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恒萍[1](2021)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探讨择时穴位按摩对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择时穴位按摩对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临床症状的护理干预效果,以提供给患者一种具备中医特色的时间护理服务,以期为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和后期的临床护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昆明市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眩晕肝阳上亢型患者,且西医诊断为Ⅰ级或Ⅱ级高血压者;共纳入76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药物降压的同时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血压监测、用药指导、情志调护、饮食护理和生活起居护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在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当令时,在这两条经络上取穴以按揉的手法进行择时穴位按摩。上午于足太阴脾经当令时(9~11点)选取脾经上的三阴交穴、太白穴和胃经上的丰隆穴为主穴,配伍肝经上的太冲、行间以及头部的百会、太阳穴以按揉的手法进行穴位按摩;下午于足少阴肾经当令时(17~19点)选取肾经上的涌泉穴、太溪穴和复溜穴为主穴,配伍肝经上的太冲、行间以及头部的百会和太阳穴以按揉的手法进行穴位按摩。每日在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气血流注最旺时按摩一次,每次20分钟,持续2周。观察和记录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眩晕障碍程度评分、血压值及临床疗效,并用SPSS25.0对两组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比较和评价两种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结果1眩晕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1)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眩晕、头痛、口干、口苦的单项症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眩晕、头痛的单项症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的单项症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眩晕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眩晕障碍程度(DHI)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眩晕障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眩晕障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压值比较:(1)干预第7天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天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第14天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干预14天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3.2%,试验组为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穴位按摩对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对眩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和口苦的改善效果更为显着。2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穴位按摩对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Ⅰ级和Ⅱ级血压值具有辅助降低效果。3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择时穴位按摩可减轻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的眩晕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吴岩岩,许梅[2](2021)在《焦点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在老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在老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选取本科80例老年眩晕患者,将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焦点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老年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老年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时间、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PHQ-9评分、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老年眩晕症状消失时间、不平衡感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眩晕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促进患者健康。
薛坤[3](2021)在《中医神经内科眩晕患者临床病因调查及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中医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的临床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8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临床病因。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医疗法,根据患者病因治疗。观察患者病因调查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痰湿39例(48.75%)、肾精不足15例(18.75%)、肝阳上亢11例(13.75%)、气血亏虚9例(11.25%)、肝肾阴虚6例(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 P<0.05)。结论中医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的病因包含痰湿、肾精不足、肝阳上亢等,根据病因采取有效的中医疗法,可改善患者基本症状,加速其康复,对患者意义重大。
于天照[4](2020)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明确科学治疗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100例老年眩晕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用药的基础上融合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分析老年眩晕的病因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主要包括慢性主观性头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心境障碍、前庭神经元炎、偏头痛等,其中慢性主观性头晕(36%)、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7%)等原因占主导。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用药的基础上融合中医推拿疗法能够帮助老年眩晕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并不断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黄发根,高坚,吕立群,卓佐钢,陈光祖[5](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老年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老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福建省福鼎市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收治的老年眩晕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 33%,高于对照组的77. 78%(χ2=4. 406,P=0. 036);治疗后,2组躯体评分、精神评分、功能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老年眩晕临床疗效好,可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及心理状态。
邓晓冬[6](2020)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措施研究,也正逐步开展。本文对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采用研究实验的方式,对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对不同的治疗方式达成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结果的监测和分析确认。
史建慧[7](2020)在《眩晕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眩晕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总结眩晕发病特点及其规律,为眩晕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按照纳入标椎及排除标准收集218例眩晕患者,本研究资料各病证用构成比描述,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眩晕患者男女比例为1:1.95,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4.55±10.92)岁,眩晕患者年龄以60-69岁者多见,80岁以后患者少见。(2)中医证型占比如下:痰湿中阻证72例(33.0%),气血亏虚证55例(25.2%),肝阳上亢证28例(12.9%),瘀血阻窍证33例(15.1%),肾精不足证18例(8.3%),邪郁少阳证12例(5.5%)。不同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分布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女性患者中,中医证型比重最大的是气血亏虚证,占29.9%;所有男性患者中,痰湿中阻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占45.9%。肾精不足证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70.44±11.22)岁,年龄较大;而气血亏虚证在所有证型中的平均发病年龄较小,在(61.98±11.01)岁。(3)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构成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38.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28.0%,脑梗死占14.2%,脑出血占2.8%,焦虑抑郁状态占6.9%,失眠症占8.3%,前庭神经元炎占0.9%。前庭系统眩晕与非前庭系统眩晕之比为5.6:1,前庭系统眩晕中,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之比为1.85:1,中枢性眩晕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69.2%,脑梗死占25.8%,脑出血占5%;在周围性眩晕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94%,前庭神经元炎占6%;非前庭系统眩晕中,失眠症占54.5%,焦虑抑郁状态占45.5%。(4)不同中医证型与不同临床症状(眩晕、头晕、头昏及平衡不稳)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中医证型和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焦虑抑郁状态所致眩晕主要以痰湿中阻证为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失眠症所致眩晕以气血亏虚证为主,脑出血所致眩晕以瘀血阻窍证为主。结论:(1)痰湿中阻证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证型。(2)眩晕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依次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脑梗死、失眠症、焦虑抑郁状态、脑出血,最后是前庭神经元炎。(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焦虑抑郁状态出现眩晕主要以痰湿中阻证为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失眠症出所致眩晕以气血亏虚证为主,脑出血所致眩晕以瘀血阻窍证为主。
普艳秀[8](2019)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探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质量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晕眩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每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显着高于对照组(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老年眩晕患者病因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4.29%、精神因素诱发眩晕20%、不明原因的前庭周围性眩晕10%,良性位置性眩晕、亚急性联合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以及癫痫25.71%。结论:在老年眩晕患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常见的病因,如果眩晕患者存在脑血管危险因素应当进行血管病因的筛查。只有对患者病因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医生才可以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高林[9](2019)在《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以“健脾滋肾息风”法为指导,自拟方剂“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病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病。通过观察指标、收集数据等方法来评价“三因复眩方”治疗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共64例,并按照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原则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受试者均进行后循环缺血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进行干预,试验组同时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加中药汤剂(三因复眩方)进行干预。两组的疗程观察均为7天。试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需进行三大常规,凝血全套、血脂及肝肾功能等检验,以及头颅CT、MRI、TCD、心电图、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检查,以了解每位受试者的基础情况,监测两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于试验过程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跟踪和处理。治疗前后收集两组受试者的眩晕评定量表、眩晕临床症候评分表及焦虑抑郁量表等的量化数据,并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DARS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在缓解头痛、失眠、乏力等症状及控制眩晕发作频率等方面,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方案对受试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P<0.05)。而且在改善PI指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P<0.05),且试验组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6)试验过程中,两组药物均未发现药毒性及其他副作用。结论(1)三因复眩方的加入具有提高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总疗效的作用。(2)三因复眩方可以协助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3)三因复眩方具有改善眩晕病人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症状的作用,且可以有效减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作频率。(4)三因复眩方的应用可以缓解老年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三因复眩方的组成药物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以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臻[10](2018)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发生眩晕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分组分别治疗。对照组患者急性期使用安定治疗,间歇期使用阿司匹林、丹参治疗;观察组患者急性期使用异丙嗪治疗,间歇期使用西比灵、舒血宁、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神经内科老年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慢性主观性头晕(35.1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8.72%)、后循环缺血(13.83%)、心境障碍(9.57%)、前庭神经元炎(7.45%)、偏头痛(4.26%)、梅尼埃病(1.06%)。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发生眩晕的病因较为复杂,详细分析病因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时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 1.1 定义 |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 1.3 相关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 2.1 眩晕概念 |
| 2.2 眩晕病因病机 |
| 2.3 眩晕辨证分型 |
| 2.4 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 |
| 2.5 经络取穴理论基础 |
| 3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干预研究 |
| 3.1 西医综合护理干预研究 |
| 3.2 中医护理技术的干预研究 |
| 4 子午流注理论概述及临床护理应用 |
| 4.1 子午流注理论概述 |
| 4.2 子午流注理论临床护理应用 |
| 5 择时穴位按摩的理论基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3 脱落标准 |
| 2.4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方法 |
| 3.2 分组方法 |
| 3.3 干预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指标 |
| 4.2 安全性指标 |
| 4.3 疗效观测指标 |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 5 质量控制 |
| 5.1 随机化分组 |
| 5.2 资料收集 |
| 5.3 研究者培训 |
| 5.4 统计学控制 |
| 6 伦理原则 |
| 6.1 遵循自愿原则 |
| 6.2 遵循保密原则 |
| 6.3 遵循不伤害原则 |
| 6.4 伦理审查备案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技术路线 |
| 第三部分 结果 |
| 1 干预前评估比较 |
| 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1.2 两组患者疾病情况比较 |
| 1.3 疗效评价性指标比较 |
| 2 干预后评估比较 |
|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眩晕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程度(DHI)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
| 2.3 干预后血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 2.4 临床疗效比较 |
| 3 安全性结果分析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 2 穴位按摩对血压的影响分析 |
| 3 穴位按摩对改善眩晕中医症候的理论分析 |
| 4 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择时穴位按摩的时间选择分析 |
| 5 研究结果的分析 |
| 5.1 择时穴位按摩有助于缓解老年眩晕的临床症状 |
| 5.2 择时穴位按摩有辅助降压的作用 |
| 5.3 择时穴位按摩有助于减轻眩晕的严重程度 |
| 5.4 临床疗效分析 |
| 结论 |
| 优势 |
| 问题与思考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干预老年眩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眩晕的中医症候积分评价量表 |
| 附录二 中文版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 |
| 附录三 血压记录表 |
|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五 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 |
| 附录六 择时穴位按摩健康教育手册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干预前后PHQ-9、DHI评分分析 |
| 2.2 两组老年眩晕症状消失时间、不平衡感消失时间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病因调查 |
| 1.3.2 治疗方法 |
| 1.3.2. 1 对照组 |
| 1.3.2. 2 观察组 |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病因调查结果 |
|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 2.3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试验组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老年患者出现眩晕的病因分析 |
|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选择标准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结果总结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
| 2 结 果 |
| 3 病因分析及治疗研究 |
| 4 结 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眩晕症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病例来源 |
| 3 病例的选择 |
| 3.1 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中止标准 |
|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3.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 3.7 无效病例的处理 |
| 4 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 |
| 4.1 试验的设计 |
| 4.2 质量控制 |
| 5 治疗方法 |
| 5.1 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
| 5.2 基础治疗 |
| 5.3 对照组用药 |
| 5.4 试验组用药 |
| 5.5 观察周期 |
| 6 观察指标 |
| 6.1 基础指标及安全指标 |
| 6.2 疗效性指标 |
| 6.3 评价标准 |
| 7 数据统计与管理 |
| 8 研究结果 |
| 8.1 一般资料 |
| 8.1.1 入组情况 |
| 8.1.2 基础情况比较 |
| 8.2 观察指标比较 |
| 8.3 疗效比较 |
| 8.4 安全性评价 |
| 8.5 结果分析 |
| 8.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疗效的分析 |
| 8.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DA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
| 8.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变情况对比分析 |
| 8.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检查分析 |
| 8.5.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院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情况分析 |
| 8.5.6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评价指标分析 |
| 讨论 |
| 1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
|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 |
| 1.2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
|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及TCD的应用价值 |
| 2 古今中医对眩晕病的认识 |
| 2.1 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思索 |
| 2.2 现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进展 |
|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 4 三因复眩方的组方依据 |
| 5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1 三因复眩方的药物组成 |
| 5.2 三因复眩方的方义分析 |
| 5.3 三因定眩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 6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 结论 |
| 创新与特色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
| 1.1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历史沿革及现状 |
| 1.2 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病因病机及危险因素的认识 |
| 1.3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
| 1.4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药物、血管内、手术) |
| 1.5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与预后 |
| 1.6 总结 |
| 2 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 2.1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家对眩晕病的认识与补充 |
| 2.3 眩晕病的治疗 |
| 2.4 预防及护理 |
| 2.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老年眩晕患者病因分析 |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