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琪[1](2021)在《元散曲“秋”意象研究》文中指出“秋”在历代诗词中备受青睐,也是元散曲使用频率极高的意象之一。笔者对《全元散曲》中“秋”意象作了全面梳理统计,挖掘其不同的情感内涵,并分析元散曲“秋”意象独特的艺术表现。论文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意象”概念的发展流变,进而论述“秋”意象的起源,分别从自然物候、社会活动、气候与人体关系、创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其受到文人青睐的原因。第二部分概述元散曲中“秋”意象的创作情况。第二章探讨“秋”意象内涵在元散曲中的世俗化表现。此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女性“秋情”中的本色表达。元散曲关注到了女子现实的情感诉求,她们的情感状态在散曲中得到更真实本色的展现。待嫁女子渴盼在饱尝相思之后,可以达到相守,进入真正的婚姻生活;已婚女子重情义而轻富贵,比起所谓的停机之德,她们更盼望夫妻团圆;青楼女子虽沦落风尘,却看重真情,渴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二)男性“悲秋”中的世俗牵挂。在羁旅作品中,散曲家除了书写秋日对亲人的温情牵挂,还会从爱情角度抒发对妻子的思念;在隐逸作品中,散曲家笔下的隐居生活具有强烈的烟火气息,“秋”意象大多回归了农业社会“秋收冬藏”层面的本色含义。(三)咏史“秋怀”的独特视角。散曲家们根据自身的际遇“重塑”历史。他们调笑“英雄”与“功业”,不屑于做追求终南捷径的“伪渔樵”,而是向往那些能功成身退、保全自己的“真渔樵”,其历史观在时代的变迁下趋于世俗化。第三章是对元散曲“秋”意象艺术特色的分析。“秋”意象在表现上,显示出一种和谐之美。本文主要从意象组合、音情和谐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分析“秋”与“枫树”“砧杵”“日暮”等意象组合时体现的特色。
段华升[2](2021)在《元代田园散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乡村田园成为文人士子寄托情志的最佳场所,田园生活成为一种士流风尚,田园散曲应运而生,成为散曲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题材。本文旨在对田园散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分析元代田园散曲的创作生态和概貌。对创作生态的分析是了解元代文人创作的一个基础,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蒙古族自入主中原起就实行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并废止了科举考试制度,这是元代文人走向田园的主要原因。社会背景的转变必然导致文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元代文人心态主要体现为避世自保的无奈和遁世自适的闲情两种,而这直接影响了创作题材的选择及作品的情志内涵;同时对田园散曲进行一个总的梳理,对作品做出数量统计。第二章阐述元代田园散曲的情志内涵。元代田园散曲的情志内涵可做如下划分,即羁旅异乡的归田之想、闲适淡泊的隐逸情怀、无奈归隐的感伤悲凉、恬静优美的乡村风光和百姓生活的苦乐哀愁。第三章分析田园散曲的艺术特色。通过多种方式的铺排、生动畅快的用语以及灵活自由的形式分析田园散曲的明快显畅的审美倾向。在俗的整体特征中蕴含着雅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方式,主要体现为语言之俗与情志之雅,内容之俗与意境之雅,而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和元代士人心理的雅俗冲突是其呈现俗中蕴雅特点的主要原因。最后一节论述田园散曲从本色自然到清丽典雅的流变,主要从语言的使用、隐括手法的运用和衬字的减少三方面展开。
于洁[3](2020)在《《全明散曲》明前期北散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前期”,指的是明洪武年间到正德年间(1368——1521),这是古代散曲发展历程中,既一定程度上承接和仿习元曲风貌,又在实践中逐渐开辟明代散曲格局的重要环节。根据《全明散曲》收录,在该时期涌现出的众多北散曲的曲家和作品中,流传至今的有包括王子一至康海共计48位作家,以及北散曲小令1792首、套数294首。重点分析研究明前期北散曲不同宫调的散曲的情感表达状况,审视明前期文人创作中呈现出的对元人散曲写作经验和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变化。本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曲体审美中的声情说。厘清上古至明朝官方乐论和民间典籍中声情说的发展状况,官方乐论自产生就有浓厚的教化意味,且历经多个朝代仍旧没有太大变化。元代民间典籍中很重视散曲的声律宫调与具体创作,少一些卫道思想。明代乐论典籍中虽然也有文人发表作散曲有益于教化的言论,但他们实际创作中仍多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第二章,声情视阈下明前期北散曲研究。首先,确立声情说在散曲宫调分类中的重要性。其次,在明前期北散曲所使用的十一个宫调中,对双调、南吕、越调、中吕、正宫等散曲数量居多的宫调表达的多样的情感进行更详细地分类探究。再者,进一步分析同题北散曲中所使用的不同宫调和情感表达状况,使对宫调和情感间的关系有更近一步的认识与把握。第三章,词情视阈下明前期北散曲与元代散曲之异同比较。第一步,对明前期北散曲与元散曲同宫调曲牌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句式结构、写作特点等写作外在呈现方面比较异同。第二步,对明前期北散曲与元散曲的同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语言风格等写作内在气质方面的异同比较。第三步,发掘明前期北散曲在题材内容、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元散曲的继承,重点突出明前期北散曲在新题材、新的组曲形式等方面呈现出的写作方面的创新。第四章,明前期曲学审美观念研究。首先对明前期北散曲中语言、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梳理,突出散曲雅、俗方面的特点。其次分析明前期北散曲作家在寄情山水、功名意懒、饮者留名、女性审美四个方面对元散曲作家处世态度的继承。最后探究明前期北散曲作家对时事批评、市井题材、言志抒情方面的创新性观点。
常婷[4](2019)在《散曲中的元代文人心态窥探——以马致远散曲为中心》文中指出关于马致远与元代文人心态的研究,现有研究多结合其杂剧进行探析,鲜少涉及其散曲来分析元文人心态。本文尝试以马致远散曲为例,从他的散曲内容、艺术风格来探讨其作为散曲专家所代表的元代文人心态,同时把他的散曲与元代其他散曲作对比,从而指出其散曲中所表现出元文人心态的典型性:即元代文人被政治边缘化的普遍情况下,不问是非、闲居傲世、寻找灵魂寄托与归宿的心态。
胡冰[5](2019)在《元代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代散曲大盛,在散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山东散曲作家作品贡献突出。本文旨在分析元代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特色,通过山东散曲作家与元代其他散曲作家的创作比较,研究山东散曲以及散曲家对整个元代散曲发展的贡献。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主要分为三章进行讲述。通过对元代山东散曲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山东元代各个阶段的散曲特色。第一章主要介绍由金入元时期散曲的发展,共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对散曲的分期问题进行界定,然后对山东散曲的分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散曲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由金入元时期、一统时期和至正时期,这样更符合山东散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主要分析由金入元时期元代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由金入元时期散曲初兴,山东作家数量较多,创作散曲题材广泛。此阶段的山东散曲作家共九位,均对推进散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散曲大家商道、商挺、杜仁杰、徐琰等人为本节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的散曲风格也呈现多样化,许多题材也都是开创性的。如商道的“一人多格”,杜仁杰的“戏谑之风”,徐琰的“滑雅”等,这些共同组成山东散曲的风格多样化。第三节主要总结山东散曲特色以及在此阶段对于整个散曲发展的贡献。从题材内容的开拓性、创新性、引领性,作家参与程度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阶段山东散曲的发展确为早期整个散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一统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特色。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一统时期散曲发展的整体情况。此阶段为散曲发展的鼎盛阶段,曲坛兴盛,作家作品增多,题材内容创新开拓,豪放、清丽两大流派在此期间产生。第二节具体分析一统时期山东散曲作家作品。此时的山东散曲作家共五位。散曲大家有张养浩、杨朝英,其他散曲家有刘敏中、康进之、李洞等人。每个人的散曲创作特色鲜明。张养浩开散曲写民生情怀的先河,用散曲记录百姓的生活,抒发为民忧虑的感慨,他的怀古散曲存作颇多。杨朝英是元代第一个有意识搜集整理散曲作品的作家,收集整理曲集《阳春白雪》,是第一部元人选编元曲的曲集。刘敏中的散曲创作风格倾向于恬静淡雅,曲风自然,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康进之则以杂剧创作为主,留存的散曲创作角度新颖。这些特色鲜明的散曲作家成为一统时期山东散曲创作的重要力量。此阶段山东散曲最明显的特色是民本思想和忧民意识等地域文化在散曲中的彰显,这与山东儒家文化底蕴的厚重积累关系紧密。第三节主要分析比较一统时期散曲发展的整体表现,总结山东散曲在此阶段的发展特色及其贡献。此阶段整个曲坛发展态势迅猛,作家作品增多,题材内容宽广。山东散曲发展态势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章主要介绍至正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至正时期是整个元代散曲衰退时期,山东散曲也呈现出颓势。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至正时期散曲发展平静而缓慢的整体态势,散曲作家作品锐减,整体发展萧条。第二节具体分析此阶段山东散曲作家作品。此阶段山东散曲作家仅有刘廷信和贾固两位。贾固存作仅一首。刘廷信则创作数量颇丰,创作中求新求奇,力求突破,不仅是此阶段山东散曲创作的代表作家,也是元代后期散曲家的代表之一,成为山东散曲创作的殿军作家。第三节主要介绍至正时期的整个曲坛的散曲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色,以及此阶段山东散曲代表作家,将二者特色与创新风格进行比较,总结山东散曲此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其贡献。与散曲整体发展情况一致,至正时期山东散曲发展态势萧条。结语部分主要对每个阶段山东散曲作家作品的特点与贡献进行归纳总结。从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详细分析,总结其创新特点及其特有的贡献,揭示山东散曲在散曲曲坛发展的贡献及其意义。
李安光[6](2019)在《英语世界的元散曲题材论》文中提出英语世界的元散曲题材研究以柯润璞、克朗、黎得机、王琳达等人的研究为典型代表,他们的研究分类明确、论述详细,归纳总结系统而全面;既有专着、也有博士论文,显示了英语世界学者对元散曲题材研究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他们以异域的学术视野入思,使其研究不乏新颖别致之论,而这些无疑都会拓宽中外元散曲研究的学术视野,亦能生成更具创新性的学术思维;它们与中国国内的元散曲题材研究互补互融,从而更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外学者对元散曲丰富题材内容的深刻认识。
姜沙沙[7](2018)在《且做樵夫隐去来 ——论元曲作家的隐逸情怀》文中指出隐逸这一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所独有的,从先秦开始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一代代地影响着中国文人,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受其影响。到了元代,社会的大背景使得很多文人不得已走上了归隐之路,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隐逸文学。学界对元代隐逸题材文学的研究主要有元散曲和元杂剧,散曲主要集中在单个作家作品研究,元杂剧则集中在神仙道化剧中。本文将立足于当前元曲研究现状,把元散曲和元杂剧中的隐逸题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元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元曲隐逸作品做深层次的剖析,揭示元曲作家的隐逸状态及心理,进而展现元代社会文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元曲,是散曲或杂剧的通称。后人也将元曲称为北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分为戏曲与散曲两类,戏曲又称戏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有元一代开始兴盛起来,故后世有元曲之称。本文从隐逸情怀的历史沿革引申到元朝的隐逸文化背景,并结合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来阐释隐逸散曲和隐居乐道剧中蕴涵的隐逸思想,揭示出当时文人的隐逸心态。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元曲作家作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而且关注角度逐渐多元化,研究成果也逐渐明朗化、系统化。但是前人对元曲作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上,并没有将整个元曲作家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其次,很多元曲家具有明显的隐逸情怀,这一方面的思想研究多集中在单个作家隐逸情怀研究或者两个作家的比较上,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整体上研究元曲作家的隐逸情怀,并且从隐逸情怀的背景和类型去详细阐述,进而揭示元代文学大背景下的元代文学和元代文人。
刘斌[8](2017)在《元代涉及“长安”散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散曲描写内容广泛,无论是怀古,还是言情,其中有相当篇目涉及到长安及其附近景致。透过此类作品,或多或少可窥测到元代文人对长安怀有的独特情怀。现将元散曲中出现有关现今西安行政区划的地点名称、宫殿遗迹以及有关长安的比兴对象的散曲,统称为涉及“长安”散曲。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情怀、情感态度入手,分析其雅俗相融、虚实象征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归纳其所体现的长安性格。本文以界定与整理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为基础进行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元代涉及“长安”散曲概说。在纵向梳理“长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元代涉及“长安”散曲做出界定以及分类整理,并对元人的长安情怀做出简要分析。第二章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政治情怀。该章主要论述涉及“长安”散曲中的政治内容,从元代文人对出仕避世和怀古咏史两大主题的不同态度中,明确元代文人的否定精神以及悲剧意识。第三章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情感书写。该章主要论证元代涉及“长安”散曲的情感态度,以其反映的闺情宫怨及唱和酬谢等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元代文人张扬奔放,热情自适的生活态度。第四章元代涉及“长安”散曲的艺术特征。从元散曲整体艺术特征入手,并结合涉及“长安”散曲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其在雅俗相融及象征虚实等艺术手法。余论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长安性格。通过前文的论证进一步探讨此类散曲中反映的元代文人的长安性格,即不破不立的功名观,关照自身、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以及儒道互补、崇尚自适的人生理念。
秦宇婧[9](2015)在《论元散曲叹世归隐题材的哲学依据》文中研究说明元散曲中大量的叹世归隐之作是元散曲中最为突出的一种题材,它独一无二地表现出的元代士人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但这些作品中表达的人生幻灭感和历史虚无感以及其所流露出的浓厚的消极意识也常为后世所批判。对于这种否定一切价值的人生态度,虚幻绝望的情感宣泄除了种种现实政治、文化、宗教的因素之外,在哲学思想上,人们往往把其归于老庄哲学。然而元散曲的叹世归隐之作中彻底的虚无感和自我麻醉的"适意"之情却是晋代玄学家向秀、郭象哲学"崇有论"和"逍遥论"的充分展现。因此,与其将元散曲叹世归隐之作中的虚幻意识和消极态度笼统的归之于老庄哲学,不如准确的说其哲学依据存在于郭象《庄子注》中。
左瑶[10](2015)在《元代涉陶散曲的文化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代陶渊明接受状况的研究是陶渊明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分,也是陶渊明接受史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大元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加上享国之日浅,传统的诗文评论与其他朝代相比略显冷寂,故论者多以金元时期为陶渊明研究的沉寂期,在元散曲对陶渊明的接受上亦少有注目。事实上,在较少受官方意识形态和传统理念束缚的元散曲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中,出现了大量的涉及陶渊明事迹、诗文的作品,我们称之为涉陶散曲。元散曲作家群体对陶渊明的接受十分广泛,不仅表现在对陶渊明诗文、事迹的频繁歌咏上,还表现在接受群体的广泛性上:从少数名族文人到汉族知识分子,从位列官场的士人到辗转吏途的宦者,从流落市井的浪子到求仙慕道的隐者……元散曲“尚隐”的文化特质和大量的涉陶散曲作品表明,研究元散曲对陶渊明的接受很有必要。笔者从元散曲对陶渊明的接受状况入手,以涉陶散曲贯穿起元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意蕴,从尚隐、反叛、自觉三个方面论述元代涉陶散曲的文化精神。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大的部分。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元代涉陶散曲概说”。首先概述陶渊明的文化品格,即儒者情怀和道玄思想;其次概述元散曲作家对陶渊明的接受概况,并对元代涉陶散曲予以界定。第二章论述元代涉陶散曲“尚隐”的文化精神。元散曲作家在道家式的隐逸观念之内,蕴藏着深厚的儒家避世观念,与陶渊明儒道结合的隐逸文化精神有相通之处。第三章论述元代涉陶散曲“反叛”的文化精神,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为鄙弃功名、漠视君王;畏惧祸患,唯求自保;效仿风流,自诩浪子。这是对陶渊明诗文中淡泊名利、畏惧祸患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陶渊明名士形象的塑造亦表现出接受者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第四章论述元代涉陶散曲“自觉”的文化精神,元散曲作家展开对生命、时间、历史、命运等问题的哲学性思考,表现出对本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彰显着为人的自觉,这与陶诗中对个体生死和天命观念的思考有相通之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
| 二. 研究现状 |
| 三、论文创新性 |
| 第一章 元散曲“秋”意象概说 |
| 第一节 意象与“秋”意象 |
| 第二节 元散曲“秋”意象概况 |
| 第二章 “秋”意象内涵的世俗化 |
| 第一节 女性“秋情”中的本色表达 |
| 第二节 男性“悲秋”中的世俗牵挂 |
| 第三节 咏史“秋怀”的独特视角 |
| 第三章 “秋”意象表现之和谐美 |
| 第一节 意象组合的意境美 |
| 第二节 音情和谐的声律美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田园散曲的界定 |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 三、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元代田园散曲的创作生态和概貌 |
| 第一节 元代田园散曲创作的社会环境 |
| 一、高压统治下的科举求仕 |
| 二、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 |
| 三、儒家、道家、全真教的思想影响 |
| 第二节 元代田园散曲创作的文人心态 |
| 一、避世自保的无奈 |
| 二、遁世自适的闲情 |
| 第三节 作家的构成及作品情况 |
| 第二章 元代田园散曲的情志内涵 |
| 第一节 羁旅异乡的归田之想 |
| 第二节 闲适淡泊的隐逸情怀 |
| 第三节 无奈归隐的感伤悲凉 |
| 第四节 恬静优美的乡村风光 |
| 第五节 百姓生活的苦乐哀愁 |
| 第三章 元代田园散曲的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明快显畅 |
| 一、多种方式的铺排 |
| 二、生动畅快的用语 |
| 三、灵活自由的形式 |
| 第二节 俗中蕴雅 |
| 一、语言之俗与情志之雅 |
| 二、内容之俗与意境之雅 |
| 三、俗中蕴雅的成因分析 |
| 第三节 从本色自然到清丽典雅 |
| 一、诗词语言的使用 |
| 二、隐括手法的运用 |
| 三、衬字的减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曲体审美中的声情说 |
| 第一节 历代乐论中的声情论 |
| 第二节 元代曲论中的声情说 |
| 第三节 明人对声情说的承接 |
| 第二章 声情视阈下明前期北散曲研究 |
| 第一节 明前期北散曲宫调意义 |
| 第二节 同宫调散曲的情感表达 |
| 第三节 同题材散曲的声情分析 |
| 第三章 词情视阈下明前期北散曲与元散曲比较 |
| 第一节 同宫调曲牌“形”之异同 |
| 第二节 同题散曲“神”之异同 |
| 第三节 写作经验的承袭与创新 |
| 第四章 明前期曲学审美观念研究 |
| 第一节 内容与情感关涉下的雅、俗分野 |
| 第二节 明前期散曲作家对元人审美的承袭 |
| 第三节 明前期散曲作家的审美新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一、马致远散曲中元代文人心态的具体表现 |
| 二、散曲中元代文人心态的典型性 |
| 三、散曲中元代文人心态批判 |
| 四、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 第一章 由金入元时期山东散曲 |
| 第一节 元代散曲的分期情况 |
| 第二节 由金入元时期山东散曲作家的散曲创作 |
| 一、“一人多格”之商道 |
| 二、“善谑”之杜仁杰 |
| 三、“文俚结合”之商挺 |
| 四、“滑雅”之徐琰 |
| 五、其他散曲作家 |
| 第三节 由金入元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 |
| 一、由金入元时期散曲整体情况 |
| 二、由金入元时期山东散曲特色 |
| 第二章 一统时期山东散曲 |
| 第一节 一统时期散曲整体情况 |
| 第二节 一统时期山东散曲作家的散曲创作 |
| 一、“云淡风轻”刘敏中 |
| 二、“民生情怀”张养浩 |
| 三、“恣意洒脱”杨朝英 |
| 四、其他散曲作家 |
| 第三节 一统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 |
| 一、一统时期散曲发展特色 |
| 二、一统时期山东散曲特色 |
| 第三章 至正时期山东散曲 |
| 第一节 至正时期散曲整体情况 |
| 第二节 至正时期山东散曲作家的散曲创作 |
| 一、“俗中求奇”之刘廷信 |
| 二、“风流才子”贾固 |
| 第三节 至正时期山东散曲的发展 |
| 一、至正时期散曲发展特色 |
| 二、至正时期山东散曲特色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一、柯润璞的题材研究 |
| (一) 闺情爱情类 |
| (二) 道情归隐类 |
| (三) 渔樵田园类 |
| (四) 讥讽戏仿类 |
| 二、克朗的元散套题材研究 |
| (一) 情感诗 |
| (二) 自然诗 |
| 1. 人物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在其他几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 |
| 2. 景观描写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自然类散套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之一 |
| 3. 这类散套中的意象比情感类散套中的更具自然特征 |
| 4. 在自然类作品里亦有些数量有限的引用 |
| 5. 运用了一些诗性手段 |
| (三) 玄理诗 |
| (四) 应景诗 |
| (五) 多样综合性散套 |
| (六) 特类诗 |
| (1) 长度 |
| (2) 对话 |
| (3) 个体化特征及叙述者 |
| (4) 事件和行动 |
| (5) 高度原创性的主题材料 |
| (6) 特有的手段 |
| (7) 幽默 |
| 三、研究的特征与意义 |
| 摘要 |
| ABSTARCT |
| 绪论 |
| 0.1 元曲隐逸情怀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隐逸文化的发展探析 |
| 1.1 隐逸文化的萌芽期—先秦 |
| 1.1.1 儒家的“隐居以求其志” |
| 1.1.2 道家的否定弃世 |
| 1.2 隐逸文化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 |
| 1.2.1 阮籍:孤鸟西北飞 |
| 1.2.2 陶渊明:复得返自然 |
| 1.3 隐逸文化的精致期—唐宋 |
| 1.3.1 唐时期的隐逸文化 |
| 1.3.2 宋时期的隐逸文化 |
| 第二章 元曲隐逸作品出现的原因 |
| 2.1 社会政治背景 |
| 2.1.1 引发不平等的民族歧视政策 |
| 2.1.2 科举制的废除和停止 |
| 2.1.3 入仕途径的影响 |
| 2.2 隐逸思想——避世思想 |
| 2.2.1 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 2.2.2 道家:追求自我的精神境界 |
| 2.3 全真教对文人隐逸思想的影响 |
| 2.3.1 精神的寄托 |
| 2.3.2 题材的扩充 |
| 第三章 元曲中的隐逸思想 |
| 3.1 文人的隐逸状态和地点 |
| 3.1.1 隐于王朝 |
| 3.1.2 隐于市井 |
| 3.1.3 隐于山林 |
| 3.2 元散曲中的隐逸思想 |
| 3.2.1 马致远:“且做樵夫隐去来” |
| 3.2.2 汪元亨:“且粗衣淡饭权掤拽,这虚名薄利不干涉” |
| 3.2.3 卢挚:“无是无非,问甚么富贵荣华” |
| 3.3 元杂剧中的隐居乐道剧 |
| 3.3.1 安贫乐道,忧国忧民 |
| 3.3.2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 3.3.3 倾心自由,乐在其中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元散曲中的隐逸作品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归属 |
| 二 选题缘由 |
| 三 研究方法 |
| 四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概说 |
| 1.1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的界定与整理 |
| 1.2 汉风唐韵——盛世遗风对元代文人散曲创作的影响 |
| 1.2.1 汉唐时期的文化特征 |
| 1.2.2 汉唐文化对元代散曲作家创作的影响 |
| 1.2.3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长安情怀 |
| 第二章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政治情怀 |
| 2.1 出仕与避世——涉及“长安”散曲的思想基调 |
| 2.1.1 积极出仕,渴望功名 |
| 2.1.2 离开现实,避世归隐 |
| 2.2 怀古与咏史——涉及“长安”散曲的历史功用 |
| 2.2.1 因地怀古,豪厦万间都做了土 |
| 2.2.2 因人怀古,文治武功难建树 |
| 第三章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情感书写 |
| 3.1 闺情与宫怨,“长安”曲中的情感勃发 |
| 3.1.1 闺情功名,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后悔抉择 |
| 3.1.2 折柳相送,留不住眼前人的依依惜别 |
| 3.1.3 闺阁迤逦,女子思春以及感叹年华 |
| 3.1.4 爱情现实,明确爱情与现实的差距 |
| 3.1.5 宫殿遗迹,历史中女性的无奈叹息 |
| 3.2 其他类情感表达 |
| 3.2.1 由古及今,感叹技艺高超 |
| 3.2.2 文人雅兴,描摹秀丽景色 |
| 3.2.3 评画改诗,品味优秀作品 |
| 3.2.4 唱和酬谢,多为溢美之词 |
| 第四章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的艺术特征 |
| 4.1 元散曲的共性特征 |
| 4.1.1 雅文化特征 |
| 4.1.2 俗文化特征 |
| 4.2 元代涉及“长安”散曲的艺术特征 |
| 4.2.1 化雅为俗,融俗于雅,雅俗共赏 |
| 4.2.2 象征手法的运用,虚实交错 |
| 余论元代涉及“长安”散曲中的长安性格 |
| (一) 立的坚守,破的勇气 |
| (二) 关照自身,热情奔放 |
| (三) 儒道互补,崇尚自适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科研成果 |
| 一、元人叹世归隐的原因 |
| 二、哲学依据之探究 |
| (一) “崇有论” |
| (二) 逍遥论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元代涉陶散曲概说 |
| 1.1 陶渊明的文化品格 |
| 1.1.1 儒者情怀 |
| 1.1.2 道玄思想 |
| 1.2 陶渊明对元代散曲作家的影响 |
| 1.2.1 元代陶渊明接受概况 |
| 1.2.2 对元代涉陶散曲的界定 |
| 第二章 世无道则隐——尚隐的文化精神 |
| 2.1 怀才不遇的慨叹 |
| 2.2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
| 第三章 对传统儒学价值观的背离——反叛的文化精神 |
| 3.1 鄙弃功名,漠视君王 |
| 3.1.1 对现实政治的冷漠 |
| 3.1.2 对历史上功名之士的否定态度 |
| 3.1.3 忠君观念的淡薄 |
| 3.2 畏惧祸患,唯求自保 |
| 3.2.1 元代涉陶散曲中的畏祸心态 |
| 3.2.2 张养浩和汪元亨散曲中的畏祸心态 |
| 3.3 效仿风流,自诩浪子 |
| 3.3.1 以风流浪子自居 |
| 3.3.2 对“魏晋风流”式人物的追慕 |
| 第四章 元涉陶散曲中的哲学思索——自觉的文化精神 |
| 4.1 元散曲中的时间意识 |
| 4.2 对“历史”这一时间概念的把握 |
| 4.3 元散曲中的天命思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