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王勇,董耀,马建亭[1](2020)在《S100A4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S100A4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和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肿瘤标本74份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经病理证实正常结直肠组织40份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S100A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S100A4与nm23H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4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表达为棕褐色或棕黄色,研究组中S100A4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m23H1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且为棕黄色细颗粒,研究组中nm23H1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显着相关性(P均<0.05),且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TNM分期、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表达与nm23H1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5)。结论 S100A4蛋白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其与nm23H1基因联合检测,有利于明确患者转移、浸润、预后情况。
朱凯[2](2019)在《HBx基因调控S100A4蛋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肝细胞癌(HCC)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85%的HBV相关的HCC中都可以观察到HBV的DNA整合到基因组中。虽然大多数HBV基因在HCC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大多数HBV相关的HCC组织中检测到HBV-X(HBx)蛋白,表明HBx蛋白在HBV相关HCC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B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调节因子,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然而,HBx蛋白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与HBx调节肝癌发病相关的基因并确定其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对干扰素IFN-α2b治疗乙型肝炎或HCC的机理进行研究,探讨IFN-α2b是否是通过抑制了 HBx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对疾病进行治疗。[实验方法]1.HBx高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将携带HBx基因的慢病毒转入肝癌细胞系BEL7404使其高表达,并对其细胞功能变化进行验证,如体外增殖速度变化,体内成瘤速度变化,炎性因子释放量变化。2.HBx表达与S100A4蛋白表达水平关系验证使用基因转录组测序技术来分析高表达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差异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将在HBx高表达细胞系中表达上调的S100A4蛋白进行shRNA敲低处理并检测细胞功能变化,以证明该差异基因与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同时选用HBV全基因组转入的HepG2.2.15细胞系对HBV基因和S100A4的表达调控关系以及S100A4和细胞功能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验证。3.分析S100A4与肝细胞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在180例肝细胞癌病人的癌组织中进行S100A4表达量检测,结合病人生存期验证S100A4与肝癌病人预后的相关性。[实验结果]1.HBx慢病毒转染:将携带HBx基因的慢病毒转入原代肝癌细胞中,经细胞增殖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HBx高表达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且炎性因子的释放如IL-1β也呈上升趋势。2.差异基因分析:根据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HBx高表达组肝癌细胞上调的基因有S100A4、IRF-7、RPS-27等;3.S100A4高表达及其功能验证3.1蛋白质印迹技术验证S100A4基因表达:S100A4是S100家族蛋白的重要成员,其功能是增加肿瘤进展和转移。经检测S100A4蛋白在HBx高表达的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提示该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速度变快有关。3.2 S100A4表达强度与细胞功能的关系:将HBx高表达组肝癌细胞中的S100A4使用shRNA进行敲低,随后进行功能验证,显示S100A4敲低后的肝癌细胞增值速度明显变慢。随后更换肝癌细胞系进行验证,得出相同的结果。3.3 S100A4表达强度与肝癌病人预后的关系:S100A4在肝癌患者的癌组织胞浆中高表达,且表达强度预生存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肝癌细胞中HBx过表达可以加快细胞增殖,并且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HBx过表达可以上调S100A4蛋白的表达。2.S100A4的表达与细胞增殖速度呈显着相关性,使用shRNA敲低S100A4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变慢。提示S100A4可能有加快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提示HBx基因可能通过调节S100A4蛋白的表达来改变细胞功能。3.S100A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与肿瘤体积大小、PD-L1的表达有显着相关性。S100A4的表达与肝癌病人的临床预后有显着相关性,提示S100A4可以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良好的靶点。
黎谢梦丹[3](2018)在《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肺癌耐药模型建立及耐药机制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0-85%。随着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代表的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肺癌的靶向治疗因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逐渐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s)为最具代表性的肺癌靶向药物,其能显着延长EGFR突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EGFR-TKIs现已发展出三代药物,一代EGFR-TKIs(代表药物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现已获批作为EGFR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大部分患者在治疗9-12个月左右均出现耐药,这严重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二代EGFR-TKIs(代表药物为阿法替尼)采取了多靶点联合抑制的设计策略,然而其因副作用显着而尚未能走入NSCLC的一线治疗。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代EGFR-TKIs靶向耐药的患者中约50%出现了EGFR基因的二次T790M突变且其直接导致了一代EGFR-TKIs靶向治疗耐药。基于此针对耐药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s药物奥希替尼应运而生。目前,奥希替尼刚刚获批不仅可应用于一代EGFR-TKIs治疗耐药后的二次T790M突变患者,而且也可用于EGFR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奥希替尼在临床上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耐药,且大部分患者的耐药标志物以及耐药机制尚未阐明。因此,继续寻找奥希替尼耐药标志物,阐明其耐药机制对有效逆转奥希替尼耐药,提高肺癌综合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奥希替尼持续诱导建立了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模型,同时检测耐药细胞模型遗传背景以排除模型中存在已知主要奥希替尼耐药靶点分子改变。其次,利用高通量的质谱和二代测序方法(NGS)检测细胞模型以建立耐药差异蛋白表达谱和耐药差异基因表达谱,然后利用生信分析工具将两组组学数据进行对接分析以筛选出新的奥希替尼耐药相关靶点。再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和临床数据验证候选耐药靶点为一个新耐药靶标。最后,利用生信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等实验阐明该耐药靶标介导耐药的具体机制。该研究有望为奥希替尼耐药诊断试剂盒的开发、逆转耐药新药的筛选和NSCLC靶向治疗疗效的提升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使用浓度递增法诱导肺癌H1975细胞建立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模型H1975/OR;MTS法检测H1975/OR细胞模型对奥希替尼等药物的耐药指数变化,同时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在体内检测H1975/OR细胞模型的耐药性变化;镜下观察耐药细胞模型H1975/OR的形态学改变;活细胞工作站实时检测H1975/OR细胞模型的增值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和凋亡改变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H1975/OR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Q-PCR与WB检测EMT相关指标。2.利用细胞STR鉴定试剂盒鉴定实验用H1975细胞的指纹;采用sanger测序、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RMs)、NGS分别检测亲本细胞H1975和奥希替尼耐药细胞H1975/OR的EGFR、KRAS、BRAF,ALK、ROS1,HER2、MET等22个基因突变或融合状况。3.采用高通量质谱分析与NGS构建奥希替尼敏感与耐药细胞模型间的差异蛋白表达谱和差异基因表达谱,WB和Q-PCR验证后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将两组组学数据进行对接分析以选拔出新的候选奥希替尼耐药相关分子及模拟出相关的信号通路。4.利用Kaplan数据库(http://www.kmplot.com)分析在1926例肺癌患者中S100A4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在耐药H1975/OR细胞中敲低S100A4表达、在敏感细胞H1975中过表达S100A4,并分别检测奥希替尼药物的敏感性。5.利用奥希替尼短期体外诱导亲本H1975细胞,分别在诱导后第3天、6天和9天检测细胞的Wnt5a和S100A4表达水平变化;耐药H1975/OR细胞中敲低S100A4后Q-PCR与WB检测ZEB1、vimetin表达水平的改变,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和侵袭能力改变;敏感细胞H1975中过表达S100A4后检测ZO-1、vimetin等表达水平的改变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改变。6.Q-PCR与WB检测奥希替尼敏感(H1975)与耐药(H1975/OR)细胞模型中Wnt通路β-catenin的表达;在敏感与耐药细胞模型中转入TCF/LEF依赖活化的Luciferase质粒,检测两细胞模型中Wnt通路活化状态;体外实验:耐药H1975/OR细胞中干扰β-catenin后检测耐药性改变。7.在Jaspar数据库预测S100A4基因启动子区是否存在TCF/LEF转录因子结合位点;Chip-PCR实验检测TCF3/TCF4转录因子是否与S100A4基因启动子区结合;TCF3/TCF4过表达质粒与S100A4启动子区Luciferase质粒共转293T细胞后,检测TCF3/TCF4转录因子是否可促进S100A4基因表达。研究结果:1.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模型H1975/OR的建立1.1亲代H1975细胞与耐药细胞H1975/OR对奥希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克唑替尼、顺铂的IC50值分别为0.4±0.08μM:11.03±1.96μM(P=0.001);39.2±0.28μM:55.2±18.2μM(P=0.338);24.9±0.64μM:36.3±4.8μM(P=0.034);0.4±0.09μM:39.5±1.02μM(P=0.005);21.6±1.39μM:27.7±1.40μM(P=0.021);3.14±4.03μg/ml:2.96±0.27μg/ml(P=0.94);其中耐药细胞H1975/OR对奥希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克唑替尼的耐药性较亲代H1975细胞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而其对吉非替尼、顺铂的耐药性与亲代H1975相比无明显差异;体内实验也证实H1975与H1975/OR分别对奥希替尼敏感和耐药。1.2耐药H1975/OR细胞在形态学上呈梭形改变,表现出EMT时的形态学特征;细胞增殖曲线显示与亲代H1975细胞相比耐药细胞H1975/OR的增殖能力减弱;与亲代H1975细胞相比耐药H1975/OR细胞呈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凋亡减少、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表型;Q-PCR与WB检测结果显示在耐药细胞H1975/OR中Vimentin表达显着增加(P均<0.05)而E-cadherin表达显着降低(P均<0.05),提示H1975/OR出现EMT改变。1.3实验用H1975细胞的细胞鉴定实验结果与ATCC标准鉴定结果的符合率为93%,表明实验用H1975细胞与ATCC的H1975细胞为同一株细胞。Sanger测序、ARMs和NGS检测结果显示亲代H1975与耐药H1975/OR细胞均存在EGFR基因20外显子T790M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而未见EGFR基因18-21外显子存在其他突变,同时KRAS、BRAF,ALK、ROS1,HER2、MET等其他21个基因均未见突变与融合。以上结果提示H1975/OR细胞对奥希替尼的耐药存在其他未知基因的参与。2.耐药相关蛋白与基因差异表达谱的建立与候选耐药相关分子的选拔亲代细胞与耐药H1975/OR细胞的蛋白质谱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 TRAQ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以差异倍数大于1.2或小于0.83且P<0.05为标准,共发现差异表达蛋白602个,其中在耐药细胞H1975/OR中上调的307个、下调的295个。随机选取其中5个蛋白做WB检测验证与质谱检测结果相符。同时对H1975与H1975/OR细胞做NGS转录组测序检测,以差异倍数大于2且P<0.05为标准,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2467个,其中在H1975/OR细胞中上调的1342个,下调的1125个。随机选取上调、下调基因共10个做Q-PCR验证,其检测结果与NGS结果相符。提示耐药相关蛋白与基因差异表达谱已成功建立且具参考价值。耐药相关蛋白差异表达谱与耐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生信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耐药细胞H1975/OR中,S100A4在蛋白和m RNA层面均呈现高表达状态;另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Wnt信号通路在耐药细胞H1975/OR中显着富集,以上结果提示S100A4和Wnt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了H1975/OR细胞的奥希替尼耐药。3.S100A4介导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Kaplan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在1926例临床肺癌患者中,S100A4高表达组患者的预后不良,另在176例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中,S100A4高表达组患者预后更差,表明S100A4不仅与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也可能与接受治疗后的耐受相关。在瞬时干扰S100A4的耐药细胞H1975/OR中,细胞对奥西替尼的IC50值较对照组降低80.3%(2.64±0.25μM,P=0.014)。在稳定过表达S100A4的亲代细胞H1975中,细胞对奥希替尼的IC50值较对照组上升4.31倍(0.75±0.15μM,P=0.002)。表明S100A4介导了肺癌的奥希替尼耐药。4.S100A4促进细胞EMT介导奥希替尼耐药利用奥希替尼对亲代H1975细胞进行短期诱导,Q-PCR检测诱导后第3天、6天和9天S100A4和Wnt5a的m 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56、2.13、2.31和0.88、2.03、2.93,可见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S100A4和Wnt5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在耐药H1975/OR细胞中干扰S100A4,Q-PCR与WB检测ZEB1、vimetin表达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均<0.05),Transwell结果显示干扰S100A4的H1975/OR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在亲代H1975细胞中过表达S100A4,Q-PCR与WB检测E-cadherin、ZO-1表达降低,vimetin表达增加(P均<0.05),Transwell结果显示过表达S100A4的H1975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加。提示S100A4通过促进H1975细胞发生EMT介导奥希替尼耐药。5.Wnt通路参与介导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在耐药H1975/OR细胞中,Q-PCR结果显示β-catenin表达上调1.08倍,WB结果显示β-cateni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在亲代H1975和耐药H1975/OR细胞中转染TCF/LEF依赖活化的Luciferase质粒后,H1975/OR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较H1975细胞增加1.91倍(P=0.004)。表明在耐药H1975/OR细胞中Wnt通路活化。在耐药H1975/OR细胞中干扰β-catenin后,细胞对奥西替尼的IC50值较对照组降低37.7%(3.42±0.57μM,P=0.004)。提示Wnt信号通路介导了肺癌的奥希替尼耐药。6.β-catenin/TCF3/TCF4转录激活S100A4介导奥希替尼耐药生信分析结果显示在S100A4上游启动子区(527~536,也即-2474~-2465)存在TCF3和TCF4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耐药H1975/OR细胞的Chip实验结果显示在β-catenin抗体沉淀的染色质中针对预测结合位点设计的PCR引物扩增结果为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TCF3和TCF4后实验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分别增高至2.83±0.15(P=0.000)和3.14±0.15(P=0.000),表明TCF3和TCF4可促进S100A4基因表达。以上结果表明Wnt通路通过β-catenin/TCF3/TCF4上调S100A4介导奥希替尼耐药。结论:1.成功构建了肺癌奥希替尼耐药细胞模型H1975/OR。2.成功建立了奥希替尼耐药相关蛋白质组与转录组差异表达谱。3.首次发现S100A4介导了肺癌的第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靶向治疗耐药。4.S100A4被Wnt/β-catenin信号转录活化后通过启动EMT而介导奥希替尼耐药和肺癌的侵袭转移。
曹家庆,郑杨,何楠,周志勇,朱培谦[4](2011)在《S100A4和nm23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S100A4和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100A4和nm23H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21);nm23H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4)。S100A4和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100A4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程度越差,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nm23H1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和nm23H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402,P=0.002)。结论 nm23H1和S100A4是评价结直肠癌恶性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的有价值指标;通过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浸润、转移情况及预后,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
郑扬[5](2010)在《nm23H1和S100A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nm23H1与S100A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关系。材料和方法组织标本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8年1月~2009年6月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共58例作为实验组,详细记录临床病理情况,术前均未做放疗和化疗,以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做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对58例结直肠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的石蜡标本进行nm23H1和S100A4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1、nm23H1的蛋白表达nm23H1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质。nm23H1在正常结直肠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且差异有明显显着性。nm23H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肝转移、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12),淋巴结转移组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nm23H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正相关(P<0.05), TNMⅠ/Ⅱ期比TNMⅢ/Ⅳ期阳性表达率更高。2、S100A4的蛋白表达S100A4定位于细胞核上。S100A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明显显着性。S100A4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肝转移、肿瘤TNM分期、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04),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与S100A4表达呈负相关,分化程度越差,S100A4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0.022),有淋巴结转移组S100A4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6)。3、结直肠癌中nm23H1和S100A4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在结直肠癌组中,当nm23H1呈阴性表达时,S100A4蛋白阴性、弱阳性和强阳性表达分别为5例、15例和14例;当nm23H1呈弱阳性表达时,S100A4蛋白的表达依次是12例、4例和2例;当nm23H1呈强阳性表达时,S100A4蛋白的表达依次是3例、1例和2例。对58例结直肠癌中nm23H1和S100A4蛋白的表达采用半定量法判定,共有58对数据,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rs′=-0.402,P =0.002。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和S100A4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nm23H1下调会导致S100A4表达升高。结论1、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低表达和S100A4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表达和结直肠癌TMN分期有关,TNMⅠ/Ⅱ期比TNMⅢ/Ⅳ期阳性表达率更高。3、S100A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差,S1OOA4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4、nm23H1和S100A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nm23H1下调会导致S100A4表达升高,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军华,李中,耿翠芝,张刚[6](2010)在《S100A4和nm23-H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S100A4和nm23-H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5例乳腺癌组织中S100A4、nm23-H1、C-erbB-2、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S100A4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的表达与淋巴结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100A4与nm23-H1的比值与淋巴结状况和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100A4与nm23H1的联合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乳腺癌侵袭、预测转移趋势的有价值的指标。
王轶淳,孙明军,傅宝玉[7](2009)在《胃癌组织β-catenin及nm23H1 mRNA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nm23H1 mRNA的表达及两者与胃癌分化程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胃癌及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利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胃癌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β-catenin和nm23H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24例有β-caten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60.0%),β-catenin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16例有β-caten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53.3%),胃癌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1,P=0.5770)。40例胃癌组织中26例有nm23H1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65.0%),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11例有nm23H1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36.7%),胃癌组织中nm23H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χ2=5.5278,P=0.0188),高分化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于低分化组及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nm23H1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是胃癌侵袭转移的抑制基因,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nm23H1的表达对于Wnt信号通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可能表现在β-cate-nin蛋白进入细胞核之前或者进入细胞核以后,而不是作用在mRNA上。
滑君,付浩,张瑞秀,陈丹琦,闫扬,陈芳杰,孙开来,孙秀菊[8](2008)在《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对胃癌细胞BGC823中S100A4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100A4基因是肿瘤侵袭转移相关的重要基因,该基因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胃癌细胞体外侵袭力密切相关。为探讨S100A4基因高表达的机制,文章应用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处理胃癌细胞BGC823,RT-PCR、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BGC823细胞中S100A4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氯化钴处理胃癌BGC823细胞后,S100A4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低氧模拟剂氯化钴可促进胃癌细胞BGC823中S100A4基因表达。
付承林[9](2008)在《S100A4蛋白、E-Cadherin和nm23蛋白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贲门癌(Cardiac Carcinoma)是潮汕地区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是否转移是影响其术后生存期长短的重要因素。寻找与贲门癌转移预后相关的蛋白,对患者的治疗,预后非常重要。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基因及其产物参与了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S100A4是一个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它的表达可以促进肿瘤转移,患者预后往往不良。E-Cadherin是一种细胞间粘附蛋白,它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达缺失,患者术后生存期一般较短。nm23作为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它的蛋白产物在许多肿瘤中可以检测到,其中部分肿瘤显示出较小的侵袭转移性。为进一步阐明贲门癌侵袭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A4蛋白、E-Cadherin和nm23蛋白在随访贲门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它们表达的相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判断贲门癌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收集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行贲门癌手术切除的133例石蜡标本,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5年及以上随访期的患者有126例,7例患者随访期少于5年,5年随访率94.7%。10例非贲门疾病死亡尸检标本。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石蜡标本切片中S100A4蛋白、E-cadherin和nm23蛋白的表达。利用Leica DMRXA2全能显做镜与Leica IM50图象采集系统随机采集五个高倍视野图像,利用Image-Pro?Plus 6.0图象分析系统测量图像中指标蛋白的平均光密度(MOD)。统计分析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分析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预后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组间生存率差别采用时序检验(Log-rank test),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100A4蛋白在贲门癌中表达高于在正常贲门中的表达(p<0.05)。S100A4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大体类型无关(p>0.05)。S100A4蛋白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2.E-Cadherin在正常贲门中表达高于在贲门癌中的表达(p<0.05)。E-Cadherin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和大体类型无关(p>0.05)。E-Cadherin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3.nm23蛋白在正常贲门中表达高于在贲门癌中的表达(p<0.05)。nm23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临床TNM分期、T分期和N分期均无关(p>0.05)。nm23蛋白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总体趋势大于低表达组患者,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贲门癌中,S100A4蛋白与E-Cadherin、nm2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nm23蛋白与E-cadherin表达无关(p>0.05)。5.E-Cadherin高表达/S100A4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最高,E-Cadherin低表达/S100A4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最低。6.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显示:性别、T分期、N分期和E-Cadherin为贲门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S100A4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该蛋白可能促进了贲门癌的浸润转移;E-Cadherin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抑制贲门癌浸润转移功能。2.S100A4蛋白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提示在贲门癌浸润转移机制中,这两种蛋白可能起着相反作用。3.E-Cadherin高表达/S100A4低表达组患者生存期最长,而E-Cadherin低表达/S100A4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期最短,提示联合检测分析贲门癌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对判断患者术后生存期长短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田鹏飞[10](2008)在《S100A4、E-cadherin和nm23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研究甲状腺癌发生和转移的演进过程是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近发现的S100A4蛋白是一个与恶性肿瘤增殖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的重要因子;E-cadherin是一种重要的Ca2+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维持正常细胞间的粘附力;nm23蛋白为研究较多的转移抑制蛋白。S100A4蛋白的过表达、E-cadherin和nm23蛋白的表达缺失被认为是许多肿瘤的恶性表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的演进。本实验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这三种蛋白在癌旁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型甲状腺瘤、甲状腺癌组织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三种转移相关蛋白与甲状腺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1998-2007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存档的甲状腺手术石蜡标本166例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7岁);滤泡型甲状腺瘤25例(男性2例、女性23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3岁)甲状腺癌86例(男性26例、女性60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41.3岁,乳头状癌61例、滤泡癌15例、髓样癌10例),配对淋巴结转移标本36例;癌旁甲状腺组织30例。另取本科室法医尸检甲状腺正常组织5例(对照)。2. HE染色确定病理类型。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 Labelled Peroxidase System(ELPS)二步法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S100A4、E-cadherin、nm23蛋白的表达;利用Leica DMRXA2全能显微镜与Leica IM50图像采集系统进行拍照;利用Leica Qwin4.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阳性细胞数;利用Image-Pro ? Plus 6.0图象分析系统测量图像中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OD)。结果1. S100A4蛋白在癌旁甲状腺组织中呈阴性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型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及强度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甲状腺癌组织与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着性(P<0.05),滤泡型甲状腺瘤与癌旁甲状腺组织比较,差别亦有显着性(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灶高于相应的原发灶(P<0.05)。2. 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在癌旁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型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组织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甲状腺癌组织与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着性(P<0.05),滤泡型甲状腺瘤与癌旁甲状腺组织比较差别亦有显着性(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E-cad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性别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淋巴结转移灶与相应原发灶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3. 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及强度在癌旁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型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中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甲状腺癌组织与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着性(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中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淋巴结转移灶和相应原发灶间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与E-cad、nm23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s=-0.274、rs=-0.252,P<0.05),E-cad和nm2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284,P<0.05)。结论1.S100A4蛋白的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型腺瘤和甲状腺癌中呈逐渐增高趋势,其中以甲状腺癌阳性率表达最高、强度最强。提示S100A4蛋白的过表达参与了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转化。2.S100A4蛋白的表达在肿瘤边缘的细胞中明显增强,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转移灶中又高于原发灶,提示肿瘤细胞的S100A4蛋白中过表达可能是甲状腺侵袭转移的重要标记。3.E-cadherin在滤泡型腺瘤中表达降低,在甲状腺癌中大多缺失,提示E-cadherin与甲状腺癌恶性转化和转移有关。nm23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甲状腺癌的侵袭转移无明显相关性。4.在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与E-cadherin、nm23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E-cadherin与nm2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三者在肿瘤发生转移过程中可能有着共同的调节机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nm23H1和S100A4阳性表达评估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2组标本中nm23H1、S100A4表达情况 |
| 2.2 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 2.3 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与nm23H1间的关系 |
| 3 讨 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HBx过表达肝癌细胞体内外功能验证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 2.1.1 肝癌细胞系 |
| 2.1.2 HBx过表达慢病毒 |
| 2.1.3主要试剂和相关仪器 |
| 2.1.4 裸鼠 |
| 2.2 实验技术路线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BEL7404肝癌细胞的培养操作 |
| 2.3.2 建立HBx稳定表达的BEL7404肝癌细胞系 |
| 2.3.3 测定HBx过表达后的细胞体外增殖与迁移变化 |
| 2.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Bx过表达后炎性因子释放变化 |
| 2.3.5 裸鼠成瘤实验 |
| 2.3.6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 三、结果 |
| 3.1 构建HBx高表达的BEL7404肝癌细胞系 |
| 3.2 HBx高表达可加快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
| 3.3 HBx高表达可影响部分炎性因子的释放 |
| 3.4 裸鼠荷瘤实验 |
| 3.5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HBx上调S100A4蛋白表达影响肝癌细胞体外功能的研究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 2.1.1 细胞培养 |
| 2.1.2 S100A4 敲低shRNA |
| 2.1.3 主要试剂和相关仪器 |
| 2.2 实验技术路线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Western Blot筛选高表达蛋白 |
| 2.3.2 IFN-α抑制S100A4蛋白表达 |
| 2.3.3 构建HBx高表达S100A4低表达的BEL7404细胞系 |
| 2.3.4 S100A4蛋白敲低后的功能验证(增殖实验) |
| 2.3.5 使用HBV全基因组转入的HepG2.2.15细胞系进行验证 |
| 三、结果 |
| 3.1 Western Blot验证高表达蛋白 |
| 3.2 IFN-a2b抑制S100A4蛋白表达 |
| 3.3 使用shRNA构建HBx高表达S100A4低表达的BEL7404细胞系 |
| 3.4 S100A4蛋白敲低后的功能验证 |
| 3.5 使用HepG2.2.15细胞系进行重新验证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肝癌病人随访信息与S100A4蛋白表达数据关联分析 |
| 一、前言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肝癌组织芯片选择 |
| 2.2 免疫组化测定S100A4表达水平的实验方法 |
| 2.3 生存分析图的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0 前言 |
| 1 S100A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 2 S100A4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
| 3 展望 |
| 4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项目情况 |
| 致谢 |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结果 |
| 3.1 奥希替尼耐药肺癌细胞模型 H1975/OR 的建立 |
| 3.2 耐药相关差异表达谱的建立及候选耐药相关分子的筛选 |
| 3.3 S100A4 介导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 |
| 3.4 S100A4促进细胞EMT介导奥希替尼耐药 |
| 3.5 wnt 通路参与奥希替尼耐药的作用 |
| 3.6 β-catenin/TCF3/TCF4 转录激活 S100A4 介导奥希替尼耐药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S100A4 在肺癌耐药中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标本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 2.2.1 实验原理 |
| 2.2.2 染色步骤 |
| 2.3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判定 |
| 2.4 统计学处理 |
| 第3章 结果 |
| 3.1 nm23H1 蛋白表达的检测 |
| 3.1.1 nm23H1 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 |
| 3.1.2 结直肠癌中nm23H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 3.2 S100A4 蛋白表达的检测 |
| 3.2.1 S100A4 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 |
| 3.2.2 结直肠癌中S100A4 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 3.3 结直肠癌中 nm23H1 和 S100A4 的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免疫组化检测 |
| 1.2.1 样本及试剂: |
| 1.2.2 检测方法: |
| 1.2.3 结果判定: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标本来源 |
| 1.2 试剂及引物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胃癌和浅表性胃炎组织总RNA抽提及逆转录反应 |
| 1.3.2 PCR反应体系 cDNA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β-catenin mRNA的表达 |
| 2.2 nm23H1 mRNA的表达 |
| 2.3 β-catenin及nm23H1 mRNA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 3 讨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主要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细胞培养和低氧诱导 |
| 1.2.2 RT-PCR检测BGC823细胞中S100A4 m RNA表达 |
| 1.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BGC823细胞中S100A4蛋白表达 |
| 1.2.4 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S100A4蛋白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 |
| 1.2.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氯化钴对BGC823细胞S100A4 m RNA表达的影响 |
| 2.2 氯化钴对BGC823细胞S100A4蛋白表达的影响 |
| 2.3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S100A4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语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释义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附录 |
| 综述 |
| 致谢 |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题录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