSSD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儿均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对症治疗(未抗心律失常)、单药抗心律失常治疗及联合抗心律失常治疗,大多数患儿成功转为窦性心律,但器质性心脏病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更长(P<0.05),且有10例患儿出院时合并心功能不全。结论:房性心动过速患儿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房性心动过速患儿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表现以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可导致患儿治疗时间延长,心功能不全恢复欠佳。

王立飞[5](2020)在《高强度间歇及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心率变异的影响及其训练适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稳态控制。急性运动中及运动恢复期交感神经控制占优势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且风险性会随运动训练而降低。另外,高强度间歇训练最近成为了广为流行的健身及康复的锻炼方式。然而,目前仍不清楚高强度间歇运动比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是否有更高的心脏风险性、不同类型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急性运动时风险性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类型训练适应特点。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评估训练实践中不同训练方案急性运动的心脏风险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测试了三种典型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一种传统中强度持续训练过程中的五次急性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恢复期心率变异性,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运动五次急性运动测试心率变异性不同及同一类型运动在五次急性运动测试产生的差异,用以探究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研究方法:90名无训练经验青年女性(年龄:21±2岁)随机分为经典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T)、冲刺间歇训练(Sprint-interval Training,SIT)、重复冲刺训练(Repeated-Sprint Training,RST)、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CT)以及无训练对照(Control,CON)组。HIT为以90%V?O2max运动强度重复运动4分钟间歇休息3分钟;SIT为以120%V?O2max运动强度重复运动1分钟间歇休息1.5分钟;RST为全力冲刺6秒休息9秒重复40组;而MCT为以60%V?O2max运动强度持续运动。其中HIT组、SIT组及MCT组第1-6次及第13次运动克服机械功100千焦,第6-12次及第14次运动克服机械功200千焦;RST组第1-6次及第13次运动克服阻力1千克,第6-12次运动克服阻力1.5千克及第14次运动克服阻力2千克。在为期四周训练(共14次运动)的进程中,,第一次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束一周后进行第1次运动测试,第1次和第2次运动间隔48小时,第12次运动结束间隔48小时后进行第13次运动,随后进行第二次最大摄氧量测试与第14次运动测试,时间间隔均为48小时。其余运动训练受试者以课余时间自由安排,且保证每周训练3次。选择第1次运动、第2次运动、第6次运动、第13次运动以及第14次运动(更新至高负荷后)记录运动前(仰卧位:PRE1;站立位:PRE2)、运动中(4个观察点:按照克服机械功或运动持续时间将整个运动过程均分成的4部分,即1ST、2ND、3RD及4TH)以及运动后30分钟以内(6个观察点:在运动后恢复期5.5分钟、9.5分钟、15.5分钟、19.5分钟、25.5分钟及29.5分钟各向前选取连续256个心搏的RR间期计算心率变异,简称为POST1、POST2、POST3、POST4、POST5及POST6)。心电图信号并提取心率变异数据,主要包括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RR interval differences,rMSSD)、全部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to-Normal RR intervals,SDNN)、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Power,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Power,HF)及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研究结果:在5次心电图测试中与运动前仰卧位相比,四种训练方案急性运动中rMSSD、SDNN和HF显着降低及LF和LF/HF显着升高,且运动后30分钟仍未恢复至运动前水平(P<0.05)。比较四种训练方案,RST运动中呈现最高LF/HF值(P<0.05),而MCT运动后rMSSD、SDNN、HF、LF和LF/HF恢复最快(P<0.05)。与第1次运动相比,第2次运动中及运动后rMSSD、SDNN、HF、LF和LF/HF并无显着差异(P>0.05)。第6次运动与第1-2次运动相比总体呈现相似结果(P>0.05),除了HIT和SIT第6次运动后两个观察点rMSSD和/或HF显着升高(P<0.05)。与第1或2次运动比较,HIT第13和14次运动后rMSSD显着升高(P<0.05)、SIT第13次运动后rMSSD显着升高(P<0.05)及RST第14次运动后rMSSD显着下降(P<0.05)。研究结论:急性运动中心率变异性降低并可持续至运动后30分钟,这反映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和/或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比较四种训练方案,RST运动中呈现最高交感神经活性,而MCT运动后呈现最快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四种训练方案进行第1次或第1-5次运动后在运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运动预适应。四周HIT和SIT可改善急性运动后恢复期副交感神经激活程度,但四周RST并未阻止增加运动阻力后初次急性运动在副交感神经激活的恶化。

王林嘉[6](2020)在《基于横断面设计的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慢性颈痛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与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以深入阐明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为临床针灸治疗慢性颈痛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22例慢性颈痛患者及115例健康受试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Wagner压痛仪检测受试者的穴位压痛阈值(Pressure-pain thresholds,PPT),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等指标采集受试者的临床疼痛症状信息,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采集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信息。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以下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各穴位痛敏的诊断界值,界定发生痛敏的穴位,以计算慢性颈痛患者患侧、健康受试者穴位的压痛敏化率(以下简称“痛敏率”),并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患者患侧与健康受试者PPT、痛敏率的差异,以初步揭示慢性颈痛患者的穴位痛敏特征;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慢性颈痛患者各穴位PPT与临床疼痛症状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HRV各指标与临床疼痛症状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及各穴位PPT与HRV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探讨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临床疼痛症状、自主神经功能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深入阐明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结果:1、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的初步分析结果(1)经ROC曲线分析,各穴位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介于0.642-0.728之间(P<0.05),诊断界值介于1392.50gf-3176.67gf之间(P<0.05)。区分度最好的穴位为巨骨、天宗、手三里、天髎、肩外俞。(2)慢性颈痛患者患侧各穴位PPT均低于健康受试者各穴位P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穴位PPT差值在351.62-694.12gf之间,其中差值较大的是天髎、巨骨、肩外俞等穴。(3)慢性颈痛患者患侧各穴位痛敏率均高于健康受试者各穴位痛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各穴位痛敏率为43.85%-79.89%,健康受试者各穴位痛敏率为16.52%-54.78%;患者患侧痛敏率最高的穴位为大椎、巨骨、肩井、中渚、天髎、肩中俞、手三里,健康受试者痛敏率最高的穴位为大椎、肩井、巨骨、肩中俞、天髎、中渚、手三里。2、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与临床疼痛症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穴位压痛阈与临床痛感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VAS与各穴位PPT之间均存在不相关(P>0.05);NPQ与天柱、大杼、天宗PPT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NDI与大杼、肩外俞、天宗PPT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2)穴位压痛阈与临床痛情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AS与除完骨、风池、列缺、后溪外各穴位PPT之间均存在负相关(P<0.05);SDS与各穴位PPT之间均存在负相关(P<0.05)。3、慢性颈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疼痛症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痛感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VAS与时域指标PNN50及频域指标LF、HF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NPQ与时域指标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LF、HF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NDI与时域指标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LF、HF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2)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痛情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AS、SDS与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LF、HF、LF/LF间均存在不相关(P>0.05)。4、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与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穴位压痛阈与自主神经功能时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除天柱、后溪、列缺外的各穴位PPT与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除后溪、列缺外的各穴位PPT与SDANN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除列缺外的各穴位PPT与RMSSD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各穴位PPT与PNN50之间均存在负相关(P<0.05)。(2)穴位压痛阈与自主神经功能频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除肩外俞、天宗外的各穴位PPT与LF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各穴位PPT与HF之间均存在负相关(P<0.05);除后溪、天髎、肩中俞、列缺、大椎、天柱、风池、大杼、肩外俞、完骨外的各穴位PPT与LF/HF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1、慢性颈痛患者患侧穴位压痛阈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痛敏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患者痛敏率最高的7个穴位依次为大椎、巨骨、肩井、中渚、天髎、肩中俞、手三里。2、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与临床疼痛症状相关:表现为患者穴位压痛阈与临床痛情绪、痛感觉负相关,即患者临床疼痛症状越重其穴位越可能出现痛敏。3、慢性颈痛患者临床疼痛症状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表现为患者临床痛感觉与迷走神经功能负相关,即患者临床痛感觉症状越重其迷走神经功能可能越低。4、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表现为患者穴位压痛阈与交感神经功能正相关,与迷走神经功能负相关,与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正相关。患者交感神经功能越低、迷走神经功能越高、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越低其穴位越可能出现痛敏。

王雨菡[7](2020)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健康人脑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taVNS对健康人脑功能和迷走神经兴奋性的影响;探讨taVNS后脑功能对迷走神经兴奋性的调控机制。方法:招募29名18-50岁的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单盲、交叉自身对照设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前组(n=14)受试者先接受8min持续taVNS,一周后再接受8min持续非迷走神经刺激(staVNS),后组(n=15)仅刺激顺序与前组相反,其余均相同。刺激前行静息态功能相、结构相扫描以及HRV监测,刺激时行静息态功能相扫描及HRV监测。应用比率低频振幅(fALFF)方法对fMRI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taVNS对大脑各脑区的影响。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处理软件(dpabi13.0)进行批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上述基本信息、脑功能数据及HRV数据按照不同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得出研究结果。结果:1.fMRI结果:与基线状态(baseline)相比,taVNS时左侧舌回、左侧梭状回的fALFF值明显增高,左侧小脑上部的fALFF值明显降低。与baseline相比,staVNS时左侧梭状回和左侧舌回的fALFF值明显增高。与staVNS相比,taVNS时左侧舌回的fALFF值明显增高,左侧小脑上部和左侧梭状回的fALFF值明显降低。2.HRV结果:总心搏数比较:baseline总心搏:353.00(322.00,378.00),taVNS时总心搏:337.00(311.50,374.50),与 baseline 相比,taVNS 总心搏数显着降低。RR 间期比较:baseline RR 间期:844.00(793.00,897.50),taVNS 时 RR 间期:886.00(821.00,952.50),与 baseline 相比,taVNS RR 间期值显着增高。r-MSSD 比较:baseline r-MSSD:27.00(13.50,31.50),taVNS 时 r-MSSD:28.00(18.00,37.00),staVNS 时 r-MSSD:21.00(13.50,30.50),与 baseline 相比,taVNS r-MSSD值显着增高(P<0.05);且与staVNS相比,taVNS时r-MSSD值显着增高。PNN50比较:taVNS 时 PNN50:28.70(7.00,46.85),staVNS 时 PNN50:11.00(2.20,35.15),与 staVNS 相比,taVNS 时 PNN50 值显着增高。HF比较:taVNS 时 HF:243.00(134.50,606.00),staVNS 时 HF:143.00(99.00,478.00),与 staVNS 相比,taVNS 时 HF 值显着增高。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VNS时左侧小脑fALFF值的改变与taVNS时的r-MSSD显着相关。结论:taVNS可以改变健康人左侧小脑上部和左侧梭状回的脑功能,提示我们小脑和梭状回可能是taVNS调节情绪中枢的潜在靶点。左侧小脑fALFF值的改变与taVNS时迷走神经兴奋性的改变相关,表明taVNS可以通过小脑对迷走神经兴奋性发挥调节作用,为taVNS后脑功能对迷走神经兴奋性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王艳录[8](2019)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重症肺炎患儿心电指标影响的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不同时段心电指标的变化,探讨BAL对重症肺炎患儿心脏传导及节律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影响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防治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采样的方法,选择符合纳入2016年8月-2017年6月大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并且行BAL的患儿标准的患儿,在BAL前、麻醉后、进镜、注入灌洗液、出镜后、术后1天环节分别采集患儿心电图,并同时测定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测定患儿心电指标的心率、节律、P波振幅及宽度、PR间期、QRS波形态及宽度、ST段改变、T波改变。对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患儿行多因素分析并总结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工具,应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导致心电指标异常的相关因素.:年龄、体重、灌洗部位、手术时间、手术次数、经皮氧饱和度、术后即刻二氧化碳、支原体感染,合并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选出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69例患儿BAL术前患儿心电图无心电指标异常,术中共有93例患儿发生心电指标异常,发生率为55.30%,术后共有2例患儿发生心电指标异常,发生率为1.18%。经x 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69例患儿BAL术中有93例患儿发生心电指标异常,术中共发生心电指标异常159例次,早搏39例次,占24.83%,其中室早32例次,房早7例次;发生IRBBB24例次,发生率为15.09%;发生I°房室传导阻滞48例次,发生率为30.19%;发生ST-T改变48例次,发生率为30.19%。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的体重、手术次数、手术部位、支原体感染相关因素,经x2检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的年龄、合并并发症相关因素,经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二氧化碳、术中经皮血氧饱和度相关因素,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中经皮血氧饱和度、没有合并并发症均为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危险因素(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BAL对重症肺炎患儿心电指标存在影响,发生率为55.03%,以I°房室传导阻滞和ST段-T波改变发生率最高,但多为一过性,术后大部分均能恢复。2.患儿年龄越小、手术时间越长、术后二氧化碳越高、术中经皮血氧饱和度越低、没有合并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的患儿在行BAL时更易发生心电指标的异常。3.手术时间越长,术中经皮血氧饱和度越低,没有合并并发症均为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与术中心电指标异常发生关系最为密切。4.术后二氧化碳越高、术中经皮血氧饱和度越低、术中心电指标异常发生率越高、均提示术中患儿缺氧是患儿术中心电指标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术中全程吸氧,降低BAL术中心电指标异常发生率。

刘丽萍,王成[9](2015)在《心电图对功能性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调节作用,包括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及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如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等)。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有很多,心率变异性分析是公认的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相应受体,影响心肌动作电位导致心电图变化。因此,心电图能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对功能性心血管疾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10](2011)在《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文中提出座谈内容1.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2.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3.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4.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5.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6.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7.如何评价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张乾忠教授: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电图检测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心电监测设备不断更新,心电图检测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已经普及。普通体表心电图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许多儿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都备有心电图机,临

二、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性心电图变化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性心电图变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肌复极参数在糖尿病心源性猝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WA
2 QT间期及校正后的QT间期(QTc)
3 JT峰
4 Tp-e间期与Tp-e/QTc比值

(2)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有氧运动与TABATA训练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主神经系统
        1.1.1 自主神经系统组成及功能
        1.1.2 心率变异性(HRV)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相关性
        1.1.3 心率变异性(HRV)的评价指标
    1.2 肥胖
        1.2.1 肥胖的形成与诊断
        1.2.2 青少年肥胖与疾病发病率
    1.3 肥胖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1.4 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1.4.1 运动对健康人群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1.4.2 运动对肥胖和疾病人群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1.5 塔巴塔(TABATA)训练方法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5.1 塔巴塔(TABATA)的概念及操作方法
        1.5.2 TABATA训练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1.5.3 TABATA训练方法对有氧和无氧的能力影响
        1.5.4 TABATA训练方法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减肥效果的影响
        3.1.1 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
        3.1.2 实验后身体形态指标组间对比结果
    3.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的影响
        3.2.1 实验前后运动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3.2.2 实验后运动能力指标组间对比结果
    3.3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HRV影响结果比较
        3.3.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的HRV时域影响结果比较
        3.3.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的HRV频域影响结果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减肥效果的影响分析
        4.1.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4.1.2 不同运动形式对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4.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安静状态下时域指标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安静状态下频域指标的影响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心率变异性在婴幼儿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心率变异性
    1.4 统计学分析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心肌酶学检查
    2.3 心率变异性
    2.4 治疗
    2.5 转归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高强度间歇及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心率变异的影响及其训练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传统中强度持续训练
    1.2 高强度间歇训练
        1.2.1 概念及分类
        1.2.2 研究历史
        1.2.3 HIT健康价值以及潜在风险
    1.3 运动预适应与心脏保护
        1.3.1 运动缺血预适应
        1.3.2 急性运动减轻心肌损伤
        1.3.3 运动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I/R)保护潜在机制
    1.4 心率变异
        1.4.1 心率变异概念
        1.4.2 HRV研究的历史背景
        1.4.3 HRV机制
    1.5 HRV的测量与分析
        1.5.1 HRV的测量
        1.5.2 HRV的分析
    1.6 观察HRV的意义
    1.7 运动对HRV急性影响
        1.7.1 运动中的观察
        1.7.2 运动恢复期的观察
    1.8 HRV训练的适应
        1.8.1 安静状态适应
        1.8.2 急性运动后恢复期的适应
    1.9 研究展望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计
    2.3 身体形态指标测试
    2.4 VO_(2max)测试及运动功率的制定
    2.5 运动训练方案
    2.6 心电图测试
        2.6.1 测试前的准备
        2.6.2 导联连接
        2.6.3 心电图数据采集
    2.7 心率变异数据计算
        2.7.1 心电图RR间期数据提取
        2.7.2 软件计算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干预前后各组身体指标和V?O2max变化
    3.2 每周各组训练的特点及心率和RPE
        3.2.1 每周各组训练的特点及心率
        3.2.2 每周各组RPE情况
    3.3 各组5次急性运动测试心率数据
        3.3.1 间歇运动中平均心率
        3.3.2 间歇运动中平均心率百分比
        3.3.3 间歇期平均心率
        3.3.4 运动全程平均心率
        3.3.5 运动全程平均心率百分比
    3.4 测试的急性运动特征及RPE
        3.4.1 测试的急性运动特征
        3.4.2 运动组急性运动测试的RPE
    3.5 急性运动测试心率情况比较
        3.5.1 急性运动的影响
        3.5.2 训练效应
    3.6 急性运动测试rMSSD情况比较
        3.6.1 急性运动的影响
        3.6.2 训练效应
    3.7 急性运动测试SDNN情况比较
        3.7.1 急性运动的影响
        3.7.2 训练效应
    3.8 急性运动测试LF(nu)情况比较
        3.8.1 急性运动的影响
        3.8.2 训练效应
    3.9 急性运动测试HF(nu)情况比较
        3.9.1 急性运动的影响
        3.9.2 训练效应
    3.10 急性运动测试LF/HF情况比较
        3.10.1 急性运动的影响
        3.10.2 训练效应
4 全文讨论
    4.1 急性运动对HRV影响
        4.1.1 运动中
        4.1.2 运动后恢复期
    4.2 四种方案运动的运动预适应
        4.2.1 一次运动的效应
        4.2.2 五次运动的效应
    4.3 四种运动方案的训练适应
        4.3.1 四种训练对安静HRV影响
        4.3.2 四种训练对运动中HRV影响
        4.3.3 四种训练对运动后恢复期HRV影响
        4.3.4 HIT改善运动后HRV可能的机制
    4.4 研究限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横断面设计的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慢性颈痛患者的选择
    2.3 健康受试者的选择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类型
    3.2 样本量计算
    3.3 数据采集或检测方法
    3.4 研究流程图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6 数据质量管理
    3.7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3.8 数据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的初步分析
    4.3 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与临床疼痛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4.4 慢性颈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疼痛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4.5 慢性颈痛患者穴位压痛阈与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穴位痛敏是穴位敏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关于穴位敏化理论及穴位敏化表现形式
        1.2 基于穴位敏化理论对穴位痛敏的认识
        1.3 基于传统针灸理论对穴位痛敏的认识
        1.4 研究穴位痛敏特征可指导针灸临床选穴
    2.慢性颈痛是研究穴位痛敏特征的可靠载体
        2.1 慢性颈痛是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类疾病
        2.2 针灸痛敏穴治疗慢性疼痛疗效确切
        2.3 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有待深入研究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慢性疼痛的常见特征
        3.1 慢性疼痛患者可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
        3.2 .针灸可调节慢性疼痛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并改善临床疼痛症状
    4.研究方案的设计
        4.1 检测穴位的选取依据
        4.2 穴位痛敏特征检测方式的选择依据
        4.3 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方式的选择依据
        4.4 临床疼痛症状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
    5.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5.1 慢性颈痛穴位痛敏判定标准的初步构建
        5.2 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的初步揭示
        5.3 关于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与临床疼痛症状
        5.4 关于慢性颈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疼痛症状
        5.5 关于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与自主神经功能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心率变异性应用于慢性疼痛领域研究的研究设计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健康人脑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VNS调控情绪的分子学研究机制
    第二节 VNS对情绪调节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据
    第三节 VNS对情感环路内各脑区的影响
    第四节 tVNS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利用fMRI研究taVNS治疗情绪相关疾病脑功能的改变
    第六节 不同个体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存在差异
    第七节 taVNS可以改变迷走神经兴奋性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照
        二、临床资料采集
        三、样本量估算
        四、床旁心电图系统HRV监测
    第三节 刺激方案
        一、选取刺激点
        二、确定正确刺激感觉
        三、MR扫描时刺激模式
    第四节 MR扫描方案及图像处理
        一、扫描前准备
        二、扫描方案
        三、扫描参数
    第五节 HRV监测
        一、监测时间
        二、HRV观察指标
    第六节 数据处理
        一、MR图像处理
        二、统计学分析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受试者资料
    第二节 fMRI结果
        一、与baseline相比,taVNS时fALFF值改变的脑区
        二、与baseline相比,staVNS时fALFF值改变的脑区
        三、与staVNS相比,taVNS时fALFF值改变的脑区
    第三节 HRV结果
        一、与baseline相比,taVNS时HRV的改变
        二、与baseline相比,staVNS时HRV的改变
        三、与staVNS相比,taVNS时HRV的改变
    第四节 taVNS左侧小脑fALFF值与r-MSSD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传统耳针疗法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外耳的神经分布
    第三节 taVNS刺激ABVN的传入通路
    第四节 rs-fMRI的原理与优势
    第五节 rs-fMRI分析方法中fALFF的原理、优势与发展
    第六节 健康人的迷走神经与情绪调节
    第七节 taVNS对小脑和梭状回fALFF的影响
        一、taVNS对小脑fALFF的影响
        二、taVNS对梭状回fALFF的影响
    第八节 对HRV各项指标改变的分析
        一、HRV的产生与意义
        二、HRV各项指标代表的含义
        三、HRV反映迷走神经兴奋性
        四、taVNS对总心搏的影响
        五、taVNS对HF的影响
        六、taVNS对PNN50和r-MSSD的影响
    第九节 taVNS时fALFF值与r-MSSD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重症肺炎患儿心电指标影响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研究分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心电图判定标准
    1.8 仪器与设备
    1.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心电图监测技术近年有哪些新进展?
2 常规体表心电图和Holter心电图各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各自应用的指证是什么?
3 在什么情况下做心电图运动试验?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何谓药物负荷心电图?
4 心电图检测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有哪些不容忽视的现存问题?
5 为什么不能用成人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来评估小儿心电图?儿科医生应如何看待心电图计算机自动回报结论?小儿心电图有哪些年龄特点?
6 怎样判定ST-T是否异常?能否仅依据ST-T改变就诊断心肌受累(心肌损害)?在儿科导致ST-T改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7 如何评价几种常见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怎样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

四、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性心电图变化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肌复极参数在糖尿病心源性猝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杨堰焯,蔡薇,刘昊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01)
  • [2]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D]. 童可.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有氧运动与TABATA训练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研究[D]. 马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5)
  • [4]心率变异性在婴幼儿房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价值初探[D]. 杨训.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高强度间歇及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心率变异的影响及其训练适应[D]. 王立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横断面设计的慢性颈痛患者穴位痛敏特征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性的研究[D]. 王林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健康人脑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王雨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重症肺炎患儿心电指标影响的动态研究[D]. 王艳录.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心电图对功能性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的意义[J]. 刘丽萍,王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01)
  • [10]心电图监测技术新进展及心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若干实际问题[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杜军保,李小梅,李奋,李渝芬,陈新民,袁越,黄国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2)


心电图论文 心率变异性论文 植物神经论文 迷走神经论文 运动心率论文

上一篇:农产品超市经营管理初探
下一篇:使用“逆向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