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珊珊,赵翠萍[1](2021)在《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多与ARSA基因突变有关。近年发现其基因型与临床表现有关。其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面亦有新进展。
韩佳琦,王伟[2](2021)在《成年人脑白质病变的分类和临床特点综述》文中指出成年人脑白质病变是在成年期起病的脑白质的病理性改变,其鉴别诊断仍是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主要从病因角度对成年人脑白质病变进行了细化分类,并概述了常见成年人脑白质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手段等,强调了细化脑白质病变的分类对临床精准诊疗的重要性,认为颅脑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脑白质病变的重要手段,且结合脑脊液、病理检查、脑代谢检测和二代测序技术等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郝静,王朝东,王宪玲[3](2021)在《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分析1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MLD)患者的诊疗经过,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总结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例ML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0岁男性,青少年期起病,以精神行为异常,认知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后逐渐发展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运动系统正常。结合头颅MRI发现典型的脱髓鞘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aryl sulfatase A, ASA)活性明显降低,完善基因检查ARSA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108-3C>G/c.452A>G。其中c.452A>G为新突变,尚未见报道。结论青少年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罕见,本研究发现新的基因突变位点,扩大了MLD的突变谱,同时证明了MLD临床表型的复杂性,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
郝义彬,宋银森[4](2020)在《遗传性脑白质病与NDUFV1和NDUFS1基因变异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NDUFV1和NDUFS1基因变异与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关系。方法:对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临床诊断为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的9例患儿进行外周血和脑脊液乳酸检查,并提取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Sanger测序对筛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6例空泡脑白质病以运动倒退为首发症状,并伴有认知障碍、肌张力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症状,其中4例血乳酸升高同时伴有脑脊液乳酸升高。2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精神症状,血乳酸均升高,其中1例脑脊液乳酸升高。1例球形细胞白质营养不良患儿以惊厥为首发症状,还有易激惹、四肢僵硬和对听觉触觉刺激过度敏感,血和脑脊液乳酸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有5例携带NDUFV1变异,4例携带NDUFS1变异,共6种已报道基因变异(NDUFV1基因的p.R377C,p.R377H,p.T368P;NDUFS1基因的p.Y454X,p.D565G,p.S701N)。结论:NDUFV1和NDUFS1基因变异可能与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有关。
康迪,岳晓红,宋银森[5](2020)在《探讨NDUFV1基因变异与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NDUFV1基因变异与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关系。方法对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3月-2018年6月临床诊断的3例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进行血乳酸、脑脊液乳酸检查和基因分析检测NDUFV1基因变化。结果 3例患儿血乳酸、脑脊液乳酸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遗传学分析提示NDUFV1有3种基因变异类型(NDUFV1基因的p. R377C、p. R377T、p. T368P)。结论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是较少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对有特殊临床表现的患儿可进行NDUFV1基因变异筛查。
宋银森,葛丽丽,孔京慧,郭鹏波,刘磊[6](2019)在《NDUFV1和NDUFS1基因变化与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NDUFV1(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黄素蛋白1)和NDUFS1(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Fe-S蛋白1)基因变化与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临床诊断的6例遗传性脑白质病儿童的血乳酸、脑脊液乳酸检查结果,及分析检测NDUFV1和NDUFS1基因变化。结果3例空泡脑白质病以运动倒退为首发症状,并伴有认知障碍、肌张力障碍、锥体束阳性等症状,实验室检查2例血乳酸升高同时伴有脑脊液乳酸升高,1例血乳酸和脑脊液乳酸均正常,遗传学分析提示2例NDUFV1变异(变异类型p.R377C,p.R377H,368P),1例NDUFS1变异(变异类型p.Y454X,p.D565G);2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1例血乳酸和脑脊液乳酸均升高,1例血乳酸升高脑脊液乳酸正常,遗传学分析提示1例NDUFV1(变异类型p.R368C)变异,1例NDUFS1变异(变异类型p.Y454X,p.D565G);1例球形细胞白质营养不良患儿以惊厥为首发症状,伴有易激惹、四肢僵硬和对听觉触觉刺激过度敏感,实验室检查血乳酸和脑脊液乳酸均正常,遗传学分析提示NDUFS1变异(变异类型p.S701N)。结论儿童遗传性脑白质病是较少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对有特殊临床表现的患儿可进行NDUFV1、NDUFS1基因变异筛查。
杨梦歌,郑超,刘玲玲,金涛[7](2018)在《MRI上病灶呈双侧对称分布的脑白质病》文中研究指明脑白质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脑白质结构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统称,谱系极广,其病灶在MRI上以多灶性、非对称性多见,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而病灶呈双侧对称分布的脑白质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且病因复杂,症状无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本文从脑白质营养不良、脑小血管病、中毒、感染、代谢紊乱等多角度入手,系统阐述了MRI上病灶呈双侧对称分布的脑白质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
郑宏,牛冬鹤,梁瑞星,冯斌,周正,马丙祥[8](2018)在《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周围神经损伤为特征的MLD患儿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女性患儿,1岁半发现行走不稳,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2岁2个月时患儿运动功能倒退,双下肢肌张力逐渐增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双侧波Ⅲ-Ⅳ间期大于Ⅰ-Ⅲ波间期;视觉诱发电位示P100潜伏期延长;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影;血氨基酸及尿有机酸谱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ARSA)活性为0.7nmol/(mg·h),属重度缺陷。基因测序示ARSA基因存在2处杂合突变,c. 808 G>T(p.D 270 Y)及c. 635 G>T(p.G 212 V),分别来自表型正常的父母。患儿确诊为MLD并伴有周围神经损伤。其父母及哥哥体健,无遗传家族史。结论 MLD以运动功能进行性倒退伴认知、精神障碍以及周围神经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基因分析及白细胞ARSA活性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张增军,孙泽玉,廖浩然,赵晓荣,刘勇,王珺,杨圣海,李尔珍[9](2018)在《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患儿女,2岁5个月,因"运动、智力进行性倒退13个月"于2016年6月27日来我院就诊。患儿入院前1年因当地诊断手足口病后1周左右发现走路不稳并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四肢肌张力增高,于多家医院就诊,患病15 d全脊髓MRI、头颅MRI平扫+弥散成像、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源性损害电生理改变。所查运动神
高晶,毛晨晖,郭玉璞[10](2015)在《内涵丰富的成人脑白质病变》文中提出影像学改变是临床诊断脑白质病变的主要依据。随着基因技术、酶检测技术、神经心理评估等检测手段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脑白质病变的认识逐步提高。结合病理回顾分析影像学证实的脑白质病变,仍然提示我们,疾病临床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得到正确诊断的最可靠的依据。一、影像学显示的同样白质变化可以有不同的病理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发病机制与致病基因 |
| 1.1 ASA与MLD |
| 1.1.1 ARSA基因突变 |
| 1.1.2 ARSA假性缺乏等位基因 |
| 1.2 SapB与MLD |
| 2 临床表现 |
| 2.1 晚婴型 |
| 2.2 少年型 |
| 2.3 成人型 |
| 2.4 ARSA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
| 2.5 神经系统外症状 |
| 3 诊断 |
| 3.1 磁共振成像(MR) |
| 3.1.1 常规MR |
| 3.1.2 MRS |
| 3.1.3 其他 |
| 3.2 ASA酶活性和尿硫酸脑苷脂水平的检测 |
| 3.3 ARSA基因检测 |
| 3.4 神经活检 |
| 3.5 PSAS基因检测 |
| 3.6 鉴别诊断 |
| 4 治疗 |
| 4.1 酶替代疗法(ERT) |
| 4.2 骨髓移植(BMT)和HSCT |
| 4.3 基因疗法 |
| 4.4 其他 |
| 4.5 对症支持治疗 |
| 4.6 遗传咨询 |
| 1 遗传性脑白质病变 |
| 1.1 成年期起病的脑白质营养不良 |
| 1.2 先天代谢性异常 |
| 1.3 其他遗传性疾病与脑白质病变 |
| 1.3.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 |
| 1.3.2 线粒体脑肌病 |
| 1.3.3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 |
| 2 获得性脑白质病变 |
| 2.1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类疾病 |
| 2.2 中毒相关白质脑病 |
| 2.2.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 |
| 2.2.2 化疗药物、辐射、毒品相关白质脑病 |
| 2.3 感染相关白质脑病 |
| 2.3.1 PML |
| 2.3.2 HIV相关脑病 |
| 2.3.3 莱姆病 |
| 2.4 代谢相关白质脑病 |
| 2.4.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 |
| 2.4.2 Wernicke脑病 |
| 2.4.3 尿毒症和严重肝功能障碍 |
| 2.5 血管源性白质脑病 |
| 2.5.1 CAA |
| 2.5.2 SAE |
| 2.5.3 Susac综合征 |
| 3 不明原因的脑白质病变 |
| 4 讨论 |
| 临床资料 |
| 讨论 |
| 一、基因突变 |
| 二、临床表现 |
| 三、辅助检查 |
| 四、治疗方法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实验室检查 |
| 1.2.2 基因分析 |
| 2 结果 |
|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2.2 基因变异情况 |
| 3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2.1 临床表现 |
| 1.2.2 实验室检查和基因分析 |
| 2 结果 |
|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2.2 基因变异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检查和基因分析 |
| 2 结果 |
|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3 讨论 |
| 1 脑白质的解剖、功能及血供 |
| 2 病灶呈双侧对称分布的脑白质病的临床特征 |
| 2.1 脑白质营养不良 |
| 2.1.1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
| 2.1.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型脑白质营养不良 |
| 2.1.3 Krabbe病 |
| 2.1.4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
| 2.1.5 亚历山大病 |
| 2.2 脑小血管病 |
| 2.2.1 CADASIL和CARASIL |
| 2.2.2 脑白质疏松与Binswanger病 |
| 2.3 中毒性 |
| 2.3.1 迟发性缺氧后脑病 |
| 2.3.2 海洛因中毒性脑病 |
| 2.3.3 酒精中毒引起胼胝体变性 |
| 2.3.4 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白质病 |
| 2.4 感染 |
| 2.5 代谢紊乱 |
| 2.6 其它 |
| 2.6.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
| 2.6.2 神经精神狼疮 |
| 2.6.3 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1型 |
| 3 鉴别诊断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