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1](2018)在《宋仁宗朝余靖边事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靖是北宋仁宗朝一位特殊的政治人物,自天圣二年(1024)入仕,至治平元年(1064)病逝,四十年仕宦生涯与仁宗朝相始终。余靖先后参与并推进水洛城事件、宋夏和议及侬智高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的进程,对北宋仁宗朝政治影响深切。本文通过对余靖边事活动的研究,以探析余靖的为政理念及在边事活动中的作用,进而管窥仁宗朝政治运行与政务实施情况。首先,庆历年间,西北边防水洛城的修筑,引起了朝堂巨大的争论。其中,余靖曾数次上书议论此事。在水洛城修与罢修的问题上,余靖支持修建水洛城;在水洛城事件的人事处理问题上,余靖由原来较为公平的态度逐渐偏向刘沪而批判狄青。余靖态度的转化与复杂的政治背景及个人因素密切相关。余靖的数次上书在水洛城廷议中产生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仁宗对水洛城事件的最终处理。其次,庆历四年(1044),宋夏正式议和,签订了“庆历和议”,结束了约六年之久的宋夏战争。余靖在宋夏议和中提出的诸多建议,为朝廷解决宋夏间的矛盾提供了恰当的策略,是重要的参考意见。同时,余靖于庆历三年、四年、五年间三次出使契丹,以灵活的外交手段,斡旋于契丹与西夏之间,缓和了宋辽矛盾,促进了宋辽间的交流,对北宋边境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余靖三次使辽虽具体目标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缓和宋辽间的矛盾,维护宋朝的利益。再次,皇佑四年(1052),侬智高举兵反宋攻占邕州,边疆告急,时值父忧的余靖再次被宋廷委以重任,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余靖赴任后整顿军队,加筑城墙,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政策,与负责平叛的军事将领狄青同心协力,最终平定侬智高之乱,维护了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余靖作为平定侬智高叛乱的主要参与者,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才干和宽广的胸襟。通过对侬智高事件过程及最终结果的探析,亦可管窥宋廷对交趾迁就、妥协的外交思想及政策。最后,皇佑五年(1053),余靖在平定侬智高叛乱后,迁尚书工部侍郎,继续留任桂州。余靖对岭南地区的治理做出了诸多的调整,稳定了岭南的社会治安,促进了岭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综上所述,余靖影响了水洛城事件的最终结果,促成了宋夏和议的顺利达成,辅助狄青平定了侬智高叛乱,稳定了边疆的局势,促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处理边疆事务的高超才干和“清廉、爱民”的为政理念。分析余靖在一系边事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深入探析仁宗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
谢杨平[2](2014)在《余靖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靖是北宋一位内涵丰富、学养很高的文化名人。近二三十年以来,学界对他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余靖生平事迹研究、余靖思想研究、余靖撰述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余靖其人和其撰述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有助于余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王琳[3](2010)在《余靖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自建朝开始便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应对这些边患、内政事务过程中,宋朝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仁宗朝的余靖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仕宦生涯几乎与仁宗朝相始终,尤其是在庆历和皇佑年间,他对于国家处理边疆事务所上奏的谏言,以及在安抚盗贼、平定叛乱中所做的实践,可以说是有谋有失,值得深入探讨。初入仕途的余靖在地方任官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从政经验,这为他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余靖在京任职期间,宋朝外有与西夏、契丹之间的边境之争,内有不断残害民众的盗贼作乱。针对这些事件,余靖从国家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夷制夷、掌握主动的治边方案,并三次出使契丹,以和平外交的方式解决了边疆争端。他还提出了削减赋役、安定民心的安民政策。此外,针对朝廷任用官员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余靖主张朝廷应当有忧患意识,提出了蓄积贤能、任用专才的建议。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余靖离京任地方官之后,参与了平定侬智高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他提出的策略延续了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处事方式,并最终协助狄青平息了侬智高事件,使宋朝南部边疆重获安宁。余靖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典型的仁政思想,在他的思想中,安民、礼、仁贯穿始终,这也使得余靖的思想渗透着浓郁的文人色彩和人文情怀。余靖的思想中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风貌,又透露出重文轻武的特点;既有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也有超然淡定的处世之观。
王镝非[4](2000)在《简论余靖的哲学思想》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阐述北宋中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依次论述余靖的“天”、“天人关系”、“神”的观念和认识论 ,对余靖哲学思想的复杂内容作了具体的分析 :既评析了余靖哲学观的主导思想 ,也肯定其哲学思想某些积极的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一)余靖生平、功绩研究 |
| (二)余靖思想研究 |
| (三)余靖着作、诗歌研究 |
| 三、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余靖与水洛城事件的处理 |
| 一、水洛城事件的由来 |
| (一)水洛城修建的背景 |
| (二)修城矛盾的产生与发展 |
| 二、余靖在水洛城事件中的作用 |
| (一)余靖数论水洛城事件 |
| (二)余靖与水洛城事件的再发展 |
| (三)余靖对水洛城事件结果的影响 |
| 三、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余靖对宋夏、宋辽关系的影响 |
| 一、余靖与宋夏议和 |
| (一)宋夏议和的背景 |
| (二)余靖对宋夏议和的影响 |
| 二、余靖与宋辽关系 |
| (一)宋、辽、西夏间关系的转变 |
| (二)余靖三次使辽的目的 |
| 三、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余靖与侬智高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
| 一、侬智高事件的背景 |
| (一)侬智高势力的崛起 |
| (二)宋与交趾的关系 |
| (三)宋拒绝侬智高的内属 |
| 二、余靖在侬智高事件中的作用 |
| (一)余靖参与平定侬智高叛乱 |
| (二)余靖对侬智高事件的影响 |
| (三)侬智高事件的结果及评价 |
| 三、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余靖对岭南的治理 |
| 一、岭南发展概况 |
| (一)自然条件的限制 |
| (二)岭南发展的困境 |
| 二、余靖对岭南稳定的贡献 |
| (一)和平解决与交趾间的冲突 |
| (二)整顿吏治、为民谋福 |
| 三、余靖对岭南发展的贡献 |
| (一)恢复农业生产 |
| (二)支持海外贸易 |
| (三)整顿采矿、加强管理 |
| 四、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一、古籍文献(按出版时间排序) |
| 二、今人着作(按出版时间排序) |
| (一)专着 |
| (二)今人论述 |
| 致谢 |
| 一、生平事迹研究 |
| (一) 生平事迹 |
| (二) 历史功绩 |
| 二、余靖思想研究 |
| 三、余靖撰述研究 |
| (一) 文本整理、考证 |
| (二) 撰述中的诗文研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 选题缘由 |
| 二 余靖研究学术史回顾 |
| 三 余靖思想研究现状 |
| 四 课题研究方法、范围及存在的困难 |
| 第一章 余靖的仕宦生涯 |
| 第一节 余靖生平简况 |
| 第二节 余靖初入仕 |
| 第三节 余靖入京任职 |
| 第二章 余靖的政治思想 |
| 第一节 余靖的治边思想 |
| 一 庆历时期的边疆危机与余靖的应对理念 |
| 二 余靖三使契丹及其治边思想 |
| 第二节 余靖的安民思想 |
| 一 庆历时期的盗贼之患与余靖的建言献策 |
| 二 余靖的安民思想 |
| 第三节 余靖的选官任人思想 |
| 一 余靖对朝廷用人不当的几次谏言 |
| 二 余靖用人思想中的两面性及其忧患意识 |
| 第三章 余靖政治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
| 第一节 南部疆域问题与侬智高事件 |
| 第二节 余靖处理侬智高事件的谋略与得失 |
| 第四章 余靖政治思想评析 |
| 参考文献 |
| 一 古代文献 |
| 二 今人着作 |
| 三 论文 |
| 感谢词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一、余靖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
| 二、余靖的“天”的观念 |
| 三、余靖的“天与人”关系的观念 |
| 四、余靖的“神”的观念 |
| 五、余靖的认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