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吉汇,李宁,隋晓军,李明,陈震[1](2020)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NPHC)的术前评估、术中处理及预防复发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腹腔镜开窗术的82例NPH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5±13)岁。单纯囊肿60例,合并胆囊结石7例、胆囊息肉7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8例。单发囊肿63例,多发囊肿19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术前根据CT检查对囊肿复发风险进行评估。术中根据囊肿位置及显露情况,先行囊肿穿刺抽吸囊液,然后用高频电钩、超声刀或切割吻合器切除囊壁裸面完成囊肿开窗,应用带蒂大网膜固定填塞囊肿残腔。结果 78例行一期腹腔镜开窗术,4例行二期腹腔镜开窗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53±15)min,术中出血量(60±17)ml,术后住院时间(6.5±1.4)d。未发生与开窗术相关的出血、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随访时间6.0~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4个月,随访率88%(72/82)。术后CT检查发现囊肿复发6例,其中4例术前评估存在复发风险,术前评估准确率97%(70/72)。影像学检查囊肿复发率8%(6/72),其中肝Ⅶ、Ⅷ段复发各2例,肝Ⅳa+Ⅳb、Ⅱ段各1例。结论术前对囊肿复发风险的充分评估是腹腔镜开窗术成功治疗NPHC的前提,广泛囊壁切除、良好残腔暴露及妥善术后引流是防止囊肿复发的保障。肝Ⅳa、Ⅶ和Ⅷ段囊肿存在解剖性高复发倾向,应注意预防。
舒适[2](2020)在《三种术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和比较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一般背景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论着,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经胆囊管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及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肝胆胰外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手术方式归类为LC+LTCBDE组(12例)、LC+LCPS组(23例)和LC+LCTD组(61例),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背景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从而对LC+LTCBDE及LC+LCPS术式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探索与总结。结果:1.一般背景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间的性别、年龄、体重、胆总管结石数目、胆总管直径、术前血淀粉酶及术前肝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胆总管结石直径明显小于LCPS组和LCTD组(P<0.05);LTCBDE组胆囊管直径明显大于LCPS组和LCTD组(P<0.05);2.术中及术后情况:三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LTCBDE组明显小于LCPS组和LCTD组(P<0.05),而LCPS组与LCT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LTCBDE组均明显小于LCPS组,且LCPS组均明显小于LC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在术后胆漏、急性胰腺炎、结石残余、戳孔感染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微创术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三者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2.LC+LTCBD术式具有术后恢复快、避免胆总管切开和留置T管相关并发症等优势,但其局限性在于对胆囊管直径、结石大小及位置等均有一定要求。3.LC+LCPS术式具有促进营养吸收早期恢复胃肠功能等优势,但该术式仍有不少并发症,其局限性在于对胆总管直径、胆道炎症情况等均有一定要求。
吴佳庆[3](2018)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现状及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LC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现状及狭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搜集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2017年04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396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237例,回访成功216例,对回访成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于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的患者,且符合狭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性别、年龄、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位置、胆囊结石大小、胆囊结石数目、胆囊疾病类型、术前症状、情志、术后饮食等因素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同时观察狭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对证型分布的影响。结果:成功回访调查胆囊切除术后患者216例,其中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者共41例(术后1周26例,术后1月18例,术后2月11例),PCS总发生率19.0%(术后1周、1月、2月发生率别为12.0%、8.3%、5.1%)。216例患者中,女性患者J46例,发生PCS者28例,发生率19.2%。男性患者70例,发生PCS者13例,发生率18.5%。其中性别、胆囊疾病类型、胆囊结石位置等因素与PCS的发生率无关(P>0.05);年龄、胆囊结石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数目、术前症状、情志因素、术后饮食与PCS的发生率相关(P<0.05);狭义PCS中医辨证分型,其中以肝郁证为主证,分为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血瘀证,另见肝胆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其中肝郁证30例(73.2%),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5例(36.6%)、肝郁气滞证9例(22.0%)、肝郁血瘀证6例(14.6%);肝胆湿热证7例(17.1%),肝胃不和证5例(12.2%)。患者性别、饮食结构、情志因素、胆囊疾病类型、胆囊壁厚度与PCS患者证型分布密切相关(P<0.05);年龄、胆囊结石位置、胆囊结石大小、胆囊结石数目、术前症状与PCS证型分布无明确相关(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216例,PCS总的发生率为19.0%。其中年龄、胆囊结石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数目、术前症状、情志因素、术后饮食习惯与PCS的发生率相关,性别、胆囊疾病类型、胆囊结石位置等因素与PCS的发生率无关。需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前相关检查若提示胆囊壁较厚、胆囊结石较大、胆囊多发结石等情况时,术中应更加仔细操作,避免残留结石及损伤周围组织。同时在围手术期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该疾病充分认识,尽可能减少疾病及手术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并对术后对患者饮食结构进行指导。对于诊断为狭义PCS患者依据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提示,进行中医药治疗时有规律可循,但不可千篇一律,应注意个体变化,仔细辨证分析,提高医疗效果,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受益。
胡寒竹,江志杰[4](2014)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在保胆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镜在保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CD)术,23天后开始行窦道扩张,每周扩张12次,逐渐扩张到1618F号,然后行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取出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结果 14例胆囊结石病人及5例胆囊息肉病人及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病人均通过经皮经肝胆道镜治愈。结论对于小于0.5cm的胆囊结石、大于0.5cm的胆囊息肉可以通过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到达保胆的目的。在临床工作中有比较大的应用价值
郭少峰,王小明,吴雪梅,颜浩,黄媛[5](2013)在《意外胆囊癌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普外科20012011年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发现的12例意外胆囊癌病例,从临床诊断、分期及病理检查、病理诊断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7例诊断为胆囊结石,3例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2例为胆囊息肉。经病理检查,肿瘤位于胆囊颈部3例,胆囊体部5例,胆囊底部3例,弥漫累及胆囊颈体底部1例。肿瘤形态以厚壁型胆囊癌居多。病理诊断:腺癌11例,腺鳞癌1例;高分化3例,中分化6例,低分化3例。结论病理诊断是意外胆囊癌确诊的金标准,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人群应常规或及时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杨文凯[6](2013)在《儿童胆道结石15例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胆道结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5例儿童胆道貌岸然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儿童胆道结石中,男9例,女6例;年龄8~14岁;平均年龄11.8岁。3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伴结石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en~y吻合术,其中一例先行囊肿外引流控制感受染后再手术;单纯胆囊切除7例;胆囊切开取石、胆囊造瘘6例,但术后4~5年不等均再发生胆囊结石而行胆囊切除术。1例胆囊结石病儿先口服中药等内科溶石、排石治疗无效再行胆囊切除术。结果 15例手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1~10年病儿生长发育良好,无胆道结石复发、右上腹疼痛、黄疸。结论小儿胆道结石除有胆道畸形需积极手术行胆道重建外,胆囊结石病儿发现后均应积极采用胆囊切除术,不宜采用保胆取石术或内科保守治疗。
徐新保,张洪义,张辉,刘承利,肖梅,张宏义,冯志强[7](2012)在《飞行人员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息肉切除术临床分析——附七例临床病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飞行人员保胆取石和取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疗效以及对飞行人员术后复飞影响。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4月的7例飞行人员行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术。单纯胆囊结石患者4例,其中3例为单发结石,1例为多发胆囊结石;单纯胆囊息肉患者1例,为胆固醇性息肉;胆囊结石合并息肉患者2例,均为胆固醇性息肉。7例患者均行胆囊底部切开取石及取息肉术。胆囊切口采用4-0 prolcne缝线连续缝合3例,采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4例。术中使用胆道镜或腹腔镜查看胆囊内结石或息肉是否取净。所有患者术后地面观察1~3个月。结果 7例保胆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没有1例中转剖腹手术。手术时间80~150 min。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住院3~7 d,均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未发现胆囊结石或息肉复发。其中5例患者按时复飞,状况良好。另2例因患其他疾病(分别为血管性头痛及颈椎病)仍在地面观察中。结论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术保留了胆囊及胆囊功能,维护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针对飞行人员胆囊结石(息肉)患者,有选择性地施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息肉)术有利于飞行人员术后复飞。
徐新保,刘承利,张洪义,张辉,肖梅,张宏义,冯志强[8](2012)在《飞行人员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息肉切除术初步经验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飞行人员保胆取石和取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疗效以及对空勤人员的术后放飞及飞行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们完成了6例飞行人员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术。单纯胆囊结石患者3例,其中2例为单发结石,1例为多发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1例,胆囊结石合并息肉患者2例,均为胆固醇性息肉。6例患者均行胆囊底部切开取石及取息肉术。胆囊切口采用4-0 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2例,采用3-0可吸收线间断或连续缝合4例。术中使用胆道镜1例,另5例未用胆道镜,用腹腔镜代替胆道镜查看胆囊内结石或息肉是否取净。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2例。胆囊结石(包括合并胆囊息肉)患者术后服用利胆药物1个月,1例胆囊息肉患者术后未服利胆药物。所有患者术后地面观察3个月。结果 6例保胆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没有1例中转剖腹手术。手术时间85~145(95±22)min。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住院3~7(5.0±2.0)d,均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个月,未发现胆囊结石或息肉复发。其中3例患者按时复飞,状况良好。另3例患者地观期尚未结束,目前状况良好,无不适主诉。结论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术保留了胆囊及胆囊功能,有利于维护飞行人员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只要胆囊大小基本正常、胆囊壁增厚不明显、胆囊功能基本正常,并且患者及家属保胆愿望强烈,均可进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息肉)术。术式以采用胆囊底部切口、可吸收线缝合为好,只要缝合可靠,不必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近期服用利胆药物可能对预防结石复发有益。腹腔镜保胆取石及取息肉术对飞行人员复飞无明显不良影响。
洪波[9](2012)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1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并发情况及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年来收治胆囊结石和其中并发胆囊癌病例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胆囊结石共538例,其中并发胆囊癌17例,占8年来收治胆囊癌总数的25%。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癌的比例不高,但危害较大,发现晚,治疗效果差。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方法。
王一凡[10](2011)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对我科室2005年1月到2011年1月间,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17例(A组)及同时期行手术切除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30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女性患者占64.71%(11/17),年龄在55岁以上者占76.47%(13/17);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史的时间,A组患者病史时间在11-1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7.06%),B组患者病史时间在6-10年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3.33%);临床症状方面,A组患者有64.7%(11/17)伴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皮肤巩膜黄染、体重明显减轻等晚期胆囊癌症状,而B组患者有73.33%以间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为主;入院前1年内胆绞痛发作次数,A组患者发作≥3次所占比例最高(47.06%),B组患者发作1次所占比例最高(47.06%)。通过影像学检查,A、B两组的术前确诊率分别为70.59%(12/17)和100%(30/30)。胆囊结石的直径,A组胆囊结石直径≥2cm的占64.71%,B组胆囊结石直径≥2cm的占26.67%。A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占11.76%(2/17),Ⅱ期占23.53%(4/17),Ⅲ期占41.18%(7/17),Ⅳ期占23.53%(4/17)。手术方式,A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仅占29.42%(5/17),B组患者通过手术方式治愈率达100%。结论:(1)胆囊结石可能是诱发胆囊癌的重要因素之一(2)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有:①女性,②年龄在55岁以上,③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史在10年以上,④腹痛在1年内多次发作,⑤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内形态异常,⑥胆囊结石直径≥2cm,⑦“瓷样胆囊”。(3)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患者,应积极采取胆囊切除术,以防止胆囊癌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纳入标准: |
| 2.排除标准: |
| 三、方法 |
| 1.术前评估: |
| 2.腹腔镜治疗: |
| 结 果 |
| 一、手术情况 |
| 二、围手术期情况 |
| 三、术前复发风险评估价值 |
| 四、复发原因分析 |
| 讨 论 |
| 一、术前评估 |
| 二、术中处置 |
| 三、预防复发策略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略缩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西医“胆”的功能 |
| 2. 胆囊结石形成的中西医病因 |
| 3. 胆囊切除术的方式及手术指征 |
| 4. 胆囊的切除对患者的影响 |
| 5.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 |
| 5.1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 5.2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 |
| 5.3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
| 5.4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相关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2. 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 2.1 研究对象 |
| 2.2 问卷调查时间 |
| 2.3 回访平台 |
| 2.4 四诊表格设计 |
| 2.5 数据结果分析 |
| 3. 结果 |
| 3.1 LC患者一般情况与PCS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 |
| 3.2 LC患者患病情况与PCS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 |
| 3.3 LC患者生活习惯与PCS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 |
| 3.4 PC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 3.5 PCS患者一般情况与证型分布相关性 |
| 3.6 PCS患者患病情况与证型分布相关性分析 |
| 3.7 PCS患者生活习惯与证型分布相关性 |
| 4. 结论 |
| 4.1 PCS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 4.2 PCS患者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
| 5. 讨论 |
| 6.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就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人选择 |
| 1.2 仪器设备 |
| 1.3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结果 |
| 2.1 临床诊断 |
| 2.2 分期及手术方式 |
| 2.3 病理检查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术前准备 |
| 1.3 手术方法 |
| 1.4 术后随访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对飞行人员有选择地开展腹腔镜保胆取石 (息肉) 术的必要性 |
| 3.2 飞行人员腹腔镜保胆取石 (息肉) 术的适应证 |
| 3.3 腹腔镜保胆取石 (息肉) 术的手术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4 B超及CT检查: |
| 1.5治疗情况: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流行趋势: |
| 3.2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切除适应征: |
| 3.3 胆结石合并胆囊癌治疗方法及预后: |
| 3.4 腹腔镜手术的注意事项: |
| 3.5 一些实验室检查对诊断的启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临床表现 |
| 2.3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史 |
| 2.4 入院前1年内,胆绞痛发作次数及治疗情况 |
| 2.5 影像学检查 |
| 2.6 胆囊结石的大小 |
| 2.7 A组患者肿瘤生长部位 |
| 2.8 手术方式及A组患者胆囊癌的病理分期 |
| 2.9 随访情况 |
| 2.10 统计学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性别及年龄分布特点 |
| 3.2 临床表现的对比 |
| 3.3 两组患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史的对比 |
| 3.4 入院前1年内,胆绞痛发作次数的对比 |
| 3.5 诊断方式 |
| 3.6 结石大小的比较 |
| 3.7 A组患者肿瘤生长部位 |
| 3.8 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 |
| 3.9 随访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流行病学方面的比较 |
| 4.2 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 |
| 4.3 诊断方式 |
| 4.4 结石大小及肿瘤生长部位 |
| 4.5 A组患者病理学分期 |
| 4.6 A组患者的外科治疗及随访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关系(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