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1](2020)在《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与发生为害演化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地老虎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杂食性农业重大害虫,由于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行为、幼虫为害具有隐蔽性,常常出现突然暴发的现象,造成作物生产的重大损失。像其它重大农业害虫一样,小地老虎的种群发生受种植模式、气候环境、防治手段等因素影响。研究明确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及其发生为害的演化趋势,对于深入揭示小地老虎区域性灾变规律和发展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小地老虎23个监测点2014-2017年空中成虫种群迁飞动态,15个监测点1991-2017年地面种群发生动态,以及2008-2017年全国地老虎危害损失和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小地老虎空中迁移活动频繁,各地季节性蛾峰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性。小地老虎春季北迁沿3条主要路径,即3-4月从华南地区沿东线迁入江浙沿海、华北南部,或沿中线迁入江南、江淮、华北南部,或沿西线迁入西南地区,5月继续沿东北方向迁入华北中北部和东北大部,或沿西北方向迁入西北地区。2.中国小地老虎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生态区划特征,黄淮华北主发区的种群由华南种群迁入形成。中国小地老虎发生区可按1月月平均气温10℃、4℃、0℃、-6℃等温线划分为5个生态区,在黄淮华北主发区跨越的4个生态区内,地面种群与高空种群数量动态均呈一元线性正相关(P<0.01)。在黄淮华北主发区(31.6°N-41.2°N),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关键发生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纬度每升高1°,越冬代成虫始见日、第一峰日、主峰日和一代成虫主峰日分别推迟2.61 d、3.72 d、3.58 d和1.26 d。不同监测点间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一代幼虫种群密度及其为害株率和致死株率差异显着,其中山西汾阳、晋源和盐湖的常年平均值偏高,是小地老虎常年发生为害较重的地区。3.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显着北移,成虫发生期明显提前。1991年以来,以1月10℃、4℃、0℃等温线为指示的小地老虎主要越冬区(I区)、次要越冬区(II区)、零星越冬区(III区)北界,分别向北(高纬度)移动了154.31 km、232.38 km和58.66 km(即1.4、2.1和0.5个纬度);而2015-2017年小地老虎成虫高空种群的捕获地已到达黑龙江省富锦市等东北边界地区,比20世纪80-90年代记录的迁飞北界北移了702 km(即6.4个纬度)。27年来,随黄淮华北地区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第一峰期、主峰期和一代成虫主峰期内日平均气温(DMAT)逐日平均值分别升高2.31℃、2.01℃和0.51℃,越冬代成虫第一峰日、主峰日和一代成虫主峰日分别提前15.35 d、17.05 d和7.87 d。4.全国地老虎发生面积和实际损失呈上升趋势发展,经济损失和用药成本增加。2008-2017年,我国8种(类)作物上地老虎年均发生面积2511.63千公顷,年均防治面积3053.81千公顷,年均实际损失14.19万吨,年均挽回损失53.97万吨;经年均投入2.73亿元农药成本进行大规模化学防治,农产品年均实际损失2.89亿元,年均挽回损失10.99亿元。小地老虎为害模式可分为偶然暴发型(汾阳模式)和常年平稳型(盐湖模式):汾阳模式中,常年发生面积占比25%以下,但重发年份的重发面积占比超过70%、产量损失率超过50%;盐湖模式中,常年发生面积占比80%以上,但重发面积占比25%以下。本研究佐证了东亚迁飞场内小地老虎的常年大规模远距离种群迁飞行为,明确了小地老虎春季从主要越冬区迁入主要发生区的3条迁飞路径和虫源数量关系,以1月等温线划分了中国小地老虎的5个生态区,阐明了黄淮华北主发区内小地老虎发生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发生量存在地域差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小地老虎异地测报提供了理论基础、预测方法和数值模型;首次证明了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北扩、北迁时期提前,预示了迁入期提早对黄淮华北玉米主产区的影响,以及迁飞范围北扩对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威胁,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超长期预测提供了借鉴;总结提出了近年来全国地老虎危害损失上升、经济重要性增加的趋势,以及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的不同模式,为制定综合防控决策与区域性防治对策提供了参考。
刘思博,殷国梅,高博,张园园,薛艳林,张英,马崇勇,单艳敏,贾明,丁海君,白春利,孙林,田彦军,高霞[2](2017)在《内蒙古草原虫害防治对策及效益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受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虫害危害严重,因此,做好草原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对草原虫害监测预警进行了实践分析,主要包括常规调查、固定监测、农牧民测报员体系、"3S"技术应用和建立草原害虫监测预警体系等方面;对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绿僵菌、阿维菌素、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牧鸡、牧鸭)生态治理及其施药方式等方面对防治进行了实践分析,并就当前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预警、强化基础设施、加大科研力度的建议;对防治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着。分析认为,草原虫害防治效益明显,应加强防治工作;在其防治对策中,政府重视是保障,监测预警是基础,加大投入是根本,专业防治是关键,强化培训是重点。
唐继洪[3](2016)在《草地螟对温湿度变异的适应与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野螟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北)地区,1949年以来已3次26年暴发成灾,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当地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害虫。为了阐明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预测和控制技术水平,减少草地螟的灾害损失提供实验依据,本文针对草地螟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运用生理生态相结合的原理,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现代研究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大熵(Maxent)模型的应用,研究了温湿度对草地螟生长发育、存活、迁飞和生殖的影响作用,揭示了温湿条件与草地螟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和暴发成灾的关系,预测了我国未来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趋势。获得了一些原创性结果,主要的为:1、研究明确了温湿度对草地螟卵和幼虫存活的、幼虫所经历的温湿度条件对飞行和生殖的,以及幼虫和成虫期同一温湿度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螟的相关生命表参数的影响。通过对4个温度(18、22、26及30℃)和5个湿度(20%、40%、60%、80%及100%)组合条件下草地螟卵和幼虫存活率、以及由经不同温湿度处理的幼虫所羽化成虫体重、飞行与生殖等指标的研究,发现:1)温湿度对卵、12龄和整个幼虫期的存活率均有显着的影响,而对34龄幼虫的存活影响不显着。5龄幼虫仅受湿度的影响,而不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以22℃和60%80%RH条件下的存活率最高,30℃和20%RH条件下的最低。另外,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受温度的影响显着,但不受湿度的影响。2)幼虫经不同温湿度处理后的虫茧历期和成虫体重差异显着。其中发育历期随温湿度的增加而缩短,而成虫体重则随温湿度的增加而下降。成虫飞行及生殖能力与其幼虫所经历的温湿条件密切相关。其中生殖能力以22℃和60%80%RH条件下的最强,主要表现为产卵前期短,产卵量大,而以30℃条件下的最差。但是,飞行能力则以18℃和20%40%RH条件下的最强。这些结果表明幼虫期温湿度不仅会影响草地螟幼虫的存活与发育而且还会影响到成虫的迁飞和生殖。3)在研究明确了以不同温湿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螟在发育、存活以及生殖能力差异的同时,揭示了幼虫和成虫期均在同一个不同温湿条件下主要生命表参数的变异。其中净增长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以2226℃,60%80%RH条件下的最大,而平均世代周期(GT)和种群倍增时间(DT)也以2226℃,60%80%RH条件下的最短。2、研究明确了成虫所处温湿条件对草地螟迁飞和生殖的影响作用。应用上述温湿条件对同一环境条件饲养出来的成虫飞行和生殖能力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1)飞行温湿条件对成虫的飞行能力有显着的影响,应用吊飞测试系统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在1822℃,60%80%RH条件下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而在其他温湿条件下,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另外,在最适宜的温湿条件下,成虫飞行后的能源物质含量稍低,体重消耗最小,能源物质利用效率最高。最后,飞行后的成虫生殖能力与对照的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应用昆虫自主飞行系统对成虫飞行活动测定所得的结果则有所不同,成虫在22℃和60%80%RH条件下的飞行活动较少,而在其他温湿条件下较多。这些结果为继续阐明草地螟的迁飞行为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2)成虫所处的温湿条件对成虫的产卵前期、交配次数、产卵量、成虫寿命以及卵孵化率也有显着的影响。其中生殖能力和孵化率以22℃,60%80%RH条件下的最高,在其他温湿条件下的较低。另外,成虫寿命在低温条件下较长,高温条件下较短。3、研究明确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暴发成灾的关键环境因子。1)通过对国内田间60起迁出和136起迁入事件的发生与温湿条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成虫迁出日的温度仅有5%处在2123℃,而成虫迁入地这一比率为35.35%,两者差异显着,其他不利于草地螟生殖的因子迁出事件较迁入多,这可能是草地螟种群迁出的原因。2)研究确定了越冬虫源存活的适宜温湿条件,比较了山西大同、内蒙古四子王旗和河北康保三地草地螟大发生周期与间歇周期之间越冬期间的温湿条件,发现大发生周期内有利于幼虫越冬的温湿条件显着优于间歇周期的。3)通过对康保30年田间1代幼虫发生程度与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期间的温湿度或降雨量的关系分析,发现蛾峰期7天内的温湿条件与幼虫发生程度显着相关:在成虫发生量相似的条件下,满足气温2123℃,湿度40%80%的天数越多,当地幼虫的危害程度越重。4)通过分析2008年8月一代成虫、二代幼虫的发生分布与同期温湿度环境的分布特征表明:一代成虫与二代幼虫主要分布在温度为1826℃,相对湿度>40%的区域,其中,相对湿度60%80%的区域最为密集。成虫、幼虫的分布都为聚集型。5)2009年我国一代幼虫的发生危害面积(400万公顷)远远低于越冬虫源面积(1600万公顷),比例严重失调。究其原因,主要的是:越冬幼虫发育期间(4月)温度的升高,促使成虫提前羽化;成虫盛发期间温湿条件明显降低,抑制了成虫起飞和生殖等活动的发生。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全球气候变化数据,应用Maxent模型预测了我国未来草地螟越冬场所的变化规律。为了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草地螟越冬区的变化规律,本文以1949年以来我国草地螟越冬场所为基础,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BCC-CSM1.1气候模式数据的应用,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了4种(RCP 2.6,4.5,6.0和8.5)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s及2070s年代我国草地螟越冬区的变化趋势。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AUC值分别为0.989和0.987,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2)经Jackknife方法检验,降雨量变化方差Bio15是最重要的变量,最湿月份降雨量Bio13次之,最后为10月份降水量prec10及年温变化范围Bio7。这些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均超过10%,因而是模型构建最重要的环境变量。3)在各种气候变化条件下,到2050s及2070s年代,我国草地螟的越冬区的面积和位置相对于当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北移。其中最适越冬区面积为当前的1.41-2.94倍,其质心位置向北移动78.79226.97 km。这些结果表明,我国未来草地螟越冬场所不仅面积将会扩大,而且位置还会北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于:1)研究揭示了不同温湿条件对草地螟卵和幼虫存活及幼虫发育的影响作用,明确了经不同温湿条件处理的幼虫对其成虫迁飞和生殖能力的调控作用,以及幼虫和成虫均在同一不同温湿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螟主要生命表参数的变异;2)研究揭示了温湿条件对成虫飞行和生殖的影响作用,明确了成虫飞行与生殖的最适温湿条件,区分了成虫自主飞行与被动(吊飞)飞行的最适温湿条件;3)通过对田间温湿条件与越冬虫源存活、迁出迁入、成虫发生量以及幼虫发生危害程度的研究分析,明确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暴发成灾的关键环境因子;4)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我国2050s及2070s年代草地螟越冬区的变化情况。所得结果为深化草地螟迁飞行为及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监测预报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徐忠宝,刘爱萍,徐林波,高书晶,崔智林[4](2013)在《草地螟阿格姬蜂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s Thunberg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老龄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较少。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雌雄蜂形态相似,雌蜂个体比雄峰略大。23℃下,草地螟阿格姬蜂经卵、幼虫、蛹发育到成虫,一个世代历期为3037 d。田间寄生率为3.04%,自然平均雌雄性比为3.97∶1。羽化在寄主成虫出现一周后开始,第5天达到高峰。交尾时间一般510 min。产卵时间一般为12min,卵多产在草地螟头、胸部两侧。草地螟阿格姬蜂大多进行两性生殖,少数进行孤雌生殖。在雌蜂不产卵情况下,补充各种营养的成蜂寿命均在16℃时最长;22℃,补充蔗糖,雌蜂寿命平均为17.11 d。在雌蜂产卵情况下,20%蜂蜜水最适合繁殖。草地螟阿格姬蜂在草地螟4龄幼虫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40.23%。
徐忠宝[5](2013)在《草地螟阿格姬蜂生物学特性及滞育诱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属鳞翅目昆虫,是农牧业主要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是一种暴发成灾的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发生4次大暴发,给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s Thunberg是草地螟老龄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较少。为了利用草地螟阿格姬蜂控制草地螟的危害,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该蜂的生物学特性、寄生功能反应、趋性行为以及低温贮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地螟阿格姬蜂基本生物学特性雌雄蜂形态相似,雌蜂个体比雄峰略大。23℃下,草地螟阿格姬蜂经卵、幼虫、蛹发育至成虫,一个世代历期为3037d。田间寄生率为3.04%,自然平均性比为3.97:1。羽化在寄主成虫出现一周后开始,第5d达到高峰。交尾时间一般210min。产卵时间为12min,卵主要产在草地螟幼虫头、胸部两侧。草地螟阿格姬蜂大多数个体进行两性生殖,个别个体进行孤雌生殖。雌蜂不产卵情况下,补充各种营养的成蜂寿命均在16℃时最长;22℃,补充蔗糖,雌蜂寿命平均为17.11d。雌蜂产卵情况下,20%蜂蜜水最利于产卵。草地螟阿格姬蜂在草地螟4龄幼虫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40.23%。2.草地螟阿格姬蜂寄生功能反应草地螟阿格姬蜂单头雌蜂寄生草地螟幼虫,幼虫被寄生量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达到30头时,寄生量趋向稳定,其曲线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II型,拟合后的方程为Na=0.7575No/(1+0.7575×0.0694No),草地螟阿格姬蜂24h内最大寄生量为14.41头。草地螟阿格姬蜂的寻找效应随着草地螟幼虫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也随自身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该模型为正确评价草地螟阿格姬蜂控害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3.草地螟阿格姬蜂对不同寄主的趋性行为与空白对照相比,草地螟幼虫及虫粪对草地螟阿格姬蜂具有显着引诱作用,其他幼虫或虫粪对寄生蜂的吸引不显着;5种不同幼虫(或虫粪)两两组合,草地螟阿格姬蜂对其幼虫和虫粪的选择表现不一;适宜条件提供多种供试幼虫,草地螟阿格姬蜂只选择草地螟幼虫产卵,对其他幼虫不产卵。4.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低温、短光照是诱导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的主要因素,温度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光周期只在适度低温范围内起作用。26℃,光周期对滞育诱导不起作用。23℃下,光照时间低于12h促进滞育诱导。草地螟阿格姬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期为卵和1龄幼虫。在17℃,光周期L8:D16条件下诱导产生滞育茧,4℃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
吴晋华,刘爱萍,高书晶,黄海广,徐林波,徐忠宝,范光明[6](2012)在《球孢白僵菌与印楝素复配对草地螟的增效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测定了不同配比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S3与印楝素对草地螟(Loxostege stfcticalis L.)幼虫致病率的增效作用。通过数学模型对复配剂的共毒系数与复配剂中单剂的比例关系进行拟合,获得了最佳理论配比。测试结果表明,白僵菌菌株与印楝素在1:10、1:4、1:2、1:1和5:2配比作用下对草地螟幼虫都有增效作片用,7×107孢子/mL白僵菌菌株S3与14 mg/mI。印楝素的最佳理论配比为3 978:l,此时混剂对草地螟幼虫具有最大的共毒系数333.608 3。田间试验亦证明混用能提高药效,具有较显着的增效作用。
相红燕[7](2012)在《伞裙追寄蝇生物学特性及寄主选择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属鳞翅目Lepidoptera类昆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农牧业害虫,由于其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和具有毁灭性的迁飞性害虫。建国以来先后在我国有4次大的发生,每次都给我国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属双翅目寄蝇科(Diptera: Tachinidae),是我国草地螟幼虫上的重要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为了利用伞裙追寄蝇控制草地螟的危害及为其繁殖选择适宜的替代寄主,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该蝇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结果如下:1.伞裙追寄蝇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伞裙追寄蝇属大卵生型寄蝇,其幼虫随草地螟幼虫在土茧内越冬,在内蒙古呼市市郊一年发生两代。在田间成蝇一般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天的8:00-10:00,14:00-16:00两个时间段,羽化的/比为1.26:1;6:00-8:00的雌雄性比为1.45:1,是一天中羽化性比的高峰。羽化后要先补充营养才会有交尾现象,交尾一般在晴天8:00-10:00时较多,交尾持续时间一般在5-30min。伞裙追寄蝇平均产卵量为159.8粒,产卵量最多可达212粒,其产卵的平均历期为16.7d,产卵高峰主要集中在第3-9d。补充含糖的营养物质能显着延长伞裙追寄蝇成虫的寿命,且20%的蜂蜜水为最佳补充营养,最长寿命可达44d。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伞裙追寄蝇成虫生存,最适温度为(23±1)℃。将虫茧储存在4℃、16L:8D、RH60%-70%条件下,羽化率从未储存的9.30%降低到储存至150d的0.73%,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羽化率降低越显着,但储存到110d后,其羽化率降低不显着。2.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密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伞裙追寄蝇的寄生率随着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羽化率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到寄生比例为1:15时羽化率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因此该寄生比例寄生效果最好,为最佳益害比。当寄蝇与寄主的益害比为1:10,在改变寄蝇与寄主幼虫密度时益害比不变。寄生比例1:10,2:20,3:30,4:40的寄生率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各比例的羽化率间均有差异,其中2:20的寄生率和羽化率均是最高,分别为55.8%和51.6%。3.草地螟幼虫密度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功能反应伞裙追寄蝇对草地螟幼虫的寄生量随着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寄生量会趋于稳定,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由此可得到伞裙追寄蝇功能反应数学模型为:Na=3×0.4276N0/(1+0.4276×0.3239N0);伞裙追寄蝇寻找效应随着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4276/(1+0.4276×0.0.3239N0),每个草地螟遭遇伞裙追寄蝇的概率也随草地螟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π(t)=0.4276/(1+0.4276×0.3239N0),未被攻击的草地螟幼虫概率也随着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其数学模型为:P(t)=exp[-0.4276×3/(1+0.4276×0.3239N0)]。4.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利用Y型嗅觉仪对雌蝇选择性行为测定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对几种鳞翅目昆虫幼虫和幼虫粪便的趋性顺序相同,依次为:草地螟>粘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苜蓿夜蛾;对不同寄主的羽化率测定结果为粘虫的羽化率最高为70.2%。伞裙追寄蝇对寄主的选择性行为可能与寄主昆虫的活跃程度和其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有关。
吴晋华,刘爱萍,徐林波,高书晶,黄海广,徐忠宝[8](2011)在《不同的球孢白僵菌对草地螟的毒力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16个分离自内蒙古地区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致病力作了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6个菌株对草地螟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率,但毒力强弱有所不同。通过对16个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1个毒力相对较强,有效死亡率(僵虫率)仍较高的菌株S3。同一个菌株处理下,草地螟幼虫的累积死亡率随孢子浓度增加而上升,接种后的幼虫死亡数逐日减少。说明累积死亡率是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升;菌株的半死亡时间(LT50)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温素英,王永良,青格乐,高巧玲[9](2011)在《草地螟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生活史及发生危害的规律十分复杂,具有杂(广)食性、群居性、隐蔽性及突发性、暴发性、迁飞性等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已发生3次周期性暴发,目前还处在第3个猖獗为害周期。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是草地螟的主要虫源地和发生灾害区。概述了草地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分布、为害特点以及在内蒙古的危害情况等,并就防控策略、设灯诱杀成虫、制作竹筒鸟巢招引天敌、田间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黄绍哲[10](2010)在《我国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时空动态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 (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北方农牧业生产的一种重大害虫。在长期适应北纬36°-53°的狭长地带的干旱和寒冷气候带中形成的迁飞和滞育两种重要的生活史对策,是草地螟能够在这些地区生存并且其种群动态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揭示草地螟种群的时空动态规律,无论是对于促进草地螟相关研究邻域的发展,还是对于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水平,减少草地螟造成的灾害损失,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认真总结分析了我国草地螟的发生危害特征、国内外已有研究进展的同时,针对国内外对草地螟种群时空动态规律研究比较薄弱的现状,采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原理,并结合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对我国1953-2008年草地螟种群的时间动态特征、大发生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我国与俄罗斯及蒙古国草地螟大发生的虫源关系等开展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结果,主要的为:明确了我国草地螟种群动态具有周期性大发生的特点,大发生类型属于周期性勃发式,且草地螟的大发生特征与研究尺度或涉及的范围紧密相关。对全国草地螟幼虫种群、内蒙自治区幼虫种群和农区幼虫种群,以及河北康保县一代幼虫种群和农区一代幼虫种群,河北康保县草地螟成虫种群进行自相关分析和相空间轨迹分析的结果表明:在1953-2008年间,全国和内蒙自治区尺度上草地螟的大发生均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即1953-1959,、1978-1984和1996-2008三个大发生周期,其大发生类型均属于周期性勃发式大发生,而在1996-2008大发生周期内则呈现出了持续性勃发式大发生和周期性的特征;在康保县范围内,草地螟种群的时间种群动态规律则相对比较复杂,仅农区一代幼虫种群表现出周期性勃发式大发生的特点,而草地螟幼虫种群和成虫种群则无明显的自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草地螟种群时空动态规律与涉及的范围或研究的尺度紧密相关。因此,无论是对草地螟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还是对草地螟预测预报和监控工作的开展均应尽可能从大尺度着手。在研究明确了环境温湿度是影响我国草地螟种群动态规律的主要环境因子的同时,研究比较了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明确了华北地区越冬种群是东北地区草地螟大发生的主要虫源之一。在研究明确了成虫盛发期的环境温湿度可以显着影响成虫种群和次代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了在成虫盛发期湿度大于44%,环境温度在19°C-25°C的区域内,幼虫的大发生显着高于其他区域。所得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地理及环境条件的差异,特别是一代幼虫大发生期间的7月上中旬环境温度的影响,华北地区一、二代幼虫均可以滞育形成次年的越冬虫源,而东北地区仅在二代幼虫大发生年才有数量较多的越冬虫源。另外,华北地区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在盛发期主导的西南气流携带下,可迁往东北地区,形成东北地区发生危害的主要虫源。在研究揭示了中国、俄罗斯亚洲部分和蒙古国的草地螟大发生具有高度同步性的同时,研究明确了在这三国相邻的草地螟区域内,存在着有利于越冬代和一代草地螟成虫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东部地区向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迁入的高空气流,而大量一代成虫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东部地区的迁入是我国2008年二代幼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用相位分析对我国、俄罗斯及蒙古草地螟大发生历史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1978~1984年期间,中国和蒙古,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和俄罗斯东、西西伯利亚地区的草地螟同步大发生年份分别为4,3,1和5年,在1985~1995年间草地螟处于同步低发期的年份分别为9,11,9和8年,而在1996~2008年的草地螟同步发生年份分别为2,4,8,11年,表明这些区域内的草地螟种群具有密切的关系;对草地螟越冬代和一代成虫盛发期间中国海拉尔,俄罗斯赤塔,蒙古乔巴山三地草地螟迁飞高度(850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这些区域内的高空盛行西北风,有利于草地螟成虫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东北向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迁入;对2008年这三个国家的一代草地螟成虫盛发期的风场和迁飞轨迹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二代幼虫大发生的虫源系来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东部地区,以及中俄和中蒙边境地区一代草地螟成虫。因此,我国草地螟大发生虫源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的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首次获得的结果为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明确了我国草地螟大发生成虫种群,越冬幼虫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且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各向异性。运用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草地螟大发生成虫种群和越冬幼虫的半方差函数进行结构分析,并基于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对各变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克立格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草地螟大发生成虫种群和由其产生的越冬幼虫均呈聚集分布,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各向异性,半方差函数的变程分别为153.18~407.37公里,137.64~293.04公里,主变程方向分别为63.2°和65.5°,而其块金系数分别为0.11和0.45。二者的主要聚集方向集中在西南至东北方向上,且大发生期的成虫种群的聚集程度和最大相关范围亦明显高于越冬幼虫。而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次要越冬区的基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结果表明,草地螟在我国主要发生区范围内呈明显的聚集分布,主要的聚集方向为西南至东北方向,而由于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因此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大的聚集范围。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应用自相关分析和相空间轨迹分析方法,首次确定了我国草地螟种群55年时间序列动态规律并具有周期性大发生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种群动态规律与涉及的尺度紧密相关:涉及的范围越广,成虫和幼虫的自相关关系均越密切;2)在研究明确了我国草地螟的发生危害程度主要受环境温湿条件影响的基础上,首次分析比较了我国华北和东北两大主要草地螟发生危害区的草地螟种群动态规律及虫源关系:华北地区的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可以随着气流迁飞到东北地区,因此华北地区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虫源地之一。3)通过对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草地螟大发生同步性,三国相邻区域的高空气流条件,以及2008年我国一代成虫和二代幼虫大发生的虫源的科学分析,确定了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以及蒙古国的草地螟也是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的主要虫源。4)运用地理统计学方法对我国草地螟大发生成虫和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结构分析,首次明确了我国草地螟具有聚集分布的特点,且成虫的聚集程度高于越冬幼虫,而二者的聚集方向均为西南至东北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我国迁飞性害虫研究概况 |
| 1.2 种群动态监测在迁飞性害虫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 |
| 1.2.1 全国尺度的迁飞性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 1.2.2 基于种群动态的行为参数和迁飞轨迹分析及宏观背景拟合 |
| 1.3 东亚迁飞场中渤海湾通道的指示作用 |
| 1.3.1 跨渤海湾迁飞的昆虫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
| 1.3.2 明确多种昆虫的季节性跨区域迁飞规律 |
| 1.3.3 证实多种昆虫自然种群的远距离迁飞现象 |
| 1.3.4 对已有迁飞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
| 1.4 小地老虎迁飞研究进展 |
| 1.4.1 国外关于小地老虎远距离迁飞的现象和证据 |
| 1.4.2 中国小地老虎远距离迁飞和发生区划的初步判断 |
| 1.4.3 中国小地老虎跨海迁飞行为及其指示作用 |
| 1.5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昆虫迁飞研究 |
| 1.5.1 昆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 |
| 1.5.2 远距离迁飞的重要农业害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7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7.1 研究目标 |
| 1.7.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迁飞动态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监测地点 |
| 2.1.2 监测工具 |
| 2.1.3 监测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年度诱虫量 |
| 2.2.2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年度性别比率 |
| 2.2.3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季节性动态及其最优时间格局 |
| 2.2.4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关键发生期 |
| 2.2.5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季节性蛾峰诱虫量 |
| 2.2.6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春季蛾峰的对应分析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发生动态与区划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监测地点 |
| 3.1.2 监测方法 |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中国小地老虎发生区划及其种群动态对应关系 |
| 3.2.2 中国不同生态区小地老虎成虫地面种群与高空种群的数量相关性 |
| 3.2.3 小地老虎成虫地面种群年度诱虫量 |
| 3.2.4 小地老虎成虫地面种群季节性动态及其最优时间格局 |
| 3.2.5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成虫关键发生期及其演变趋势 |
| 3.2.6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成虫发生量及其演变趋势 |
| 3.2.7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幼虫发生量和为害情况及其演变趋势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气候变暖对小地老虎种群发生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监测地点 |
| 4.1.2 监测方法 |
|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以1月份等温线指示的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变化 |
| 4.2.2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关键发生期内的气温变化趋势 |
| 4.2.3 气候变暖对小地老虎成虫关键发生期的影响 |
| 4.2.4 气候变暖对小地老虎发生量及其为害情况的影响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小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危害损失发展趋势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全国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危害损失统计 |
| 5.1.2 主要农作物受害损失的经济价值测算 |
| 5.1.3 防治地老虎投入的农药成本经济价值测算 |
| 5.1.4 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实际损失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全国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危害损失概况 |
| 5.2.2 主要农作物受害的经济损失 |
| 5.2.3 防治地老虎投入的农药成本 |
| 5.2.4 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的两种模式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 6.2 亟待开展的工作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研究区域概况 |
| 2 内蒙古草原虫害发生状况现状分析 |
| 2.1 内蒙古草原虫害监测研究现状 |
| 2.1.1 常规调查: |
| 2.1.2 固定监测: |
| 2.1.3 农牧民测报员体系建设: |
| 2.1.4“3S”技术应用: |
| 2.1.5 建立草原害虫监测预警体系: |
| 2.2 内蒙古草原虫害防治生产实践分析 |
| 2.2.1 化学防治: |
| 2.2.2 生物防治: |
| 2.2.3 生态治理: |
| 2.2.4 施药方法: |
| 3 内蒙古草原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
| 3.1 防治情况 |
| 3.2 防治效益分析 |
| 3.2.1 经济效益 |
| 3.2.1. 1 每667 m2新增纯收益: |
| 3.2.1. 2 推广规模: |
| 3.2.1. 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 |
| 3.2.2 生态效益: |
| 3.2.3 社会效益: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环境因子对草地螟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1.2 草地螟的密度效应研究现状 |
| 1.1.3 种群调节机制研究现状 |
| 1.1.4 生态位模型研究现状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第二章 不同发育阶段温湿度对草地螟存活、发育、飞行、生殖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第一节 温湿度组合对草地螟卵孵化、幼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虫源 |
| 1.2 实验设计与处理 |
| 1.3 数据处理 |
| 2.结果分析 |
| 2.1 温湿度对卵孵化的影响 |
| 2.2 温湿度对 1 - 5 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
| 2.3 温湿度对幼虫期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
| 3.讨论 |
| 第二节 幼虫期温湿度组合对草地螟成虫羽化率,虫重,飞行能力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虫源 |
| 1.2 实验设计与处理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幼虫期不同温湿度处理后虫茧历期、初羽化蛾重、羽化率及雌蛾率变化 |
| 2.2 幼虫期不同温湿度处理后成虫飞行能力的变化 |
| 2.3 幼虫期温湿度对草地螟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
| 2.4 幼虫期温湿度对草地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三节 幼虫期及成虫期温湿度对草地螟生殖能力及主要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幼虫及成虫期不同温湿度对草地螟成虫生殖力及寿命的影响 |
| 1.2 幼虫及成虫期不同温湿度对草地螟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幼虫及成虫期温湿度对草地螟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
| 2.2 幼虫及成虫期温湿度对草地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
| 2.3 幼虫及成虫期不同温湿度下草地螟生命表参数的变化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成虫所处温湿条件对草地螟飞行和生殖的影响 |
| 第一节 温度对草地螟飞行能力、能源物质及飞行后生殖能力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虫源 |
| 1.2 不同温度吊飞处理对草地螟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
| 1.3 不同温度吊飞对草地螟生殖能力的影响 |
| 1.4 数据处理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温度吊飞草地螟飞行能力变化 |
| 2.2 不同温度吊飞对草地螟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
| 2.3 不同温度吊飞对草地螟糖元含量的影响 |
| 2.4 不同温度吊飞对草地螟成虫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5 不同温度吊飞后对草地螟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二节 湿度对草地螟飞行能力及飞行后生殖能力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虫源 |
| 1.2 实验装置 |
| 1.3 实验设计 |
| 1.4 数据处理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草地螟在不同湿度飞行能力的变化 |
| 2.2 草地螟在不同湿度下飞行后生殖能力的变化 |
| 2.3 草地螟在不同湿度下飞行后生殖能力的与飞行能力的关系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三节 温度、相对湿度对草地螟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虫源 |
| 1.2 实验设计 |
| 1.3 测试装置与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结果分析 |
| 2.1 不同日龄成虫自主飞行活动的变化 |
| 2.2 温度对成虫自主飞行活动的影响 |
| 2.3 相对湿度对成虫自主飞行活动的影响 |
| 2.4 测试过程中成虫自主飞行活动的变化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四节 成虫期不同温湿度处理对草地螟生殖力及寿命的影响 |
| 1.材料方法 |
| 1.1 实验虫源及生殖力、寿命参数的获取 |
| 1.2 日产卵量及雌蛾存活率模型拟合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成虫期不同温湿度对草地螟生殖力的影响 |
| 2.2 成虫期不同温湿度对草地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
| 2.3 成虫期不同温湿度对单日产卵影响模型拟合 |
| 2.4 草地螟雌成虫存活率变化情况Weibull模型拟合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草地螟发生危害的环境特征研究 |
| 第一节 草地螟迁飞发生相关环境因子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二节 草地螟越冬存活相关环境因子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三节 康保历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影响因子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地点 |
| 1.2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 2.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节 2008年二代幼虫大发生成因分析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五节 2009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情况分析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气候数据来源 |
| 1.2 遥感数据来源 |
| 1.3 温湿度适宜性区域划分 |
| 1.4 虫情数据来源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越冬虫源情况 |
| 2.2 2009 年春夏季气候异常 |
| 2.3 2009 年 4 - 7 月草地螟适生环境分析 |
| 2.4 200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情况 |
| 2.5 2009 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情况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草地螟越冬区预测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Maxent模型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气候变化情况 |
| 2.2 Maxent模型的预测评价 |
| 2.3 气候变化下草地螟越冬区空间格局变化 |
| 2.4 气候变化下草地螟越冬区面积变化 |
| 3.结论与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 6.1 本文主要的结论 |
| 6.1.1 温湿度对草地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 6.1.2 温湿度对草地螟飞行能力及飞行后生殖能力的影响 |
| 6.1.3 温湿度对草地螟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
| 6.1.4 草地螟迁飞及越冬相关因子 |
| 6.1.5 康保历年一代草地螟幼虫发生相关因子 |
| 6.1.6 2008 年二代幼虫大发生原因 |
| 6.1.7 2009 年草地螟一代幼虫发生情况分析 |
| 6.1.8 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草地螟越冬区变化 |
| 6.2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吊飞日龄和次数对草地螟成虫飞行能力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
| 附件2 草地螟飞行定向初探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材料与方法 |
| 1.1植物 |
| 1.2供试虫源 |
| 1.3草地螟阿格姬蜂发育及形态观察 |
| 1.4草地螟阿格姬蜂年生活史、田间寄生率及性比的调查 |
| 1.5生活习性观察 |
| 1.5.1草地螟阿格姬蜂交尾、产卵及生殖方式观察 |
| (1) 羽化观察 |
| (2) 交尾行为观察 |
| (3) 产卵行为观察 |
| (4) 生殖方式观察 |
| 1.5.2 几种因素对草地螟阿格姬蜂寿命的影响 |
| (1) 不同营养、温度条件对成虫寿命 (未产卵) 的影响 |
| (2) 营养条件对阿格姬蜂成虫寿命 (产卵后) 的影响 |
| 1.5.3阿格姬蜂对不同龄期寄主的选择性 |
| 1.6数据统计及分析 |
| 2结果与分析 |
| 2.1草地螟阿格姬蜂形态特征 |
| 2.2草地螟阿格姬蜂年生活史、田间寄生率及性比 |
| 2.2.1草地螟阿格姬蜂生活史 |
| 2.2.2草地螟阿格姬蜂田间寄生率 |
| 2.2.3草地螟阿格姬蜂自然性比 |
| 2.3生活习性 |
| 2.3.1草地螟阿格姬蜂羽化、交尾、产卵及生殖方式 |
| (1) 羽化观察 |
| (2) 交尾行为 |
| (3) 产卵行为 |
| (4) 生殖方式 |
| 2.3.2几种因素对草地螟阿格姬蜂寿命的影响 |
| 2.3.2.1不同营养、温度条件对成虫寿命 (未产 |
| 2.3.2.2营养条件对阿格姬蜂成虫寿命 (产卵后) 的影响 |
| 2.3.3阿格姬蜂对不同龄期寄主的选择性 |
| 2.3.4趋光性与向上性 |
| 3小结与讨论 |
| 3.1草地螟阿格姬蜂发育及形态观察 |
| 3.2草地螟阿格姬蜂田间寄生率 |
| 3.3草地螟阿格姬蜂的交尾、产卵及生殖方式 |
| 3.4不同条件 (营养、温度等) 对草地螟阿格姬蜂寿命的影响。 |
| 3.5阿格姬蜂对不同龄期寄主的选择性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1 草地螟研究现状 |
| 1.1.2 草地螟天敌研究现状 |
| 1.1.3 寄生蜂滞育的环境影响因子 |
| 1.1.4 利它素对寄生蜂选择行为的影响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草地螟阿格姬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
| 2.3.2 阿格姬蜂的寄生功能反应 |
| 2.3.3 阿格姬蜂对不同寄主趋性行为研究 |
| 2.3.4 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 |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草地螟阿格姬蜂生物学特性观察 |
| 3.1.1 草地螟阿格姬蜂形态特征 |
| 3.1.2 草地螟阿格姬蜂生活史 |
| 3.1.3 草地螟阿格姬蜂田间寄生率 |
| 3.1.4 草地螟阿格姬蜂自然性比 |
| 3.1.5 草地螟阿格姬蜂羽化、交尾、产卵及生殖方式 |
| 3.1.6 几种因素对草地螟阿格姬蜂寿命的影响 |
| 3.1.7 阿格姬蜂对不同龄期寄主的选择性 |
| 3.1.8 趋光性与向上性 |
| 3.2 草地螟阿格姬蜂的寄生功能反应 |
| 3.2.1 草地螟阿格姬蜂对寄主幼虫密度功能反应 |
| 3.2.2 生物防治指标的研究 |
| 3.2.3 草地螟阿格姬蜂对草地螟的寻找效应 |
| 3.2.4 相互干扰对草地螟阿格姬蜂寄生寄主幼虫的影响 |
| 3.3 草地螟阿格姬蜂成虫对不同寄主的趋性行为 |
| 3.3.1 阿格姬蜂雌蜂对不同幼虫气味的趋性行为测定 |
| 3.3.2 草地螟阿格姬蜂雌蜂对不同供试寄主幼虫虫粪的趋性 |
| 3.3.3 草地螟阿格姬蜂对不同供试寄主寄生情况测定 |
| 3.4 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诱导和滞育茧的冷藏 |
| 3.4.1 滞育状态下草地螟阿格姬蜂幼虫各发育阶段发育时间 |
| 3.4.2 温度和光周期对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的影响 |
| 3.4.3 草地螟阿格姬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态 |
| 3.4.4 低温贮藏对草地螟阿格姬蜂羽化的影响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草地螟研究进展 |
| 1.1.1 草地螟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 1.1.2 草地螟的危害及分布 |
| 1.1.3 草地螟防治方法 |
| 1.2 寄生蜂 |
| 1.2.1 寄生蜂的种类 |
| 1.2.2 草地螟寄生蜂的保护利用 |
| 1.3 寄生蝇 |
| 1.3.1 寄蝇种类的介绍 |
| 1.3.2 寄生蝇的寄生方式 |
| 1.3.3 寄蝇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 |
| 1.3.4 蝇种的保护及利用 |
| 1.4 寄主植物和寄主幼虫挥发物对寄生蝇行为的影响 |
| 1.4.1 寄主植物对寄生蝇行为的影响 |
| 1.4.2 寄主幼虫对寄蝇行为的影响 |
| 1.4.3 寄主 - 寄主植物复合体信息化合物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
| 1.5 伞裙追寄蝇的研究进展 |
| 1.5.1 分类地位 |
| 1.5.2 形态特征 |
| 1.5.3 生活习性 |
| 1.5.4 寄主种类调查 |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伞裙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伞裙追寄蝇生活史 |
| 2.2.2 伞裙追寄蝇的生活习性 |
| 2.2.3 伞裙追寄蝇产卵寄生行为 |
| 2.2.4 补充营养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 2.2.5 温度条件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 2.2.6 储存时间对伞裙追寄蝇成蝇羽化率的影响 |
| 2.2.7 草地螟幼虫的密度对伞裙追寄蝇寄生能力的影响 |
| 2.2.8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而密度不同的试验 |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伞裙追寄蝇生活史 |
| 2.4.2 伞裙追寄蝇的生活习性 |
| 2.4.3 伞裙追寄蝇产卵寄生行为 |
| 2.4.4 补充营养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 2.4.5 温度条件对伞裙追寄蝇成虫寿命的影响 |
| 2.4.6 低温储藏对伞裙追寄蝇成蝇羽化率的影响 |
| 2.4.7 草地螟幼虫的密度对伞裙追寄蝇寄生能力的影响 |
| 2.4.8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而密度不同的试验 |
| 2.5 小结与讨论 |
| 2.5.1 伞裙追寄蝇的生物特性 |
| 2.5.2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密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
| 2.5.3 草地螟幼虫密度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功能反应影响试验 |
| 3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供试虫源 |
| 3.1.2 行为测定装置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供试寄主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 3.2.2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供试寄主的寄生率及羽化率测定 |
| 3.3 数据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
| 3.4.2 成蝇对不同寄主的寄生及羽化情况 |
| 3.5 小结与讨论 |
| 4 结论 |
| 4.1 伞裙追寄蝇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 4.2 伞裙追寄蝇和草地螟幼虫密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
| 4.3 草地螟幼虫密度对伞裙追寄蝇的寄生功能反应 |
| 4.4 伞裙追寄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菌株、虫源 |
| 1.2 试验方法 |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草地螟感染白僵菌症状 |
| 2.2 不同菌株球孢白僵菌致病力存在差异 |
| 2.3 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S3菌株对草地螟幼虫的毒力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草地螟概述 |
| 1.1 草地螟学名 |
| 1.2 草地螟分布 |
| 1.3 草地螟寄主 |
| 1.4 为害特点 |
| 2 形态特征 |
| 2.1 成虫 |
| 2.2 卵椭圆形, 0.5 mm×1.0 mm, 乳白色, 有光泽, 分散或2~12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 |
| 2.3 幼虫 |
| 2.4 蛹长14 mm, 淡黄色。 |
| 2.5 土茧长40 mm, 宽3~4 mm。 |
| 3 生活习性 |
| 4 发生规律 |
| 5 危害情况 |
| 6 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
| 6.1 综防统治防控策略 |
| 6.2 物理防治 |
| 6.3 生物防治 |
| 6.4 化学防治与科学用药 |
| 7 综合防治效益分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1.1 草地螟发生历史及研究概况 |
| 1.1.1.1 草地螟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 1.1.1.2 草地螟的迁飞 |
| 1.1.1.3 草地螟的种群时空动态 |
| 1.1.1.4 草地螟大发生虫源 |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 |
| 1.2.1.1 关于昆虫种群长时间动态类型的讨论 |
| 1.2.1.2 害虫种群大发生类型的划分 |
| 1.2.2 昆虫种群空间动态理论及研究方法 |
| 1.2.2.1 地理统计学(Geostatistics, GS)的基本原理 |
| 1.2.2.2 地理统计方法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 1.2.2.3 空间分析实现的技术手段 |
| 1.2.3 迁飞害虫的虫源与大发生关系的研究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第二章 我国草地螟种群时间动态特征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数据来源 |
| 2.2.2 自相关分析 |
| 2.2.3 相空间轨迹分析 |
| 2.2.4 草地螟大发生类型划分 |
| 2.2.5 其他统计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空间尺度下草地螟种群的自相关分析 |
| 2.3.1.1 全国草地螟幼虫种群的自相关分析 |
| 2.3.1.2 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的自相关分析 |
| 2.3.1.3 内蒙古自治区农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的自相关分析 |
| 2.3.1.4 河北康保县一代草地螟幼虫种群自相关分析 |
| 2.3.1.5 河北康保县农区一代草地螟幼虫种群自相关分析 |
| 2.3.1.6 河北康保县草地螟成虫种群自相关分析 |
| 2.3.2 不同空间尺度下草地螟种群相空间轨迹分析 |
| 2.3.2.1 全国草地螟幼虫种群相空间轨迹分析 |
| 2.3.2.2 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相空间轨迹分析 |
| 2.3.2.3 内蒙古自治区农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相空间轨迹分析 |
| 2.3.2.4 河北康保县农区一代草地螟幼虫种群相空间轨迹分析 |
| 2.3.3 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类型划分 |
| 2.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数据来源 |
| 3.2.1.1 虫情资料 |
| 3.2.1.2 气象资料 |
| 3.2.1.3 各地海拔高度数据 |
| 3.2.2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
| 3.2.3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成虫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
| 3.2.4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
| 3.3.1.1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 3.3.1.2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种群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
| 3.3.2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成虫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
| 3.3.2.1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成虫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 3.3.2.2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成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
| 3.3.3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
| 3.3.3.1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 3.3.3.2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幼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草地螟大发生虫源关系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草地螟大发生数据来源 |
| 4.2.2 相位分析 |
| 4.2.3 运转风 |
| 4.2.4 轨迹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相位分析 |
| 4.3.2 高空风向分布 |
| 4.3.3 2008 年草地螟一代成虫大发生虫源分析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我国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的个案分析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虫情资料来源 |
| 5.2.2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的生物地理统计分析 |
| 5.2.2.1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数据的探索性分析 |
| 5.2.2.2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数据的自相关分析 |
| 5.2.2.3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分布的空间估计 |
| 5.2.3 其他数理统计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数据的探索性分析 |
| 5.3.1.1 数据分布检验 |
| 5.3.1.2 异常值检测和空间结构探索 |
| 5.3.2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的函数拟合与估计 |
| 5.3.2.1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函数的拟合及其含义 |
| 5.3.2.2 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的估计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 6.1 本文主要结论和讨论 |
| 6.2 未来研究方向及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