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明[1](2018)在《腹腔镜治疗慢性阑尾炎中系膜血管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阑尾系膜血管的处理方法一直是手术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手术的安全和患者预后,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1],既往对系膜血管处理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其他影响因子的控制以及对多种方法的数据分析,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影响临床医生决策。所以本文通过观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在治疗慢性阑尾炎中,采用丝线结扎法、单极电凝法与Hemolok夹闭法处理阑尾系膜血管的术后疗效,在没有严重阑尾感染和其他感染影响的情况下,分析引起术后发热与腹痛的可能潜在原因,同时分析各方法对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体温及腹痛是否存在相关性,结合数据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缺点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阑尾炎中病理证实慢性阑尾炎并且经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总共43例,术中均采用单极电凝法处理阑尾系膜血管;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普外科自2014年至2017年收治的阑尾炎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阑尾炎并且经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的病例,总共45例,其中采用丝线结扎法30例,采用Hemolok夹闭法15例。分别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体温及腹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术后发热方面,发热均出现在术后三天内,单极电凝组共19例,约占该组病人总数的44%,其中38.5℃以下占总发热病例的89.5%;结扎夹闭组发热病例共2人,约占该组病人总数的4.4%,均在38.5℃以下,在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出血上两种方法基本相同;Hemolok法与丝线结扎法在发热率上均较低,在平均住院时间与恢复进食时间上丝线结扎组与Hemolok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腹痛方面,仅单极电凝法1例,但是腹痛病人并不存在发热,而且住院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转天恢复进食。结论:单极电凝法发热率较高,考虑可能与电凝相关的组织坏死吸收有关,但发热对患者在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正常进食时间没有显着的影响;术后严重腹痛和发热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仍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去验证。
刘宇[2](2018)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性阑尾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优势与不足。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共计523例,其中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92例,应用开放手术治疗2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对比,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手术组有2例中转开放手术病例。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4.4±12.6分钟,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6.7± 10.2分钟,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6);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为3.2± 1.3毫升,开放手术组平均失血量为3.0± 1.9毫升,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3);手术切口总长度腹腔镜手术组为2.1 ±0.2厘米,开放手术组为5.3± 1.6厘米,腹腔镜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2)。关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镜手术组为35.4±4.6小时,开放手术组为40.3±6.8小时,腹腔镜手术组短于开放手术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抗菌素应用时间为5.5±0.9天,开放手术组为7.9±1.8天,腹腔镜手术组短于开放手术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腹腔镜手术组292例病例中有14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而开放手术组231例病例有36例发生切口感染,腹腔镜手术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手术组292例病例中有4例术后并发术后腹腔脓肿,而开放手术组231例病例有11例术后发生腹腔脓肿,腹腔镜手术组腹腔脓肿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292例病例中有3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而开放手术组231例病例有4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两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在术后第一天至第七天的FLACC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手术组,比较均具体显着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1 ±0.4天,而开放手术组为8.6± 1.2天,腹腔镜手术组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花费为13654.3±496.2元,而开放手术组为11242±349.6元,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花费高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治疗,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花费少等优点,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具有较大优势。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手术在儿童复杂阑尾炎中的应用评价目的:比较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的差别,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可行性。方法:对2014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病例75例,其中应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例,三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9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情况、手术副损伤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脐单部位手术组中有4例转三孔法腹腔镜手术,两组均无中转开腹病例。经脐单部位手术组中有27例需要增加引流切口放置腹腔引流管,比率为27/75(36%)。经脐单部位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三孔法手术组(81.4±15.6分钟vs64.7±11.2分钟,P<0.01);两组平均失血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抗菌素应用时间、腹腔脓肿发生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阑尾残株炎发生率等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脐单部位手术组切口感染率为6/75(8%),高于三孔法手术组(1/91,1%),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部位手术组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疼痛评分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组,结果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3±0.4 vs 6.7±0.3,P<0.01;4.6±0.8 vs 4.2±0.3,P<0.0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组平均住院花费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组(14834.3±352.5元vs 13642.1±476.2,P<0.01),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部位腹腔镜技术用于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在切口美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术后切口疼痛控制等方面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技术比较尚存在差距。对于复杂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单部位腹腔镜技术不占优势,而且不是首选。三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既往对儿童阑尾周围脓肿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的方法,腹腔镜手术的兴起为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手术介入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针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脓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出评价分析。方法:随机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穿孔性阑尾炎儿童病例共180例,其中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病例42例作为研究组,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腹腔镜手术的病例46组做对照一组,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病例92例作为对照二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中转开放手术概率、手术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无死亡病例,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42例中有2例转开放手术,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后手术组无中转开放病例,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有2例中转开放手术,中转开放概率无统计学意义;2.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保守组(63.5±14.2分钟vs 41.6±8.2分钟,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63.5±14.2分钟vs60.3±18.2分钟,P>0.05);3.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长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组再次入院手术的病例(42.7±6.5小时vs 22.6±4.2小时;P<0.01),而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42.7±6.5小时vs 41.2±5.5小时,P>0.05);4.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恢复饮食时间明显长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2.8±0.3日vs 1.8±0.5日,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2.8±0.3日vs 3.0±0.3日,P>0.05);5.应用抗菌素天数: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应用天数明显短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6.9±0.6日vs 14.7±2.3日,P<0.01),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的应用抗菌素时间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6.9±0.6日vs6.4±0.6日,P>0.05);6.腹腔脓肿复发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7.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8.术后肠粘连梗阻发生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两次总住院时间(8.1±1.2日vs 18.7±3.3日,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8.1±1.2日vs7.7±0.9,P>0.05);10.住院总费用比较情况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组少于阑尾周围脓肿保守后手术组(13453.4±976.3元vs 21243.4±1276.3元;P<0.01),与穿孔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13453.4±976.3元 vs 13207±476.3 元,P>0.05)。结论:对于儿童阑尾周围脓肿,早期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选择,单次住院即可解决局部感染及阑尾切除的问题,不但具有微创、美观的优点,还可以避免误诊,缩短病程,同时避免了阑尾脓肿保守治疗后的复发问题。
王德仲,康春博,李文强,陈秀峰,郑建伟,刘金洪,李旭斌,李小伟,曲军[3](2017)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阑尾系膜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hem-0-lok夹法和电凝法处理阑尾系膜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hem-0-lok组(20例)和电凝组(21例),分别按hem-0-lok夹法及电凝法处理阑尾系膜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hem-0-lok组手术时间显着短于电凝组,住院费用显着高于电凝组[(57±15)min比(73±15)min,(10 405±1271)元比(8 466±873)元,P<0.01]。两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处理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系膜两种方法均安全可靠,hem-0-lok夹法手术时间短,电凝法更具经济优势。
鄢琳,胡杰,梁海英,鄢水旺[4](2017)在《右侧卧位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阑尾手术牵拉反应的观察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右侧卧位重比重布卡因腰麻下在阑尾手术对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炎手术的患者135例。随机分为三组。ZY组,0.5%重比重布比卡因患者右侧卧位组;DY组,等比重布比卡因患者右侧卧位组;EA组,1%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单纯硬膜外组。观察记录麻醉前3min(T1),麻醉后切皮(T2),切腹膜(T3),入腹腔探查(T4),阑尾系膜分离及切除(T5),关腹膜(T6),手术结束(T7)时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各组在时间段内麻醉效果及阑尾牵拉反应,根据病人的牵拉反应辅助给药或改变麻醉方式等情况,判断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中ZY组与DY、EA两组比较,麻醉中各时间段(T2-T6)无论麻醉镇病效果,肌松度及牵拉反应都明显更强(P<0.05)。结论右侧卧位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提高了镇痛效果,无牵拉反应或轻微反应,术中无需做辅助处理或少处理,便于外科手术操作,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是阑尾手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范登国[5](2017)在《腹腔镜阑尾切除中不同方法处理阑尾系膜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中不同方法处理阑尾系膜的临床比较,分析患者住院花费、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因素,寻找减少LA患者的住院花费、缩短患者恢复时间、缩短初学者所需手术时间等方法,从而使微创手术在基层医院得到更好的认可和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急性阑尾炎(Acute Pancreatitis,AP)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处理阑尾系膜方法不同分为A、B、C、D、E五组,A组为人工材料夹断阑尾系膜27例病例,B组为单极电凝断阑尾系膜12例病例,C组为双极电凝断阑尾系膜30例病例,D组为丝线结扎断阑尾系膜34例病例,E组为超声刀断阑尾系膜18例病例。分析五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花费,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不同病理分型阑尾炎之间总体比较:手术时间:E组>A组>C组>B组>D组(P>0.05);住院花费:E组>A组>C组>B组>D组(P<0.05);术中出血量:B组>D组>A组>C组>E组(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B组>C组>E组>A组>D组(P<0.05);术后并发症:其中B组术后引流管出血3例,D组术后引流管出血3例,其余各组未见并发症发生(P>0.05)。对于慢性阑尾炎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间比较:A:C、A:E、B:D、B:E、D:E,t=0.4292、1.6734、0.8157、1.4726、2.5213,P均>0.05;A:B、B:C、C:E、A:D、C:D,t=1.8569、1.8874、2.3131、3.5411、6.1428,P均<0.05;住院花费比较:A:B、A:D、A:E、B:E、C:D、C:E、D:E,t=4.0202、5.6920、8.3119、5.3631、5.6920、9.1907、20.8321,P均<0.005 A:C、B:D、B:C,t=3.0455、2.2665、1.9055,P均<0.05;术中出血量比较:A:B、A:D、A:E、B:C、B:E、C:D、C:E、D:E,t=8.3820、5.9687、9.6608、7.3684、13.294、5.2291、12.117、8.4072,P均<0.005;A:C,t=2.2618,P<0.05;B:D,t=0.42791,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A:B、A:C、A:E、B:E、C:D、D:E,t=3.3676、4.0029、2.9973、4.3195、6.3663、7.6109,P均<0.0005;A:D,t=2.9973,P<0.005;B:C、B:D、C:E,t=0.87127、0.32526、1.3719,P>0.05;通过对观察指标的综合分析,对于慢性阑尾炎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处理阑尾系膜时,用丝线结扎或用单极电凝处理阑尾系膜更有优势。对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时间比较:A:C、A:E、B:C、B:E、D:E、C:D,t=4.0261、2.5734、5.7934、9.8412、5.51368、3.4672,P均<0.005;A:B、C:E、A:D、B:D,t=1.0124、0.96446、0.53218、1.0415,P均>0.05;住院花费比较:A:B、A:D、A:E、B:E、C:D、C:E、D:E,t=3.1341、4.3720、9.0239、5.8546、3.651820、10.251、18.943,P均<0.005;A:C、B:D、B:C,t=3.7567、2.6324、2.3467,P均<0.05;术中出血量比较:A:B、A:D、A:E、B:C、B:E、C:D、C:E、D:E,t=7.4534、5.0867、10.334、8.3312、15.873、7.2123、7.3158、21.0587,P均<0.005;A:C、B:D,t=1.3578、0.42791,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A:B、A:C、A:E、B:D、C:D、D:E,t=3.9825、5.3523、2.6587、9.6967、13.178、5.8935,P均<0.005;A:D、B:C、B:E、C:E,t=1.3095、0.5735、0.32967、1.0437,P>0.05;对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用单极电凝处理阑尾系膜,有3例出现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用丝线结扎阑尾系膜时,有3例出现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体,本研究中发现,对此两种病理分型阑尾炎可用双极电凝或超声刀处理阑尾系膜,使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结论:不同病理分型的阑尾炎,采用相对合适的处理阑尾系膜的方法,不仅能较少手术并发症及患者住院花费,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更能使微创手术在基层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
肖国睿,王宏伟[6](2016)在《地佐辛联合用药预防阑尾手术牵拉反应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手术中控制内脏牵拉反应的预防性效果。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芬氟舍剂组和地佐辛联合咪唑安定组等3组,每组30例。咪唑安定组(M组)患者在切皮前静脉注射0.04mg·kg-1的咪唑安定;芬氟合荆组(F组)患者于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注射液0.05mg和氟哌利多注射液2.5mg;地佐辛联合咪唑安定组(L组)患者切皮前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0.1 mg·kg-1和咪唑安定0.04mg·kg-1。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手术过程中发生内脏牵拉反应情况、手术后的遗忘情况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F组、L组患者均无明显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下降,与M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与L组在呼吸抑制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方法均能预防阑尾手术内脏牵拉反应,F组、L组与M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组患者对手术遗忘优于F组和M组;不良反应L组与M组、F组相比较,明显减少。结论 3组患者的方法均能预防阑尾手术内脏牵拉反应,但是地佐辛联合应用咪唑安定在预防阑尾手术内脏牵拉反应方面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舒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姜世良[7](2011)在《提高硬膜外穿刺间隙在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硬膜外穿刺间隙在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的阑尾切除术300例,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高穿刺间隙组180例,一组为对照组120例。结果:高间隙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都能做到切皮时无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间隙组的肌松满意度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高间隙组的牵拉反应例数、追加局麻药例数、氟芬合剂用药例数、麻黄碱用药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高硬膜外麻醉的穿刺间隙后,不仅可有效地抑制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且有良好的肌松作用。这一点对阑尾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的手术的麻醉非常必要。如果把阑尾切除术的硬膜外穿刺间隙提高到T10~11或T11~12,能够整体提高阑尾切除术的硬膜外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张圣林,张焕华,薛峰,高伟,王野,鲁德忱[8](2009)在《参附注射液对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牵拉反应的干预方法。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品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记录各组患者牵拉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阿托品组无显着性差异,阿托品组与参附注射液组对牵拉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轻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时减轻牵拉反应。
沈华春,郭建荣[9](2008)在《瑞芬太尼预防硬膜外阻滞下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
黄雪花,沈伯雄[10](2008)在《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和氟芬合剂对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阑尾切除手术过程中运用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和氟芬合剂对阑尾牵拉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n=21)、咪达唑仑组(n=23)和氟芬合剂组(n=24)。三组均在切皮时静脉给药,观察并记录各组阑尾牵拉反应、镇静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手术中HR、MAP和SpO2等生命体征指标无明显变化。布托啡诺、咪达唑仑和氟芬合剂组抑制阑尾牵拉反应的有效率分别为95.2%、65.2%和50.0%。统计学分析表明,布托啡诺组的镇静评分和抑制阑尾牵拉反应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或P<0.01)。结论阑尾切除术中运用布托啡诺可以明显减轻手术中牵拉反应。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腹腔镜治疗慢性阑尾炎不同系膜处理方法的观察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对象与分组 |
| 1.1.2 排除标准 |
| 1.1.3 术前准备 |
| 1.1.4 手术方法 |
| 1.1.5 术后处理 |
| 1.1.6 观察指标 |
| 1.1.7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丝线结扎组与Hemolok组比较 |
| 1.2.2 各组间比较 |
| 1.3 讨论 |
| 结论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阑尾系膜血管处理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比较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经挤单部位腹腔镜阑尾手术在儿童复杂阑尾炎中的应用评价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三部分 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 外文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麻醉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列表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分组 |
| 3.实验方法 |
| 4.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一般临床资料 |
| 2.不同组别观察指标结果 |
| 3.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图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2.1 麻醉方法 |
| 1.2.2 用药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观察3组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MAP、HR、RR、SpO2)情况 |
| 2.2观察3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内脏牵拉反应情况 |
| 2.3 观察3组患者手术后的遗忘情况评分情况 |
| 2.4 观察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病例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牵拉反应的比较 |
| 2.2 MAP和HR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及分组 |
| 1.2 方法 |
| 1.3 观察项目 |
| 1.3.1 生命体征: |
| 1.3.2 抑制阑尾牵拉反应效果评定: |
| 1.3.3 镇静评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生命体征变化 |
| 2.2 抑制牵拉反应的效果 |
| 2.3 镇静评分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