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坤[1](2019)在《张健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健(1919-2011年),男,安徽省肥东县人,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教育工作者。1930年就读于南京晓庄学校佘儿岗自动小学,1932年转学到上海山海工学团学习,担任赵泾巷分团长,参与普及教育和难民教育工作。1938年,先后担任马列学院研究室研究员、辽西民主学院教育主任、东北大区国民教育处副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成员、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央教育科研所负责人等职务,既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工作在教育行政领导部门,为新中国的教育科研、教育理论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张健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其教育思想体系主要涉及到教育本质和目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内容、各级各类教育、教师以及教育方法六个方面。在教育本质和目的上,他指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人才。在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上,指出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有着密切关系,要辩证统一看待;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要从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要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强四种教育类型的改革;张健特别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地位,教师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以及进修和培训;此外,在教育方法上张健也有所研究,提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张健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对当今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于宏立[2](2016)在《运用心理学规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文中研究指明一、利用感知觉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金字塔效率图(平均学习保持率:学习者在两周后还能记住内容,美国学者、着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显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启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做到:转换扮演角色,让学生当先生,先生扮演学生,尽可能多地把话语权和实践权还给学生,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降低讲授和演示的比重,多采用讨论、操作实践练习、小组互助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3](2014)在《改革六论》文中指出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最近,省委政研室围绕会议精神撰写了系列文章,现予集中刊发,期望有益于全省各级干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吕晓燕[4](2006)在《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研究 ——兰州二中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叙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讨论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兰州二中研究性学习,研究了在中学化学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出了四个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化学教学内容的结合;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结合;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结合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和追踪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集体协作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作为一种研究,由于条件、经验、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与不足,在进行的程度、科学性等方面都有待于加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这种研究和探索要不断地进行,以期把化学教学工作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得更好。
赵丽敏[5](2001)在《学生当先生——学生参与的理想境界》文中研究说明
张俭福[6](2000)在《自控式学习的实施途径》文中提出自控式学习不仅是符合世界趋势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具有变革作用的教育行动。 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根基,本文从学校教学、德育和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自控 式学习的实施途径,认为:教学中自控式学习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逐步提升到“教为不教、不教而教(自教)”的教学新境界;德育中自控式学习 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逐步提升到“育为不育、不育而育(自育” 的德育新境界;管理中自控式学习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逐步提升 到“管为不管、不管而管(自管)”的管理新境界。这些尚未完善的领域,正是 人们大可用武之地。
钟希祥[7](1999)在《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安丘一中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缘起 |
| (二)文献综述 |
|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 2.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
| (三)研究意义 |
| 1.理论意义 |
| 2.实践意义 |
| (四)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思路 |
| 3.研究方法 |
| 一、张健生平简介和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
| (一)张健生平简介 |
| (二)张健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
| 1.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时期的教育实践(1930 年—1936 年) |
| 2.延安根据地时期的教育实践(1937 年—1945 年) |
| 3.东北政府任职时期的教育实践(1946 年—1949 年) |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实践(1949 年—1995 年) |
|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 (一)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 (二)张健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熏陶 |
|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洗礼 |
| 三、张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 (一)论教育本质和目的 |
| 1.教育的本质 |
| 2.教育目的 |
| (二)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
|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
| (三)论教育内容 |
| 1.德育 |
| 2.智育 |
| 3.体育 |
| 4.美育 |
| 5.劳动技术教育 |
| (四)论各级各类教育 |
| 1.基础教育 |
| 2.高等教育 |
| 3.职业教育 |
| 4.农村教育 |
| (五)论教师 |
| 1.教师的地位和标准 |
| 2.教师的教学 |
| 3.教师的培养和进修 |
| (六)论教育方法 |
| 1.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 |
| 2.提倡启发式教学 |
| 3.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 4.使学生成为自学和自治的主人 |
| 四、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
| (一)张健教育思想的评价 |
| 1.张健教育思想的特点 |
| 2.张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 (二)张健教育思想的启示 |
| 1.倡导创造教育培养杰出人才 |
| 2.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 3.正确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
| 一、利用感知觉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
| 二、利用注意力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
| 三、适当表扬与鼓励,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效率 |
| 四、培育健康的课堂氛围, 发挥集体教育的影响, 保证学习效果 |
| 五、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
| 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
| 一 |
| 二 |
| 三 |
| 让思想闪电照亮湖北改革新征程 |
| 一 |
| 二 |
| 三 |
| 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 一 |
| 二 |
| 三 |
| 在市场经济大学校中学习提能 |
| 一 |
| 二 |
| 三 |
| 以无私的担当引领无畏的改革 |
| 一 |
| 二 |
| 三 |
| 构建强大的改革发展统一战线 |
| 一 |
| 二 |
| 三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绪论 |
|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
| 二、研究目的 |
| 第二部分 兰州二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现状 |
| 一、历史回顾 |
| 二、问题分析 |
| 三、解决方案 |
| 第三部分 研究性学习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
| 一、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内容相结合 |
| 二、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
| 三、结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
| 四、结合与中学化学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
| 第四部分 对比研究 |
| 一、对比教学实验 |
| 二、追踪分析 |
| 三、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