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鸣[1](2021)在《东营市公共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研究》文中认为能源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能源消耗同样非常巨大。其中的建筑能耗是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作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能耗大户”,本篇文章就是研究公共建筑的能耗情况,公共建筑虽然面积占比较小,但其能源消耗却是住宅能耗的数倍。文章通过调研东营市50家公共建筑,对其进行详尽的能耗分析并针对能耗不合理建筑进行节能措施研究。文章主要通过两部分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依据对东营市公共建筑的实地调研,总结50家公共建筑的基本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了解建筑的能耗构成,对其进行能耗分析;第二部分依据调研公共建筑的实际能耗影响因素进行能耗对比分析,该部分又可分为两小部分,首先依据调研数据分因素对比样本建筑的能耗,提出节能方向,第二是建立既有建筑模型,通过能耗模拟对东营市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措施研究。通过对建筑、设备和能耗的统计分析,指出部分早期建筑由于缺少围护结构保温层,且设备陈旧效率低下,该类建筑有较大节能空间。根据调研建筑的能耗统计,有保温层类建筑比无保温层类建筑能耗少约13W/㎡,对于效率低下的空调系统,新投入使用空调系统的建筑能耗比早期投入使用的低约10W/㎡。分析各耗电分项在建筑能耗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照明系统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比约11%,指出照明系统在降低能耗方面较为容易实现,空调系统则是在节能方向上占据大份额的项目。通过围护结构保温层、建筑结构形式、空调系统冷热源、空调系统形式、空调系统投入年代、照明灯具、外窗类型、室内环境温度设置对调研建筑进行节能分析,指出各因素下建筑能源消耗,得出调研建筑及调研地区的节能方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节能措施分析,对东营市一既有建筑建立模型,通过对比实际数据与模拟数据得到模型的可靠性,分别从空间模式、夜间通风、围护结构保温层设置和室内温度设置四个方面进行模拟研究,得出建筑的节能方向:建筑内部划分区间越大,建筑内壁面温度越高,且建筑能耗越低;夏季空调运行季节将夜间冷空气引入室内,降低建筑墙体的温度,减少建筑制冷能耗,但由模拟结果发现,换气次数越多对能耗的降低作用越小;围护结构保温层厚度越大建筑能耗越低,但能耗降低效果随保温层厚增加而减小;室内温度设置在小范围内与建筑能耗呈线性关系,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工作期间减少对空调温度设置的下调,减少空调能耗。本篇文章对调研地区所处气候区进行能耗模拟外,还对严寒、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分别进行了能耗模拟,对于夜间通风降低建筑能耗的节能措施,气候区越寒冷对能耗的降低越明显,空间模式、围护结构保温层设置和室内温度设置节能措施则相反,气候越温暖能耗降低效果越明显。
卢彦羽[2](2021)在《高大空间非均匀室内热环境与能耗耦合动态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高大空间已然成为民用场合特别是公共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但是,高大空间通高、体量大,内部空气流动过程复杂、热环境动态不均。在研究数据不足和研究手段不尽成熟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热舒适性和建筑节能更高的要求,当前设计难以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区域模型能够作为宏观节点模型和微观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过渡方法,有效平衡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但是其模拟能力仍然不足,需要针对高大空间进一步挖掘应用潜力,特别是进行气流与能耗的耦合分析。因此,本课题以民用建筑高大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模型实验与区域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善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理论,发展建筑微气候与能耗的辅助分析手段。首先,选取严寒地区典型中庭进行现场实测,总结高大空间室内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冬、夏季在中庭三维空间内布置大量温度测点,并主要采用动态能量平衡方法分析复杂气密性和建筑布局下逐时的无组织渗风规律。结果表明,即使在严寒地区,在夏季天窗透过太阳辐射的影响下,中庭内具有显着的热不均匀性,且顶部空间存在过热现象。冬季中庭采用地板采暖系统,室内环境较为均匀稳定,该气候区封闭式中庭总渗风量小于常规建筑,但相应耗热量却不容忽视。其次,通过缩尺模型实验分析高大空间热分层环境下的通风规律。参考实测研究的建筑原型和环境参数,综合考虑太阳辐射、室内热扰、围护结构传热等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相似理论还原高大空间整体的热分层环境,并且结合代表性点的分布式测试和整场可视化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进行测量。实验发现,多重热源热羽流和通风射流相互干扰,导致室内流场发生变形、能量重新分配。屋顶下附近存在一温度很高的浮力空气薄层,其对高大空间热分层和拔风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在平衡计算精度和效率的情况下,构建高大空间动态区域模型计算体系。在高大空间内构建流体区域网络,采用简化的动量方程,引入流动路径长度、特征速度、表观粘度系数、热流量传输系数,从而对空气参数分布不均及沿程动能保留、转化与耗散的复杂流动现象进行求解。通过对前期测试和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该计算模型拓展了高大空间中自然通风、自然渗风、机械通风、温度反馈耦合解析的模块,提高了模拟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该区域模型的耦合式算法,求解模型中速度-压力耦合问题,并采用线性化处理和能量泛函计算方法,对该病态问题正则化,从而保证计算效率和鲁棒性。第四,基于现场实测、缩尺模型PIV实验和CFD模拟,对复杂热边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自然渗风、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四个工况,从计算精度和效率两个方面,展开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的校验与适应性分析。以及根据热分层流动和能量迁移规律,研究分析了高大空间区域模拟中的表观粘度系数、热流量传输系数、热分层边界条件、自适应区域划分策略。该评估方法与结果对今后高大空间的模拟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PIV流动数据集为区域模型的特点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基于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并结合De ST软件的建筑能耗动态计算模型,对存在双尺度流动和传热的整个高大空间建筑进行长期动态的联合仿真。前者对高大空间热状况进行细致的计算,后者则着眼于周围常规房间,并为前者提供必要的建筑模型和边界条件。模型耦合采用主控模式,海量数据通过FMI/FMU接口进行交换,并实行时序耦合迭代机制。并且将该耦合模型应用于寒冷地区办公中庭和夏热冬暖地区地下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中,模拟动态不均的建筑能耗和优化分层空调方案。综上所述,本课题针对民用建筑高大空间,结合现场实测与缩尺模型PIV实验,总结分析了室内热环境动态不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保证计算精度和模拟效率的前提下,构建了高大空间动态区域模型计算体系,并将其与建筑能耗全年动态计算模型相耦合。从而为优化室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庄碧瑶[3](2020)在《高大空间分层空调室内热湿环境模拟及空调能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枢纽类建筑如火车站、航站楼等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候车厅往往具有大面积透光围护结构,室内人员数量较多和灯光负荷较大等特点,且多属于高大空间建筑。而候车大厅空调系统的能耗过高,因此,在高大空间内适宜采用具有显着节能效果的分层空调系统,空调区域控制在人员活动高度,减少负荷,从而实现节能目的。本文以南京南站候车厅为研究对象,针对全空气系统、地板辐射和墙面辐射联合供冷供暖复合风柱送风系统(简称辐射空调复合系统),利用软件分别模拟冬夏季候车厅在两不同末端形式下的室内热湿环境,并计算相应的空调系统能耗。首先,论文通过实际测试和数值模拟研究夏季候车大厅全空气系统的室内热湿环境。根据实测数据设置边界条件,然后分别调整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和送风角度,研究分层空调气流组织效果。随着送风温差的减小,各截面平均温度逐渐上升,除Z=0.4m截面的平均温度均高于28℃,各工况工作区温度基本在25℃~28℃之间。夏季全空气分层空调系统气流组织较为合理,除了靠近地面区域温度较高,基本能满足室内温湿度需求,故仅需对靠近地面区域的热环境进行优化。为了与全空气系统进行比较,在相同环境下模拟夏季辐射空调复合系统的温湿度分布情况。通过调整送风口大小,使得各工况风柱的送风速度与全空气系统保持一致。根据辐射供冷系统承担围护结构负荷的不同比例,研究了辐射空调复合系统的温湿度调控能力。在SR3工况时(即辐射系统承担围护结构负荷比例为80%),平均温度最低。辐射板壁面温度升高,室内温度随之升高,且2m以下区域,垂直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各工况靠近地面区域的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55%,垂直方向温度梯度小,其温差均小于1.5℃。随着辐射板表面发射率的增加,复合系统供冷能力增强,且发射率大于0.7时,供冷能力增幅较为明显。因此,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气流组织分布更为均匀,并且显着改善了靠近地面区域的热湿环境。冬季候车大厅分层空调系统在两不同末端形式下室内热湿环境均基本满足要求。在全空气系统中,随着送风温度的升高,各截面室内温度逐渐上升;相对湿度逐渐下降;各工况-0.8<PMV<-0.6,14%<PPD<21%。其它参数不变,调整送风角度,研究发现,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受送风角度影响较大,当送风角度为下送30°时,人体热舒适性最好。在辐射空调复合系统中,各工况基本为-0.5<PMV<-0.2,8%<PPD<12%。工作区室内垂直温差较小,Z=2m截面与Z=0.4截面的温差小于0.5℃。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改善了全空气系统近地面区域的温度状况,减轻“头热脚凉”现象,提高了舒适度。通过对比冬夏季候车大厅两种空调末端的室内热湿环境,冬季采用辐射空调复合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室内垂直温差小,人体舒适度高。辐射空调复合系统夏季供冷能耗比全空气系统节约了18.03%,冬季供暖能耗节约了66.67%,全年空调系统能耗节约了28.96%,节能效果显着。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地板辐射和墙面辐射联合供冷供暖复合风柱送风系统在高大空间建筑的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高周[4](2020)在《基于CFD的某印钞厂库房恒温恒湿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来源于某印钞厂实际工程项目,该厂立体库房集中仓储造币原纸、半成品及成品,是其保障正常生产运行的一个重要场所,目前该厂立体库房存在气流组织分布不均匀,造成储存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损坏等情况,因其内部货架堆积排列紧密,纵长高,属于内部阻碍物较多的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设计关键在于保持恒温恒湿环境以满足货物储存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利用CFD软件技术模拟仿真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已成为现实。本文利用Fluent旗下的Airpak软件对其恒温恒湿立体库房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实地测量气流组织温湿度、风速等参数后,对比模拟结果确定了模型的可靠性,接着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气流组织形式,与原有方案实际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指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立体库房采用复合型侧送顶送侧回的送风方式效果比较理想,在改进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了更加适宜的送风速度,送风温差等参数,并分析了在外界有扰动情况下,空调系统保持平稳运行的对策,最后针对库房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过程能耗进行分析,采用全热新风交换器,经过理论计算后,得出相比原方案可节省17.39%制冷量。利用Airpak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库房通风方式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工程要求。通过本文研究,对立体库房类似的内部障碍物较大的高大空间气流组织设计与节能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价值。
翟北北[5](2020)在《动力电池厂房空调系统设计及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环境的逐步恶化,能源的转型升级促使汽车行业朝着新能源方向发展,纯电动汽车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由于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因此目前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厂房开始兴建。在动力电池生产的过程中,对动力电池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含湿量等参数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空气调节就是实现并且保障动力电池厂房这些工艺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最有效手段。所以说气流组织的设计是动力电池厂房空气调节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的合理设计不仅将直接影响到厂房内的空调系统设计的优劣,而且是关系到动力电池厂房车间对温湿度要求、区域性温差、以及厂房洁净度和人们热舒适性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专业空调系统设计中必须思虑和重视的难点,因此需要对动力电池厂房空调系统进行规范而又合理的设计,同时对动力电池厂房内气流组织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和分析。本文以佛山科霸汽车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电池极板及电池一期项目联合厂房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动力电池厂房建筑特点和空调要求按照工艺性空调设计的基本流程对动力电池厂房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完整的设计;其次运用Ansys workbench 19.0对空调系统的设计区域进行仿真计算,并分析空调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然后依据计算结果并结合评价指标(ADPI)提出空调系统的优化方案,一方面通过增加风口数量以及优化风口布置,另一方面采用球形喷口以及下回风形式,设计出两种空调系统方案;最后再通过仿真计算和评价,得出优化方案一既能满足负极生产区的工艺性要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本文通过对负极生产区的空调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设计参数,可以通过增加一定的风口数量、优化风口布置、采用下回风等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空间内气流组织不均匀的情况,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型厂房的空调系统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程思远[6](2019)在《高大空间复合地板辐射供冷下送风空调系统能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大空间建筑的迅猛发展,高大空间建筑的能源消耗越来越高,而气流组织方式对高大空间室内热舒适性和空调系统能耗有很大影响。考虑高大空间室内固有的热分层现象,采用复合地板辐射下送风系统有利于节能且能提高舒适度。本文对复合系统在高大空间建筑的应用特性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采用CFD模拟和试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符合地板辐射与下送风气流组织的数学模型。接着以夏热冬冷地区某高铁候车大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复合系统下室内温度分层的负荷计算方法,模拟不同屋面温度下的室内温度分层现象,将CFD模拟结果与Energy Plus中的Room Air模块进行耦合。结果表明:采用温度分层模块后,计算冷负荷比全室空调冷负荷减小约11.57%。模拟研究了最大冷负荷下复合系统的室内温湿度调节特性。结果表明:最大冷负荷下,在满足室内热湿要求的前提下,水平方向上复合系统下温度分布更均匀;复合系统下室内Z=0.1m截面的平均相对湿度高于全空气系统;室内Z=1.1m截面和Z=2m截面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比全空气系统降低0.6%和1.1%,且湿度分布更均匀。通过调节复合系统冷量配比,探究了最大冷负荷下复合系统冷量配比对室内湿度和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送风速度一定,送风温度为23℃时,或送风温度一定,送风速度为0.23m/s时,地板辐射供冷比例约为0.6时,室内人员活动区舒适度最高。考虑下送风系统定风量和变风量两种工况,研究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的逐时响应特性,同时将最大冷负荷下的地板表面温度作为地板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定风量和变风量工况均能达到室内热湿环境控制要求,后者总新风量更大,地板辐射供冷量日逐时变化中,室内冷负荷峰值时,地板供冷量占室内显热负荷和总冷负荷的比例约为0.68和0.44。通过Energy Plus添加了地板辐射供冷和下送风系统能耗模块,分析了地板辐射供冷末端系统能耗模型、下送风末端系统能耗模型、风机及水泵能耗模型,重点研究了地板辐射冷水温差对其机组性能的影响,同时阐明了地板辐射结合变风量和地板辐射结合定风量工况下的复合系统能耗,并与全空气系统能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板辐射冷水机组出水温度不变时,机组能效比随进出水温差的增大而增大,但存在峰值。地板辐射结合变风量控制模式下复合系统能耗较低,该控制模式下,地板辐射供冷系统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63.18%,且在满足室内工作区舒适度的条件下,复合系统供冷季能耗比全空气系统降低了28.83%。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复合地板辐射供冷下送风空调系统在高大空间建筑的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李瑞彬[7](2019)在《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室内热湿环境及其负荷同步求解方法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普通建筑不同,大空间建筑的人员活动区域和设备集中区域的高度远远低于其建筑高度。因此,与全室空调相比,分层空调更加适合于大空间建筑。最常用的分层空调形式有喷口送风和下送风两种形式。分层空调负荷的准确计算是大空间分层空调设计和优化的基础,并且其大小也是衡量分层空调节能的关键。研究发现,大空间分层空调负荷是受室内热湿环境影响的,而室内热湿环境又受空调送风量的影响。现有的大空间热环境预测模型中空调送风量是作为已知参数给定的,同时,目前不管是喷口送风还是下送风形式计算得到的分层空调负荷均是显热负荷。对比实际工程,上述方法没有考虑室内散湿的影响,而且常规舒适性空调的送风量是由空调负荷计算所得,这就使得模型计算与实际工程设计产生了脱轨。基于此,本文在某大空间缩尺模型实验室运行下送风气流组织时,将温度预测模型修改为考虑送风量和室内散湿的空气焓预测模型,并建立大空间建筑内的湿量传递平衡方程。在此基础上,考虑热源、排风以及室内散湿等影响因素,建立4区域B-G修正模型,将空调送风量、室内热湿环境参数以及分层空调负荷进行同步计算。此同步计算可以使得上述三者可以同时计算得到,并且使得计算室内热环境假设的空调送风量符合由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所得的空调送风量,从而使所建理论模型更能贴近实际。基于论文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论文以某大空间缩尺模型实验室运行下送风气流组织时为研究对象,建立同时考虑热源、排风以及室内散湿等因素的4区域B-G模型,提出将空调送风量、室内热环境参数以及分层空调负荷同步计算的方法。2.将B-G修正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相应的室内热环境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其中,空调送风量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范围为2.03%11.37%;各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和内壁面温度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范围分别为-2.75%2.90%和-5.27%2.24%;8组工况下的室内空气焓值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范围为-3.02%4.73%。3.利用本文所建模型计算得到的热环境参数,分别计算辐射热转移负荷、对流热转移负荷以及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负荷,并将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辐射热转移负荷、对流热转移负荷以及分层空调负荷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范围分别为-7.20%9.16%、-6.92%5.60%和-1.48%6.34%。由此说明,本文所建立的4区域B-G修正模型在室内热环境以及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方面均有较好的正确性和可靠性。4.利用本文所建模型分别以排风比、室内热源功率大小、室内热源高度以及室内空调区温度为变量对大空间下送风气流组织下的室内热环境参数以及分层空调负荷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a)随着排风比的增加,空调送风量、室内垂直空气温度、室内壁面温度以及室内空气焓值、辐射热转移负荷、对流热转移负荷以及分层空调负荷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辐射热转移负荷随着排风比的增加下降趋势最小,对流热转移负荷占比由23.31%降低到17.05%。b)随着室内热源功率的增加,空调送风量、室内垂直空气温度和室内壁面温度、辐射热转移负荷、对流热转移负荷以及分层空调负荷均逐渐升高均逐渐升高,室内空气焓值逐渐降低。其中,辐射热转移负荷占比由26.60%升高到28.37%,对流热转移负荷占比由16.29%升高到21.44%。c)随着室内热源高度的升高,空调送风量和室内空气焓值基本保持不变,分层空调负荷变化很小,辐射热转移负荷有上升趋势,而对流热转移负荷的变化有升高也有降低。d)随着空调区温度的升高,空调送风量逐渐降低,室内垂直空气温度、室内壁面温度以及室内空气焓值逐渐升高,分层空调负荷几乎不变,辐射热转移负荷有上升趋势,对流热转移负荷逐渐降低。其中,辐射热转移负荷占比由29.84%升高到33.42%,对流热转移负荷占比由18.94%降低到15.75%。由以上可知,本文基于缩尺模型实验室运行下送风气流组织时所建立的B-G修正模型,在室内热环境参数以及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方面均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尽管论文的研究内容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论文将目前关于温度的B-G模型修正为焓值B-G模型,并提出了将空调送风量、室内热环境参数以及分层空调负荷同步求解的方法对目前许多方法只能计算显热负荷而言前进了一大步,对今后更贴近实际工程研究提供了方向,同时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方法的工程应用与推广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彭珊[8](2019)在《基于空气处理单元的高大空间空调负荷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相比常规单体建筑,高大空间建筑具有高度高、体积大的几何特征,冬季供热时容易产生严重的垂直温度热分层,空间上部空气温度过高导致无用耗热量增大,使得供热运行能耗显着升高。为减小冬季高大空间温度梯度,节省能耗,本文针对一种新型的空气调节末端——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对该末端在高大空间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本文调研了武汉市某火车站高大空间候车厅的冬季渗透风量及垂直温度分布等热环境现状,采用了实测数据对ContamW渗透风模型、CFD气流组织模型进行了验证,采用验证后的模型对高大空间设计工况的渗透风量和温度梯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然后以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对该设备送风参数、间距以及安装高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研究了该优化设计的末端系统在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热环境和负荷特性。将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末端系统与常规分层空调系统进行对比研究,通过DeST负荷模拟软件对两种空调系统形式在不同气候区全年能耗的对比,得出了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在不同气候区的气候适应性。研究表明,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末端系统在冬季供热时,垂直温差减小了1/3,能够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但夏季供冷时,耗能高于分层空调系统。因此该系统形式适用于供热期较长的地区,且供热期天数与供冷期天数之比越大的地区,节能率越高。夏热冬暖地区由于不进行供热因此不适合采用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末端系统。与分层空调系统相比,采用冷水机组和燃气锅炉作为冷热源时,使用该系统后夏热冬暖地区广州市多耗能2.8%,温和地区昆明市的节能率为18.9%,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的节能率为9.5%,寒冷地区天津市的节能率为11.2%,严寒地区哈尔滨市的节能率为15.0%。本研究对高大空间空调末端系统的选择及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系统的优化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杨梦瑶[9](2019)在《高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气流组织的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大空间建筑的冷热负荷非常大,室内热环境也比较复杂。如果气流组织设计的不合理,空调运行时就会出现工作区过冷或者过热的问题,这样不仅工作区的热环境达不到舒适度要求,而且还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合理地设计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对于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和降低空调的能耗这两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RNG K-ε模型为基础,在保证空调送风量一定的前提下,夏季工况下,利用CFD技术对高大空间建筑的分层空调在不同工况下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别是:送风速度为8.34m/s、4.53m/s和10.04m/s的三种工况,送风温度为16℃、18℃和20℃的三种工况,送风角度为水平送风、向下倾斜15°和30°的三种工况和送风高度为7.7m,6.7m和5.7m的三种工况,然后对这些工况下的工作区人体舒适度和空调的能耗分别进行计算分析;在冬季工况下,利用CFD技术对采用热风供暖不同的送风角度:水平送风、向下倾斜15°和30°三种工况,采用热风+地板辐射联合供暖和单一地板辐射采暖的各种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分别进行模拟研究,然后对这些工况下的工作区人体舒适度和空调能耗分别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工况下,将初步设计方案(送风速度为8.34m/s,送风温度为16℃,水平送风和送风高度为7.7m)命名为工况1,与之相比:(1)当送风速度增大到10.04m/s时,人员活动区的平均温度比工况1降低0.2℃,空调能耗比其减小6.18%;(2)当送风温度减小到16℃时,人员活动区的平均温度也较低,舒适度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其空调能耗比工况1增大30.49%;(3)当送风角度增大到15°时,平均温度比工况1降低0.3℃,人员活动区的温度和速度分布较为理想,舒适度较高,空调能耗比工况1减小7.74%;(4)当送风高度降低到5.7m时,工作区的平均温度比工况1降低0.5℃,空调承担的冷负荷比其减小13.23%;(5)在夏季气流组织优化后的设计方案中,人员活动区的平均风速为0.256m/s,平均温度为25.5℃,ADPI值为78.3%,优化后的气流组织效果较好,并且空调能耗比工况1减少17.04%,比较节能。冬季工况下:(1)随着喷口送风角度的增大,工作区的平均温度逐渐升高,空间出现的“上热下冷”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随着送风角度的增大,空调的热负荷逐渐增多。当送风角度为15°时,工作区的平均温度比水平送风升高0.5℃,热负荷比水平送风增大3.35%;(2)采用单一地板辐射采暖时,工作区的平均温度比热风+地板辐射采暖的工况升高1.2℃,能耗也比其降低11.04%,采暖效果较好。
徐进[10](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建筑结构节能研究 |
| 1.3.2 建筑系统节能研究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本章小结 |
| 第2章 东营市公共建筑能耗对比分析系统 |
| 2.1 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
| 2.2 东营市公共建筑能耗对比分析系统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东营市公共建筑调查数据及分析 |
| 3.1 东营市公共建筑调查数据 |
| 3.1.1 建筑调查数据 |
| 3.1.2 设备调查数据 |
| 3.1.3 能耗调查数据 |
| 3.2 建筑节能措施研究 |
| 3.2.1 围护结构保温层 |
| 3.2.2 建筑结构形式 |
| 3.2.3 空调系统冷热源形式 |
| 3.2.4 空调系统形式 |
| 3.2.5 空调系统投入年代 |
| 3.2.6 照明灯具类型 |
| 3.2.7 外窗类型 |
| 3.2.8 室内环境温度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建筑能耗模拟及节能分析 |
| 4.1 建筑能耗模拟理论 |
| 4.1.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
| 4.1.2 能耗模拟理论基础 |
| 4.2 建筑能耗模型 |
| 4.3 节能分析 |
| 4.3.1 空间变化 |
| 4.3.2 夜间通风换气 |
| 4.3.3 外围护结构保温层变化 |
| 4.3.4 室内温度设置变化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 1.2.1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与能耗研究现状 |
| 1.2.2 区域模型研究现状 |
| 1.2.3 高大空间实测与实验研究现状 |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的现场实测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测试地点与时间 |
| 2.3 测试方案与仪器 |
| 2.3.1 室内热环境测试方案 |
| 2.3.2 自然渗风测试方案 |
| 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4.1 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 |
| 2.4.2 冬季自然渗风测试结果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的缩尺模型PIV实验研究 |
| 3.1 引言 |
| 3.2 缩尺模型实验方案 |
| 3.2.1 模型相似理论 |
| 3.2.2 模型实验台概述 |
| 3.3 模型实验测量方案 |
| 3.3.1 代表性点分布测试 |
| 3.3.2 PIV整场测试 |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实验结果 |
| 3.4.2 实验误差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的建立与算法研究 |
| 4.1 引言 |
| 4.2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的理论构建 |
| 4.2.1 速度传播区域模型 |
| 4.2.2 热压通风模型 |
| 4.2.3 风压通风模型 |
| 4.2.4 自然渗风模型 |
| 4.2.5 机械通风模型 |
| 4.2.6 温度反馈耦合解析模型 |
| 4.3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的编程运算 |
| 4.3.1 区域模型计算体系算法流程 |
| 4.3.2 流体区域网络构建 |
| 4.3.3 区域模型求解方法 |
| 4.3.4 数值解法和参数设定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的校验与适用性分析 |
| 5.1 引言 |
| 5.2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的验证 |
| 5.2.1 基于自然对流工况 |
| 5.2.2 基于自然渗风工况 |
| 5.2.3 基于机械通风工况 |
| 5.2.4 基于热压通风工况 |
| 5.2.5 与CFD和经验模型的对比验证 |
| 5.3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动态区域模型参数的优化设定 |
| 5.3.1 表观粘度系数 |
| 5.3.2 热流量传输系数 |
| 5.3.3 墙体边界设定 |
| 5.3.4 区域划分方式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区域模型的建筑能耗动态模拟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建筑能耗动态计算模型与DEST软件概述 |
| 6.2.1 建筑能耗动态计算模型 |
| 6.2.2 DeST软件 |
| 6.3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区域模型与DEST的动态耦合方案 |
| 6.3.1 模型耦合方法 |
| 6.3.2 数据交互方式 |
| 6.4 高大空间室内热环境与能耗耦合模拟的应用案例 |
| 6.4.1 寒冷地区办公中庭的建筑能耗模拟 |
| 6.4.2 夏热冬暖地区交通枢纽的分层空调模拟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高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气流组织形式 |
| 1.2.2 辐射空调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 1.3.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夏季候车大厅全空气系统室内热湿环境控制分析 |
| 2.1 工程概况 |
| 2.1.1 候车大厅内温湿度实测 |
| 2.1.2 候车大厅夏季空调设计参数 |
| 2.2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
| 2.2.1 物理模型 |
| 2.2.2 数学模型 |
| 2.2.3 边界条件设置 |
| 2.2.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
| 2.3 各因素对分层空调气流组织效果的影响研究 |
| 2.3.1 送风温度的影响 |
| 2.3.2 送风速度的影响 |
| 2.3.3 送风角度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夏季候车大厅辐射空调复合系统室内热湿环境控制分析 |
| 3.1 数值模拟参数计算与设置 |
| 3.1.1 物理模型 |
| 3.1.2 辐射板表面与房间的换热 |
| 3.1.3 送风参数计算方法 |
| 3.1.4 边界条件设置及网格划分 |
| 3.2 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温湿度调控能力分析 |
| 3.2.1 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温度调控能力分析 |
| 3.2.2 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湿度调控能力分析 |
| 3.3 辐射板不同壁面温度下供冷能力分析 |
| 3.4 辐射板不同表面发射率下供冷能力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冬季候车大厅不同空调末端形式下室内热湿环境控制分析 |
| 4.1 候车大厅冬季空调设计 |
| 4.1.1 负荷计算 |
| 4.1.2 边界条件设置 |
| 4.2 全空气系统气流组织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 4.2.1 送风温度的影响 |
| 4.2.2 送风角度的影响 |
| 4.3 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温湿度调控能力分析 |
| 4.3.1 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温度调控能力分析 |
| 4.3.2 辐射空调复合系统湿度调控能力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候车大厅空调系统两种末端形式对比分析 |
| 5.1 室内热湿环境及舒适度 |
| 5.1.1 夏季候车厅室内热湿环境及舒适度比较 |
| 5.1.2 冬季候车厅室内热湿环境及舒适度比较 |
| 5.2 空调系统能耗 |
| 5.2.1 建立模型 |
| 5.2.2 空调运行能耗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2 立体库房存在的问题 |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4 大空间暖通空调研究概况 |
| 1.4.1 大空间暖通空调发展历史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3 国外研究现状 |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 第2章 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特点 |
| 2.1 大空间建筑气流组织 |
| 2.2 常见的气流组织形式 |
| 2.3 气流组织的研究方法 |
| 2.4 气流组织的选择 |
| 2.5 常见的空气处理过程 |
| 2.5.1 一次回风系统 |
| 2.5.2 新风独立处理的一次回风 |
| 2.5.3 新风独立处理的二次回风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印钞厂库房恒温恒湿空调设计 |
| 3.1 立体库房空调设计计算参数 |
| 3.2 立体库房空调工况参数 |
| 3.3 立体库房空调系统概况 |
| 3.4 负荷计算 |
| 3.5 风量平衡 |
| 3.6 空气龄和换气效率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立体库房气流组织数值模拟 |
| 4.1 CFD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 |
| 4.2 Airpak软件介绍 |
| 4.3 控制方程理论及方法 |
| 4.3.1 控制方程 |
| 4.3.2 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 4.3.3 FLUENT中湍流模型 |
| 4.4 库房模拟计算 |
| 4.5 网格划分 |
| 4.6 收敛标准和欠松弛系数 |
| 4.7 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气流组织 |
| 4.7.1 立体库房正视图概况 |
| 4.7.2 立体库房侧视图概况 |
| 4.7.3 立体库房俯视图概况 |
| 4.8 测试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 |
| 4.8.1 现场数据采集 |
| 4.8.2 验证模型可靠性 |
| 4.9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立体库房数值模拟优化分析 |
| 5.1 库房风口布置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 5.1.1 气流组织优化方案一 |
| 5.1.2 气流组织优化方案二 |
| 5.1.3 气流组织优化方案三 |
| 5.2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
| 5.2.1 不均匀系数 |
| 5.2.2 能量利用系数 |
| 5.3 气流组织布置方案分析 |
| 5.4 送风参数对库房温湿度的影响 |
| 5.4.1 送风速度对库房温度的影响 |
| 5.4.2 送风速度对库房内相对湿度分布的影响 |
| 5.4.3 送风温差对库房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 5.4.4 送风温差对库房内相对湿度分布的影响 |
| 5.5 送风温度的波动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恒温恒湿空调库房能耗分析与计算 |
| 6.1 立体库房能耗概况 |
| 6.2 原立体库房空气处理过程 |
| 6.3 改进后库房空气处理过程 |
| 6.4 能耗对比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工业厂房中央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的内容 |
| 2.动力电池厂房负荷计算 |
| 2.1 工程概况 |
| 2.2 主要设计参数 |
| 2.3 冷湿负荷计算 |
| 2.3.1 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
| 2.3.2 湿负荷的计算方法 |
| 3.动力电池厂房空调系统设计 |
| 3.1 动力电池厂房的建筑特征 |
| 3.1.1 大空间建筑的特征 |
| 3.1.2 动力电池厂房建筑特征 |
| 3.2 动力电池厂房空调系统特征 |
| 3.3 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 |
| 3.4 全空气系统 |
| 3.4.1 全空气处理过程的选择 |
| 3.4.2 一次回风系统计算 |
| 3.4.3 空气处理机组的选择 |
| 3.5 高大空间建筑常用的气流组织方式 |
| 3.6 散流器设计 |
| 3.6.1 散流器的布置 |
| 3.6.2 散流器计算 |
| 3.7 本章小结 |
| 4.动力电池厂房的数值模拟 |
| 4.1 CFD技术及理论基础 |
| 4.1.1 控制方程 |
| 4.1.2 模型选择 |
| 4.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 4.2.1 模型基本资料 |
| 4.2.2 模型简化 |
| 4.3 网格划分 |
| 4.4 数学模型的建立 |
| 4.5 边界条件的设定 |
| 4.6 本章小结 |
| 5.模拟结果分析及优化 |
| 5.1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5.1.1 模拟结果 |
| 5.2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
| 5.2.1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 |
| 5.2.2 气流组织评价 |
| 5.3 设计方案优化 |
| 5.4 优化方案一 |
| 5.4.1 模型调整 |
| 5.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5.4.3 气流组织评价 |
| 5.5 优化方案二 |
| 5.5.1 模型调整 |
| 5.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5.5.3 改进后模拟结果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6.总结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2 高大空间复合地板辐射供冷下送风系统概述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辐射换热系统应用特性研究 |
| 1.3.2 高大空间室内负荷特性及热环境研究 |
| 1.3.3 高大空间复合系统应用特性研究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高大空间复合系统数值模拟方法 |
| 2.1 湍流模拟方法及模型 |
| 2.1.1 湍流的模拟方法 |
| 2.1.2 湍流模型 |
| 2.1.3 辐射模型选择 |
| 2.2 数值求解过程 |
| 2.2.1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
| 2.2.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 2.2.3 控制方程组的求解 |
| 2.2.4 收敛判定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候车大厅负荷模拟计算 |
| 3.1 物理模型建立 |
| 3.1.1 工程概况 |
| 3.1.2 物理模型 |
| 3.2 室内温度分层模拟 |
| 3.2.1 不同屋顶内表面温度模拟 |
| 3.2.2 室内分层模拟结果处理 |
| 3.3 Energy Plus负荷模拟参数设置 |
| 3.3.1 目标建筑信息 |
| 3.3.2 目标建筑位置及气象参数 |
| 3.3.3 室内设计指标 |
| 3.3.4 目标建筑围护结构参数 |
| 3.3.5 目标建筑内部热源及热工区域设置 |
| 3.3.6 新风量及负荷模拟时间设置 |
| 3.3.7 冷风渗透量的确定 |
| 3.3.8 Room Air模块的设置 |
| 3.4 候车大厅供冷期冷负荷特性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候车大厅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控制分析 |
| 4.1 数值模拟参数计算与设置 |
| 4.1.1 送风参数计算方法 |
| 4.1.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类型 |
| 4.1.3 室内监测点设置 |
| 4.2 最大冷负荷下复合系统温湿度调控能力分析 |
| 4.2.1 复合系统温度调控能力分析 |
| 4.2.2 复合系统湿度控制特性分析 |
| 4.3 最大冷负荷下复合系统冷量配比分析 |
| 4.3.1 变送风温度对室内湿度的影响 |
| 4.3.2 变送风量对室内湿度的影响 |
| 4.3.3 变送风温度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
| 4.3.4 变送风量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
| 4.4 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逐时响应特性 |
| 4.4.1 室内热环境参数设置 |
| 4.4.2 变送风温差、湿度工况分析 |
| 4.4.3 变送风量、湿度工况分析 |
| 4.4.4 地板辐射供冷能力逐时变化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候车大厅复合系统能耗分析 |
| 5.1 复合系统能耗模型 |
| 5.1.1 地板辐射供冷末端系统能耗分析模型 |
| 5.1.2 下送风末端系统能耗分析模型 |
| 5.1.3 风机及水泵能耗分析模型 |
| 5.2 地板辐射冷水温差对其机组性能的影响 |
| 5.3 不同控制模式下复合系统供冷能耗分析 |
| 5.3.1 地板辐射结合变风量工况 |
| 5.3.2 地板辐射结合定风量工况 |
| 5.4 复合系统节能性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大空间室内热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大空间分层空调负荷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大空间下送风室内热湿环境预测模型与负荷同步求解方法的提出 |
| 2.1 求解室内垂直空气温度分布的Block模型建立 |
| 2.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 2.1.2 壁面流模型 |
| 2.1.3 多区域热质模型 |
| 2.1.4 主流区域模型 |
| 2.2 求解大空间内壁面温度分布的Gebhart模型建立 |
| 2.2.1 Gebhart吸收系数的求解 |
| 2.2.2 多区壁面换热模型 |
| 2.3 大空间室内湿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 2.4 Block-Gebhart修正模型的建立 |
| 2.5 大空间室内热湿环境与分层空调负荷同步求解方法的提出 |
| 2.5.1 辐射热转移负荷计算方法 |
| 2.5.2 对流热转移负荷计算方法 |
| 2.5.3 室内热湿环境与分层空调负荷同步求解方法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热湿环境及负荷实验 |
| 3.1 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室内热湿环境及其负荷实验方案 |
| 3.1.1 大空间下送风缩尺模型实验室系统介绍 |
| 3.1.2 实验目的与实验关键参数确定 |
| 3.1.3 模型实验室中热源容量确定 |
| 3.1.4 实验方案 |
| 3.1.5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方法 |
| 3.2 预实验 |
| 3.2.1 预实验的作用与意义 |
| 3.2.2 内壁面温度与热流密度代表测点预实验 |
| 3.2.3 缩尺模型实验室稳定时间预实验 |
| 3.2.4 缩尺模型实验室热平衡预实验 |
| 3.2.5 室内垂直空气温度分布代表测点预实验 |
| 3.3 B-G修正模型室内热湿环境解的实验验证 |
| 3.3.1 B-G模型室内垂直温度解的实验验证 |
| 3.3.2 B-G模型室内垂直空气焓值的实验验证 |
| 3.4 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负荷与送风量的实验验证 |
| 3.4.1 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负荷的实验验证 |
| 3.4.2 大空间缩尺模型热环境实验中空调送风量的验证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B-G修正模型的下送风分层空调热湿环境与负荷特性分析 |
| 4.1 不同排风比的室内热湿环境与分层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
| 4.1.1 特性分析工况 |
| 4.1.2 不同排风比下的室内热环境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1.3 不同排风比下的分层空调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2 非空调区不同热源功率的室内热湿环境与分层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
| 4.2.1 特性分析工况 |
| 4.2.2 不同非空调区热源功率的室内热环境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2.3 不同非空调区热源功率的空调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3 不同室内热源高度下的室内热湿环境与分层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
| 4.3.1 特性分析工况 |
| 4.3.2 不同内热源高度下的室内热环境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3.3 不同内热源高度下的分层空调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4 不同空调区温度下的室内热湿环境与分层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
| 4.4.1 特性分析工况 |
| 4.4.2 不同空调区温度下的室内热环境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4.3 不同空调区温度下的分层空调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附录 A B-G修正模型能量平衡方程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 |
| 2.高大空间热环境调研及模拟研究 |
| 2.1 .高大空间的选取 |
| 2.2 .火车站概况 |
| 2.3 .高大空间渗透风量 |
| 2.4 .空调系统形式 |
| 2.5 .高大空间温度分层 |
| 2.6 .渗透风模型的建立及设计工况渗透风量计算 |
| 2.7 .气流组织模型的建立与设计工况高大空间温度分层的计算 |
| 2.8 .高大空间空调、供热负荷计算 |
| 2.9 .本章小结 |
| 3.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末端系统的参数优化设计 |
| 3.1 .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简介 |
| 3.2 .模型的建立 |
| 3.3 .送风参数的优化 |
| 3.4 .空气处理单元间距 |
| 3.5 .空气处理单元安装高度 |
| 3.6 .本章小结 |
| 4.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的建筑空调负荷特性分析 |
| 4.1 .冬季室内热环境 |
| 4.2 .夏季室内热环境 |
| 4.3 .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负荷特性 |
| 4.4 .两种末端系统热环境的比较 |
| 4.5 .本章小结 |
| 5.基于热工分区的空调系统适用性分析 |
| 5.1 .我国气候区的划分 |
| 5.2 .DeST模型边界条件及结果分析 |
| 5.3 .高大空间空气处理单元末端系统在五个气候区的节能率对比 |
| 5.4 .本章小结 |
| 6.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1.1 高大空间建筑的发展 |
| 1.1.2 高大空间建筑存在的问题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高大空间建筑分层空调气流组织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标准 |
| 2.1 分层空调的冷负荷特点及工程计算方法 |
| 2.2 分层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形式及工程计算方法 |
| 2.2.1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理论概述 |
| 2.2.2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形式 |
| 2.2.3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计算 |
| 2.3 气流组织的评价标准 |
| 2.3.1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
| 2.3.2 热舒适性评价 |
| 2.4 本章小结 |
| 3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 3.1 CFD技术简介 |
| 3.2 基本控制方程 |
| 3.3 湍流的模型 |
| 3.4 计算流程 |
| 3.5 本章小结 |
| 4 展览馆的气流组织模拟研究及验证 |
| 4.1 工程背景 |
| 4.1.1 室内、室外设计参数 |
| 4.1.2 夏季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方案 |
| 4.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 4.2.1 计算区域的确定及简化 |
| 4.2.2 边界条件 |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 4.4 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 |
| 4.5 理论值与模拟值比较 |
| 4.6 本章小结 |
| 5 夏季工况下气流组织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
| 5.1 送风速度的影响 |
| 5.2 送风温度的影响 |
| 5.3 送风角度的影响 |
| 5.4 送风口高度的影响 |
| 5.5 气流组织优化设计方案的研究 |
| 5.6 本章小结 |
| 6 冬季工况下气流组织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
| 6.1 热风供暖的气流组织方案 |
| 6.2 送风角度的影响 |
| 6.2.1 边界条件 |
| 6.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6.3 不同采暖方式的气流组织的影响 |
| 6.3.1 边界条件 |
| 6.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和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
|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
|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
| 1.1.4 问题的提出 |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
| 1.2.1 相关概念释义 |
| 1.2.2 研究域的界定 |
|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
|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
|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
| 1.3.3 研究述评 |
|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方法 |
| 1.4.4 研究意义 |
|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
|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
|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
|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
|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
|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
|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
|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
|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
|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
|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
|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
|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
|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
|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
|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
|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
|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
|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
|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
|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
|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
|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
|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
|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
| 3.3.1 评价指标概况 |
|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
|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
|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
|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
|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
|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
|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
| 4.1.3 时间范畴 |
|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
| 4.2.1 自然环境 |
| 4.2.2 历史沿革 |
|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
|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
|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
|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
|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
|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
|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
|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
|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
|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
|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
|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
|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
|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
|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
|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
|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
|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
|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
|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
|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
|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
|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
|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
|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
|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
|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
|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
|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
| 7.1.1 项目概况 |
| 7.1.2 设计理念 |
| 7.1.3 设计方法 |
| 7.1.4 设计特点 |
|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
| 7.2.1 项目概况 |
| 7.2.2 设计理念 |
| 7.2.3 设计方法 |
| 7.2.4 设计特点 |
|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
|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
|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
|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
|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 7.3.6 实验结论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