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峰[1](2020)在《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谷物加工业是一个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且与公众膳食营养及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与国民健康产业。传统谷物加工片面追求精度和白度,致使谷物过度加工,造成了能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人们饮食日趋精细,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显着提高。因此,研发和食用营养价值较高并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全谷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谷物由于口感粗糙、保质期较短等因素限制了其推广使用,人们对谷物加工技术变革和工艺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论文针对谷物加工过程营养损失较大、产品适口性不足等产业发展难题,在充分认知谷物原料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增加预处理环节、消除谷物麸皮对加工过程以及产品性能的不利影响是突破现有谷物加工技术难题的关键。汽爆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预处理技术,近年来在谷物加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气相蒸煮阶段的热化学反应和瞬间爆破阶段的机械撕裂的双重作用下,汽爆可以对原料进行热化学-机械改性。论文对麦麸、小麦、高粱汽爆预处理及其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谷物加工提供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法和一定的技术参考。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汽爆稳定化新方法针对麦麸中脂肪酶活性较高,麦麸以及全麦粉中脂质容易发生水解酸败,影响麦麸和全麦粉贮藏性能、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等问题,建立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汽爆稳定化方法。汽爆在压力0.8 MPa、维压时间5 min的条件下有效灭活麦麸的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灭酶效果优于常规蒸汽灭菌(0.1 MPa,20 min)。汽爆稳定化方法能够保持麦麸蛋白质、脂质含量,促进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麦麸提取液总黄酮、总多酚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此外,汽爆显着降低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含量,改善了麦麸和全麦粉的贮藏性能。(2)汽爆改善麦麸的理化性质,对馒头品质有改良作用针对麦麸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影响面制品加工性能和产品口感等问题,采用汽爆处理改善麦麸的理化性质,并评估汽爆麦麸对面粉、面团和馒头品质的影响。汽爆麦麸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了 66.67%,维持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与未处理麦麸相比,汽爆麦麸持水力、水溶性指数、胆固醇和胆酸盐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 13.91%、30.77%、28.61%和70.83%。汽爆麦麸的添加对面团和馒头的质构性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添加量为10%时,小麦馒头的弹性和咀嚼性显着增加,硬化速率最小。(3)汽爆提高麦麸的膨化品质针对麦麸中不溶性物质含量较高,不利于挤压膨化、产品膨胀度较低等问题,首次采用汽爆技术作为麦麸挤压膨化的预处理方法,提高麦麸的膨化品质。与未处理麦麸膨化物相比,汽爆麦麸膨化物横向膨胀度提高了 37.93%,粉碎后可以得到粒径更细的粉体。此外,汽爆显着提高了麦麸膨化物的总多酚含量(155.19%)和总黄酮含量(108.89%),提升了水溶性指数、膨胀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4)建立汽爆麦麸粉碎新工艺针对麦麸韧性较大、难以粉碎成细小的颗粒以及粉碎过程能耗较高等问题,建立了汽爆麦麸粉碎工艺。汽爆(0.5 MPa,2 min)可有效地破坏麦麸致密结构,降低麦麸的力学性能,提高麦麸粉的出粉率和破壁率。与热风干燥处理(105℃,12 h)相比,汽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麦麸粉碎过程的电能消耗。此外,重组全麦粉粉质性能试验表明,汽爆麦麸具有良好的加工适应性。(5)建立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针对全麦粉出粉率较低、粒度分布大、脂肪酶含量较高、加工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将汽爆引入小麦加工,建立了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汽爆破坏了小麦麸皮的结构,降低了小麦的咀嚼性,提高了全麦粉的出粉率。汽爆维持了全麦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和白度,与普通全麦粉相比,汽爆降低了脂肪酶酶活。汽爆全麦粉面条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分别提高了 35.00%、26.00%和25.77%。(6)汽爆高粱全粉改善馒头的质构性能和食用品质针对高粱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单宁含量,造成高粱的食用品质较差等问题,将汽爆技术引入高粱加工。汽爆高粱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单宁含量分别降低了 33.96%和13.58%,抗性淀粉、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 109.28%、18.92%和39.01%。适量添加汽爆高粱全粉可改善小麦面团质构特性及馒头品质,汽爆高粱全粉的添加量为25%时,馒头硬化速率最低,食用品质较好。
徐帆[2](2020)在《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调查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现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最新指南的执行情况,找出目前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改进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及护理策略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方法,参照国内外发布的相关研究和ESPEN最新发布的《ESPEN重症监护病房临床营养指南》,建立问卷调查内容,设计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及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ICU/EICU危重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营养评估工具及营养评估结果,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患者住ICU/EICU期间营养支持和护理实施情况,胃肠道耐受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28d临床转归。调查工具为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研究结果:1.ICU/EICU收治的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为主,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及以下,住院时间以短期住院为主,APACHE-Ⅱ评分<20分者22例(14.5%),20-30分者75例(49.3%),>30分者55例(36.2%),整体病情中等偏重。2.本次研究纳入的152例患者,均进行了营养风险评估,评估工具均为mNUTRIC评分。86例(56.7%)为高营养风险(5-9分)患者,66例(43.4%)为低营养风险(0-4分)患者。高营养风险患者中,71例(46.7%)获得了营养支持,低营养风险患者中,46例(30.3%)获得了营养支持。3.152例患者中,141例(93%)患者进行了胃肠功能评估,正常(AGI0级)47例(33%),轻度损害(AGIⅠ级)67例(48%),中-重度损害(AGIⅡ-Ⅲ级)18例(13%),衰竭(AGIⅣ级)9例(6%)。4.获得营养支持的患者为117例,营养支持率为77%。其中,EN+PN联合支持的患者有67(44%)例,TEN支持的患者有37(24%)例,TPN支持的患者有13(9%)例,无营养支持患者有35(23%)例。5.117例获得营养支持的患者中,患者在开始EN支持后的72h内(含72h)达标者为47例(40.2%),72h后营养支持达标的患者为41例(35.0%),未达标患者29例(24.8%)。6.104例接受EN支持的患者中,EN开始时间≤48h者合计73例(70.2%),EN开始时间>48h者有31例(29.8%),患者在开始EN支持后的72h内(含72h)达标者有38例(36.6%),开始EN支持后的72h后达标者有25例(24.0%),未达标患者41例(39.4%)。7.EN主要喂养途径上,通过胃内喂养途径、幽门后喂养途径、空肠造口管、PEG/J途径的患者分别为96例(92.3%)、1例(0.9%)、7例(6.7%)、0例(0%)。EN输注方式上,选择分次给予、连续输注、重力输注方式的患者分别为3例(2.9%)、101例(97.1%)、0例(0%)。8.104例EN支持患者中,均在喂养前判断胃管的位置,均在EN喂养过程中抬高床头,86例(83%)患者在EN支持过程中抬高床头的度数为30°-45°,与指南推荐一致。喂养中断频率最高的原因为医护操作,共256次(62%),其次为EN不耐受,共154次(37%),最后为其他原因,共6次(1%)。9.117例营养支持的患者中,仅15例(13%)患者使用肠外微量营养素和/或抗氧化剂,32例(27%)患者使用肠内/肠外GLN,仅10例(9%)患者使用额外维生素D。10.TEN、TPN、EN+PN和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院24h内(营养支持前)的HB、TP、ALB、TF、PA、T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N、TPN、EN+PN和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院第7天(营养支持后)的HB、TP、TLC、ALB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使用LSD法进行事后分析,得到两两比较的结果,接受TEN支持的患者TF水平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TEN、EN+PN支持的患者PA均高于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有营养支持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0.2%,无营养支持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2.9%;有营养支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2%,无营养支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有营养支持患者28d病死率为26.7%,无营养支持患者28d病死率45.7%。有营养支持的患者与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有营养支持的患者28d病死率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无营养支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目前ICU危重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接受了营养支持,其基本营养支持策略与指南一致,但在具体实施上与指南存在差距:(1)营养评估应用不足。(2)部分患者存在延迟EN的情况。(3)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存在营养支持不达标的情况。这可能与患者胃肠不耐受、喂养频繁中断有关。(4)存在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应用PN支持时未进行个性化评估,指征过松。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营养风险复评,特别是对于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复评的频率,对于病情急剧下降的患者也应该及时复评。(2)建议组成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对营养支持的时机、途径、管理方案等进行临床决策,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3)建议形成营养支持操作流程检查单,营养泵采用专科专人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对于早期EN不耐受、胃肠功能障碍、其他并发症等形成一套规范化评估和处理流程,并定期组织科室教育和培训,保证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做到早期发现、正确处理。必要时,需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策略和规范化的营养护理流程,同时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营养支持的效率。
郑立军[3](2020)在《七种豆催芽过程营养素与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豆芽脆片的制作》文中指出我国豆类资源丰富,有悠久的豆芽饮食文化。出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豆芽入药的记载,食用豆芽的历史可追溯更早。发芽是一种提高豆类食用价值的经济有效的加工技术,豆类经过萌发后,内源酶系统被激活,营养成分增加、非营养因素减少、生物活性成分增加,尤其富集了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功能性成分,比如γ-氨基丁酸(GABA),使豆类营养价值得到改善。我国常食用的豆芽有十多种,然而不同的豆萌芽特性不同,营养富集及转化规律不同。如何控制催芽技术,提高食用营养价值,值得系统研究。此外,豆芽原料廉价易得,不受季节区域限制,因此,豆芽加工食品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对七种豆进行12-72h调控发芽处理,研究营养素、功能性活性成分变化规律,筛选优化γ-氨基丁酸最佳富集催芽条件,并以此为原料,通过干燥、制粉、调配制作豆芽粉发糕,最终开发富含γ-氨基丁酸的复合豆芽发糕脆片,希望为豆类深加工及新型豆芽食品开发提供参考。1.对七种豆(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花生、黄豆)发芽12-72h。控制温度为28±1℃,每隔半小时喷洒一次水,每次淋洒30 s,记录发芽期间七种豆的生理形态、芽长、吸水率、干物质含量,功能性指标γ-氨基丁酸、多酚、黄酮、可溶性蛋白以及抗氧化指标。12-72 h发芽期间,绿豆发芽速度最快,各阶段芽长最长,豆芽干物质含量最低,物质转化和代谢速度较快;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花生、黄豆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的萌芽时间分别为48 h、24h、24 h、24 h、24 h、36 h、24 h,黄豆γ-氨基丁酸含量由未发芽61.13 mg/100gDW增长到154.77 mg/100gDW,黑豆由90.79 mg/100gDW增长到138.57mg/100gDW,黄豆、黑豆最适合富集γ-氨基丁酸,花生发芽36 h时γ-氨基丁酸含量的增长幅度最大(为干豆5.39倍);赤小豆、红豆、绿豆、黑豆、花生的多酚、黄酮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显着相关。发芽72 h时,花生中黄酮含量最高(1.66 mgCAE/gDW),黑豆中多酚含量最高(4.24 mgGAE/gDW),绿豆多酚含量增长为原来的1.33倍。2.优化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工艺。以发糕比容、感官评分、发糕质构(硬度、弹性、胶着性、咀嚼性、内聚性、回复性)为指标,研究复合豆芽粉比例、水、糖、枣粉、酵母添加量以及发酵时间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得出结论:豆芽粉比例30%、添加水量120%、添加糖量20%、添加枣粉量15%、添加发酵粉1%、发酵时间1.5h时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最好。3.优化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脱水工艺。以发糕硬度为响应值,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加水量、枣粉、发酵时间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优发糕制作工艺为发酵时间74min、加水量110%、加枣粉量14.66%;以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的感官得分为指标,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发糕切片厚度为因素设计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优发糕脆片脱水条件为烘烤24min、切片厚度10mm、烘烤温度126℃。
苏佳佳[4](2020)在《糙米酒酿制备工艺及其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糙米是典型的全谷物,其对稻米总营养的保留率远高于精白米,且含有多种可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糖等慢性病的活性功能因子,然而由于食用口感差、风味不佳等问题存在,导致其难以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实际消费率低。甜酒酿是我国倍受欢迎的传统发酵谷物食品,其口感酸甜、营养丰富且具有独特风味。本课题以改善糙米口感、风味及提升精白糯米酒酿的营养功能与应用价值为出发点,研究了糙米酒酿的制备工艺及其整体风味轮廓、风味物质和营养功能成分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对糙米酒酿和精白糯米酒酿进行了品质综合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对糙米酒酿的浸泡、蒸煮和发酵各工艺阶段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浸泡时间、蒸煮时间、酒曲添加量、发酵时长和发酵温度等因素对酒酿品质影响较大。糙米酒酿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糙米浸泡时间8 h、蒸煮时间35 min、酒曲添加量0.4%(w/w)、发酵温度35°C、恒温发酵时间60 h。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电子鼻(E-Nose)结合感官评定等探究了糙米酒酿在发酵过程中整体风味轮廓及风味化合物的变化,结果显示:糙米经过发酵作用能够显着改善其原始风味,糙米酒酿风味物质共47种,风味活性成分29种,其中丁酸乙酯、己醇等6种成分在进样分流稀释27倍条件下仍能被嗅闻识别,对糙米酒酿风味贡献较大。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对风味活性成分与感官属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间糙米酒酿的酒香、果香风味的增强主要归因于乙醇、天竺葵醇、D-香茅醇和戊酸乙酯等风味物质的增加,而甲基庚烯酮、2-戊基呋喃等风味物质的减少是导致酒酿的米香逐渐减弱的主要原因。探究了糙米酒酿中的酒精度、多糖、小分子糖、有机酸、多肽、游离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及总多酚等营养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糙米酒酿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显着。在发酵期间,酒精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提升。淀粉等大分子多糖被逐渐降解成以葡萄糖为主的小分子糖。蛋白质被逐渐水解导致多肽和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GABA和总多酚等功能性成分的含量也均随发酵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经60 h发酵的糙米酒酿的GABA含量约为糙米的4.15倍。糙米酒酿的有机酸种类丰富,通过剂量比阈因子(DoT值)分析可知,酒石酸和乙酸为酸味特征主要贡献成分,其含量的增加是导致酒酿酸味特征逐渐变强的主要原因。从风味特征和营养功能特性等方面对糙米酒酿与糯米酒酿的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风味轮廓相似,风味物质均以醇、酯类为主,但糙米酒酿风味物质种类更丰富。经电子舌系统(E-Tongue)鉴定可知糙米酒酿口感较甜、鲜味更突出,且还原糖、游离氨基酸、GABA和总多酚等营养功能成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糯米酒酿。此外,糙米酒酿表现出了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因此,以糙米为原料制备糙米酒酿,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口感与营养健康两方面的追求。
郑雨晴[5](2020)在《两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久坐女大学生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功能和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两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久坐女大学生的执行功能(主要是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功能)以及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影响,并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监测任务期间脑氧合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究两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后执行功能变化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选取南京体育学院的32名非体育专业的久坐女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年龄18-21岁,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组(HIIT组,n=16)和对照组(CON组,n=16)。HIIT组完成了一项为期2周的高强度间歇运动方案,包括每周4次,每次20分钟,总共8次的功率自行车运动,对照组则正常学习和生活。运动干预前后,受试者分别进行了生理机能测试、神经认知测试、功能性红外光谱(fNIRS)测试和经颅磁刺激(TMS)检测。生理机能测试指标主要包括:静息心率(RHR)、血压(DBP/SBP)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神经认知测试包括: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和空间n-back任务和Stroop任务;fNIRS测试主要测量Stroop任务期间大脑氧合血红蛋白([HbO])和脱氧血红蛋白([HbR])浓度的变化;TMS检测主要包括:短间隔皮质内抑制(SICI)和皮质内易化(ICF)。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对于生理机能测试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神经认知测试和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若不存在交互作用则进行主效应分析,存在交互作用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所有测试数据的显着性差异水平均为p<0.05,非常显着性差异水平为p<0.01。研究结果:1.后测与前测相比,HIIT组的RHR显着性降低(p<0.05),且VO2max显着性升高(p<0.05);HIIT组的RHR差值与CON组的RHR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HIIT组的VO2max差值与CON组的VO2max差值呈边缘性显着(p=0.08)。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时间对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的影响存在主效应(p<0.05),后测两组的SSRT显着低于前测(p<0.05);组别对SSRT的影响无主效应(p>0.05),时间与组别对SSRT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在空间n-back任务中,仅时间与会话对反应时(RT)和正确率(ACC)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和时间、组别和会话对RT和ACC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组别和会话三因素对RT和ACC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在Stroop任务中,反应时和正确率方面,组别和时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着(p>0.05)。3.后测与前测相比,HIIT组左侧DLPFC的Stroop效应量的[HbO]变化量显着增加(p<0.05),左侧OFC的Stroop效应量的[HbO]变化量非常显着性增加(p<0.01),且后测时HIIT组左侧DLPFC的Stroop效应量的[HbO]变化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4.后测与前测相比,HIIT组的SICI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ICF也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5);后测时HIIT组的ICF与CON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两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可以显着降低久坐女大学生的静息心率,并提高最大摄氧量,从而有助于增强心肺适应性。2.两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久坐女大学生的执行功能的行为学变化没有显着性影响,但观察到在执行任务期间的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激活程度更高。3.两周高强度间歇运动可能通过减少久坐女大学生的短间隔皮质内抑制和皮质内易化,来诱导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增强效应。
王敏[6](2020)在《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女性从卵巢功能出现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特殊生理变更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神经精神等症状,此阶段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合理的膳食则有助于延缓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雌激素样等作用,它们以多靶点的方式调节着人体新陈代谢,对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异常是否与膳食中植物化学物的摄入量有关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以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文献整合现有植物化学物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等)的摄入量,探讨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和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从而为指导围绝经期女性合理摄入植物化学物,获得最大健康益处提供支持。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情况,分析各种营养素及膳食摄入量,探讨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合理饮食提供一定的指导。实验方法1.收集2017-2018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共504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247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例组),257例无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照组)。2.参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膳食调查模式,并通过预调查以及咨询专家等方式制定食物频率调查问卷。3.收集其个人相关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教育背景、是否吸烟、饮酒等基本特征;(2)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的测量;(3)血糖、血压、血脂的测量;(4)采用24 h回顾法和调整的膳食频率问卷进行统计,患者参照《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回顾过往一年的饮食摄入情况,调查员根据膳食频率调查问卷量表统计日平均饮食摄入量,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和已收集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换算出患者日平均膳食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2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以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由低到高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以摄入量低组作为参数组,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总能量后,获得不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于血压、血脂的相对危险度(odd ration,OR),检验水准选择?=0.05。实验结果1、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我国发表的食物中植物化学物含量的文献以及参考USDA、EFSA相应的食物数据库,整理建立适用于本次调查计算用的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数据库,本次数据库中我们建立了常见谷类、豆类、蔬菜、坚果、水果、油类中植物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和菜油甾烷醇)、花色苷、叶黄素、番茄红素和大豆异黄酮含量。通过建立好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为后期膳食调查中植物化学物摄入量计算提供依据。2、基本资料:参与膳食调查的围绝经期女性共有504人,其中病例组247例,对照组257例。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55±4.93岁和53.41±4.67岁,其中年龄在≤50岁分别占23.5%和28.0%,年龄在51-59岁之间分别占60.3%和50.5%,年龄在≥60岁分别占16.2%和12.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在小学教育及以下分别为55.9%和56.8%,初中教育背景分别占31.2%和28.8%,大学教育背景分别占13.0%和14.4%;研究对象吸烟和饮酒现象较为少见,大多数都不吸烟和不饮酒,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吸烟和不饮酒分别占98.4%和99.6%;研究对象膳食补充剂摄入情况也相对较少,其病例组和对照组不摄入膳食补充剂分别占96.8%和95.7%;研究对象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BMI分别为24.76±3.26kg/m2和23.56±2.92 kg/m2,病例组和对照组中BMI≥24分别占57.2%和43.2%,BMI在18.5-23.9之间分别占39.3%和54.9%,BMI<18.5分别占2.8%和1.9%。通过对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教育背景、吸烟、饮酒以及膳食补充剂摄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01)。3、各类食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蔬菜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69.99g和204.43g,病例组、对照组蔬菜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300-500g),且对照组高于病例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豆制品类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4.26g和4.79g,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35g),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03);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水果、肉制品类、奶制品类、蛋制品类、鱼虾类、谷物类以及食用油、盐类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1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g),病例组患者膳食纤维的每日平均摄入量(11.04±4.79g)低于对照组(12.76±5.6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胆固醇的平均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维生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800?g RAE),病例组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中位数(567.41?g RAE)高于对照组(490.59g RA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100mg),病例组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中位数(82.37mg)低于对照组(91.2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以及维生素E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矿物质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851.27mg,低于推荐摄入量(2000mg),而对照组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2133.82高于推荐摄入量(2000mg),且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矿物质中钙、磷、钠、镁、铁、锌、硒、铜、锰元素等元素的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花色苷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0.39mg)低于对照组(0.9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6.10mg)低于对照组(7.89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例组叶黄素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085.19g),低于对照组(1546.6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植物甾醇和番茄红素每日平均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5.1能量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中能量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肉制品类、豆类、鱼虾类以及其他,其中病例组能量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41.7%,26.6%,10.4%,8.3%和13%,对照组中构成比分别为40.3%、19.7%、12.5%、13.4%和14.1%。能量的食物来源构成比之间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6,P=0.041)。5.2蛋白质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蛋白质食物主要来源于豆类、谷物类、动物性食物类及其他,病例组的蛋白质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20.3%、3.6%、51.8%和24.3%,对照组构成比分别为25.7%、4.7%、40.6%和29%。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76,P=0.032)。5.3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病例组脂肪食物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构成比分别为58.7%和41.3%,对照组的构成比分别为46.3%和53.7%。病例组中脂肪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对照组脂肪性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来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87,P=0.015)。5.4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薯类、蔬菜类以及其他。病例组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64.4%、21.3%、8.6%和5.7%,对照组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构成比分别为56.2%、23.5%、13.5%和6.8%。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67,P=0.681)。6、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6.1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在调整了研究人群基本信息因素(年龄、BMI、吸烟、饮酒等)和总能量对各项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混杂因素干扰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能量(OR=2.81,CI0.46-17.08)、蛋白质(OR=0.67,CI 0.07-6.58)、脂肪(OR=0.9,CI 0.24-3.29)、碳水化合物(OR=0.64,CI 0.14-3.02)、膳食纤维(OR=0.74,CI 0.13-4.41)以及胆固醇(OR=0.9,CI 0.27-2.97)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2维生素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A的第四分位(OR=3.8,CI 3.53-15.8)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而维生素B1(OR=2.95,CI 0.7-12.5)、维生素B2(OR=1.36,CI 0.29-6.52)、烟酸(OR=0.45,CI 0.08-2.43)、维生素C(OR=0.73,CI 0.19-2.77)以及维生素E(OR=0.6,CI 0.15-2.4)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3矿物质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膳食中矿物质摄入量如钙(OR=0.69,CI0.20-2.34)、磷(OR=0.51,CI0.06-4.16)、钾(OR=0.23,CI 0.03-1.67)、钠(OR=1.46,CI 0.70-3.02)、镁(OR=2.16,CI 0.39-12.04)、锌(OR=3.98,CI 0.45-34.9)、硒(OR=0.91,CI0.16-5.32)、铜(OR=0.35,CI 0.07-1.83)和锰(OR=1.00,CI 0.2-4.93)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甾醇和花色苷的第四分位分别为(OR=1.56,CI 3.53-15.8)和(OR=0.22,CI 0.10-0.51),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大豆异黄酮(OR=0.52,CI 0.24-1.12)、叶黄素(OR=0.57,CI 0.23-1.41)以及番茄红素(OR=0.63,CI 0.27-1.47)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血压和血脂影响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病例组中的围绝经期妇女在蔬菜、豆制品类等膳食摄入量低于对照组,而肉制品摄入量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可能与膳食中上述食物摄入量有关,适当提高蔬菜的摄入,减少肉制品的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两组围绝经期妇女在能量来源构成比、脂肪来源构成比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的能量、脂肪主要来源于肉类,而对照组能量、脂肪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可见血压血脂异常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结构不均衡,应保持合理饮食。2、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膳食纤维摄入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膳食纤维在饮食中主要来源于全谷类、杂豆、薯类以及蔬菜等,说明围绝经期女性适当增加上述食物对降低血压血脂具有一定的意义。3、植物甾醇与花色苷的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膳食中保持上述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朱筛成[7](2020)在《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因素,鱼粉一直以来都是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模式和全程配合饲料技术推广,对蛋白质总量和鱼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目前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蛋白质含量和鱼粉替代的研究集中在幼蟹阶段,且鱼粉替代物主要是单一的蛋白源或混合植物蛋白源,缺乏对育肥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和蛋白源的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了河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以及育肥阶段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河蟹系列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饲料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在饲料4#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饲料1#最高;血清中的GPT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TG)含量和SOD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MDA含量在2#组最高。(3)饲料1#幼蟹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最高。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综上,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河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2.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育肥阶段雌、雄河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粉替代后,各组河蟹最终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2)随鱼粉替代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总脂含量显着上升,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雄蟹和雌蟹的性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以及各自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基本不受鱼粉替代的影响;(3)饲料5#组雌、雄蟹血清的GOT和GPT活力显着升高,且饲料4#组的雄蟹肝胰腺中MDA含量最高;(4)从经济性能而言,饲料4#的单位总产值和部分总利润显着高于其他组;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复合蛋白源替代雄蟹和雌蟹育肥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33.33%和50%。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蛋白水平(278、323、351、390和420 g·kg-1,记为饲料1#~5#)饲料对雌、雄亚成体河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河蟹存活和生长性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为384 g·kg-1时,雌蟹生长性能最佳,而雄蟹则为420 g·kg-1。(2)在实验结束时,雌蟹的GSI与95d时HSI均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各组雄蟹GSI无显着差异。(3)随着蛋白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总脂和性腺碳水化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肝胰腺灰分含量显着上升;雌蟹的肝胰腺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的,在饲料2#最高;(4)雄性血清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雌蟹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以饲料4#最低。雌、雄蟹肝胰腺中TG含量分别在饲料2#和3#最高。(5)雄蟹血清T-AOC活力和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雌蟹血清T-AOC、GR活力和肝胰腺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均在饲料3#组最低。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河蟹生长、降低肝脂沉积、肝损害和氧化应激,建议育肥阶段雌蟹和雄蟹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为384 g·kg-1和420 g·kg-1。
王慧茹[8](2021)在《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制备及其性能》文中认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研发针对肿瘤患者辅助治疗的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为世人所瞩目。本文首先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中主要原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建立和验证了配方食品中营养素的测定方法。本文根据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和肿瘤患者的营养需求,确定了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处方组成,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制备工艺。本文对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品质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主要成分。本文根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对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微生物限量进行了检查。本文对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白术、茯苓和甘草的最佳的水提工艺的条件为:白术6 g,茯苓6 g,甘草3 g,加10倍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2 h,提取温度为80℃;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处方组成为:壳寡糖,大豆活性肽,全脂奶粉,玉米油,茯苓,白术,甘草,山药,低聚果糖,维生素E,维生素C,硒,谷氨酰胺及精氨酸等;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原物料:乳糖:糊精==3:1:2,润湿剂为85%的乙醇;分别采用高效液相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配方食品中的壳寡糖含量和多糖含量;品质评价和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配方食品质量检查符合颗粒剂的质量要求,其中壳寡糖含量为96.06mg/g,多糖含量为38.16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29.36 g/100 g,脂质含量为16.66 g/100 g,灰分含量为2.07%,提示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中各种营养素含量均符合要求,能够满足肿瘤患者的营养需求;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符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的要求;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稳定性良好。此为实现壳寡糖类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工作基础。
陈丽红[9](2019)在《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池塘养殖是我国北方目前最主要的刺参生产模式,长期高密度养殖造成了生态劣化、刺参产量降低等现象,如何充分利用池塘营养要素,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验证了刺参、柄海鞘混合养殖的可行性;从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和动物生理生态两个层面阐述了混养系统生物与环境的互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养系统的构建柄海鞘滤食水体中微藻和有机质,通过排泄将其转化为刺参饵料,可有效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柄海鞘悬吊养殖,刺参放置底部,维持一定微藻密度,设立不同规格动物、微藻共养组及刺参、柄海鞘混养组,进行模拟养殖。结果表明相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动物试验组之间各指标无显着差异;混养组水体、生物沉积物营养盐浓度及附着基细菌数量与共养组接近,比刺参对照组显着降低,刺参生长更快。参数优化试验表明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无显着影响;较高的海鞘生物量(800 gwt/m3)有助于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大(L)规格刺参体重变异系数(CV),提高小(S)规格刺参(较大个体Sb和较小个体Ss)CV;L规格刺参数量增加使各规格刺参SGR下降,CV升高。混养系统适宜的生物组成:微藻密度5×102 cell/mL,柄海鞘生物量800 g wt/m3,L规格刺参5-6 ind/m2,S规格刺参12-1 5ind/m2。2、混养系统的互利效应研究设置刺参、柄海鞘混养组(投饵/不投饵)、大小规格刺参套养组(投饵/不投饵)4个试验组,进行室内模拟养殖。混养组保持在一、二类水质,水体及生物沉积物各形态氮、磷浓度显着高于套养组。相同的投饵模式下,混养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生活因子均高于套养组,刺参生长更快。L、Sb、Ss各规格刺参套养组和混养组的SGR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与营养因子和生活因子高度正相关,混养系统互利效应主要通过营养互利途径得以实现。混养组L、Sb规格刺参生理变化较小;Ss规格刺参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糖脱氢酶、ATP酶的活力比套养组分别提高8.8%、10.5%、5.2%、118.7%,消化酶活力提高6%-10%。综合而言,混养系统对刺参的生理代谢发挥了积极影响。3、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将上述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池塘试验,养殖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与季节紧密相关,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投饵模式下混养组水体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浓度平均值较套养组分别升高16.2%、1.2%、5.5%、6.8%,同样投饵模式下混养组刺参生长速度最快,各组刺参成活率及生化成分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混养系统提高了主要养殖动物刺参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及生活因子,提升刺参生理代谢,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了刺参的养殖效果,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刘攀[10](2019)在《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生产性能、机体健康及鸡蛋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研究不同营养水平饲粮中应用大豆酶解蛋白(Enzyme-treated Soy Protein,ETSP)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机体健康的影响,探索大豆酶解蛋白能否改善蛋鸡饲料利用率、机体健康,维持蛋鸡生产性能。本试验采用3×2因子设计,3种营养水平:分别为正对照(PC,ME:2680kcal/kg,CP:15.5%)、负对照1(NC1,ME:2630kcal/kg、CP:15%)和负对照2(NC2,ME:2580kcal/kg、CP:14.5%);2种大豆酶解蛋白水平(0%和0.5%)。选取52周龄罗曼粉壳蛋鸡120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5-8W产蛋率显着降低(P<0.05),1-4W(P=0.08)和1-12W产蛋率(P=0.07)有下降趋势,1-4W料蛋比,PC组显着低于NC1和NC2组(P<0.05)。5-8W(P=0.05)和1-12W料蛋比(P=0.06)也有升高的趋势。PC组蛋鸡的粗脂肪表观利用率显着高于NC1和NC2组(P<0.05);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后,各组产蛋率均有提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1-12W料蛋比有下降趋势(P=0.05),5-8W(P<0.05)和1-12W(P<0.05)合格蛋率显着增加。此外,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利用率显着升高(P<0.05)。饲粮营养水平与大豆酶解蛋白对总能的表观利用率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表现为在PC营养水平下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显着提高总能的表观利用率,对其他指标无显着交互作用。2)降低饲粮营养水平,第4周蛋壳亮度值显着下降P<0.01),a*值和b*值显着升高(P<0.01),未对鸡蛋内部品质(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黄颜色、蛋黄指数)造成显着影响;第8周的蛋壳颜色a*值显着升高;第12周蛋黄颜色呈降低趋势(P=0.09);添加大豆酶解蛋白,显着降低了第4周蛋壳颜色的亮度值(P<0.05),显着增加了第8周蛋壳颜色的a*值以及蛋黄指数(P<0.05),且第12周蛋黄颜色极显着升高(P<0.01)。饲粮营养水平和大豆酶解蛋白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第12周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有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在NC1饲粮营养水平时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显着提高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以显着降低储存30天及45天鸡蛋的质量损失率(P<0.05)。饲粮营养水平与大豆酶解蛋白对储存30天鸡蛋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交互作用显着(P<0.05)表现为在NC2营养水平下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以显着提高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3)随着营养水平的降低,蛋鸡血清尿酸浓度显着增高,甲状腺素T4含量显着升高(P<0.05),总蛋白水平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着水平。饲粮营养水平与大豆酶解蛋白对皮质醇含量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在PC营养水平下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显着降低皮质醇的含量。4)饲粮营养水平及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的肝脏和脾脏指数均无显着影响。随着饲粮营养水平降低,IgA(P<0.05)、IgM(P<0.01)及溶菌酶(P<0.05)含量显着下降,NC2显着低于PC组和NC1组。添加大豆酶解蛋白显着提高了蛋鸡血清IgA(P<0.05)、IgG(P<0.05)、IgM(P<0.05)含量,极显着提高了溶菌酶(P<0.01)含量。饲粮营养水平及大豆酶解蛋白的交互作用对IgM含量影响显着,表现为在NC2水平下,大豆酶解蛋白极显着提高了蛋鸡血清IgM含量。5)NC2营养水平下蛋鸡肝脏的MDA含量显着高于PC和NC1(P<0.05),随着营养水平降低,空肠SOD活性有降低趋势(P=0.09),但对卵巢及输卵管膨大部的抗氧化指标无显着影响。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后肝脏MDA含量显着降低,且营养水平与大豆酶解蛋白对肝脏MDA含量及输卵管膨大部SOD活性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在NC2水平下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以显着降低肝脏MDA含量,PC水平下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以显着提高输卵管膨大部SOD活性。6)随着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空肠隐窝深度呈升高趋势(P=0.06),空肠绒隐比显着降低(P<0.05),但对空肠PepT1、B0AT、EAAT3和CAT1 mRNA相对表达量及盲肠微生物无显着影响。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呈升高趋势(P=0.09),十二指肠绒隐比值(P<0.05)及胰蛋白酶活性(P<0.05)显着升高;空肠PepT1(P<0.05)和B0AT mRNA(P<0.01)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升。此外,蛋鸡盲肠乳酸杆菌数量也有上升趋势(P=0.06)。由此可见,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会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降低了养分利用率,同时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饲粮中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可以提高饲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利用率、改善蛋鸡免疫、抗氧化功能以及肠道健康,从而使得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得到提高,部分缓解了饲粮营养水平降低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节约饲料资源的目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概述 |
| 1.2 谷物加工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 |
| 1.2.1 谷物的主要结构与营养成分 |
| 1.2.2 谷物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
| 1.3 谷物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 1.3.1 超微粉碎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
| 1.3.2 挤压膨化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
| 1.3.3 酶解处理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
| 1.4 汽爆在谷物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 1.4.1 汽爆技术的原理 |
| 1.4.2 汽爆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
| 1.4.3 以汽爆为核心的谷物加工技术优势 |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 第2章 汽爆麦麸营养品质及贮藏性能的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 2.2.3 汽爆处理麦麸 |
| 2.2.4 麦麸中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 2.2.5 麦麸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 2.2.6 麦麸脂肪酸值测定 |
| 2.2.7 麦麸过氧化值测定 |
| 2.2.8 麦麸提取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 2.2.9 麦麸营养成分测定 |
| 2.2.10 麦麸和重组全麦粉加速贮藏试验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汽爆对麦麸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 2.3.2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
| 2.3.3 汽爆对麦麸稳定性的影响 |
| 2.3.4 汽爆对麦麸营养成分的影响 |
| 2.3.5 汽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加速贮藏试验 |
| 2.4 小结 |
| 第3章 汽爆麦麸理化性质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 3.2.2 汽爆麦麸制备 |
| 3.2.3 麦麸营养成分的测定 |
| 3.2.4 麦麸水合性质分析 |
| 3.2.5 麦麸吸附性能测定 |
| 3.2.6 面粉溶剂保持力测定 |
| 3.2.7 面团粉质特性测定 |
| 3.2.8 汽爆麦麸馒头的制作 |
| 3.2.9 面团和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
| 3.2.10 馒头的感官评价方法 |
| 3.2.11 馒头的硬化速率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汽爆对麦麸理化性质的影响 |
| 3.3.2 汽爆麦麸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
| 3.3.3 汽爆麦麸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 3.3.4 汽爆麦麸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
| 3.3.5 汽爆麦麸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
| 3.3.6 汽爆麦麸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3.7 汽爆麦麸对馒头硬化速率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4章 汽爆麦麸膨化性能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 4.2.2 汽爆处理麦麸及挤压膨化 |
| 4.2.3 麦麸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 4.2.4 麦麸膨化物膨胀度测定 |
| 4.2.5 粒径分布和破壁率测定 |
| 4.2.6 麦麸营养成分测定 |
| 4.2.7 麦麸水溶性指数测定 |
| 4.2.8 麦麸膨胀力测定 |
| 4.2.9 麦麸阳离子交换力测定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
| 4.3.2 汽爆对麦麸膨化物膨胀度的影响 |
| 4.3.3 基于粒径分布评价汽爆麦麸膨化性能 |
| 4.3.4 不同处理对麦麸营养成分的影响 |
| 4.3.5 不同处理对麦麸功能性质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5章 汽爆麦麸理化性质及粉碎性能的研究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 5.2.2 汽爆麦麸和热风干燥麦麸的制备 |
| 5.2.3 麦麸红外光谱表征 |
| 5.2.4 麦麸质构特性的测定 |
| 5.2.5 麦麸粉碎过程功率变化的测定 |
| 5.2.6 麦麸颗粒特征的测定 |
| 5.2.7 面粉粉质特性测定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
| 5.3.2 汽爆对麦麸质构特性的影响 |
| 5.3.3 汽爆麦麸粉碎过程功率的变化 |
| 5.3.4 汽爆麦麸粉的颗粒特征 |
| 5.3.5 汽爆麦麸对重组全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6章 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 6.2.2 汽爆处理方法 |
| 6.2.3 小麦汽爆前后质构特性的测定 |
| 6.2.4 小麦粉碎过程功率变化的测定 |
| 6.2.5 全麦粉出粉率及粒径分布测定 |
| 6.2.6 全麦粉营养成分测定 |
| 6.2.7 全麦粉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 6.2.8 全麦粉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 |
| 6.2.9 全麦粉白度测定 |
| 6.2.10 全麦粉溶剂保持力测定 |
| 6.2.11 面条制作及质构特性分析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汽爆对小麦质构特性的影响 |
| 6.3.2 汽爆全麦粉制粉过程功率的变化 |
| 6.3.3 汽爆全麦粉出粉率与粒径分布情况 |
| 6.3.4 汽爆对小麦营养成分的影响 |
| 6.3.5 汽爆小麦红外光谱分析 |
| 6.3.6 汽爆对全麦粉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 6.3.7 汽爆全麦粉白度分析 |
| 6.3.8 汽爆全麦粉溶剂保持力分析 |
| 6.3.9 汽爆全麦粉面条质构特性评价 |
| 6.4 小结 |
| 第7章 汽爆高粱营养成分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
| 7.1 前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 7.2.2 汽爆高梁全粉的制备 |
| 7.2.3 高粱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
| 7.2.4 汽爆高粱全粉与小麦面粉混合粉的制备 |
| 7.2.5 馒头的制作工艺流程 |
| 7.2.6 面团及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
| 7.2.7 馒头白度测试 |
| 7.2.8 馒头的感官评价方法 |
| 7.2.9 馒头硬化速率的测定 |
| 7.3 结果与讨论 |
| 7.3.1 汽爆高粱营养成分分析 |
| 7.3.2 汽爆高粱全粉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
| 7.3.3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
| 7.3.4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白度的影响 |
| 7.3.5 汽爆高梁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 7.3.6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硬化速率的影响 |
| 7.4 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创新性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论文中图所对应的部分原始数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营养支持的发展历程 |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 相关名词解释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2 对象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1.3 样本量计算 |
| 2.2 调查内容 |
| 2.3 研究工具 |
| 2.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详见附录一) |
| 2.3.2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二) |
| 2.3.3 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三) |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 2.4.1 资料收集 |
| 2.4.2 质量控制 |
| 2.5 统计学处理 |
| 2.6 技术路线图 |
| 3.结果 |
| 3.1 人口学特征 |
| 3.2 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
| 3.3 胃肠功能评估情况 |
| 3.4 营养实施情况 |
| 3.5 EN开始时间和达标情况 |
| 3.6 总营养摄入达标情况 |
| 3.7 营养支持能量供给 |
| 3.8 胃动力药的应用 |
| 3.9 营养支持护理 |
| 3.9.1 床头抬高的应用 |
| 3.9.2 喂养前判断喂养管的位置 |
| 3.9.3 喂养中断情况 |
| 3.10 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
| 3.10.1 肠外微量营养素和/或抗氧化剂的使用 |
| 3.10.2 肠内/肠外谷氨酰胺的使用 |
| 3.10.3 额外维生素D的使用 |
| 3.11 营养支持效果及临床结局 |
| 3.11.1 营养支持效果 |
| 3.11.2 临床结局 |
| 4 讨论 |
| 4.1 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
| 4.2 营养实施情况 |
| 4.3 营养支持开始时间和达标情况 |
| 4.4 营养支持能量供给 |
| 4.5 胃动力药的应用 |
| 4.6 营养支持护理 |
| 4.6.1 床头抬高的应用 |
| 4.6.2 喂养前判断喂养管的位置 |
| 4.6.3 喂养中断情况 |
| 4.7 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
| 4.8 营养支持效果及临床结局 |
| 4.9 问题与建议 |
| 4.9.1 营养评估应用不足 |
| 4.9.2 EN与PN的应用时机和比例与指南存在差距 |
| 4.9.3 营养支持中断频繁 |
| 4.10 不足与展望 |
| 5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豆芽 |
| 1.1.1 豆芽概述 |
| 1.1.2 谷豆的营养价值 |
| 1.1.3 谷豆萌发过程中成分变化 |
| 1.1.4 谷豆芽中GABA富集概况 |
| 1.2 谷豆芽加工 |
| 1.2.1 谷豆芽加工产品 |
| 1.2.2 谷豆芽加工工艺 |
| 1.2.3 富含γ-氨基丁酸产品研究现状 |
| 1.3 立题的背景及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图 |
| 第2章 七种豆芽的营养测定及其豆芽粉的制备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2.1 豆类 |
| 2.2.2 仪器 |
| 2.2.3 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豆芽培养 |
| 2.3.2 提取液制备 |
| 2.3.3 芽长的测定 |
| 2.3.4 吸水率的测定 |
| 2.3.5 豆芽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3.6 七种豆芽的GABA测定 |
| 2.3.7 黄酮的测定 |
| 2.3.8 多酚的测定 |
| 2.3.9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 2.3.10 抗氧化的测定 |
| 2.3.11 豆芽粉营养的测定 |
| 2.4 结果 |
| 2.4.1 豆芽形态变化 |
| 2.4.2 吸水率 |
| 2.4.3 芽长 |
| 2.4.4 干物质含量 |
| 2.4.5 七种豆发芽期间GABA变化规律 |
| 2.4.6 多酚 |
| 2.4.7 黄酮 |
| 2.4.8 可溶性蛋白 |
| 2.4.9 总抗氧化能力 |
| 2.4.10 七种豆芽粉基本营养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2.1 原料 |
| 3.2.2 仪器 |
| 3.2.3 材料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工艺流程 |
| 3.3.2 发糕感官评定 |
| 3.3.3 比容测定 |
| 3.3.4 质构测定 |
| 3.3.5 单因素对复合谷芽粉发糕的影响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豆芽粉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
| 3.4.2 水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
| 3.4.3 加糖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
| 3.4.4 枣粉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
| 3.4.5 酵母添加量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
| 3.4.6 发酵时间对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复合豆芽粉发糕脆片脱水工艺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2.1 仪器 |
| 4.2.2 原料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工艺流程 |
| 4.3.2 比容 |
| 4.3.3 质构测定 |
| 4.3.4 γ-氨基丁酸测定 |
| 4.3.5 成品照片 |
| 4.3.6 响应面实验设计因素表 |
| 4.3.7 脆片感官评定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复合豆芽粉发糕响应面实验结果 |
| 4.4.2 响应面回归模拟方差分析 |
| 4.4.3 影响复合豆芽粉发糕品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
| 4.4.4 响应面模型验证 |
| 4.4.5 响应面优化脆片脱水工艺 |
| 4.4.6 因素间相互作用 |
| 4.4.7 产品照片 |
| 4.5 结论 |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 1 绪论 |
| 1.1 甜酒酿概述 |
| 1.1.1 甜酒酿营养功能特性 |
| 1.1.2 甜酒酿发酵菌种特性 |
| 1.1.3 甜酒酿研究进展 |
| 1.2 糙米概述 |
| 1.2.1 糙米的营养功能特性 |
| 1.2.2 糙米的现有加工方法 |
| 1.2.3 糙米产品国内外产业发展 |
| 1.3 发酵谷物食品 |
| 1.3.1 发酵谷物食品概述 |
| 1.3.2 发酵谷物食品研究现状 |
| 1.4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路线图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与试剂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糙米酒酿制备工艺研究 |
| 2.3.1 糙米酒酿制备工艺流程 |
| 2.3.2 糙米浸泡吸水动力曲线测定 |
| 2.3.3 糙米蒸煮糊化度测定 |
| 2.3.4 糙米微观结构测定 |
| 2.3.5 酒酿总酸含量测定 |
| 2.3.6 酒酿还原糖含量测定 |
| 2.3.7 糙米酒酿感官评价 |
| 2.3.8 糙米酒酿发酵条件优化实验 |
| 2.4 酒酿风味测试 |
| 2.4.1 电子鼻测定整体风味轮廓 |
| 2.4.2 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 |
| 2.4.3 GC-O鉴定风味活性成分 |
| 2.4.4 风味与感官属性相关性PLSR分析 |
| 2.4.5 酒酿滋味特征电子舌分析 |
| 2.5 酒酿营养成分测定 |
| 2.5.1 酒液色泽测定 |
| 2.5.2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 2.5.3 酒精度测定 |
| 2.5.4 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 2.5.5 小分子糖含量测定 |
| 2.5.6 有机酸含量测定 |
| 2.5.7 多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 2.5.8 游离氨基酸与GABA含量测定 |
| 2.5.9 总酚含量测定 |
| 2.6 酒酿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 2.6.1 DPPH清除能力测定 |
| 2.6.2 铁离子还原能力(TRAP)测定 |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糙米酒酿制备工艺确定 |
| 3.1.1 糙米最佳浸泡时长的确定 |
| 3.1.2 糙米最佳蒸煮时长的确定 |
| 3.1.3 糙米浸泡、蒸煮后微观形态变化 |
| 3.1.4 酒曲添加量对酒酿品质的影响 |
| 3.1.5 发酵温度对酒酿品质的影响 |
| 3.1.6 发酵时长对酒酿品质的影响 |
| 3.1.7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 |
| 3.2 糙米酒酿风味分析 |
| 3.2.1 糙米/糯米酒酿风味对比分析 |
| 3.2.2 糙米/糯米酒酿风味活性成分分析 |
| 3.2.3 糙米酒酿发酵期间整体风味变化 |
| 3.2.4 糙米酒酿发酵期间风味感官评定 |
| 3.2.5 糙米酒酿发酵期间风味活性成分聚类分析 |
| 3.2.6 糙米酒酿风味物质与感官属性相关性分析 |
| 3.3 糙米酒酿发酵期间营养成分变化 |
| 3.3.1 酒液的色泽变化 |
| 3.3.2 酒液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 |
| 3.3.3 酒液酒精度变化 |
| 3.3.4 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化 |
| 3.3.5 小分子糖含量变化 |
| 3.3.6 有机酸含量变化 |
| 3.3.7 多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化 |
| 3.3.8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 3.3.9 酒酿GABA含量变化 |
| 3.3.10 酒酿总酚含量变化 |
| 3.4 糙米/糯米酒酿品质比较 |
| 3.4.1 滋味特征电子舌对比分析 |
| 3.4.2 基本理化指标对比分析 |
| 3.4.3 营养功能特性对比分析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糙米酒酿发酵过程中风味活性成分变化 |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定义与划分 |
| 2.1.2 执行功能的定义及功能 |
| 2.1.2.1 抑制功能(Inhibition function) |
| 2.1.2.2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
| 2.1.3 神经可塑性的定义及功能 |
| 2.1.4 经颅磁刺激的定义及功能 |
| 2.2 运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
| 2.2.1 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 2.2.2 运动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 2.3 经颅磁刺激在运动皮层可塑性中的应用及相关机制 |
| 2.4 运动对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 2.5 运动与认知功能和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神经机制 |
| 2.5.1 脑成像技术在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中的应用 |
| 2.5.2 运动对神经营养素的影响 |
| 2.6 小结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设计 |
| 3.3 神经认知测试 |
| 3.3.1 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 |
| 3.3.2 空间n-back任务 |
| 3.3.3 Stroop任务 |
| 3.3.4 fNIRS数据测量 |
| 3.4 经颅磁测试 |
| 3.5 生理机能测试 |
| 3.6 运动方案 |
| 3.7 数据分析 |
| 3.7.1 生理机能数据 |
| 3.7.2 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数据 |
| 3.7.3 空间n-back任务数据 |
| 3.7.4 Stroop任务数据 |
| 3.7.5 fNIRS数据 |
| 3.7.6 经颅磁刺激测试数据 |
| 4 研究结果 |
| 4.1 人口统计学信息结果 |
| 4.2 实验前后生理机能的变化情况 |
| 4.3 神经认知测试结果 |
| 4.3.1 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 task)行为结果 |
| 4.3.2 空间n-back任务行为结果 |
| 4.3.3 Stroop任务行为结果 |
| 4.3.4 fNIRS结果 |
| 4.4 运动皮层可塑性指标 |
| 4.4.1 实验前后短间隔皮质内抑制(SICI)的变化情况 |
| 4.4.2 实验前后皮质内易化(ICF)的变化情况 |
| 5 分析与讨论 |
| 5.1 两周HIIT对久坐女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
| 5.2 两周HIIT对健康久坐女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 |
| 5.3 两周HIIT对任务相关脑氧合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
| 5.4 两周HIIT对健康久坐者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 6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7 致谢 |
| 8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建立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
| 三、研究内容 |
| 四、质量控制 |
| 五、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
| 结果 |
| 一、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
| 二、基本资料 |
| 三、各类食物摄入量 |
| 四、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 |
| 五、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 |
| 六、膳食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 |
| 讨论 |
| 一、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
| 二、能量、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对血脂、血压的影响 |
| 三、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血压血脂的相关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叶黄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综述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及饲料鱼粉替代的研究进展 |
| 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研究 |
| 1.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 1.1.2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1.1.3 影响水产动物蛋白质需求量的因素 |
| 1.2 水产动物饲料中蛋白源及鱼粉替代的应用与研究 |
| 1.2.1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
| 1.2.2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
| 1.2.3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 |
| 1.2.4 改善蛋白源替代鱼粉比例的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
| 2.1 研究背景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实验设计与饲料 |
| 2.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
| 2.2.3 样品和数据采集 |
| 2.2.4 样品前处理和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
| 2.2.5 生化组成分析 |
| 2.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肝胰腺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 2.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躯体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
| 2.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
| 2.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
| 3.1 研究背景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实验饲料 |
| 3.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
| 3.2.3 样品采集 |
| 3.2.4 生化组成分析 |
| 3.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
| 3.2.6 经济性能分析 |
| 3.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
| 3.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
| 3.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 3.3.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 3.3.5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最终经济性能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
| 3.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
| 3.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
| 3.4.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经济性能的影响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
| 4.1 研究背景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实验饲料 |
| 4.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
| 4.2.3 样品采集 |
| 4.2.4 生化组成分析 |
| 4.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
| 4.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
| 4.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和性腺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
| 4.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
| 4.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
| 4.3.6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
| 4.3.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4.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4.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
| 4.4.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和肝胰腺指数及其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
| 4.4.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4.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 4.5 小结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及录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肿瘤治疗研究新进展 |
| 1.1.1 肿瘤概念 |
| 1.1.2 肿瘤与营养不良 |
| 1.1.2.1 肿瘤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
| 1.1.2.2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和机制 |
| 1.1.2.3 肿瘤与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
| 1.1.3 肿瘤的治疗新途径 |
| 1.2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保健品的异同点 |
| 1.2.1 特医食品的定义 |
| 1.2.2 特医食品的发展现状 |
| 1.2.3 特医食品与保健品的区别 |
| 1.2.4 肿瘤特医食品的开发 |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背景 |
|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2 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原料的前处理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正交实验设计 |
| 2.2.2 干膏含量的测定 |
| 2.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 2.2.4 正交试验及其结果 |
| 2.2.5 验证实验 |
| 2.3 本章小结 |
| 3 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处方前研究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材料 |
| 3.1.2 仪器 |
| 3.2 壳寡糖含量测定 |
|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 3.2.2 色谱条件 |
| 3.2.3 线性关系考察 |
| 3.2.4 精密度试验 |
| 3.3 多糖含量测定 |
| 3.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 3.3.2 4%苯酚的制备 |
| 3.3.3 线性关系考察 |
| 3.3.4 精密度实验 |
| 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 3.4.1 样品消化 |
| 3.4.2 碱化蒸馏 |
| 3.4.3 样品滴定 |
| 3.5 脂质含量测定 |
| 3.5.1 样品的处理 |
| 3.5.2 样品的测量 |
| 3.6 灰分含量测定 |
| 3.6.1 坩埚的灼烧 |
| 3.6.2 样品的称量 |
| 3.6.3 样品的炭化和灰化 |
| 3.7 本章小结 |
| 4 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处方设计与筛选 |
| 4.1 肿瘤类特医食品配方设计 |
| 4.1.1 蛋白质含量 |
| 4.1.2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营养素 |
| 4.1.3 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营养素 |
| 4.2 壳寡糖类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组分分析 |
| 4.2.1 组方 |
| 4.2.2 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 4.3 配方的设计原理及设计依据 |
| 4.4 剂型的选择 |
| 5 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 5.1 材料与仪器 |
| 5.1.1 材料 |
| 5.1.2 仪器 |
| 5.2 制粒方法的选择 |
| 5.3 辅料的研究考察 |
| 5.3.1 辅料种类的选择 |
| 5.3.2 辅料种类的考察 |
| 5.3.3 成型率测定 |
| 5.3.4 吸湿率测定 |
| 5.3.5 讨论 |
| 5.4 正交实验工艺考察 |
| 5.4.1 正交实验设计 |
| 5.4.2 正交实验结果 |
| 5.5 最佳工艺及其流程 |
| 5.6 本章小结 |
| 6 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品质特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
| 6.1 材料与仪器 |
| 6.1.1 材料 |
| 6.1.2 仪器 |
| 6.2 薄层色谱鉴别 |
| 6.2.1 白术的鉴别 |
| 6.2.2 茯苓的鉴别 |
| 6.2.3 甘草的鉴别 |
| 6.3 质量检查 |
| 6.3.1 外观性状 |
| 6.3.2 水分 |
| 6.3.3 粒度 |
| 6.3.4 溶解性 |
| 6.3.5 装量差异 |
| 6.4 营养素含量测定 |
| 6.4.1 壳寡糖含量测定 |
| 6.4.1.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 6.4.1.2 样品含量测定 |
| 6.4.1.3 稳定性试验 |
| 6.4.1.4 重复性试验 |
| 6.4.1.5 加样回收考察 |
| 6.4.1.6 结果与分析 |
| 6.4.2 多糖含量测定 |
| 6.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 6.4.2.2 多糖含量测定 |
| 6.4.2.3 稳定性试验 |
| 6.4.2.4 重复性试验 |
| 6.4.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 6.4.2.6 结果与分析 |
| 6.4.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 6.4.4 脂质含量测定 |
| 6.4.5 灰分含量测定 |
| 6.4.6 营养性评价 |
| 6.5 微生物限度检查 |
| 6.6 本章小结 |
| 7 肿瘤非全营养配方食品稳定性考察 |
| 7.1 外观指标 |
| 7.2 加速试验方法 |
| 7.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表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刺参概述 |
| 1.1.2 刺参的营养价值 |
| 1.1.3 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1.4 本研究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 1.2.1 刺参的主要养殖技术 |
| 1.2.2 混合水产养殖 |
| 1.2.3 混养系统中生物互利效应的研究 |
| 1.2.4 刺参混合养殖 |
| 1.2.5 柄海鞘的功能和生态环境作用 |
| 1.2.6 微藻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 2 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的建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海水 |
| 2.1.2 刺参及饵料 |
| 2.1.3 柄海鞘采集与养殖 |
| 2.1.4 微藻的培养 |
| 2.1.5 刺参、柄海鞘的混养实验 |
| 2.1.6 监测项目及方法 |
| 2.1.7 计算方法 |
| 2.1.8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养殖环境参数 |
| 2.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
| 2.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
| 2.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
| 2.2.5 动物生长情况 |
| 2.3 小结 |
| 3 混养系统养殖生物的参数优化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养殖实验 |
| 3.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
| 3.1.3 计算方法 |
| 3.1.4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
| 3.2.2 柄海鞘生物量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
| 3.2.3 刺参配比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
| 3.3 小结 |
| 4 混养系统的生态系统组分互利效应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养殖实验 |
| 4.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
| 4.1.3 计算方法 |
| 4.1.4 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养殖环境参数 |
| 4.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
| 4.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
| 4.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
| 4.2.5 刺参生长状况 |
| 4.2.6 混养互利效应探讨 |
| 4.3 小结 |
| 5 混养系统的生理生态互利效应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养殖实验 |
| 5.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
| 5.1.3 计算方法 |
| 5.1.4 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耗氧率和排氨率 |
| 5.2.2 摄食率和吸收率 |
| 5.2.3 刺参代谢酶活力 |
| 5.2.4 刺参消化酶活力 |
| 5.2.5 柄海鞘消化酶活力 |
| 5.3 小结 |
| 6 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养殖实验 |
| 6.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
| 6.1.3 统计分析 |
| 6.2 结果与讨论 |
| 6.2.1 养殖环境参数 |
| 6.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
| 6.2.3 底泥中营养盐含量 |
| 6.2.4 刺参生长情况 |
| 6.3 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酶解蛋白简介 |
| 2 酶解蛋白的消化、吸收 |
| 3 酶解蛋白的功能及作用 |
| 3.1 促生长作用 |
| 3.2 抗氧化作用 |
| 3.3 抗菌抗炎作用 |
| 3.4 免疫调节作用 |
| 3.5 医药作用 |
| 4 酶解蛋白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
| 4.1 酶解蛋白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 4.2 酶解蛋白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
| 4.3 酶解蛋白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4.4 酶解蛋白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5 影响酶解蛋白作用效果的因素 |
| 6 饲粮营养水平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 第二部分 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1 存在的问题 |
| 2 研究的目的 |
| 3 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与动物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饲粮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样品采集 |
| 1.5.1 饲料样品的采集 |
| 1.5.2 鸡蛋样品的采集 |
| 1.5.3 血样的采集和制备 |
| 1.6 考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
| 1.7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1 生产性能 |
| 2.1.1 平均产蛋率 |
| 2.1.2 平均采食量 |
| 2.1.3 平均蛋重 |
| 2.1.4 料蛋比 |
| 2.1.5 合格蛋率 |
| 2.1.6 养分表观利用率 |
| 2.2 蛋品质 |
| 2.2.1 新鲜蛋品质 |
| 2.2.2 储存蛋品质 |
| 2.3 经济效益 |
| 2.4 蛋鸡血清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 |
| 2.5 免疫相关指标 |
| 2.6 抗氧化指标 |
| 2.7 肠道健康相关指标 |
| 2.7.1 肠道形态 |
| 2.7.2 肠道消化酶活 |
| 2.7.3 空肠小肽及氨基酸转运载体相对表达量 |
| 2.7.4 盲肠微生物 |
| 3.讨论 |
| 3.1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 3.2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
| 3.2.1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新鲜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 3.2.2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储存鸡蛋蛋品质的影响 |
| 3.3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机体健康的影响 |
| 3.3.1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肠道健康和功能的影响 |
| 3.3.2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血清生化、激素水平的影响 |
| 3.3.3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3.4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蛋鸡器官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3.4 不同营养水平饲粮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