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梓晴[1](2021)在《右旋龙脑资源植物良种选育及组培快繁研究》文中认为右旋龙脑又称为天然冰片,是一种在我国应用已久、十分名贵的中药材。随着右旋龙脑功效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右旋龙脑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不仅作为药物成分被应用于医学治疗中,还作为药妆成分,应用于化妆品以及香水中。但是由于合成右旋龙脑常混有异龙脑等有毒有害成分,制药和食品工业中更倾向于采用天然右旋龙脑,而我国境内能够提取右旋龙脑的植物包括龙脑型油樟、龙脑樟及梅片树。因此本研究以右旋龙脑资源植物及其近缘种为研究对象,从分子标记、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叶片形态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实现良种快速繁殖,本研究还优化了梅片树芽诱导及芽增殖的条件。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如下:通过ISSR分子标记确定11条合适的引物及ISSR-PCR体系。采用Quantity one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条带进行分析。ISSR体系扩增总条带和多态性条带分别为107和105条,多态性比率98.13%。种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515,种内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749。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6个样本分为7类,能有效区分梅片树和阴香。而采用SSR分子标记,筛选了7对引物,确立了合适的SSR-PCR体系。PCR产物通过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用银染法获得条带信息,采用gel pro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银染法SSR体系扩增总条带115条,多态性条带114条,多态性比率高于ISSR体系,为99.13%。通过聚类分析,24个样本被分为四类。种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392,种内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743。将4对SSR引物扩增出的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得到26个出峰位点,其中特异性位点26个,多态性100%。经聚类分析,发现毛细管电泳处理的结果能将24个样本根据成分分为四类,分别为富含肉桂醛的肉桂、富含桉叶油醇的桉樟、富含蒿酮的香樟以及以右旋龙脑为优势成分的龙脑樟、梅片树和阴香。因此SSR-PCR产物更适合采用毛细管电泳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ISSR分析与叶片形态分析结果具有更显着的正相关性,而SSR分析与GC分析结果相关性更强。同时,ISSR与SSR和GC-MS分析结果都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在进行分类时这种关联性能够用于对植株亲缘关系的判别。以上结果说明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对右旋龙脑资源植物进行筛选具有可行性。通过对用于芽诱导的梅片树外植体取样部位、外植体形态以及培养基中抗菌剂浓度和激素种类进行探究。探究结果表明腋芽比顶芽更适合作为外植体,而外植体形态对芽诱导有一定的影响。同时,2.5ml/L的抗菌剂浓度以及细胞分裂素6-BA更适合应用于梅片树芽诱导中,而IBA更适用于芽诱导后丛芽的生长中。实验还探究了生长素NAA对壮苗和壮苗对芽增殖的影响以及培养基中6-BA浓度对芽增殖的影响。探究发现0.02mg/L的NAA能有效促进丛芽伸长,且经过壮苗的丛芽长势更好。当6-BA浓度为3.5mg/L时芽增殖系数最高为1.19。该研究对于梅片树组织培养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梅片树组培快繁体系,为后续优良品种培育提供了实验基础。
宋伟光[2](2020)在《棉籽蛋白抗菌肽分离鉴定、构效关系研究以及中试规模制备》文中提出我国每年产出300多万吨的脱脂棉籽蛋白粉,其蛋白质含量达到50%以上。棉籽蛋白富含精氨酸等碱性氨基酸,具有开发抗菌肽的潜力。随着饲料“禁抗”力度的不断加强,开发安全、绿色和高效的抗生素替代物对于饲料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论文以脱脂棉籽蛋白粉为原料,通过酶水解和离子交换分离制备具有抑菌活性的水解产物;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出抗菌肽;进一步研究了抗菌机理和肽结构-抑菌活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了抗菌肽中试生产线,进行较大规模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考察了不同商业蛋白酶对脱脂棉籽蛋白粉的酶解效果,发现碱性蛋白酶在合理的酶添加量及水解时间内具有最大水解度。离心后的脱脂棉籽蛋白粉水解液未显示出抑菌性,但是经过阳离子交换分离得到的组分F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都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最强。氨基酸成分分析表明,组分F2的碱性氨基酸含量与分离前相比增加了18.3%,其中精氨酸含量增加了11.7%。考察了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分F2的抑菌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但是0.05%至5.00%浓度的Ca2+导致其抑菌活性下降40%。溶血实验表明,组分F2浓度从2.0 mg/mL增加至64.0 mg/mL时都未出现溶血现象。其次,利用逐步分离纯化方法,依次得到活性较高的组分F3、组分F3-3和组分F3-3-C,通过LC-MS(液相质谱联用)从抑菌活性最强的F3-3-C中鉴定出3种肽,其中肽段His-His-Arg-Arg-Phe-Ser-Leu-Tyr的IC50值最低,为0.26 mg/mL。利用精氨酸与苯甲醛的特征反应,结合阳离子交换树脂108L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4个组分,其中组分P5-3表现出最高的的抑制率,达62.3%;利用MALDI-TOF-MS/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从组分P5-3鉴定出7种肽,其中肽段Lys-Asp-Phe-Gly-Arg-Arg具有最低的IC50值,为0.62 mg/m L。随后,研究了抗菌肽与大肠杆菌细胞膜的作用机理。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抗菌肽与大肠杆菌作用20 min后,20.6%的大肠杆菌细胞被碘化丙啶侵染,作用120 min后82.5%的细胞被侵染,而对照组被碘化丙啶(PI)侵染的细胞比例仅占5.8%。羧基荧光素(FAM)和碘化丙啶(PI)双荧光标记证明了结合位点位于细胞膜。同时从微观形态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抗菌肽破坏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胞质液泄漏,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利用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发现抗菌肽通过氢键和盐桥与外膜蛋白(OmpF)的氨基酸残基相连,此外凝胶阻滞实验表明抗菌肽能够与细胞组DNA相结合,导致DNA迁移速率降低。进一步研究了棉籽蛋白抗菌肽的活性与肽结构参数的关系。发现肽段的IC50值随肽段理论等电点和净正电荷数目的升高而降低,当理论等电点从pH 9.88增加至pH 12.88时,IC50值从2.3 mg/mL降低至0.5 mg/mL;当净正电荷数目从2增加到5时,其抑菌活性增加4.8倍。碱性氨基酸残基在肽段中的位置对抑菌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结构特征参数中,碱性氨基酸残基数目占比(x1)对IC50值的直接作用最大,净正电荷数目(x2)次之,肽段长度(x3)直接作用最小,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92-0.106x1-0.799x2-0.019x3。最后,设计并建立了一条每批处理100.0 kg原料的棉籽蛋白抗菌肽中试生产线,包括酶水解、离心分离、蒸发浓缩、离子交换以及喷雾干燥等单元。产品酸溶蛋白含量≥90%,分子量小于1000 Da的肽段含量≥90%,抑菌活性IC50值为3.0 mg/mL,铅含量≤5.0 mg/kg,砷含量≤2.0 mg/kg,霉菌总数≤1000 CFU/g的中试产品成功的应用到蛋鸡喂养当中用于替代饲料中的抗生素。
刘帅珍[3](2020)在《新型抗菌剂QTA的合成及其医用抗菌TPU材料制备》文中认为本文采用1,6-二溴己烷分别与N,N-二甲基正辛胺、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反应,制备两种种不同链长的季铵盐抗菌剂(C8,C12);将C8,C12两种季铵盐分别与单宁酸接枝,得到两种季铵化单宁酸抗菌剂(QTA8,QTA12);选用有机抗菌剂醋酸洗必泰、三氯生,抗生素利福平、盐酸米诺环素,将上述抗菌剂通过挤出机与TPU共混,对TPU进行抗菌改性。对改性后的TPU材料进行抗菌性能、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等研究。结果如下:醋酸洗必泰添加量为0.4%时,TPU对S.aureus具有明显的抗菌性;三氯生添加量为0.2%时,对S.aureus具有抗菌性;利福平、盐酸米诺环素添加量为0.3%时,对S.aureusd额抗菌性达到了 100%。添加醋酸洗必泰的TPU,无抑菌圈产生,说明醋酸洗必泰无溶出;三氯生、盐酸米诺环素、利福平改性的TPU,产生抑菌圈,表明有溶出。添加醋酸洗必泰、三氯生、利福平、盐酸米诺环素的TPU,拉升强度略有下降,断裂伸长率基本不变。C8的浓度在0.0635mg/cm2时,对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到80%,浓度为0.5 mg/cm2时,对E.coli的抑菌率下降到80%左右;QTA8在0.0635mg/cm2时,对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到60%左右,在浓度为2 mg/cm2时,对E.coli的抑菌率下降到70%;C12的浓度在0.05mg/cm2时,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率仍保持在90%左右;QTA12在0.05mg/cm2时,对S.aureus的抑菌率下降到60%,在浓度为0.15 mg/cm2时,对E.coli的抑菌率下降到60%。C12的抗菌性优于C8,QTA12的抗菌性优于QTA8。C8,C12的添加量分别为1%时,TPU对S.aureus和E.coli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性;QTA8添加量为3%时,对S.aureus和E.coli有明显的抗菌性;QTA12添加量为1%时,对S.aureus有明显的抗菌性,添加量为2%时,对E.coli有明显的抗菌性。浸泡15天后的TPU材料与未浸泡前的抗菌性保持一致,表明材料中抗菌剂几乎没有溶出,可以达到长效抗菌目的。添加添加剂的TPU材料表面电位随着四种新型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C8、C12抗菌剂的TPU,随着C8,C12添加量的增加,具有细胞毒性与溶血性;添加QTA8、QTA12抗菌剂的TPU,无细胞毒性,无溶血性。采用添加量为4%的QTA12-TPU,进行体内模拟抗菌循环与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在流动状态下材料能够达到48小时长效抗菌;在动物体内也同样具有明显的抗菌性,可以有效避免引发炎症。
宋超[4](2020)在《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农药被广泛使用于农产品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水产品生产方面很少使用农药,但通过面源径流、本底残留等途径,农药也会进入水产养殖环境,在水产品中产生残留,并通过膳食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为保障我国居民膳食安全,将农药纳入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例行监测计划势在必行。然而,国家在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时需要形成一个风险优先次序的等级来指导和优化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需要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化问题。本论文以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为例,依据农药进入其养殖环境的途径,识别在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残留的农药种类,通过膳食风险排序模型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弄清楚不同养殖模式或环节下农药对中华绒鳌蟹膳食安全和生存安全的影响程度,为中华绒鳌蟹质量安全的农药精准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有机氯类农药在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广泛残留。从主产区江苏采集70个样本(含有2100个中华绒鳌蟹个体,雌雄各半),分析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中常见的23种有机氯类农药,结果表明,有98.57%(70个中的69个)个样本检测到总有机氯残留,其值范围为0.72-51.51μg·kg-1,其中DDTs和HCHs是总有机氯的两个最大的贡献者,检出值范围分别为0.14-30.89μg·kg-1和0.23-4.04μg·kg-1。p,p’-DDE对DDTs的贡献最高,平均占比为61.19%,表明有氧条件是DDT污染物老化和降解的因素。另外,在少数样本中检测到较高比例的DDTs,表明DDTs的来源既因本底存在,也有近阶段输入。而HCHs的溯源结果表明其近阶段很少或根本没有使用。就膳食风险而言,我国居民每天至少被允许有8只中华绒螯蟹个体的消费,这表明膳食风险较低。(2)在潜在残留农药的识别和确证方面,开发了一套有效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并应用于对全国池塘精养和稻田综合种养产出的中华绒鳌蟹中的潜在农药进行筛查。结果表明,因面源径流进入养殖环境,并在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残留的农药有涕灭威、生物苄呋菊酯、噻嗪酮、灭蝇胺、呋虫胺、异丙威、杀线威、二甲戊灵、抗蚜威、灭多威和敌百虫等11种。研究首先利用UHPLC-HRMS,在本地自建了一个中华绒鳌蟹养殖或者水产养殖中可能被带入的农药质谱数据库。通过对全国各地区养殖的中华绒鳌蟹进行非靶向分析发现,在已建库的198种常见农药中筛查出11种,并得到确证。其中杀虫剂建库种类81种,筛查出10种;除草剂建库种类59种,筛查出1种;抗菌剂58种,没有筛查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检出最频繁的农药类别,其检出率达到82.46%,其中以灭多威(59.65%)的检出频率最高。而农药的生物浓缩属性决定了其在中华绒鳌蟹中残留量大小,具备高生物浓缩效应的农药易在生物体内蓄积,而生物苄呋菊酯正是具有该类属性的农药类别,使其成为我国中华绒鳌蟹中被检出残留量最大的农药种类。农药在中华绒鳌蟹中的残留均为间接进入养殖环境引起,其膳食风险较低。(3)针对前期研究中的两大类农药,即有机氯类农药和非靶向筛查出的农药,建立了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残留的农药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危害识别与暴露途径迭加指示膳食风险的原理,构建了膳食风险排序的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在北方地区各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总得分范围是0至28,在南方地区各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总得分范围是3至36,南方地区地方比北方地区得分高1至7分。研究锁定有机氯中的DDT,如p,p’-DDD、o,p’-DDT和p,p’-DDT,以及非靶标筛查得到的生物苄呋菊酯是我国养殖中华绒鳌蟹中残留风险最大的农药种类。国家在进行中华绒鳌蟹质量安全监管时可优先关注这些种类,在实施农药减量政策时也可从这些种类最先入手,控制或去除这些种类农药的有效措施是清淤、截断面源径流等。(4)作为种植业广泛使用的农药,氯虫苯甲酰胺(CAP)通过面源径流或稻田综合种养等方式进入水产养殖环境,虽然在中华绒鳌蟹可食部位没有检出残留,但它在环境中的暴露可能引起水产动物急性或慢性毒性效应。本研究结合田间模拟和野外取样实验,考察了长江下游流域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CAP的行为和分布,并进一步量化了中华绒鳌蟹的存活风险和膳食风险。结果发现,通过喷雾方式施用的CAP有82.22%进入稻蟹综合种养系统,其余因挥发损失。当残留在水稻植株底部土壤的CAP(占71.95%)渗入稻田周边环沟时,使得环沟水体中CAP浓度会在1天时达到峰值(1.35μg·L-1),而环沟内底泥CAP浓度会在3天后达到稳定值(2.55μg·kg-1),该水平的环境暴露会对中华绒鳌蟹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长江下游的野外取样试验结果显示,虽然CAP被广泛使用于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但检出值在水体中均小于1μg·L-1,在土壤中均小于1μg·kg-1。所有采集的中华绒鳌蟹样品的可食部位很少有检出CAP的残留,表明残留膳食风险较低,也与非靶向筛查的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有效使用比例并减少总使用量的方式会使CAP在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变得安全有效。
王华娟[5](2020)在《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严重影响动物性食品原料安全。由于耐药性S.aureus具有广谱耐药性,很多传统抗生素不能对其引起的感染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开发不易引起耐药性的抗菌材料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开发纳米抗菌剂,截止到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纳米抗菌材料。然而,基于纳米材料设计的抗菌策略存在以下问题:很多纳米抗菌材料制备过程繁琐、产率低;纳米抗菌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使用有毒试剂,造成其生物相容性差,并对环境产生危害。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纳米材料为核心制备了生物相容性好、环境友好,且不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高效抗菌材料,随后对耐药性S.aureus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碳量子点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研究本部分制备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碳量子点(N-CQDs),研究了N-CQDs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通过生长曲线法、平板涂布法和活死染色法证明,N-CQDs对MRS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同时,耐药性实验表明,N-CQDs不易引起细菌耐药性产生。抗菌机理研究表明,带正电荷的N-CQDs产生氧化压力,损坏了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和生物被膜,干扰了细菌的正常代谢,进而导致细菌死亡。本研究为碳量子点在抗菌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的理论依据。2.功能性金纳米星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识别及抗菌研究基于金纳米星(Au NSs)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光吸收截面和优良的光热转换效率,以及万古霉素(Van)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识别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Au NSs@Van光热抗菌平台。通过SEM和TEM证明,Au NSs@Van对MRSA具有良好识别作用;通过平板涂布法和小鼠感染模型实验表明,Au NSs@Van在体外和体内对MRSA均表现出良好抗菌作用。抗菌机理研究表明,Au NSs@Van在近红外激光的作用下,破坏了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的死亡。此外,Au NSs@Van中的Van还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增强了Au NSs@Van的抗菌活性。但是,Van的抗菌效果比较微弱,Au NSs@Van仍以物理杀菌为主,因此降低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该抗菌平台的设计为靶向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3.酸触发的金纳米粒子的聚集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精准光热治疗研究基于细菌感染的微酸环境,本部分设计了一个具有酸触发的Pep-DA/Au智能抗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当Pep-DA/Au与MRSA在酸性环境中孵育后,Pep-DA/Au发生电荷翻转变成带正电荷的Pep-Au;带正电荷的Pep-Au与带负电荷的细菌表面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并聚集在细菌表面,达到金纳米颗粒(Au NPs)粒子间等离子共振的阈值,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原位产热致使细菌死亡。皮下脓肿模型实验证明,Pep-DA/Au在近红外光照射下,感染处的温度升高至足以杀死细菌的温度(>50℃),而健康组织的温度升高不明显(<45℃)。Pep-DA/Au光热治疗很好的避免了传统光热治疗(PTT)对健康组织的伤害;此外,不含抗生素的Pep-DA/Au不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本部分的研究内容为精准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
张忞灏[6](2020)在《雾化分散原位接枝制备抗菌过滤膜》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淡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清洁饮用水的需求促使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材料和工艺,以提升水处理效果。目前,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的技术主要有膜净化技术、生物絮凝技术、臭氧-活性炭净化技术等,其中膜分离技术因效率高、稳定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受到水中微生物污染而造成净化效果、水通量和机械性能下降,赋予过滤膜材料长效稳定的抗菌性能可以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目前制备抗菌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接枝、纳米负载和物理添加等,其中化学接枝具有稳定性好、无残留、无污染和分散均匀等优势和特点而受到重视。但是,通常的化学接枝技术存在过程工艺复杂、能耗水耗量大、设备维护成本高等技术工艺难题,限制或阻碍了产品发展和推广应用。本论文在课题组原有研究工作基础上,摒弃浸泡上药—烘干反应—反复洗涤—烘干等繁琐化工流程,探索雾化分散结合原位接枝工艺。通过工艺装备设计和研制、雾化分散工艺和接枝反应条件优化等研究,开展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抗菌方法研究,并开展接枝抗菌产物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论文的具体工作和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设计了基于雾化分散和原位聚合接枝工艺的纤维膜材料抗菌改性技术方案,并研制了全工艺实验装置。通过控制全工艺实验装置中的无油压缩器将前驱体溶液压缩成小于3.9μm的雾状颗粒,通过雾化通道雾化到样品台上方。通过调节雾化器出气口通气量拨片,实现雾化速率的调控,雾化量最高可达0.2 m L/min。样品台的一端连接着往复杆,由可以调节速度的往复电机控制,做匀速往复运动,保证雾化量的均匀可控。2.研究了有机硅季铵盐在纤维过滤膜材料表面原位接枝工艺和相关控制技术。考察了水解时间、前驱体溶液p H值等因素对抗菌前驱体溶液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调控机制。发现采用冰乙酸调节前驱体溶液的p H值以及不同的水解反应时间对前驱体溶液的水解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冰醋酸的加入可以加速硅氧烷的水解,产生大量的硅羟基,进而加速有机硅季铵盐与过滤膜纤维基底的接枝反应。优化出了最佳接枝率和抗菌效果的饮用水用过滤膜纤维,最佳改性制备工艺为:偶联剂与有机硅季铵盐抗菌剂配比为1:2,抗菌前驱体溶液p H为7,且水解时间为4 h,雾化量为0.050 g,热处理温度为120℃,热处理时间为60 min。3.研制了长效抗菌复合过滤膜材料,研究了过滤膜材料的抗菌性能、截留性能以及TOC含量等,结果表明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大于99%,截留性能大于94%且TOC的有机物释放量满足《GB/T 17219-1998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安全性评价标准》的要求。4.探讨了抗菌复合过滤膜材料在长时间水处理循环系统中的杀菌性能以及模拟自然使用条件,使其长时间浸渍于次氯酸钠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经本论文技术所制备的长效抗菌材料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50 h后,水接触角并被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接枝改性的结构并未发生明显破坏,体现出良好的长效稳定性;经循环菌水处理50次后,抗菌性能和截留性能依然高于95%,证明其具有良好的长效抗菌性。
魏梦霞[7](2020)在《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油樟是我国四川宜宾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现今对油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于在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油樟精油上,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具有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等弊端。对油樟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利用主要集于在精油主要成分1,8-桉叶素,关于油樟叶资源其它活性成分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关于油樟叶的绿色化学可持续综合利用方面。因此本文以油樟叶为原料,对油樟叶资源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工艺创新性提取,包括油樟叶精油和油樟叶原花色素的方法创新性提取,精油和原花色素活性成分的创新性应用,以及对油樟叶精油提取剩余物利用,建立了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综合利用工艺路线。提出了油樟精油新型提取方法,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制备方法(HSEMHD),根据酸水解和柱前衍生化分析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结合酶活力大小,确定了高固体系混合酶组成为0.25%果胶酶+0.65%纤维素酶+0.05%半纤维素酶+1.05%木聚糖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了 HSEMHD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体系高固含量为14%,茶皂素添加量为6 g/L,pH为5,酶解温度为323.15 K,酶解时间为6h,液料比为24.45 mL/g,微波辐照时间为27.41 min,微波辐照功率为540 W,该实验条件下,油樟精油得率为73.21±2.32 mg/g;对油樟精油GC-MS分析,发现HSEMHD提取油樟精油的主成成分1,8-桉叶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叶过程,水资源消耗量较少,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为新型壁材,以油樟精油为芯材,采用挤压法制备了两种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包括挤出机3 mm挤出孔径制备所得的缓释颗粒(3-SRP)和7mm孔径制备所得缓释颗粒(7-SRP)。分析了 3-SRP和7-SRP外观形态,表观密度、载药量、包封率、热稳定性等;随时间变化,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的油樟精油累积释放率变化过程符合Avrami’s方程;在低温条件下(277.15 K和293.15 K),缓释颗粒的精油释放过程为扩散-限制释放和一级动力学释放相结合的释放过程,在高温条件下(333.15 K)为一级动力学释放过程;将缓释颗粒应用于西红柿储藏过程,对西红柿的品质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果实硬度和果肉硬度,可溶性果胶含量和非可溶性果胶含量,果胶甲脂酶(PME)活性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发现缓释颗粒的加入有效的延缓了西红柿的品质下降趋势;经实验证明,缓释颗粒化油樟精油后,油樟精油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以天然高聚物杜仲胶为植物精油新型环保可降解壁材,制备所得精油缓释颗粒对精油具有较好的控释性,控释长效性,因此,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可广泛推广用作其它植物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壁材。通过氯化氢催化法和置换反应制备了绿色溶剂甘氨酸乙酯硝酸盐([GlyC2]NO3)离子液体,以新型绿色安全[GlyC2]NO3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同时提取了油樟叶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对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进行了 FTIR、DSC、1H-NMR分析;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方法简单,操作性强,产物的收率和纯度较高;以2%[GlyC2]NO3离子液体用作油樟叶原花色素提取溶剂,当液料比为20 mL/g,微波功率为540 W,辐照时间为30 min,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和高聚原花色素(PPC)总得率为11.37±0.44 mg/g,提取液分级、纯化后,分离PPC和OPC的回收率分别为59.98%和40.02%,平均聚合度分别为2.49和12.48;70%乙醇与2%[GlyC2]NO3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传质过程相似,因此[GlyC2]NO3离子液体有潜力作为乙醇的替代溶剂或助溶剂用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过程。以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制备纳米钯(PdNP)。确定了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的最佳方法:当OPC和Pd2+体积比为60:40,流速为1 mL/min,超声频率为45 kHz,功率为200 W,温度为333.15 K时,Pd2+转化量高达89.39%;制备所得PdNP结晶性良好,呈现不规则多面体形态,粒径为202.86±24.99 nm,纯度为80.94%;制备所得PdNP吸收和存储氢能力较强,对光催化降解染料甲基橙(MO)和次甲基蓝(MB)效果较好;以油樟叶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制备过程连续可控,还原条件温和,无需添加其它还原剂,纳米颗粒稳定性好,制备PdNP纯度较高,有机还原制备PdNP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良好,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分析油樟叶高聚原花色素(PPC)对染料的吸附行为。对影响PPC吸附的实验因素,以及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MG)初始浓度越高,温度越高,PPC对MG的单位平衡吸附量Qe越大;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FTIR分析表明MG吸附于PPC表面主要依靠静电力(1586 cm-1)和氢键(3390 cm-1)作用;油樟叶PPC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物吸附剂,该研究有效的拓展了油樟叶资源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领域。制备磁性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多孔微粒(Fe3O4@CLR),并讨论了其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染料的吸附行为。采用浸泡预处理结合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吸附剂Fe3O4@CL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Fe3O4@CLR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强大的磁场响应能力,较大孔隙率和比表面积;Fe3O4@CLR磁性粒子对MG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以N2-MG水溶液-Fe3O4@CLR磁性粒子为三相体系,采用气液固磁稳定流化床(MSFB)分析Fe3O4@CLR对染料的动态吸附行为,当MG上样浓度为500 mg/L,上样流速为8mL/min,Fe3O4@CLR磁性粒子的上样量为20 g,磁场强度为42.87 Oe,平衡时,Fe3O4@CLR对MG的吸附量可达201.07±10.05 mg/g;Fe3O4@CLR磁性微粒回收并重复使用多次后,仍对MG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磁性多孔结构吸附剂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它种类生物质酶解剩余物资源利用;吸附过程结合MSFB,在磁场中磁性吸附剂吸附后可实现较易分离,吸附剂可回收和再利用。本研究在油樟资源的应用领域率先强化了油樟叶资源的绿色化学应用,以化学过程和终端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实现了油樟叶中目标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及绿色化学应用,为油樟叶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及技术支撑。
丁从阳[8](2019)在《食品接触用包装纸中化学物质的迁移研究及安全评估》文中指出食品包装纸因为其具备环保,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包装行业中,食品包装纸往往要经过特殊处理以及添加一些功能性助剂以赋予其特殊的性能,同时纸包装材料还要经过印刷加工,这些过程中所添加的物质对消费者的安全存在潜在隐患。异噻唑啉酮(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以及一些金属盐化合物是食品包装纸中常用的抗菌剂,同时一些包装纸中矿物油(MOHs)的含量也比较多在人体内可蓄积导致肉芽肿形成,因此研究食品包装纸中这些物质的迁移及安全评估非常重要。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超声波萃取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的方法对17种淋膜纸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在5种样品含有5-氯-2-甲基-1-异噻唑啉-3-酮(CMI)、2-甲基-1-异噻唑啉-3-酮(MI)抗菌剂,浓度范围为397.61789.0μg/kg。AKTS-SML软件用于模拟CMI和MI从纸张通过聚乙烯涂层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Piringer模型用于预测纸和聚乙烯中CMI和MI的扩散。CMI或MI的累积估计每日摄入量(CEDI)低于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局(OFAS)要求的102.3μg/人.天和84μg/人.天,表明暴露风险可忽略不计。(2)探究了温度,时间和淋膜层厚度对淋膜纸杯中金属元素Al和Mg迁移的影响。在迁移条件为40℃/12 h时,8种样品中Al和Mg向3%乙酸溶液中迁移量分别为0.0770.212,0.0650.862 mg/kg,而在70℃/8 h时8种样品中Al和Mg向3%乙酸溶液中迁移量分别为0.0740.180,0.0642.209 mg/kg。使用迁移模拟软件AKTS-SML对8种淋膜纸杯样品进行迁移模拟,迁移条件为40℃/12 h,Al和Mg向3%乙酸的迁移模拟结果分别为0.0411.230,0.0239.642mg/kg;70℃/8 h下迁移模拟结果分别为0.0393.035,0.12617.650 mg/kg,软件模拟的迁移结果比实验值都要高。(3)探究了回收纸和涂蜡纸中矿物油(MOHs)向固体食品模拟物Tenax?中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暴露风险水平的评估。结果表明温度相比于时间对迁移量影响更大,当迁移温度超过涂蜡纸涂布石蜡熔点的时候,石蜡以熔融状态进入到固体食品模拟物中去。2种回收纸(迁移条件70℃/2 h和100℃/1 h)和12种涂蜡纸(迁移条件40℃/10 d和70℃/2 h)进行了相应的迁移实验。根据JECFA设定的矿物油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上述样品关于饱和烃矿物油(MOSH)部分的EDI都高于每日允许摄入量,迁移量也高于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推荐的标准,但都符合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BMEL)关于MOSH部分的最新标准。
张磊[9](2019)在《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基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黄曲霉毒素是天然存在的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而且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花生等粮食谷物,因此分析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水平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制黄曲霉毒素基体标准物质是保证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分析测试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对于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相关标准物质的缺乏以及国外制备技术的缺陷导致现有的标物难以满足应用需求。针对这一现状,创建一套新型的黄曲霉毒素基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机纯度标准物质,目前固体分装时原料浪费,移取不完全以及溶液分装难以长期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标准物质的应用。针对这些缺陷,本文尝试采用新型冻干制备技术实现纯度标准物质的定量分装,将纯品标准物质的分装改为在液态溶剂体系中冻干定量分装,在使用环节通过复溶实现完全移取。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基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以及不稳定纯度标准物质定量分装冻干制备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建立了一套新型的黄曲霉毒素B1基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选择以高油脂、高蛋白的花生作为基体,以黄曲霉菌接种的花生代替天然霉变的花生以保证基体内毒素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筛选的菌株编号为CGMCC No.3.4408,筛选的接种花生为济宁花生,筛选的高抗性花生为花育51,采取110℃,10分钟和120℃,20分钟的组合灭菌方式,γ射线辐照的剂量为2 kGy,刀式研磨机预研磨,液氮-超离心研磨作为粉碎方式,2%单甘脂作为乳化剂,0.02%的乙氧喹啉、山梨酸钾和多菌灵作为稳定剂,棕色玻璃瓶充氮外加铝箔袋抽真空作为包装方式,-20℃作为保存条件。该方法能有效改善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2.本文研究了 4种不稳定的农药(丙硫克百威、毒死蜱、甲基嘧啶磷、敌敌畏),建立和评估一种新型纯度标准物质定量分装冻干制备技术,甲基嘧啶磷和敌敌畏冻干复溶回收率分别为0和21.4%,丙硫克百威和毒素蜱的回收率达到101.5%和103.3%,其中丙硫克百威及毒死蜱两种农药的应用效果良好,冻干复溶回收完全。丙硫克百威和毒死蜱冻干复溶后样品瓶间均匀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均能较好的满足标准物质的量值准确度要求。通过40℃下加速稳定性实验,发现丙硫克百威溶液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在40℃下保存3天即出现变化,而冻干样品的稳定性良好;毒死蜱溶液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在40℃下保存15天后量值略有下降,而冻干样品的稳定性良好。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与溶液样品相比,冻干样品稳定性显着改善。
张忠[10](2018)在《孜然精油的提取优化及其对果蔬采后病原真菌的抑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孜然是重要的香料植物,孜然精油是孜然种子的水蒸气蒸馏产物,具有抗氧化、抑菌和驱虫等多种功能。本文以“敦玉1号”孜然种子为原料,通过改良优化精油提取工艺以期提高精油得率,并对优化工艺对孜然精油组成成分、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比较了孜然精油与其主要成分枯茗醛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的抑菌活性;研究了孜然精油与枯茗醛抑制T.roseum菌生长的协同性;通过显微观察和关键生化指标的测定联合RNA-seq比较转录组学和i TRAQ定量比较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了孜然精油主要成分枯茗醛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1.酸解和粉碎程度显着影响精油得率。通过PBD设计与BBD优化:将孜然粉碎至40目,在3 mol/l HCl中进行45 min酸解,精油得率为3.802%,比传统工艺(2.562%)精油得率增加48.4%。优化工艺所得精油GC-MS鉴定出53种物质,其中相对含量大于10%的物质依次为枯茗醛(25.14%)、γ-松油醛(12.74%)、γ-松油烯(11.88%)和α-松油烯(11.47%);而传统工艺所得精油鉴定出47种物质,相对含量大于10%的物质依次为枯茗醛(21.89%)、β-蒎烯(20.49%)、γ-松油烯(18.37%)和γ-松油醛(10.98%)。两种精油的最主要组分均为枯茗醛,但优化工艺精油含有更多的酚类和醇类。2.与传统工艺精油相比,优化工艺精油在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和β-胡萝卜素漂白的抗氧化能力更高,分别达到传统工艺精油的2.4,4.1,73.7和3.2倍;优化工艺精油对四种采后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Penicillium expansum,T.roseum和Fusarium sulphureum)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均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其中对T.roseum的抑制活性最强。优化工艺所得精油对上述四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传统工艺精油的1/2;其对四种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FC)均低于传统工艺精油。3.枯茗醛对T.roseum的抑菌效果显着强于孜然精油,二者具有不同的抑菌动力学模型。二者对T.roseum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响应关系。在PDA上直接接触给药时,孜然精油的MIC为1μl/ml,而枯茗醛的MIC为0.5μl/ml。挥发态给药时两种抑菌剂的MIC值均为直接接触条件下的1/10;而两种给药方式下,枯茗醛的MIC为孜然精油的1/2。氧化剂硫酸铜能够显着增强其抑菌活性,而抗坏血酸能削弱抑制作用。4.在PDB中,孜然精油对T.roseum的MIC值为15.625μl/ml,MFC值为31.250μl/ml;枯茗醛对T.roseum的MIC值为3.906μl/ml,MFC值为7.812μl/ml。根据时间动力学模型分析,孜然精油在接触720 min后达到高效致死,枯茗醛则在175 min达到,最优浓度组合则在145 min后达到,抑菌能力(k值)表现为最优混合>枯茗醛>孜然精油。棋盘法模型和响应面模型分析表明孜然精油和枯茗醛在在杀死孢子和抑制孢子萌发上具有显着的协同效应。5.枯茗醛处理后T.roseum的致病力明显下降,洗涤后菌体对苹果的侵染能力依然较弱;处理降低了菌体质膜的麦角甾醇含量;处理后菌体的ATPase和线粒体脱氢酶活性均下降。处理后的T.roseum孢子和菌丝均有活性氧的积累,菌体通过自身的SOD和CAT等内在抗氧化体系以应对外在胁迫。处理后的菌体膨大,表面粗糙,质膜变薄,胞内细胞器变形解体,出现典型的衰老特征。6.枯茗醛处理T.roseum后,转录组学研究总共筛选出1516个基因表达上调,1309个基因下调,这些差异上调基因功能涉及蛋白质降解,信号传导系统,酮酸分解和氧化还原过程;而下调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菌体细胞分裂,中央代谢和核糖体代谢。蛋白组学分析总共筛选出上调表达蛋白90个,功能主要涉及酮酸和氨基酸分解,小分子代谢等;下调表达蛋白135个,其功能主要涉及生物合成,核糖体功能和翻译等。从代谢通路的角度整合转录组和蛋白组学信息,揭示枯茗醛处理后,菌体的抗生素合成代谢和脂类分解代谢加强,而糖代谢水平下降,细胞出现衰老的代谢特征。综上所述,酸水解结合适度粉碎能够极显着提高孜然籽粒的水蒸馏精油得率,所得孜然精油比传统水蒸馏精油具有更好的抗氧化与抗真菌活性;孜然精油主成分枯茗醛比精油自身具有更强的抗T.roseum能力,而且二者对T.roseum的抑菌作用存在协同性;孜然精油主成分枯茗醛能够显着降低T.roseum的致病力,破坏该菌体的细胞结构和产能体系,并对其造成氧化胁迫;转录与蛋白双重组学分析揭示枯茗醛处理引起T.roseum菌体膜脂降解和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合成加剧,糖代谢能力降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索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右旋龙脑的简介 |
| 1.2 右旋龙脑的功效 |
| 1.2.1 抗炎镇痛作用 |
| 1.2.2 抑菌作用 |
| 1.2.3 对药物的促透作用 |
| 1.2.4 保护细胞作用 |
| 1.2.5 其他作用 |
| 1.3 右旋龙脑的应用 |
| 1.3.1 右旋龙脑在药品领域的应用 |
| 1.3.2 右旋龙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 1.4 右旋龙脑的提取及检测方法 |
| 1.4.1 右旋龙脑的提取方法 |
| 1.4.2 右旋龙脑的检测方法 |
| 1.5 右旋龙脑资源植物的资源概况 |
| 1.6 分子标记分析概况 |
| 1.6.1 分子标记的类型 |
| 1.6.2 分子标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 1.7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况 |
| 1.7.1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 1.7.2 右旋龙脑资源植物组培快繁研究现状 |
| 1.8 梅片树特征及研究进展 |
| 1.8.1 梅片树的特征 |
| 1.8.2 梅片树培育研究进展 |
| 1.9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 第二章 化学成分及叶片形态分析 |
| 2.1 引言 |
| 2.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2.2.1 材料 |
| 2.2.2 仪器设备 |
| 2.2.3 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右旋龙脑提取方法 |
| 2.3.2 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 2.3.3 叶片形态分析方法 |
| 2.3.4 数据处理方法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
| 2.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 |
| 2.4.3 叶片形态分析结果 |
| 2.5 讨论 |
| 第三章 分子标记及其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 3.1 引言 |
| 3.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3.2.1 材料 |
| 3.2.2 仪器设备 |
| 3.2.3 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ISSR分子标记实验方法 |
| 3.3.2 SSR分子标记实验方法 |
| 3.3.3 数据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植物总基因组DNA质量测定 |
| 3.4.2 ISSR-PCR体系确立及优化 |
| 3.4.3 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确定 |
| 3.4.4 ISSR分子标记结果 |
| 3.4.5 SSR-PCR体系确立及优化 |
| 3.4.6 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确定 |
| 3.4.7 SSR分子标记结果 |
| 3.4.8 相关性分析 |
| 3.5 讨论 |
| 第四章 梅片树组培快繁条件优化 |
| 4.1 引言 |
|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 4.2.1 材料 |
| 4.2.2 仪器设备 |
| 4.2.3 试剂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溶液配制 |
| 4.3.2 培养基配制 |
| 4.3.3 外植体制备与选取 |
| 4.3.4 芽诱导培养基优化 |
| 4.3.5 芽增殖培养基优化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梅片树芽诱导 |
| 4.4.2 梅片树芽增殖 |
| 4.5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ISSR电泳图 |
| 附录2 SSR毛细管电泳图 |
| 附录3 组培图片 |
| 附录4 DCR培养基成分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
| 1.1.1 营养性添加剂 |
| 1.1.2 非营养性添加剂 |
| 1.2 抗菌肽的应用和生产现状 |
| 1.2.1 抗菌肽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 1.2.2 抗菌肽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
| 1.2.3 抗菌肽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 |
| 1.3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结构功能关系 |
| 1.3.1 抗菌肽的来源 |
| 1.3.2 抗菌肽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
| 1.3.2.1 正电荷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 1.3.2.2 二级结构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 1.3.2.3 特殊氨基酸残基和疏水性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 1.3.3 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
| 1.4 蛋白质水解产物相关抗菌肽的研究现状 |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 1.5.1 研究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脱脂棉籽蛋白粉酶水解及抗菌成分富集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脱脂棉籽蛋白粉不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制备 |
| 2.3.2 闪蒸处理脱脂棉籽蛋白粉 |
| 2.3.3 碱性蛋白酶水解脱脂棉籽蛋白粉优化实验 |
| 2.3.4 粗蛋白质含量测定 |
| 2.3.5 蛋白质水解度测定 |
| 2.3.6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 2.3.7 TCA可溶性氮含量的测定 |
| 2.3.8 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 |
| 2.3.9 不同蛋白酶水解产物的分离 |
| 2.3.10 培养基的配制及菌种的培养 |
| 2.3.11 酶标仪法测定抑菌活性 |
| 2.3.12 抑菌圈法测定抑菌活性 |
| 2.3.13 不同因素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
| 2.3.14 溶血性测定 |
| 2.3.15 氨基酸组分分析 |
| 2.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棉籽蛋白组成分析 |
| 2.4.2 不同蛋白酶水解产物结果分析 |
| 2.4.3 闪蒸处理脱脂棉籽蛋白粉对其酶解效果的影响 |
| 2.4.4 Alcalase酶解工艺优化 |
| 2.4.5 Alcalase水解产物及其分离组分的抑菌活性分析 |
| 2.4.5.1 不同分离组分的抑菌活性分析 |
| 2.4.5.2 不同分离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 2.4.6 抑菌组分F_2的稳定性分析 |
| 2.4.7 抗菌组分F_2的溶血性分析 |
| 2.4.8 不同阳离子交换树脂对酶解产物分离效果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棉籽蛋白抗菌肽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仪器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阳离子交换树脂酸性条件下分离酶解产物 |
| 3.3.2 阳离子交换树脂中性条件下分离酶解产物 |
| 3.3.3 RP-HPLC分离抑菌组分 |
| 3.3.4 MALDI-TOF-MS/MS分析 |
| 3.3.5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
| 3.3.6 抑菌活性的测定 |
| 3.3.7 UPLC-Q-TOF-MS/MS分析 |
| 3.3.8 抗菌肽的特征表征 |
| 3.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中性条件下CER联合RP-HPLC分离抑菌组分F3 |
| 3.4.2 抑菌组分F3-3-C的鉴定及抗菌肽的合成与活性分析 |
| 3.4.3 酸性条件下阳离子交换树脂108L对酶解产物分离效果的影响 |
| 3.4.3.1 联合精氨酸特征反应采用RP-HPLC分离和纯化抑菌组分P5-3 |
| 3.4.3.2 抑菌组分P5-3的MALDI-TOF-MS/MS的鉴定及活性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棉籽蛋白抗菌肽的抑菌特性及机理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抑菌动力学 |
| 4.3.2 流式细胞仪分析 |
| 4.3.3 激光共聚焦分析 |
| 4.3.4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
| 4.3.5 扫描电镜分析 |
| 4.3.6 透射电镜分析 |
| 4.3.7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
| 4.3.8 抑菌活性的测定 |
| 4.3.9 DNA结合实验分析 |
| 4.3.10 分子对接模拟分析 |
| 4.3.11 分光光度法分析细菌胞内外泄的核酸类物质 |
| 4.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抗菌肽的抑菌动力学分析 |
| 4.4.2 抗菌肽与菌体细胞膜结合的路径分析 |
| 4.4.3 抗菌肽与细胞膜作用的表观分析 |
| 4.4.4 抗菌肽对菌体细胞膜的影响 |
| 4.4.4.1 抗菌肽损坏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 |
| 4.4.4.2 分光光度法分析抗菌肽对菌体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4.4.5 分子对接模拟抗菌肽与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相互作用 |
| 4.4.6 抗菌肽对细胞基因组DNA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棉籽蛋白抗菌肽的抑菌活性与其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粗蛋白质含量测定 |
| 5.3.2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
| 5.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
| 5.3.4 肽段的合成 |
| 5.3.5 肽段净电荷的计算 |
| 5.3.6 平均疏水性的测定 |
| 5.3.7 主成分分析 |
| 5.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棉籽蛋白抗菌肽的合成及其表征 |
| 5.4.2 PCA分析抗菌肽活性与其结构特性的相关性 |
| 5.4.3 抗菌肽的特征指标参数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 |
| 5.4.3.1 理论等电点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
| 5.4.3.2 净正电荷数目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
| 5.4.3.3 碱性氨基酸残基数目占比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
| 5.4.4 碱性氨基酸的序列定位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
| 5.4.5 抗菌肽不同的特征指标参数对其抑菌活性的通径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棉籽蛋白抗菌肽中试规模制备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 6.2.1 实验材料 |
| 6.2.2 实验仪器 |
| 6.3 实验方法 |
| 6.3.1 生产工艺路线设计 |
| 6.3.2 设备选型 |
| 6.3.3 物料衡算 |
| 6.3.4 选型设备换热面积的计算 |
| 6.3.5 产品质量和技术经济分析 |
| 6.4 结果与讨论 |
| 6.4.1 棉籽蛋白抗菌肽中试工艺流程 |
| 6.4.2 棉籽蛋白抗菌肽中试操作步骤 |
| 6.4.3 脱脂棉籽蛋白粉酶水解设备选型及指标分析 |
| 6.4.4 一次浓缩设备选型及结果分析 |
| 6.4.5 离子交换设备选型及结果分析 |
| 6.4.6 二次浓缩及喷雾干燥结果分析 |
| 6.4.7 中试生产物料衡算 |
| 6.4.8 棉籽蛋白抗菌肽中试生产线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 6.4.9 棉籽蛋白抗菌肽中试产品质量和经济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论文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论文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Ⅰ: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 |
| 附录 Ⅱ:53种合成肽段的抑菌活性及其结构特征参数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抗菌物质的概况 |
| 1.1.1 抗菌剂分类及抗菌机理 |
| 1.1.1.1 无机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
| 1.1.1.2 有机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
| 1.1.1.3 天然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
| 1.1.2 常见抗生素及抗菌机理 |
| 1.2 聚氨酯概述 |
| 1.2.1 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
| 1.2.2 聚氨酯的应用 |
| 1.2.3 聚氨酯的抗菌改性 |
| 1.3 医用导管概述 |
| 1.3.1 医用导管现状 |
| 1.3.2 医用导管发生感染机制 |
| 1.3.3 抗菌医用导管制备方法 |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常用抗菌剂对TPU改性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 2.2.2 抗菌TPU材料的制备 |
| 2.2.3 抗菌TPU材料的表征 |
| 2.2.3.1 四种常用抗菌剂热失重(TG)测试 |
| 2.2.3.2 改性TPU材料的抗菌测试 |
| 2.2.3.3 改性TPU材料的扫描电镜测试 |
| 2.2.3.4 改性TPU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抗菌剂的热失重分析 |
| 2.3.2 改性TPU材料的抗菌测试 |
| 2.3.2.1 贴膜法抗菌测试 |
| 2.3.2.2 抑菌圈抗菌测试 |
| 2.3.3 改性TPU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
| 2.3.4 改性TPU材料的力学性能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新型抗菌剂对TPU改性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 3.2.2 材料的制备 |
| 3.2.2.1 C_8,C_(12)抗菌剂的合成 |
| 3.2.2.2 QTA_8,QTA_(12)抗菌剂的合成 |
| 3.2.2.3 改性TPU抗菌材料的合成 |
| 3.2.2.4 改性QTA_(12)-TPU抗菌导管的合成 |
| 3.2.3 抗菌剂及抗菌TPU材料的表征 |
| 3.2.3.1 核磁共振(NMR)对抗菌剂的结构表征 |
| 3.2.3.2 红外光谱对抗菌剂的结构表征 |
| 3.2.3.3 抗菌剂的热失重表征 |
| 3.2.3.4 抗菌剂本身的抗菌性测试 |
| 3.2.3.5 C_(12)-TPU,QTA_(12)-TPU的XPS测试 |
| 3.2.3.6 改性TPU材料的抗菌测试 |
| 3.2.3.7 改性TPU材料的溶出测试 |
| 3.2.3.8 改性TPU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
| 3.2.3.9 改性TPU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测试 |
| 3.2.3.10 QTA_(12)-TPU导管的体内模拟抗菌循环测试 |
| 3.2.3.11 QTA_(12)-TPU导管的动物体内抗菌测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C_8,QTA_8抗菌剂~1H NMR测试 |
| 3.3.2 C_8,QTA_8抗菌剂热失重测试 |
| 3.3.3 C_8,QTA_8抗菌剂本身抗菌测试 |
| 3.3.4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的抗菌测试 |
| 3.3.5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溶出后的抗菌测试 |
| 3.3.6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
| 3.3.6.1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表面电位测试 |
| 3.3.6.2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 3.3.7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 3.3.7.1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溶血性测试 |
| 3.3.7.2 C_8-TPU,QTA_8-TPU组改性材料细胞毒测试 |
| 3.3.8 C_(12), QTA_(12)抗菌剂化学表征测试 |
| 3.3.8.1 C_(12),QTA_(12)抗菌剂NMR测试结果分析 |
| 3.3.8.2 红外测试结果分析 |
| 3.3.8.3 C_(12),QTA_(12)抗菌剂TG测试分析 |
| 3.3.9 C_(12),QTA_(12)抗菌剂的抗菌测试 |
| 3.3.10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的XPS测试 |
| 3.3.1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抗菌测试 |
| 3.3.11.1 贴膜法抗菌测试 |
| 3.3.11.2 材料与细菌共培养激光共聚焦抗菌测试 |
| 3.3.11.3 抑菌圈抗菌测试 |
| 3.3.1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测试 |
| 3.3.12.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率测试 |
| 3.3.12.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贴膜法抗菌测试 |
| 3.3.12.3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溶出抑菌圈抗菌测试 |
| 3.3.13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
| 3.3.13.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表面电位测试 |
| 3.3.13.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 3.3.14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生物相容性测试 |
| 3.3.14.1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血液相容性测试 |
| 3.3.14.2 C_(12)-TPU,QTA_(12)-TPU组改性材料细胞毒性测试 |
| 3.3.15 QTA_(12)-TPU导管体内循环模拟抗菌测试 |
| 3.3.16 QTA_(12)-TPU动物体内抗菌测试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抗菌TPU导管的制备 |
| 4.1 引言 |
|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
| 4.3 抗菌TPU共混粒料的制备工艺 |
| 4.4 抗菌TPU导管的制备工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 摘要 |
| Abstract |
|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
| 1.1.2 中国水产养殖和中华绒鳌蟹养殖的现状 |
| 1.1.3 农药使用及在水产品中的残留 |
| 1.2 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有机氯农药在中华绒鳌蟹中的残留状况及风险评估 |
| 2.1 引言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化学品 |
| 2.2.2 采样点位布置和样本 |
| 2.2.3 提取、净化和仪器分析 |
| 2.2.4 膳食风险的表征 |
| 2.2.5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的OCPs残留状况的描述 |
| 2.3.2 残留的DDTs和 HCHs的组分与分布 |
| 2.3.3 中华绒螯蟹膳食消费的风险评估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非靶向筛查 |
| 3.1 引言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试剂与标准品 |
| 3.2.2 标准品储备 |
| 3.2.3 样品信息 |
| 3.2.4 样品前处理 |
| 3.2.5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参数 |
| 3.2.6 数据库的建立、筛查与定量分析 |
| 3.2.7 数据分析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通过非靶向分析筛查出的农药种类 |
| 3.3.2 筛查出的农药与其性质、养殖方式和地区之间的关联 |
| 3.3.3 农药残留对中华绒鳌蟹膳食风险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中华绒鳌蟹中农药残留的膳食健康风险排序 |
| 4.1 引言 |
| 4.2 研究方法 |
| 4.2.1 残留农药基础数据库构建 |
| 4.2.2 膳食风险排序模型构建 |
| 4.2.3 数据获得与处理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各因子的赋分结果 |
| 4.3.2 各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总得分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长江下游流域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典型农药氯虫苯甲酰胺使用的风险评估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现场模拟和取样实验 |
| 5.2.2 不同基质中CAP残留物的预处理和仪器分析 |
| 5.2.3 生存风险特征描述 |
| 5.2.4 螃蟹消费的可食性风险评估 |
| 5.2.5 数据处理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田间模拟实验中CAP的用法和归趋 |
| 5.3.2 长江下游流域稻蟹综合种养生态系统和中华绒鳌蟹精养池塘CAP的暴露水平和生存风险特征 |
| 5.3.3 中华绒鳌蟹消费的膳食风险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研究结论 |
|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抗生素概述 |
| 1.2.1 抗生素的发展及分类 |
| 1.2.2 抗生素杀菌机理 |
| 1.3 耐药细菌概述 |
| 1.3.1 耐药细菌的出现 |
| 1.3.2 耐药细菌的耐药机制 |
| 1.3.3 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 |
| 1.4 纳米技术概述 |
| 1.4.1 纳米材料的定义 |
| 1.4.2 纳米材料的分类 |
| 1.4.3 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
| 1.4.4 纳米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 |
| 1.5 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研究 |
| 1.5.1 纳米材料的抗菌机制 |
| 1.5.2 纳米材料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 1.6 课题设计思路及意义 |
| 第二章 碳量子点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研究 |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实验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碳量子点的制备 |
| 2.3.2 培养基的制备 |
| 2.3.3 细菌培养 |
| 2.3.4 N-CQDs的体外抗菌实验 |
| 2.3.5 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 2.3.6 生物被膜的形成及破损实验 |
| 2.3.7 活死染色实验 |
| 2.3.8 细菌形态观察 |
| 2.3.9 内溶物泄露实验 |
| 2.3.10 ROS检测 |
| 2.3.11 N-CQDs的细胞毒性实验 |
| 2.3.12 感染小鼠模型实验 |
| 2.3.13 数据统计学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N-CQDs的表征分析 |
| 2.4.2 N-CQDs对 MRSA的抑制作用 |
| 2.4.3 N-CQDs的抗菌机理 |
| 2.4.4 N-CQDs的细胞毒性 |
| 2.4.5 N-CQDs的体内抗菌活性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功能性金纳米星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识别及灭活研究 |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AuNSs@Van的合成 |
| 3.3.2 细菌培养 |
| 3.3.3 AuNSs@Van的光热曲线测定 |
| 3.3.4 AuNSs@Van对 MRSA的特异性识别 |
| 3.3.5 AuNSs@Van的体外抗菌试验 |
| 3.3.6 活死染色实验 |
| 3.3.7 细菌形态观察 |
| 3.3.8 细菌细胞膜完整性 |
| 3.3.9 AuNSs@Van的细胞毒性实验 |
| 3.3.10 培养基的制备 |
| 3.3.11 感染小鼠模型实验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AuNSs@Van的表征分析 |
| 3.4.2 AuNSs@Van的光热曲线测定 |
| 3.4.3 AuNSs@Van对 MRSA的特异性识别 |
| 3.4.4 AuNSs@Van对 MRSA的抑制 |
| 3.4.5 AuNSs@Van的细胞毒性 |
| 3.4.6 AuNSs@Van的体内抗菌活性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酸触发的金纳米粒子的聚集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精准光热治疗研究 |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培养基的制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Pep-DA/Au的合成 |
| 4.3.2 MRSA培养 |
| 4.3.3 MRSA与 Pep-DA/Au孵育后的UV-vis测定 |
| 4.3.4 Pep-DA/Au在细菌表面的聚集 |
| 4.3.5 Pep-DA/Au的光热曲线测定 |
| 4.3.6 Pep-DA/Au的体外抗菌实验 |
| 4.3.7 活死染色实验 |
| 4.3.8 细菌形态观察 |
| 4.3.9 Pep-DA/Au细胞的毒性实验 |
| 4.3.10 光热成像实验 |
| 4.3.11 Pep-DA/Au的体内抗菌实验 |
| 4.3.12 数据统计学分析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Pep-DA/Au的合成和表征 |
| 4.4.2 酸响应的DA分离和AuNPs在细菌表面的聚集 |
| 4.4.3 Pep-DA/Au聚集引起的光热效应及其对MRSA形貌和生长的影响 |
| 4.4.4 Pep-DA/Au的细胞毒性 |
| 4.4.5 Pep-DA/Au在活体内的光热成像 |
| 4.4.6 Pep-DA/Au体内抗菌活性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生活饮用水 |
| 1.3 饮用水膜净化技术的研究 |
| 1.3.1 膜净化技术 |
| 1.3.2 膜净化技术中过滤膜的分类与选择 |
| 1.4 无机纤维微滤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
| 1.4.1 无机纤维微滤膜的基本原理 |
| 1.4.2 无机纤维微滤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 1.4.3 无机纤维微滤膜膜污染问题 |
| 1.5 材料抗菌改性研究 |
| 1.5.1 抗菌剂的研究 |
| 1.5.2 过滤膜材料表面改性方法研究 |
| 1.6 本论文选题与主要研究内容 |
| 1.6.1 本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的工艺设计与装置研制 |
| 2.1 引言 |
| 2.2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工艺设计 |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2.2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工艺流程 |
| 2.3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装置研制 |
| 2.3.1 雾化分散装置工艺及参数设计 |
| 2.3.2 往复电机工艺及参数设计 |
| 2.3.3 雾化发生装置与原位接枝装置工艺及参数设计 |
| 2.4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成套装置运行试验 |
| 2.4.1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全工艺实验线研制 |
| 2.4.2 雾化分散原位接枝技术全工艺实验生产线运行验证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纤维过滤膜的原位抗菌改性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3.2.2 前驱体溶液的调控及抗菌纤维过滤膜的制备过程 |
| 3.2.3 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纤维过滤膜结构表征及分析 |
| 3.3.2 抗菌前驱体溶液水解过程对水接触角的影响 |
| 3.3.3 抗菌前驱体溶液水解时间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 3.3.4 抗菌前驱体溶液pH值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抗菌改性复合纤维膜综合性能研究及应用试验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4.2.2 抗菌复合纤维膜的制备过程 |
| 4.2.3 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复合纤维膜综合性能评价 |
| 4.3.2 复合纤维膜过滤效果评价 |
| 4.3.3 复合纤维膜的应用及长效性评价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全文结论 |
| 5.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油樟起源和地理分布 |
| 1.2 油樟叶成分研究进展 |
| 1.2.1 精油 |
| 1.2.2 原花色素 |
| 1.2.3 其它成分 |
| 1.2.4 提取剩余物 |
| 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 1.3.1 传统提取方法 |
| 1.3.2 新型提取方法 |
| 1.3.3 酶预处理提取 |
| 1.3.4 酶在高固体系中的应用 |
| 1.4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 |
| 1.4.1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用途 |
| 1.4.2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
| 1.4.3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制备方法 |
| 1.4.4 杜仲胶(反式聚异戊二烯)作为缓释壁材的可行性 |
| 1.5 原花色素提取 |
| 1.5.1 传统提取方法 |
| 1.5.2 新型提取方法 |
| 1.5.3 提取溶剂 |
| 1.6 低聚原花色素作为生物还原剂的应用 |
| 1.6.1 纳米贵金属催化作用 |
| 1.6.2 低聚原花色素用于纳米贵金属制备 |
| 1.6.3 连续流微管反应 |
| 1.7 高聚原花色素作为染料吸附材料的应用 |
| 1.7.1 染料水污染处理现状 |
| 1.7.2 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 1.7.3 磁稳定床及磁性生物吸附剂 |
| 1.8 绿色清洁化学过程 |
| 1.9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 1.9.1 研究背景 |
| 1.9.2 研究内容 |
| 1.9.3 研究意义 |
| 2 高固体系辅助酶解预处理及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酶活力测定 |
| 2.2.2 柱前衍生化测定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 |
| 2.2.3 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
| 2.2.4 实验优化设计 |
| 2.2.5 GC-MS分析油樟精油组成 |
| 2.2.6 提取动力学分析 |
| 2.2.7 混合酶回收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
| 2.3.2 PBD筛选影响显着因素 |
| 2.3.3 BBD优化最佳条件 |
| 2.3.4 验证实验 |
| 2.3.5 酶的回收利用 |
| 2.3.6 提取动力学分析 |
| 2.3.7 GC-MS精油成分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3 杜仲胶-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表征及控释效果 |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制备 |
| 3.2.2 油樟精油GC-MS成分分析 |
| 3.2.3 1,8-桉叶素标准曲线绘制 |
| 3.2.4 缓释颗粒物化性能分析 |
| 3.2.5 缓释颗粒表征 |
| 3.2.6 缓释效果分析 |
| 3.2.7 缓释颗粒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精油成分GC-MS分析 |
| 3.3.2 缓释颗粒物理参数分析 |
| 3.3.3 缓释颗粒表征 |
| 3.3.4 缓释特性 |
| 3.3.5 缓释颗粒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
| 3.4 本章小结 |
| 4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微波提取油樟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 |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试剂 |
| 4.1.3 实验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的制备 |
| 4.2.2 离子液体表征 |
| 4.2.3 离子液体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离子液体表征 |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 4.3.3 不同功率下的提取动力学分析 |
| 4.3.4 不同提取方法下的提取动力学比较 |
| 4.4 原花色素分级和聚合度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5 低聚原花色素为还原剂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试剂 |
| 5.1.3 实验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 |
| 5.2.2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
| 5.2.3 钯离子转化率的定量测定 |
| 5.2.4 纳米钯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
| 5.2.5 超声连续制备纳米钯的表征 |
| 5.2.6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特性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制备纳米钯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3.2 纳米钯制备机理分析 |
| 5.3.3 制备所得纳米钯的表征 |
| 5.3.4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效果分析 |
| 5.3.5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机理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高聚原花色素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6.1.1 实验材料 |
| 6.1.2 实验试剂 |
| 6.1.3 实验仪器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高聚原花色素吸附染料影响因素分析 |
| 6.2.2 吸附过程分析 |
| 6.2.3 吸附前后高聚原花色素表征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影响因素分析 |
| 6.3.2 吸附过程分析 |
| 6.3.3 PPC吸附前后表征 |
| 6.3.4 吸附机理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磁修饰及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7.1.1 实验材料 |
| 7.1.2 实验试剂 |
| 7.1.3 实验仪器 |
| 7.2 实验方法 |
| 7.2.1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制备过程 |
| 7.2.2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表征 |
| 7.2.3 气液固磁稳定床冷模实验 |
| 7.2.4 MSFB实验操作 |
| 7.2.5 磁性吸附剂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
| 7.3 结果与讨论 |
| 7.3.1 静态吸附过程 |
| 7.3.2 吸附等温线 |
| 7.3.3 吸附动力学 |
| 7.3.4 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 |
| 7.3.5 动态吸附过程 |
| 7.3.6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表征 |
| 7.3.7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
| 7.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食品接触用包装纸概述 |
| 1.1.1 淋膜纸(Coated paper) |
| 1.1.2 涂蜡纸(Waxed paper) |
| 1.1.3 回收纸和纸板(Recycled paper-paperboard) |
| 1.2 数学模型在迁移中的应用 |
| 1.2.1 确定性迁移模型 |
| 1.2.2 经验迁移模型 |
| 1.2.3 随机和概率迁移模型 |
| 1.2.4 迁移模拟软件 |
| 1.2.5 迁移数学模型在食品接触包装材料法规中的应用 |
| 1.3 食品接触用包装纸中化合物的迁移 |
| 1.3.1 功能性助剂 |
| 1.3.2 油墨中的化合物 |
| 1.3.3 矿物油(MOHs) |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5.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5.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 2 淋膜纸中2种异噻唑啉酮类抗菌剂向液体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模拟及安全评估 |
| 2.1 前言 |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仪器 |
| 2.3 方法 |
| 2.3.1 预处理方法 |
| 2.3.2 液相色谱及质谱条件 |
| 2.3.3 迁移数学模型 |
| 2.3.4 迁移模拟 |
| 2.3.5 2种抗菌剂暴露评估方法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淋膜纸样品中CMI和 MI的初始浓度及方法验证 |
| 2.4.2 验证AKTS-SML软件模拟化学物质从淋膜纸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 |
| 2.4.3 利用AKTS-SML软件模拟CMI和 MI在淋膜纸中的迁移 |
| 2.4.4 CMI和 MI从淋膜纸中的迁移的风险评估 |
| 2.5 小结 |
| 3 淋膜纸杯中铝、镁向酸性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及数学模拟 |
| 3.1 前言 |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仪器 |
| 3.3 方法 |
| 3.3.1 ICP-OES工作条件 |
| 3.3.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 3.3.3 样品中金属元素初始含量检测 |
| 3.3.4迁移实验 |
| 3.3.5 数学模拟参数设置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方法的验证 |
| 3.4.2 8种样品中Al和 Mg的初始含量 |
| 3.4.3 迁移结果 |
| 3.4.4 数学模拟迁移结果 |
| 3.5 结论 |
| 4 涂蜡纸和回收纸中矿物油(MOHs)向固体食品模拟物的迁移研究及安全评估 |
| 4.1 前言 |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仪器 |
| 4.3 方法 |
| 4.3.1 标准溶液配制 |
| 4.3.2 固相萃取柱的制作 |
| 4.3.3 洗脱液体积的确定 |
| 4.3.4 初始含量和迁移实验 |
| 4.3.5 气相色谱工作条件 |
| 4.3.6 气相色谱质谱工作条件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洗脱体积 |
| 4.4.2 方法验证 |
| 4.4.3 回收纸中MOHs的初始含量 |
| 4.4.4 涂蜡纸和回收纸中MOHs向固体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 |
| 4.4.5 矿物油(MOHs)迁移到固体食品模拟物的安全评估 |
| 4.5 结论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科研项目目录 |
| 致谢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标准物质 |
| 1.1.1 定义 |
| 1.1.2 重要性 |
| 1.1.3 现状分析 |
| 1.2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 |
| 1.2.1 黄曲霉菌 |
| 1.2.2 黄曲霉毒素 |
| 1.2.2.1 结构特征 |
| 1.2.2.2 理化性质 |
| 1.2.2.3 危害程度 |
| 1.3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
| 1.3.1 传统检测方法 |
| 1.3.1.1 薄层色谱法 |
| 1.3.1.2 液相色谱法 |
| 1.3.1.3 液质联用法 |
| 1.3.1.4 总结 |
| 1.3.2 快速检测方法 |
| 1.3.2.1 酶联免疫法 |
| 1.3.2.2 其他快检方法 |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路线 |
| 1.4.3 研究内容 |
| 1.4.4 预计成果 |
|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B1基体标物的制备技术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与仪器 |
| 2.2.2 产毒黄曲霉菌株的选择 |
| 2.2.3 花生样品的考察 |
| 2.2.3.1 花生品种的筛选 |
| 2.2.3.2 花生样品基质的检测 |
| 2.2.4 黄曲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 2.2.4.1 黄曲霉菌种的恢复培养 |
| 2.2.4.2 黄曲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 2.2.5 高温高压灭菌条件的选择以及效果考察 |
| 2.2.5.1 灭菌条件的选择 |
| 2.2.5.2 灭菌效果的考察 |
| 2.2.6 菌株接种制备方式的考察 |
| 2.2.6.1 黄曲霉孢子悬浮液对花生的感染实验 |
| 2.2.6.2 花生的接种培养以及产毒效率的考察 |
| 2.2.7 自然培养制备方式的考察 |
| 2.2.7.1 花生种子的自然培养实验 |
| 2.2.7.2 花生的自然培养以及产毒效率的考察 |
| 2.2.8 花生样品的粉碎工艺研究 |
| 2.2.8.1 花生样品的粉碎方案 |
| 2.2.8.2 粒径的分析以及研磨效果考察 |
| 2.2.8.3 均匀性的初步考察 |
| 2.2.9 不同类型乳化剂效果的研究 |
| 2.2.9.1 乳化剂的选择与应用 |
| 2.2.9.2 乳化剂的效果考察 |
| 2.2.9.3 均匀性的初步考察 |
| 2.2.10 不同类型稳定剂效果的研究 |
| 2.2.10.1 稳定剂与毒素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 2.2.10.2 稳定剂与基体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 2.2.11 γ射线辐照技术效果的研究 |
| 2.2.11.1 辐照与毒素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 2.2.11.2 辐照灭菌效果的考察 |
| 2.2.11.3 辐照与基体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 2.2.12 不同类型包装效果的研究 |
| 2.2.12.1 包装与毒素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 2.2.12.2 包装与基体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
| 2.2.13 标准物质原料的制备 |
| 2.2.13.1 空白基体的制备 |
| 2.2.13.2 高浓度产毒花生的培养 |
| 2.2.13.3 低浓度产毒花生的培养 |
| 2.2.13.4 产毒目标基体的制备 |
| 2.2.14 标准物质的制备与分装 |
| 2.2.14.1 25 μg/kg水平的制备 |
| 2.2.14.2 15 μg/kg水平的制备 |
| 2.2.14.3 5 μg/kg水平的制备 |
| 2.2.14.4 1 μg/kg水平的制备 |
| 2.2.14.5 分装 |
| 2.2.15 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 |
| 2.2.16 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检验 |
| 2.2.17 标准物质的定值 |
| 2.2.18 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评价 |
| 2.2.19 HPLC-FLD方法的认证 |
| 2.2.19.1 样本的提取和净化 |
| 2.2.19.2 线性范围、相关系数R |
| 2.2.19.3 检出限和定量限 |
| 2.2.19.4 精密度实验 |
| 2.2.19.5 回收率实验 |
| 2.2.19.6 标准物质的认证 |
| 2.2.20 ELISA快检技术的认证 |
| 2.2.20.1 灵敏度的比较 |
| 2.2.20.2 特异性的比较 |
| 2.2.20.3 精密度的比较 |
| 2.2.20.4 准确性的比较 |
| 2.2.20.5 检出限的比较 |
| 2.2.20.6 标准物质的认证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花生品种抗性的初步判断 |
| 2.3.2 高温高压灭菌的效果 |
| 2.3.3 两种制备方式的考察结果 |
| 2.3.3.1 培养过程中形态的变化 |
| 2.3.3.2 两种制备方式的产毒速率曲线 |
| 2.3.3.3 两种制备方式的比较 |
| 2.3.4 粉碎效果的考察结果 |
| 2.3.4.1 粒径以及粒径分布 |
| 2.3.4.2 均匀性的初步检验 |
| 2.3.4.3 粉碎工艺的建立 |
| 2.3.5 乳化剂效果的考察结果 |
| 2.3.5.1 两种乳化剂的比较 |
| 2.3.5.2 添加单甘酯均匀性检验 |
| 2.3.5.3 乳化剂的选择 |
| 2.3.6 稳定剂效果的考察结果 |
| 2.3.6.1 稳定剂与毒素稳定性的关系 |
| 2.3.6.2 稳定剂与基质稳定性的关系 |
| 2.3.6.3 稳定剂的选择 |
| 2.3.7 辐照效果的考察结果 |
| 2.3.7.1 辐照与毒素稳定性的关系 |
| 2.3.7.2 辐照的灭菌效果 |
| 2.3.7.3 辐照与基体稳定性的关系 |
| 2.3.7.4 辐照剂量的选择 |
| 2.3.8 包装效果的考察结果 |
| 2.3.8.1 包装与毒素稳定性的关系 |
| 2.3.8.2 包装与基体稳定性的关系 |
| 2.3.8.3 包装的选择 |
| 2.3.9 HPLC方法认证的结果 |
| 2.3.9.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 2.3.9.2 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
| 2.3.9.3 方法的精密度 |
| 2.3.9.4 方法的准确性 |
| 2.3.9.5 标准物质的认证 |
| 2.3.9.6 液相色谱谱图分析 |
| 2.3.10 ELISA方法认证的结果 |
| 2.3.10.1 方法的灵敏度 |
| 2.3.10.2 方法的准确性 |
| 2.3.10.3 方法的检出限 |
| 2.3.10.4 方法的特异性 |
| 2.3.10.5 标准物质的认证 |
| 2.3.10.6 方法的精密度 |
| 2.3.10.7 试剂盒的筛选 |
| 2.3.11 两种检测技术的对比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纯品标准物质定量分装冻干制备技术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仪器与试剂 |
| 3.2.2 溶剂以及仪器的选择 |
| 3.2.3 样品选择及物性介绍 |
| 3.2.4 实验方法 |
| 3.2.4.1 农药标准溶液的制备与定量分装 |
| 3.2.4.2 溶剂的冻干法去除 |
| 3.2.4.3 复溶及色谱法检测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1 冻干复溶回收率 |
| 3.3.2 复溶后样品均匀性研究 |
| 3.3.3 样品稳定性研究 |
| 3.3.4 结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总结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 附件 |
| 摘要 |
| SUMMARY |
| 缩写词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 1 植物精油及其抗菌生物活性 |
| 1.1 植物精油的提取 |
| 1.2 精油的化学成分 |
| 1.3 精油的抗菌生物活性 |
| 2 精油在果蔬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
| 3 孜然精油及其抑菌作用 |
| 4 精油的抑菌防腐机理 |
| 5 组学技术在抑菌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 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第二章 孜然精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对精油成分和抗氧化及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影响精油提取关键因素的确定 |
| 3.2 响应面优化 |
| 3.3 精油成分 |
| 3.4 AEO和 CEO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 3.5 AEO和 CEO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章 孜然精油与枯茗醛对T.roseum的抑制活性比较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直接接触抑菌效果 |
| 3.2 挥发态部分对T.roseum的抑菌效果 |
| 3.3 VC与硫酸铜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 3.4 菌体生长动力学 |
| 3.5 孢子萌发抑制活性 |
| 3.6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3.7 最低PDA抑菌浓度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四章 孜然精油与枯茗醛抑菌活性的协同性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 3.2 孜然精油与枯茗醛时间杀死动力学曲线 |
| 3.3 棋盘法评判孜然精油和枯茗醛的交互作用 |
| 3.4 运用响应面进行抑菌能力优化 |
| 3.5 响应面优化后最优浓度的时间杀死动力学曲线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五章 枯茗醛对T.roseum致病力的抑制及部分机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枯茗醛对T.roseum致病力的抑制 |
| 3.2 对菌体质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
| 3.3 线粒体ATP酶和脱氢酶的活性 |
| 3.4 孢子与菌丝ROS积累 |
| 3.5 对菌丝体SOD和 CAT活性的影响 |
| 3.6 T.roseum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组学的枯茗醛对T.roseum的抑菌机理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转录组样品质检结果 |
| 3.2 比较转录组学结果分析 |
| 3.3 蛋白组样品质检结果 |
| 3.4 iTRAQ蛋白组学结果分析 |
| 3.5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整合分析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 1 主要结论 |
| 2 本文创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代谢通路,通路类型及不同代谢通路所涉及的差异基因数目 |
| 附表2 iTRAQ 蛋白组学差异蛋白 KEGG 富集表 |
| 附图1 不同工艺孜然精油的总离子流图 |
| 附图2 差异蛋白作用的若干重要 KEGG 途径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