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血栓止血试验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血栓、止血试验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丁永胜[1](2020)在《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因其有着活血止血双向作用的特性,在医疗保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药物疗效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越来越深入,解决了三七质量控制中的大部分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尚未解决,如:因三七有效成分群尚未完全明确,现建立的以化学成分含量为依据的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完全反映三七真实药效;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缺乏系统的现代化学及药理学数据支撑。通过前期研究及文献查阅了解到三七活血有效成分主要为三七总皂苷,而三七总皂苷具体组成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三七总皂苷含量与三七性状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无统一定论,因此,仅以几个三七皂苷单体含量为评价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以三七性状特征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收集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以活血功效为切入点,利用谱-效相关法深入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以三七有效成分群含量为依据,结合三七谱-效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能够反映三七真实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以活血药效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方法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收集范围,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三七种植资源分布和市场销售的情况并收集产地信息明确的三七样品,以70%乙醇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所收集到的三七样品,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三七药物谱研究取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有目的地制备谱图差异明显的14批次三七样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提升仪器分析检测化学成分的能力,建立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得到三七的药物谱。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采用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观察具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的影响,初步评价14批次三七活血作用强弱。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测具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脑体指数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三七活血作用强弱。最终得到三七抗毛细管凝血时间药效谱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谱。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的综合药效指标、三七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将药物谱分别与单一药效指标和综合药效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三七的抗毛细管凝血有效成分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有效成分群和三七活血作用的有效成分群。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采用HPLC法检测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含量,通过灰色关联法结合活血有效成分群各指标药效系数,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三七质量,并依据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设置商品规格等级阈值,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三七质量评价及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结果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三七种植地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和玉溪地区,广西仅德保、坡洪等地有少量种植。市场销售三七主产于云南,集散于文山。本研究共收集到5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样品,对所收集到的样品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三七70%乙醇提取物干膏,发现所收集到的50批次三七样品出膏率范围为24.41%~50.31%,说明各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或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材料。2三七药物谱研究通过对14批次三七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23个共有成分,指认了其中 12 个成分(N-R1、G-Rg1、G-Re、20(R)N-R2、G-Rg2、G-Rh1、G-Rb1、G-Rc、G-Rb2、G-Rd、N-Ft1、20(R)G-Rh2),均为皂苷类化合物。对已指认的 12个共有成分和11个未指认成分分别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获取了三七的药物谱。14批次三七12个共有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在0.61%~1.29%、3.90~5.90%、0.42%~1.23%、0.06%~0.11%、0.21%~0.61%、0.14%~0.27%、1.82%~3.70%、0.03%~0.07%、0.08%~0.21%、0.75%~1.30%、0.03%~0.15%、0.04%~0.15%范围内。以上结果说明14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继续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批次三七的活血效果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显示,14批次三七凝血时间范围为59.17~97.08 s,与空白组比较均可显着延长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结果显示,14批次三七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及脑体指数范围分别为5.87%~32.08%、79.76%~81.45%、0.59%~0.66%,14批次三七给药组各药效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为谱-效相关法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提供了丰富的药效学信息。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建立了三七的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和活血作用综合药效谱。药物谱-抗毛细管凝血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20个化合物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1、G-Rb2和G-Re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贡献度最高,(R)N-R2、G-Rh1对该指标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药物谱-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17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梗死面积起正向作用;15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失水率起正向作用;9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体指数起正向作用。药物谱-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8个成分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2、G-Rc、G-Rd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贡献度最大,(R)N-R2、G-Rh1、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负向作用。药物谱-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7个化合物对活血综合药效指标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学成分中,G-Rb2、G-Rc、G-Rd、N-R1、G-Rb1五种成分对三七活血作用所作贡献较大,G-Rh1、(R)N-R2、N-Ft1对三七活血作用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无论体外、体内实验G-Rh1、(R)N-R2均对三七活血指标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综合药效也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说明G-Rh1、(R)N-R2、N-Ft1可能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利用HPLC法对50批次三七进行了活血有效成分的定量/半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成功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50批次三七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范围为0.4170~0.5210,相对加权关联度越大,三七质量越优。人为设置三七商品等级相对加权关联度阈值,初步将50批次三七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相对加权关联度≥ 0.5000;Ⅱ级:0.5000>相对加权关联度≥ 0.4600;Ⅲ级:0.4600>相对加权关联度≥0.4200;Ⅳ级:0.4200>相对加权关联度),检测的50批三七中Ⅰ级8批次,Ⅱ级14批次,Ⅲ级26批次,Ⅳ级2批次。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谱-效相关的三七活血作用有效成分群的快速筛选方法,为全面揭示三七有效成分群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中药材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提供了借鉴。2.首次采用熵值法综合体外、体内活血药效指标,利用谱-效相关法明确了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为三七质量评价研究、临床合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3.以有效成分的药效系数为权重、含量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能够反映三七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为三七及其他多指标成分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周翔[2](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疾病活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UC患者造成的影响,并简要概述针对我国感染HP人群根除治疗指征的见解。方法本研究将会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病历系统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例UC患者和208例功能性肠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之间的差异;将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度、病变累及范围分组,分别对比组内患者PLT、MPV、部分炎症指标、部分凝血及血栓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将前一部分中,病历资料中包含14C-呼气试验(14C-UBT)结果的UC患者52例及功能性肠病患者120例再次分为两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HP的感染状况;将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度、病变累及范围分组,分别对比组内患者HP的感染状况。结果第一部分:UC患者的PLT高于对照组患者,MPV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与UC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MPV与之呈负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肠道病变累及范围呈正相关(p<0.05),余指标与之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UC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与疾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与肠道病变累及范围呈负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MPV能够反映UC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UC患者具有潜在的血栓前状态,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HP感染可能对UC患者具有保护作用,根除HP的指征需谨慎把握。

田广宇[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规律。为临床合理、有效、安全应用活血类药物提供指导,为新版《中国药典》关于活血类药物剂量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客观依据,为深化活血类药物的研究提供支持。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公开出版的医案、医话,通过合理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处方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对处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国医大师处方数据库”(DB-GYDS)。按药物名称进行搜索,从数据库中提取活血类药物的处方作为数据集,基于SPSS23.0以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0软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药物的剂量应用规律以及代表性药物(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的主治疾病规律与配伍规律。结果:1.DB-GYDS中含川芎方剂1766首,川芎的剂量阈175g,平均剂量(9.46±5.19)g,P10P90为5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过药典量上限的方剂占川芎处方的(以下简称超量处方率)19.71%;含延胡索方剂647首,延胡索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2.21±4.39)g,P10P90为92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8.33%;含郁金方剂1016首,郁金剂量阈1.532g,平均剂量(11.09±3.80)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3.07%;含五灵脂方剂217首,剂量阈560g,平均剂量(10.35±5.54)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17.97%;乳香方剂129首,剂量阈0.520g,平均剂量(7.47±3.42)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70.54%;没药方剂144首,剂量阈0.520g,平均剂量(7.19±3.43)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6g,超量处方率64.58%;降香方剂126首,剂量阈1.515g,平均剂量(7.16±3.65)g,P10P90为2.412g,最常用剂量为10g,处方剂量无超过药典量上限者;丹参方剂2282首,剂量阈1.550g,平均剂量(18.03±6.87)g,,P10P90为10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39.70%;红花方剂995首,剂量阈130g,平均剂量(9.42±3.31)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9g,超量处方率17.19%;桃仁方剂1236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1.02±3.46)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29.85%;益母草方剂554首,剂量阈6120g,平均剂量(19.60±14.23)g,P10P90为9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3.43%;泽兰方剂293首,剂量阈250g,平均剂量(12.39±5.01)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8.23%;鸡血藤方剂375首,剂量阈650g,平均剂量(20.66±7.63)g,P10P90为12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53.87%;土鳖虫方剂167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7.89±3.03)g,P10P90为51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5.39%;莪术方剂324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1.28±4.47)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4.57%;三棱方剂129首,剂量阈420g,平均剂量(10.60±3.43)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1.78%;水蛭方剂220首,剂量阈130g,平均剂量(5.62±3.68)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3g,超量处方率57.73%;穿山甲方剂247首,剂量阈为345g,平均剂量(9.94±4.56)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13.77%。2.丹参治疗的高频疾病为胸痹心痛病、心悸病、月经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行气药、解表药、安神药、化痰药等不同类别的药物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病的治疗窗950g,在“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2组、76条规则,当支持度≥35%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党参、丹参-麦冬、丹参-黄芪。治疗心悸病的治疗窗550g,“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68组、62条规则,支持度≥35%时,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麦冬、丹参-茯苓、丹参-炙甘草、丹参-桂枝、丹参-黄芪、丹参-五味子。治疗月经病的治疗窗530g,“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72组、102条规则,支持度≥35%时,获得核心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茯苓、丹参-香附、丹参-当归-白芍。3.川芎治疗的高频疾病为月经病、头痛病、胸痹心痛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等类别的药物配伍。川芎治疗月经病的治疗窗318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9”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44组、规则60条,支持度≥30%的条件下,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川芎-当归-白芍、川芎-当归-香附、川芎-当归-熟地黄、川芎-当归-益母草、川芎-当归-党参。川芎治疗头痛病的治疗窗为375g,在“支持度≥15%,置信度=1”的条件下,获得药物组合47组、规则34条,支持度≥25%的条件下,获得核心药对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红花、川芎-甘草、川芎-赤芍、川芎-细辛、川芎-天麻、川芎-白芍、川芎-白芷、川芎-菊花。川芎治疗胸痹心痛病的治疗窗为330g,“支持度≥25%,置信度=1”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39组、规则23条,当支持度≥40%时,获得核心药对为川芎-丹参-黄芪、川芎-赤芍、川芎-当归、川芎-麦冬。4.水蛭治疗的高频疾病为中风病。常与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化痰药、止血药、泻下药等药物配伍。治疗中风病的治疗窗为120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0组、规则107条,在支持度≥40%的条件下,获得治疗中风病的核心药对水蛭-川芎、水蛭-地龙、水蛭-桃仁、水蛭-丹参、水蛭-赤芍。5.土鳖虫治疗的高频疾病为风湿痹病与内科癌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等相配伍。治疗风湿痹病的治疗窗为4.515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36组高频药物组合以及45条规则;支持度≥30%时,获得5组核心药物组合:土鳖虫-当归-甘草、土鳖虫-制川乌、土鳖虫-桂枝、土鳖虫-鸡血藤、土鳖虫-威灵仙。土鳖虫治疗内科癌病的治疗窗为515g。在“支持度≥30%,置信度=1”的条件下,获得29组高频药物组合,25条规则,当支持度≥50%时,获得3组核心药物组合土鳖虫-白花蛇舌草、土鳖虫-半枝莲、土鳖虫-莪术。结论:国医大师对药物的剂量极为重视,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阈弹性普遍较大、遣量灵活;剂量应用有“常”有“变”;小剂量用之较少;临床遣量不完全受《中国药典》对剂量的刚性制约,超量应用已成为一种常态。国医大师对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局限性。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治疗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窗;治疗窗不同,药物发挥的功效亦不同,隐含了较为复杂的量效关系。国医大师的剂量应用可总结为因病遣量、因证遣量、因人遣量、因药遣量的“病-证-人-药”剂量策略。4种药物临床治疗疾病较广泛,针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配伍规律,可总结为病证结合、活用药对增效减毒的“病-证-药”配伍策略。这些规律是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胡利萍[4](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任静[5](2019)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管内发生血栓的关键,而凝血紊乱在本质上则是各个系统间发生多维度的功能异常和失衡,最终形成大量纤维蛋白,堵塞血管,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罹患变应性炎症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同样会发生凝血紊乱,不但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还会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目前,临床逐渐利用生物标志物对发生凝血紊乱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为药物治疗和长期预防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既往临床研究不足,医生们对在不同类型凝血紊乱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病理因素、临床结局的关联性缺乏了解,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或错误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借助队列研究阐释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其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存在同样的趋势,但诊断敏感性随年龄而降低(从100%降至73.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其中STEMI、多支病变血管以及左前降支(LAD)堵塞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显着,并且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后,恢复不良病人D-二聚体在手术后第14天达到峰值,此时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能反映90天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但不能预测手术后1年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2、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水平,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ROC、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OPCAB病人多种病理因素相关,在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Ag临界值可预测OPCAB手术后1年内的严重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发现了vWF:Ag与冠脉介入(PCI)病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将临界值设定为312.0%时,血浆vWF:Ag预测PCI术后病人发生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4.4%,并能反映抗栓治疗后的凝血紊乱的缓解状态。3、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PC: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方差分析、q检验、ROC、χ2检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哮喘病人的PC: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未得到控制病人血浆中PC:A水平高于病情被控制的患者,利用PC:A评价病情是否得到完全控制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0.7%。哮喘病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TNF-α、IL-8和ECP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均显着降低,可敏感反映治疗效果,对病人疾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4、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颗粒过滤法和Acu Star发光分析仪测定不同类型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Ab),用U检验、ROC、χ2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均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合并血栓栓塞的HIT病人的IgG型HIT-Ab水平显着高于孤立性HIT病人,以2.32 U/ml为临界值,高于此水平的病人在15天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显着增高(Log-rankχ2=56.577,P<0.001),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0.0%。在HIT高风险病人中,混合HIT-Ab(定性)阳性率>混合HIT-Ab(定量)>IgG型HIT-Ab;在非HIT病人中,IgG型HIT-Ab的特异性优于混合HIT-Ab(定量),混合HIT-Ab(定量)优于混合HIT-Ab(定性)。5、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检测各项止血指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用U检验、ROC、Kruskal-Wallis H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肝癌病人抗凝血蛋白质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t-PA:A、PAI:A、vWF:Ag、FⅧ:A、FIB、PT和APTT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癌病人存在多系统失衡。在临床监测中,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可作为监测肝癌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预测肝癌病人发生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临界值为549.5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67.1%,可用于对门静脉血栓风险做排除诊断。

许敏[6](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吴昳[7](2019)在《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CD4+T细胞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相关,PD-1和PD-L1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通过研究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单个核细胞后给予阻断和激活PD-1/PD-L1通路后观察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在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1)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2)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在CD3+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情况和在HLA-DR+CD11c+DC+细胞上PD-L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sPD-1和sPD-L1的水平;3)收集40例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病例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anti-PD-1抗体外阻断和sPD-L1蛋白体外刺激PD-1/PD-L信号通路,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上清液中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IFN-γ为(316.50±101.00)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49.70±81.00)pg/ml(P<0.05);IL-4为(292.22±89.0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61.48±110.20)pg/ml(P<0.05;TGF-β的水平是(2545.44±661.53)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3051.69±794.30)pg/ml(P<0.05);IL-17的水平是(10.89±2.92)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26±2.87)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新诊断的ITP患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者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在治疗前(316.01±49.00)pg/ml,治疗后出现下降为(264.27±97.62)pg/ml(P<0.05);IL-4在治疗前(287.00±41.64)pg/ml,治疗后出现上升为(315.52±54.90)pg/ml(P<0.05);TGF-β的水平在治疗前为(2439.41±654.08)pg/ml,治疗后上升为(2962.53±594.23)pg/ml(P<0.05);IL-17的水平在治疗前为(10.85±3.00)pg/ml,治疗后下降为(7.30±1.08)pg/m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D-1+CD3+CD4+T细胞百分比(26.79±8.91)%高于健康对照者(12.06±2.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715,P<0.05);PD-L1+HLA-DR+CD11c+DC细胞百分比(12.75±1.86)%高于健康对照者(4.90±0.80)%,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4)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109.96±24.41)pg/ml与健康对照组(86.05±16.07)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在新诊断的ITP患者(60.69±10.57)pg/ml体内较健康对照组(55.39±12.20)pg/ml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中加入PBS培养48小时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5.49±1.84)ng/ml和IL-17(8.18±1.16)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81)ng/ml和(3.22±0.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2.12±2.57)ng/ml和TGF-β(124.49±27.26)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14.39±1.69)ng/ml和(180.42±59.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新诊断的ITP患者提取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加入CD3+CD28+PHA刺激培养48小时后,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IFN-γ(6.44±1.87)ng/ml和IL-17(10.04±2.32)ng/ml的浓度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3.31±1.23)ng/ml和(5.59±1.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15.81±4.64)ng/ml和TGF-β(143.91±46.88)ng/ml的浓度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21.29±6.30)ng/ml和(209.74±52.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对比阻断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14.04±2.01)ng/ml水平较前(6.44±1.87)ng/ml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5.81±4.64)ng/ml和(14.09±3.84)ng/ml(P=0.076)、TGF-β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152.13±39.93)ng/ml(P=0.401)、IL-17在阻断前后分别是(10.04±2.32)ng/ml和(10.87±1.65)ng/ml(P=0.068),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在ITP组的培养细胞中使用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对比激活通路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IFN-γ的水平分别是(6.44±1.87)ng/ml和(3.25±0.48)ng/ml;IL-4水平分别是(15.81±4.64)ng/ml和(47.62±9.00)ng/ml;TGF-β水平分别是(143.91±46.88)ng/ml和(512.65±175.68)ng/ml;IL-17水平分别是(10.04±2.32)ng/ml和(6.28±2.25)ng/ml,激活通路前后比较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呈现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表现为Th1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占优势,Th2和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低于健康对照组,经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的患者Th1和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和Treg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D4+T细胞亚群的异常情况改善;2)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CD4+T细胞上PD-1和DC细胞上的PD-L1均高表达;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清中sPD-1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D-L1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体外实验anti-PD-1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已经高水平的IFN-γ升高更明显,Th1细胞的优势更明显,而IL-4、TGF-β、IL-17水平的变化在阻断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试验加入sPD-L1激活PD-1/PD-L1通路后ITP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高水平的IFN-γ、IL-17下降,低水平的IL-4、TGF-β升高,改善了CD4+T细胞失衡的情况,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相似,激活该通路改善了ITP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失衡的情况。

王辰[8](2019)在《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以及痔血宁合剂干预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痔核组织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的角度来阐明micro RNAs在痔病患者病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从Xpo1/p53/p66Shc/p16信号传导通路层面,探讨痔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明确痔血宁合剂防治痔病的作用靶点和调控环节。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的30例痔手术病人的痔核组织样本,命名为疾病组;和30例肛瘘手术病人的瘘管旁3cm外正常肛周组织样本,命名为正常组。1.将痔核组织和正常组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痔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VEGFR2蛋白的变化。2.通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疾病组和正常组之间DLK1-DIO3基因组印迹区域micro RNA的差异性表达,并通过micro RNA q PCR进行验证RNA-Seq检测结果确定差异表达的micro RNA。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疾病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cro RNA的结合位点,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q PCR分析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4.通过细胞转染、体外血管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流式细胞术、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和q PCR等技术分析miR-412-5p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5.通过Western blot、Co-IP和Ch IP技术分析miR-412-5p靶向抑制Xpo1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第二部分:通过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的30例痔手术病人的痔核样本(其中15例痔血宁药物干预组每次20 ml,每日3次,1周为1个疗程,1周后予以手术;15例痔疮组患者不服药直接予以手术治疗);和15例正常组标本来自肛瘘患者瘘管旁3cm外正常肛周组织。1.各组标本在术后予以取样拍照,并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痔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2.通过mRNA q PCR分别检测正常组,痔疮组,药物干预组中Xpo1、p53、p66shc、p16、VEGF的mRNA的表达,验证痔血宁合剂通过调节Xpo1/p53/p66Shc/p16通路表达实现对痔疮的治疗作用。3.各组患者在术前予以采集静脉血,并存储在含有促凝剂的血清生化测定管中,立即送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进行血清生化学检测,观察痔血宁合剂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与正常组织相比,miR-412-5p在痔疮病人的痔核组织中明显低表达,而正常组织中miR-412-5p通过靶向结合Xpo1 mRNA 3’UTR来降解Xpo1mRNA,从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相反的,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过表达miR-412-5p会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miR-412-5p通过靶向抑制Xpo1的表达调控p53-p66Shc-p16信号通路。第二部分:痔血宁合剂对痔疮病人痔核组织中的血管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痔血宁合剂可以明显降低痔疮病人痔核组织中Xpo1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痔血宁合剂可以明显促进痔疮病人痔核组织中p53mRNA、p66ShcmRNA、p16mRNA的表达;痔血宁合剂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1、miR-412-5p在痔核组织中低表达,2、Xpo1是miR-412-5p的潜在靶点,3、过表达miR-412-5p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4、过表达miR-412-5p激活p53-p66Shc-p16通路表达,5、痔血宁合剂通过抑制痔疮病人组织中的血管增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6、痔血宁合剂通过调节Xpo1/p53/p66Shc/p16通路来抑制痔核组织的血管增生,7、痔血宁合剂是临床治疗痔病的一个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合剂。

尤涛[9](2019)在《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已超过恶性肿瘤并成为首要的致死原因,而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进展恶化的核心环节。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通过表面受体与内皮下基质相互作用,启动活化信号。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胞浆颗粒内容物,募集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其他血液细胞,促进凝血通路活化。血小板表面活化的整合素αIIbβ3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结合,介导血小板之间的紧密连接、血小板内部信号转导和骨架重排,最终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危重疾病发生。血小板的促凝作用也参与了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促成脑栓塞、肺栓塞、肿瘤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对血小板活化机制的研究深入,人们对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和控制血栓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虽有助于减少血栓事件,但存在出血风险增加、疗效个体差异大等缺陷。目前,寻找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仍然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小板中表达,当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至细胞膜表面并与整合素αIIbβ3结合,发挥还原酶作用催化整合素αIIbβ3中二硫键开放和构象活化,从而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同时也能介导凝血因子活化、释放和凝血通路激活。鉴于细胞外PDI在血栓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抑制PDI有望提供一种全新的抗血栓治疗策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富含天然植物多酚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酚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但其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分子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多酚被发现是天然PDI抑制剂的重要来源。为了在植物多酚中进一步探索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我们在本研究中选择与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膳食多酚类物质构建化合物分子库,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筛选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天然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单宁酸(Tannic acid,TA)与PDI分子的结合潜能最高。TA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悠久,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但TA对PDI活性和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我们在本研究中明确了TA对PDI活性和血小板表面PDI功能的影响,研究了TA对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和机制。目的:基于分子对接筛选,从植物多酚中寻找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天然化合物。研究方法:1.筛选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植物多酚及TA对PDI活性的影响。(1)分子对接筛选与模拟:为了从植物多酚中寻找一种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化合物,我们首先选择与心血管保护相关或日常膳食中含量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构建化合物库,从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 Chem)获得各个分子的二维结构,从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获得氧化、还原状态的人PDI分子结构(氧化状态:4EL1、还原状态:4EKZ),并通过高通量网络分子对接平台systems Dock(http://systemsdock.unit.oist.jp/iddp/home/index)分析植物多酚与PDI分子的结合能力,通过对结合分值的排序筛选出与PDI结合最强的分子(TA),并分析PDI分子和TA的结合部位。在获得结合部位后,我们进一步运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TA与PDI分子结合的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探索两者结合的空间构象、氨基酸残基和分子间距离。(2)TA与PDI分子在体外的结合:我们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固液相芯片,采用Biacore T200系统实时分析流动相TA与固定相PDI蛋白的结合能力和模式。(3)PDI还原酶活性:我们在体外分别用TA或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溶剂)与重组人PDI共孵育,再检测PDI对荧光底物双曙红-氧化型谷胱甘肽(Di-eosin-glutathione disulfide,Di-E-GSSG)的还原能力,用酶标仪检测二硫键切割后增加的曙红荧光强度,反映PDI还原酶活性。同时采用胰岛素还原试剂盒检测PDI活性。2.研究TA对血小板表面PDI功能的影响。(1)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形成:血小板活化释放的细胞外PDI将细胞膜表面底物蛋白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形成的自由巯基可用N-(3-马来酰亚胺丙酰基)生物胞素(3-(N-Maleimidopropionyl)-biocytin,MPB)标记检测。我们将用MPB标记TA或NS处理的人血小板,使用凝血酶(Thrombin)刺激血小板活化,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和剩余的MPB,用荧光素交联的链霉亲和素免疫印迹检测血小板膜表面自由巯基水平的变化。(2)PDI与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PDI通过与整合素αIIbβ3结合停留在细胞膜表面并发挥调控作用。我们将利用Alexa Fluor-488荧光素交联的重组PDI与人血小板在离体环境中共同孵育,使用TA或NS预处理,加入锰离子(8m M)促进整合素αIIbβ3转变为活化构象,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的荧光强度,分析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的PDI水平。3.研究TA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1)血小板聚集:胶过滤分离人血小板,予TA或NS预处理,加入血小板刺激剂胶原(Collagen)或thrombin,磁力搅拌5分钟(Minutes,min),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测定透光度,记录聚集曲线,分析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2)整合素αIIbβ3活化:PDI通过催化αIIbβ3转变为开放构象介导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我们用TA或NS预处理人或小鼠血小板,thrombin或胶原相关肽(Collagen-related peptide,CRP)刺激血小板活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荧光交联的可溶性人fibrinogen、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交联的小鼠活化整合素αIIbβ3抗体(JON/A)标记血小板表面活化状态的整合素αIIbβ3,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程度。(3)血小板α颗粒释放:分离人血小板,体外用TA或NS预处理10 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以明确TA对血小板α颗粒释放的影响。(4)TA对血小板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影响:TA或NS预处理人血小板,DCFDA孵育血小板,用CRP刺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F荧光强度,反映血小板内ROS水平。(5)血小板粘附:采用Bio Flux200?流动室系统,用,人全血用TA或NS处理、钙黄绿素-AM(Calcein-AM)标记,灌流通过I型collagen包被的通道,荧光显微镜记录分析粘附的血小板量。(6)血小板铺展:高亲和力的整合素αIIbβ3与配体fibrinogen结合激活血小板内下游信号,引起血小板完全活化和骨架变构。用TA或NS预处理分离的人血小板,观察其在fibrinogen包被表面的铺展面积,反映整合素“外向内”早期信号。(7)血块收缩:用TA或NS预处理人血小板,加入thrombin诱导血块形成,持续观察血块面积情况,比较血块收缩程度,反映TA对血小板“外向内”信号的影响。4.研究TA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1)激光诱导提睾肌小动脉血栓:给予C57BL/6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30 min,麻醉后分离提睾肌小动脉,从颈静脉注入3,3’-二己氧基羰花青碘化物(3,3′-dihexyloxacarbocyanine iodide,DIOC6)荧光染料标记血液细胞。在活体血管成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定位到目标血管,用脉冲激光刺激血管壁,造成局部损伤形成急性动脉血栓,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血栓形成的动态过程,分析血栓总面积、峰值。(2)小鼠剪尾出血时间:给予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45 min,麻醉后截去鼠尾末端5 mm,立即将残端放入37℃的NS中,从流血开始计时,记录开始出血至第一次出血停止的时间。(3)小鼠颈静脉出血时间:给予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30min,麻醉后暴露颈静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以28G注射针尖刺破一侧血管壁,记录出血开始至首次出血停止时间。(4)凝血功能检测:给予小鼠TA(5 mg/kg·d)或NS腹腔注射7天,采集静脉血,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5.研究TA对血小板的潜在毒性及类药性。(1)TA对血小板活力的影响:抑制细胞内PDI可能导致内质网应激、ROS上调、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为了探索TA是否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对血小板产生细胞毒性,我们使用Alamar Blue试剂检测TA或NS预处理后人血小板内线粒体功能的变化,评估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2)TA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通过FITC交联的膜联蛋白-V(Annexin V)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荧光强度,评价TA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3)TA对血小板数的影响:给予小鼠TA(5 mg/kg·d)或NS腹腔注射7天,采血后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4)TA对缓冲液p H值的影响:使用台式p H计测定不同浓度TA-Tyrode’s buffer的p H值,与Tyrode’s buffer进行比较。(5)TA的类药性分析:使用SWISSADME网站(http://swissadme.ch/index.php)对TA分子结构进行类药性分析。结果:1.TA与PDI结合并抑制PDI还原酶活性。(1)TA与PDI相互作用:对42种植物多酚化合物与PDI蛋白的分子对接筛选显示:TA在对接化合物中与不同构象PDI分子的结合分值最高,空间构象显示TA与PDI的结合位置在a或a’结构域的活性位点附近。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TA与PDI分子a’结合位点的进一步分析显示TA与PDI分子a’结构域第400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两个氢键连接,距离分别为1.492埃和2.797埃。(2)TA与PDI蛋白体外结合:Biacore仪器检测结果显示,流动相TA与固定相PDI蛋白分子高亲和力结合。(3)TA抑制PDI的还原酶活性:Di-E-GSSG和胰岛素还原实验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显着抑制PDI还原酶活性。2.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功能。(1)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还原酶功能:血小板活化时PDI释放至细胞膜表面,与底物蛋白结合,催化二硫键切割形成自由巯基。通过MPB标记血小板外自由巯基,显示TA与NS相比能明显抑制thrombin刺激诱导的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生成。(2)TA抑制PDI与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释放至细胞外的PDI主要通过结合整合素αIIbβ3停留在血小板表面发挥功能。流式细胞实验显示TA(30μM)能够明显抑制Mn2+作用下重组PDI与开放的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3.TA抑制血小板活化。(1)TA抑制不同刺激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胶过滤分离的人血小板与TA孵育后,加入不同刺激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剂量依赖性抑制collagen(2μg/m L)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为:34.9μM。TA也能抑制thrombin(0.05 U/m 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TA抑制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血小板在刺激剂作用下启动细胞内信号,传递至整合素αIIbβ3,引起后者构象改变,在胞外PDI作用下达到最大活化状态。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NS相比,TA(50μM)预处理显着降低thrombin(0.1 U/m L)或CRP(1μg/m L)诱导的人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在小鼠血小板中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TA(30μM、50μM)对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3)TA抑制血小板P-selectin表达: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胞浆α颗粒,释放至血小板表面的P-selectin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与NS相比,TA(10μM、30μM、50μM)预处理显着抑制thrombin(0.1 U/m L)或CRP(1μg/m L)诱导的血小板表面P-selectin表达上调。(4)TA抑制血小板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生成的ROS促进血小板活化。流式实验显示:TA(30μM、50μM)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显着抑制CRP(1μg/m L)诱导的血小板ROS水平上调。(5)TA抑制血小板在collagen表面的粘附:血管壁暴露的collagen可激活血流中血小板,使其粘附于内皮受损部位。流体小室实验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显着减少了collagen表面上粘附血小板量。(6)TA抑制血小板在fibrinogen表面的铺展:整合素αIIbβ3与fibrinogen结合后向血小板内传递活化信号,引起细胞骨架变化。血小板铺展实验结果显示TA(10μM、30μM、50μM)预处理的血小板在fibrinogen表面的铺展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TA抑制血块收缩:整合素αIIbβ3传递的血小板“外向内”信号,在血小板活化终末阶段引起细胞骨架改变和血块收缩。实验结果显示:TA(30μM)与NS相比显着抑制thrombin(1 U/m L)诱导的血凝块收缩。4.TA抑制小鼠动脉血栓形成且不延长出血时间。(1)TA抑制小鼠提睾肌小动脉血栓形成:通过Intravital显微镜实时定量分析动脉血栓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与NS相比,TA(5 mg/kg,腹腔注射)抑制小鼠提睾肌小动脉激光损伤诱导的血栓形成。定量分析显示TA组血栓总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2)TA不延长小鼠出血时间:我们测定了小鼠剪尾出血和针刺损伤颈静脉出血时间以评估TA对生理性止血的影响。结果显示TA(5 mg/kg,腹腔注射)组小鼠剪尾出血时间和颈静脉出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延长。(3)TA不影响凝血功能:小鼠接受注射TA(5 mg/kg·d,腹腔注射)给药7天后,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5.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1)TA不影响血小板活性:Alamar Blue检测线粒体功能以评估细胞活力。通过酶标仪检测Alamar Blue荧光显示:与NS相比,与不同浓度TA(10μM、30μM、50μM、100μM)共同孵育4小时后,人血小板活力无显着下降。(2)TA不增加血小板凋亡:血小板发生凋亡时表面增加的PS可用Annexin V定量标记。流式细胞实验显示:TA(30μM、50μM、100μM)与NS相比不增加血小板表面Annexin V水平。(3)TA不影响血小板数:小鼠接受注射TA(5 mg/kg·d,腹腔注射)给药7天后,血小板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4)TA不影响缓冲液p H值:使用p H计测定显示10μM、30μM、50μM、100μM的TA-Tyrode’s buffer溶液的p H值与Tyrode’s buffer无显着差异。(5)TA的类药性分析:SWISSADME平台预测显示,TA的生物有效性评分为0.17,Lipinski评分为3。结论:1.植物多酚TA与PDI分子高亲和力结合,分子对接的结合位点为a’结构域的第400位半胱氨酸。2.TA抑制PDI活性和PDI与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3.TA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4.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且不延长出血时间,有望成为安全的抗血栓药物。

徐效昆[10](2019)在《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着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二、血栓、止血试验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止血试验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皂苷类成分
        2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成分
        3 黄酮类成分
        4 糖类成分
        5 挥发性成分
        6 微量元素
        7 其他成分
        8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三七活血功效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在外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 在骨伤、外科类疾病中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综述三 活血药物药理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 体内活血药理模型
        2 体外活血药理模型
        3 小结与展望
    综述四 三七活血药效物质基础及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 三七活血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 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第一节 广西、云南两省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1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实验样品的制备
        1 三七谱-效相关研究实验样品的制备
        2 灰色关联分析实验样品的制备
        3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七药物谱的构建
        第一节 三七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14批次三七指纹图谱中共有成分的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第一节 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实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三七对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第一节 药物谱与毛细管凝血实验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药物谱与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节 药物谱与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三七质量
        第一节 50批次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一 全文总结
        1 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
        2 三七药物谱的获取
        3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4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5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6 小结
        7 展望
        二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疾病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第一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况
        1.3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及处理
        2.2.2 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进行分类
        2.2.3 数据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纳入的一般资料比较
        2.3.2 UC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2.3.3 UC组患者各指标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2.3.4 UC组患者各指标与病变累及范围的关系
        2.3.5 不同性别的UC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2.3.6 不同年龄层的UC组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2.3.7 UC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部分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比较
        2.3.8 UC组患者的FIB与疾病活动度、病变累及范围之间的关联
        2.3.9 UC患者、对照组患者FIB与性别、年龄层的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研究的特色、创新及不足之处
        3.3 应用前景及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况
        1.3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及处理
        2.2.2 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进行分类
        2.2.3 数据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纳入一般资料比较
        2.3.2 UC组与对照组HP感染率比较
        2.3.3 UC组间HP感染率的性别及年龄差异
        2.3.4 UC组中不同活动度的UC患者HP感染率比较
        2.3.5 UC组中炎症累及范围不同的UC患者HP感染率比较
        2.3.6 UC组患者HP感染与PLT、MPV的关联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研究的特色、创新及不足之处
        3.3 应用前景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收集
        1.1.1 专着医案收集策略
        1.1.2 论着医案收集策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整理
        1.3.1 数据的初步提取
        1.3.2 数据的规范化
        1.4 建立数据库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工具
        2.2 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第一章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概述
        1 常用活血类药物剂量统计
        1.1 川芎
        1.2 延胡索
        1.3 郁金
        1.4 五灵脂
        1.5 乳香
        1.6 没药
        1.7 降香
        1.8 丹参
        1.9 红花
        1.10 桃仁
        1.11 益母草
        1.12 泽兰
        1.13 鸡血藤
        1.14 土鳖虫
        1.15 莪术
        1.16 三棱
        1.17 水蛭
        1.18 穿山甲
        2 常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小结
        2.1 剂量汇总
        2.2 剂量对比
        2.3 剂量小结
    第二章 丹参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丹参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丹参组方规律研究
        2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丹参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丹参的剂量研究
        3.2 丹参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丹参的配伍研究
    第三章 川芎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川芎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川芎组方规律研究
        2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川芎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川芎的剂量研究
        3.2 川芎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川芎的配伍规律研究
    第四章 水蛭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水蛭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水蛭组方规律研究
        2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水蛭处方治疗疾病频次
        2.2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水蛭的剂量研究
        3.2 水蛭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水蛭的配伍研究
    第五章 土鳖虫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土鳖虫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土鳖虫组方规律研究
        2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土鳖虫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土鳖虫的剂量小结
        3.2 土鳖虫的主治疾病小结
        3.3 土鳖虫的配伍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规律讨论
        1.1 国医大师对剂量的阐释
        1.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特点
        1.3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策略
        1.4 《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局限性
    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配伍规律讨论
        2.1 活血药配伍的主要形式
        2.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配伍策略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展望
结语
创新性与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综述一“瘀血”学说的源流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相关名词术语含义及公式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4 国医大师处方数据库方剂来源书目
致谢

(4)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检测项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对象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意义
    1.2 凝血紊乱相关生物标志物
        1.2.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2.2 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类型
    1.3 临床研究方法
        1.3.1 病例对照研究
        1.3.2 队列研究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血浆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与血栓诊断临界值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D-二聚体的健康人基线水平
    2.4 D-二聚体对VTE的排除诊断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5.1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
        2.5.2 D-二聚体诊断各型心肌缺血的ROC
        2.5.3 D-二聚体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预后
    2.6 冠脉搭桥病人D-二聚体变化特征与血栓复发风险
        2.6.1 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
        2.6.2 D-二聚体诊断术后31~90天心血管缺血事件的ROC
        2.6.3 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4 D-二聚体评估术后1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2.7 小结
        2.7.1 健康人参考区间与静脉血栓排除诊断临界值初探
        2.7.2 D-二聚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7.3 D-二聚体反映冠脉搭桥术后90天内病情发展的趋势
第3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预测冠心病病人血栓风险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用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3.1 病人在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3.2 血浆vWF:Ag诊断缺血性事件的ROC
        3.3.3 评估v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3.4 用vWF:Ag评估冠脉搭桥术后1 年内缺血事件风险
    3.4 血浆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3.4.1 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4.2 用vWF:Ag预测冠脉介入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的ROC
        3.4.3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后房颤相关卒中的生存分析
        3.4.4 评估vWF:Ag水平与房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5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7天时房颤病人vWF:Ag测定结果
    3.5 小结
        3.5.1 血浆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5.2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第4章 用蛋白C、TNF-α和IL-8 监测变应性炎症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血浆PC:A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4.3.1 哮喘病人和对照组血浆PC:A水平
        4.3.2 治疗6个月后的PC:A水平
        4.3.3 治疗6个月后的ROC
        4.3.4 哮喘病人PC: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3.5 PC:A评估病人在随访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4.3.6 PC:A预测哮喘发作的风险分析
    4.4 用TNF-α、IL-8、ECP监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4.5 小结
        4.5.1 用PC:A评估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
        4.5.2 用TNF-α、IL-8、ECP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
第5章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5.3 HIT的主要检测技术
        5.3.1 主要的HIT功能试验
        5.3.2 主要的HIT-Ab检测方法
    5.4 研究对象与方法
        5.4.1 研究对象
        5.4.2 实验方法
        5.4.3 统计学方法
    5.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5.1 肝素暴露病人的HIT-Ab检测结果
        5.5.2 两种HIT-Ab诊断HIT的ROC
        5.5.3 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的阳性率
        5.5.4 孤立性HIT和HITT病人两种HIT-Ab血浆浓度的比较
        5.5.5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风险的ROC
        5.5.6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事件的生存分析
    5.7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方法学比较
        5.7.1 中、高度临床可能性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2 不同治疗分组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3 三种HIT-Ab检测方法的阳性特征比较
    5.8 小结
        5.8.1 两种HIT-Ab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8.2 三种HIT-Ab的诊断性能研究
第6章 凝血-炎性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监测价值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学方法
    6.3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4 用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的体外试验
    6.5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相关门静脉血栓
    6.6 小结
        6.6.1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6.2 体外试验验证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
        6.6.3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病人的门静脉血栓风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动物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体内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治疗判断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PD-1 的表达及意义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仪器和试剂
        1.4 实验步骤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诊断的ITP患者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以及痔血宁合剂干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介绍
    1.1 痔的背景介绍
        1.1.1 痔的流行病学
        1.1.2 痔的中医病因病机
        1.1.3 痔的西医发病机制
    1.2 Xpo1的背景介绍
        1.2.1 Xpo1定义及结构
        1.2.2 Xpo1的核转运机制
        1.2.3 Xpo1的核转运相关蛋白
        1.2.4 Xpo1与疾病的关系
    1.3 microRNAs的背景介绍
        1.3.1 microRNAs的定义
        1.3.2 microRNAs的生成和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
    2.1 背景介绍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miR-412-5p在痔核组织中低表达
        2.3.2 Xpo1是miR-412-5p的潜在靶点
        2.3.3 过表达miR-412-5p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2.3.4 过表达mi R-412-5p激活p53-p66~(Shc)-p16通路表达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痔血宁合剂通过调节Xpo1/p53/p66Shc/p16通路表达实现对痔疮的治疗作用
    3.1 背景介绍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血管增生的影响
        3.3.2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Xpo1mRNA表达的影响
        3.3.3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p53mRNA表达的影响
        3.3.4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p66mRNA表达的影响
        3.3.5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p16mRNA表达的影响
        3.3.6 痔血宁合剂对痔核组织中VEGFmRNA表达的影响
        3.3.7 痔血宁合剂对痔病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附录一 综述 痔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9)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血栓与心血管疾病
    2.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
    3.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3.1 概述
        3.2 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3.3 处于研究阶段的抗血小板药物
    4.PDI与血栓形成
        4.1 PDI
        4.2 PDI在血栓和炎症中的作用
        4.3 PDI抑制剂与抗血栓治疗
    5.植物多酚与心血管疾病
    6.药物筛选的基本方法和进展
    7.研究设想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人体血液样本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试剂配制
        1.5 手术器械及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分子模拟
        2.2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2.3 PDI还原酶活性测定
        2.4 胶过滤分离人血小板
        2.5 血小板表面蛋白巯基标记
        2.6 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
        2.7 血小板聚集实验
        2.8 小鼠洗涤全血
        2.9 流式细胞术
        2.10 血小板粘附实验
        2.11 血小板铺展实验
        2.12 血块收缩
        2.13 小鼠动脉血栓模型
        2.14 小鼠剪尾出血时间
        2.15 小鼠颈静脉出血时间
        2.16 凝血功能检测
        2.17 血小板活力测定(Alamar Blue法)
        2.18 化合物类药性分析
        2.1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TA与 PDI结合并抑制PDI还原酶活性
        1.1 TA与PDI分子对接
        1.2 TA与PDI分子高亲和力结合
        1.3 TA抑制PDI还原酶活性
    2.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功能
        2.1 TA抑制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形成
        2.2 TA抑制PDI与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_3的结合
    3.TA抑制血小板活化
        3.1 TA抑制血小板聚集
        3.2 TA抑制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_3活化
        3.3 TA抑制血小板α颗粒释放
        3.4 TA抑制血小板ROS生成
        3.5 TA抑制血小板粘附
        3.6 TA抑制血小板铺展
        3.7 TA抑制血块收缩
    4.TA抑制动脉血栓形成
        4.1 TA抑制小鼠动脉血栓形成
        4.2 TA不延长小鼠出血时间
        4.3 TA不影响凝血功能
    5.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
        5.1 TA不影响血小板的活力
        5.2 TA不诱导血小板凋亡
        5.3 TA不影响血小板数
        5.4 TA不影响缓冲液的pH值
        5.5 TA的类药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与抗血栓治疗新靶点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国际/内会议及摘要
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基金项目
致谢

(10)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DVT发病机制
        三、DVT的高危因素
        四、DVT的诊断
        五、DVT的预防性措施
        六、DVT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一、病名及其特点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病机
        三、治则治法
        四、DVT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第三节 针刺活血化瘀的理论探源
        一、前言
        二、《黄帝内经内经》及后世各代医家对针刺活血化瘀的认识
        三、针刺活血化瘀的原理
        四、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五、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章 中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循证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系统评价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电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试验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关于盲法
        三、样本量估算
        四、治疗方法
        五、取穴、操作方法及器材
        六、疗效评定指标
        七、试验流程图
        八、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资料比较
        二、疗效指标比较
    第五节 讨论
        一、疗效分析
        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DVT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发病机制探讨
        四、利伐沙班的药理学及应用
        五、取穴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四、血栓、止血试验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D]. 丁永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疾病活动的影响[D]. 周翔. 江汉大学, 2020(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D]. 田广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D]. 任静. 天津大学, 2019(01)
  • [6]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7]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PD-1/PD-L1对CD4+T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D]. 吴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4)
  • [8]miR-412-5p靶向xpo1调控痔核组织血管增生以及痔血宁合剂干预的机制研究[D]. 王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尤涛. 苏州大学, 2019(06)
  • [10]电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及中药预防的系统评价[D]. 徐效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血小板论文 三七总皂苷论文 抗血小板药论文 动脉血栓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浪潮下的金融业
下一篇:灵丘县北岳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