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维岳,范春艳,丁俊[1](2021)在《HF抗冲耐磨混凝土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某水电站高速导流放空洞全长894.24 m,设计要求的衬砌混凝土为C40F300W6。原设计的硅粉抗冲耐磨混凝土存在表面易干缩龟裂、施工难度大等缺点。经多方讨论和论证,最终将其更换为HF抗冲耐磨混凝土,即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HF外加剂,有效地改善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冲耐磨性能,并具有水泥用量低、易于施工等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赵芳,邱荻锦,陈熠,刘成海[2](2020)在《溢洪道抗冲耐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佛山水利工程中的溢洪道抗冲耐磨混凝土性能要求高,为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采用新型外加剂材料抗裂减渗剂与抗冲耐磨流化剂作对比性试验,经过试验分析研究,最终选取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C40抗冲耐磨混凝土配合比。
董佳林[3](2020)在《富浆胶结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结砂砾石坝是结合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两种坝型优点的一种新坝型,胶结砂砾石坝强调“宜材适构”的指导思想,力求少弃料筑坝。富浆胶结砂砾石作为一种新型的胶结砂砾石坝保护层材料,从配合比设计和材料构成上跟传统混凝土均有很大区别,骨料不需要进行筛分、调配和水洗,胶凝材料用量少,较大水胶比是富浆胶结砂砾石的鲜明特点。因此较为全面的掌握其力学和耐久性能,可以为胶结砂砾石坝保护层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本文针对富浆胶结砂砾石力学、变形性能,以及抗冻性、抗冲磨性等耐久性能展开了试验研究,并且探究了新型微胶囊抗冻外加剂在富浆胶结砂砾石中的抗冻效果以及环氧树脂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性能的提升效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和结论:(1)探究了含气量、粉煤灰掺量、砂率等参数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富浆胶结砂砾石配合比参数的推荐范围。同时研究了富浆胶结砂砾石的变形性能,结果表明富浆胶结砂砾石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开裂风险较低。(2)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冻性能的影响及新型微胶囊抗冻外加剂在富浆胶结砂砾石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为40%~50%时,富浆胶结砂砾石仍具有较好抗冻性能;当微胶囊抗冻外加剂掺量为0.15%时,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冻效果最好,与含气量为4.9%的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冻性能相当。同时研究了富浆胶结砂砾石的抗渗性能,结果表明,富浆胶结砂砾石的抗渗性比本体胶结砂砾石有明显提高,抗渗等级可达到W12;掺加引气剂对富浆胶结砂砾石的抗渗性有一定提高。(3)探究了胶凝材料用量、粉煤灰掺量、砂率等参数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强度指标体系。同时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性能有显着的提升效果。
杜光远[4](2020)在《苏洼龙水电站火山灰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工混凝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目前水工混凝土多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随着工程建设和水电开发不断深入,大量工程同步建设,一方面粉煤灰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水电开发愈发偏远,建设成本越来越高。研究表明,火山灰可以作为优质的混凝土掺合料加以开发利用。本文针对苏洼龙水电站主要部位混凝土开展掺炉霍火山灰替代可研阶段掺粉煤灰方案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对工程拟采用的水泥、火山灰等原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满足国家和行业现行规程、规范的技术要求。通过12组砂率试验、64组水胶比-强度试验,确定了溢洪道、闸墩、泄洪洞、厂房一期、厂房二期、防渗墙、引水洞、导流洞等10个主要部位混凝土的水胶比、用水量、胶材用量、砂率及外加剂用量等配合比参数,提出了上述部位混凝土初选配合比。基于初选配合比进行了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变形性能、热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初选配合比混凝土设计龄期的抗压强度、抗冻、抗渗等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火山灰混凝土干缩略大,自生体积变形、徐变等参数均正常,混凝土导热、线膨胀系数、绝热温升等热学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炉霍Ⅰ型火山灰在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提升混凝土后期强度等方面与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相当,均有明显作用。本文还对比可研阶段粉煤灰需求量及预算单价,分析评价了火山灰运用的经济指标,表明炉霍火山灰在苏洼龙水电建设中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和论证,综合说明炉霍Ⅰ型火山灰,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技术要求,符合就近取材、经济合理的原则,可以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在苏洼龙水电站发挥积极作用。
岳亮,陈力元[5](2019)在《浅谈AF高强抗冲耐磨剂在高速水流护面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高速水流的作用下,泥砂、推移质的运移冲刷是高速水流护面材料表面冲刷破坏的主要原因,AF高强抗冲耐磨剂的加入使得混凝土的抗冲耐磨性能得到显着增强,同时能节约水泥用量,有效降低混凝土成本。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抗冲磨材料。经实践证明,AF高强抗冲耐磨剂应用于高速水流护面材料在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可广泛用于水利水电、机场、道路、桥梁等工程领域,值得大力推广。
庄代玉[6](2019)在《浅谈火山灰作为抗冲耐磨混凝土掺和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抗冲耐磨混凝土使用部位比较广泛。目前,国内抗冲耐磨混凝土使用的掺和料通常为粉煤灰,且已有大量成功的工程案列,而火山灰作为抗冲耐磨混凝土掺和料在大型工程上缺少成熟经验。掺和料可以改善混凝土性能、减少水泥用量及降低水化热,起到分散、填充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掺和料还参与水泥的水化作用,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密实度、抗渗性能都有较大贡献。本文根据叶巴滩水电站特殊地理环境及施工条件,引进了火山灰作为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掺和料,对其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必要的技术支撑。
王波,邵芳,王玲[7](2019)在《HF混凝土在古瓦水电站导流洞施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F混凝土具有抗冲刷、耐磨性能好的特点,适用于导流放空洞底板与边墙混凝土具有抵抗高速水流破坏要求的抗冲耐磨护面。古瓦水电站导流放空洞在抗冲耐磨混凝土施工中不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经过骨料级配及坍落度调整,不仅降低了混凝土造价,而且避免了裂缝的产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聪慧[8](2017)在《浅析新疆科克塔斯水库工程抗冲耐磨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抗冲耐磨混凝土要求有较高的抗冲刷和耐磨性能及整体强度高的特性,而且要求不裂缝,对施工的要求较高。本文介绍了抗冲耐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控制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难点分析,通过双掺HF及粉煤灰有效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减少了混凝土裂缝,提高了抗冲耐磨强度,保证了施工质量。
刘尚坤,杜应吉,安亚强[9](2014)在《HF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一般根据强度进行设计,而结合耐久性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尚未深入研究。为了得到满足耐久性要求的HF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决定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依据HF抗冲磨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三方面性质进行适配。结果表明:使用水胶比0.35、粉煤灰取代率25%、HF抗冲磨剂掺量2.5%、沙率35%为参数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可使设计强度C40的HF抗冲磨混凝土在满足工作性、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又能达到良好的抗冲耐磨性能。在青海某水电站工程应用中,按照该配合比成型的混凝土耐久性好,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吐尔洪.吐尔地,曾力[10](2012)在《HF粉煤灰与硅粉混凝土抗冲耐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工建筑物的溢洪道、泄洪洞等承受高速水流冲磨的部位,多采用抗冲磨混凝土,其中硅粉混凝土和HF粉煤灰混凝土应用广泛;对硅粉混凝土和HF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抗冻、抗渗、抗冲磨等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F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冲磨性、施工和易性以及经济性优于硅粉混凝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概述 |
| 2 HF高强耐磨混凝土 |
| 2.1 原材料 |
| 2.2 掺量选择 |
| 2.3 耐久性试验 |
| 2.4 配合比设计 |
| 3 HF混凝土施工 |
| 3.1 施工工艺流程 |
| 3.2 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
| 3.2.1 施工前的试验复核 |
| 3.2.2 测量放线与验收 |
| 3.2.3 钢筋绑扎与台车就位 |
| 3.2.4 HF混凝土的投料顺序及搅拌要求。 |
| 3.2.5 运输与混凝土入仓 |
| 3.2.6 振捣与抹面 |
| 3.2.7 脱模 |
| 3.2.8 养护 |
| 3.2.9 HF混凝土缺陷修补 |
| 4结语 |
|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 1. 试配混凝土性能要求 |
| 2. 室内试验 |
| (1)原材料试验分析 |
| (2)混凝土配合比室内试验 |
| 二、试验结果分析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胶结砂砾石坝发展与应用现状 |
| 1.2.1 胶结砂砾石筑坝技术国外应用现状 |
| 1.2.2 胶结砂砾石筑坝技术国内应用现状 |
| 1.2.3 富浆胶结砂砾石材料在胶结砂砾石坝上的应用 |
| 1.3 富浆胶结砂砾石材料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2 富浆胶结砂砾石力学性能与变形性能研究 |
| 2.1 原材料品质检验 |
| 2.1.1 砂砾石取样 |
| 2.1.2 胶凝材料 |
| 2.1.3 砂砾石料 |
| 2.1.4 专用外加剂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富浆胶结砂砾石试件成型 |
| 2.2.2 富浆胶结砂砾石试件性能测试方法 |
| 2.3 富浆胶结砂砾石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 2.3.1 含气量对强度的影响 |
| 2.3.2 粉煤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 2.3.3 砂率对强度的影响 |
| 2.4 富浆胶结砂砾石变形性能 |
| 2.5 本章小结 |
| 3 富浆胶结砂砾石防渗抗冻性能研究 |
| 3.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 3.1.1 原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2 粉煤灰掺量对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
| 3.3 微胶囊抗冻外加剂在富浆胶结砂砾石中的应用研究 |
| 3.3.1 微胶囊技术 |
| 3.3.2 微胶囊抗冻外加剂使用方法 |
| 3.3.3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结果 |
| 3.4 富浆胶结砂砾石抗渗性能 |
| 3.5 本章小结 |
| 4 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性能及提升研究 |
| 4.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 4.1.1 原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2 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 4.2.1 胶凝材料用量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强度的影响 |
| 4.2.2 粉煤灰掺量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强度的影响 |
| 4.2.3 砂率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强度的影响 |
| 4.3 掺加环氧树脂对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强度的提升效果研究 |
| 4.3.1 环氧树脂简介 |
| 4.3.2 成型方法 |
| 4.3.3 环氧树脂富浆胶结砂砾石抗冲磨性能结果与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结论及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1 个人简历 |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
| 3 项目经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工程概况 |
| 2.1 水文气象条件 |
| 2.2 枢纽区地形地质条件 |
| 2.3 天然建筑材料 |
| 2.4 工程布置及主要工程量 |
| 第3章 试验方案设计 |
| 3.1 试验目的 |
| 3.2 试验依据 |
| 3.3 试验方案 |
| 3.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
| 3.3.2 原材料检测及选用 |
| 3.3.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方案 |
| 第4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4.1 混凝土配合比初选试验 |
| 4.1.1 最佳砂率试验 |
| 4.1.2 水胶比与抗压强度试验 |
| 4.2 混凝土性能验证试验及分析 |
| 4.2.1 拌合物及力学性能试验及分析 |
| 4.2.2 混凝土变形性能试验及分析 |
| 4.2.3 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试验及分析 |
| 4.2.4 掺钢纤维火山灰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及分析 |
| 4.2.5 混凝土热学性能试验及分析 |
| 4.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结果 |
| 4.4 试验结论 |
| 第5章 经济分析评价 |
| 5.1 评价原则及方法 |
| 5.2 经济性比较分析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苏洼龙水电站施工详图阶段火山灰方案混凝土配合比 |
| 附录 B 施工详图阶段火山灰方案混凝土拌合物、热学性能汇总表 |
| 附录 C 施工详图阶段火山灰方案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汇总表 |
| 附录 D 苏洼龙水电站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混凝土参考配合比 |
| 附录 E 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混凝土拌合物、热学性能汇总表 |
| 附录 F 可研阶段粉煤灰方案混凝土力学、变形性能汇总表 |
| 附录 G 主要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对比汇总表 |
| 致谢 |
| 1 概述 |
| 2 AF高强抗冲耐磨剂的特性 |
| 3 AF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拌合要求 |
| 4 AF抗冲耐磨混凝土的配合比 |
| 5 AF抗冲耐磨混凝土的浇注及养护 |
| 6 工程实例 |
| 6.1 二滩水电站泄洪洞修补工程中的应用 |
| 6.2 四川阿坝州卧龙熊猫水电站的应用 |
| 6.3 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左岸泄洪洞工程的应用 |
| 7 结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应用背景 |
| 3 抗冲耐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 3.1 原材料 |
| 3.2 推荐配合比 |
| 4 抗冲耐磨混凝土施工技术 |
| 4.1 混凝土浇筑要求 |
| 4.2 混凝土施工 |
| 4.2.1 搅拌 |
| 4.2.2 运输和入仓 |
| 4.2.3 混凝土振捣、收面 |
| 4.2.4 脱模、养护、成品保护 |
| 4.3 温控措施 |
| 4.3.1 高温季节温控措施 |
| 4.3.2 低温季节温控措施 |
| 5 质量检测和缺陷修补 |
| 5.1 抗冲耐磨混凝土检测结果 |
| 5.2 混凝土质量缺陷修补 |
| 6 结论 |
| 1 概述 |
| 2 抗冲耐磨混凝土原材料 |
| 2.1 水泥 |
| 2.2 砂石骨料 |
| 2.3 粉煤灰 |
| 2.4 高效减水剂 |
| 2.5 HF外加剂 |
| 2.6 施工配合比 |
| 3 HF混凝土施工 |
| 3.1 测量放线 |
| 3.2 清仓验收 |
| 3.3 钢筋的加工与绑扎 |
| 3.4 钢筋绑扎要求 |
| 3.5 HF混凝土的搅拌要求 |
| 3.6 投料顺序 |
| 3.7 运输和入仓 |
| 4 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修补 |
| 5 结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抗冲耐磨混凝土使用情况分析 |
| 3 抗冲耐磨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
| 3.1 水泥 |
| 3.2 粉煤灰 |
| 3.3 外加剂 |
| 3.4 细骨料 |
| 3.5 粗骨料 |
| 4 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 5 抗冲磨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 5.1 抗冲耐磨混凝土施工难点 |
| 5.2 抗冲耐磨混凝土施工措施 |
| 6 施工质量 |
| 7 结语 |
| 0 引言 |
| 1 试验原材料 |
| 1.1 水泥 |
| 1.2 粉煤灰 |
| 1.3 骨料 |
| 1.4 外加剂 |
| 2 配合比设计 |
| 2.1 试验设计指标及设计方法 |
| 2.2 正交试验 |
| 3 试验结果分析 |
| 3.1 柱形图分析 |
| 3.2 极差分析 |
| 3.3 功效系数分析 |
| 4 工程应用 |
| 5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