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沙拉沙星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Studies on Mutagenicity and Teratogenicity of Sarafloxacin(论文文献综述)

杜思颖[1](2021)在《吉林省冬捕鱼典型抗生素含量及组织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抗生素广泛的应用于人类及畜禽医疗或作为生长促进剂被大量使用,该类化合物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并呈现出假持久性。抗生素在水环境的残留将导致水生生物如鱼类与其接触,并造成潜在生态风险。中国吉林省冬季封冻水体具有水温低和冰层覆盖等特征。在吉林省某些地区存在冬捕鱼活动,即冬季水面结冰后渔民会穿过冰层放网捕鱼,所捕获的鱼类统称为冬捕鱼。已有研究表明环境温度较低时,鱼类体内抗生素含量及组织分布情况与常温条件下相比可能存在差异。然而,关于封冻水体中抗生素在野生鱼体内含量及组织分布等鲜有发现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共五类23种抗生素,以吉林省查干湖、石头口门水库、哈尔淖水库冬捕活动中捕获的鳙鱼和鲤鱼作为冬捕鱼代表,通过测定冬捕鱼的鱼肉、鱼鳃、肾脏、肝脏、胆汁和鱼脑中典型抗生素含量,确定典型抗生素在鱼体内含量及组织分布特征;通过计算生物积累因子确定抗生素的生物积累特征;采用膳食健康风险和大肠杆菌耐药性评价方法评估冬捕鱼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最终,通过对比冬捕鱼与畅流期所捕获的鱼体内抗生素含量及生物积累因子等差异,探究季节与水体封冻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冬捕鱼的所有组织样本中目标抗生素含量范围为未检出-35.0 ng/g ww,其最高值是鱼体内肝脏中氟苯尼考含量。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和红霉素是所有检测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三种抗生素,检出率分别为74%、72%和68%。石头口门水库冬捕鱼体内(以鱼肉表征)总抗生素含量显着低于查干湖和哈尔淖水库(p<0.05)。鲤鱼体内总抗生素含量显着低于鳙鱼总抗生素含量(p<0.05)。产区和鱼种的差异主要与水体中抗生素浓度、鱼体内其他污染物协同作用及鱼体生活环境等有关。冬捕鱼肝脏中总抗生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除了鱼鳃以外其余各组织中氯霉素类抗生素所占比重最高,鱼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所占比重最高。所有抗生素在冬捕鱼各组织中生物积累因子平均值小于3.7,根据加拿大环保部监管规定,其在冬捕鱼体内不具有生物积累性。通过摄食冬捕鱼鱼肉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商值和累积危害指数远小于0.1,表明健康风险较低。此外,通过食用冬捕鱼产品导致成年人尿液中残留的抗生素最大浓度远低于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因此,通过每日食用冬捕鱼摄入人体内的抗生素不会导致人体内大肠杆菌种群中耐药性个体的选择性富集。对比石头口门水库冬捕鱼及畅流期所捕获的鱼体内抗生素含量、生物积累因子及摄食健康风险可知,畅流期所捕获的鱼的鱼肉中抗生素总含量显着高于冬捕鱼的鱼肉总含量(p<0.05),这可能与该时期水体中抗生素总浓度较高有关。所有抗生素在畅流期鱼体各组织中也不具有生物积累性,畅流期所捕获鱼的鱼肉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商值和累积危害指数均远小于0.1,通过摄食畅流期所捕获鱼的鱼肉导致成年人尿液中残留的抗生素最大浓度远低于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表明水体封冻不会增加冬捕鱼体内抗生素的生物积累性以及人们摄食冬捕鱼所导致的抗生素摄入风险。

刘倩莹[2](2020)在《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喹恶啉类药物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促生长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品种有卡巴氧、喹乙醇、乙酰甲喹、喹烯酮和喹赛多。随着喹恶啉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毒性问题尤其是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使用也因此受到禁止或严格限制。尽管喹恶啉类的遗传毒性研究已开展多年,但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原型药物上,无法证实遗传毒性与代谢物之间的关系。喹烯酮在多项体内和体外遗传毒性测试系统中呈阳性。喹烯酮代谢组群的致癌性预测结果提示其对大鼠具有致癌性,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乙酰甲喹的临床前毒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毒性和遗传毒性。因此,喹烯酮和乙酰甲喹的致癌嫌疑不容忽视。本研究开展了喹恶啉类主要N-O基团还原代谢物的遗传毒性研究,并依据FDA和OECD指导原则以及《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中的GB15193原则,对乙酰甲喹和喹烯酮的致癌性进行了研究。1、喹恶啉类主要代谢物的遗传毒性研究通过Ames试验、V79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对喹恶啉类主要N-O还原代谢物(脱二氧喹乙醇、脱二氧卡巴氧、脱二氧乙酰甲喹、脱二氧喹烯酮、N1脱氧喹烯酮和N1脱氧乙酰甲喹)的遗传毒性进行了研究。1.1 Ames试验试验菌株为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脱二氧喹乙醇、脱二氧卡巴氧、脱二氧乙酰甲喹最高浓度为5 mg/皿,脱二氧喹烯酮最高浓度为2.5mg/皿,N1脱氧喹烯酮和N1脱氧乙酰甲喹最高浓度为1.25mg/皿。对照组包括阳性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MSO)和空白对照组,在加和不加S9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检测受试物的致突变性。结果显示,不论加与不加S9,喹恶啉类代谢物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变菌落数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未超过2倍,且无剂量反应关系,表明脱二氧喹乙醇、脱二氧卡巴氧、脱二氧乙酰甲喹、脱二氧喹烯酮、N1脱氧喹烯酮和N1脱氧乙酰甲喹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具有致突变性。1.2 V79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受试物设三个浓度(67、33.5、16.75μg/m L),并设阳性对照组、溶剂对照组(DMSO)和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不加S9,67μg/m L脱二氧卡巴氧作用V79细胞18h,畸变率为13.0%,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不加S9,67μg/m L脱二氧乙酰甲喹作用V79细胞6和18h,畸变率分别为12.0%和16.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不加S9,67μg/m L N1脱氧乙酰甲喹作用V79细胞6和18h,畸变率分别为16.5%和18.0%,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加S9,67μg/m L N1脱氧乙酰甲喹作用V79细胞6h,畸变率为19.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不加S9,33.5μg/m L N1脱氧乙酰甲喹作用V79细胞6和18h,畸变率分别为13.0%和15.0%,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加S9,33.5μg/m L N1脱氧乙酰甲喹作用V79细胞6h,畸变率为14.0%,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加与不加S9,N1脱氧喹烯酮、脱二氧喹烯酮和脱二氧喹乙醇对V79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3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20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0组,雌雄各半,分别为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药物组。试验结果表明,5g/kg b.w.脱二氧卡巴氧和脱二氧乙酰甲喹能够引起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显着增加(p<0.01)。0.31和0.16g/kg b.w.N1脱氧乙酰甲喹引起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显着增加。5和2.5g/kg b.w.脱二氧卡巴氧和各剂量组的N1脱氧乙酰甲喹在雌性小鼠上是阳性。脱二氧喹乙醇、N1脱氧喹烯酮和脱二氧喹烯酮各剂量组在小鼠上的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以上结果表明,N1脱氧乙酰甲喹,脱二氧乙酰甲喹和脱二氧卡巴氧除在Ames试验中为阴性外,在其余遗传毒性试验中均为阳性,且遗传毒性大小与原型一致,即为N1脱氧乙酰甲喹>脱二氧乙酰甲喹>脱二氧卡巴氧。脱二氧喹乙醇,N1脱氧喹烯酮,脱二氧喹烯酮在三项遗传毒性试验中均为阴性。2、乙酰甲喹的致癌性研究采用SPF级昆明小鼠400只(随机分4组,每组雌雄各50只),SPF级Wistar大鼠440只(随机分4组,每组雌雄各55只)。混饲给药,乙酰甲喹在日粮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25、55和110mg/kg,小鼠持续喂养78周,大鼠持续喂养104周。小鼠在第26、52和78周定期采样,大鼠在第26、52、78和104周定期采样。试验期间观察动物日常表现。对定期剖检和染毒结束的动物进行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分析,并进行大体剖检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计算存活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肿瘤发生率和基准剂量。血常规结果显示,乙酰甲喹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如HGB、HCT、MCV、MCH、RDW、PCT、PDW等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乙酰甲喹能够引起血液的毒理学变化。血清生化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乙酰甲喹对肾脏和肾上腺具有毒性作用。另外,乙酰甲喹引起小鼠ALP、ALB、ALT和AST显着下降,第52周乙酰甲喹雄性小鼠组的肝脏系数和第78周乙酰甲喹雌性小鼠组的肝脏系数均显着降低。大鼠血清生化结果表明,第26周,M110组ALP、ALT和AST显着高于空白组。第52周,M110组ALP和ALT显着高于空白组。第78周,乙酰甲喹雌性大鼠组的ALB显着高于空白组,M110组AST和ALP显着高于空白组。第104周,乙酰甲喹组AST显着高于空白组,M110雌性大鼠组的ALB和TBA显着高于空白组。另外,脏器系数表明,M25组(第26周)雌性大鼠的肝脏系数和M110组(第52周)雌性大鼠的肝脏系数均显着下降。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第52和第78周乙酰甲喹组小鼠的肝脏和第52、78和104周乙酰甲喹组大鼠的肝脏均发生明显的病理学损伤。以上结果提示肝脏是乙酰甲喹主要毒性靶器官。脏体比结果表明,第26周,M110组雌性大鼠脑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第52周,M25组雄性大鼠脑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M110组睾丸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M55和M110组雌性大鼠肺脏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第104周,M25组雄性大鼠心脏系数和肺脏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乙酰甲喹组雌性大鼠脾脏系数和脑的脏器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小鼠脏体结果表明,第52周,M55组雌性小鼠心脏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M55组睾丸和附睾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M110组雄性小鼠脑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第78周,M25组雌性小鼠肺脏、子宫和卵巢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M55和M110组雌性小鼠脑的脏器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M110组雄性小鼠脾脏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另外,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乙酰甲喹组的心脏和脑出现轻微病变,而肺脏、脾脏、睾丸、子宫和卵巢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与空白组比较,乙酰甲喹组的病变发生数显着增加,表明长期暴露乙酰甲喹对大鼠心、脑、脾脏、肺脏、睾丸、子宫和卵巢有一定毒性作用。本研究观察到空白组大鼠和小鼠肿瘤主要发生在生命后期,符合自发性肿瘤特征。乙酰甲喹以25、55和110mg/kg饲料添加量饲喂小鼠78周和饲喂大鼠104周具有致癌性。本研究发现第一例大鼠肿瘤出现在第62周M25雌性大鼠组,乙酰甲喹对大鼠的致癌潜伏期相对于空白组明显提前。乙酰甲喹所致小鼠肿瘤类型主要有肝癌、脾脏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管肉瘤、肺腺瘤、肾上腺皮质瘤、乳腺纤维瘤、乳腺腺管瘤、睾丸间质细胞瘤和黑色素瘤。乙酰甲喹所致大鼠肿瘤类型主要有垂体腺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白血病、肝癌、肺间皮组织瘤、肺腺癌、黑色素瘤、子宫平滑肌瘤、肾上腺皮质瘤、卵巢颗粒瘤、乳腺纤维瘤、乳腺腺管癌、鳞状细胞癌和睾丸间质细胞癌。与空白组相比,乙酰甲喹能够引起新的肿瘤类型出现,在小鼠为脾脏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甲状腺C细胞癌、肾上腺皮质瘤和睾丸间质细胞癌;在大鼠为室管膜肿瘤、卵巢颗粒瘤和肾上腺皮质瘤。以上的肿瘤性病变发生率与空白组比较均显着增加,表明乙酰甲喹对小鼠和大鼠均具有致癌性。釆用Bayesian BMD系统软件,选择Dichotomous Hill模型,计算BMR(benchmark dose response)为5%时控制乙酰甲喹致癌的基准剂量为0.0102 mg/kg。鉴于乙酰甲喹在我国大量、广泛使用,其对靶动物和消费者的致癌风险应引起重视。3、喹烯酮的致癌性研究采用SPF级Wistar大鼠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雌雄各50只。剂量设计依据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90天喂养试验,设定喹烯酮在饲料中添加浓度依次为300、100和50mg/kg。持续喂养104周,在第52、78和104周定期采样。试验期间观察大鼠日常表现。对定期剖检的大鼠进行大体剖检和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血常规和血清生化,计算存活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肿瘤发生率和基准剂量。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空白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存活率在雌性分别为60%、60%、54%、60%,在雄性分别为52%、54%、58%、60%。提示各剂量组在试验结束时存活均超过50%,符合致癌试验相关标准。在本研究中,第52周,喹烯酮组雌性大鼠AST、ALT和TG显着低于空白组,Q100和Q300组雌性大鼠CREA显着低于空白组;第78周,喹烯酮组雌性大鼠TBA显着高于空白组,Q50组雌性大鼠AST显着低于空白组。上述变化的血清生化指标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喹烯酮组肝脏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表明肝脏是喹烯酮慢性毒性的主要靶器官。血清生化结果显示,第52周,喹烯酮组钾离子浓度与空白组相比具有上升趋势,Q100和Q300组雄性大鼠钠离子浓度显着低于空白组。该结果表明喹烯酮可能诱导体内水盐失衡。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喹烯酮组肾脏和肾上腺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且病变发生数显着高于空白组,提示肾脏和肾上腺也是喹烯酮慢性毒性的主要靶器官。脏体比结果表明,第52周,喹烯酮组雌性大鼠子宫和肺脏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第78周,Q50组雄性大鼠心脏和肺脏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Q100组雄性大鼠脾脏和脑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Q300组卵巢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Q300组睾丸和附睾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第104周,Q50组雄性大鼠心脏和脾脏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Q100组雄性大鼠心脏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Q300组雄性大鼠肺脏、睾丸和附睾的脏器系数显着低于空白组,脑的脏器系数显着高于空白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喹烯酮组心脏和脑出现轻微病变,而肺脏和脾脏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肺巨噬细胞聚集、脾脏淋巴滤泡增生。喹烯酮组大鼠生殖器官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子宫腔扩张、卵巢囊泡、睾丸萎缩、输精管腔扩张和睾丸间质增宽等。与空白组比较,喹烯酮组的病变发生数显着增加,表明长期暴露喹烯酮对大鼠生殖器官、心、脑、脾脏和肺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在本研究中,喹烯酮饲喂大鼠104周后,肿瘤发生率显着增加。肿瘤类型主要有垂体腺瘤、肝癌、脾癌、肾癌、肺腺瘤、肺间皮组织瘤、子宫平滑肌瘤、卵巢透明细胞癌、乳腺纤维瘤、乳腺癌、淋巴组织样的黑色素瘤、肾上腺皮质瘤、睾丸间质细胞癌和结肠癌。与空白组肿瘤类型相比,喹烯酮能够引起新的肿瘤类型出现,如肾癌、卵巢透明细胞癌和肾上腺皮质瘤。本研究发现第一例肿瘤出现在第55周Q100雌性大鼠组,喹烯酮致癌潜伏期相对于空白组明显提前。因此,喹烯酮对大鼠具有致癌性,该结论与喹烯酮代谢组群的致癌性预测结果相一致。鉴于喹烯酮在猪饲料中推荐使用剂量为50~75mg/kg饲料,本试验说明喹烯酮(50~300mg/kg)具有致癌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釆用Bayesian BMD系统软件,选择Dichotomous Hill模型,计算BMR为5%时控制喹烯酮致癌的基准剂量为0.0308mg/kg。

方芳,郑君杰,孙志伟,李蓉蓉,刘薇,杨柳[3](2019)在《乳品中兽药残留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社会公共健康,故成为国际关注的重点。兽药残留是乳品质量管控的重中之重,因为其将直接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文介绍了乳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和危害,总结了荧光检测技术在乳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荧光检测技术在乳品兽药残留检测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李翠萍[4](2018)在《马波沙星片剂研制及其生物等效性》文中指出马波沙星是一种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开始由瑞士罗氏公司创制,在法国威隆(Vetoquinol)公司进一步开发并于1995年首次在英国上市,之后在法国、美国和欧洲上市然后被列为动物专用抗菌药,目前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犬、猫等伴侣动物。马波沙星抑制细菌的生长,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由于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内服与注射后能够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组织分布较广泛,在皮肤、肝、肺及肾中分布良好,血浆中和组织中的浓度高于对多数病原菌的MIC的特点,临床上被用于治疗犬猫的深部及浅表层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与尿道感染。目前主要剂型有:片剂、注射剂、粉剂等。随着国内宠物市场的发展,宠物用药品紧缺。马波沙星抗菌效果好,抗菌谱广,血浆结合率低,组织分布广,基于此本项目仿制法国威隆麻佛微素研发了马波沙星片剂(马博士),并建立其含量检测方法,同时对仿制产品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不仅有利于解决国内宠物市场宠物药品昂贵,宠物药品缺乏等问题,更有助于治疗犬猫的细菌感染导致的一些疾病,从而提高国内宠物健康水平。为了解决宠物喂药难的问题,本研究意在提高马波沙星片剂的适口性,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原辅料配比。以片剂的均匀度,适口性,溶出度和含量为评价指标,用溶出仪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适口性条件为每片中主药的含量为5%,崩解剂选择立崩型羧甲基淀粉钠,添加方式为内外加,混合均匀后进行压片,用肉眼观察片剂表面的光泽度和成型性,用溶出仪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溶出度,高效液相色普法测含量,结果在最优配比条件下,马波沙星的溶出度为100.23%,单片的平均含量为100.16%,因此,用此方法制备马波沙星片剂,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且含量和均匀度均符合国家兽药典的要求,适口性系数为8.9,也优于竞品麻佛微。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犬血浆中马波沙星含量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竞品马佛微素和自研样品(马博士)在贵宾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进行了评价。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是以犬血浆样品加入氧氟沙星为内标,以乙腈沉淀血浆蛋白,于4℃、12000 r·min-1离心10 min,移取上清液,于氮吹仪50℃吹干,加入2 mL流动相溶液复溶(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20:80,V/V),过0.22μm的质谱专用滤膜,经Luna 5μm C18色谱柱分离,等度洗脱,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扫描,内标法进行定量。马波沙星在125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马波沙星的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1.28±0.14、99.42±3.14、101.84±1.74、100.02±0.47,相对标准偏差≤3.0%。证明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不仅符合分析方法指导原则的要求,而且适用于马波沙星在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实验研究了竞品和自研样品在单次口服给药后马波沙星在犬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所选贵宾犬体重为5-8 kg,给药剂量为2 mg·kg-1。采用winnonlin 5.2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单次口服给药后,马波沙星竞品和自研样品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0.71±1.38 mg·h·L-1和10.68±1.31 mg·h·L-1,达峰时间(Tmax)为2.13±0.54 h和2.13±0.54 h,达峰浓度(Cmax)为0.86±0.10 mg·L-1和0.88±0.10 mg·L-1,自研样品达峰浓度以及达峰时间和竞品相似,且自研样品AUC在竞品在80%-120%之间,研发马波沙星风味片与进口参比试剂生物等效。综上所述,该实验所研制的马波沙星片剂,不仅适口性好,给药方便,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所制备片剂表面光滑,无斑点,稳定性好,而且与竞品麻佛微素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后,其90%置信区间即CI的值80-120%之间,符合中仿制药指导原则。

张焕丽[5](2016)在《沙拉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拉沙星(Sarafloxacin,Sar)为氟喹诺酮类动物专用药,抗菌谱广,被广泛用于畜禽敏感菌及支原体感染疾病的治疗。目前,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尚未设定猪组织中沙拉沙星的残留限量。我国允许使用沙拉沙星注射液用于猪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因而急需进行相关研究,确定沙拉沙星在猪组织(肌肉、肝脏、肾脏、脂肪)的残留限量,从而为制定相关制剂的休药期及开展残留监控工作奠定基础。46头猪随机两组,空白组1头,实验组45头,并且将实验组再随机分为9组,每组5头。盐酸沙拉沙星注射液按照5 mg/kg肌注,一天两次,连续给药5天。最后一次给药后4 h、12 h、1 d、2 d、3 d、5 d、7 d、10 d、15 d各宰杀一组,空白组随最后一个宰杀点宰杀,采集猪的肌肉、脂肪、肝脏、肾脏,进行组织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采用Win Non Lin 6.1软件以非房室模型计算沙拉沙星及其代谢物在各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猪多剂量注射盐酸沙拉沙星后产生大量代谢产物,且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残留分布不均,其中以盐酸沙拉沙星的残留浓度最高,残留时间最长。在本方法下,沙拉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的标准曲线在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满足残留检测的需求。同时,在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做添加实验,所得平均回收率为70%96%,批内变异系数为0.61%3.63%,批间变异系数为1.20%4.75%,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本方法所得沙拉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主要分布在0.2-1.0μg/kg,个别会出现在10.0-40.0μg/kg,能够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本实验开展了沙拉沙星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实验,采用沙拉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同时检测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沙拉沙星在肾脏中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208203.4 h·ng·g-1,在肌肉中消除半衰期最长,为84.11 h;M1在肝脏中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7281.60 h·ng·g-1,且半衰期最长,为104.05 h;M2在肾脏中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22008.0 h·ng·g-1,在肝脏中半衰期最长,为99.19 h;M3在肾脏中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29289.8 h·ng·g-1,消除半衰期在肝脏中最长;M4在肾脏中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269.80 h·ng·g-1,在脂肪中消除半衰期最长,为77.00 h。沙拉沙星在猪的残留标示物为沙拉沙星,又因其在肾脏中的残留浓度较高、残留时间较长,则沙拉沙星在猪组织中的其靶组织初定为肾脏;沙拉沙星的休药期初步设定为13 d,其最高残留限量初定为肌肉61.0 ng/g,脂肪340.4 ng/g,肝脏134.3 ng/g,肾脏275.9 ng/g。

唐达,李成洪,唐发书,王建华[6](2015)在《盐酸沙拉沙星研究进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总结了盐酸沙拉沙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在药效、药代及检测方面的前沿研究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及新剂型开发进行了展望。

刘儒彪[7](2014)在《动物源食品中沙拉沙星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沙拉沙星(Sarafloxacin,SARA)是新型的动物专用药,于1995年在美国上市,是美国第一个被批准用于动物性食品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该药是广谱抗菌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且价格低廉而被广泛使用。虽然SARA被批准用于对大肠杆菌等病菌的治疗,但是若氟喹诺酮类药在动物源食品中残留而被人食用,可能会加速人类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性。国内规定SARA的最高残留量为80μg/Kg。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的常规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时间分辨化学发光法等。以上检测方法的精确度和灵敏度都很高,这些检测方法需要的设备比较昂贵,且样品前期处理较为繁琐,只能限于实验室内检测,不能满足现场快速监测食品中残留的需要,故需建立一种能快速准确检测SARA残留且成本较低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一种具有简便易操作、检测快,灵敏度和准确度高,能实现现场检测等特点的检测方法,且成本较低,能够弥补大型仪器所带来的不足。近年来随着ELISA的不断发展,ELISA在农药和兽药快速检测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建立SARA的ELISA检测方法需要制备SARA的单克隆抗体,由于SARA是小分子物质,属于半抗原,自身有反应原性却无免疫原性,所以SARA需要与大分子物质相结合,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免疫原,SARA才能获得免疫原性,然后通过免疫小鼠获得小鼠多抗血清,进而制备SARA单克隆抗体和建立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ELISA在检测方面的特点和优点,通过人工合成免疫原SARA-BSA,免疫小鼠而获得高亲和特异性多抗血清,为制备SARA单克隆抗体和建立SARA ELISA检测方法奠定基础。1.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EDC法),分别将沙拉沙星(SAR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了免疫原SARA-BSA和包被原SARA-OVA。通过使用紫外扫描法(UV)、SDS-PAGE凝胶电泳对免疫原SARA-BSA和包被原SARA-OVA进行了初步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初步证明SARA人工抗原制备成功。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选择多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好的小鼠进行融合,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ELISA筛选体系,最终成功筛选出可以稳定产生亲和力好、特异性强的抗SAR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株,其编号分别为1G3、3H3,用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腹水,经纯化后鉴定,抗体的效价为1:5.12×105,IC50=6.34ng/mL,亲和常数分别为8.55×108L/mol,SARA抗体与诺氟沙星的交叉反应率为1.06%,与同类药物及其他类药物的竞争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5%。3.SARA间接竞争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组装利用制备的SARA单克隆抗体和间接竞争ELISA检测原理,组装了SARA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试剂盒的标准曲线呈典型S型,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3848x+0.7363,R2为0.9901,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IC50=4.11ng/mL。试剂盒的特异性很好,与其他药物交叉反应率低于1%,检测限为2.06ng/mL,对鸡肝和鸡肉进行2ng/mL、10ng/mL、50ng/mL、100ng/mL等4个梯度的标准品添加试验,添加试验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3%和88.7%,批内和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均小于15%,在4℃下保存180d无显着变化。研制的试剂盒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重复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及稳定性。可以实现对SARA残留快速检测的需要。

李国烈[8](2012)在《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与消除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建立了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方法,研究了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盐酸沙拉沙星单次围心腔注射和单次药饵投喂给药方式下的药动学以及多次药饵投喂给药后的残留消除规律与休药期.主要结果如下:1、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检测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盐酸沙拉沙星的检测方法。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样品的处理采用酸化乙腈提取药物,正己烷除脂。色谱仪为Waters2695,色谱柱为KromasiL Eternity S-C18(250×4.6mm),流动相为乙腈:三氟乙酸(0.1%)=25:75(V/V),流速为1.2mL/min,柱温为40℃,样品温度为10℃,检测器为荧光检测器(Ex=280nm、Em=460nm)。在该方法下,盐酸沙拉沙星在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71±0.53%、85.44±4.40%和88.72±2.58%,平均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1.38%、3.86%和2.77%,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2.53%、4.32%和3.94%。盐酸沙拉沙星在以上三种组织中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1mg/L、0.002mg/kg和0.001mg/kg,定量限分别为0.005mg/L、0.01mg/kg和0.005mg/kg。由此可见该方法准确、可靠、稳定,可以满足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生物样品中盐酸沙拉沙星含量分析的要求。2、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采用超滤法和RP-HPLC法对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进行测定,通过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来研究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结果表明,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具有相似的规律,即高药物浓度时,蛋白结合率低,低药物浓度时,蛋白结合率高。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在60%-75%左右,表明该药物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的蛋白有较高结合。3、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中的药动学特征与生物利用度采用RP-HPLC法,研究在盐度为3.3%,温度为28.0±1.0℃的自然海水养殖下盐酸沙拉沙星单剂量围心腔注射(剂量10mg/kg)和单次药饵投喂(剂量30mg/kg)给药后,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药动学。围心腔注射给药后血淋巴中药时曲线较适合用三室模型来拟合,而药饵投喂给药后血淋巴中药时曲线较适合采用二室模型来拟合。采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推算出围心腔注射给药下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药动学参数如下: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08h、1h、0.25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5.824±2,64mg/L、69.844±10.73mg/kg、6.941±0.99mg/kg,曲线下面积(AUCo-∞)分别为73.93mmg·h/L、793.834mg·h/L18.447mg·h/L,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9.4h、64.871h、20.211h,清除率(CLz)分别为0.135L/h/kg、0.013L/h/kg、0.542L/h/kg。采用同样的方法推算出药饵投喂给药下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max分别为2h、2h、2h,Cmax分别为12.793+2.36mg/L、312.649±45.96mg/kg、6.019+0.73mg/kg,AUCo-∞分别为133.146mg.h/L、2516.513mg·h/L、40.138mg·h/L,t1/2z分别为16.706h、16.363h、30.278h,CLz分别为0.225L/h/kg、0.012L/h/kg、0.747L/h/kg。结果表明该药物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吸收迅速,主要分布在肝胰腺,然后在肝胰腺中代谢和消除,在血淋巴和肌肉中分布较少,消除较快。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生物利用度(F)为60.05%。4、盐酸沙拉沙星连续药饵投喂凡纳滨对虾的残留消除规律与休药期本试验研究了盐酸沙拉沙星经多剂量药饵投喂凡纳滨对虾后在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与休药期。在水温为28.0±1.0℃,盐度为3.3%条件下,盐酸沙拉沙星以30mg/kg的剂量连续给药5d后(给药间隔12h),分别取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样品,采用RP-HPLC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盐酸沙拉沙星在肝胰腺中的药物残留浓度远高于血淋巴和肌肉,后两者的药物残留浓度比较低而且血淋巴中的残留浓度高于肌肉,盐酸沙拉沙星在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4.74h、12.16h和14.14h。根据我国和欧盟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规定,若规定可食用组织中的盐酸沙拉沙星的最低残留限量为0.01mg/kg,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WT1.4软件计算出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休药期分别为307.24h和95.29h。

黄进慧,高向阳[9](2010)在《固相萃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鸡蛋中的沙拉沙星》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一种简便、高灵敏度的测定鸡蛋中沙拉沙星的新方法。基于沙拉沙星对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有显着增敏作用的研究,鸡蛋样品中的沙拉沙星用磷酸盐提取,固相萃取C18小柱净化,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和化学发光检测,建立测定鸡蛋中沙拉沙星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10-9~6×10-5mol/L,检出限为3.97×10-11mol/L,平均回收率为96.2%,RSD为1.71%(n=11),结果令人满意。

黄进慧[10](2010)在《鸡蛋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食品贸易国际化,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由于动物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病症需要通过给药治疗,所以兽药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动物性食品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的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合成抗生素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内服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使用,或用药过量,不遵守休药期等,造成普遍的残留和耐药性,还容易引起严重的肝毒性和光毒性,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损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本论文选取动物性食品-鸡蛋作为研究对象,对鸡蛋进行前处理后,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其中的恩诺沙星、沙拉沙星等喹诺酮类兽药的残留。选用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恩诺沙星。该化学发光体系的最佳条件为2×10-4mol/L、pH13.0的鲁米诺溶液,7×10-5 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恩诺沙星试液的pH为13.0,在此条件下,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5.6×10-10 mol/L~5.6×10-7 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5,检出限为5.1×10-11mol/L,RSD为3.9%,对恩诺沙星注射液和鸡蛋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均大于85%。选用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恩诺沙星。该体系的最佳条件为pH13.4、浓度1×10-4mol/L的鲁米诺溶液,5×10-4mol/L的铁氰化钾溶液,pH为3.0的恩诺沙星分析液,在此条件下,恩诺沙星(ENR)的线性范围为6×10-11~6×10-6mol/L,检出限为2.7×10-13mol/L,RSD为1.2%,用于恩诺沙星注射液和鸡蛋中恩诺沙星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选用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沙拉沙星。该体系的最佳条件为pH为13.3、浓度为1×10-4mol/L的鲁米诺溶液,5×10-4mol/L的铁氰化钾溶液,用重蒸水定容沙拉沙星分析液,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10-9~6×10-5mol/L,方法检出限为3.97×10-11mol/L,RSD为1.7%,平均回收率为96.2%,结果令人满意。

二、Studies on Mutagenicity and Teratogenicity of Sarafloxac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ies on Mutagenicity and Teratogenicity of Sarafloxacin(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冬捕鱼典型抗生素含量及组织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生素概述
    1.2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及赋存情况
        1.2.1 人类医疗用药
        1.2.2 兽用药和农用药
        1.2.3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赋存情况
    1.3 抗生素在鱼体内的含量与积累
        1.3.1 抗生素在鱼体内的检出及含量
        1.3.2 抗生素在鱼体内的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1.4 通过食用鱼类摄入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风险评价
    1.5 季节性封冻水体与冬捕鱼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3 样品前处理与分析测试
        2.3.1 水样的处理
        2.3.2 鱼组织样品的处理
        2.3.3 抗生素分析测试
    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5 数据分析
        2.5.1 生物积累因子
        2.5.2 摄食鱼类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
        2.5.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目标抗生素在冬捕鱼中的检出及含量
    3.2 冬捕鱼体内抗生素含量的产区及鱼种差异
    3.3 抗生素在冬捕鱼体内各组织中分布特征
    3.4 冬捕鱼对抗生素的生物积累特征
    3.5 摄食冬捕鱼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评价
    3.6 水体封冻对鱼体内抗生素含量、生物积累特征和健康风险的影响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2.1 喹恶啉类遗传毒性研究
        1.2.2 喹恶啉类代谢与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1.2.3 喹恶啉类(原型和代谢物)致癌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喹恶啉类主要代谢物的遗传毒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药物与试剂
        2.2.2 溶液配制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4 试验动物、细胞株和菌株
        2.2.5 Ames试验
        2.2.6 V79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2.2.7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2.2.8 统计学分析
        2.2.9 基准剂量分析
    2.3 结果
        2.3.1 Ames试验
        2.3.2 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2.3.3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2.3.4 遗传毒性的基准剂量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乙酰甲喹的致癌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试验动物
        3.2.4 加药饲料制备
        3.2.5 剂量选择
        3.2.6 试验设计
        3.2.7 观测指标
        3.2.8 数据处理和分析
        3.2.9 基准剂量分析
    3.3 乙酰甲喹对小鼠的致癌性结果
        3.3.1 临床观察
        3.3.2 体重变化
        3.3.3 摄食量
        3.3.4 血常规指标
        3.3.5 血清生化指标
        3.3.6 脏器重量
        3.3.7 脏器系数
        3.3.8 病理学检查结果
        3.3.9 乙酰甲喹对小鼠致癌的基准剂量
    3.4 乙酰甲喹对大鼠的致癌性结果
        3.4.1 临床观察
        3.4.2 体重变化
        3.4.3 摄食量
        3.4.4 血常规指标
        3.4.5 血清生化指标
        3.4.6 脏器重量
        3.4.7 脏器系数
        3.4.8 病理学检查结果
        3.4.9 乙酰甲喹对大鼠致癌的基准剂量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喹烯酮的致癌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2.4 加药饲料制备
        4.2.5 剂量选择
        4.2.6 试验设计
        4.2.7 观测指标
        4.2.8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9 基准剂量分析
    4.3 结果
        4.3.1 临床观察
        4.3.2 血常规指标
        4.3.3 血清生化结果
        4.3.4 脏器重量
        4.3.5 脏器系数
        4.3.6 病理学检查结果
        4.3.7 喹烯酮对大鼠致癌的基准剂量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试验期间动物体重变化
    试验期间肿瘤性病变
个人简历
致谢

(3)乳品中兽药残留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2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2.1 原理
    2.2 荧光标记物
        2.2.1 荧光素
        2.2.2 半导体量子点
        2.2.3 稀土离子配合物
        2.2.4 上转换纳米粒子
3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分类及其在乳品中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3.1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3.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3.3 量子点荧光免疫分析
    3.4 上转换纳米粒子荧光免疫分析
    3.5 荧光猝灭免疫分析
    3.6 荧光免疫层析分析
4 展望

(4)马波沙星片剂研制及其生物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马波沙星综述
        1.1.1 马波沙星的理化性质
        1.1.2 马波沙星的药理作用与安全
        1.1.3 马波沙星的应用
        1.1.4 马波沙星制剂研究现状
        1.1.5 马波沙星含量检测方法
        1.1.6 马波沙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1.7 毒理学研究
        1.1.8 马波沙星临床应用展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波沙星处方工艺的筛选、优化及质量研究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和样品
    2.2 方法
        2.2.1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2.2.2 马波沙星处方工艺筛选
        2.2.3 马波沙星片剂的制备
        2.2.4 片剂风味的选择
        2.2.5 马波沙星风味片的处方优化
        2.2.6 马波沙星风味剂的质量评价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结果
        2.3.2 马波沙适口性试验结果
        2.3.3 马波沙正交试验结果
        2.3.4 物理检查结果
        2.3.5 含量均匀度测定结果
        2.3.6 溶出度测定结果
        2.3.7 有关物质检测结果
        2.3.8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第三章 HPLC法测定马波沙星片剂含量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色谱条件的确立
    3.3 方法
        3.3.1 专属性
        3.3.2 检测限(LOD)的测定
        3.3.3 定量限的(LOQ)测定
        3.3.4 线性范围考察
        3.3.5 辅料对含量测定干扰试验
    3.4 结果
        3.4.1 专属性试验
        3.4.2 检测限与定量限
        3.4.3 标准曲线
        3.4.4 精密度和回收率
        3.4.5 辅料对含量测定干扰试验结果
    3.5 分析
第四章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犬血浆中马波沙星含量方法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LC-MS/MS分析条件
        4.2.1 色谱条件
        4.2.2 质谱条件
        4.2.3 质谱优化结果
    4.3 方法
        4.3.1 马波沙星标准溶液的配制
        4.3.2 内标氧氟沙星标准溶液的配制
        4.3.3 样品前处理
        4.3.4 空白血浆基质效应试验
        4.3.5 灵敏度
        4.3.6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4.3.7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测定
    4.4 结果
        4.4.1 特异性
        4.4.2 标准曲线及最低定量限
        4.4.3 提取回收率及准确度
        4.4.4 进样重复性及精密度
    4.5 讨论和分析
第五章 马波沙星片剂生物等效性评价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1.3 试验样品
    5.2 试验方法
        5.2.1 马波沙星标准溶液的配制
        5.2.2 内标氧氟沙星标准溶液的配制
        5.2.3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5.2.4 血浆样品预处理
    5.3 结果
    5.4 分析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沙拉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沙拉沙星的构效关系
        1.1.2 沙拉沙星的理化性质
        1.1.3 沙拉沙星的作用机理
        1.1.4 沙拉沙星的药动学研究
        1.1.5 沙拉沙星的药效学研究
        1.1.6 沙拉沙星的毒性研究
        1.1.7 沙拉沙星的残留消除研究进展
        1.1.8 沙拉沙星的残留检测方法
        1.1.9 沙拉沙星主要代谢物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溶液系统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给药与采样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色谱质谱条件
        2.2.5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2.2.6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2.2.7 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与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
        2.2.8 给药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2.2.9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拉沙星及主要代谢物的检测方法确证图谱
    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3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3.4 检测限与定量限
    3.5 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残留浓度
    3.6 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消除动力学参数
    3.7 沙拉沙星在猪组织中的休药期和残留限量的初步制订
        3.7.1 安全浓度(Safety Concentration, SC)
        3.7.2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的初步设定
        3.7.3 休药期与最高残留限量的初步制订
4 讨论
    4.1 检测方法的确定
        4.1.1 离子源的选择
        4.1.2 特征性离子的选取
        4.1.3 流动相的优化
    4.2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4.3 样品的基质效应
    4.4 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残留消除特征
    4.5 药物在各组织中的消除动力学参数
    4.6 沙拉沙星在猪组织中休药期和最高残留限量的初步制订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盐酸沙拉沙星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盐酸沙拉沙星性质
2 盐酸沙拉沙星的抗菌作用机理及耐药机制
3 盐酸沙拉沙星的药效学及毒理学
    3.1 药效学
    3.2 毒理学
4 盐酸沙拉沙星的药动学特点
5 盐酸沙拉沙星的分析检测方法
6 盐酸沙拉沙星的新剂型开发

(7)动物源食品中沙拉沙星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沙拉沙星的概述
    1.2 沙拉沙星的理化性质
    1.3 沙拉沙星的作用机制及代谢
    1.4 沙拉沙星的作用与用途
    1.5 沙拉沙星的危害
        1.5.1 脏器毒性
        1.5.2 免疫毒性
        1.5.3 其他毒性
    1.6 沙拉沙星的检测方法
        1.6.1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1.6.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1.6.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1.6.4 毛细管电泳法
        1.6.5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1.6.6 时间分辨化学发光法测定
        1.6.7 紫外分光光度法
        1.6.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8.1 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鼠源多抗血清的制备
        1.8.2 SARA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的鉴定
        1.8.3 SARA-ELISA 试剂盒的研制
第二章 沙拉沙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多抗血清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溶液
        2.1.3 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方法
        2.3.1 免疫原的合成
        2.3.2 人工抗原的鉴定方法
        2.3.3 人工抗原的免疫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人工抗原的鉴定结果
        2.4.2 多抗血清的免疫学鉴定
    2.5 结论
        2.5.1 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5.2 免疫剂量的选择
        2.5.3 未来研究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拉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学特性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溶液
        3.1.3 仪器
    3.2 细胞
    3.3 方法
        3.3.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3.2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3.3.3 SARA 单克隆抗体免疫学特性的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杂交瘤细胞的建立
        3.4.2 SARA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3.4.3 单克隆抗体敏感性测定结果
        3.4.4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结果
        3.4.5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测定结果
        3.4.6 单克隆抗体亚型测定
    3.5 讨论
        3.5.1 关于细胞融合
        3.5.2 关于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5.3 关于超免方法和剂量的选择
        3.5.4 关于 SARA 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鉴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拉沙星间接竞争 ELISA 试剂盒的研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SARA-ELISA 试剂盒最佳工艺
        4.2.2 样品预处理
        4.2.3 SARA-ELISA 试剂盒性能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ARA-ELISA 试剂盒最佳工艺
        4.3.2 SARA-ELISA 试剂盒性能的鉴定
    4.4 讨论
        4.4.1 关于 ELISA 试剂盒最佳工艺的优化
        4.4.2 关于最佳工作时间
        4.4.3 关于 ELISA 试剂盒检测性能的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词汇缩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8)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与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1.1.1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内容及意义
        1.1.2 药物体内过程
        1.1.3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参数
        1.1.4 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的因素
        1.1.5 药物浓度的分析方法
    1.2 盐酸沙拉沙星概述
        1.2.1 沙拉沙星的抗菌作用机理
        1.2.2 沙拉沙星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
        1.2.3 盐酸沙拉沙星的检测方法
        1.2.4 盐酸沙拉沙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2.5 盐酸沙拉沙星的残留研究
    1.3 休药期
        1.3.1 休药期的计算
        1.3.2 制定休药期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和肌肉中盐酸沙拉沙星含量测定方法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1.4 给药和取样
        2.1.5 样品前处理
        2.1.6 色谱条件
        2.1.7 标准曲线
        2.1.8 回收率及精密度测定
        2.1.9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色谱行为
        2.2.2 检出限及测定下限
        2.2.3 标准曲线
        2.2.4 回收率
        2.2.5 精密度
    2.3 讨论
        2.3.1 样品处理
        2.3.2 色谱条件
第三章 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的蛋白结合率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3.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体内蛋白结合率试验
        3.2.2 体外蛋白结合率试验
        3.2.3 样品分析
        3.2.4 蛋白结合率计算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
        3.3.2 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
    3.4 讨论
        3.4.1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方法
        3.4.2 盐酸沙拉沙星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蛋白结合率
第四章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药动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4.1.3 仪器和设备
        4.1.4 给药和取样
        4.1.5 样品处理
        4.1.6 样品中盐酸沙拉沙星分析
        4.1.7 数据处理
        4.1.8 生物利用度计算
    4.2 结果
        4.2.1 围心腔注射给药的药动学
        4.2.2 单次药饵投喂给药的药动学
        4.2.3 盐酸沙拉沙星在纳滨对虾中的生物利用度
    4.3 讨论
        4.3.1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房室模型
        4.3.2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4.3.3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4.3.4 盐酸沙拉沙星的疗效以及给药方案
第五章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药品和试剂
        5.1.3 仪器和设备
        5.1.4 给药和取样
        5.1.5 样品处理
        5.1.6 样品中盐酸沙拉沙星分析
        5.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盐酸沙拉沙星在血淋巴和组织中的残留浓度
        5.2.2 盐酸沙拉沙星在血淋巴和组织中消除曲方程及消除半衰期
        5.2.3 休药期的计算
    5.3 讨论
        5.3.1 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5.3.2 盐酸沙拉沙星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休药期
参考文献
致谢

(9)固相萃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鸡蛋中的沙拉沙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法
    1.4 鸡蛋样品前处理
        1.4.1 试样的制备
        1.4.2 SPE净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定条件的选择
        2.1.1 化学发光仪工作参数的设定
        2.1.2 鲁米诺分析液的p H值和浓度选择
        2.1.3 铁氰化钾浓度的选择
        2.1.4 沙拉沙星分析液p H值的选择
    2.2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精密度
    2.3 干扰实验
    2.4 测定结果及回收率
3 结论

(10)鸡蛋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喹诺酮类药物的概述
        1.1.1 喹诺酮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1.1.2 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学
        1.1.3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1.1.4 喹诺酮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1.2 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喹诺酮药物的残留限量
        1.2.2 喹诺酮残留的检测方法
        1.2.3 QNs 常用的检测方法比较
    1.3 化学发光分析法
        1.3.1 化学发光分析法简介
        1.3.2 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1.4 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应用
        1.4.1 液相化学发光
        1.4.2 气相化学发光
    1.5 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1.5.1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1.5.2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1.5.3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1.6 化学发光分析前景
2 引言
    2.1 课题提出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3 课题研究的目标
3 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恩诺沙星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试剂
        3.2.2 样品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4 鸡蛋样品的前处理
        3.2.5 实验方法
    3.3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选择
        3.3.1 化学发光仪工作参数的设定
        3.3.2 鲁米诺溶液浓度的确定
        3.3.3 鲁米诺溶液pH 的确定
        3.3.4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确定
        3.3.5 恩诺沙星分析液pH 的确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标准曲线、检测限和精密度
        3.4.2 干扰实验
        3.4.3 样品测定
        3.4.4 小结
    3.5 化学发光机理初探
4 鲁米诺-铁氰化钾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恩诺沙星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及试剂
        4.2.2 样品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4 鸡蛋样品的前处理
        4.2.5 实验方法
    4.3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选择
        4.3.1 化学发光仪工作参数的设定
        4.3.2 鲁米诺分析液的pH 和浓度的选择
        4.3.3 铁氰化钾浓度的选择
        4.3.4 恩诺沙星分析液pH 的确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检测限和精密度
        4.4.2 干扰实验
        4.4.3 样品测定
        4.4.4 鸡蛋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4.5 小结
    4.5 化学发光机理初探
5 固相萃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鸡蛋中的沙拉沙星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及试剂
        5.2.2 样品
        5.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5.2.4 鸡蛋样品的前处理
        5.2.5 实验方法
    5.3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选择
        5.3.1 化学发光仪工作参数的设定
        5.3.2 鲁米诺分析液的pH 和浓度的选择
        5.3.3 铁氰化钾浓度的选择
        5.3.4 沙拉沙星分析液酸碱度的选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校准曲线、检出限和精密度
        5.4.2 干扰实验
        5.4.3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试验
        5.4.4 小结
    5.5 反应机理初探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恩诺沙星两种测定体系的比较
    6.3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Studies on Mutagenicity and Teratogenicity of Sarafloxacin(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冬捕鱼典型抗生素含量及组织分布特征[D]. 杜思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2]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研究[D]. 刘倩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乳品中兽药残留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进展[J]. 方芳,郑君杰,孙志伟,李蓉蓉,刘薇,杨柳. 食品安全导刊, 2019(Z1)
  • [4]马波沙星片剂研制及其生物等效性[D]. 李翠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5]沙拉沙星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D]. 张焕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6]盐酸沙拉沙星研究进展概述[J]. 唐达,李成洪,唐发书,王建华. 中国动物保健, 2015(12)
  • [7]动物源食品中沙拉沙星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 刘儒彪. 河南科技学院, 2014(03)
  • [8]盐酸沙拉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药动学与消除规律研究[D]. 李国烈.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9]固相萃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鸡蛋中的沙拉沙星[J]. 黄进慧,高向阳. 食品科学, 2010(22)
  • [10]鸡蛋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D]. 黄进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8)


沙拉论文 盐酸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万家寨引黄南干线主泵站出水压力水平隧道及竖井监测仪器的布置与施工
下一篇:安徽软件业处于产业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