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令[1](2019)在《阿洛西林酸结晶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洛西林酸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单独使用时抗菌活性很强,其还可用作生产阿洛西林钠的医药中间体。目前,国内企业在阿洛西林酸生产过程中存在产品含量偏低、杂质和残留溶媒偏高、分散性差和过程收率偏低等问题。结晶作为阿洛西林酸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产品晶型、晶习、纯度等质量指标。因此,对阿洛西林酸结晶工艺开发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进行了阿洛西林酸结晶热力学研究,运用重量法测定了其在9种纯溶剂和两组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分别用改进Apelblat方程、λh方程、CNIBS/R-K模型和NRTL模型对实验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模拟,拟合效果均较好;并采用NRTL模型对阿洛西林酸在不同溶剂体系中混合及溶解性质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次,本文采用在正丁醇溶剂中冷却结晶的方式,成功制备出一种不同于阿洛西林酸现有晶型(晶型I)的新晶型(晶型II)。针对阿洛西林酸多晶型的晶体形貌、结构及相关性质,分别运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及拉曼光谱、热重分析仪等表征手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两种晶型的相对稳定性,发现晶型I的稳定性要优于晶型II。最后,本文对阿洛西林酸结晶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阿洛西林酸反应结晶过程中所涉及溶剂体系,并通过调控结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如滴加方式、溶剂体系、结晶温度、盐酸浓度及搅拌速率等,确定了新工艺的最佳操作条件。经工艺优化后制得的晶型I产品呈长棒状;平均粒径约为47.5μm;纯度可达到99.5%;产品各项指标均优于原有工艺,完全达到相关合作企业要求。本文上述研究内容尚未有文献报道。
于莉[2](2012)在《阿洛西林结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晶是影响阿洛西林质量及晶型的关键工序,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变换工艺条件以获得晶型好、质量和收率和的产品。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室温23~27℃,4%HCl滴加速度2ml/min,搅拌速度100r/min,5℃养晶1.5h。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状态松散、不发粘、杂质少、质量高。另外,研究还发现,HCl浓度和结晶温度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养晶时间的把握对晶型的影响十分大。
顾珉[3](2012)在《HPLC法测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中氨苄西林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研究HPLC法测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中氨苄西林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A 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钾4.09g和磷酸二氢钾0.58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乙腈(85∶15);流速为每分钟1.0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35℃。结果氨苄西林在0.095419.0802μg内线性关系良好,氨苄西林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RSD为1.7%。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氨苄西林的含量测定,为完善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的质量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刘马[4](2011)在《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与三氟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工艺研究,第二部分为三氟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第一部分:从工业化的角度设计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路线,合成了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1-氯甲酰基-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等15种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经过熔点比对和HNMR表征正确。提出了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的合成新工艺,以甲烷磺酸酐代替甲烷磺酰氯进行磺酰化,具有收率高、操作安全、原料来源广、廉价易得等优点,并对该工艺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最佳工艺为:投料比甲烷磺酸酐:三乙胺:2-咪唑烷酮(mol)=1.25:1.25:1,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反应溶剂为苯或者甲苯。提出了1-(2-氨乙基)-2-咪唑烷酮的合成新工艺,在无溶剂条件下,高温环化合成目标产物,并从反应原料、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1-(2-氨乙基)-2-咪唑烷酮的最佳工艺为:二乙烯三胺:尿素(mol)=2:1,反应温度为200-210℃,反应时间是4 h。第二部分:以2,2,2-三氟乙醇为原料氧化制备三氟乙酸,该工艺具有反应装置简单、产品纯度高、反应温度低等优点,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2,2,2-三氟乙醇氧化为三氟乙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三氧化铬为氧化剂,原料:氧化剂=1:1.25,在80-100℃之间反应4 h,以质量分数为30%的氢氧化钠进行中和时,三氟乙酸的收率最高为77%,产品纯度>98%。对三氟乙酸蒸馏后的母液进行套用,得出在2,2,2-三氟乙醇:硫酸(mol)=1:5时,蒸馏母液可以套用3次,而产率稳定。
陈凤英[5](2003)在《美洛西林钠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美洛西林钠是一种新型半合成青霉素。在以往的文献中其合成过程中都要使用剧毒品光气作为反应物。今以2-咪唑烷酮为起始原料,经甲磺酰化、酰化等四步反应,合成了酰脲类青霉素美洛西林钠。在合成过程中用氯甲酸三氯甲酯替代光气对其重要中间体1-氯甲酰基-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不仅避免了使用光气,而且收率也从文献值70%提高到75%。
苏为科,李景华,杨江丰,陈理[6](200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的量》文中研究表明报道了用HPLC法对 1 氯甲酰基 2 咪唑烷酮进行定量测定 ,讨论了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 ,如流动相。发现样品量在 0 5~ 2 5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精密度高。这为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结晶 |
| 1.1.1 结晶技术 |
| 1.1.2 药物多晶型 |
| 1.2 阿洛西林酸 |
| 1.2.1 阿洛西林酸的基本信息 |
| 1.2.2 阿洛西林酸的药理作用 |
| 1.2.3 阿洛西林酸的化学稳定性 |
| 1.2.4 阿洛西林酸的合成路线 |
| 1.2.5 阿洛西林酸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第2章 阿洛西林酸结晶热力学研究 |
| 2.1 文献综述 |
| 2.1.1 溶解度及其测定方法 |
| 2.1.2 溶解度模型 |
| 2.1.3 溶解度数据偏差分析 |
| 2.1.4 混合及溶解性质计算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 2.2.2 实验装置与流程 |
| 2.2.3 溶解度测定 |
| 2.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阿洛西林酸的晶型表征 |
| 2.3.2 阿洛西林酸的熔化热力学 |
| 2.3.3 阿洛西林酸在纯溶剂中的溶解度 |
| 2.3.4 阿洛西林酸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
| 2.3.5 混合和溶解性质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阿洛西林酸多晶型研究 |
| 3.1 文献综述 |
| 3.1.1 多晶型类型 |
| 3.1.2 多晶型制备方法 |
| 3.1.3 多晶型表征方法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 3.2.2 晶型的制备 |
| 3.2.3 晶型的分析表征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晶型制备 |
| 3.3.2 显微镜分析 |
| 3.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 3.3.5 拉曼光谱分析 |
| 3.3.6 热分析 |
| 3.3.7 稳定性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阿洛西林酸反应结晶工艺研究 |
| 4.1 文献综述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 4.2.2 实验装置与流程 |
| 4.2.3 实验步骤 |
| 4.2.4 产品质量评价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滴加方式的选择 |
| 4.3.2 溶剂体系的选择 |
| 4.3.3 结晶温度的影响 |
| 4.3.4 盐酸浓度的影响 |
| 4.3.5 搅拌速率的影响 |
| 4.4 阿洛西林酸结晶最佳工艺操作条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阿洛西林的生产工艺概述 |
| 2 阿洛西林结晶工艺实验 |
| 2.1 实验原料 |
| 2.2 实验用主要仪器 |
| 2.3 阿洛西林结晶过程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阿洛西林结晶热力学及溶液性质 |
| 3.1.1 阿洛西林在纯水的溶解度测定 |
| 3.1.2 pH对阿洛西林溶解度的影响 |
| 3.1.3 阿洛西林的超溶解度曲线与介稳区 |
| 3.2 阿洛西林结晶的条件选择 |
| 3.2.1 搅拌器的选择 |
| 3.2.2 HCl浓度的选择 |
| 3.2.3 HCl滴加速度的选择 |
| 3.2.4 反应温度的选择 |
| 3.2.5 搅拌速度的选择 |
| 3.2.6 养晶时间的选择 |
| 4 结论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溶液配制 |
| 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实验 |
| 2.3 线性关系 |
| 2.4 精密度试验 |
| 2.5 稳定性试验 |
| 2.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 2.7 样品中氨苄西林含量测定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 第1章 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 1.1 2-咪唑烷酮的研究进展 |
| 1.2 2-咪唑烷酮衍生物研究进展 |
| 1.2.1 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和1-氯甲酰基-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 |
| 1.2.2 1,3-二甲基-2-咪唑烷酮 |
| 1.2.3 1-乙酰基-2-咪唑烷酮 |
| 1.2.4 1-(2-氯代乙基)-2-咪唑烷酮 |
| 1.2.5 1-(2-氨乙基)-2-咪唑烷酮 |
| 1.2.6 1-(3-氯苯基)-2-咪唑烷酮 |
| 1.2.7 1-苯甲酰基-2-咪唑烷酮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2章 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实验部分 |
|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器材 |
| 2.1.1 实验原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烷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 2.2.1 2-咪唑烷酮的合成 |
| 2.2.2 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 |
| 第3章 2-咪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结果与讨论 |
| 3.1 2-咪唑烷酮衍生物结构一览表 |
| 3.2 2-咪唑烷酮成环机理的讨论 |
| 3.3 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的合成工艺 |
| 3.3.1 投料比例对反应的影响 |
| 3.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 3.3.3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 3.3.4 碱的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 3.3.5 碱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 3.3.6 溶剂的选择对反应的影响 |
| 3.3.7 稳定性实验 |
| 3.4 1-(2-氨乙基)-2-咪唑烷酮的合成工艺讨论 |
| 3.4.1 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
| 3.4.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 3.4.3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 3.4.4 稳定性实验 |
| 3.5 对产物核磁谱图的解析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三氟乙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
| 第4章 含氟医药化学品研究进展 |
| 4.1 含氟化学品 |
| 4.2 含氟医药的进展 |
| 4.3 含氟中间体 |
| 4.3.1 芳香族含氟中间体—间溴三氟甲苯的研究进展 |
| 4.3.2 脂肪族含氟中间体—三氟乙酸研究进展 |
| 4.4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5章 三氟乙酸的合成实验部分 |
| 5.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 5.1.1 实验原料 |
| 5.1.2 实验仪器 |
| 5.2 三氟乙酸合成实验方法 |
| 5.2.1 三氟乙酸合成步骤 |
| 5.2.2 硫酸套用实验 |
| 第6章 三氟乙酸合成工艺的讨论 |
| 6.1 氧化剂的选择 |
| 6.2 氧化剂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 6.3 酸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 6.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 6.5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 6.6 碱的选择 |
| 6.7 碱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 6.8 硫酸的套用次数 |
| 6.9 硫酸钠和三氟乙酸对母液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前言 |
| 2 制备方法 |
| 2.1 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 (2) 的合成 |
| 2.2 1-氯甲酰基-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 (3) 的合成 |
| 2.3 D-α- (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1-甲酰胺基) 苯乙酸 (5) 的合成 |
| 2.4 D-α- (3-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1-甲酰胺基) 苯基青霉素酸钠 (7) 的合成 |
| 3 结果与讨论 |
| 4 结论 |
| 0 前 言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实验条件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工作曲线 |
| 2.2 精密度考察 |
| 2.3 加样回收率及检测限 |
| 2.4 测定结果 |
| 2.5 讨论 |
| 3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