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1](2014)在《白晓军山水画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隋唐时期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中国画坛后,历经各个朝代,千百年的演进,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画种之一。清代画家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现当代山水画领域的不少杰出画家把这这个艺术理论运用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融,使中国山水画更主动的吸收了西方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现当代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外来文化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中国山水画也在不断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能一味的恪守传统,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谋发展。当代很多山水画家在遵循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把西方的构成理念带入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使山水画的创作形式更加丰富。平面构成为西方设计领域三大构成之一,其丰富的构图形式带给人们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感受。其点、线、面的基本组成元素与中国山水画中点、线的组成有着内在的联系。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运用手段,点、线在笔墨中的表现也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当代中国山水画,也逐渐在吸取西方的平面构成元素形式,体现在点、线、面的基本组合及排列,以及空间形式的组合。在这一方面,白晓军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予以了借鉴,在作品中对其有了隐性的表现。他的作品中点、线的运用,以及空间形式的组合,在遵循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和构图形式,来表现桂北地区及漓江沿岸的特色风貌。他的山水画作品特色鲜明,苍茫秀美,却不拘泥于传统,很有时代感和现代感。本文以白晓军的山水画作品为例,重点研究平面构成元素和形式在他山水画作品中的运用,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为山水画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借鉴。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白晓军山水画作品风格特征的形成,首先说明了白晓军山水画作品风格形成的文化语境,是基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他开始进入专业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形成中西文化的交融。他在学校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西方艺术理念的熏陶。另外由于长期居于桂林这样一座国际旅游名城,能够接触到大量外来的文化和理念。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加之自身喜欢尝试创新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作品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构成理念来表达。其次就是分析白晓军山水画作品的艺术特征,通过漓江流域的审美特质以及章法和笔墨的分析,探寻他作品中传达出的雄浑豪放的野趣和清润秀美的幽深的艺术风格。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运用。首先介绍他的作品与平面构成基本形式的关系,通过总体概括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是对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运用进行分析,这是本论文的重点。在这一章里,分别说明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概念,点、线、面各元素的介绍,以及平面构成的空间形式,例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对比、密集等等。着重介绍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如何运用平面构成的元素与形式,运用大量图例比较,重点分析他作品中对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借鉴,目的在于找到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运用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在创作中能够更多更好的借鉴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创新开辟一条新路。论文的第三章,说明白晓军山水画创作中运用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意义。首先说明运用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可能途径。基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很多中国画家都借鉴了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形式来进行创作,有些表现为显性的,有些表现为隐性的。在这一问题上,应该确立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主动地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把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融合起来。其次说明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对当代山水画创新的启示。通过白晓军及其他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到,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运用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进行创新思维的运用表现,并说明这种形式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新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肖黎[2](2012)在《桂柳水彩画地域性研究》文中指出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人文优势孕育出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在当今的全国水彩画界,提起广西水彩画艺术,不能不提到桂柳水彩画家群体,桂柳水彩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俗蕴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彩画风。桂柳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民族精神、多元文化结构、现代性和艺术个性相结合的审美品格,形成了桂柳水彩画创作的整体面貌。桂柳水彩画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强烈的时代精神。桂柳水彩画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同时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将水彩画的外延加以扩大,探讨如何去表现地域性水彩画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念,让桂柳水彩画具有画家的生命特色和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格。桂柳水彩画同样融入中国的笔墨与寄托意蕴情趣的理念,注入到了水彩画的语言之中,打破传统,挣脱了水彩画只适宜表现“小品”类型的观念,一改传统的逸笔为轻快,雄浑,留住了水彩画的纯真,亮丽,开发了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在描绘当地民风民俗的同时,画家的个性也在作品中得以强调和表现。桂柳水彩画家并没有因为表现题材的一致性,而形成了单一的群体性风格。他们即使面对的是同一题材,由于画家各自不同的视角,运用多样的绘画技巧,还有画家在生活中形成各自不同的审美观,这些因素都导致桂柳水彩画家们虽然有着相近似的地域性,但创作出的作品却各式各样。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桂柳水彩艺术创作有了巨大的发展:创作理念、操作技术、创作群体,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桂柳水彩艺术家把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作品中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同时也把油画的语言融于水彩画艺术中,让水彩画轻盈中蕴含着厚重的色彩。我们正处于一个实践和探索的时期,桂柳地区的水彩画创作者不能漠视现实,而在艺术形式的激烈变革中,我们应该探索水彩画艺术形态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不断的创新。本文以桂柳水彩画发展为线索,分析了桂柳水彩画地域性成因,重点分析了桂柳水彩画的内容与形式特征,试图从艺术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广西水彩画群体的地域性特色,并且浅谈了对桂柳水彩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桂柳水彩画发展概况,包括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90年代后三个时期。第二部分,分析桂柳水彩画成因,包括自然环境和民俗民风和人文优势。第三部分,重点分析桂柳水彩画的内容与形式特征,包括表现题材、作品结构、艺术语言、形式美感。第四部分,浅谈了对桂柳水彩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小玫[3](2006)在《美术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书画艺术交流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开展在隆重纪念中国黑龙江省与韩国忠清北道缔结友好省道关系10周年之际,由黑龙江省政府和忠清北道、黑龙江省政府外事办、黑龙江省美协及忠清北道清州艺总会共同主办的《中·韩书画艺术交流展》于2006年9月6日在在黑龙江省美术馆隆重举办。此次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二) 研究目的 |
| (三) 研究范围 |
| (四) 研究方法与途径 |
| 一、白晓军山水画作品风格特征的形成 |
| (一) 白晓军山水画作品风格形成的文化语境 |
| (二) 白晓军山水画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
| 1. 雄浑豪放的野趣流露 |
| 2. 清润秀美的幽深体现 |
| 二、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运用 |
| (一) 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与平面构成基本形式的关系 |
| (二) 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对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运用 |
| 1. 平面构成元素在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的表现 |
| 2. 平面构成形式在白晓军山水画作品中的运用 |
| 三、白晓军山水画创作中运用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的意义 |
| (一) 运用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可能途径 |
| (二) 平面构成元素与形式对当代山水画创新的启示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 (二)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 (三) 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
| 一、桂柳水彩画的发展概况 |
| (一) 抗战时期桂柳水彩画发展 |
|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柳水彩画发展 |
| (三) 90年代后桂柳水彩画发展 |
| 二、桂柳水彩画地域性成因 |
| (一) 特有的自然环境 |
| (二) 淳朴的民俗民风 |
| (三) 独特的人文优势 |
| 三、桂柳水彩画地域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 |
| (一) 表现题材 |
| 1. 风景题材 |
| 2. 民族题材 |
| 3. 乡土题材 |
| (二) 作品结构 |
| 1. 平远构图 |
| 2. 高远构图 |
| (三) 艺术语言 |
| 1. 笔墨语言 |
| 2. 色彩语言 |
| (四) 形式美感 |
| 1. 几何抽象 |
| 2. 抒情抽象 |
| 四、对桂柳水彩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 (一) 丰富题材,关注人物画创作 |
| (二) 借各家所长,丰富水彩画技法 |
| (三) 关注当代,体现时代精神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 附录(桂柳地区部分水彩画家艺术年表)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