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鑫[1](2021)在《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ETEC所致腹泻的影响》文中提出黑水虻虫粉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钙、壳聚糖等物质,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资源。本研究根据断奶仔猪营养需求,将黑水虻虫粉以4%和8%的添加比例加入到饲料当中替代部分或全部鱼粉,研究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ETEC K88所致腹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48头三元雌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两个重复,每组饲喂含有不同比例的黑水虻虫粉的饲料(0、4%、8%;C组、HI4组、HI8组)。生长实验为28天,计算各组断奶仔猪的ADG、ADFI和F/G,收集粪便并用酸性不溶灰分法测定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的消化率,第28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等。第29天,每组随机选取8头断奶仔猪,进行口服灌胃ETEC K88 50m L(109CFU/m L),记录腹泻情况,第32天,每个组选取4头仔猪,采集血清、结肠内容物、肠道组织和空肠、回肠、结肠黏膜样品进行检测。前28天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黑水虻虫粉不影响断奶仔猪的ADG、ADFI、F/G。HI4组和HI8组血清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磷和钙的含量明显高于C组。饲料中添加4%、8%黑水虻虫粉可以显着提高断奶仔猪对蛋白质、磷、钙的消化吸收率。粪便的16S r RNA测序结果显示:HI4组和HI8组的乳酸菌丰度明显高于C组;HI4组和HI8组的链球菌、葡萄球菌丰度明显低于C组。结果表明黑水虻虫粉可以调节断奶仔猪肠道的微生物结构分布,改善猪的肠道健康。给断奶仔猪灌胃ETEC K88后,4%和8%黑水虻添加组的腹泻率较低。石蜡切片显示C+K88组回肠绒毛受损较严重,而HI4+K88和HI8+K88组回肠绒毛高度较高,隐窝深度较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较高(P<0.05)。HI4+K88组回肠黏膜中的水通道蛋白AQP1、AQP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C+K88组(P<0.05)。HI4+K88组和HI8+K88组的离子转运蛋白NHE3、CFTR表达量显着高于C+K88组(P<0.05)。HI4+K88组、HI8+K88组血清中CAT、POD活性和Ig G、Ig A含量均显着高于C+K88组(P<0.05)。与C+K88组相比,HI4+K88组和HI8+K88组的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中抗炎因子IL-10表达量升高(P<0.05)。HI4+K88组空肠和结肠黏膜中的TNF-α表达量与C+K88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HI4+K88组和HI8+K88组的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3表达量与C+K88组相比显着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法也验证了这些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ETEC感染后,与C+K88组相比,HI4+K88组和HI8+K88组,表现出较好的免疫性能,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得到更好的维护。结果表明,黑水虻虫粉能完全替代鱼粉作为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能增加乳酸菌含量,降低链球菌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提高猪的免疫性能,改善肠道健康,还可以促进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化和吸收,对结肠段的中长链脂肪酸组成有调节作用。以上研究为黑水虻虫粉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猪饲料蛋白质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琳[2](2020)在《丙酮酸肌酸在缓解热应激肉牛瘤胃功能上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变暖,在我国南方夏季高温高湿季节,肉牛热应激愈发严重,给肉牛生产企业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缓解肉牛热应激成为肉牛营养学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新型功能性营养素丙酮酸肌酸(pyruvate creatine,CrPyr)可在机体内分解成丙酮酸和肌酸,二者均可作为供能底物,且具有抗氧化作用。本研究拟在肉牛日粮中添加CrPyr,探讨丙酮酸肌酸对夏季肉牛热应激缓解作用,并通过16S rDNA测序和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区系和菌群蛋白功能变化,阐明CrPyr缓解肉牛热应激的可能作用机制。试验一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4头24月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锦江公牛(400±19 kg)进行瘘管手术。接着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和60 g/d CrPyr。试验时间为2018年7月2日至9月3日,在64天试验期间,牛舍内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值有62天高于79,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结果表明,(1)试验牛的体温随Cr Py添加量的增加(0 g/d至60 g/d)呈现下降趋势(P=0.054);(2)随着CrPyr添加量的增加,肉牛血清游离FT3、血清T3水平明显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皮质醇、皮质酮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P<0.05);(3)日粮中添加CrPyr可显着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且40或60 g/d CrPyr都可显着提高瘤胃p H值(P<0.05);(4)添加60 g/d CrPyr显着提高了肉牛对粗脂肪的消化率、尿嘌呤衍生物中尿囊素含量和排出率、总嘌呤衍生物和微生物氮流量(P<0.05),显着减少了尿氮排泄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CrPyr能够提高热应激肉牛的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促进瘤胃发酵,补充CrPyr是缓解肉牛热应激的有效途径,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60 g/d CrPyr对肉牛热应激缓解效果最好。试验二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选用6头24月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锦江公牛(405±21 kg)进行瘘管手术,使用试验一筛选到的最优添加剂量,设置0 g/d和60 g/d两个处理。试验时间为2019年8月2日至8月23日,22天的试验期间牛舍内THI值均高于79,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结果表明,肉牛日粮中添加60 g/d CrPyr,(1)可使肉牛体温显着下降(P<0.05),显着提高瘤胃p H值(P<0.01)及瘤胃微生物粗蛋白浓度(P<0.05),显着提高粗脂肪消化率和总氮摄入量(P<0.05);(2)两组间瘤胃液菌群α-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差异;(3)在门水平上,添加CrPyr在数值上提高了肉牛瘤胃液菌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56.89%vs 54.08%),在数值上降低了厚壁菌门相对丰度(38.35%vs 41.47%),并显着降低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相对丰度;(4)在属水平上,添加CrPyr在数值上提高了肉牛瘤胃液菌群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22.03%vs 19.63%),在数值上降低了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8.57%vs 10.28%)。以上结果表明,日粮添加CrPyr对肉牛体温的降低作用显着,同时改善瘤胃内环境,虽然对瘤胃菌门产生了显着影响,但被影响的菌门在瘤胃中所占有的比例只在1%左右,所以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整体影响并不算大。试验三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及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表明:(1)对比两组(EG_vs_CG)共鉴定到700个差异蛋白,包括121个显着差异蛋白(67个上调、54个下调)+373个只在EG组样本中定量蛋白+206个只在CG组样本中定量蛋白;(2)在门水平上,添加CrPyr使热应激肉牛瘤胃液菌群差异蛋白拟杆菌门蛋白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厚壁菌门蛋白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3)添加CrPyr可促进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的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糖酵解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合成。以上结果表明,添加CrPyr可改变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蛋白的表达,促进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的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糖酵解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合成。日粮中添加CrPyr可降低热应激肉牛体温,提高粗脂肪消化率,增强抗氧化和瘤胃发酵功能,促进热应激肉牛瘤胃菌群的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糖酵解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氨基酸合成,有助于降低氧化应激,促进调节能量代谢,改善热应激条件下肉牛瘤胃的发酵特性,缓解热应激。
潘巧[3](2020)在《猪肺炎支原体抑制宿主未折叠蛋白反应促进其黏附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是猪地方流行性肺炎(Porcine enzootic pneumonia,PEP)的病原菌,是最具经济意义的呼吸道病原体之一。了解其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防控这种猪呼吸道疾病至关重要。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调控宿主UPR过程在侵袭性病原体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从Mhp与UPR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展开了本项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Mhp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猪原代气管上皮细胞PTEC和猪肺泡巨噬细胞PAM)UPR的标志分子GRP78和CHOP的表达,甚至能阻断UPR激活剂衣霉素(Tunicamycin)对PTE细胞UPR的诱导作用,表明Mhp能够抑制宿主UPR,而这种现象之前只在Simkania negevensis(衣原体相关的一种细菌)中出现过。进一步检测发现Mhp感染减少PERK/eIF2α磷酸化、ATF6裂解以及XBP1剪接,证明Mhp显着抑制了UPR三条通路(PERK、ATF6和IRE1α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分别利用特异性化学抑制剂模拟了Mhp对UP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之后,利用TaqMan q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hp对PTE细胞的黏附和感染水平,发现UPR及其任一条信号通路抑制均能促进Mhp对PTE细胞的黏附和感染。与之相反,激活剂或过表达方式分别激活UPR的三条信号通路均会减少Mhp对PTE细胞的黏附。作为支原体属微生物的Mhp,对宿主细胞黏附是其定植宿主的第一步,也是其感染宿主和随后增殖的关键步骤。为了进一步确定其黏附和感染能力增加的分子机制,我们开展了其下游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UPR被抑制进而减少了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干扰了NF-κB信号传导。进一步研究发现猪β防御素2(Porcine beta-defensin 2,PBD-2)的产生是依赖于NF-κB信号通路,PBD-2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上皮细胞分泌的抵抗细菌感染的抗菌肽,尤其是抵抗呼吸道致病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NF-κB信号通路被干扰引起了PBD-2的释放量的减少,最终导致Mhp的黏附能力的增加。研究结果还显示PBD-2的减少能够促进Mhp的黏附素蛋白P97和P116的表达。综上所述,Mhp通过抑制UPR反应干扰NF-κB的信号传导,进而减少PBD-2的释放,从而促进其对PTE细胞的黏附和感染。我们的研究结果阐述了UPR在调节PBD-2释放和Mhp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为Mhp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以及拓宽了我们对Mhp感染与宿主抗细菌免疫应答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
陈凯凯[4](2020)在《白藜芦醇对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及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热应激造成的肉鸡氧化应激,已成为肉鸡养殖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制约了该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众多抗氧化酶的上游调控基因,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饲粮添加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可显着提高热应激肉鸡肌肉抗氧化酶活力,改善肌肉品质,但相关分子机制是否与Nrf2信号通路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白藜芦醇对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首先从肉鸡鸡胚中分离纯化原代肉鸡成肌细胞,并优化其培养条件,通过荧光定量法及免疫荧光法进行细胞鉴定,并利用含2%马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其成肌分化为骨骼肌细胞。以细胞活力、细胞抗氧化功能及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等指标建立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模型并确定白藜芦醇最适添加浓度。随后分别采用白藜芦醇、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Nrf2的特异性激活剂)或ML385(Nrf2的特异性抑制剂)和白藜芦醇预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比较白藜芦醇,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白藜芦醇在抑制Nrf2后对热应激条件下细胞活力、细胞抗氧化功能及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丰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肉鸡成肌细胞,发现其在39.5℃培养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成肌诱导分化后可形成骨骼肌细胞。与39.5℃组相比,肉鸡骨骼肌细胞在44.5℃热处理1 h后,细胞活力及抗氧化功能显着降低(P<0.05),差异水平较其他温度热处理组更大,故以44.5℃处理细胞1 h构建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模型。25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在不显着影响其细胞活力的情况下(P>0.05),显着提高细胞抗氧化功能及Nrf2信号通路相关部分基因m RNA的表达(P<0.05),故本试验白藜芦醇的预处理浓度设定为25μmol/L。与适温培养组相比,热应激处理造成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T-AOC、T-SOD、CAT活力,Nrf2、HO-1及CAT基因的m RNA表达丰度,Nrf2核蛋白及总蛋白、HO-1总蛋白及NQO1总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PC、MDA、ROS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热应激组相比,白藜芦醇+热应激组细胞活力,T-AOC、CAT活力,HO-1、NQO1、SOD1、SOD2及CAT基因的m RNA表达丰度,Nrf2核蛋白及总蛋白、HO-1总蛋白及NQO1总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PC、MDA、ROS含量显着降低(P<0.05);激活Nrf2显着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T-AOC、T-SOD、CAT活力,HO-1、NQO1、SOD1、SOD2、CAT及GSH-PX基因的m RNA表达丰度,Nrf2核蛋白及总蛋白、HO-1总蛋白及NQO1总蛋白的表达(P<0.05),显着降低MDA、ROS和PC含量(P<0.05),对热应激肉鸡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与白藜芦醇预处理效果趋势一致。抑制Nrf2后,白藜芦醇预处理仅造成热应激处理后肉鸡骨骼肌细胞内ROS含量显着降低(P<0.05),HO-1总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其余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从肉鸡鸡胚中成功分离获得了成肌细胞,其在39.5℃培养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肉鸡肌肉生长发育及营养调控机制提供了体外细胞模型;44.5℃热处理1 h是构建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模型的适宜条件,为进一步研究肉鸡骨骼肌热应激提供了细胞模型;白藜芦醇缓解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所致的氧化损伤介导了Nrf2信号通路,为其在缓解肉鸡热应激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瑞强[5](2019)在《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锌(Zinc,Zn)是鱼类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抗菌能力,凹凸棒石(Palygorskite,Pal)是一种层链状的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阳离子交换性、黏结性和承载性能力。载锌凹凸棒石(Zinc bearing palygorskite,Zn-Pal)是基于凹凸棒石的特性,将锌离子负载于其表面和孔道中制备的一种具有缓慢释放锌离子能力的无机抗菌剂。本研究首先探讨Pal对团头鲂颗粒饲料加工特性和金属沉积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Zn-Pal作为团头鲂饲料锌源添加剂的可能性和对团头鲂金属沉积、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探讨Zn-Pal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锌抗性基因丰度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全文包括6个试验:试验一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0尾规格一致的团头鲂(初均重:11.61±0.05 g)随机分为2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Pal日粮(试验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Pal提高了团头鲂颗粒饲料的制粒效率,增加了颗粒饲料硬度和淀粉糊化度(P<0.05),降低了颗粒饲料的含粉率(P<0.05)。日粮添加2%Pal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增加了血液中的铁和锌含量(P<0.05),提高了肌肉中的锌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中的镉沉积(P<0.05),对团头鲂末均重、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饵料系数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6.58±0.13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试2周;正式试验7周,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添加ZnS04·7H2O补充125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80或125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Pal表面,对Pal晶体结构无影响;Zn-Pal能够线性提高团头鲂的(二次线性,P=0.009)、特定生长率(二次线性,P=0.009)、肝体比(二次线性,P=0.034)、血液中的白细胞(一次线性,P=0.001)、淋巴细胞(一次线性,P=0.003)、中性粒细胞(一次线性,P=0.023)和红细胞(一次线性,P=0.034)数量,增加血浆总蛋白(二次线性,P=0.005)和球蛋白含量(二次线性,P=0.002)、饲料有机物(二次线性,P=0.001)和粗蛋白(二次线性,P=0.002)的沉积率以及全鱼有机物(二次线性,P=0.025)和粗蛋白含量(一次线性,P=0.049;二次线性,P=0.021),降低团头鲂饵料系数(一次线性,P=0.015;二次线性,P=0.003)、血浆尿素氮水平(二次线性,P=0.031)和全鱼水分含量(二次线性,P=0.025);日粮添加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肌肉蒸煮损失(二次线性,P=0.047),提高团头鲂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二次线性,P=0.021)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二次线性,P=0.025)活性。日粮添加0.17%Zn-Pal(48 mg/kg Zn)可获得较优的饵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试验三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血液中的铜(一次线性,P<0.001)、镁(一次线性,P=0.009)、锰(一次线性,P=0.008)、铬(一次线性,P=0.047)和镉(一次线性,P=0.001)含量,减少肌肉中的铜(一次线性,P<0.013;二次线性,P=0.001)、锰(一次线性,P=0.040)、铅(一次线性,P=0.004)、铬(一次线性,P=0.003)和镉(一次线性,P=0.002)含量,提高肝胰腺中的Zn(一次线性,P=0.005)含量并降低肝胰腺中的镉(一次线性,P=0.012)沉积,增加脊椎骨中的铁(一次线性,P=0.046)含量而降低铜(一次线性,P=0.043)含量,增加鳞片中的Zn(二次线性,P=0.007)、铁(一次线性,P=0.013)和铜(一次线性,P=0.049)含量而降低镉(一次线性,P=0.018)沉积。Zn-Pal线性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一次线性,P=0.015)、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二次线性,P=0.020)、SLC30A家族锌转运蛋白ZnT-5(一次线性,P=0.002)和SLC39A家族锌转运蛋白ZIP14(一次线性,P=0.010)的基因表达水平。与硫酸锌组相比,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日粮添加Zn-Pal补充80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试验四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改善了团头鲂肠道长度(二次线性,P=0.030)、重量(一次线性,P=0.047)、绒毛高度(一次线性,P=0.034;二次线性,P=0.034)、隐窝深度(二次线性,P=0.040)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二次线性,P=0.007),提高了肠道T-SOD(一次线性,P=0.014)、Cu/Zn-SOD(一次线性,P=0.027)和过氧化氢酶(CAT;二次线性,P=0.014)活性,降低肠道内容物中的大肠杆菌(一次线性,P=0.011)和气单胞菌(一次线性,P=0.003)数量;添加Zn-Pal上调了团头鲂肠道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抗原(Nrf2;一次线性,P=0.005)、Cu/Zn-SOD(一次线性,P=0.046)、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一次线性,P=0.023)和CAT(一次线性,P=0.045)基因表达水平,下调Toll样受体2(一次线性,P=0.011)、Toll样受体4(一次线性,P=0.00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一次线性,P=0.003)、核因子κB(一次线性,P<0.001;二次线性,P=0.002)、白介素6(一次线性,P=0.024;二次线性,P=0.030)、肿瘤坏死因子α(二次线性,P=0.018)的基因表达水平;日粮添加硫酸锌与各Zn-Pal组团头鲂相比未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试验五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27.78±0.30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饲7天,正式试验60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SO4·7H2O补充90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48或90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提高了团头鲂的末均重(P<0.05),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降低了血浆中皮质醇、乳酸和补体4的含量(P<0.05),增加了血浆呼吸爆发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肝胰腺Nrf2、CAT、Cu/Z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运输应激条件下,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乳酸、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液呼吸爆发活性、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CAT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胰腺MDA含量、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Nrf2、CAT、Cu/Zn-SOD以及热休克蛋白70的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日粮添加Zn-Pal显着降低了运输应激后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肝胰腺MDA含量(P<0.05),增加了团头鲂血浆溶菌酶活性、补体4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CAT活性、T-SOD活性和肝胰腺T-AOC、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以及肝胰腺CAT、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表达量(P<0.05)。此外,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组团头鲂肝胰腺T-AOC显着高于硫酸锌组(P<0.05)。试验六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和硫酸锌均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气单胞菌属丰度和蓝细菌属的丰度(P<0.05),提高了菌群simpson指数和鲸杆菌属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sobs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Zn-Pal组菌群sobs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对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P>0.05),但提高了韦荣球菌属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硫酸锌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 A和czc D的丰度、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和tet X的丰度、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而48 mg/kg Zn水平的Zn-Pal仅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的丰度显着高于Zn-Pal添加组(P<0.05)。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日粮添加2%凹凸棒石能够提高团头鲂颗粒饲料制粒速率、饲料颗粒质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机体Fe、Zn含量,降低重金属Cd沉积,且对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2.载锌凹凸棒石中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凹凸棒石表面,对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无影响。3.日粮添加Zn-Pal能够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改善肌肉品质和组织金属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Zn-Pal在团头鲂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硫酸锌,可降低Zn的添加量,以Zn计为48 mg/kg,Zn-Pal添加量为0.17%,Zn-Pal可作为一种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4.日粮添加锌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锌添加水平效果更显着;但添加较高水平的锌会提高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载锌凹凸棒石作为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与饲料中添加硫酸锌相比能够降低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
华承薇[6](2019)在《烯醇化酶(Eno)及抗体降解蛋白(IdeZ)在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抗吞噬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烯醇化酶(Enolase,Eno)及抗体降解蛋白(immunoglobulin-degrading enzyme,IdeZ)是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subsp.zooepidemicus,SEZ)已报道的两种毒力因子,但其生物学功能及致病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阐明SEZ以上两种毒力因子在抗细胞吞噬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拟进一步阐明SEZ的致病机制。1.SEZ Eno与Raw264.7细胞互作蛋白的筛选本试验通过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Cell-stable isotope labeling,SILAC)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进行标记,然后在体外条件下,使Raw264.7细胞总蛋白与原核表达的重组烯醇化酶(recombinant Enolase,rEno)蛋白进行相互作用,再对作用后的细胞总蛋白进行质谱分析(LC-MS/MS),结果显示共筛选到Raw264.7细胞内17种可能与SEZ Eno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对筛选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之后,借助免疫共沉淀方法(Co-IP)验证蛋白间相互作用,结果证实Dctn2,Itgam,Lgals,Gsdmdc,Snx6编码的蛋白与SEZ Eno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为阐释SEZ Eno蛋白在细菌抗吞噬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2.SEZ Eno与Raw 264.7细胞内Dctn2编码蛋白互作机制研究以Raw 264.7细胞基因组为模板,构建pGEX-6P-1-Dctn重组质粒,诱导表达纯化获得大小约44 kDa的重组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亚单位蛋白(Dynactin subunit protein 2)蛋白。以此为抗原,免疫Balc/c小鼠制备小鼠抗Dctn蛋白多克隆抗体,眼球采血分离获得血清,经ELISA方法进行效价测定,结果显示试验A组抗体效价较高;且经Dot Blot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显示制备的小鼠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而后对Eno预处理后的Raw264.7细胞内Dctn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可见相较于对照组,胞内Dctn蛋白表达水平呈现极显着升高。推测可能是由于Eno与Dctn之间的互作,引起Raw264.7细胞胞内Dctn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重组Eno蛋白对Raw264.7细胞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3.SEZ抗体降解蛋白IdeZ生物活性鉴定前期研究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发现SEZATCC35246株IdeZ与化脓链球菌抗体降解蛋白IdeS有较高同源性。为进一步了解SEZ中IdeZ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可能在细菌抵抗吞噬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构建pCold-SUMO-IdeZ重组质粒,诱导表达纯化获得大小约39 kDa的重组IdeZ蛋白;体外模拟降解抗体反应条件,结果可见体外反应10 min即可用蛋白凝胶电泳检测到IgG降解产物;而借助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模型,体外模拟巨噬细胞吞噬SEZ试验,检测IdeZ蛋白对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吞噬SEZ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IdeZ蛋白可有效抑制抗SEZ免疫血清或纯化IgG的调理吞噬功能,帮助SEZ抵抗吞噬。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SEZ抵抗巨噬细胞吞噬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吕晨辉[7](2013)在《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高温导致的热应激会给养殖场的畜禽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它能显着影响断奶仔猪胃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免疫力并破坏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热应激引起的不利影响,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下降、过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硒是动物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通过在动物机体内转化为硒蛋白(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碘化酪氨酸脱碘酶等)的形式在动物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能力、抗肿瘤和调节机体代谢等。益生菌有保持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防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增殖,减缓肠道炎症感染,改善消化系统能力和刺激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硒或益生菌等可作为抗热应激添加剂添加到仔猪日粮中以减轻热应激对仔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不利影响。本实验室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利用益生菌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富硒益生菌制剂,它是一种富含有机硒和高活性益生菌的饲料添加剂,可发挥有机硒和益生菌的双重作用。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动物的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包括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具有提高生产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尚未进行有关富硒益生菌抗热应激效果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探索其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的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血硒含量、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粪便中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其作为抗热应激添加剂的应用效果,为其在畜牧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1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某猪场三元杂交(杜×长×大)28日龄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所有猪只均在同一栋猪舍内饲养。整个试验期为42天。试验期间,前33天的平均温度为38℃,后9天的平均温度为42℃。试验分组情况: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二组为益生菌组,饲喂基础日粮加益生菌,其中活菌数与富硒益生菌组的相同;第三组为亚硒酸钠组,饲喂基础日粮加0.3mg/kg硒的亚硒酸钠;第四组为富硒益生菌组,饲喂基础日粮加0.3mg/kg的富硒益生菌(富硒益生菌和益生菌中活菌数量相等)。各试验组中基础日粮硒含量为0.16ng/kg,力口硒后日粮的总硒含量为0.46mg/kg。在试验结束后,测定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和腹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益生菌组、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的末重分别增加了15.35%(P<0.05)、6.63%(P>0.05)和6.85%(P>0.05);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益生菌组、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的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22.58%(P<0.05)、9.87%(P<0.05)和10.32%(P<0.05),且富硒益生菌组与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组之间有显着差异;富硒益生菌组的料肉比显着低于亚硒酸钠组、益生菌组和对照组(P<0.05),亚硒酸钠组和益生菌组的料肉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仔猪的腹泻率显着低于亚硒酸钠组和对照组(P<0.05),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可以提高高温条件下仔猪的生产性能,降低仔猪腹泻率。试验2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血硒含量和GPx活性及甲状腺激素(T3和T4)的影响试验分组和动物饲养同试验1。于试验的第0、14、28和42天,每组随机选择3头猪,采集血液样品,用于分析血硒含量、全血GPx活性和血清甲状腺激素(T3和R4)含量。结果:在试验的第14、28和42天,富硒益生菌组和亚硒酸钠组血液中GPx活性和血硒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富硒益生菌组均高于亚硒酸钠组;在试验的第28天和42天,与对照组和益生菌组仔猪相比,富硒益生菌组和亚硒酸钠组仔猪血清中T3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T4含量显着降低(P<0.05),同时,富硒益生菌组和亚硒酸钠组差异不显着。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和亚硒酸钠均能提高高温条件下仔猪全血中GPx活性和血硒含量,提高血液中T3含量并降低T4含量。试验3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区系的影响试验分组和动物饲养同试验1。于试验的第0、14、28和42天,每组随机选择3头猪,采集新鲜粪便样品,用于选择性分离培养仔猪粪便中肠杆菌、乳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并计数。结果:在试验的第28天和42天,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仔猪相比,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仔猪粪便中乳杆菌数量极显着提高(P<0.01)且肠杆菌数量极显着降低(P<0.01),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P>0.05),同时,整个试验期间,各组仔猪粪便中肠球菌、葡萄球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和益生菌能调节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有利于仔猪肠道环境的稳定。试验4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分组和动物饲养同试验1。于试验的第42d,每组随机选择4头仔猪,采集新鲜粪便样品,用PCR-RFLP方法分析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后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用合适的引物对粪便中提取的总细菌16SrDNA的V3、V4和V5区进行扩增,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ha Ⅰ, Afa Ⅰ, Alu Ⅰ和Msp Ⅰ对PCR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酶切的总条带数作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量度。结果:富硒益生菌组和益生菌组与亚硒酸钠组、对照组之间的酶切总条带数均差异显着(P<0.05),亚硒酸钠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富硒益生菌组、亚硒酸钠组、益生菌组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5.0%、74.6%和68.1%。结论:日粮中添加富硒益生菌能够增加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富硒益生菌能明显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
张莹[8](2011)在《热应激蛋白表达与种公牛精液品质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肉牛及种公牛的饲养经常会受到各种应激源的影响,比如夏季环境高温、饲料营养改变、流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其生产力。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气温逐年升高,很多种牛饲养基地受到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冻精产品质量下降不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在夏季被迫停产2-3个月,夏季热应激已成为制约冻精生产乃至夏季肉牛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科研机构对种公牛热应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分泌系统,通常是以种公牛体内激素浓度作为热应激程度的指标。但是,由于激素在体内变化具有瞬时性,用激素浓度变化作为热应激的指标性参数,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对热应激蛋白(HSPs)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种公牛热应激的研究有了新的切入点。热应激蛋白家族受多种外因(包括高温环境刺激)的影响,一般通过表达量的变化,响应外界的应激刺激,起到调节和保护作用。研究表明:诱导型的HSPs,在奶牛的热应激调节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SP70可以作为其热应激的一种指标性参数。为此,探讨HSPs是否可以成为种公牛热应激的指标也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本研究通过温湿指数(THI)确定种公牛的热应激程度,将种公牛分为:非热应激组(春)、轻度热应激组a(初夏)、中重度热应激(夏)和轻度热应激b(初秋),探讨夏季高温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及与诱导型HSP60、HSP70和HSP90表达的相关性。实验一:对3个品种西门塔尔、利木赞和延边黄牛(各15头)种公牛进行精液品质和顶体反应相关酶活力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包括:在不同热应激程度下,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差异;在相同热应激程度下,不同品种间精液品质差异两个方面。实验结果表明:1)夏季中重度热应激可造成种公牛精液品质显着下降。种公牛精液各项指标在非热应激组与各个热应激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精子顶体完整率,畸形率,活力三个指标,均为中重度热应激组最差,与其他组别差异显着(P<0.05);而精子密度在整个夏季持续降低,轻度热应激组b(初秋)的精子密度为最低。三个品种之中,延边黄牛相比其他两个品种,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最小,表现出一定的热耐受性。2)中重度热应激致使种公牛的几种顶体反应相关酶的活力紊乱,各个品种间酶活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三个品种中非热应激组中透明质酸酶(HYD)、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与其他组相比活力较高,同时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处于最低值。延边黄牛顶体酶活力与其他两个品种相比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酶活力呈平稳降低,且下降幅度低。3)虽然受到夏季高温环境的影响,三个品种公牛精液质量均呈总体降低态势,并且在精子形态学和酶活力两个层面上均有较大改变。西门塔尔种公牛精液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延边黄牛则表现出抗热性。实验二:以西门塔尔种公牛为实验对象,用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检测种公牛在不同热应激状态下,精子所含的HSP60、HSP70、HSP90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变化。实验数据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精液品质与热应激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中重度热应激种公牛、轻度热应激a、b和非热应激组中均有HSP60、HSP70、HSP90蛋白表达,但不同热应激程度会导致其在表达量上的变化。非热应激组与热应激各组在蛋白及核酸表达量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3种HSPs在蛋白和核酸两个层面的表达趋势上,则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以上实验结果证明1)热应激导致种公牛精液品质下降,且顶体反应相关酶活力紊乱。2)热应激导致西门塔尔种公牛,在精液品质和酶活力两个层面均有较大改变。3个品系中,其精液受到夏季热应激影响最为明显。延边黄牛的各项指标变化最小,相较其他两个品种(西门塔尔和利木赞)对高温抗性明显。3)三种热应激蛋白,在不同温度的刺激诱导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量变化。从三种应激蛋白的表达看,以HSP90对应热刺激的敏感性最高,并且与精子活力、顶体完整率和精子畸形率均有一定相关性,可考虑以HSP90的表达量作为监测种公牛热应激的新指标。
薛小波[9](2010)在《几种抗应激添加剂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根据育肥猪在夏天的生活特性,设计了γ-氨基丁酸、巴氯酚、VC和微生态制剂四种抗热应激添加剂,测定其对育肥猪抗热应激的效果,目的是寻找一种绿色环保的抗热应激添加剂。本试验设置7个组,随机选择112头36.5±2.5公斤的育肥猪,要求公母各半,每组16头,处理组1为γ-氨基丁酸40g/T;处理组2为γ-氨基丁酸80g/T;处理组3为γ-氨基丁酸40g/T和巴氯酚10g/T;处理组4为巴氯酚10g/T;处理组5为γ-氨基丁酸40g/T、巴氯酚10g/T和Vc100g/T;处理组6为微生态制剂500g/T;处理组7为对照组。饲养试验为62天。结果表明,生产效果最好的是处理组5(γ-氨基丁酸、巴氯酚和Vc组合)和6(微生态制剂),这两种添加剂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热应激能力(P<0.05),并在改善营养物质消化率、调节猪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5),对猪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
袁志航[10](2009)在《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及抗应激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应激一直困扰养猪业的生产难题,为探讨ASAP-1抗免疫应激效果,本研究选取15头仔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A组)、口蹄疫疫苗组(B组)和口蹄疫疫苗+抗免疫应激组(C组),分别测定其对仔猪生长性能,激素水平(COR)、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抗免疫应激剂的最佳添加剂量为0.75%;②抗免疫应激剂显着改善仔猪生度性能,与免疫应激组相比,抗免疫应激剂明显减轻免疫应激引起的仔猪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和精神沉郁,饲料转化率提高18.43%,日增重提高了37.29%;③口蹄疫疫苗能引起仔猪应激反应,皮质醇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5)。抗免疫应激剂具有抗应激作用,皮质醇水平呈降低趋势,差异显着(P<0.05);④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CK,LDH和ALT等血清酶活性显着提高,而应用免疫应激剂后,基本接近于应激前水平。其他生化指标没有显着影响;⑤应用抗免疫应激剂后不影响抗体生成水平,抗体水平差异不显着,第3天开始上升,第20天达到高峰值。结论:免疫应激能使CK,LDH和ALT等血清酶活性,血清激素皮质醇水显着提高,而抗应激剂能够缓解免疫应激所产生的这些应激反应。B、C两组的抗体水平都在20天达到高峰值,说明抗免疫应激剂在减轻免疫应激产生的仔猪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和精神沉郁等应激反应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口蹄疫抗体水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单词缩写表 |
| 前言 |
| 第一篇: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黑水虻及其研究进展 |
| 1.1 黑水虻简介 |
| 1.2 黑水虻的分布 |
| 1.3 黑水虻的营养成分 |
| 1.4 黑水虻幼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作用 |
| 1.5 黑水虻在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 1.6 小结 |
| 第二章 断奶仔猪的肠道屏障功能 |
| 2.1 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
| 2.2 断奶仔猪综合征 |
| 2.3 断奶仔猪腹泻与肠道屏障 |
| 2.4 断奶仔猪腹泻与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 |
| 2.5 ETEC |
| 2.6 小结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黑水虻虫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第二章 黑水虻虫粉对ETEC所致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热应激 |
| 1.1 热应激的概述 |
| 1.2 热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
| 1.2.1 热应激与动物采食量 |
| 1.2.2 热应激对动物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 |
| 1.2.3 热应激对动物的其他影响 |
| 1.3 热应激的判定 |
| 1.4 缓解热应激的具体措施 |
| 1.4.1 物理措施 |
| 1.4.2 饲喂管理 |
| 1.4.3 抗热应激品种的选育 |
| 1.4.4 发生热应激的具体应对方法 |
| 2 丙酮酸肌酸 |
| 2.1 丙酮酸肌酸的理化特性 |
| 2.2 丙酮酸肌酸的优点 |
| 2.2.1 丙酮酸肌酸与传统补充方式的比较 |
| 2.2.2 丙酮酸肌酸对机体脂质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
| 2.3 丙酮酸和肌酸 |
| 2.3.1 丙酮酸和肌酸的抗氧化作用 |
| 2.3.2 丙酮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 2.3.3 肌酸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 3 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与组学技术 |
| 3.1 瘤胃微生物的常用研究方法 |
| 3.2 组学技术的应用 |
| 3.3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兴起 |
| 3.3.1 蛋白质组学在畜牧领域的应用研究 |
| 3.3.2 Label-free定量定性技术 |
| 3.4 本研究的内容 |
| 3.4.1 研究背景 |
| 3.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3.4.3 研究内容 |
| 3.4.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 |
|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1.4 基础日粮组成 |
| 1.5 试验设计 |
| 1.6 样品采集 |
| 1.7 测定指标 |
|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日均温度、日均湿度和日均THI指数 |
| 3.2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体温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
| 3.3 丙酮酸肌酸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 瘤胃发酵指标 |
| 3.5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3.6 氮排泄 |
| 3.7 尿嘌呤衍生物和瘤胃微生物氮流量 |
| 4 讨论与小结 |
| 4.1 讨论 |
| 4.2 小结 |
| 试验二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抗热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探索饲养试验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 |
|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1.4 基础日粮组成 |
| 1.5 试验设计 |
| 1.6 样品采集 |
| 1.7 测定指标 |
| 2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
| 2.1 总DNA提取和检测 |
| 2.2 PCR扩增 |
| 2.3 PCR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
| 2.4 构建PE文库及Illu mina测序 |
| 3 分析方法 |
| 3.1 数据优化 |
| 3.2 OTU聚类 |
| 3.3 分类学分析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日均温度、日均湿度和日均THI指数 |
| 4.2 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影响的基础指标数据 |
| 4.3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瘤胃微生物OTU丰度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 4.4 丙酮酸肌酸对肉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 4.5 物种差异分析 |
| 5 讨论与小结 |
| 5.1 讨论 |
| 5.2 小结 |
| 试验三 丙酮酸肌酸对热应激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 |
| 1 试验设计 |
| 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1.2 样品采集 |
| 2 试验步骤及方法 |
| 2.1 蛋白质提取 |
| 2.2 总蛋白质BCA法含量测定 |
| 2.3 蛋白质SDS-PAGE电泳检测 |
| 2.4 还原烷基化和酶解 |
| 2.5 肽段脱盐、定量 |
| 2.6 液相串联质谱 |
| 2.7 数据库搜索 |
| 2.8 Lable-free蛋白组学定量分析 |
| 3 试验结果 |
| 3.1 蛋白质及肽段鉴定 |
| 3.2 全谱分析 |
| 3.3 差异蛋白分析 |
| 4 讨论与小结 |
| 4.1 讨论 |
| 4.2 小结 |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 1 全文总结 |
| 2 创新点 |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猪肺炎支原体(Mhp)及其研究进展 |
| 1.1.1 猪支原体肺炎(MPS)概述 |
| 1.1.2 Mhp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
| 1.1.3 MPS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
| 1.1.4 Mhp致病机制 |
| 1.1.5 Mhp与宿主相互作用和免疫调节 |
| 1.2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 |
| 1.2.1 UPR的概述 |
| 1.2.2 UPR信号通路 |
| 1.2.3 UPR与细菌感染 |
| 1.3 NF-κB与细菌感染 |
| 1.4 β防御素-2(PBD-2)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Mhp感染抑制PTE和 PAM细胞UPR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细胞和菌株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猪原代气管上皮细胞(PTE细胞)分离培养 |
| 2.2.2 猪肺泡巨噬细胞(PAM细胞)分离培养 |
| 2.2.3 Mhp的培养 |
| 2.2.4 Mhp的 CFU测定 |
| 2.2.5 Mhp感染PTE细胞和PAM细胞 |
| 2.2.6 细胞总RNA提取以及反转录 |
| 2.2.7 目标分子的qPCR引物设计 |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
| 2.2.9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 2.2.10 CCK-8检测 |
|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
| 2.2.12 数据分析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Mhp感染抑制PTE细胞UPR |
| 2.3.2 Mhp感染抑制PAM细胞UPR |
| 2.3.3 Mhp感染阻断Tu对 PTE细胞UPR的诱导 |
| 2.3.4 Mhp感染抑制PTE细胞UPR的 PERK信号通路 |
| 2.3.5 Mhp感染抑制PTE细胞UPR的 ATF6 信号通路 |
| 2.3.6 Mhp感染抑制PTE细胞UPR的 IRE1α信号通路 |
| 2.3.7 Mhp感染特异性的抑制PTE细胞UPR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Mhp抑制PTE细胞UPR促进其黏附及感染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细胞和菌株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抑制剂处理PTE细胞 |
| 3.2.2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 3.2.3 Mhp黏附数量分析 |
| 3.2.4 真核表达质粒p CAGGS-XBP1s和 p CAGGS-p50ATF6 构建 |
| 3.2.5 质粒转染实验 |
| 3.2.6 流式细胞仪分析PTE细胞感染率 |
| 3.2.7 数据分析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抑制PTE细胞IRE1α信号通路促进Mhp黏附 |
| 3.3.2 抑制PTE细胞ATF6 信号通路促进Mhp黏附 |
| 3.3.3 抑制PTE细胞PERK信号通路促进Mhp黏附 |
| 3.3.4 PTE细胞UPR激活不利于Mhp黏附 |
| 3.3.5 PTE细胞PERK信号通路激活抑制Mhp的黏附 |
| 3.3.6 PTE细胞IRE1α信号通路激活抑制Mhp的黏附 |
| 3.3.7 PTE细胞ATF6 信号通路激活抑制Mhp的黏附 |
| 3.3.8 PTE细胞UPR抑制促进Mhp的感染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Mhp抑制PTE细胞UPR促进其黏附与感染的机理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细胞和菌株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主要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Mhp和细胞总RNA提取以及反转录 |
| 4.2.2 目标分子的qPCR引物设计 |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
| 4.2.4 RNA干扰实验 |
| 4.2.5 ELISA实验 |
| 4.2.6 重组质粒HA-PBD2构建 |
| 4.2.7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
| 4.2.8 数据分析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PTE细胞中UPR正调控PBD-2 的释放 |
| 4.3.2 PTE细胞中抑制UPR减少PBD-2 的释放 |
| 4.3.3 Mhp感染后PTE细胞PBD-2 的表达 |
| 4.3.4 PTE细胞中UPR抑制通过干扰NF-κB信号通路减少PBD-2 的表达 |
| 4.3.5 PDTC减少UPR激活的PTE细胞中PBD-2 的产生 |
| 4.3.6 PBD-2 抑制Mhp对 PTE细胞的黏附 |
| 4.3.7 PBD-2 抑制Mhp黏附素蛋白P97和P116 的表达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热应激对肉鸡的影响研究概况 |
| 1.1 肉鸡热应激的研究现状 |
| 1.1.1 肉鸡热应激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
| 1.1.2 热应激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1.3 热应激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 1.1.4 热应激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 |
| 1.2 热应激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1.3 家禽养殖业中热应激相关营养调控措施 |
| 1.3.1 维生素的作用 |
| 1.3.2 微量元素的作用 |
| 1.3.3 其他营养调控策略 |
| 2 白藜芦醇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 2.1 白藜芦醇的性质和分布 |
| 2.2 白藜芦醇的生物学功能 |
| 2.2.1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 |
| 2.2.2 白藜芦醇的抗癌作用 |
| 2.2.3 白藜芦醇的抗炎作用 |
| 2.2.4 白藜芦醇的保护神经作用 |
| 2.2.5 白藜芦醇的其他药理作用 |
| 2.3 白藜芦醇的作用机制 |
| 2.3.1 Nrf2信号通路 |
| 2.3.2 其他信号通路 |
| 2.4 白藜芦醇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试验设备 |
| 2.1.4 常用试剂及配置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肉鸡鸡胚成肌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 2.2.2 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模型的构建 |
| 2.2.3 肉鸡骨骼肌细胞白藜芦醇适宜处理浓度的筛选 |
| 2.2.3.1 肉鸡骨骼肌细胞白藜芦醇处理 |
| 2.2.3.2 细胞活力的检测 |
| 2.2.3.3 细胞内ROS含量的检测 |
| 2.2.3.4 细胞氧化损伤相关标志物及抗氧化相关因子的检测 |
| 2.2.4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
| 2.2.5 激活Nrf2 对热应激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2.2.6 抑制Nrf2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 |
| 3.1 肉鸡成肌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 3.1.1 成肌细胞的纯化及形态特征 |
| 3.1.2 成肌细胞不同培养温度下增殖速率 |
| 3.1.3 成肌细胞增殖及分化阶段特异性表达基因RT-q PCR鉴定结果 |
| 3.1.4 成肌细胞标志蛋白Desmin的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
| 3.1.5 成肌细胞的成肌诱导分化及鉴定结果 |
| 3.2 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模型的构建 |
| 3.2.1 不同温度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2 不同温度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指标的影响 |
| 3.2.3 不同温度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抗氧化相关因子的影响 |
| 3.3 肉鸡骨骼肌细胞白藜芦醇处理浓度的筛选 |
| 3.3.1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3.2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指标的影响 |
| 3.3.3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 3.3.4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对肉鸡骨骼肌细胞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4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
| 3.4.1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4.2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3.4.3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4.4 白藜芦醇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5 激活Nrf2 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3.5.1 激活Nrf2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5.2 激活Nrf2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3.5.3 激活Nrf2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该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5.4 激活Nrf2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鸡骨骼肌细胞该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6 抑制Nrf2 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3.6.1 抑制Nrf2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6.2 抑制Nrf2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3.6.3 抑制Nrf2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该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6.4 抑制Nrf2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该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肉鸡成肌细胞的分离、纯化、成肌诱导分化及鉴定 |
| 4.2 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模型的构建 |
| 4.3 白藜芦醇与激活Nrf2对肉鸡骨骼肌细胞热应激诱导氧化损伤的影响 |
| 4.4 抑制Nrf2 对热应激和白藜芦醇处理肉鸡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状态和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本文部分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
| 引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天然非金属矿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1 天然非金属矿物的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 2 天然非金属矿负载金属离子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 |
| 3 载锌凹凸棒石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 1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 |
| 2 鱼类对锌需要量的研究现状 |
| 3 团头鲂锌及其它微量元素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
| 第三章 细菌对锌的抗性作用和锌对抗生素抗性的影响 |
| 1 细菌对锌等重金属的抗性作用 |
| 2 锌等重金属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协同选择作用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 第四章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五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六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七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八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九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本文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 第一篇 综述 |
| 第一章 烯醇化酶Eno及其研究进展 |
| 1 Eno蛋白结构特征 |
| 2 糖酵解催化作用 |
| 3 纤溶酶原结合作用 |
| 4 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
| 5 疾病过程相关作用 |
| 5.1 癌症相关 |
| 5.2 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
| 5.3 其它疾病相关 |
| 6 其它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抗体降解蛋白及其研究进展 |
| 1 抗体降解蛋白结构特征 |
| 2 抗体降解作用 |
| 3 其它生物学作用 |
| 3.1 参与免疫逃避 |
| 3.2 应用于疫苗生产 |
| 3.3 应用于治疗疾病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 第三章 SEZ Eno与Raw264.7细胞互作蛋白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材料 |
| 1.2 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 |
| 1.3 rEno融合蛋白的获得 |
| 1.4 rEno蛋白处理Raw264.7细胞后主要表型变化的检测 |
| 1.5 质谱检测结果分析 |
| 1.6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 1.7 体外免疫共沉淀鉴定蛋白互作 |
| 2 结果 |
| 2.1 细胞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技术)结果 |
| 2.2 rEno融合蛋白的获得 |
| 2.3 rEno蛋白处理Raw264.7细胞后主要表型变化的检测结果 |
| 2.4 质谱检测结果分析 |
| 2.5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 2.6 体外免疫共沉淀鉴定蛋白互作结果 |
| 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SEZ Eno与Raw 264.7细胞内Dctn2编码蛋白互作机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材料 |
| 1.2 rDctn融合蛋白的获得 |
| 1.3 制备小鼠抗rDctn蛋白多克隆抗体 |
| 1.4 检测rEno蛋白处理Raw264.7细胞后Dctn蛋白水平变化 |
| 1.5 表面等离子共振(Biacore)验证蛋白互作 |
| 2 结果 |
| 2.1 rDctn融合蛋白的获得 |
| 2.2 小鼠rDctn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 2.3 Eno蛋白处理Raw264.7细胞后胞内Dctn蛋白水平变化检测 |
| 2.4 表面等离子共振(Biacore)验证蛋白互作 |
| 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SEZ抗体降解蛋白IdeZ生物活性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材料 |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 1.3 pCold-SUMO-IdeZ重组质粒构建 |
| 1.4 IdeZ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 1.5 重组IdeZ蛋白降解IgG活性的检测 |
| 1.6 SEZ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及其IgG的纯化 |
| 1.7 重组IdeZ蛋白抑制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吞噬SEZ活性检测 |
| 2 结果 |
| 2.1 pCold-SUMO-IdeZ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 2.2 重组IdeZ蛋白降解IgG活性的检测 |
| 2.3 重组IdeZ抑制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吞噬SEZ活性的检测 |
| 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交流活动 |
| 致谢 |
| 附录 |
| 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 前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硒和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 1 硒的研究进展 |
| 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热应激对动物机体的影响和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 1 热应激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 2 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 第三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四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血硒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五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区系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六章 富硒益生菌对高温条件下仔猪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第1章 热应激及其研究进展 |
| 1.1 热应激反应的研究 |
| 1.2 热应激蛋白的研究 |
| 1.2.1 热应激蛋白的概念 |
| 1.2.2 热应激蛋白的分类 |
| 1.2.3 热应激蛋白的功能 |
| 1.2.4 热应激蛋白的应用 |
| 1.3 热应激对种公牛养殖的影响 |
| 1.3.1 热应激对猪的影响 |
| 1.3.2 热应激对鸡的影响 |
| 1.3.3 热应激对水貂的影响 |
| 1.3.4 热应激对牛的影响 |
| 第2章 热应激对种公牛精液品质及顶体反应酶活力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 2.1.3 热应激种公牛精液样品采集及精液品质检测 |
| 2.1.4 种公牛精液品质的检测 |
| 2.1.5 精液中酶活力检测 |
| 2.2 实验结果 |
| 2.2.1 获得不同程度热应激的种公牛精液样品 |
| 2.2.2 种公牛精液品质的检测结果 |
| 2.2.3 种公牛精液酶活力检测 |
| 2.3 讨论 |
| 2.3.1 影响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种因素 |
| 2.3.2 热应激对精液中顶体反应相关酶类活力的影响 |
| 第3章 热应激种公牛精液中HSPs基因表达及含量的检测 |
| 3.1 实验材料 |
|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3.2.1 主要仪器 |
| 3.2.2 主要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Western blot检测 |
| 3.3.2 RT-PCR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Western blot结果 |
| 3.4.2 RT-PCR实验结果 |
| 3.4.3 生物统计学分析 |
| 3.5 讨论 |
| 3.5.1 Western blot对种公牛精液HSPs蛋白检测 |
| 3.5.2 RT-PCR对种公牛精液HSPs mRNA的检测 |
| 3.5.3 HSPs表达与HSPs mRNA转录关系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中国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现况 |
| 1.1.2 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1.1.2.1 饲料资源不足 |
| 1.1.2.2 药物残严重 |
| 1.1.2.3 环境污染 |
| 1.1.3 添加剂的应用 |
| 1.1.4 养殖技术发展方向 |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
| 1.3 研究内容 |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5 热应激 |
| 1.5.1 应激与热应激的概念 |
| 1.5.2 热应激对动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 1.5.2.1 热应激对动物采食量影响 |
| 1.5.2.2 热应激对动物内分泌的影响 |
| 1.5.2.3 热应激对血清无机离子的影响 |
| 1.5.2.4 热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各种影响 |
| 1.5.2.5 热应激对机体生化指标的各种影响 |
| 1.5.2.6 热应激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5.3 缓解动物热应激的措施 |
| 1.5.3.1 缓解猪热应激的物理措施 |
| 1.5.3.2 营养调控 |
| 1.5.3.3 抗热应激药物 |
| 1.5.3.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
| 1.6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 1.6.1 γ-氨基丁酸(GABA) |
| 1.6.1.1 GABA及其受体概述 |
| 1.6.1.2 GABA 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
| 1.6.1.3 在畜牧上的应用前景 |
| 1.6.2 巴氯酚 |
| 1.6.3 微生态制剂 |
| 1.6.3.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特点 |
| 1.6.3.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
| 1.6.3.3 微生态制剂畜牧业的应用前景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点 |
| 2.1.2 试验时间 |
| 2.1.3 试验设计 |
| 2.1.4 日粮配制 |
| 2.1.5 管理办法 |
| 2.1.6 试验操作 |
| 2.1.6.1 挑猪称重 |
| 2.1.6.2 采血 |
| 2.1.6.3 粪样收集 |
| 2.1.7 肠道微生物的检测 |
| 2.1.7.1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2.1.7.2 仪器与试剂 |
| 2.1.7.3 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 |
| 2.1.8 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1.9 数据收集与分析 |
| 2.2 试验结果分析 |
| 2.2.1 添加剂对猪日增重的影响 |
| 2.2.2 添加剂对猪料肉比的影响 |
| 2.2.3 添加剂对猪肠道菌数的影响 |
| 2.2.3.1 添加剂对猪肠道总菌数的影响 |
| 2.2.3.2 添加剂对猪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影响 |
| 2.2.3.3 添加剂对猪粪便中乳酸菌的影响 |
| 2.2.4 添加剂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2.4.1 添加剂对粗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2.4.2 添加剂对钙消化率的影响 |
| 2.2.4.3 添加剂对磷消化率的影响 |
| 2.2.5 血清学检测 |
| 2.3 讨论 |
| 2.3.1 添加剂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2 添加剂对猪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 2.3.3 添加剂对猪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3.4 添加剂对猪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应激、免疫应激和疫苗免疫应激及抗应激研究进展 |
| 1.1 应激、免疫应激和疫苗免疫应激概念 |
| 1.2 抗应激及常见抗应激添加剂 |
| 2 免疫应激对机体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
| 2.1 免疫应激对畜禽生产的影响 |
| 2.2 免疫应激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
| 2.3 免疫应激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 2.4 免疫应激对动物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 2.5 免疫应激对动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
| 3 疫苗免疫应激及其危害 |
| 3.1 疫苗免疫应激临床案例 |
| 3.2 畜禽疫苗免疫应激的临床表现 |
| 3.3 畜禽免疫应激的防制措施 |
| 4 猪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研究的意义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 1.2 实验动物 |
| 1.3 主要试剂 |
| 2 方法 |
| 2.1 试验鸡饲养、分组和处理 |
| 2.2 试验猪饲养、分组和处理 |
| 3 试验指标的测定 |
| 3.1 生产性能的测定 |
| 3.2 激素测定 |
| 3.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 3.4 抗体水平的测定 |
| 4 数据处理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抗免疫应激剂的剂量选择 |
| 1.1 对日增重的影响 |
| 1.2 饲料转化率 |
| 1.3 鸡脾指数、胸腺指数及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
| 1.4 剂量确定 |
| 2 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1 对体温和食欲影响 |
| 2.3 对猪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
| 2.2 对日增重影响 |
| 3 口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
| 3.1 血清皮质醇水平的测定结果 |
| 4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1 血清SOD活性的测定结果 |
| 4.2 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测定结果 |
| 4.3 血清肌酸激酶(CK)活力测定结果 |
| 4.4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测定结果 |
| 4.5 血清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 4.6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GOT)活力测定结果 |
| 4.7 血清ALT/GPT活力测定结果 |
| 4.8 血清尿素氮含量测定结果 |
| 4.9 血清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 5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抗体生成水平的影响 |
| 讨论 |
| 1 抗免疫应激剂的合适剂量筛选 |
| 2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COR激素的影响 |
| 4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1 免疫应激及其抗免疫应激剂对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
| 4.2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 |
| 4.3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肌酸激酶(CK)活力 |
| 4.4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力 |
| 4.5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蛋白含量 |
| 4.6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转氨酶AST和ALT活力的影响 |
| 4.7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尿素氮 |
| 4.8 免疫应激及其ASAP-1对血清葡萄糖含量 |
| 5 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对猪抗体生成水平的影响 |
| 结论与创新点 |
| 1. 结论 |
| 2 猪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及其抗应激剂研究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