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1](2022)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肝左外叶切除并胆道探查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肝左外叶切除并胆道探查与开放手术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行肝左外叶切除并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共50例患者,根据其手术形式将其分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A组)与开腹手术组(B组)各25例。统计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除胃管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肛门开始排气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及开腹手术组均顺利完成肝左外叶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手术时间242.4±12.5 min,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254.5±16.2 min,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在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上也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开始进食时间、肛门开始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有显着性差异。术后合并切口感染、脂肪液化上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在术后均无腹腔内出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出现1例胆漏,开腹手术组出现1例胆漏,均经充分引流后治愈。两组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上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肝左外叶切除并胆道探查术安全、有效,同时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吴兆平[2](2021)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晨,王蕾,汪新天,李浩,何自力,米杨[3](2021)在《输尿管硬镜联合钬激光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输尿管硬镜联合钬激光技术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科收治的合并有胆汁性肝硬化的89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为常规手术组, B组为应用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技术组, 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手术时间较A组少[(302.6±96.7)min vs (349.2±105.6)min, P<0.05];B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227.7±197.3)ml vs (331.4±277.4)ml, P<0.05];B组术后住院时间较A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4.1)d vs (13.8±5.1)d, 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2.44% vs 18.75%, P<0.05)。B组肝脏切除率低于A组(29.27% vs 52.08%, P<0.05)。结论通过建立合理的入肝通路, 将输尿管硬镜联合钬激光应用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外科治疗, 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此项技术可逐步推广应用于临床。
赵晓晨[4](2021)在《经皮经肝硬质胆道镜下钬激光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患者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脏一步法创建肝胆管窦道,硬质胆道镜下钬激光解除炎性狭窄,治疗肝胆管结石,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对比,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胰腺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炎性胆管狭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51例进行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脏一步法创建肝胆管窦道,硬质胆道镜下钬激光解除炎性狭窄,治疗肝胆管结石作为研究组,另51例同期医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狭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及肝叶切除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狭窄胆管解除率、术后肝功能、胆红素、出血量、术后胆道感染、胆管狭窄复发、胆瘘、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远期疗效、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5%,结石清除率70.6%,狭窄胆管解除率74.5%,而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1%,结石清除率94.1%,狭窄胆管解除率96.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术后手术时间、胆瘘、出血量、胆管狭窄复发、结石复发、胆道感染、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远期疗效、患者满意度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脏一步法创建肝胆管窦道,硬质胆道镜下钬激光解除炎性狭窄,治疗肝胆管结石能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可使术后并发症、结石及胆管狭窄复发显着降低,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平平,张震生,郑进方,武金才,唐荣,章家超,曾勇超,李梦婷[5](2021)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断面胆管取石治疗左肝内外胆管结石》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断面胆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左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左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断面取石术36例(观察组),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肝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肝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断面胆管探查取石术安全、有效、可行,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李汉军,梅洪亮,卢绮萍[6](2021)在《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困难胆管结石"在国内外内镜协会近期指南中定义为结石直径超过1.5 cm、数量多、形状异常(如筒状)或位于肝内胆管、胆囊管,或存在复杂解剖因素,如胆管狭窄、取石器械无法到达结石位置、S形胆总管、结石嵌顿、胆总管远端长度过短、急性胆总管远端角度<135°[1-2]。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解剖特征、病变特征的难点外,"困难胆管结石"还体现于其治疗抉择的困难,如对于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如何选择尽可能获得根治性治疗效果的治疗决策,
彭观景,陈博艺,李称才,何涛,李荣[7](2021)在《经皮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及分析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皮肝胆道硬镜治疗的肝胆管结石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皮肝胆道硬镜取石术(传统PTCSL)20例、经皮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术20例、经皮肝胆道硬镜等离子体碎石术20例三组,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结石清除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皮肝胆道硬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结石清除率高于等离子体碎石术和传统PTCSL(P<0.05)。结论经皮肝胆道硬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创伤较少,且安全、有效,配合钬激光碎石,结石清除率较等离子体碎石和传统PTCSL高,尤其适合于有多次手术或肝功能受限者,值得临床推广。
张晟铭[8](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李军强[9](2021)在《双镜联合治疗肝胆管结石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5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开腹手术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双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手术临床指标,对两组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时生活质量,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78%)与对照组(9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33.56±7.69)mL少于对照组(102.54±24.18)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76±7.95)h、下床活动时间(1.12±0.41)d、住院时间(8.36±1.24)d均短于对照组(39.67±9.16)h、(2.75±0.73)d、(12.87±2.34)d;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效果与常规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相当,且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
梁辉,杨龙,谢丽华[10](2021)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与联合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联合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胆瘘、胆管感染、结石残余和胆管出血总发生率比较,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效果和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术中及术后指标比较 |
|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比较 |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微创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2.1 观察组 |
| 1.2.2 对照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术后处理和随访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1 手术相关指标 |
| 2.2 并发症及肝功能 |
| 3 讨 论 |
| 一、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微创技术 |
| (一)外科微创技术 |
| (二)内镜相关技术 |
| 1.ERCP: |
| 2.内镜机械碎石术: |
| 3.胆道镜引导腔内碎石: |
| 4.硬质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
| 5.内镜十二指肠乳头下大球囊扩张术: |
| 6.经口胆道镜: |
| 7.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和内镜下逆行胆管支架置入: |
| 8.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
| 9.体外震波碎石: |
| 二、制定肝内外胆管结石外科微创治疗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
| 1.机体调整至最佳状态: |
| 2.精准评估病情: |
| 3.优化组合各种微创技术: |
| 4.微创理念: |
| 三、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策略思考 |
| 1.LC联合ERCP: |
| 2.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 |
| 3.“三镜”联合治疗: |
| 四、胆管结石治疗中不可忽视问题——Oddi括约肌功能的保护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分组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5 仪器与试剂 |
| 2.方法 |
|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
| 2.1.1 治疗方法 |
|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2.2.1 基线资料 |
|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
| 2.2.3 肝功能指标 |
|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
| 2.2.5 术后随访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
|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
|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3.5.1 随访结果 |
|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手术临床指标比较 |
| 2.3 两组术后1个月时SF-36评分比较 |
|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 3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
| 2.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
| 2.3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