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铁线莲幼苗诱导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金线莲种子诱导成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菲,黄作喜[1](2020)在《金线莲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金线莲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珍贵草本植物,针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其快繁、栽培方面的综述报道较少。该文在探讨金线莲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金线莲组织培养及栽培技术,包括培养基配制、无菌繁殖体系建立、增殖生根培养、培养条件控制、栽培园地建设、栽培基质准备、管理与采收等,提出了今后金线莲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为金线莲大规模人工种植提供参考。

高越[2](2020)在《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参是一种广域零星分布的地生型兰科植物,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也是蒙药和藏药的常用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手参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加之近年来的过度采挖及生境破坏等因素,当前其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兰科植物种子微小、没有胚乳,自然环境下,需要适宜的真菌提供营养才能萌发。基于兰科植物与真菌的天然共生关系,探寻能有效促进手参种子萌发的真菌进而将其应用到野生居群的生态恢复无疑对手参的种质保育以及资源再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发现: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手参大地域跨度间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的差异,发现胶膜菌是欧洲手参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角担菌则是中国手参中的优势类群;而Sebacinaceae的OTU在欧洲和中国的手参中不存在共有现象。数据分析表明手参菌根真菌区系组成在中国、欧洲不同地域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菌根差异性呈现显着的地理距离衰减。利用单菌丝团法及组织块法从西藏和甘肃的手参根部样品中分离获得菌根真菌,鉴定为4株角担菌科真菌和1株胶膜菌科真菌。通过对不同地区手参种子进行共生萌发真菌的筛选,最终发现分离自北京手参的GS2真菌促进了北京和吉林手参种子的萌发,分离自西藏手参的GZ1、GZ15和GZ16真菌促进了西藏手参种子的萌发。通过手参共生萌发真菌的特异性研究,发现手参种子在萌发阶段对共生萌发真菌的选择具有一定特异性。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条件如培养基类型、光照和温度等对手参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真菌是手参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外界环境因素对于手参共生萌发过程的影响较小,而光照是幼苗形态建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共生萌发的种子进行了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形态观察,进而从转录组水平对共生萌发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选用两株促萌发效果明显不同的菌株进行萌发实验,于播种25天后取材进行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最终获得27962条真菌共生萌发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发现手参种子萌发是分子信号识别和营养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明确所获得的菌株能否在自然条件下仍能促进手参种子萌发,我们进行了尝试。采用菌株拌播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手参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真菌共生萌发,供试菌株GS2在人工栽培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明确了手参在大地域跨度间的菌根真菌区系组成差异,筛选获得了有效促进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的真菌菌株,并在自然条件下实现了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实现手参的人工栽培和野生居群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林丛发,蒋元斌,郭慧慧,李志刚,林旭[3](2020)在《金线莲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金线莲工厂化高效育苗技术。方法以金线莲种子在培养基上萌发获得原球茎、不定芽,通过正交试验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先行筛选,然后根据响应面分析法中心组合试验,以愈伤组织分化率为响应值,对6-BA、NAA、芋泥3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关键因子为外植体类型,不定芽类型最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达到27.64%,筛选出的最优培养基为1/2MS+6-BA3.0mg/L+NAA0.5mg/L+芋泥200g/L,在该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愈伤组织月增殖系数达50倍。利用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1.0mg/L+NAA0.46mg/L+芋泥200g/L,预测分化率为为83.16%,验证值为81.4%。生根壮苗培养1/2MS+NAA0.5 mg/L+80g/L香蕉+7g/L芋泥。结论因此利用响应面方法可有效优化金线莲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条件,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李荣峰,粟杨盛[4](2020)在《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金线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野生资源已逐渐枯竭,人工栽培能为金线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材料。从金线莲的人工繁殖、金线莲组培茎段和顶芽外植体选取、外植体消毒、培养基(基本、诱导、生根)选择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金线莲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金线莲的研究重点。

陈洁[5](2019)在《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文中提出福建省兰科植物物种较为丰富,种类达160种以上,其生活型以地生型为主,附生型也较丰富,菌类寄生型(腐生型)较少。在全省本底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野生兰种子生物学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对72种闽产野生兰的成熟蒴果和种子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及部分种子的生活力的测定,进而开展了以广东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和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种子为材料的非共生性萌发研究,及省级新记录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oui)的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补充了福建野生兰的种子形态特征,可为兰科植物分类提供基础资料;建立了广东石斛和金线兰的快繁体系,可为其保育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另外,为罗氏石斛的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72种野生兰中,不同种类的成熟蒴果形态差异较大,其中地生兰主要呈椭圆形,菌类寄生兰多呈棒状,附生兰多为棒状或水滴形。蒴果内具有量大且极小的种子,其中万代兰族种类的蒴果内还含有大量的隔丝。不同种类的地生兰种子数量差别较大,少的,如日本对叶兰(Neottia japonica),平均63±9粒,多的,如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平均1 337 072±202 411粒;附生兰种子数变化差异小于地生兰,少的,如小叶鸢尾兰(Oberonia japonica),平均1 648±336粒,多的,如寄树兰(Robiquetia succisa),平均216 441±43 727粒。不同种类的野生兰种子形态多样,多呈纺锤形或条形,部分种子呈细线形或匙形,具孔隙;值得一提的是,盂兰属的两种种子均呈细线形,中间具网兜。种皮细胞间一般排列紧密,侧壁增厚,附生兰种子的种皮一般较地生兰种皮细胞排列更紧密,侧壁增厚更加明显,其中鸟巢兰族部分种子的种皮细胞之间或形成细胞间隙。种胚有一层透明的被膜,色泽由无色到褐色变化,内无胚乳,但有质体存在,少数种类种胚内具叶绿体;部分种类具胚柄,但其中多数种类的胚柄退化仅留痕迹,只有少数可见,生长部位朝向基部微孔端,且不同种属的胚柄具有形态差异性;另外,有6.94%的种子具多胚现象。地生兰种子体积变化较大,最大,如尖叶火烧兰(Epipactis thunbergii)平均可达33.761×10-3 mm3;附生兰种子体积普遍较小,一般在1.0×10-3 mm3以下。地生兰种子一般气腔较大,占种子体积大多(气腔比)50%以上;菌类寄生兰种子气腔比在80%以上;附生兰气腔比多数小于50%。(2)经TTC染色发现,野生兰种子生活力不同种类间差异大,最低的为0,如撕唇阔蕊兰(Peristylus lacertifer)等,最高达90%以上,如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等;地生兰有活力的种子,其活力平均为52.02%;菌类寄生兰生活力低,为6%;附生兰种子均有生活力,活力平均为60.55%。种子有胚率与生活力有一定相关性,有胚率较低者,种子生活力亦低。(3)在无菌条件下,广东石斛和金线兰种子均可萌发;预处理与否对广东石斛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小,而金线兰种子则需预处理才能萌发。广东石斛可通过原球茎途径和茎上节间萌发点增值;金线兰则在根状茎上具多个萌发点。广东石斛最适种苗生长培养基为MS+活性炭2.5g/L+10%香蕉汁;金线兰最适增值培养基为1/4 MS+NAA 1.0 mg·L-1+6-BA 1.0 mg·L-1+10%香蕉汁,最适生根壮苗培养基组成为1/4MS+6-BA 1.0 mg·L-1+活性炭0.25g·L-1+10%香蕉汁。(4)在福建周宁县发现的省级石斛属新记录植物,其ITS序列与NCBI库中罗氏石斛的ITS序列相似度达99.45%以上,结合花的形态结构及植株形态等特征,确定该种为罗氏石斛。

张丽萍[6](2019)在《金线莲高效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线莲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目前金线莲市场需求逐年增大且产品鱼龙混杂,金线莲高产优质的产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推广较广、药用价值较高的福建尖叶金线莲和明溪本地圆叶金线莲组培苗作为材料,研究了金线莲瓶苗在大棚栽培下的生长发育,产量及药效成分变化。通过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大棚栽培金线莲瓶苗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了金线莲大棚栽培的最佳基质。通过不同浓度SA对常温与高温培养的金线莲的影响,明确了金线莲提质增产的最佳SA使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1)金线莲组培瓶苗经大棚基质栽培可显着增加株高、茎节数、叶片数和根数,显着提高其产量,其增产效果在第1个月尤为显着,经3个月大棚栽培,可增产1倍以上。大棚基质栽培初期会降低金线莲多糖和黄酮含量,但随着栽培时间延长,多糖和黄酮含量会逐步提高:(2)金线莲组培苗经基质组合泥炭土:蛭石:松树皮=7:2:1栽培的综合效果最好,可显着提高其产量和品质,鲜干重最高可增加1倍,多糖含量最高可达23%,总黄酮含量较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基质组合泥炭土:细沙=4:1的增产效果最好,鲜干重最高可增加2倍,但药效成分相对较低,可通过适当延长栽培时间解决有效成分较低的问题;(3)SA对提高金线莲产量和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常温培养的两种金线莲以高浓度3 mmol/LSA处理的效果最好,而高温胁迫下则以低浓度1mmol/LSA处理的效果最好,高浓度SA均能提高常温和高温培养下的金线莲多糖含量,低浓度SA对总黄酮的促进效果相对较好,中高浓度SA可通过提高PAL酶活性提高总黄酮含量。

杨成行,李晓婷,袁建振,马清[7](2018)在《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作为名贵中草药和草本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本文从外植体和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愈伤及芽的诱导、增殖培养以及重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金线莲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金线莲组织培养中多以种子、具节茎段、茎尖、茎片和叶片作为外植体。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主要包括3条途径:一是原球茎途径,激素和基因型是影响其的关键因素;二是带节茎段诱导丛生芽,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配合使用对其有促进作用;三是愈伤组织分化途径,以茎片和茎段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能分化出大量不定芽,6-BA在此途径中起关键性作用。此外,光照条件及天然有机物也是影响金线莲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为金线莲的组培快繁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金线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董贝,袁园园,卢绪鹏,王建东[8](2018)在《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线莲是我国珍贵中药材,人工繁育主要通过组织培养方式。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综述了金线莲组织培养的几个关键途径的研究现状,对未来金线莲组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旨在为金线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江爱明,周向宇[9](2017)在《金线莲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金线莲快速繁殖体系,以金线莲茎段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组培苗生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素: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腋芽诱导培养基MS+6-BA 3.0mg/L+NAA 1.0mg/L为最佳;丛芽增殖培养基MS+6-BA3.0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NAA1.0mg/L为最佳.

唐齐[10](2017)在《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福建金线莲为材料,对金线莲菌根菌和茎腐病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菌根菌与金线莲共生体系的显微观察、菌根菌对金线莲抗病性和生长的影响以及金线莲组织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出7种菌根菌,皆为首次在金线莲中发现,通过形态学鉴定和DNA 比对,鉴定出它们分别是镰刀菌属(Fusarium concentricum)、柄孢壳菌(Podospora sp)、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commune)、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legans)、烟管菌属(Bjerkandera sp.PTY1)、硬孔菌属(Rigidoporus vinctus)、芽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pseudocladosporioides);(2)确定了金线莲茎腐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在回接实验中确定了最佳菌根菌与植株的共生体系为:在金线莲炼苗期,用20g/L葡萄糖水作为稀释液将镰刀菌属(Fusarium concentricum)菌液稀释3倍后,加到金线莲组培苗中共培养的培养体系;(4)显微观察表明Fusarium concentricum通过金线莲根部根毛区的表皮进入皮层细胞,形成的菌丝结定殖位置在金线莲根部的皮层细胞;(5)金线莲组培结果显示,促茎段芽增殖及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其它不变)+蔗糖2%+香蕉50g/L+琼脂0.9%+0.5mg/L 6-BA+0.5mg/L NAA+0.1mg/L GA3。以上结果不仅为菌根菌与金线莲共生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大棚和野外林下种植金线莲的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二、金线莲种子诱导成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线莲种子诱导成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线莲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线莲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 植物学特征
    1.2 生物学特性
2 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
    2.1 外植体选择
    2.2 外植体消毒
    2.3 无菌繁殖体系建立
    2.4 增殖、生根培养
    2.5培养条件
3 金线莲栽培技术
    3.1 大棚栽培技术
        3.1.1 大棚搭建
        3.1.2 栽培基质选择及配制
        3.1.3 炼苗移栽种植
        3.1.4 移栽后管理
        3.1.5 采收
    3.2 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
        3.2.1 建园规划
        3.2.2 栽培基质选择及配制
        3.2.3 种植与管理
        3.2.4 采收
4 展望
    4.1 研究重点
    4.2 发展方向

(2)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多样性及共生萌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多样性
    第二节 兰科植物种子真菌共生萌发的机制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参的资源分布及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研究
    第一节 手参资源的分布现状
    第二节 手参菌根真菌的区系组成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分离和筛选
    第一节 手参菌根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第二节 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筛选
    第三节 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特异性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条件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的形态学观察
    第二节 手参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自然条件下手参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3)金线莲愈伤组织诱导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种子萌发及原球茎的诱导
    1.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1.3 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培养基的优化
    1.4 生根壮苗培养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金钱莲种子萌发及原球茎诱导结果
    2.2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主要因素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结果
        2.2.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2.3 生根壮苗培养
4 讨论

(4)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线莲人工繁殖
2 金线莲组培外植体的选取
    2.1 茎段作外植体
    2.2 顶芽作外植体
3 外植体的消毒
4 培养基的选择
    4.1 基本培养基的选取
    4.2 诱导培养基的选取
    4.3 生根培养基的选取
5 问题及展望

(5)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福建野生兰科资源现状
        0.1.1 福建省自然概况
        0.1.2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0.1.3 福建野生兰的地理分布
    0.2 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0.2.1 兰科植物果实和种子形态的基本概况
        0.2.2 种子的快速繁殖研究
        0.2.2.1 共生性萌发
        0.2.2.2 非共生性萌发
        0.2.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兰科植物鉴定方面的应用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2 采集时间与地点
        1.1.3 采集方法
        1.1.4 观测方法
        1.1.4.1 果实形态观察
        1.1.4.2 种子形态观察
        1.1.5 种子科学计数
        1.1.6 种子生活力检测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果实形态学观察结果
        1.2.1.1 地生兰果实形态
        1.2.1.2 菌类寄生兰果实形态
        1.2.1.3 附生兰果实形态
        1.2.2.4 果实形态测量分析
        1.2.2 种子形态学研究结果
        1.2.2.1 地生兰种子形态
        1.2.2.2 菌类寄生兰种子形态
        1.2.2.3 附生兰种子形态
        1.2.2.4 种子形态测量分析
        1.2.3 种子数、生活力和有胚率
        1.2.4 Ca(ClO)_2 处理时间对种子生活力测定影响
    1.3 讨论与小结
        1.3.1 果实形态
        1.3.2 种子形态
        1.3.3 种子数、生活力与有胚率
第二章 广东石斛与金线兰种子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1 广东石斛种子的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方法
        2.1.2.1 无菌萌发培养
        2.1.2.2 种子苗培养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广东石斛种子的萌发过程
        2.1.3.2 预处理和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1.3.3 种子苗培养
    2.2 金线兰种子的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方法
        2.2.2.1 无菌萌发培养
        2.2.2.2 种子苗培养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金线兰种子的萌发过程
        2.2.3.2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3 金线兰种子苗培养
    2.3 讨论与小结
        2.3.1 种子的萌发
        2.3.2 种子苗的培养
第三章 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方法
        3.1.2.1 总DNA提取
        3.1.2.2 DNA质量检测与浓度检测
        3.1.2.3 PCR扩增目的基因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DNA的提取检测
        3.2.2 PCR产物检测
        3.2.3 克隆产物检测
        3.2.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金线莲高效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线莲生物学特性
        1.1.1 金线莲分布与形态研究
        1.1.2 金线莲生长特点
        1.1.3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
        1.1.4 金线莲的药用价值
        1.1.5 金线莲的质量标准
    1.2 金线莲的品种及其特点
    1.3 金线莲的人工栽培技术
        1.3.1 金线莲组织培养
        1.3.2 金线莲的大棚栽培技术
    1.4 外源SA对金线莲生长影响的研究
        1.4.1 SA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4.2 SA缓解过氧化伤害的作用机制
        1.4.3 SA对金线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1.5 金线莲生产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
第二章 金线莲大棚栽培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棚栽培对不同品种金线莲组培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2 大棚栽培对不同品种金线莲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金线莲组培苗大棚栽培后叶绿素成分含量的变化
        2.2.4 金线莲组培苗大棚栽培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大棚栽培对金线莲产量的影响
        2.3.2 大棚栽培对金线莲有效成分的影响
第三章 基质配方对金线莲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基质配方对金线莲生长发育和单株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基质配方对叶片相关指标的变化
        3.2.3 金线莲组培苗基质栽培3个月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基质对金线莲产量的影响
        3.3.2 基质对金线莲有效成分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浓度SA对金线莲成苗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SA对金线莲生长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SA对金线莲有效成分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SA对金线莲抗氧化物酶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SA对叶绿素成分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SA对金线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3.2 SA对金线莲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7)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的培养
    1.1 外植体的选择
    1.2 消毒处理
    1.3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2 金线莲组织培养体系
    2.1 原球茎分化成芽
    2.2 带节茎段诱导丛生芽
    2.3 通过愈伤组织分化成芽
    2.4 金线莲生根
3 影响金线莲组织培养的其他重要因素
    3.1 光照条件的影响
    3.2 天然有机物的应用
4 小结

(8)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植体脱分化途径
    1.1 外植体的选择
    1.2 愈伤组织分化成芽苗
2 外植体芽诱导途径
3 植物原球茎诱导途径
    3.1 原球茎的诱导
    3.2 原球茎的增殖与分化
        3.2.1 金线莲原球茎的分化
        3.2.2 金线莲原球茎的增殖
4 芽苗的继代培养
5 壮苗与生根
6 金线莲一步成苗研究进展
7 展望

(9)金线莲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腋芽的诱导
        1.3.2 丛生芽的增殖
        1.3.3 金线莲组培苗不定根的诱导
        1.3.4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6-BA、NAA的组合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6-BA、NAA的组合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NAA、IBA的组合对根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10)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
    2. 金线莲的药理研究
        2.1 镇痛
        2.2 保肝护肝
        2.3 抗氧化
        2.4 抗癌
        2.5 降血糖
        2.6 降血压
        2.7 抑菌消炎
        2.8 临床应用
    3. 金线莲的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3.1 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3.2 与真菌共生研究现状
        3.3 人工野外种植技术研究现状
    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用品
        1.3 培养基配制
        1.4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2.1 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
        2.2 金线莲菌根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2.3 rDNA-ITS区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调查结果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监测
        2.3 rDNA-ITS区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根菌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根菌与金线莲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2.2 不同稀释液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2.3 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接菌对金线莲苗生长的影响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金线莲与菌根菌共生的显微观察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植物生长物质与有机复合物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有机复合物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金线莲种子诱导成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线莲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苏菲,黄作喜.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4)
  • [2]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种子的真菌共生萌发研究[D]. 高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金线莲愈伤组织诱导分化[J]. 林丛发,蒋元斌,郭慧慧,李志刚,林旭.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1)
  • [4]金线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李荣峰,粟杨盛.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3)
  • [5]福建72种野生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罗氏石斛的分子鉴定[D]. 陈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金线莲高效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张丽萍. 浙江大学, 2019(06)
  • [7]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杨成行,李晓婷,袁建振,马清. 草业科学, 2018(05)
  • [8]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董贝,袁园园,卢绪鹏,王建东. 陕西农业科学, 2018(03)
  • [9]金线莲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江爱明,周向宇.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10]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D]. 唐齐.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金线莲论文 兰科植物论文 组织培养技术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种子萌发论文

上一篇: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五四爱情文学中知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