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1](2019)在《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银葛止泻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的临床观察,并与蒙脱石散对比,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入选病例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病房(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选择符合小儿秋季腹泻(湿热型)纳入标准的72例患儿(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试验研究,其中治疗组(银葛止泻散组)36例,对照组(蒙脱石散组)36例,疗程5天。依据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计分标准(包括中医证候各项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止泻时间分布、临床总有效率、RV转阴率、安全性等方面,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应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分别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病情、症状及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2两组患儿在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痊愈21例(占51%)、显效9例(占31%)、有效3例(占11%)、无效2例(占6%),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痊愈13例(占29%)、显效6例(占34%)、有效8例(占17%)、无效8例(占20%),总有效率77.14%。治疗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总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3d后、4d后、5d后的累计例数,治疗组分别为8例、14例、19例、23例、26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6例、13例、19例、21例。两组患儿在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经治疗1d后、2d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3d后、4d后、5d后两组患儿止泻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比较,在改变大便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儿治疗前、后RV检测变化方面,治疗组的转阴率80.00%,对照组的转阴率57.1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因患儿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无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良好,其总体疗效优于蒙脱石散组。2银葛止泻散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2d内缩短止泻时间方面疗效突出,在改善大便性状、腹胀、不思乳食、恶心呕吐、精神状况、发热、小便短黄、肛门红赤、舌苔、指纹、提高RV转阴率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图0幅;表12个;参109篇。
林德美[2](2018)在《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婴幼儿腹泻患儿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抗感染及补液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时间、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91.18%(31/34),对照组为67.65%(23/34),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效果显着,治疗时间短,症状缓解快,安全性高,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兰[3](2014)在《人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反复发作性小儿腹泻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反复发作性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用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参煎汤内服。结果:治疗组显效47占72.31%,有效18例占27.69%,无一例无效;对照组显效19例占29.23%,有效21例占32.31%,无效25例占3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比较中,治疗组大便性状恢复时间、体温下降时间以及止泻时间也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联合蒙脱石散对于反复发作性小儿腹泻治疗效果显着,副反应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焕[4](2013)在《论思密达与丽珠肠乐治疗患儿腹泻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和分析丽珠肠乐与思密达联合使用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自2009年10月—2012年9月本院门诊与住院的轻度-中度的腹泻儿童患者共26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各中常规的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药物丽珠肠乐与思密达联合使用进行治疗,在治疗6d以后,对比该两组患者的止泻时间、体温下降时间与大便性状恢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止泻时间(1.69±0.51)d,体温下降时间为(20.34±4.20)d,患者大便性状的恢复时间为(2.58±0.71)d,该三种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对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小儿腹泻的治疗时,运用丽珠肠乐与思密达联合使用,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叶炳皇[5](2013)在《仁术脐贴成药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中医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起点,探讨仁术脐贴成药的可行性,为开发临床疗效、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已上市制剂的新品种确定基础。方法、结果:1.砂仁苍术有效部位的确立建立小鼠番泻叶致泻模型,考察砂仁苍术挥发油部位、水溶性部位的药效,确认止泻有效部位是挥发油。2.临床常用药味对砂仁苍术挥发油止泻作用的协同影响采用如上模型,探讨广藿香油、木香油、干姜油、丁香油、肉桂油等对砂仁苍术挥发油止泻作用的影响,明确了肉桂油可增强其止泻效果。3.外用给药丁香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油止泻协同作用探讨研究采用如上模型,探讨外用给药途径丁香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挥发油止泻作用的影响,明确丁香油可增强其止泻效果,并重复验证“丁香肉桂”药对与“砂仁苍术”药对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组方药味的合理性。4.砂仁苍术丁香肉桂有效部位的确定采用如上模型,考察砂仁苍术丁香肉桂挥发油部位、水溶性部位的止泻效果,进一步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是挥发油,且药效优于丁桂儿脐贴。5.包合工艺的药效学合理性的阐释采用如上模型,考察包合工艺对处方挥发油止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合工艺对处方挥发油透皮药效无明显阻滞,揭示了包合工艺的药效学合理性。6.制剂稳定性对药效的影响通过加速试验破坏样品,测定其指标成分保留率,采用如上模型,比较止泻效果,探讨挥发油的不稳定性对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苍术素、桂皮醛、丁香酚的降解,挥发油止泻药效呈降低趋势,提示制剂稳定化方法具有临床意义。7.光照、高温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以桂皮醛、丁香酚、苍术素为指标,考察光照、高温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光照射条件下,挥发油中桂皮醛、丁香酚基本保留,苍术素保留率显着下降。采用纯铝袋避光包装,可有效地避免挥发油的光解;40℃、60℃受热条件下,伴随受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挥发油中桂皮醛、丁香酚、苍术素保留率显着下降。8.包合工艺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以桂皮醛、丁香酚、苍术素为指标,考察β-CD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0℃、60℃受热条件下,与混合工艺比较,包合工艺有效地保护挥发油中桂皮醛、丁香酚,而对苍术素保护作用微弱,提示包合工艺不是本制剂最优的稳定性化方法。9.抗氧化剂种类及用量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以桂皮醛、丁香酚、苍术素为指标,考察抗氧化剂种类、用量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VE、BHA、BHT对挥发油中桂皮醛、丁香酚、苍术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VE优于BHA、BHT;抗氧化剂VE用量影响挥发油的稳定化效果,其适宜用量为0.150.30%。结论:本课题确定了处方止泻有效部位是挥发油,揭示了砂仁苍术油与丁香肉桂油合用组方的科学性及其外用给药途径的临床优势,从而为本处方制剂的临床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初步提出了合理的稳定化措施,为剂型稳定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王艳[6](2012)在《西药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西药因其作用迅速,剂量准确,对疾病的改善作用快,已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中多种常见疾病,如: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病毒性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肠炎等。本文从儿科的几大系统入手,阐述西药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王章洪,唐燕[7](2012)在《思密达加用妈咪爱治疗婴幼儿腹泻228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思密达和思密达加用妈咪爱(Mediac-vita)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8例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补液、思密达口服,并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思密达口服,观察两组只患儿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48%和68.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病中疗效确切,适于推广。
李奎九[8](2012)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四病之一,它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治疗多采用微生态制剂,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报道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课题通过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该手法的疗效和机理,以便临床应用。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1.文献综述:小儿腹泻病的研究概况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进行阐述。2.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6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包括清补脾经、清补大肠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捏脊、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对照组以苍苓止泻口服液为主,并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蒙脱石散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55%,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呕吐、精神、发热、口渴、饮食小便、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精神、发热、口渴、饮食、小便、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呕吐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大便次数、腹痛、呕吐等症状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大便性状、精神、发热、口渴、小便、饮食、肛门红等症状和体征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外周血白细胞及便常规结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疗效显着,可以较好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患儿的腹泻、腹痛、呕吐方面有显着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董琳琳[9](2012)在《小儿急性腹泻中医临床路径的验证总结》文中认为小儿腹泻病(Infantile 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其中病程小于2周的为急性腹泻。在我国儿童中,腹泻病的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中医将腹泻病称之为泄泻,将小儿泄泻辨证分为: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寒湿泻、脾肾阳虚泻等不同类型,予内服汤药、中成药,或外用推拿、中药贴敷等方法治疗。临床路径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指针对某种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诊疗程序。其核心在于将该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标准化,形成具体的流程方案。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应对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实行了按疾病诊断分类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迫使医院只有在医疗费用低于DRGs-PPS的标准费用时才能盈利。为此,医院开始使用临床路径来规范医疗流程,控制医疗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临床路径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96年开始引进临床路径的概念,近些年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临床路径的研究逐渐得到医学界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在全国多家医院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试验,成效显着。在此基础上,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应运而生。中医临床路径是我国独有的,基于中医学理论、实践指导,应用中医学诊断模式、治疗方法与药物,以临床路径形式构建的特殊诊疗体系。它对促进中医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医界在小儿泄泻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意见并不统一,尤其是在诊断分类及中医外治法上,各流派、各地区差异较大,而泄泻又是小儿常见疾病,所以对其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为参考,利用《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急性门诊病例观察表(CRF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收集了30例小儿急性腹泻病例。对病例进行诊疗过程的记录、结果的回访与数据的整理统计,对临床路径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中医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与规律,验证其临床路径的实用性。其结果如下:(1)在5天的标准疗程日内,30例患儿中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4例,痊愈率73.3%,显效率86.7%,有效率100%。(2)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辨证分型按出现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风寒泻,寒湿泻与脾肾阳虚泻临床少见;(3)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常用治疗途径依次为:中成药,中医外治法,中药汤药;(4)治疗湿热泻最常应用的中成药为苍苓止泻口服液,其次为枫蓼肠胃康颗粒,脾虚泻主要应用醒脾养儿颗粒及小儿肠胃康颗粒;(5)门诊平均总费用约为135.0元,其中药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其次是治疗费用,检查费用不到十分之一,中医治疗总体费用约占63%,中医特色比较突出;(6)患儿家长总体满意度达到97.3%,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小儿急性腹泻,临床效果好,中医特色突出,家长满意度较高。
陈鹏[10](2011)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丽珠肠乐)联合蒙脱石散(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腹泻患儿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各项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丽珠肠乐联合思密达治疗。治疗5d后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近期临床疗效及临床相关症状恢复时间。结果治疗5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9%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止泻时间、体温下降时间和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的常规治疗过程中,应加用丽珠肠乐联合思密达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内容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诊断标准 |
| 1.1.3 纳入标准 |
| 1.1.4 排除标准 |
| 1.1.5 脱落指标 |
| 1.1.6 剔除指标 |
| 1.1.7 试验中止指标 |
| 1.1.8 治疗方法 |
| 1.1.9 观测指标 |
| 1.1.10 疗效判定标准 |
| 1.1.11 统计学方法 |
| 1.2 研究结果 |
| 1.2.1 一般资料对比及分析 |
| 1.2.2 临床疗效观测及对比 |
| 1.2.3 相关安全性项目观测 |
| 1.3 讨论 |
| 1.3.1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理论基础 |
| 1.3.2 银葛止泻散组方用药分析 |
| 1.3.3 银葛止泻散剂型特点 |
| 1.3.4 蒙脱石散(思密达) |
| 1.3.5 银葛止泻散治疗湿热型小儿秋季腹泻研究结果分析 |
| 1.3.6 疗程及其它 |
| 1.4 问题及展望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
| 2.1 中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
| 2.1.1 病名及概念 |
| 2.1.2 病因病机 |
| 2.1.3 辨证论治 |
| 2.2 现代医学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 |
| 2.2.1 概念及病因 |
| 2.2.2 流行病学 |
| 2.2.3 发病机制 |
| 2.2.4 西医治疗 |
| 2.3 相关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A 病历资料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评估: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内容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观察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内容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 一、小儿腹泻疾病研究概况 |
| 二、小儿腹泻敷脐疗法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概况 |
| 三、脐疗治疗小儿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
| 四、古代医藉治疗小儿泄泻经典方剂研究概况 |
| 五、小儿泄泻脐疗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
| 六、腹泻关键药效模型研究概况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 一、课题研究成果 |
| 二、课题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制剂处方优化研究 |
| 第一节 砂仁苍术有效部位的确立研究 |
| 一、小鼠番泻叶腹泻模型的建立 |
| 二、砂仁苍术有效部位的筛选 |
| 第二节 肉桂油、广藿香油、干姜油、木香油对砂仁苍术油的止泻协同作用研究 |
| 一、肉桂油对砂仁苍术油的止泻协同作用的探讨 |
| 二、广藿香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挥发油止泻协同作用的探讨 |
| 三、木香油、干姜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挥发油止泻协同作用的探讨 |
| 第三节 外用给药丁香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油止泻协同作用探讨研究 |
| 一、造模前经皮给药时间的考察 |
| 二、砂仁苍术肉桂挥发油起效剂量的探讨 |
| 三、丁香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挥发油止泻协同作用的探讨 |
| 四、丁香油对砂仁苍术肉桂挥发油止泻协同作用的验证 |
| 五、小结 |
| 第四节 砂仁苍术与丁香肉桂协同作用研究 |
| 一、砂仁苍术油起效剂量的探讨 |
| 二、砂仁苍术与丁香肉桂协同作用的探讨 |
| 三、砂仁苍术与丁香肉桂协同作用的验证 |
| 四、小结 |
| 第五节 砂仁苍术丁香肉桂外用给药有效部位的确定研究 |
| 一、砂仁苍术丁香肉桂外用给药有效部位的筛选 |
| 第六节 包合工艺药效学合理性研究 |
| 一、包合工艺合理性药效学的探讨 |
| 二、包合工艺合理性药效学的验证 |
| 第七节 制剂稳定性对止泻药效影响研究 |
| 一、制剂稳定性对止泻药效影响的探讨 |
| 二、制剂稳定性对止泻药效影响的验证 |
| 第三章 仁术脐贴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措施研究 |
| 第一节 复方挥发油指标成分HPLC色谱条件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 一、止泻方挥发油中指标成分HPLC色谱条件的建立 |
| 二、桂皮醛、丁香酚及苍术素混合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建立 |
| 第二节 仁术脐贴制剂光照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措施研究 |
| 一、处方挥发油光照稳定性影响试验 |
| 二、水溶性基质贴膏中处方挥发油光照稳定性影响试验 |
| 三、脂溶性基质贴膏中处方挥发油光照稳定性影响试验 |
| 四、丁桂儿脐贴光照稳定性影响试验 |
| 五、小结 |
| 第三节 仁术脐贴制剂受热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 一、处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影响试验 |
| 二、水溶性基质贴膏中处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 三、脂溶性基质贴膏中处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 四、小结 |
| 第四节 包合工艺对处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 一、包合工艺、混合工艺对处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 二、丁桂儿脐贴受热稳定性考察影响试验 |
| 三、小结 |
| 第五节 抗氧化剂对处方挥发油受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 一、抗氧化剂VE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 二、抗氧化剂VE、BHT、BHA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 三、抗氧化剂VE用量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试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对小儿腹泻的研究概况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研究概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小儿腹泻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
| 2 小儿腹泻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3 小儿腹泻的西医治疗方法 |
| 4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小儿泄泻的中医诊疗及临床路径研究 |
| 1 泄泻的古今研究情况 |
| 2 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情况 |
| 2 症状资料 |
| 诊疗标准 |
| 1 诊断标准 |
| 2 病例收集标准 |
| 2.1 纳入标准 |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 2.3 退出路径标准 |
| 研究方法 |
| 1 病例收集方法 |
| 2 中医症状评价因素 |
| 3 治疗方案 |
| 4 疗程结束及评价 |
| 5 统计学处理 |
| 研究结果 |
| 1 总疗效情况 |
| 2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
| 3 中医辨证分型 |
| 4 中医不同治疗途径的应用 |
| 5 中成药的应用 |
| 6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
| 7 门诊费用评估 |
| 8 患者满意度调查 |
| 讨论 |
| 1 立论依据 |
| 2 结果分析 |
| 3 导师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诊疗思路 |
| 4 总结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指南 |
| 附录二: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急性门诊病例观察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观察指标比较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