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闫飞龙[2](2009)在《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文中指出今天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大学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社会职能,其核心在于课程。本科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在于它是连接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为本科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基础。在我国,本科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产生了高校本科课程到底是应该重学术还是重职业,或者是二者并重,如何正确处理专业课程与素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本研究带着这种问题意识,按着从历史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文献分析、思辨与实证等研究方法,透视本科课程现象,探讨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首先,从课程基本概念入手,在探讨课程相关概念的同时揭示了不同概念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在考察科学化、人文化、实用性、批判性和后现代主义等几种经典课程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课程研究应该以责任为理念,重视满足社会与个人两种基本需求,强调个性化、弹性化、地方化、国际化,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大学课程形成、中日本科课程模式演变的历史。发现大学课程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轨迹,一条是职业性的,一条是学术性的,另一条是素质性的。建国以来我国本科课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系科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发展阶段。二战后日本本科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相分离的“二·二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式、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本科课程模式以及学士课程教育等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引起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第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厦门大学与广岛大学的本科课程现状。进一步了解了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属于“模块式”本科课程模式,广岛大学属于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一贯式”本科课程模式。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所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极其相似,可是,在“通识教育模块”与“教养教育课程”等“非专业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科目的数量与综合化程度,还是修读方式的灵活性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最后,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并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开发,要通过透视本科课程现象,挖掘其根本性的东西,从理论层面上去解决本科课程现实问题。本科课程构成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配置课程内容到课程效果评价,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有其具体要求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它的合理化程度还取决于课程模式的选择与开发。把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作为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本科课程开发的可能性、阶段性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和由谁来开发等基本理论。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21世纪学士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本科课程开发提供方向和理念,从而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俞汝勤[3](2008)在《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文中提出
但德忠,姚玉玲,蒋雯菁[4](2008)在《环境样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环境样品分析"的第9篇综述。它全面评述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国环境样品分析方面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生物样品、城市污泥、垃圾堆肥和垃圾渗滤液分析等。引用参考文献990篇。
李旭锋[5](2007)在《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叶成[6](2006)在《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文中指出一、引言(一)化学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谈论科学的发展时指出,"这将是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那么究竟"化学还有什么用呢?"。诚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WKroto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述,"正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
晏全,晏立豪[7](2006)在《分析化学的绿色化》文中提出分析化学的绿色化是把绿色化学的原理使用在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的设计方面,旨在减轻分析化学对环境的影响.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绿色分析化学技术将是今后分析化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文中介绍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研究现状,分析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分析化学的特点及其方法的发展.
陈焕文,金钦汉[8](2003)在《2003年匹兹堡会议简介》文中研究说明简要地介绍了 2 0 0 3年 3月 9日至 1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的第 5 4届匹兹堡会议分析化学和应用光谱学学术报告会和展览会的大会概况、展出的新式仪器、学术报告会所反映的分析化学和分析仪器方面的主要发展动向。指出生物医学是当前分析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在保护公共安全和反恐斗争中分析化学将可发挥重要作用 ;分析仪器的微型化是一个不会逆转的重要趋势。
庞叔薇,徐晓白[9](2002)在《环境分析化学发展趋向》文中认为介绍了环境分析化学的内涵、现状和发展趋向
张秉孝[10](2001)在《现代分析化学与发展动向》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提出 |
| 二、先行研究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课程的概念、研究范式与大学课程形成 |
| 第一节 课程的相关概念及分析 |
| 一、课程相关概念及分析 |
| 二、大学课程的相关概念及分析 |
| 三、几个大学课程相关的概念 |
| 第二节 课程研究的范式 |
| 一、课程研究 |
| 二、课程研究范式 |
| 三、课程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
| 第三节 大学课程形成的历史考察 |
| 一、古代大学课程的形成 |
| 二、中世纪大学诞生及其课程 |
| 三、近代大学课程的发展 |
| 第二章 建国后我国大学本科课程模式的演变 |
| 第一节 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形成与巩固 |
| 一、以系科为主的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 |
| 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的形成 |
| 三、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调整与巩固 |
| 第二节 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
|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
| 二、专业课程改革 |
| 第三节 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 一、我国高等学校多元化本科课程模式形成的背景 |
| 二、我国高等学校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形成的条件 |
| 三、我国高等学校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形成与探索 |
| 第三章 二战后日本大学本科课程模式的演变 |
| 第一节 “二·二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式 |
| 一、一般教育的导入与制度化形成 |
| 二、一般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本科课程多样化动向 |
| 第二节 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相融合 |
| 一、一般教育问题 |
| 二、教养教育课程改革及本科课程配置 |
| 三、大纲化后广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 |
| 四、本科课程教养教育化的探索 |
| 第三节 今后改革动向—学士课程教育 |
| 一、“学士课程教育”提出的背景 |
| 二、“学士课程教育”的理念与目的 |
| 三、“学士课程教育”改革的方案 |
| 第四章 影响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主要因素分析 |
| 第一节 影响中国大学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主要因素 |
| 一、以系科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
| 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
| 三、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
| 第二节 影响日本大学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主要因素 |
| 一、“二·二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 二、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课程模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 三、本科课程改革向学士课程教育转换的主要影响因素 |
| 第三节 影响中日两国本科课程模式变革因素的比较分析 |
| 一、社会形态的变迁 |
|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
| 三、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 |
| 四、国际或特定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 |
| 五、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
| 六、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
| 七、高等学校职能内涵的发展 |
| 八、高校自身战略的转型 |
| 第五章 机构层面的本科课程现状考察与比较 |
| 第一节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考察 |
| 一、厦门大学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 |
| 二、厦门大学院、系与专业设置 |
| 三、厦门大学的本科课程模式 |
| 四、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及其实施状况考察 |
| 第二节 广岛大学本科课程的现状考察 |
| 一、广岛大学的办学精神与教育理念 |
| 二、广岛大学的组织结构与院、系设置 |
| 三、广岛大学的本科课程模式 |
| 四、广岛大学本科课程特点 |
| 第三节 两所大学本科课程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 一、办学精神、本科教育思想与理念的比较与分析 |
| 二、教育教学研究组织的比较与分析 |
| 三、本科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
| 四、学分分配与计算方法 |
| 五、两所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
| 第六章 大学本科课程构成及其理论探讨 |
| 第一节 大学本科课程目标 |
| 一、课程目标的三种界说 |
| 二、确定本科课程目标的依据 |
| 三、确定本科课程目标的方法、原则与基本步骤 |
| 四、探讨当今本科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
| 第二节 大学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配置 |
| 一、本科课程内容及其取向 |
| 二、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 |
| 三、本科课程内容的配置 |
| 第三节 本科课程评价 |
|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
| 二、本科课程评价的模式 |
| 三、本科课程评价的功能 |
| 四、本科课程评价的主体 |
| 五、本科课程评价的对象 |
| 六、本科课程评价存在的几个问题 |
| 第七章 大学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 |
| 第一节 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 一、本科课程开发理论基础之一:哲学 |
| 二、本科课程开发理论基础之二:教育社会学 |
| 三、本科课程开发理论基础之三:心理学 |
| 第二节 对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 |
| 一、大学本科课程开发的可能性探讨 |
| 二、大学本科课程开发的阶段性选择 |
| 三、大学本科课程多样化发展趋势 |
| 四、大学本科课程由谁来开发 |
| 第三节 本科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模式 |
| 一、本科课程开发原则的探讨 |
| 二、21世纪学士素质 |
| 三、本科课程开发的思路与模式 |
| 结语 |
| 一、如何正确理解课程 |
| 二、一种新的本科课程研究范式 |
| 三、一个考察本科课程发展历史的新视角 |
| 四、透视课程现象、探索本科课程构成理论 |
| 五、探讨本科课程开发理论、创建开发模式 |
| 六、本科课程改革与展望 |
| 附录 |
| 附录一: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系本科课程设置情况 |
| 附录二: 厦门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本科课程设置情况 |
| 附录三: 广岛大学工学部的教育目的、目标及教养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
| 附录四: 广岛大学工学部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1 关于分析化学的基础学科定位 |
| 2 国际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动向 |
| 2.1 分析化学基本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 |
| 2.2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动向 |
| (1)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
| (2) 分析化学教学需要重大的变革改进。 |
| (3) 瑞士化学会提出改进分析化学教育关系到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
| (4) “中国制造”玩具含有GHB成为美国AC期刊的今年首期重要新闻。 |
| (5) 英国皇家化学会倡导将分析化学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进行教授。 |
| (6) 比利时分析化学教师强调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
| (7) “水平”与“垂直”式教学、个体与分组学习。 |
| (8)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社会项目。 |
| (9)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案例研究及综合性实验。 |
| (10) 关于过程分析化学 (PAC) 。 |
| (11) 工业对继续教育的要求。 |
| 3 结语 |
| 1 概述 |
| 1.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 1.2 高灵敏度、 高选择性分析方法 |
| 1.3 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
| 1.4 形态分析 |
| 1.5 联用技术 |
| 1.6 应急监测 |
| 2 大气样品分析 |
| 2.1 环境空气 |
| 2.2 大气污染源 |
| 3 水样品分析 |
| 3.1 水样预处理 |
| 3.2 饮用水分析 |
| 3.3 地表水分析 |
| 3.4 地下水 |
| 3.5 海水 |
| 3.6 废水分析 |
| 4 土壤和沉积物分析 |
| 4.1 样品预处理 |
| 4.2 无机分析 |
| 4.3 有机分析 |
| 4.4 形态分析 |
| 5 生物样品分析 |
| 5.1 人体组织 |
| 5.2 动物组织分析 |
| 5.3 植物样品分析 |
| 6 城市污泥、 垃圾堆肥和垃圾渗滤液 |
| 6.1 城市污泥 |
| 6.2 垃圾堆肥和垃圾渗滤液 |
| 1 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
| 1.1 教材陈旧, 更新慢 |
| 1.2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
| 1.3 实验教学死板传统, 实验设备缺乏 |
| 1.4 教师素质水平不能适应教学要求 |
| 2 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 |
| 2.1 突出重点,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
| 2.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 2.3 多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独立实验和创新的能力 |
| 2.4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不断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
| 3 结 语 |
| 1 大会概况 |
| 2 展览会情况 |
| 3 学术报告情况 |
| 1 环境分析化学的内涵促进发展 |
| 2 环境分析化学及新技术应用发展动向 |
| 2.1 环境分析样品前处理 |
| (1) 固相萃取法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
|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 (3) 微波消化法 (microwave digestion, MWD) |
| (4) 液膜分离法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SLM) |
| (5) 固相微萃取法 (soil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
| 2.2 各种色谱技术的进展 |
| (1) 毛细管气相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
| (2) 高效液相色谱的广泛应用 |
| (3) 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的发展 |
| (4) 离子色谱 (IC) 的应用 |
| 2.3 联用技术 |
| 2.4 与生物学科的结合促进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 |
| (1) 优先监测污染物的筛选 |
| (2) 生物试验指导的分离分析 |
| (3) 免疫分析 |
| 2.5 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促进环境分析化学 |
| 2.6 环境分析化学中的质量问题 |
| (1) 分析方法的标准化 |
| (2) 标准 (参考) 物质 |
| 1 引言 |
| 3 分析化学的现状 |
| 1.光谱分析方面 |
| 2.电化学分析方面 |
| 3.色谱分析方面 |
| 4.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方面 |
| 5.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应用方面 |
| 4 分析化学的未来 |
| 1.各类仪器品种更加齐全 |
| 2.各种联用技术产生 |
| 3.从通用型向专用型转化 |
| 4.小型、高自动化产品不断涌现 |
| 5.新技术新原理的仪器层出不穷 |
| 6.计算机向着更高等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