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桂政发[2021]1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
李孟国,韩志远,李文丹,许婷[2](2019)在《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沙环境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珠江口伶仃洋是一个地貌独特、水沙条件复杂、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其滩槽演变和水沙环境研究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工程意义。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珠江口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动力泥沙环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伶仃洋的范围界定、成因、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水域变化、滩槽演变及发展趋势、水动力泥沙运动特征及各种水沙现象、水动力泥沙环境模拟研究、治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以期对伶仃洋滩槽演变、水沙环境及开发治理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公丕宏[3](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吴昊[4](2017)在《珠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出去并主动与全球市场经济融合的势头越来越显着,国内生产行业产能的普遍提升和部分过剩也导致向外扩展市场的压力不断加大,产业逐步往内陆地区转移也持续推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种种因素下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并带动了国内不同种类和层级港口的集装箱物流业务迅速发展。珠海港过往在华南地区主要的货源腹地是广东珠三角区域,长期以煤炭、铁矿石、油气化学品等大宗干散货类产品为主要进口货源,珠海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和经济情况对比深圳和广州不算发达,因此珠海港进出口货源集装箱使用率较低,集疏运方式仍旧以传统的单边公路、水路、或者公水、水水运输为主,较少涉及铁路段运输。目前在国际上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由于集装箱海铁联运在运输效率、环境保护、费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集装箱海铁联运已成为当地物流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性推动力,并随着经济发展向外波及,逐渐成为国际间港口物流业的主流运输方式之一。本文围绕集装箱海铁联运有关理论和发展情况,研究珠海港如何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的相关策略。本文首先说明集装箱海铁联运策略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研究理论和报告的文献述评。其次,阐述归纳国内外有关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概念,结合国外发展成熟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模式,对比说明国内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情况和自有问题。再次,对影响珠海港发展海铁联运的本港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外部市场环境、货源腹地等内外部因素进行梳理,结合SWO.析方法对珠海港开展海铁联运进行优劣势、机会、困难等方面分析。最后,通过进一步详细分析珠海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所存在问题的实际原因,以及潜在的海铁联运市场腹地分析和业务预测,通过理论结合珠海港实际发展情况,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珠海港深入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本文研究目的是基于当前集装箱多式联运和海铁联运理论基础,通过详细论述和分析珠海港自身业务发展情况、硬件条件、海铁联运货源腹地情况、周边港口竞争态势、海铁联运市场生态、海铁联运利益相关方情况、海铁联运经营管理、海铁联运产品市场营销等内外部有关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影响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对珠海港实际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及相应的策略实施方案,最终希望可以为珠海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贡献思想策略以及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马文俊[5](2016)在《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规划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体是山地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天堑,每一座山地城市都会与各式各样的山体相伴。山地城市的对外发展需经历“沿水系一跨水系一依山—越山”四个阶段,其中,想要彻底的与外部空间取得联系,山地城市必须突破山体,实现越山发展。对外交通通道规划建设是山地城市实现对外交通发展的必要条件,山地城市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形条件和地貌特征,对外交通出行量相对聚集,对外交通通道经常成为山地城市交通运行网络的拥堵地带,严重影响山地城市路网的综合运行水平,制约山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外交通通道规划是山地城市实现对外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对外交通通道的科学规划对山地城市的对外交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下,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城市对外交通通道的规划方法进行过深入研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在既有的规划方法大多具有普遍适用性,暂无针对山地城市相关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规划方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从交通通道的基础理念和相关规划理论出发,阐述了交通通道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以及结构层次分析等相关理论;并对既有的对外交通通道规划的需求预测、路径规划、优化配置等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重点研究了山地城市的对外发展演进过程,并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各种对外交通通道形式;并以中国大陆最大的山地城市重庆市为例,研究了山地城市实现对外交通发展的条件,并着重分析了山地城市的交通运行特征;分析了常规交通通道需求预测方法及其局限性,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非线性时间序列法来建立模型进行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年出行需求总量,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以效用理论为基础,利用MNL模型进行规划通道内运输方式分担率的预测;提出应用了节点重要度联合交通区位线法进行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规划,并结合各级别既有交通规划对初步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完善;以多目标理论和最大效用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两种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论文最后以重庆市主城区为实例,利用神经网络非线性时间序列法重庆市预测年交通出行总量进行预测;利用节点重要度联合交通区位线对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走向进行规划;选取成渝通道使用研究的优化配置模型进行实例验证。
钟悠云[6](2012)在《白层港:倾力打造西南出海中通道大港》文中指出作为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的主要港口,白层港随着贵州水运的提速,其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贵州省白层港第二作业区的顺岸水工基础工程建设正在紧密进行着,按计划,该工程将于2013年12月竣工。作为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的主要港口,白层港随着贵州水运的提速,其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李明月[7](2011)在《黔西南州的呼唤——对话贵州省黔西南州副州长汤向前》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次关于路与河流的对话。被十万群山围堵,资源异禀的黔西南州,本可以扔掉"欠发达地区"的帽子,她的人民甚至可以变得相当富裕幸福,但堵塞的河流与堵塞的航运,将这一切变成了无尽的等待和煎熬。断航36年的红水河什么时候能够打通?黔西南州何日从"两江一河"走向大海?这既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追问。
李明月,陈小玲[8](2011)在《内河航运业曙光在前——对话贵州省航务管理(地方海事)局局长韩剑波》文中研究表明与韩剑波局长对话,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弱势的贵州航运业,却有一个强势的局长。我所称的"强势",强在他对航运业深刻的认知和钟爱,强在他面对航运业诸多困境却始终不灭的信心,强在他对贵州航运业清晰的谋划和坚韧的执行。我在想,如果珠江乃至中国航运业,再多些韩剑波一样的"强势"局长,或许,弱势的航运业将不会这么弱势,实现中国内河水运振兴的梦想将不会这么艰难。
关则兴[9](2010)在《柳州航运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内河航运作为一种悠久古老的运输方式,以其自身特有的技术经济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也要求着交通运输业要适应即将到来的转变。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水陆交通要道。但长期以来国家对柳江航道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柳江航道等级偏低,航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内河航运整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与保障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本论文首先回顾交通运输发展的历程,认清交通运输业的特征,把握现代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接着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最后通过分析广西和柳州的经济形势,根据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探讨了柳州航运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柳州航运发展与柳州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且分别讨论了柳州航运的发展对柳州的工业化进程、产业布局和柳州物流的影响。
杨丽华[10](2010)在《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试复航前夕访贵州省黔西南州交通局局长李智》文中研究说明南北盘江红水河,由于1976年大化水电站的建设而断航沉寂了34年。在全国内河水运工作座谈会和2010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欣闻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将试复航,这个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的318万人民断航34年的红水河复航之梦将要变成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引 言 |
| 1 伶仃洋的范围界定 |
| 2 伶仃洋的成因分析 |
| 3 伶仃洋的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
| 4 伶仃洋水域变化、滩槽演变及发展趋势 |
| 4.1 伶仃洋水域变化 |
| 4.2 伶仃洋的滩槽演变 |
| 4.2.1 滩槽演变的因素 |
| 4.2.2 百年滩槽演变 |
| 4.2.3 海底冲淤变化特征 |
| 4.3 伶仃洋的演变发展趋势 |
| 5 伶仃洋水沙运动特征 |
| 5.1 径、潮流对比与河口咸淡水混合类型 |
| 5.2 径流与输沙 |
| 5.3 潮汐与潮流 |
| 5.4 波浪 |
| 5.5 泥沙来源、运动形式及控制因素 |
| 5.6 泥沙沉积、表层沉积物及泥沙运移趋势 |
| 5.7 与泥沙运动有关的水沙现象 |
| (1)双向射流: |
| (2)横向环流: |
| (3)盐度高度层化: |
| (4)浑水分界线: |
| (5)逆时针方向余流环流: |
| (6)陆架水(亦称高盐陆架水): |
| (7)河流淡水: |
| (8)河口冲淡水(亦称混合水): |
| (9)咸潮(亦称咸水、咸害): |
| (10)盐水楔: |
| (11)泥沙絮凝: |
| (12)滞留点: |
| (13)最大浑(混)浊带: |
| (14)锋: |
| (15)浮泥: |
| (16)横向动量平衡线: |
| 5.8 港口航道淤积 |
| 5.9 伶仃洋河口湾的动力体系和河口过程 |
| 6 伶仃洋水沙环境的模拟研究 |
| 6.1 数学模型 |
| 6.2 物理模型 |
| 7 伶仃洋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
| 7.1 伶仃洋的治理 |
| 7.2 伶仃洋的开发利用 |
| 8 研究展望 |
| 9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一、选题背景 |
| 二、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
|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
|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
|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
|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
| 六、结论与展望 |
|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
|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
|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
|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
|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
|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 一、经典区位理论 |
|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 三、新经济地理学 |
|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
|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
|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
|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
|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
|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
| 一、研究对象 |
| 二、主体框架 |
| 第二节 几何分析 |
|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
|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
|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
|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
|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
|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
|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
| 一、乡村演化散点 |
|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
|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
| 四、区域演化域面 |
| 五、海洋演化立体 |
|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
| 一、经济空间势 |
| 二、经济空间熵 |
| 三、经济空间流 |
| 四、经济空间集 |
| 五、经济空间域 |
|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
|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
|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
|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
|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
|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
|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
|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
|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
|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
|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
|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
|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
|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
|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
|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
|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
|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
|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
|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
|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
|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
|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
|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
|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
|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
|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
|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
|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
|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
|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
|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
|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
|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
|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
|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
|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
|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
|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
|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
|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
|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
|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
|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
|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
|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
|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
|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
|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
|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
|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
|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
|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
|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
|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
|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
|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
|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
|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
|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
|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
|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
|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
|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
|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
|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
|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
|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
|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
|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
|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
|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
|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
|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
|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
|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
|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
|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
|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
|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
|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
|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
|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
|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
|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
|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
|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
|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
| 一、可能创新之域 |
| 二、有待完善之处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文献述评 |
| 1.2.1 国外文献述评 |
| 1.2.2 国内文献述评 |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经验概述 |
| 2.1 海铁联运相关理论和概念 |
| 2.1.1 海铁联运概念 |
| 2.1.2 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 |
| 2.1.3 海铁联运管理概念 |
| 2.2 海铁联运发展经验 |
| 2.2.1 国外海铁联运发展情况 |
| 2.2.2 国内海铁联运发展情况 |
| 2.2.3 海铁联运发展经验启示 |
| 第3章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 3.1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 3.1.1 港口铁路基础条件 |
| 3.1.2 港口基础设施 |
| 3.1.3 航线网络 |
| 3.2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 3.2.1 珠海港区位条件 |
| 3.2.2 珠海港货源腹地发展情况 |
| 3.3 珠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SWOT分析 |
| 3.3.1 优势(Strengths) |
| 3.3.2 劣势(Weakness) |
| 3.3.3 机会(Opportunity) |
| 3.3.4 威胁(threat) |
| 第4章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预测 |
| 4.1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
| 4.1.1 珠海港海铁联运组织模式 |
| 4.1.2 珠海港海铁联运业务现状 |
| 4.1.3 珠海港海铁联运业务布局 |
| 4.2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
| 4.2.1 基础条件还不完善 |
| 4.2.2 组织管理体制松散 |
| 4.2.3 信息化平台缺失 |
| 4.2.4 竞争优势缺乏 |
| 4.3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问题的原因 |
| 4.3.1 海铁联运发展滞后 |
| 4.3.2 海铁联运相关方定位关系不明确 |
| 4.3.3 信息化水平不高 |
| 4.4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预测 |
| 4.4.1 珠海港海铁联运网络布局规划 |
| 4.4.2 多式联运市场分析 |
| 4.4.3 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 4.4.4 珠海港海铁联运运量预测 |
| 第5章 珠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 |
| 5.1 珠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策略 |
| 5.1.1 推动地方政府支持海铁联运发展 |
| 5.1.2 珠海港海铁联运经营人建设和培育 |
| 5.1.3 海铁联运链条实时可视化 |
| 5.1.4 一站式海铁联运物流服务系统 |
| 5.1.5 海铁联运“一单制” |
| 5.1.6 专业高效海铁联运方式 |
| 5.2 珠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实施内部保障措施 |
| 5.2.1 组建项目实施主体 |
| 5.2.2 创新业务考核机制 |
| 5.2.3 深化定期总结制度 |
| 5.3 珠海港海铁联运建设实施外部保障措施 |
| 5.3.1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
| 5.3.2 加快落实战略协议 |
| 5.3.3 建立区域海铁联运物流系统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当前研究不足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规划基本理论 |
| 2.1 交通运输通道基本理念 |
| 2.1.1 交通运输通道概述 |
| 2.1.2 交通运输通道特性 |
| 2.1.3 交通运输通道类型 |
| 2.1.4 交通运输通道结构层次及影响因素分析 |
| 2.2 交通通道规划理论 |
| 2.2.1 需求预测理论 |
| 2.2.2 路径规划理论 |
| 2.2.3 优化配置理论 |
| 2.3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特征分析 |
| 2.3.1 山地城市对外发展演进过程 |
| 2.3.2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形式分析 |
| 2.3.3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条件 |
| 2.3.4 山地城市交通运行特征 |
| 2.3.5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特征分析 第三章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 3.1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
| 3.1.1 常规需求预测方法 |
| 3.1.2 神经网络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 |
| 3.1.3 运输方式分担率预测 |
| 3.2 通道供给方式系统分析 |
| 3.2.1 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
| 3.2.2 各种运输方式的能力测度概述 第四章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规划研究 |
| 4.1 常规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规划方法 |
| 4.2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规划方法 |
| 4.2.1 节点重要度联合交通区位线法基本思路 |
| 4.2.2 基于山地城市的节点重要度联合交通区位线法 |
| 4.3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节点确定 |
| 4.3.1 交通节点的选取原则 |
| 4.3.2 节点重要度计算及聚类分析 |
| 4.4 交通区位线分析 |
| 4.4.1 交通区位线构造原理 |
| 4.4.2 交通区位线选择原则 第五章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优化配置研究 |
| 5.1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优化配置理论 |
| 5.1.1 通道系统配置概念分析 |
| 5.1.2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配置目标 |
| 5.1.3 山地城市对外交通通道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
| 5.2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通道配置运输方式选择模型 |
| 5.2.1 多目标规划方法简介 |
| 5.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 5.2.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 5.2.4 模型确立 第六章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规划研究 |
| 6.1 重庆市基本概况 |
| 6.1.1 重庆市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概况 |
| 6.1.2 重庆市交通区位分析 |
| 6.2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交通需求预测 |
| 6.3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规划方案 |
| 6.3.1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节点重要度计算 |
| 6.3.2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交通区位线分析 |
| 6.3.3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路径规划方案的确定 |
| 6.4 重庆市对外交通通道系统配置 |
| 6.4.1 成渝通道配置算法构建 |
| 6.4.2 案例求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 国家战略下的西南出海中线通道 |
| “能源输出港”、“西南出海枢纽港” |
| 期待多方合力, 推进水运经济发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开展的背景 |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 第二章 交通运输业的特征与发展历史 |
| 2.1 运输的概念 |
| 2.2 交通运输概念 |
| 2.3 交通运输业概念 |
| 2.4 交通运输业组成 |
| 2.5 交通运输业的特征 |
| 2.6 交通运输业的产生 |
| 2.7 交通运输业的四个发展时期 |
| 2.8 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
| 2.8.1 提高运输效率,运输趋于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
| 2.8.2 交通运输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
| 第三章 工业化理论 |
| 3.1 什么是工业化 |
| 3.2 工业化进程的划分依据 |
| 3.3 传统工业化的弊端 |
| 3.4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 3.5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
| 3.6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
| 第四章 城市化理论 |
| 4.1 什么是城市化 |
| 4.2 城市化的含义 |
| 4.3 城市化的本质 |
| 4.4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
| 4.5 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 4.6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
| 第五章 运输化理论 |
| 5.1 运输化理论的产生 |
| 5.2 运输化理论要点 |
| 5.3 与运输化有关的三个经济发展阶段 |
| 5.3.1 前运输化阶段 |
| 5.3.2 运输化阶段 |
| 5.3.3 后运输化阶段 |
| 5.4 运输化的作用 |
| 5.5 运输化在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
| 5.6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
| 5.7 经济结构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
| 5.7.1 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7.2 重化学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7.3 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7.4 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时期 |
| 5.8 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和经济布局的重要因素 |
| 5.8.1 城市形成的三个因素 |
| 5.8.2 交通运输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 |
| 5.9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 5.9.1 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宏观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 5.9.2 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微观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 第六章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 |
| 6.1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的交替推拉关系论 |
| 6.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相互作用关系 |
| 6.3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外部效果论 |
| 6.4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
| 6.5 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
| 6.6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发展的影响 |
| 第七章 航运的技术经济特征 |
| 7.1 航运的定义与组成 |
| 7.1.1 航运的定义 |
| 7.1.2 航运的组成 |
| 7.1.3 航运业范畴 |
| 7.1.4 航运与航道的关系 |
| 7.2 航道等级的划分 |
| 7.3 航运的技术经济特征 |
| 7.4 航运的缺点 |
| 7.5 柳州航运涉及的河流 |
| 第八章 广西内河航运 |
| 8.1 广西河流状况 |
| 8.2 广西航运设施 |
| 8.3 广西综合运输体系 |
| 第九章 广西航运的重要地位 |
| 9.1 发展北部湾经济区航运的地位 |
| 9.2 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
| 9.2.1 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历史背景 |
| 9.2.2 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意义 |
| 9.3 广西航运综合评价 |
| 9.4 广西航运存在问题 |
| 9.5 广西航运发展面临的形势 |
| 9.6 广西内河水运发展规划 |
| 9.6.1 规划原则 |
| 9.6.2 总体目标 |
| 9.6.3 航道规划 |
| 9.7 广西“十二五”期间航运建设目标 |
| 9.8 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 9.9 广西经济发展的目标 |
| 9.10 广西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
| 第十章 柳州内河航运研究 |
| 10.1 柳州基本情况 |
| 10.1.1 历史地理情况 |
| 10.1.2 柳州工业经济的地位 |
| 10.2 柳州航运现状 |
| 10.3 柳州航道状况及等级 |
| 10.4 航行于柳黔江船舶的基本情况 |
| 10.4.1 航行船舶的基本情况 |
| 10.4.2 航行于柳、黔江船舶的日通过量 |
| 10.5 柳州综合运输情况 |
| 10.5.1 铁路基本情况 |
| 10.5.2 公路基本情况 |
| 10.5.3 航空基本情况 |
| 10.5.4 港口基本情况 |
| 10.6 柳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 10.7 柳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 10.8 柳州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 |
| 第十一章 柳州航运发展研究 |
| 11.1 柳黔江航道升级,打通西南水运出海北线通道 |
| 11.2 柳黔江航运发展,柳州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提高 |
| 11.3 红水河复航,实现广西现代交通出海出边战略 |
| 11.4 红水河双线航道整治,西煤东运实现跨越式发展 |
| 11.4.1 红水河航道整治情况 |
| 11.4.2 红水河航道整治后,西煤东运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
| 11.5 柳州航运发展对柳州工业化的影响 |
| 11.6 柳州航运发展对柳州产业布局的影响 |
| 11.7 柳州航运发展推动柳州市物流业的发展 |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
| 12.1 结论 |
| 12.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 记者:红水河断航多年, 选择今年上半年复航, 有什么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 |
| 记者:通过翻坝开通白层至贵港水上运输航线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预计何时试航? |
| 记者:近年来, 黔西南州在打通西南水运中线通道、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培育、行业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努力? |
| 记者:您刚才提到数字航道建设, 请谈谈建设数字航道的意义和作用?黔西南州在这方面有何设想和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