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亮[1](2020)在《东西方陶瓷交流表现研究——以克拉克瓷纹样形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拉克瓷是明代外销瓷的一种,在东西方陶瓷交流中身份特殊,且意义重大。在克拉克瓷的诸多研究中,以克拉克瓷纹样的表现最为活泼。克拉克瓷器的纹样不仅在题材上具有世界性,东方的传统故事和西方的宗教布道皆可观览;在形式上以开光样式、欧洲图案样式、纹章瓷样式的特殊订制,以及在功能上的展示、标志、丧葬等纹样的变化皆意义非凡,而且储存了大量的图像学、风格学、历史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东西方陶瓷文化交流、互融,并持续发展的特殊状态。
商春玲[2](2016)在《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外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逐步加深,涌现出了大量对于克拉克瓷的文本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克拉克瓷的历史发展意义和其具体的文化价值方面,单从审美角度出发,忽视了对其本身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特色,来进一步阐述克拉克瓷盘为什么会受到欧洲人的喜欢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会进一步讨论其在艺术领域所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刘芳[3](2016)在《“海捞瓷”中克拉克瓷异域文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瓷器虽然不属于中国四大发明,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并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16世纪以葡萄牙为首的世界海洋贸易让中国瓷器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纽带,推动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进程,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具有世界影响性的陶瓷文化圈。而在这五彩缤纷的瓷器中,最具世界影响力的莫过于风靡欧洲皇室贵族的克拉克瓷了。克拉克瓷是中国历史上生产的风靡世界的外销瓷。生产时期主要是以明末清初(万历时期)为主。它们产量巨大,装饰风格连贯统一,贸易对象包括欧洲、东南亚日本朝鲜各国,对世界陶瓷文化发展交流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瓷文化圈是指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瓷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圈。在中国国内主要是以宋朝五大官窑和景德镇为原产点进行扩散,进一步影响到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各国,并和这些国家的文化进一步融合贯通,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瓷器文化。这些瓷器文化既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又兼容着不同国家的异域风情特色,是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的产物。目前学术界在外销瓷贸易交流方面取得了好多可喜的成果。但在这些成果中,多是以研究外销瓷本身和瓷器贸易为主,却忽视了器物背后的国家文化认同。本文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向对克拉克瓷中的异域文化做了研究分析。精神文化主要以不同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为研究对象。物质文化上主要以历史上克拉克瓷的产品分类,主题装饰,辅助纹饰开光等方面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比了克拉克瓷与同期国内瓷器的异同之处,并探讨这些异同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将是探索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碰撞的钥匙,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历史景德镇陶瓷生产艺术,外销瓷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与当下中国的瓷器进出口贸易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辛亚勤[4](2014)在《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明朝时期所生产瓷器占据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段时期,全国乃至全球制瓷业技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其中江西景德镇制瓷业的生产当属领先者。在众多外销瓷器中,克拉克以其独特的纹饰特征,掀起一场艺术文化变革。它使我国陶瓷艺术文化展开了一段崭新的时期,从而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现阶段关于克拉克瓷盘纹饰研究的文献资料国内保存较少。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一、克拉克瓷盘纹饰产生的中西方原因。二、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特色:从风格、题材、分工、技法四个方面阐述。三、克拉克瓷纹饰对国内外艺术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在纹饰特色研究上:一、阶段特色,主要是指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二、题材特色,主要从纹饰内容上进行细致阐述。三、技法特色,对这种独特的笔墨技法进行阐述。四、分工特色,简要讲述了主次瓷画的分工及画匠工的分工。题材特色及分工特色是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本文通过在明确克拉克瓷含义基础上,对克拉克瓷盘纹饰研究进一步梳理,较为完整的总结出克拉克瓷盘纹饰在艺术领域的价值,使得更多人了解克拉克瓷纹饰产生的意义及蕴含。
储佳锋[5](2014)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特点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归纳、分析和综合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的分期、特点及成因。荷兰东印度公司17世纪上半叶从事的亚欧贸易可以分为四期:初始期(1602-1623年)、发展期(1624年-1634年)、高峰期(1635年-1646年)和衰落期(1647-1657年)。在初始期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北大年和万丹采购到了一定数量的瓷器,瓷器数量不多,运输瓷器回荷兰的船只数量也不多。在发展期里,荷兰人占据台湾做为瓷器贸易根据地,荷兰逐渐增加了瓷器的采购力度。在高峰期里,荷兰人运输了大量的瓷器回荷兰,瓷器类型以景德镇精细克拉克瓷为主。同时,荷兰人对中国瓷器有了器型和纹样的要求,融合中西风格的瓷器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17世纪40年代后期景德镇逐渐停止了优质外销瓷的输出,从17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荷兰人仅得到了很少的瓷器,并运输回国。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间瓷器贸易分三期。各期的发展趋势和荷兰东印度亚欧间瓷器贸易如出一辙,整个的发展过程也相似的。不同的是,荷兰人从事的亚洲间瓷器贸易以粗瓷为主。而且亚洲市场广阔,荷兰人没有垄断亚洲市场。这两点是荷兰东印度亚洲间瓷器贸易与亚欧间瓷器贸易最大的区别。最后对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瓷器类型,瓷器贸易的成因及影响予以分析。亚欧瓷器贸易初始期瓷器类型复杂,瓷器样式不多,瓷器类型有白瓷、彩瓷、青花(克拉克瓷和晚明民窑青花)。发展期瓷器种类有所增加。高峰期荷兰人定制了带有欧洲风格的瓷器,此时出现了很多新器型。亚洲间瓷器贸易瓷器类型以粗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精致瓷器,瓷器以杯和大盘最受欢迎,数量也最多。论文最后探讨了荷兰东印度瓷器贸易的成因和影响。认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达的军事实力和广阔的贸易网络,加上对瓷器市场消费的准确把握等因素使得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颇为成功。至于中荷瓷器贸易影响,这是双向的。对欧洲而言,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欧洲瓷业的兴起,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和文化。对中国而言,晚明中国瓷器制造业迎来一个高峰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
来元茜[6](2014)在《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出水、出土和传世的克拉克瓷盘为研究对象,参照文献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模件化理论,艺术图像学、考古类型学、比较美术等研究方法,以期较全面的分析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首先,对克拉克瓷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做简单概述,并推理出当时克拉克瓷盘外销需求的大批量和多样化的特点。并指出克拉克瓷盘生产中这些相互矛盾的要求恰与德国艺术史学家雷德侯提出的“模件”体系的实现目标相契合。其次,以模件体系的实现阶层,即模件化的创作过程来分析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的种类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得出其模件名称、来源、元素表现方式、以观赏性为主要目的的组合方式和三种常见组合结构(上下结构、半包结构、独体结构),以及新单元的实现,来完成模件体系的构筑。最后,论文通过系统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体系的形成原因与其模件化生产的作用。并阐明克拉克瓷盘的商品属性是形成其模件体系的基本原因,创作主体局限的思维模式以及版画、文人画等其它类型化艺术形式也加强了其模件化的形成。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化生产的直接作用是导致了当时生产过程中高度紧密的分工形式,维系了社会关系;同时进一步反作用于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体系的成立。在当下,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化装饰的优势能给艺术化商品的装饰部分提供借鉴,并能辅助考古工作者修复和研究克拉克瓷盘。笔者通过对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体系的研究,予以拓展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研究思路,同时以专题形式进一步深化“模件”思想的理论内涵。
胡璇[7](2013)在《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类造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景德镇制造的克拉克瓷盘是外销青花瓷的一种,数量最多,是克拉克瓷诸多器形中的典型代表。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瓷盘尺寸有大有小,主题装饰多样,辅助纹饰开光具有一定规律性,且瓷盘质量分等次。克拉克瓷盘起源与欧洲贸易有关,其曾经被使用来陪葬和陈设、餐具。在瓷盘分类部分,文章尝试根据克拉克瓷盘器形盘口特点,将瓷盘分为圆形口沿瓷盘和菱花形口沿盘;从盘底足特点,将盘足分为扁平圈足瓷盘和矮圈足瓷盘。从瓷盘尺寸大小,将瓷盘分为,有大型尺寸克拉克瓷盘(盘口直径一般在480毫米至515毫米之间)、中型尺寸克拉克瓷盘(盘口直径大约370毫米到290毫米至今)、小型尺寸克拉克瓷盘(盘口直径约210毫米到110毫米之间)。从瓷盘主题装饰将瓷盘分为,动,植物、人物和山水等主题纹饰。按瓷盘质量,将瓷盘分为高档、中上档、中下档。
方婷婷[8](2013)在《明代景德镇克拉克瓷碗的研究》文中提出瓷器的外销从汉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明代,瓷器的外销更加的繁荣。克拉克瓷器不仅受到异国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成为联系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工具,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情怀。作为克拉克瓷器中被大量出口的碗类瓷器,本文以克拉克碗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尝试对克拉克碗进行了分类和分期。克拉克碗由口沿、碗身、底足部分构成。口沿由圆口和花口组成,碗身部分有直口、敞口、敛口等,底足一般为矮圈足并有沙粒粘附着。克拉克的功能主要是是作为食用器皿和陈设器等。克拉克碗的分期一共分为六期。克拉克碗的装饰风格主要是受伊斯兰文化、人物纹、动物纹以及草木花卉纹饰等,在装饰上主要受西亚、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地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克拉克碗装饰。从克拉克瓷碗与同期内销碗的异同点来分析,研究两者间造型上的异同、装饰上的异同、工艺上的异同。这有利于人们了解当时的艺术风格、文化特点、生产工艺,有利于增加人们对外销瓷的认识,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
武从文[9](2012)在《论克拉克瓷器的暗八仙纹饰》文中认为中国外销瓷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外销瓷器纹饰由于受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特征。克拉克瓷作为外销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承载者,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其纹饰绚丽多彩、种类繁多,反映出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也表达了当时的精神文化内涵。暗八仙纹饰源于中国道教,作为克拉克瓷器中常见的典型纹饰,既具有装饰功能,又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其研究对于克拉克瓷的装饰以及明清道教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克拉克瓷暗八仙纹饰的收集与分类整理,从其来自道教的渊源及美好的寓意出发,概述纹饰的内容、形式,分析纹饰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暗八仙纹饰在克拉克瓷中的发展、衍化的各种因素。研究表明,在瓷器艺术表现的文化背景中,皇权对道教的痴迷为明代嘉万景德镇的制瓷业打上了深深烙印;在克拉克瓷器发展中,在民间艺术与传说不断被创作、凝练、流传、升华的过程中,暗八仙纹饰由简单变得丰富多彩,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克拉克瓷器的暗八仙纹饰不仅寄托了道教文化中人们祈福禳灾的愿望,并抽象化、图案化地融入到具有民族、宗教意义的瓷器艺术中,使克拉克瓷在明清时期为中外贸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更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与研究价值。
余光仁,余明泾[10](2010)在《试论明末清初克拉克瓷的外延与内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明末清初的外销瓷器——克拉克瓷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对以往的一些关于克拉克瓷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关于克拉克瓷产地的几种观点作了分析,认为福建漳州、德化均有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对交趾素三彩,笔者认为晋江磁灶窑的红绿彩技术与平和素三彩工艺有传承关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克拉克瓷滥觞 |
| 二、克拉克瓷题材上的中西纹样比较 |
| (一)中国传统纹样题材 |
| (二)中西合璧式的纹样题材 |
| (三)欧洲式纹样题材 |
| 三、克拉克瓷的纹样形式 |
| (一)克拉克瓷的开光纹样形式 |
| (二)克拉克瓷纹章样式 |
| 四、克拉克瓷纹样的功用 |
| (一)克拉克瓷纹样的展示功能 |
| (二)克拉克瓷纹样的纹章功能 |
| (三)克拉克瓷的陪葬功能 |
| 五、结论 |
| 一、纹饰兴起原因 |
| (一)西方原因 |
| 1、陶瓷购买热 |
| 2、伊斯兰教的传播 |
| (二)国内原因 |
| 二、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特色 |
| (一)阶段特色 |
| 1、盛产前期 |
| 2、盛产后期 |
| (二)纹饰艺术特色 |
| 1、动物类纹饰艺术特色 |
| 2、植物类纹饰艺术特色 |
| 3、人物类纹饰艺术特色 |
| 三、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影响 |
| (一)对国内的艺术影响 |
| (二)对国外的艺术影响 |
| 四、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本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3 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
| 1.4 概念的界定 |
| 1.4.1 “海捞瓷”的定义以及所含基本陶瓷分类 |
| 1.4.2 克拉克瓷的概念 |
| 2 历史上克拉克瓷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历程 |
| 2.1 克拉克瓷产生的历史背景 |
| 2.1.1 内因——中国历史发展背景 |
| 2.1.2 外因——世界历史发展背景 |
| 2.2 克拉克瓷登上历史舞台的起止时间 |
| 2.3 克拉克瓷的主要历史产地 |
| 3 克拉克瓷中异域文化特征分析研究 |
| 3.1 克拉克瓷中所体现异域文化的陶瓷种类分析 |
| 3.2 克拉克瓷异域文化在精神文化中的表现 |
| 3.2.1 伊斯兰文化影响克拉克瓷器产生的历史起源 |
| 3.2.2 伊斯兰教文化对克拉克瓷影响的表现 |
| 4 克拉克瓷异域文化中物质文明的客观表现 |
| 4.1 器形、产品功能的异域文化特征 |
| 4.1.1 从传统器形中继承改良的克拉克瓷 |
| 4.1.2 完全创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定制瓷 |
| 4.1.3 传统产品作为外销瓷后用途的变化 |
| 4.2 克拉克瓷中异域文化元素在装饰风格中的表现 |
| 4.2.1 克拉克瓷独特的开光装饰特点 |
| 4.2.2 克拉克瓷中异域文化元素在装饰主题上的表现 |
| 5 克拉克瓷与传统内销瓷异同的原因以及对世界陶瓷历史发展的影响 |
| 5.1 克拉克瓷与国产内销瓷不同的原因 |
| 5.1.1 外因 |
| 5.1.2 内因 |
| 5.2 克拉克瓷与国产内销瓷相似的原因 |
| 5.3 克拉克瓷对世界陶瓷史产生的影响 |
| 5.3.1 克拉克瓷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
| 5.3.2 克拉克瓷对日本制瓷业产生的影响 |
| 5.3.3 对中欧景观文化交流的影响 |
| 5.3.4 本人对克拉克瓷的学习反馈与实践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依据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 |
| 1.2.2 国内研究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意义 |
| 1.5 创新点 |
| 第2章 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兴起的原因 |
| 2.1 西方原因 |
| 2.1.1 中国陶瓷热的现象 |
| 2.1.2 伊斯兰教的沁入 |
| 2.1.3 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
| 2.2 中方原因 |
| 2.2.1 民窑的兴起 |
| 2.2.2 本土宗教的传播 |
| 2.2.3 港口流通的昌盛 |
| 第3章 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特色 |
| 3.1 阶段特色 |
| 3.1.1 早期阶段 |
| 3.1.2 后期阶段 |
| 3.2 题材特色 |
| 3.2.1 动物类纹饰特色 |
| 3.2.2 植物类纹饰 |
| 3.2.3 山水类纹饰 |
| 3.2.4 人物类纹饰 |
| 3.2.5 暗八仙类纹饰 |
| 3.2.6 博古类纹饰 |
| 3.2.7 几何其它类纹饰 |
| 3.3 技法特色 |
| 3.3.1 主次开光 |
| 3.3.2 纹饰繁密 |
| 3.3.3 简笔写意 |
| 3.4 分工特色 |
| 3.4.1 绘染分工 |
| 3.4.2 主次分工 |
| 第4章 景德镇克拉克瓷盘纹饰的艺术影响 |
| 4.1 对国内的艺术影响 |
| 4.1.1 对中国瓷画业的影响 |
| 4.1.2 对中国传统国画业的影响 |
| 4.2 对国外的艺术影响 |
| 4.2.1 对日本瓷画业的影响 |
| 4.2.2 对荷兰瓷画业的影响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图片来源 |
| 攻读学位时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学术回顾 |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 选题的意义 |
| 1.3 选题的创新点 |
| 2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的分类与分期 |
| 2.1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的分类 |
| 2.1.1 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欧间瓷器贸易 |
| 2.1.2 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间瓷器贸易 |
| 2.1.2.1 印度尼西亚地区 |
| 2.1.2.2 中国、日本、泰国、越南 |
| 2.1.2.3 印度、孟加拉湾、西亚地区 |
| 2.2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的分期 |
| 2.2.1 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欧间瓷器贸易 |
| 2.2.1.1 初始期(1602-1623年) |
| 2.2.1.2 发展期(1624-1634年) |
| 2.2.1.3 高峰期(1635-1646年) |
| 2.2.1.4 衰落期(1647-1657年) |
| 2.2.2 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间瓷器贸易 |
| 2.2.2.1 早期(1602-1623年) |
| 2.2.2.2 中期(1624-1646年) |
| 2.2.2.3 晚期(1647-1661年) |
| 3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欧间瓷器贸易特点 |
| 3.1 初始期(1602-1623年)特点 |
| 3.1.1 回航船单反映的初始期特点 |
| 3.1.2 荷兰东印度公司书信往来反映的初始期特点 |
| 3.2 发展期(1624-1634年)特点 |
| 3.2.1 回航船单反映的发展期特点 |
| 3.2.2 书信往来反映的发展期特点 |
| 3.3 高峰期(1635-1647年)特点 |
| 3.3.1 回航船单反映的高峰期特点 |
| 3.3.2 书信往来反映的高峰期特点 |
| 3.4 衰落期(1647-1657年)特点 |
| 3.5 小结 |
| 4 荷兰东印度公司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外的亚洲间瓷器贸易特点 |
| 4.1 早期(1602-1623年)特点 |
| 4.2 中期(1624-1647年)特点 |
| 4.3 晚期(1648-1661年)特点 |
| 4.4 小结 |
| 5 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瓷器的类型 |
| 5.1 欧亚瓷器贸易中的瓷器类型 |
| 5.1.1 荷兰东印度公司船货单反映的瓷器类型 |
| 5.1.1.1 贸易初始期(1602-1623年) |
| 5.1.1.2 贸易发展期(1624-1634年) |
| 5.1.1.3 贸易繁荣期(1635-1647年) |
| 5.1.2 荷兰东印度公司回荷途中沉船出水的瓷器类型 |
| 5.2 亚洲瓷器贸易中的瓷器类型 |
| 5.2.1 早期(1602-1623年) |
| 5.2.2 中期(1624-1646年) |
| 5.2.3 晚期(1648-1661年) |
| 6 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成因研究 |
| 6.1 客观原因 |
| 6.1.1 强大的海洋实力 |
| 6.1.2 雄厚的贸易资本 |
| 6.1.3 发达的贸易网络 |
| 6.2 主观原因 |
| 6.2.1 游刃有余的外交策略 |
| 6.2.2 对瓷器消费市场的敏锐判断 |
| 6.3 中荷瓷器贸易影响 |
| 6.3.1 对欧洲的影响 |
| 6.3.2 对中国的影响 |
| 7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已有研究资料述评 |
| 1.2.1 克拉克瓷盘装饰相关研究资料 |
| 1.2.2 模件化思想相关研究资料 |
| 1.3 本文涉及的基本范畴 |
| 1.3.1 克拉克瓷盘:研究对象 |
| 1.3.2 主体纹饰:研究的内容限定 |
| 1.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方法 |
| 2 克拉克瓷盘综述 |
| 2.1 “克拉克瓷”和克拉克瓷盘 |
| 2.1.1 克拉克瓷概述 |
| 2.1.2 克拉克瓷盘及其特征 |
| 2.1.3 克拉克瓷盘的性质 |
| 2.2 克拉克瓷盘的外销状况 |
| 2.2.1 克拉克瓷盘的外销背景 |
| 2.2.2 克拉克瓷盘外销方式和外销路线 |
| 2.2.3 克拉克瓷盘的贸易中介 |
| 2.2.4 克拉克瓷的外销规模 |
| 3 模件体系和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概述 |
| 3.1 模件及其模件体系 |
| 3.1.1 何为“模件”? |
| 3.1.2 模件的特点 |
| 3.2 模件体系 |
| 3.2.1 模件体系的实现目标(目的) |
| 3.2.2 模件体系的层次 |
| 3.2.3 模件体系的特点 |
| 3.3 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概述 |
| 3.3.1 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的特点 |
| 3.3.2 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体系的实现阶层 |
| 4 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的模件化构成 |
| 4.1 主体纹饰中模件名称和元素的生成 |
| 4.2 模件的组合基础与常备组合 |
| 4.3 常用组合结构 |
| 4.3.1 半包结构 |
| 4.3.2 上下结构 |
| 4.3.3 独体结构 |
| 4.4 新单元的实现形式 |
| 4.4.1 模件的置换 |
| 4.4.1.1 同构异模 |
| 4.4.1.2 同模异构 |
| 4.4.1.3 同构同模异质 |
| 4.4.2 模件的增殖 |
| 4.5 模件的限制和创造 |
| 5 克拉克瓷盘模件化的形成因素 |
| 5.1 商品属性 |
| 5.2 创作主体 |
| 5.3 其它类型化艺术形式对其模件化倾向的影响 |
| 5.3.1 徽派版画 |
| 5.3.2 文人画 |
| 5.3.3 明清官员补服 |
| 6 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模件体系的作用 |
| 6.1 模件化生产体系对明清景德镇社会结构的影响 |
| 6.1.1 维系社会结构的生产分工制度 |
| 6.1.2 不同阶层器物需求造成的不同器物等级 |
| 6.2 克拉克瓷盘主体纹饰的模件体系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
| 6.2.1 对当下批量艺术生产的陶瓷产品装饰的借鉴 |
| 6.2.2 对考古工作中克拉克瓷盘残片修复的帮助 |
| 7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表 1 : 1604 - 1620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数量表 |
| 附表 2 :组合结构之半包结构之举例 |
| 附表 3 :组合结构之上下结构之举例 |
| 附表 4 :组合结构之独体结构之举例 |
| 附录 5 :笔者收集克拉克瓷盘典型器汇总表 |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概念界定 |
| 1.1.1 克拉克瓷 |
| 1.1.2 盘的概念 |
| 1.2 学术史综述 |
| 1.2.1 国内领域克拉克瓷盘研究历史与现状 |
| 1.2.2 国外克拉克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 1.2.3 选题意义 |
| 1.2.4 创新点 |
| 1.3 克拉克瓷盘综述 |
| 1.3.1 克拉克瓷盘的烧造背景 |
| 1.3.2 克拉克瓷特色 |
| 2 景德镇克拉克瓷盘分类 |
| 2.1 景德镇克拉克瓷盘器形分类 |
| 2.1.1 圆形口沿景德镇克拉克盘 |
| 2.1.2 菱花口沿克拉克瓷盘: |
| 2.1.3 扁平圈足克拉克瓷盘 |
| 2.1.4 矮圈足克拉克瓷盘 |
| 2.2 克拉克瓷盘尺寸分类 |
| 2.2.1 大型尺寸克拉克瓷盘 |
| 2.2.2 中型尺寸克拉克瓷盘 |
| 2.2.4 小型尺寸克拉克瓷盘 |
| 2.3 克拉克瓷盘主题装饰分类 |
| 2.3.1 植物主题纹饰 |
| 2.3.2 动物纹 |
| 2.3.3 山水主题纹饰 |
| 2.3.4 人物主题纹饰 |
| 2.3.5 西洋风格纹 |
| 2.3.6 克拉克瓷盘开光特点分类 |
| 2.4 克拉克瓷盘质量分类 |
| 3 克拉克瓷盘分期 |
| 3.1 克拉克瓷盘前身 |
| 3.2 克拉克瓷盘分期 |
| 3.2.1 克拉克瓷盘盛产前期 |
| 3.2.2 克拉克瓷盘盛产后期 |
| 4 克拉克瓷盘的起源与功能 |
| 4.1 克拉克瓷盘的起源 |
| 4.2 克拉克瓷盘的流传 |
| 4.3 克拉克瓷盘功能 |
| 4.3.1 克拉克瓷盘陈设功能 |
| 4.3.2 克拉克瓷盘餐具功能 |
| 5 克拉克瓷盘生产工艺 |
| 5.1 练泥 |
| 5.2 拉坯、印坯、利坯、晒坯 |
| 5.3 施釉、绘画 |
| 5.4 烧窑 |
| 6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图录 |
| 附件 |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引言 |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概念界定 |
| 1.2.1 克拉克瓷器的名称 |
| 1.2.2 碗的概念 |
| 1.3 国内外对克拉克瓷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外对克拉克瓷的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外对克拉克瓷碗的研究现状 |
| 2 克拉克碗造型研究 |
| 2.1 克拉克瓷碗的造型分类 |
| 2.2 克拉克碗的功能 |
| 3 克拉克瓷碗的分期 |
| 3.1 克拉克瓷的分期 |
| 3.2 克拉克瓷碗的分期 |
| 4 克拉克瓷碗与同期内销碗的差异 |
| 4.1 造型上的差异 |
| 4.2 装饰上的差异 |
| 4.3 工艺上的差异 |
| 5 克拉克瓷碗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
| 5.1 克拉克瓷碗的文化价值 |
| 5.2 克拉克瓷对海外制瓷业的影响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概念界定 |
| 1.2.1 克拉克瓷器的名称和产地 |
| 1.2.2 中国道教及发展简史 |
| 1.2.3 暗八仙 |
| 1.3 克拉克瓷器及暗八仙纹饰研究现状 |
| 1.3.1 关于克拉克瓷的研究 |
| 1.3.2 关于暗八仙纹饰的研究 |
| 1.3.3 关于克拉克瓷的暗八仙纹饰研究 |
| 2 暗八仙纹饰概述 |
| 2.1 暗八仙纹饰的由来 |
| 2.2 暗八仙纹饰于瓷器 |
| 3 克拉克瓷暗八仙纹饰的特征 |
| 3.1 暗八仙纹饰的构成形式 |
| 3.1.1 单独纹样的的暗八仙 |
| 3.1.2 连续纹样 |
| 3.2 暗八仙纹饰的布局形式 |
| 3.2.1 主题纹饰 |
| 3.2.2 辅助纹饰 |
| 3.3 暗八仙纹饰的纹样形式 |
| 3.3.1 主题纹饰为动物的暗八仙纹饰 |
| 3.3.2 主题纹饰为植物的暗八仙纹饰 |
| 3.3.3 主题纹饰为博古的暗八仙纹饰 |
| 3.4 与同时期内销瓷纹饰的比较 |
| 3.5 与杂宝纹、八宝纹的比较 |
| 4 克拉克瓷暗八仙纹饰的产生因素 |
| 4.1 暗八仙的装饰功能 |
| 4.2 嘉万道教流行对暗八仙的影响 |
| 4.3 克拉克开光装饰对暗八仙的影响 |
| 4.4 市场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一、克拉克瓷的外延 |
| 二、关于克拉克瓷的产地 |
| 三、克拉克瓷的品种 |
| 四、克拉克瓷的烧制特点 |
| 五、克拉克瓷的绘画技法 |
| 六、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