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宁宁[1](2021)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MLH1、MSH2、MSH6和PMS2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LS最初是在遗传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被发现,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其特征是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发生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在女性LS患者中,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最常见的肠外肿瘤,其终身患病风险约40%~60%。林奇综合症相关子宫内膜癌(Lynch Syndrome–Associated Endometrial Cancer,LS-EC)患者约占所有EC患者的2%5%。临床上约50%的LS女性首发恶性肿瘤为EC,故EC被称为女性LS患者的前哨癌,且在确诊后的10年内和15年内发生其他林奇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约为25%和50%。因此,在EC患者中筛查LS至关重要,可对确诊的LS患者进行严密随访检测,进而预防LS相关其他肿瘤的发生,并可对其亲属进行症状前遗传学检测。基因检测是诊断LS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难度大,耗时长,费用昂贵,故临床尚未广泛实施。临床上常用临床筛查标准或通过手术后肿瘤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患者进行初筛,再对筛查的高危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确诊。目前常用的临床筛查标准包括Amsterdam II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以及一些临床风险预测模型,虽然这些是基于CRC制定或开发验证的,对LS-EC筛查的敏感度低、漏诊率大,但临床筛查标准无需花费任何医疗费用,仅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即可,在分子检测尚未完全普及之前,我们应探索临床筛查标准的实用性,从而筛选出LS的高危人群。Amsterdam II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已常规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PREMM5模型是对CRC患者进行LS筛查的风险预测模型,于2019年已纳入结直肠癌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CCN Guidelines),但尚未在EC病例中评估它的应用价值。该模型是网络在线应用工具,应用简单便捷,如能在EC患者中初步区分出MMR基因突变携带者和非携带者,则可广泛应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有文献报道与散发型EC相比,LS-EC的发病较早,多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目前发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作为临床基本信息已纳入临床筛查标准。但临床筛查标准都是基于CRC病例研究而制定的,没有对EC病例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做充分评估,故用于筛查LS-EC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关于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S-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文献报道结果也不一致。故需要探索有关LS-EC临床相关因素的特点,将其与现有的临床筛查标准相结合,或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将会提高LS-EC的筛查率,从而指导进一步的遗传学检测,做好临床监测,预防LS相关其他肿瘤的发生。研究目的:1.通过PREMM5风险预测模型与AmsterdamⅡ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的比较,探讨PREMM5模型在LS-E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分析LS-EC的临床相关因素特点,探索与LS-EC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为完善临床筛查标准进而提高LS-EC的筛查率奠定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依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月11月至2020年11月因EC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经病理证实;2.所有入组EC患者留取外周静脉血,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相关基因包括EPCAM、MLH1、MSH2、MSH6、PMS2、STK11、TP53、PTEN、MUTYH、BRCA1、MLH3;3.两名临床医生收集患者完整的个人及家族史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恶性肿瘤史及发病年龄、患者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的恶性肿瘤病史及发病年龄;4.根据临床采集的个人及家族史资料,应用PREMM5模型(https://premm.dfci.harvard.edu/)计算所有入组患者5个基因(MLH1、MSH2、MSH6、PMS2、EPCAM)发生突变的累积风险系数,风险系数≥5%被界定为阳性;根据AmsterdamⅡ标准及修订的Bethesda标准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LS筛查。5.查阅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及病理资料。一般临床信息包括年龄、首发临床症状、月经生育史、体重指数、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资料包括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情况、肿瘤大小、子宫下段受累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远处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两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完成。6.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散发型E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91±9.64岁。经基因检测确诊8例LS-E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3±6.53岁,其中MLH1突变2例,MSH2突变3例,MSH6突变3例,PMS2突变0例。不同MMR突变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不同,MLH1、MSH2、MSH6突变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岁、53.33岁、61.67岁。MSH6突变的发病年龄较晚。2.本研究中PREMM5模型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均确诊1例MLH1突变和2例MSH2突变者,且病例完全一致,均漏诊5例。Amsterdam II标准确诊1例MLH1突变和1例MSH2突变者,该2例均被PREMM5模型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确诊,漏诊6例。PREMM5模型误诊5例,修订的Bethesda标准误诊4例,Amsterdam II标准误诊0例。经统计学分析,PREMM5模型筛查LS-E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AmsterdamⅡ标准及修订的Bethesda标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本研究中LS-EC与散发型EC在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有无肿瘤标志物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在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4.本研究中LS-EC与散发型EC在有无糖尿病病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分析糖尿病与LS的相关性,得出在95%置信区间下,P=0.024、OR值=6.750,即合并糖尿病的EC患者患有LS的风险系数是非糖尿病EC患者的6.75倍。5.不同MMR基因突变所致LS在发病年龄、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PREMM5模型筛查LS-E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AmsterdamⅡ及修订的Bethesda两种临床筛查标准相当,而且临床应用简单便捷,可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2.LS-E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3±6.53岁,与散发型EC相比无显着差异;LS-EC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3.合并糖尿病的EC患者患有LS的风险系数是非糖尿病EC患者的6.75倍,提示糖尿病可能是女性LS患者EC发病的高危因素,可指导临床医生对伴有糖尿病的EC患者积极行LS的筛查。但糖尿病能否纳入以及如何纳入LS的临床筛查标准或风险预测模型,以提高临床筛查的敏感性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4.本研究结果显示LS-EC与散发型EC相比,在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显着差异。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进一步研究分析。
李娜[2](2020)在《131例腹水原因待查患者的病因及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腹水原因待查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各种诊断方法价值,为腹水的病因诊断提供临床思路。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排除肝硬化源性的131例以“腹水原因待查”收住入院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完善查体、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等相关检查,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诊断腹水患者的病因并探讨其诊断方法价值。结果:1、病因构成分析:131例患者中,病因占首位的是癌性腹水74例(56.4%),其次是结核性腹水39例(29.7%)、其他病因腹水18例(13.7%),包括肝小静脉闭塞症4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例,结缔组织病(SLE)、胰腺炎各2例,渗出性肠病、卵巢良性肿瘤、门静脉栓塞、营养不良、布加氏综合征各1例,还有腹水原因不明2例。2、性别、年龄与病因构成关系分析:性别与腹水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最常见病因都是癌性腹水,其中女性44例(58.9%),男性30例(53.6%)。癌性腹水组平均年龄62.83±11.62岁,高于结核性腹水组(P<0.05)及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3、实验室检验指标分析:癌性腹水组的血沉中位数是31.5mm/h,结核性腹水组的血沉中位数是57mm/h,其他病因腹水组的血沉中位数是10mm/h,癌性腹水组和结核性腹水组的血沉水平均高于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性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平均数是42.05±9.32g/L,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平均数是45.54±8.75g/L,其他病因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平均数是31.53±12.76g/L,癌性腹水组及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水平高于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性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中位数是493U/L,结核性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中位数是396U/L,其他病因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中位数是165U/L,癌性腹水组及结核性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腺苷脱氨酶中位数是54.20U/L,癌性腹水组的腹水腺苷脱氨酶中位数10.09U/L,其他病因腹水组腹水腺苷脱氨酶中位数6.70U/L,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腺苷脱氨酶水平高于癌性腹水组及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肿瘤标志物鉴别癌性、非癌性性腹水分析:(1)血清CEA、CA19-9、CA72-4及腹水CEA水平在癌性腹水组中高于非癌性腹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A125在癌性腹水组中高于非癌性腹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EA、CA19-9和CA72-4及腹水CEA诊断癌性腹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746、0.827、0.838。当血清CEA截断值为3.44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7%和92.3%。当CA19-9截断值为33.50U/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7.1%%和96.2%,CA72-4截断值是2.76U/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2%%和91.3%.当腹水CEA截断值是1.82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6%%和96.9%。5、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及腹水脱落细胞检查:共有36例结核性腹水和32例非结核性腹水患者行血清行TSPOT.TB,结核性腹水阳性31例,非结核性腹水阴性30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是86.1%和93.7%。共有97例患者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60例癌性腹水患者中有36例找到癌细胞;37例非癌性腹水中均未找到癌性细胞,其敏感性特异性是60%和100%。6、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和腹腔镜:共有9例患者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活检,明确诊断8例,包括腹膜假性粘液瘤5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恶性间皮瘤1例,未明确病因1例,确诊率88.9%;7例完成腹腔镜下取腹膜活检,结合组织病理确诊6例,包括卵巢卵泡膜纤维瘤1例、结肠癌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盆腔浆液性腺癌1例、腹腔转移癌2例,未明确病因1例,确诊率85.7%。结论:1、在排除肝硬化因素的腹水原因待查患者中,病因占首位的是癌性腹水,其次是结核性腹水。2、血沉、腹水总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在癌性腹水及结核性腹水中升高明显,对于鉴别腹水病因有一定参考价值;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腹水中明显升高,对于鉴别结核性和非结核性腹水有意义。3、血清CEA、CA19-9、CA72-4及腹水CEA鉴别癌性、非癌性腹水有意义,血清AFP、CA125对于鉴别癌性、非癌性腹水意义较小。4、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腹水脱落细胞诊断癌性腹水的敏感性低。5、腹膜活检确诊率高,对诊断疑难腹水病因有重要价值。
石梦珍[3](2020)在《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辅助诊断结直肠癌可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要求的患者,根据肠镜(及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结直肠癌组、结直肠腺瘤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收集各组患者的CEA、CA199、CA724等临床资料,并采集各组观察对象的血液样本,平行检测各组血清样本的CST4含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以CST4为检测指标的结直肠癌的诊断阈值,并计算上述指标对结直肠癌进行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等统计学指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结直肠癌组的CST4检测结果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CST4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CST4的ELISA检测系统对于结直肠癌诊断的阈值为90.29U/mL时,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48.0%;结直肠癌组CEA、CA199、CA724检测结果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血清CST4和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36.0%,即四者联合可以显着提高诊断结直肠癌的能力(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含量较高,两者存在相关性,其作为新型血液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与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
吴东东,高峰,王尚毓,王代华,张金强,张升涛[4](2018)在《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CA19-9极度升高1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男性,73岁,以"间歇发作性腹痛、皮肤发黄3周"主诉入院。患者于3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痛,向后背部放射,伴发热、寒战,最高体温38℃,次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于当地医院应用"抗生素及利胆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缓解,之后又有类似发作1次,仍行"消炎、利胆、保肝"治疗,症状减轻,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遂来我院。既往1年前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入院后查体:T
徐明月[5](2016)在《基于单中心15年治疗经验的胰腺囊性肿瘤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单中心15年胰腺囊性肿瘤诊治资料分析,总结胰腺囊性肿瘤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连续收治的695例经病理确诊为胰腺囊性肿瘤(PCN)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对其影响肿瘤性质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95例PCN中,男性177例,女性518例,男女比例为1:2.9,平均年龄为41.9±16.2(9-82岁)。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87例(41.3%),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182例(26.2%),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54例(22.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72例(10.4%),其中78.6%(546)的患者为2010年后检出并行手术治疗。(2)31-50岁(41.2%,286)是PCN的主要发病年龄段,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49.3±15.2 VS 39.5±15.9岁,P<0.001),51-70岁是男性第二个高发年龄段,而女性则为11-30岁。SPN平均年龄最小(30.4±12.6岁,P<0.001),IPMN平均年龄最高(55.8±10.5岁,P<0.05)。(3)52.1%(362/69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为查体或其他原因意外发现胰腺占位,333例临床症状明显,其中71.2%(237/333)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8.1%(27/33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症状。(4)实验室检查多正常,CA19-9升高90例,CA19-9在黏液性肿瘤IPMN、 MCN中升高比例为27.8%(20/72)、31.3%(57/182),而在SCN、SPN升高比例仅为3.9%(6/154)、2.4%(7/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45,P<0.001)。(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腹部超声、增强CT、MRI的诊断正确率为53.2%,69.1%,81.0%。肿瘤所在部位方面,SCN与SPN在胰腺头颈部及胰腺体尾部的分布大致相同,而MCN好发于胰腺体尾部(123/182),IPMN则好发于胰腺头颈部(54/72),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方面,SPN肿瘤直径最大(6.2±3.4cm),IPMN肿瘤直径最小(3.2±1.5cm),与SCN (4.1±2.2cm)、MCN (6.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影像学特征方面,SCN以寡囊型或单囊型居多,占51.3%(79/154);MCN以单囊型及囊内分隔型居多,占54.4%(99/154);SPN以不均质的囊实型居多,占59.9%(172/287);IPMN以主胰管型居多,占50%(36/72)。在所有PCN中,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PCN仅占58.0%(403/695)。SCN与MCN影像学特征最为相似,SPN、IPMN较为特别。(7)94.5%(657/695)的PCN获得完整切除,胰体尾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约占47.8%(332/695)。围手术期死亡2例(1例MCN,1例SP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6%(289/695),胰瘘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2.2%(224/695)。再次手术11例,腹腔出血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9/11,81.8%)术后腹腔出血的时间从术后第2-11天不等。(8)术后病理方面,黏液性肿瘤(MCN、IPMN)中23.6%(60/254)伴有浸润性癌,194例伴异型性增生;287例SPN中,74例具有侵袭性;SCN中仅1例伴高度异型性增生,其余均为良性。(9)CA19-9升高(OR值=4.778,P<0.001)、存在临床症状(OR值=4.674,P=0.002)、胰管扩张(OR值=3.804,P=0.014)是恶性MC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值=1.026,P=0.017)、胰管扩张(OR值=4.329,P=0.008)是侵袭性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OR值=1.691,P=0.015)、CA19-9升高(OR值=10.999,P<0.001)升高是恶性IPM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0)共随访492例患者,随访率为70.8%,平均随访时间39.4±32.4月(2-158月),至随访结束共有39例患者死亡。PCN总体1,3,5年生存率为97.8%,93.0%,91.4%,其中SCN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达100%,SPN总体1,3,5年生存率为98.4%,95.4%,94.5%,MCN总体生存1,3,5年生存率为95.5%,87.3%,84.3%,IPMN总体1,3,5年生存率为96.9%,84.3%,80.5%。总体预后方面,SCN预后最好,其次为SPN、MCN与IPMN预后较SCN、SPN差,但MCN优于IPMN。(11)预后危险因素方面:年龄>60岁(HR=3.768,95%CI:1.461-9.718, P=0.006)、术后肿瘤复发(HR=6.193,95%CI:2.361~16.245, P<0.001)是影响伴有浸润性癌MC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具有侵袭性(HR=19.619, 95%CI=2.454~59.856,P=0.005)、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HR=6.488, 95%CI=1.832~22.968, P=0.004)是影响SP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χ2=4.089,P=0.043)是影响恶性IPMN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PCN多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同类型的PCN其好发人群、发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好发部位、影像学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2.不同类型的PCN影像学特征存在重叠,仅根据影像学特征,对PCN进行分型或鉴别诊断仍较为困难,特别是对SCN与MCN的鉴别诊断。在黏液性肿瘤中,CA19-9升高常提示恶性可能3、手术是目前治疗PCN的主要方法,多数患者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黏液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一旦恶变,其预后较差。4.不同类型的PCN其恶性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既有重叠又有不同,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的制定。目的:通过对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有效的胰腺囊性肿瘤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18F-FDG PET/CT在评估良恶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作用,并对二者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215例于我院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对109例胰腺囊性肿瘤进行验证,观察模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18F-FDG PET/CT在71例胰腺良恶性囊性肿瘤中显象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并对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A19-9升高、肿瘤最大径、胰管扩张、囊内实性成分、年龄是恶性PC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单个指标对于PCN肿瘤性质的预测中,以CA19-9升高预测效能最好,但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仅为0.744。(2)联合多个指标建立恶性风险预测模型为:X=Exp(-6.588+1.854(Ca19-9升高)+0.207(肿瘤直径)+1.128(胰管扩张)+1.201(囊内实性成分)+0.047(年龄))1+Exp(-6.588+1.854(Ca19-9升高)+0.207(肿瘤直径)+1.128(胰管扩张)+1.201(囊内实性成分)+0.047(年龄)),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910(95%CI:0.863-0.956),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最佳截点值为0.229。(3)将前瞻验证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代入模型验证,拟合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7(95%CI:0.740-0.933),与模型组ROC下面积比较无差异(Z值=1.338,P=0.181)。该风险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1.3%,92.5%。(4)良性或异型性增生的PCN其SUVmax中位数为1.9,恶性PCN的SUVmax中位数为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09.5,P<0.001)。根据71例行18F-FDG PET/CT的PCN患者的早期SUVmax值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出最佳诊断临界值,其最佳早期SUVmax值为3.65,18F-FDG PET/CT对胰腺恶性PCN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94.6%。(5)结合血清CA19-9水平,18F-FDG PET/CT对恶性PCN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正确率为87.5%,91.5%,91.5%,而风险预测模型对该PCN患者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正确率为83.3%,89.5%,87.3%,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诊断效能及诊断正确率,但联合血清CA19-9水平的18F-FDGPET/CT检查其诊断正确率略高于风险预测模型。结论:1.CA19-9升高、肿瘤最大径、胰管扩张、囊内实性成分、年龄是恶性PCN的高危因素,单个指标预测效能较低,多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2.本研究建立的恶性胰腺囊性肿瘤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为术前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3.18F-FDG PET/CT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组织中GRP78、GRP94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正常胰腺组织中GRP78、GRP94的表达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法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验证。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1)GRP78、GRP94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在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正常胰腺组织。GRP78阳性表达率高于GRP94(66.7% VS 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2,P=0.127),二者表达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13,P=0.295)。(2)RT-PCR及Western blot检查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3)单因素分析示GRP78蛋白表达在肿瘤具有侵袭性、肿瘤直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GRP78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在无瘤生存方面优于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72, P=0.140), GRP78阳性表达者术后易出现复发或转移。GRP78阳性表达是影响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GRP94未出现上述现象。结论:1.GRP78、GRP94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特别是具有侵袭性特征的肿瘤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组织中的转录调控相关,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2.GRP78可作为判断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GRP78阳性表达者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需密切随访
种欢欢[6](2016)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胰腺病变患者18F-FDG PET/CT显像,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胰腺癌分期诊断、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方面临床应用价值;并通过与血清CA19-9水平、增强CT(contrasted-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和增强MRI(contrasted-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进行比较,以期评价不同影像学在胰腺癌诊断和随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怀疑胰腺病变就诊于本中心的患者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及血清CA19-9、增强CT、增强MRI等资料。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1.术前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1)单独PET/CT显像(363例);(2)同期PET/CT显像与血清CA19-9检测(254例);(3)同期PET/CT、CECT显像(142例);(4)同期PET/CT、CEMR显像(59例);(5)同期PET/CT、CECT、CEMR显像(32例)。2.胰腺癌分期诊断方面:(1)PET/CT、CECT、CEMR显像分期诊断:单独PET/CT显像(40例)、同期CECT与PET/CT显像(25例)、同期CEMR与PET/CT显像(13例);(2)PET/CT、CECT、CEMR显像对肝脏转移灶的鉴别诊断:PET/CT显像(210例)、同期CECT与PET/CT显像(88例)、同期CEMR与PET/CT显像(27例)。3.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鉴别诊断方面:(1)单独PET/CT显像(51例);(2)同期PET/CT显像与血清CA19-9检测(33例);(3)同期CECT与PET/CT显像(22例)。三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和/或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相比较。PET/CT图像由两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判读;CECT和CEMR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判读。CA19-9的正常值为2-37U/m L,高于37U/m L为阳性,反之阴性,高于上限值1200U/m L以1200U/m L为计,低于下限值2U/m L以2U/m L为计。分析血清CA19-9、SUVmax在胰腺良性和恶性病变中的水平,并计算血清CA19-9、PET/CT、CECT、CEMR及联合诊断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分期诊断、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患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ROC曲线获得最佳截断值;计数资料采用配对卡方(Mc Nemar)检验或Cochran’s Q检验;与金标准的吻合度采用Kappa值评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怀疑胰腺病变的患者,年龄范围21-95岁,平均年龄58.58±12.12岁。其中男性226例,占62.3%;女性137例,占37.7%。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胰腺恶性病变210例、良性病变153例;其中经病理或术中证实为胰腺恶性病变79例、良性病变31例。1.术前鉴别诊断方面:(1)PET/CT显像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2.4%、96.7%、94.2%,与金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n=363,k=0.88,P=0.000);SUVmax在胰腺恶性、良性病变分别为7.49±4.20(210例)、2.72±2.40(153例),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7,P=0.000);ROC曲线示,当SUVmax取界值点为3.75时,SUVmax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6,其准确性最大,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4%和81.7%。上述结果表明,SUVmax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血清CA19-9在胰腺恶性病变、良性病变中取值分别为645.09±527.78U/m L(149例)、100.73±240.94U/m L(105例),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6,P=0.000)。同期血清CA19-9、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1.21%、90.60%、96.64%,特异度分别为60.00%、95.24%、56.19%,准确性分别为72.44%、92.52%、79.92%。本组灵敏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特异度方面,PET/CT与CA19-9、联合诊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A19-9与联合诊断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血清CA19-9、联合诊断与金标准具有中度一致性(k值分别为0.42、0.56,P=0.000),而PET/CT显像与金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k=0.85,P=0.000)。血清CA19-9和SUVmax的AUC分别为0.815、0.901,其中以SUVmax的诊断效能为高;当血清CA19-9取临界值105.35U/m L时,其准确性最大,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15%和84.76%。(3)142例同期CECT、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1.82%、87.50%、94.32%(恶性组88例),特异度分别为75.93%、100.00%、75.93%(良性组54例),准确性分别为79.58%、92.25%、87.32%,其中联合诊断与CECT在灵敏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T、联合诊断、PET/CT与金标准分别有中度一致性(k=0.57)、较好一致性(k=0.72)、极好的一致性(k=0.84)。(4)59例同期CEMR、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8.89%、92.59%、92.59%(恶性组27例),特异度分别为65.63%、93.75%、65.63%(良性组32例),准确性分别为76.27%、93.22%、77.92%,其中PET/CT与CEMR、联合诊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MR、联合诊断均与金标准有中度一致性(k分别为0.53、0.57);PET/CT与金标准具有极高的一致性(k=0.86)。(5)32例同期CECT、CEMR、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在鉴别胰腺病变良恶性中的灵敏度分别为85.71%、100%、100%、100%(恶性组14例),特异度分别为88.89%、77.78%、100%、94.44%(良性组18例),准确性分别为87.50%、87.50%、100.00%、96.88%,但是CECT、CEMR、PET/CT显像在术前鉴别诊断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2.胰腺癌分期诊断方面:(1)40例PET/CT、25例CECT、13例CEMR显像在分期诊断中的价值:PET/CT、CECT、CEMR在T、N、M及病理分期上的正确率分别为62.86%(22/35)、47.83%(11/23)、46.15%(6/13);65.71%(23/35)、62.50%(15/24)、46.15%(6/13);94.87%(37/39)、75.00%(18/24)、60.00%(9/13);62.50%(25/40)、24.00%(6/25)、23.08%(3/15)。23例PET/CT与同期CECT显像相比,正确调整了8.70%(2/23)患者的治疗方案;13例PET/CT与同期CEMR显像相比,正确调整了30.77%(4/13)患者的治疗方案。(2)术前210例胰腺癌患者经病理学、同期影像学检查共发现142例Ⅳ期患者,其中肝脏转移83例,占所有血行转移受累脏器或组织的44%。210例单独PET/CT显像诊断肝脏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0.36%、99.21%、95.71%,与金标准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1,P=0.000)。88例同期PET/CT、CECT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90.00%、83.33%,特异度分别为98.27%、98.28%,准确性分别为95.45%、94.32%,与金标准均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0、0.84,P=0.000)。27例同期PET/CT、CEMR显像诊断肝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55.56%、88.89%,特异度均为94.44%,准确性分别为81.48%、92.59%,但两者在灵敏度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25),此外PET/CT显像与金标准具有中度一致性(k=0.55,P=0.000),CEMR与金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k=0.83,P=0.000)。3.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鉴别诊断方面:(1)纳入本组研究的术后样本量51例,年龄范围34-80岁,平均年龄54.10±10.17岁。男性31例,占60.8%,女性20例,占39.3%。经病理、临床随访证实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以下简称“复发”)37例,暂无明显进展(以下简称“无进展”)14例,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复发3例、无进展2例。(2)单独PET/CT显像诊断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灵敏度为97.30%(36/37)、特异度为92.86%(13/14)、准确性为96.08%(49/51),其中假阳性、假阴性病例各1例,PET/CT显像与金标准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0,P=0.000)。(3)33例同期血清CA19-9、PET/CT显像、二者的联合诊断在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78.57%、96.43%、100%(复发组28例),特异度分别为60.00%、80.00%、40.00%(无进展组5例),准确性分别为75.76%、93.94%、90.91%。血清CA19-9、联合诊断、PET/CT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别为较差(k=0.29,P=0.740)、中度(k=0.53,P=0.001)、较好(k=0.76,P=0.000)。术后血清CA19-9的AUC为0.832,当血清CA19-9取158.35U/m L时,其准确性最大,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4.28%和100%。(4)22例同期CECT、PET/CT显像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2.22%、94.44%、94.44%(恶性18例),特异度分别为25.00%、75.00%、25.00%(良性4例),准确性分别为63.64%、90.91%、81.82%,然而上述灵敏度、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CECT显像、联合诊断均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差,k=—0.23、P=0.910及k=0.24,P=0.220;PET/CT显像与金标准具有较高度的一致性(k=0.70,P=0.001)。[结论]综上,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胰腺癌的分期诊断、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除在诊断肝脏转移的上价值稍逊于CEMR显像外,其余均高于或明显高于同期CECT、CEMR显像。对于公认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CA19-9,以37U/m L为截断值在术前和术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限。本研究发现,PET/CT联合CECT、CEMR或血清CA19-9可以提高筛查胰腺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效能,从另一方面说明影像结合检验综合诊断的重要性。
赵海平,张志超,胡文秀,王震侠[7](2014)在《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8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鉴别诊断,并选择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8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血液肿瘤标志物等检测,肝胆胰彩色多普勒超声、CT强化、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8例患者中有长期饮酒或酗酒史4例,既往急性胰腺炎病史5例,慢性胆囊炎病史3例,胆囊结石2例。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黄疸6例和左上腹疼痛5例。术前血清化验高血糖4例,胆红素持续性增高6例,CA19-9增高5例,CEA增高2例(同时CA19-9增高)。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头部肿块。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8例患者术中均行细针穿刺多点细胞学检查提示慢性胰腺炎变化,术后病理均为慢性胰腺炎。术前CA19-9、CEA单独或共同升高患者于术后1周复查CA19-9、CEA均降至正常水平。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胰漏、胆汁漏等严重并发症,黄疸和腹痛均缓解。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后3个月出现间断性呕吐,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重度狭窄,再次手术探查发现十二指肠挛缩,以降段明显,行胃空肠吻合,症状缓解。患者术后定期门诊复查率为100%,随访时间16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块复发、黄疸、腹痛等。结论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胰头癌患者虽均以黄疸和腹痛为主要症状,但其特点不同,前者轻微、波动性、间歇性,后者持续并渐进性加重;了解既往病史对鉴别二者有一定意义;CA19-9、CEA作为鉴别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意义不大,对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术中行胰头部肿块细针多点穿刺活检,首选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胰头肿块与周围血管粘连重呈浸润性改变患者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吴涛,熊廷刚[8](2012)在《良性疾病合并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CA19-9显着升高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良性疾病合并阻塞性黄疸时血清CA19-9显着升高的原因。方法收集37例血清CA19-9高于400 U/ml的良性疾病合并阻塞性黄疸患者。检测患者手术前、术后2周血清CA19-9、白细胞、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汁酸水平,进一步分析CA19-9升高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汁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A19-9升高与总胆红素、r-谷氨酰转移酶、C反应蛋白相关(r=0.66、0.65、0.65;P<0.01),与白细胞、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汁酸无明显相关。胆道阻塞解除术后2周血清CA19-9较术前明显降低(t=6.5;P<0.01),白细胞计数及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良性疾病合并阻塞性黄疸时血清CA19-9显着升高与胆道阻塞、高胆红素血症、胆管炎症相关,应该谨慎考虑对胆胰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
鄂林宁,李健丁,张华[9](2006)在《肿瘤标记物CA19-9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宫卫东[10](2001)在《胃癌诊断方法的综合评价及遗传性胃癌的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明了。我国是GC高发国家。GC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同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花费。研究表明,通过合理应用一定的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可以提高胃癌的确诊率并从而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目前对于胃癌的检查方法较多,包括影像学及繁多的实验室检查。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手段,使检查既能有效地检出GC患者,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经费,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建立了西京医院1982年01月至2000年12月全部疑诊胃癌的住院患者数据库,为了客观性评价各诊断指标,通过对西京医院1998年01月至2000年12月连续三年住院同时盲法检测随机抽样的疑诊的284例胃癌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74岁,平均52.4岁。以手术及/或病理为金标准,应用了流行病学实验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纤维胃镜、X线钡餐、B型超声等方法诊断胃癌的价值,同时对已经金标准确诊的162例胃癌患者进行的肿瘤标记物(CEA、CA19-9及CA72-4)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分析,旨在对这些诊断方法的价值做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用四格表法进行评价,得出纤维胃镜检查的灵敏度(Se)=96.97%、特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异度旧p)-98.68%、准确度(Ac)=97.89%;B型超声检查的灵敏度(Se)二95.45%、特异度旧)-93.42%、准确度(AC广94.36%;X线钡餐检查的灵敏度(Se)-87.12O、特异度(Sp)一78.940气准确度(Ac 一82.750。经比数积检验纤维胃镜与B超检查的准确性无显着性差异(U叫.IO,P>0.IO),纤维胃镜及 B超的准确性优于 X线钡餐(11—4.87,11—3.96,P<0刀005人研究分析认为,纤维胃镜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在检查的同时可对可疑之处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因而作为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B超检查的独到之处在于对胃壁结构有较清晰的分辨率。对部分患者胃癌发生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和范围,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能提供较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无创伤性,易为广大患者接受,补充其它诊断方法的不足,从而使诊断更准确。X线钡餐检查的准确性虽不及前者,但其优势为显示病变范围典型准确,能直接显示出病变的大体分型,可与上述方法起到互补作用,提高诊断率。肿瘤标记物CEA。*A19q及**72,4的灵敏度(S:)分另为24刀%、35.5%和21.9%:特异度Kp)云 别为 93%、77%和 100%;准确度(AC)分别为 48.8%、sl.7%和 47*%。理想的肿瘤标记物除了能预示肿瘤的存在、部位及其形态学类型外,还应具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报道回顾的病例中肿瘤标记物CEA、CA19习及(:A72-4的敏感性低,而特异性高,其中 CA72-4的特异性达 100%。作为筛选检查来说,这类低敏感性的肿瘤标记物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尽管采用几种抗原同时测定的联合试验法,也仅能将敏感性提高至50%左右。然而,由于其高特异性,若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则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胃癌组的HP IgG抗体阳性数为 54%,对照组为 22%,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23.319,P>0刀01人 胃癌组的 CagA-HP IgG抗体阳性的比数比明显大于对照组 中<0刀 1人表明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诊断胃癌的方法各有利弊。医生在实践中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自1982年1月一1999年6月以来疑诊的胃癌患者1402例,从中筛选出资料比较完整的3个胃癌家系。参照 一3一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CGHGC(遗传性胃癌国际协作组)筛选遗传性胃癌最低标准n,我们结合实际病例调查状况制订了国人胃癌家系筛选标准:1.一家系中至少有3名直系成员罹患胃癌;2.至少有连续的2代受累;3.至少有1名成员发病年令不超过50岁(450岁人 以上3点符合其中任2点即中选。提出家族性胃癌的新概念及开展该项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分析家族聚集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同时提出建议针对家族性或遗传性胃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健康咨询服务及对罹患胃癌有一定风险性的成员所应采取的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调查发现共有7例患者的家系符合上述自定标准,占同期病例的0.575%。其中有3家系资料完整,并进行了临床特征的分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LS的分子机制 |
| 1.2.2 LS的分型 |
| 1.2.3 LS-EC的筛查与诊断 |
| 1.2.4 LS-E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
| 1.2.5 LS-EC的预防 |
| 1.2.6 LS-EC的治疗及预后 |
| 1.3 小结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研究结果 |
| 3.1 入组患者一般临床信息 |
| 3.2 基因检测结果 |
| 3.3 PREMM5 模型筛查LS-EC结果 |
| 3.3.1 PREMM5 模型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
| 3.4 AmsterdamⅡ临床标准筛查LS-EC结果 |
| 3.4.1 AmsterdamⅡ临床标准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
| 3.5 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LS-EC结果 |
| 3.5.1 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
| 3.6 三种临床筛查方法的结果比较 |
| 3.6.1 PREMM5 模型与AmsterdamⅡ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
| 3.6.2 PREMM5 模型与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
| 3.6.3 AmsterdamⅡ标准与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
| 3.7 一般临床特点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1 发病年龄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2 临床首发症状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3 绝经状态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4 月经婚育情况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5 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6 恶性肿瘤家族史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7.7 肿瘤标志物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 LS-EC与散发型EC病理特点分析 |
| 3.8.1 病理分型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2 病理分期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3 分化程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4 肌层浸润深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5 肿瘤大小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6 子宫下段受累情况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7 淋巴转移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8 脉管浸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8.9 腹水/冲洗液细胞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
| 3.9 不同MMR基因突变所致LS-EC的一般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分析 |
| 3.10 合并糖尿病LS-EC一般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LS-EC的临床筛查标准 |
| 4.2 LS-EC的一般临床特点 |
| 4.3 LS-EC的临床病理特点 |
| 第5章 结论 |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校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综述 |
| 2.1 腹水的病因分析 |
| 2.1.1 癌性腹水 |
| 2.1.2 结核性腹水 |
| 2.1.3 肝源性腹水 |
| 2.1.4 心源性腹水 |
| 2.1.5 肾源性腹水 |
| 2.1.6 胰源性腹水 |
| 2.1.7 结缔组织病 |
| 2.1.8 营养不良性腹水 |
| 2.1.9 乳糜性腹水 |
| 2.1.10 其他罕见病因 |
| 2.2 腹水病因的诊断方法及进展 |
| 2.2.1 腹水常规、生化及脱落细胞检测 |
| 2.2.2 肿瘤标志物检测 |
| 2.2.3 其他指标 |
| 2.2.4 影像学检查 |
| 2.2.5 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 |
| 2.2.6 腹腔镜 |
| 2.2.7 经自然腔道内镜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病因分析 |
| 4.2 性别、年龄与病因构成的关系 |
| 4.3 临床症状、体征与病因构成的关系 |
| 4.4 实验室检验结果 |
| 4.5 肿瘤标志物鉴别癌性、非癌性腹水 |
| 4.6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及腹水脱落细胞检查 |
| 4.7 影像学检查 |
| 4.8 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及腹腔镜检查 |
| 第5章 讨论 |
| 5.1 病因分析 |
| 5.2 诊断方法分析 |
| 5.2.1 血沉、腹水总蛋白、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 |
| 5.2.2 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 |
| 5.2.3 T-SPOT.TB及腹水脱落细胞 |
| 5.2.4 影像学检查 |
| 5.2.5 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及腹腔镜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语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诊断标准 |
| 3.纳入标准 |
| 4.排除标准 |
| 5.方法 |
| 结果 |
| 1.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
| 2.三组患者血清CST4、CEA、CA199、CA724 检测结果比较 |
| 3.CST4 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
| 4.四种血清标记物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英文缩略词汇表 |
| 第一部分:胰腺囊性肿瘤:单中心15年695例诊治分析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胰腺囊性肿瘤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价值及~(18)F-FDG PET/CT在评估良恶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应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GRP78和GRP94在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PET/CT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及与增强CT和MRI的比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英文缩写摘要 |
|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所获奖励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 1.4 治疗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
| 3.2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 |
| 3.3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检查 |
| 3.3.1 多普勒超声 |
| 3.3.2 CT、MRI、MRCP |
| 3.3.3 PET-CT |
| 3.3.4 ERCP |
| 3.3.5 腹腔镜超声或内镜超声 (EUS) |
| 3.3.6 胰腺活检 |
| 3.4 治疗策略 |
| 3.4.1 手术必要性 |
| 3.4.2手术目的 |
| 3.4.3 手术方式 |
| 3.4.4 手术治疗可选择的术式比较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不同诊断方法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
| 第一章 肿瘤标记物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
| 第二章 纤维胃镜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
| 第三章 B型超声图像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
| 第四章 X线钡餐造影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遗传性胃癌的特征分析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文献回顾 |
| 小结 |
| 附录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