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芝,谈华龙,张秀媛,谢贤辉,刘国玲,王涛,刘自力[1](2018)在《刘自力教授白芍木瓜汤临床经验举隅》文中研究表明刘自力,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行医近30年,理论和临证经验俱丰,擅长治疗面瘫、颈腰椎病等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学习,现将刘自力教授运用白芍木瓜汤结合针灸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白芍木瓜汤的出处和功效白芍木瓜汤首见于王之术发表在《新中医》上的《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症的体会》[1]一文。白芍木瓜汤组成为:白芍30 g,木瓜12 g,鸡血藤15 g,威灵仙15 g,炙甘草12 g。白芍
孙慧明[2](2015)在《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 ——以国家首批中医妇科、骨伤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中医文化现象,是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疗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名医大家的产生。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趋于淡化,发展日渐衰退。本文以国家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为例,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试图为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学方法:以国家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承脉络、传承模式、科类分属和地域分布情况;以代表性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妇科流派与中医骨伤科流派为例,分析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脉络,试图挖掘、归纳流派传承的共性规律和存在的问题。(2)比较分析法:横向比较当代十一个中医妇科流派和十三个中医骨伤科流派的传承历史、传承模式、学术思想和诊疗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社会学方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分析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文概貌等因素对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产生的影响。研究内容:(1)以中医学术流派的源流为切入点,分析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和时空背景。(2)以国家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传承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地域分布与科属分布情况,探析某些地域性流派和专科中医学术流派多产的原因。(3)以当代中医妇科流派和中医骨伤科流派为例,厘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途径,探索流派传承人培养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人的培养。(4)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基础,分析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中的关键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结论:(1)中医学术流派的教育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以往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目前师徒相传仍是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主要模式。(2)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学术传承人,并且很多弟子己经有相当的学术成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承队伍。(3)中医学术流派传承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部门应建立质量评价机制,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的有效传承。(4)针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重视文化传承、改进教育机制、加大国家和地方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搭建流派间交流合作平台、注重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相互转化与创新、拓宽宣传渠道、突出流派特色以促产业化等方面着手,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
姜劲挺[3](2011)在《宋贵杰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文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别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现状,全国骨伤科名家治疗椎动脉颈椎病学术经验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综述。第二部分导师宋贵杰教授学术经验总结1.导师宋贵杰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本观点和方法:导师对颈椎的认识,导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机理的认识和导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的认识。2.导师宋贵杰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经验总结:系统回顾了导师三步三位八法的形成过程,即三个步骤、三种体位和八种手法具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八种手法的操作目的和作用原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3.总结了导师宋贵杰教授伤科用药经验:重点介绍了胸腹部损伤的辨证论治经验和外用专方的组成及作用原理。4.通过对导师宋贵杰教授治疗胆囊摘除术后跟痛症临床经验总结:展示导师对新发疾病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脉络,总结导师临床思维特点。5.全面总结分析导师宋贵杰教授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①天人合一的思想;②整体观念与微观辨证的思想;③手法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思想;④正骨手法与理筋手法相结合的思想;⑤医患互动的思想。第三部分导师宋贵杰教授手法配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宋贵杰教授手法结合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12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个月~10年。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0岁~70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28天~11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宋贵杰教授手法结合仙鹤决明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坐位枕颌带牵引和西比灵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国药准字H37023094)10mg,晚间顿服,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量表评分法、颈椎曲度值(弓弦距)测量和颈部彩超椎动脉阻力指数测定获得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从症状评分、曲度测定和阻力指数三方面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病例分组合理,治疗前病情无显着性差异。三项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①治疗后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症状改善指数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着;两组之间症状评分和曲度测定组内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血管阻力指数(RI)两组治疗后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对改善症状和曲度更具有显着治疗效果。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和治疗组均具有显着治疗意义,可能跟西比灵为钙离子拮抗剂,对解除椎动脉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有关。结论:宋贵杰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临床效果显着,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宋贵杰教授中医骨伤科治疗经验提供一种先进的继承研究方法。本文在全面总结宋贵杰教授中医骨伤科临床经验基础上,以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为中心,证实宋贵杰教授学术经验的科学性、独创性和先进性,凝练学术特色,揣摩学术脉络,提出学术思想,为形成学术流派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郭明阳,张俊,郭玲淋,闫翔[4](2010)在《骨痹汤加味方治疗12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疗效总结》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骨痹汤加味方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骨痹汤加味方药物,常规煎药,每日3次,2w为一疗程,连续服用2疗程。结果临床控制28例(23.3%),显效40例(33.3%),有效36例(30.0%),无效16例(13.3%),总有效率为86.7%。;对本研究较多的颈型和神经根型疗效统计,前者临床控制和显效达77.8%,总有效率100.0%,后者分别为42.5%和87.5%,两型之间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提示该方有良好的症状改善作用。结论骨痹汤加味方治疗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有确切疗效,症状改善效果良好,并且颈型疗效优于神经根型。
刘成丽[5](2010)在《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与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广州是岭南地域核心城市,广州地区着名中医学术经验,既源自于传统中医药学学术体系,也是岭南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广州地区着名中医在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过程中,也留下了反映他们学术经验的重要载体——治病验方。对这些验方进行发掘收集调查整理研究,是传承与发扬岭南地域医学乃至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在于此,即旨在抢救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和发挥区域中医药资源优势和临床特色,为广州地区名老中医验方的开发利用、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注重顶层设计。首先是关于广州地区“名医”概念与“验方”界定。名医是一个时期中医学术和临床疗效水平的主要体现者,本论文研究的“名老中医”以及“名中医”的称谓以政府命名为依据,初步统计有177人,涵盖1979年以前省市确定的名中医、1991年以来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管局确定的三批老中医药专家以及广东省确定的两批名中医。验方则是指经临床检验应用有效的药方,其出自名医本人在长期临证实践中,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形成的学术经验结晶,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经长期临床验证,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区别于民间的偏方或古代医书上的流传方。具体研究方法有:公文征集法。关于广州地区“名医”概念与“验方”界定,为政府部门以公文征集名医验方方式提供保证。通过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以各大院校和医院为依托,向名医本人及其有直接师承关系的后人发稿征集以确保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公文征集是本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采访调查法。公文征集得到的验方有局限性,名医验方研究必须进行采访调查,本论文验方来源有直接采访名医其本人获取,对已去世的名医,则采访调查其亲属后人以及有直接师承关系的弟子,并辅以座谈、采访、录像、查阅有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结合,力图以验方为主的形式反映名医学术经验。发掘收集法。重点对1978年以前的名老中医,难以用公文征集方式取得验方者,则需发掘他们宝贵经验,以收集资料为主方式,在中山文献馆和医院的档案室、病案室、院史馆等部门,内容包括年谱、文物、医案、医话、验方、治法等,力图全面反映名医学术经验。归类整理法。主要是对验方文献按照学科病种进行整理与归类,收录入合理验方,剔除部分缺乏把握者。这次调研中,所收集到的反映其学术经验的资料主要是名医所编的讲义、讲稿、专着,这部分验方资料大部分被保留。统计分析法。验方药物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管理,对精选的709首内服验方的药物信息以0、1为代码录入电脑,使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提取药物信息。包括内科各系统病证和常见病多发病用药统计分析。验方评述法。对名医验方的组成、验方学术渊源、验方的理论基础、验方的运用经验作简要评述与分析,通过验方评述对广州地区名中医理论学说进行凝练,总结名医的学术经验与临证特点。按照以上研究方法最后形成学位论文,本论文共整理出验方884首,其中内服验方709首,外治方93首,食疗保健方69首,院内制剂13首。研究结果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研与整理概况,重点收集整理出134位广州地区名老中医的相关资料,其中有验方资料的88位,具体情况如下:①“广州中医药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刘赤选(10首)、邓铁涛(79首)、赵思兢(76首)、沈炎南(26首)、何竹林(20首)、关汝耀(3首)、林建德(3首)、钟耀奎(9首)、陶葆荪(6首)、周子容(2首)、李仲守(1首)、刘庆思(1首)、关济民(1首)、李耀芝(1首)14人,共237首验方;②“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罗元恺(39首)、刘仕昌(18首)、黄耀燊(11首)、杨志仁(20首)、蔡荣(2首)、何志雄(1首)、黎炳南(19首)、王德鉴(9首)、周岱翰(8首)、刘亦选(2首)、欧阳惠卿(1首)、熊曼琪(1首)、丘和明(2首)、王士贞(1首)、陈纪藩(2首)、陈镜合(3首)、崔学教(1首)、刘国普(1首)、许鑫梅(1首)19人,共160首验方;③“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张阶平(107首)、文子源(10首)、岑鹤龄(13首)、甄梦初(17首)、梁乃津(23首)、林夏泉(6首)、刘茂才(1首)、余绍源(6首)、黄春林(2首)、刘伟胜(8首)、梁冰(8首)、李丽芸(4首)、张梅芳(5首)、邓晋丰(5首)、榻国维(2首)、罗笑容(2首)16人,共217首验方;④“广州市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吴灼燊(6首)、郭梅峰(9首)、区少章(6首)、罗广荫(3首)、刘惠纯(1首)、杨干潜(1首)、刘恩祺(2首)、何广贤(2首)、吴维城(4首)9人,共34首验方;⑤“广东省人民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陈治平(93首)、李钰琳(13首)、黎达英(1首)、周伯康(4首)、黄松柏(2首)、卢宗强(6首)、邱志楠(5首)7人,共214首验方;⑥“中山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黄火文(5首)、罗致强(17首)、李俊彪(3首)、董岳琳(2首)、潘静江(1首)、黄省三(10首)6人,共38首验方;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邱健行(10首)、卢桂梅(6首)、钟玉池(13首)、胡肇基(11首)4人,共40首验方;⑧“暨南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沈英森(7首)、蔡康保(3首)、汤国杰(1首)3人,共11首验方;⑨“广州市荔湾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已完成郭兆仪(5首)、梁天照(2首)、梁端侪(1首)、区金浦(2首)、杜蔚文(1首)5人,共11首验方。本论文共整理出验方884首,其中内服验方709首,外治方93首,食疗保健方69首,院内制剂13首,形成40余万字的《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精选》(详见资料附篇)。内服验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以及温病等7个专科,总计126个病证。其中内科验方444首,涉及47个病证,包括肺系病证(57首,6个病证)、心系病证(38首,6个病证)、脾胃系病证(67首,9个病证)、肝胆病证(128首,10个病证)、肾系病证(47首,5个病证)、气血津液病证(59首,6个病证)、肢体经络病证(46首,5个病证);外科验方有49首,分为5大类19个病证;妇科验方有56首,分为5大类19个病证;儿科验方有52首,包括15个病证;五官验方有50首,分为4大类病的20个病证;骨伤验方有17首,分为3大类病证;温病验方有43首,分为3大类病证。第二部分是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研究评析,包括验方的药物统计分析和学术评述。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药物统计分析,709首内服方共涉及药物553味,岭南中草药401味,广州地区名医用药重健脾祛湿化痰,清热凉血养阴,喜用岭南中草药,重视五脏辨证。五脏系统病证的用药统计分析得出:①肺系病证治疗时以止咳化痰平喘为主,辅以宣肺解表,益气养阴,止血;久病加用益气养阴、补肺滋肾之品。②心系病证采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原则,化痰祛瘀同补益气阴相互配合。用药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为主。③脾胃系病证常肝胃同治,健脾益气同理气养阴并举,润燥结合、升降相唯、清养并用。用药以理气止痛为主,辅以养阴生津、健脾益气。④肝胆病证以补养肝肾之阴,扶脾益气为根本,佐以平肝潜阳、清热燥湿;用药多和剂,调和肝脾,而理气和血、养阴益气、清热燥湿药要配合使用,润燥结合。⑤肾系病证治疗上攻补兼施,清补兼用,用药以健脾补肾,清热利尿为根本,’佐以益气活血,解毒止血。使不燥不寒,泻中有补,寓补于泻,相辅相成,共奏其效。广州地区名中医在辨治常见病多发病时,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①治疗咳嗽常止咳化痰平喘并举;具体治疗时,止咳常宣降结合,化痰多以温化为主配合清热化痰,久病累及脾肾应肺脾肾兼顾。②胃痛的治疗上常疏肝和胃、健脾养胃并举、气阴两顾,存在“肝脾同治,脾胃分治,重在调气”的特点,并注意饮食调养。③积聚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用药以健脾益气除湿,滋阴行血理气为主,且活血通络与滋阴养血理气药常配合使用。④辨治淋证多从脾虚湿盛,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入手,实证用药以清利湿热或疏肝理气,消瘀化石为主;虚证多以气虚为主,治宜健脾益气,兼能利湿。⑤癌病治疗上养阴救液以治其本,攻毒散结以治其标;扶正与祛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⑥痹证以驱风祛湿,滋补肝肾为基本大法,善用藤类和虫类药祛风湿、通络宣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对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部门所授予的省市级名(老)中医的验方资料进行调研和整理汇编,共整理出88位名(老)中医的884首验方,并按照临床学科以及病种分类,形成《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精选》,是为创新点之一。精选之验方,虽未能全面反映广州地区名医临证用药丰富学术经验,但观一斑足以窥全豹,也反映广州地区名医临证善于辨别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注意岭南地理炎热潮湿气候环境,结合人体气阴相对不足禀赋素质,善于应用地方中草药材。处方用药治则,或清热凉血解毒,或健脾祛湿化痰,或益气养阴滋肾,或养肝护心理肺,或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或通利并重攻补兼施,名医验方为广州民众医疗卫生保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论文创新点之二,从中医五脏系统辨证用药角度对名医内服验方进行药物统计分析和学术特点评述。认为广州地区名医验方重视五脏辨证,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辨治特色,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在学术上具有继承性、区域性、实用性、兼容性及创新性特点。本研究工作难度大,尚有部分名医的验方资料未完成,后续研究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更深一步研究,力求最全面整理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并借助数理分析工具,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发现疾病与药物、疾病与脏腑的相关性,寻找疾病治疗的共性与特性,为广州地区名老中医验方的开发利用、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曾俊华[6](2004)在《骨痛膏外敷治疗家兔膝骨关节炎的骨内压和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骨痛膏局部外敷对膝关节炎家兔的骨内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作用,为中药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OA)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32只,体重2—2.5kg左右,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组、造模组、骨痛膏组(以下简称用药组)、天和骨通膏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均在无菌条件下,行右侧股静脉结扎,建立兔骨性关节炎模型。正常组与造模组不予处理。八周后,骨痛膏组用骨痛膏行右膝关节外敷,三天一次,共三周。天和骨通膏组用天和骨通行右膝关节外敷,三天一次。共三周。实验结束后,用BL-410生物机能系统测量兔双膝关节骨内压,然后取骨髓血测量血液流变学,骨内压测量结果采用配对资料均数的t检验进行分析,骨髓血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采用q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本实验结果表明,造模组兔右膝关节发生了类似于临床早期OA的病理改变:骨内压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骨髓血血液流变学状态较正常组有明显改变(P<0.01)。经过三周的治疗,用药组的骨内压和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P>0.05),而对照组的骨内压和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 结论 骨痛膏外敷能有效降低膝关节家兔骨内高压,明显改善骨髓血血液流变学状态,并可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从而起到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有利于软骨修复的作用。
刘志伟[7](2000)在《重用葛根治颈椎骨增生症》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白芍木瓜汤的出处和功效 |
| 2 白芍木瓜汤的临床应用 |
| 2.1 治疗颈椎病 |
| 2.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 3 小结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概述 |
| 1 中医学术流派理论研究 |
| 1.1 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
| 1.2 中医学术流派与传统文化 |
| 1.3 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 |
| 1.4 中医学术流派的时空背景 |
| 2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进展 |
| 2.1 中医学术流派相关理论研究 |
| 2.2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
| 2.3 专科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
| 2.4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模式研究 |
| 2.5 其他相关研究 |
| 3 首批国家级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分析 |
| 3.1 传承模式分析 |
| 3.2 地域文化分析 |
| 3.3 中医分科分析 |
| 第二部分 代表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以中医妇科与中医骨伤科为例 |
| 1 概述 |
| 2 中医妇科学术流派 |
| 2.1 中医妇科及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历史 |
| 2.2 当代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现状 |
| 2.3 当代中医妇科主要学术流派研究 |
| 2.3.1 天津哈氏妇科流派 |
| 2.3.2 山西晋中王氏妇科流派 |
| 2.3.3 龙江韩氏妇科流派 |
| 2.3.4 上海朱氏妇科流派 |
| 2.3.5 上海蔡氏妇科流派 |
| 2.3.6 上海沈氏女科流派 |
| 2.3.7 浙江何氏妇科流派 |
| 2.3.8 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 |
| 2.3.9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 |
| 2.3.10黔贵丁氏妇科流派 |
| 2.3.11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 |
| 2.4 中医妇科学术流派比较分析 |
| 2.4.1 中医妇科学术流派共同点 |
| 2.4.2 中医妇科学术流派不同点 |
| 3 当代中医骨伤科主要学术流派研究 |
| 3.1 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发展历史 |
| 3.2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研究现状 |
| 3.3 当代中医骨伤科主要学术流派研究 |
| 3.3.1 北京清宫正骨流派 |
| 3.3.2 辽宁华山正骨流派 |
| 3.3.3 吉林天池伤科流派 |
| 3.3.4 上海石氏伤科流派 |
| 3.3.5 福建南少林骨伤流派 |
| 3.3.6 河南平乐郭氏正骨流派 |
| 3.3.7 湖北何氏正骨流派 |
| 3.3.8 湖南岳阳张氏正骨流派 |
| 3.3.9 湖南孙氏正骨流派 |
| 3.3.10重庆燕青门正骨流派 |
| 3.3.11四川何氏骨科流派 |
| 3.3.12甘肃陇中正骨流派 |
| 3.3.13宁夏张氏回医正骨流派 |
| 3.4 中医骨科学术流派比较分析 |
| 3.4.1 中医骨科学术流派共同点 |
| 3.4.2 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不同点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问题分析 |
| 1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共性特征 |
| 1.1 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
| 1.2 注重经典,强化根本 |
| 1.3 院校教育,补充提高 |
| 1.4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
| 1.5 团队合理,传承有序 |
| 2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存在的问题 |
| 2.1 流派的特色不够鲜明 |
| 2.2 流派的传承形式比较单一 |
| 2.3 流派的传承质量存在不足 |
| 3 促进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的对策 |
| 3.1 注重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流派 |
| 3.2 继承精髓,敢于创新 |
| 3.3 理论临床,双向转化 |
| 3.4 革新教育传承机制 |
| 3.5 国家支持,不断完善 |
| 3.6 育人为本,质量控制 |
| 3.7 建立联盟,搭建平台 |
| 3.8 加强民族医学流派的保护与发展 |
| 3.9 多种途径,动态传承 |
| 3.10发展特色,促产业化 |
| 4 研究的主要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科研课题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现状 |
| 综述二 名老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学术经验回顾 |
| 综述三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导师宋贵杰教授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 1. 导师宋贵杰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本观点和方法 |
| 2. 导师宋贵杰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经验 |
| 3. 导师宋贵杰教授伤科用药经验 |
| 4. 导师宋贵杰教授治疗胆囊摘除术后跟痛症临床经验 |
| 5. 导师宋贵杰教授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 |
| 第三部分 宋贵杰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分组 |
| 1.6 治疗方法 |
| 2. 仪器与指标检测 |
| 2.1 CSA病情评分方法 |
| 2.2 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检测方法 |
| 2.3 颈椎曲度值(弓弦距)检测方法 |
| 3. 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5.1 手法治疗作用机制探讨 |
| 5.2 仙鹤决明汤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眩晕作用机理探讨 |
| 5.3 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与CSA发病关系 |
| 5.4 颈椎弓弦距与CSA发病关系 |
| 5.5 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变化与CSA发病关系 |
| 结语 |
| 创新与特色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宋贵杰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路线图 |
| 附录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断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治疗后对颈椎病的疗效 |
| 2.2 治疗颈型及神经根型疗效比较 |
| 2.3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关于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调研与整理 |
|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范围 |
| (一) 广州地区"名医"概念 |
| (二) 名医验方的概念 |
| (三) 调查的范围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验方资料的调研与收集 |
| (二) 验方的整理与汇编 |
| (三) 验方的理论评述与统计分析 |
| 三、验方收集整理概况 |
| (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二)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有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三) "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四) "广州市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五) "广东省人民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六) "中山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七)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八) "暨南大学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九) "广州市荔湾区名中医验方的调查研究" |
| 四、验方整理研究内容 |
| (一) 内服方 |
| (二) 外用方 |
| (三) 食疗方 |
| (四) 院内制剂 |
| 第二部分 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研究评析 |
| 一、广州地区名中医验方的药物统计分析 |
| (一) 内科五脏系统病证用药统计分析 |
| (二) 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
| 二、广州地区名医验方的学术评述 |
| (一) 学术的继承性 |
| (二) 学术的区域性 |
| (三) 学术的实用性 |
| (四) 学术的兼容性 |
| (五) 学术的创新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