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涛[1](2014)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内结圈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泥厂预分解窑窑内结圈会对窑系统的连续运转、热工制度稳定及生产效率造成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对窑内结圈的危害及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并针对结圈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窑内结圈问题,实现预分解窑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转。
郭忠和[2](2014)在《油页岩渣作为预分解窑生料原料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将油页岩渣作为水泥生料的原料,不仅可以降低水泥生产成本、节能降耗,而且可有效提高油页岩渣的利用率,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实践证明,油页岩渣成分和含量与黏土相近,可以代替黏土配制生料;油页岩渣自身烧失量大,有一定热值,可以降低水泥熟料的生产成本;通过采取调整工艺控制参数、正确定位窑头燃烧器、原料预均化、调整三率值等技术措施,油页岩渣用作预分解窑熟料生产的原料是可行的。
李仁龙[3](2013)在《精细管理 精细操作 实现精细运转》文中研究指明在预分解窑生产中,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逐步降低熟料煤耗、电耗,提高熟料产量、质量,以较低的维修费用实现低故障率,提高运转率,从而降低熟料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王志红[4](2011)在《预分解窑结球原因及处理措施》文中指出分解窑,从4月6日到4月8日三天,我公司2号窑为φ3.3m×50m预窑内连续结直径1.5m以上大球,处理过程中,造成窑止料共计21.5h,严重影响到熟料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窑的正常运转。1结"大球"的机理结"大球"是预分解窑内的病症之一。原燃料内含有较多的碱、氯、
杨国春[5](2011)在《合理利用高镁石灰石煅烧优质熟料》文中研究表明我公司两条2 500t/d生产线采用Φ4.0m×60m回转窑,分解炉设计为TDF型。2010年因公司矿山开采面出现大面积条带状红褐色高镁石灰石矿层,使进厂
李仁龙[6](2011)在《钢渣配料对烧成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德州中联大坝水泥有限公司有两条2 500 t/d预分解窑生产线,生料一直采用石灰石、砂岩、硫酸渣、高碳粉煤灰四组分配料,由于硫酸渣含水量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在库内和下料溜子处粘结,
赵晓东[7](2011)在《预分解窑熟料fCaO量的控制》文中指出造成熟料fCaO偏高的原因很多,有原燃材料及生料质量的客观原因,也有煅过程中操作员的主观原因。处理fCaO偏高问题时,一定要结合窑的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缪沾[8](2010)在《高原预分解低碱水泥生产线投产初期的情况诊断与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云南SY水泥厂高原型预分解低碱水泥生产线投产9个月以来的情况分析为例,探讨预分解窑投产初期的问题诊断、原因查找以及应对措施。
谢克平[9](2010)在《预分解工艺烧成系统操作问答(十二)》文中研究指明134预分解窑窑内后结圈的原因是什么实践证明,预分解窑内同样会受结圈等故障的干扰,对于1000t/d熟料的预分解窑,由于窑径小,这种干扰的可能性更大;5000t/d熟料的预分
郑占锋[10](2010)在《浅谈熟料f-CaO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文中认为f-CaO含量是熟料质量的重要控制指标,表观上看f-CaO高无非为熟料欠烧或结球所致,实际上造成熟料中f-CaO高的原因有很多,涉及了从生料制备到熟料出窑的生产全过程。结合2500t/d熟料预分解窑投产6年多来的生产实践经验,详细分析和归类了引起熟料f-CaO偏高的主要原因(包括配料不当、生料过粗、煅烧不良、原料有害成分过高、操作控制水平低等)以及窑况变化状况等,并就生产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一一介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回转窑内结圈的危害 |
| 2 结圈原因分析 |
| 3 解决措施 |
| 4 结语 |
| 0 引言 |
| 1 油页岩渣代替黏土配料烧制水泥熟料的可行性分析 |
| 1.1 油页岩渣的化学成分 |
| 1.2实验室易烧性试验 |
| 1.3 油页岩渣工业分析 |
| 2 油页岩渣在预分解窑上的应用实践 |
| 3 油页岩渣配料在预分解窑上煅烧的特点 |
| 3.1 系统参数发生变化 |
| 3.2 分解炉用煤减少 |
| 4 问题与探讨 |
| 4.1 预热分解系统结皮 |
| 4.2 窑结圈、长长厚窑皮 |
| 4.2.1 油页岩渣成分波动大 |
| 4.2.2 燃料水分大 |
| 4.2.3 窑头燃烧器使用不当 |
| 4.2.4 工艺控制参数选择不当 |
| 5 采取措施 |
| 6 结束语 |
| 1 结“大球”的机理 |
| 2 结“大球”的危害 |
| 3 导致窑内结“大球”的各种因素 |
| 3.1 窑尾产生局部高温使液相提前出现形成球核 |
| 3.2 燃煤品质差促进大球形成 |
| 3.3 煤粉不完全燃烧产生大球 |
| 3.4 窑操作不当引起结球 |
| 3.5 设备工艺故障频繁 |
| 3.6 预热器系统因漏风点多, 系统 |
| 4 回转窑窑内结球的处理方法 |
| 5 回转窑窑内结球的预防措施 |
| 1 入窑生料及出窑熟料MgO含量变化情况 |
| 2 高镁石灰石配料对熟料煅烧和质量的影响 |
| 2.1 对熟料煅烧的影响 |
| 2.2 对熟料质量的影响 |
| 3 采取的措施 |
| 3.1 合理搭配高镁石灰石以稳定配料 |
| 3.2 调整配料方案 |
| 3.3 降低生料出磨细度, 提高生料易烧性 |
| 3.4 降低煤粉细度和水分 |
| 3.5 改善煅烧操作 |
| 3.5.1 严格控制分解炉出口温度和窑尾温度 |
| 3.5.2 提高窑速, 实现薄料快转 |
| 3.5.3 提高二、三次风温, 加速熟料冷却 |
| 3.5.4 控制合理的烧成带长度 |
| 3.5.5 及时处理窑尾烟室及分解炉缩口处结皮 |
| 4 效果 |
| 1 使用钢渣代替硫酸渣后烧成系统出现的问题 |
| 2 原因分析 |
| 3 采取措施 |
| 3.1 调整配料方案 |
| 3.2 调整工艺操作参数 |
| 3.3 增加除铁器和控制生料细度 |
| 4 效果 |
| 0 引言 |
| 1 熟料率值的影响及处理 |
| 2 生料细度的影响及处理 |
| 2.1 生料细度的影响 |
| 2.2 生料细度的最佳指标 |
| 3 煤的影响及处理 |
| 4 石灰石的影响及处理 |
| 4.1 MgO的影响及处理 |
| 4.2 结晶石英的影响及处理 |
| 5 燃烧器的影响及处理 |
| 5.1 燃烧器定位不正确 |
| 5.2 燃烧器的结焦及变形 |
| 5.3 燃烧器风道磨穿 |
| 6 风的影响及处理 |
| 6.1 一次风的使用 |
| 6.2 二次风和三次风的合理分配使用 |
| 6.3 篦冷机鼓风量和系统拉风量的合理分配使用 |
| 7 窑尾喂料量的影响及处理 |
| 8 窑速的影响及处理 |
| 9 结球的影响及处理 |
| 1 0 操作员技能水平的影响 |
| 1 1 结束语 |
| 1 投产以来1~9月各种生产数据统计 |
| 1.1 原料情况 |
| 1.2 生料情况 |
| 1.3 入窑煤粉情况 |
| 1.4 熟料情况 |
| 1.5 熟料和水泥碱含量测定 |
| 2 投产以来的主要问题 |
| 3 整改措施 |
| 3.1 提高煤质稳定燃料 |
| 3.2 提高素质稳定操作 |
| 3.3 管好设备消除故障 |
| 3.4 加强均化稳定生料 |
| 4 取得的成效 |
| 134 预分解窑窑内后结圈的原因是什么 |
| 135 窑尾跑料的原因是什么 |
| 136 预分解窑的前结圈是如何产生的 |
| 137 如何克服窑内结“大球”现象 |
| 138 “蜡烛”的危害性是什么?如何防止 |
| 139 用空气炮清理“蜡烛”能行吗 |
| 140 什么情况下应当立即止料止火停窑 |
| 141 停窑止料时应当如何操作 |
| 142 如何延长耐火衬料的安全运转周期 |
| 143 影响窑衬安全运转周期的操作因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