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1](2021)在《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对比分析,为优化LDH保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资料及思路。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86例达到标准的LD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组)与对照组(骨盆牵引结合针刺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每周行定点正骨复位1次,常规针刺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骨盆牵引结合针刺治疗,每周行骨盆牵引3次,常规针刺3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各行1个疗程治疗,于治疗前、2周治疗后、1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评估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系统,于治疗前、治疗后评估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曲线指数(Index of lumbar spinal curvature,LCI),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结果,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状态及矢状位曲度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共86例,实际完成84例,其中治疗组43例,无脱落、剔除病例,对照组41例,2例脱落病例。2.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愈显率7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9%,愈显率48.8%。经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总体疗效方面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优于骨盆牵引。3.JOA腰痛评分总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JOA腰痛评分总分呈逐渐增高趋势,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改善LDH患者腰椎功能;3个月随访提示两组患者JOA腰痛评分低于4周治疗后,但高于2周治疗后,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两种治疗方案在1个疗程治疗周期前提下,具有一定疗效巩固效果。组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全程(治疗早期、治疗后期、疗效巩固期)疗效趋势走向相似,但从治疗早期开始治疗组疗效已优于对照组,且观察周期全程JOA腰痛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在快速介入LDH发展、痊愈方面有优势,在帮助LDH患者尽快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基础上疗效确切。4.VAS疼痛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4周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改善疼痛状态的效果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5.LCI值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4周治疗后LCI值均较治疗前增大,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CI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改善腰椎矢状位曲度的效果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6.随访显示: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4.7%,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9.5%,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疗效巩固作用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由于本研究时间限制,中远期疗效尚待后期进一步随访验证。结论: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或骨盆牵引结合针刺均可以改善LDH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腰椎功能,但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方案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及疗效巩固等方面优于骨盆牵引结合针刺,同时具有复发率低、操作简便安全、治疗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申韬[2](2021)在《“筋骨调衡”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及对后肌链张力效应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VAS评分、JOA评分、后肌链角度肌张力指数及姿势对称性指标,将“筋骨调衡”手法与常规推拿对比,评价“筋骨调衡”手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及对后肌链效应的影响,为推拿临床治疗LDH提供新思路,并为“筋骨并重”理念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治以“筋骨调衡”手法,对照组治以常规推拿,两组治疗一天一次,每次治疗时间约为15分钟,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再连续治疗5次,治疗前、10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VAS评分、JOA评分、后肌链角度肌张力指数及姿势对称性,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价“筋骨调衡”手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及对后肌链张力效应影响。结果:1、VAS评分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降低VAS评分,且“筋骨调衡”手法更有优势。2、JOA评分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提高JOA评分,且“筋骨调衡”手法效果更佳。3、后肌链角度肌张力指数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后肌链角度肌张力指数,且“筋骨调衡”手法更优。4、后肌链整体姿势对称性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调整后肌链整体姿势对称性,且疗效无明显差异。5、后肌链腰部姿势对称性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对比、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平衡后肌链腰部姿势对称性,且“筋骨调衡”手法更加擅长。6、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76.67%,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疗效相当。结论:1.“筋骨调衡”手法治疗LDH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筋骨调衡”手法能够有效调整LDH患者后肌链张力指数及腰部姿势对称性,为推拿临床治疗LDH提供新思路,并为“筋骨并重”理念提供临床科学依据。
谢斌彬[3](2021)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验组(恢刺法)33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3例,总脱落率5.71%。操作时试验组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以恢刺治疗,恢刺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除环跳穴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其余配穴均选用0.30x40mm规格针刺,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主穴、配穴均留针20分钟,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医者协助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腰部,对照组选用0.30x75mm的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针刺治疗,针刺行针时采用常规直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穴位、针具、操作及留针时长均同试验组,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协助患者活动腰部。1周治疗3次,2周1疗程,治疗4周,共2疗程。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VAS、JOA及ODI量表进行主观疼痛、客观体征及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各项量表评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疗效评价参照JOA下腰痛评分表。结果:1.治疗前将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VAS、JOA及ODI量表评分值进行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JOA及ODI量表评分依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VAS、JOA、ODI评分,出现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4周时,采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在疼痛改善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方面均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4.选取两组受试者在第2周、第4周治疗时间节点的的VAS、JOA、ODI评分,与各自治疗前的分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在第4周时VAS、JOA、ODI评分相比各自第2周的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5.试验组(恢刺法)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21.21%,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常规针刺)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9.09%,有效率为84.84%,两组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z=2.20,P=0.02(P<0.05),选择恢刺法的试验组明显优于选择常规针刺的对照组。结论:两组在治疗第2周或第4周时,相比各自治疗前而言,无论是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还是选择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均有显着疗效,且第4周时两组的VAS、JOA及ODI评分均较各自第2周时的分值进一步改善。而在治疗2周时,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和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在对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并无统计差异,两组疗效相当,当治疗到第4周时,试验组选用恢刺法在治疗上对于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均显着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推测随着治疗时间周期的延长,选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论是从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客观体征还是日常活动受限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李津[4](2021)在《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当前社会,椎管相关疾病发病概率最高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作为一种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致残性风险[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的下肢症状就是感觉障碍,或者腰腿的疼痛等症状,而且在发病的因素上,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外力损害等因素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3-5],由于症状及发病因素的特异性,本病对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6-7],发病症状严重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8]。究其发病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是肝、脾、肾等脏器的病变,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和结构紊乱,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由于这个原因,祖国医学也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命名为“腰痛”、“腰痹”等。在治疗方面,经目前的研究显示,牵引、中药、针灸推拿、正骨、小针刀、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良好的疗效[9-10]。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目前有大量的医疗数据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存储于医疗机构,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电子病例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且在临床病例录入上还有所欠缺,无法使相关数据得到合理的应用。当前兴起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11-12]。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总结本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病例,达到寻找本病的治疗规律、归纳治疗思想、分析疗效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电子化结构病例系统的数据,在真实病例数据的支持下,对117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设计电子表格,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应用,从电子病历系统中筛选出合适的病历,将其中的数据录入表格,录入的内容也包括: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治疗的方式、入院的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将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后,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利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占比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且绘制统计图形。将治疗方法详细数据导入IBM SPSS 26.0软件,使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是采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在结果的可行性上,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不符合的数据排除后,此次,共纳入患者442例,其中男性230例(占比52.04%),女性212例(占比47.96%),通过统计发现,男女性别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分析此次研究纳入的44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20-30岁年龄段的有16例(占比3.6%),31-40岁年龄段的有56例(占比12.7%),41-50岁年龄段的有131例(占比29.7%),51-60岁年龄段的有108例(占比24.3%),61-70岁年龄段的有93例(占比21.1%),71-90岁年龄段的有38例(占比8.6%)。患者群体中以中老年为主,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上升。将442例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统计,入院时间为3月-5月的有96例(占比21.7%),入院时间为6月-8月的有149例(占比33.7%),入院时间为9月-11月的有124例(占比28.1%),入院时间为12月-2月的有73例(占比16.5%),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6-11月,即节气划分为夏秋两季的时间段。以患者住院天数是否超过20天为因变量,是否采用针刀、是否采用针灸、是否采用孔镜、是否采用射频治疗为因变量,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孔镜与针刀治疗与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显着性最大。结论:(1)依据患者年龄统计,可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分布多为中老年人。(2)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符合当地气候规律,在健康宣教时应有所侧重。(3)针刀及椎间孔镜对住院天数都有积极影响,在临床中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罗睿[5](2021)在《针刺带脉穴为主对腰突症患者形态及功能改善的对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带脉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带脉穴组与常规针刺组在形态改善、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改善、疼痛缓解以及总体疗效方面的差异,验证本法具有良好疗效;同时也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提供了评判的新标准和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64例患者,完成58例,带脉穴组和常规穴组各29例;常规穴组以肾俞、大肠俞、阿是穴、腰夹脊、委中为主穴,随证加减;带脉穴组主取双侧带脉,在诊查患者形态改变的基础上,根据双侧不同形态改变左右针刺带脉穴(调整针刺方向和层次深浅),配合委中、阿是穴;两组均每周治疗三次(隔日一次),共治疗四周。测量俯卧位两侧下肢长短变化及十一肋游离端距离床面的距离差异评价形态改变,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及改善程度,采用JOA和ODI评分评价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尼莫地平计分法进行疗效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带脉穴组脊柱旋转测量值、长短腿差值、VAS、JOA、ODI五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其中VAS、长短腿差值自首次治疗后即有明显好转,脊柱旋转测量值、JOA、ODI自治疗一周后开始出现明显好转(P<0.05),说明针刺带脉穴为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旋转和长短腿,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2)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穴组VAS、JOA、ODI三项次要指标自治疗第二周后开始出现明显好转。主要指标(即脊柱旋转测量值的平均值和长短腿差值的平均值)随着治疗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尚不具有显着改变(P>0.05),说明常规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改善脊柱旋转和长短腿。(3)改善脊柱旋转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脊柱旋转测量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三、四周,带脉穴组脊柱旋转测量值优于常规穴组的脊柱旋转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二、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脊柱旋转方面优于常规穴法。(4)改善长短腿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长短腿差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三、四周,带脉穴组长短腿差值优于常规穴组的长短腿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二、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长短腿方面优于常规穴法。(5)缓解疼痛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周和第四周,带脉穴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常规穴组的VAS评分,可以认为针刺带脉穴法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常规穴法。(6)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周,两组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二、三、四周,带脉穴组JOA评分优于常规穴组的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二、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穴法。(7)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在首次治疗后及治疗的第一、二周,两组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三、四周,带脉穴组ODI评分优于常规穴组的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第三、四周时,针刺带脉穴法在改善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穴法。(8)疗效评价方面,带脉穴组的愈显率及有效率高于常规穴组的有效率及愈显率,说明针刺带脉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常规穴法。(9)脊柱旋转测量及下肢长短测量法能够及时反应治疗后形态的变化,说明此法可以作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形态改变的客观手段。结论:本研究表明,毫针针刺带脉穴为主法和常规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二者均有良好的疗效,针刺带脉穴为主的方法疗效更佳、起效更快;同时,针刺带脉穴为主法还能改善患者的身体形态异常,改善脊柱旋转和双下肢长短不一。在疗效评价方面,针刺带脉穴为主法的有效率和愈显率高于常规穴法的有效率和愈显率。针刺带脉穴为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观察患者形态改变的基础上,左右针刺带脉穴,调节带脉及其约束功能,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形态异常,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同时本研究也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提供了评判的新思路和新指标。
史永超[6](2021)在《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85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0次的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及针刺治疗,对照组针刺时选取肾俞、大肠俞等腧穴;观察组针刺腧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L3-L5双侧夹脊穴。收集每个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和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情况,使用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JOA腰痛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中收集的所有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病历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各项研究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与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单一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后1月时的主要观察指标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10次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温差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1)JOA腰痛改善率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改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单一症状积分以及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差;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冷痛感以及腰椎功能,与未选取夹脊穴针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者相比疗效更优。
程娇[7](2020)在《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常规针刺结合督灸与常规针刺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明确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本病的疗效,探寻出一种绿色安全、实用有效的疗法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状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寒湿型)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灯组和针灸组,每组各30例。针灯组予以常规针刺,同时予以TDP照射治疗,隔日治疗1次,1周共3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18次。针灸组予以常规针刺配合督灸,其中常规针刺与针灯组完全相同,但督脉灸在每周第1次针刺治疗前实施,即1周1次,分别在针刺治疗第1次、第4次、第7次、第10次、第13次、第16次进行督灸治疗,总共6次。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Visual Analogous Scale)、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进行详实记录,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组间、组内的差异,从而进行疗效分析与安全性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D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而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缓解患者腰痛状况、改善功能障碍及寒湿型证候。3.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说明针灸组较之针灯组,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4.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P值分别为0.006和0.009(均<0.01),提示针灸组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寒湿型证候方面要显着优于针灯组,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更好提升作用。5.所有疗程结束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针灯组总有效率70.00%,经秩和检验,P=0.034<0.05,说明在总体疗效上,针灸组优于针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两种疗法均有疗效,但针刺结合督灸对本病疗效更佳,表现在针灸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患者腰痛程度,并且在腰椎功能障碍及寒湿型中医证候的改善上要明显优于针刺结合TDP照射疗法。此外,督灸疗法可以调脊通督,具有适应症广、绿色安全、高效无痛,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董辉[8](2020)在《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对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丰富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推拿科门诊收治的急性腰扭伤病例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2岁,病程均不超过3天;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收集病例分为治疗组1(循经推拿+针刺组)、治疗组2(循推组)以及对照组(常规推拿组)3组,每组20例;治疗组1采用循膀胱经推拿与腰痛点针刺治疗同时进行的办法,针刺腰痛点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寸,行针得气后留针,依据膀胱经循行施以手法治疗,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手法治疗结束后取出;治疗组2单纯予以循膀胱经推拿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治疗;三组治疗时间一致,均连续治疗3天,记录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第3次后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以及相关疗效评价指标,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过程中脱落患者2例,最终统计人数治疗组1(循经推拿+针刺组)20例、治疗组2(循推组)19例以及对照组(常规推拿组)3组19例。治疗前:三组基本资料、各观察指标不具备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三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表示三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症状;组间比较,VAS评分比较: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示止痛效果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ROM评分比较: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示改善活动度方面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ODl[指数比较: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示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治疗3次后:组内比较,三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均较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将三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比较,均提示: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3次后患者疼痛、活动度、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治疗组1好于治疗组2好于对照组。疗效评价:治疗组1:首次治愈3例,最终治愈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治疗组2:首次治愈1例,最终治愈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首次治愈0例,最终治愈2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4%;总有效率:治疗组1>治疗组2>对照组,p<0.05。结论:循膀胱经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效果好于常规推拿,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能更好地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疗效更加显着。
苏嘉[9](2019)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探讨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中应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对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功能评分的影响,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比较,为中医理筋推拿疗法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们对选取的68名诊断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康复治疗。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配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采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通过两周的随访观察记录,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功能评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两周随访,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2组的VAS疼痛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及夜间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的治疗后结果显示:1.VAS疼痛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3.21±1.39分,优于对照组的4.74±0.9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JOA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为13.94±1.61分,优于对照组的12.06±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3.ODI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为17.32±5.25分,优于对照组的27.03士3.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4.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8%,对照组为88.24%。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9,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施治,将健翔理筋推拿手法引入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的康复治疗中,通过随访发现,对比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其能更好缓解腰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腰部ODI功能评分及疗效,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薛建翔[10](2019)在《针推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科技产品使用以及各种坐姿睡姿的不规范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人群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它不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动,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观察了在美国的各种治疗方法,结合中国医学的治疗方法,旨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治疗进行对比,为临床对其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数据。2方法:本研究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Total Care Plus Medical P.C.;INTERNATIONAL REHAB.MEDICAL OFF.;AMERICAN ASIAN ACUPUNCTURE PLLC选择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这66位患者进行分组:中医组、西药组。中医组将采用针灸、推拿结合牵引的综合治疗方法;西药组即常规用药布洛芬,1天/次;两组各治疗3周。分别在患者治疗1周,治疗3周和治疗后3个月后进行其功效评价。观测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定表(JOA score)。在治疗前后比较VAS和JOA,并比较各组之间的比较。3结果:(1)治疗前,中医组和西药组的年龄,性别和疾病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并对各指标的得分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患者治疗1周,治疗3周和治疗后3个月的VAS评分值、JOA评分值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均p<0.05。表明中医组在改善VAS评分和JOA评分方面优于西药组。(3)中医组和西医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经过组间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组在改善JOA评分方面优于西医组。(4)中医组复发率(3.03%)明显低于西药组(12.12%),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目前,中医和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位的认识相同点是在于腰腿及下肢部。但在治疗上却各有不同。西医经常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中医在治疗腰椎疾病方面,会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方式,以求改善腰椎部分的功能障碍。从中国文献中得到结果,针灸和牵引效果令人满意,主要症状和实验指标均有所改善。在辨证施治方面,有中医辨证论治,经络辨证论治和伤科辨证来指导临床,可以提高病情的疗效,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针灸和牵引的治疗应该值得在美国推广,造福人民,回报社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LDH的中医学研究概论 |
| 1.1.1 病名及症状 |
| 1.1.2 病因病机 |
| 1.1.3 治疗方法 |
| 1.2 LDH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1.2.1 流行病学 |
| 1.2.2 发病机制 |
| 1.2.3 治疗方法 |
| 1.3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西医诊断标准 |
| 2.1.3 中医辨证标准 |
| 2.1.4 纳入标准 |
| 2.1.5 排除标准 |
| 2.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2.1.7 中止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病例分组 |
| 2.2.2 治疗方法 |
| 2.2.3 常见不良事件及处理 |
| 2.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记录 |
| 2.2.5 观察指标及项目 |
| 2.2.6 观察周期及记录 |
| 2.2.7 疗效评定标准 |
|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研究流程图 |
| 2.3.2 治疗前基线水平分析 |
| 2.3.3 临床疗效比较 |
| 2.3.4 剔除、脱落情况分析 |
| 2.3.5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 3.1 选题依据 |
| 3.1.1 “骨、筋、脉”失衡是LDH的病理基础 |
| 3.1.2 LDH患者调整腰椎矢状位曲线的临床意义 |
| 3.1.3 定点正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LDH的优势分析 |
| 3.1.4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意义 |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 3.2.1 一般情况分析 |
| 3.2.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 3.2.3 安全性分析 |
| 3.2.4 典型病例报告 |
| 3.3 结论 |
| 3.4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研究病例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标准 |
| 3.4 终止标准 |
| 4 研究方案 |
| 4.1 分组与对照 |
| 4.2 随机方法 |
| 4.3 治疗方案 |
| 5 观察指标 |
| 5.1 疗效指标 |
| 5.2 临床疗效标准 |
| 5.3 研究质量控制 |
| 5.4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 |
| 6 统计学处理 |
| 7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情况 |
| 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度肌张力指数比较 |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后肌链整体姿势对称性效应比较 |
| 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后肌链腰部姿势对称性效应比较 |
| 8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 9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筋骨调衡”手法设计的生物力学基础 |
| 1.1 脊柱平衡的三维结构 |
| 1.2 脊柱运动的三维特点 |
| 1.3 脊柱偏移的三维失衡 |
| 1.4 脊柱手法的三维设计 |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理论研究 |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名 |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机 |
| 3 “筋骨并重”理念指导“筋骨调衡”手法 |
| 3.1 “筋骨并重”与筋骨失衡 |
| 3.2 “筋骨并重”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
| 3.3 “筋骨并重”与“筋骨调衡”手法 |
| 4 “筋骨调衡”手法的多重治疗优势 |
| 4.1 观察指标的选择 |
| 4.2 “筋骨调衡”手法能改善LDH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 |
| 4.3 “筋骨调衡”手法能改善LDH患者的后肌链张力效应 |
| 5 “筋骨调衡”手法的特色解析与临床应用 |
| 5.1 靶点精确,分层松解 |
| 5.2 立体评估,三维调整 |
| 5.3 病因设计,安全有效 |
| 5.4 规范操作,易于推广 |
| 6 问题与展望 |
| 6.1 问题 |
| 6.2 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文献综述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 分析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病例报告表 |
| 附录C “筋骨调衡”手法操作图 |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
| 1.6 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预防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 2.6 安全性指标 |
| 2.7 统计处理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患者完成情况分析统计 |
| 3.2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
| 3.3 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 3.4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
| 3.5 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
| 3.6 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比较 |
| 3.7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
| 1.2 辨证分型 |
| 1.3 治疗 |
| 2 研究方案选择依据 |
| 2.1 研究方案选择 |
| 2.2 恢刺法的选择 |
| 2.3 夹脊穴选择 |
| 3 研究统计结果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病例数据研究 |
|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建立数据库 |
| 2.2 数据的归类统计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 3.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 3.1.2 患者年龄段统计 |
| 3.1.3 患者入院时间段统计 |
| 3.2 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分析 |
| 3.3 治疗措施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及治疗认识 |
| 4.1.1 对病名的认识 |
| 4.1.2 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 |
| 4.1.2.1 肾虚 |
| 4.1.2.2 外感风寒湿邪 |
| 4.1.2.3 外伤 |
| 4.1.3 中医治疗 |
| 4.1.3.1 针刀治疗 |
| 4.1.3.2 针刺治疗 |
| 4.1.3.3 针刀配合针刺治疗 |
| 4.1.3.4 中药内服治疗 |
| 4.1.3.5 中药熏洗 |
| 4.1.3.6 推拿治疗 |
| 4.2 现代医学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 4.2.1 流行病学根据 |
| 4.2.2 病因 |
| 4.2.2.1 退行性改变 |
| 4.2.2.2 生物力学改变 |
| 4.2.2.3 体重指数 |
| 4.2.2.4 职业因素 |
| 4.2.3 腰部疼痛的发病机制 |
| 4.2.3.1 机械压迫学说 |
| 4.2.3.2 炎症学说 |
| 4.2.3.3 自身免疫学说 |
| 4.2.4 西医治疗 |
| 4.2.4.1 药物治疗 |
| 4.2.4.2 微创治疗 |
| 4.2.4.3 开放手术治疗 |
| 4.3 本研究的一般信息分析 |
| 4.3.1 年龄与本病的关系 |
| 4.3.2 本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分析 |
| 4.4 治疗措施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
| 4.5 本研究的特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中医综述 |
| 1 病名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 |
| 4 治疗 |
| 5 小结 |
| 二、西医综述 |
| 1 流行病学 |
| 2 病因病机 |
| 3 临床表现 |
| 4 分型 |
|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6 西医治疗 |
| 三、针刺带脉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 1 理论依据 |
| 2 选穴依据 |
| 3 身体形态改变 |
| 4 相关文献检索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和方法 |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二、研究结果 |
| 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 2 治疗前基线比较 |
| 3 治疗后结果分析 |
| 4 有效率比较 |
| 5 安全性分析 |
| 6 部分随访 |
| 三、结论 |
| 四、分析与讨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结果讨论 |
| 3 针刺带脉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探讨 |
| 4 形态异常的观察方法 |
| 5 相关因素分析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讨论 |
| 1 关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知 |
| 2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
| 3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 4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临床资料 |
| 2.1 患者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 3.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分组 |
| 3.2 治疗方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4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 3.5 统计分析 |
| 4.研究结果 |
| 4.1 两组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 4.3 本次研究安全性评价 |
| 5.本次研究完成情况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
| 1.1 流行病学 |
| 1.2 发病机制 |
| 1.3 治疗现状 |
| 2.祖国医学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
| 2.1 病名认识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中医治疗 |
| 3.本研究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
| 3.1 证型的选择依据 |
| 3.2 选穴根据与作用原理 |
| 3.3 督脉灸的理论探讨 |
| 4 结果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视觉模拟量表(VAS) |
| 附录三 :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 |
| 附录四 :中医证候积分表 |
| 附录五 :督脉灸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 1.1.1 病名 |
| 1.1.2 病因病机 |
| 1.1.3 治疗 |
| 1.2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 1.2.1 有关急性腰扭伤的定义 |
| 1.2.2 解剖基础 |
| 1.2.3 病理机制 |
| 1.2.4 临床表现 |
| 1.2.5 现代医学有关急性腰扭伤的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内容 |
| 2.2 试验标准 |
| 2.2.1 诊断标准 |
| 2.2.2 纳入标准 |
| 2.2.3 排除标准 |
| 2.2.4 剔除、脱落病例和中止试验标准 |
| 2.2.5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分组方法 |
| 2.3.2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周期及随访时间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统计学处理 |
| 2.7 研究结果 |
| 2.7.1 基本资料对比 |
| 2.7.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 2.7.3 治疗后VAS比较 |
| 2.7.4 治疗后ROM评分比较 |
| 2.7.5 治疗后ODI指数比较 |
| 2.7.6 治疗后疗效评价 |
| 2.8 存在优缺点及该实验的试用性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3.1 立题依据 |
| 3.2 归经的选择与讨论 |
| 3.2.1 经络循行 |
| 3.2.2 局部解剖 |
| 3.2.3 病理机制 |
| 3.3 有关循膀胱经推拿的探讨 |
| 3.3.1 循经推拿的作用机制 |
| 3.3.2 循经推拿手法的选择 |
| 3.3.3 循经推拿的主治范围 |
| 3.4 腰痛点针刺的相关研究 |
| 3.4.1 定位归属 |
| 3.4.2 证治机理 |
| 3.4.3 临床治疗 |
| 3.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循膀胱经推拿联合针刺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一、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 |
| 二、现代中医的认识与发展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一、发病原因 |
| 二、发病机制 |
| 第三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治疗 |
| 一、中医中药的治疗 |
| 二、注射疗法 |
| 三、手术治疗 |
| 四、康复治疗 |
| 五、药物治疗 |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诊断标准[74]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观察指标 |
| 四、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对比 |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对比 |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一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诊疗现状 |
| 第二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
| 第三节 健翔理筋推拿的治疗特点 |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 一、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 |
| 二、健翔理筋推拿的疗效评定 |
| 第四章 归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 文献学习 |
| 1 LDH的西医相关认识 |
| 1.1 腰椎脊柱的生理学构造 |
| 1.2 脊椎之生理功用 |
| 1.3 脊柱之生物力学分析 |
| 1.4 椎间盘病变的病因以及发病机理 |
| 2 中医对LDH的相关认识 |
| 2.1 中医对本病的概述 |
| 2.2 中医学对本病的生理研究 |
| 小结 |
| 研究二 临床观察研究 |
| 1 数据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 1.4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中医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
| 2.2 中医组和西药组JOA评分比较 |
| 2.3 中医组和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之间的疗效比较 |
| 2.4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针灸的作用机制 |
| 2 推拿的作用机制 |
| 3 牵引的作用机制 |
| 4 针推配合牵引治疗的目的及意义 |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及防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VAS) |
| 附录2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