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敏感肌肤成因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敏感性皮肤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秀,丁慧[1](2021)在《丁慧教授对于敏感性皮肤在基层医院皮肤科临床现状的见解》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敏感性皮肤成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现状的论述,阐述目前许多基层皮肤科医生,由于学科框架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对敏感肌肤认识的欠缺,在临床诊疗上存在问诊不详细、诊断不明确、治疗手段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敏感性皮肤应在避免诱因的基础上正确护肤、合理防晒,并及时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除此之外,也应让基层皮肤科医生认识到,敏感性皮肤病的日常宣教大于精心治疗,应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度和消费水平,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不适症状并提高其生活品质。

张圆瑾[2](2021)在《含当归根提取物和紫球藻的面霜改善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敏感性皮肤通常表现为皮肤的高度不耐受,常常伴有灼热、刺痛、瘙痒等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可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鳞屑。尽管不会威胁生命健康,但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大多数护肤品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敏感皮肤刺痛、瘙痒,增加皮肤含水量,但对于改善面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作用有限。因此,研发出可以有效减轻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同时修复皮肤屏障的功效性护肤品非常必要。[目的]评估含有当归根提取物、紫球藻等活性成分的草本面霜对减轻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量化新方法的探究。[方法]该临床试验对35名敏感性皮肤志愿者进行了双盲和自身对照试验。试验组为一侧面颊,涂抹含有当归根、紫球藻提取物的受试产品(产品A),而对照组则是另一侧面颊,涂抹对照产品雅漾修红精华乳(产品B)。早晚各一次。分别在试验开始前0天、14天和28天对志愿者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反应面部红斑程度的红斑面积比、红斑指数(Erythema index,EI)、a*值、经表皮水流失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SC hydration)、乳酸刺痛试验(Lactic acid sting test,LAST)评分、辣椒素试验评分。L*值作为次要评估指标。同时,患者需在0天、14天、28天对皮肤自觉症状灼热、红斑、瘙痒、刺痛、紧绷感、干燥感进行评分,在试验结束后对两种产品的体验感评分。[结果]1.受试产品A和对照产品B可显着降低敏感性皮肤志愿者面部红斑。使用受试产品A的一侧面部红斑面积比由7.48±9.28%降低至3.45±4.47%(P<0.05);使用对照产品B的一侧面部,红斑面积比从7.37±9.79%下降至3.09±4.64%(P<0.05),红斑面积均减少50%以上。使用受试产品A侧的红斑指数(EI)从 386.86±62.19 下降到 240.82±43.33(P<0.001),对照产品 B一侧从385.48±62.20 下降到 239.36±49.12(P<0.001)。此外,受试产品 A侧a*值从14.80±1.83 下降到 11.20±1.52(P<0.001);对照产品 B 侧 a*值从 14.82±1.90 降至11.54±1.35(P<0.001);2.受试产品A和对照产品B都明显改善了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产品A和产品B都降低了 TEWL值,使用28天后,使用产品A一侧面部TEWL从17.35±5.44 下降到 6.86±2.40(P<0.001),产品 B一侧面部从 16.90±5.17 下降到6.76±2.68(P<0.001)。使用产品A一侧角质层含水量水平从65.77±10.42增加到80.59±6.34,同时,产品 B一侧从 64.91 ± 12.11 到 79.66±6.04(P<0.001)。3.含当归、紫球藻提取物的草本面霜能降低皮肤敏感性。使用该产品28天后LAST评分从4.0(3.0,5.0)下降到1.0(0.0,2.0)(P<0.001);辣椒素试验评分从 3.0(2.0,4.0)降至 2.0(1.0,2.0)(P<0.001)。4.使用28天后,志愿者对红斑、灼热、瘙痒、刺痛、紧绷感、干燥感的主观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产品A的主观满意度评分高于产品B(分别为48.57%、20%,P<0.05)。5.两种产品使用28天后L*值,即代表皮肤亮度的值,有所增加。产品A从 60.09±3.06 上升到 63.13±2.57,产品 B 从 60.71±2.67 上升到 63.34 ±2.43,(P<0.001)。6.运用了图像分割和颜色空间原理技术对VISIA红区图像进行红斑分析,将红斑区域分割出来,红斑区域的像素与矩形框像素总数之比可求得红斑面积比。该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其他红斑量化方法如EI、a*值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作为敏感性皮肤的红斑面积量化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可用于红斑疗效的评价。[结论]1.含有当归、紫球藻的新型功效性护肤品可以改善敏感性皮肤的面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同时可以修复皮肤屏障;2.敏感性皮肤的红斑面积可以用图像分割和颜色空间原理技术为原理进行量化,可以作为一种评估面部红斑的新方法。

陈菊萍,徐剑丹,陶佳,张瑞莲,李华玲[3](2021)在《扬州地区1721例面部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扬州地区面部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扬州地区部分社区年龄≥16岁的1 721例正常人按拟定的敏感性皮肤调查表问诊,并对所有受调者进行乳酸刺痛试验。结果:共1 721例完成问卷调查,根据临床表现、主观评估及乳酸刺痛试验结果,发现扬州地区面部敏感性皮肤总发生率44.92%,女性为44.62%,男性为45.49%,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9岁、3039岁、4049岁及5065岁敏感性皮肤发生率分别为46.35%、54.30%、41.81%及42.01%,3039岁与1629岁、4049岁及5065岁皮肤敏感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的敏感皮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不好,干性皮肤,鱼虾海鲜过敏,精神压力,物理因素中面部理疗史,化学因素中近1年内3次以上化妆品引起面部不适,日均洁面产品使用次数≥2次,平均每周使用面膜次数≥4次和(或)使用时间≥30 min及接触花粉、柳絮等9个因素是敏感性皮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初步调查显示扬州地区面部敏感性皮肤发生率高;睡眠不好,干性皮肤,鱼虾海鲜过敏,精神压力,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接触花粉、柳絮,可能与敏感性皮肤发生有关;职业可能间接影响其发生率。

涂颖,张圆瑾,何黎[4](2020)在《功效性护肤品与敏感性皮肤》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新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将"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新增为特殊化妆品中的一种进行管理,为我国功效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本文就功效性护肤品的定义以及应用于敏感性皮肤的功效性护肤品中的活性成分研究做一综述。

刘红霞,李斌,李雪[5](2020)在《敏感性皮肤的中医药辨证诊治述要》文中认为敏感性皮肤是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为红斑(阵发性潮红)基础上的干燥、灼热等刺激性表现为主。病因复杂,与皮肤屏障、血管、神经、免疫紊乱等多种内外因素有关。根据中医临床证素分析及诊治经验,笔者认为多与风、热、毒邪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临床诊治经验对敏感性皮肤的这种高反应状态进行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敏感性皮肤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敏感性皮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张晗[6](2020)在《(面部)敏感性皮肤原因调查与中西医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从一般情况、生活工作方式、发病季节、病因及诱因、病程、临床表现、皮肤科辅助检查结果(皮肤CT、斑贴试验、马拉色菌检查等)等方面研究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出其致病因素、诱发加重因素、临床特征等,并探讨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认识和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课题采用自拟面部皮炎方联合依巴斯汀片(开思亭)10mg,po,Qd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上热下寒型),观察中西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提供一种更加个体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面部敏感性皮肤病因调查及临床疗效观察进而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提供个性化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在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集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的诊断符合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患者,并在患者首诊时填写自拟调查问卷,共收集140例;从140例中选取同时中医辨证为上热下寒证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70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临床观察方法:(1)参与本课题期间嘱所有患者停止使用激素类外用制剂或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日晒;避开可疑过敏原,少食辛辣油腻海鲜食物,注意防晒,避免太过疲劳、伤身、保持心情舒畅、正常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通过微信交流进行心理疏导。每日于早晚清洁面部后,外用我院自制硅油乳膏;我院自制苦参、马齿苋、黄柏洗剂(苦马洗剂)40ml、1:30凉开水稀释后湿敷于面部皮损处,2次/d,15min/次,2W为1个疗程。(2)对照组(西医组):口服依巴斯汀片(开思亭),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物工业有限公司生产,注册证号H20140855,10mg Qd,嘱患者用药后1周和2周分别进行复诊,2周结束后判断疗效,记录所有不良反应并随访2月;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自拟面部皮炎方加减后的颗粒剂口服(剂型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早晚两次200ml温开水冲服)。嘱患者用药后1周和2周分别进行复诊,2周结束后判断疗效,记录所有不良反应并随访2月。结果1.面部皮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春季多发;2.面部皮炎并非单一病因致病,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其中接触因素占41.86%、化妆品类占24.031%、非化妆品类占17.829%;紫外线占82.171%、高温占94.574%、季节因素占27.132%、春秋季节为主;食物因素占7.752%,电辐射、柳絮、花粉、尘螨、月经、学习及工作压力也可诱发本病;3.面部皮炎患者从事职员、个体、待业、学生;4.面部皮炎患者在饮食上偏嗜辛辣、油腻之品;5.在护肤习惯上,126例患者平常使用化妆品频率高;6.对诊疗经过分析得:126例中43例(34.127%)未经过诊疗,83例(65.873%)经过诊疗;7.两组的年龄、病程长短、性别、治疗前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8.治疗1周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941%、38.235%(P=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9.治疗2周后对照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824%、85.294%(P=0.02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面部敏感性皮肤在性别、年龄、职业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见于20-40岁已婚已孕从事职员、个体、待业的女性;病程长、易复发;2.该病病因及诱因众多,可概括为:个体因素(遗传、社会压力、月经、饮食等)、外在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医源因素等);3.中药内服联合西医疗法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起效更快、疗效更高、安全性好;4.本研究提示:对于面部皮炎患者应积极寻找并针对性避免发病原因或诱因、嘱患者尽量避免紫外线照射及高温,对患者加强宣教指导其正确护肤,治疗方面可选择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

杨慈航[7](2020)在《银斛舒敏喷剂治疗血热风盛型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银斛舒敏喷剂对于敏感性皮肤血热风盛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对其远期复发情况及疗效进行随访评估,以期为中药类型的医用护肤品的开发和敏感性皮肤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血热风盛型敏感性皮肤诊断标准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晨起及晚上睡前清水洁面后面部外用银斛舒敏喷剂,每日两次,每次0.2ml,均匀覆盖于面部,轻拍按摩至充分吸收,不再使用其他护肤产品。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方式,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分别对经皮水分丢失量、角质层含水量、乳酸刺痛试验评分及阳性率、面部皮损情况评分、自觉症状评分进行研究分析。并于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四次随访观察(疗程结束后1月、3月、6月、1年),对复发时间、复发频率、复发因素情况分析评估。结果:1.治疗4周时,显效率53.09%,治疗8周结束时,显效率67.90%,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时与治疗8周时,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分别为48.15%和3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3.治疗4周后,皮损情况评分、经皮水分流失量(TEWL)、皮肤含水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觉症状评分、乳酸刺痛试验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8周后,乳酸刺痛试验评分、皮损情况评分、自觉症状评分、经皮水分流失量(TEWL)较治疗前均降低,皮肤含水量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疗程结束后1月、3月、6月、1年随访,复发率分别为 8.45%、13.85%、11.11%、10.17%。结论:银斛舒敏喷剂治疗敏感性皮肤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能促进皮肤屏障修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敏感性皮肤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使用便捷,为中药类型的医用护肤品的开发和敏感性皮肤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娜娜[8](2020)在《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观察对象进行中药汤剂干预,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探索更加丰富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思路。方法:选取72例符合标准的敏感性皮肤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中药组采用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内服结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外敷,对照组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结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外敷,治疗10周后,比较两组在主观症状(瘙痒感、灼热感、干燥紧绷感、刺痛麻木感)、客观体征积分、Skindex-16生活质量指数,损美性证候评分观察指标的改变,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共完成临床病例70例,中药组35例,对照组35例,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与复方甘草酸苷片在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治疗上均具有一定治疗效果,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满意。

陈立豪[9](2020)在《皮肤敏感性量表评价与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背景]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症状,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进行了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全球患病率高达36.9%。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针对女性的清洁护理产品也越来越多;而在临床实践中,因为过度清洁护理造成面部皮肤敏感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该类人群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关于清洁护理产品与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了解敏感性量表应用于敏感性皮肤评估中的准确性与特异性,以及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敏感性皮肤发病与过度清洁护理等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招募过去3年内在南京展超医疗(建邺)诊所就诊的敏感性皮肤患者(病例组)及非敏感性皮肤就诊者(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填写调查问卷。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对敏感性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对照306人,其中病例组200人,对照组106人。敏感性量表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86,效度检验KMO值为0.8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量表每项变量在两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且p值均小于0.001。量表整体敏感程度与其余9项(刺感、烧灼感、热感、紧绷感、瘙痒、疼痛、全身不适、热潮红及红斑)显着相关。病例组量表总分平均值单样本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检验值为敏感性量表初始平均分37/100)。多因素二项logistic结果显示,使用深层清洁产品(OR=7.14)、去角质清洁产品(OR=3.08)及频繁使用面膜(间隔时间小于7天)(OR=3.24)为敏感性皮肤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很少或不使用防晒霜相比,每个季节使用防晒霜为敏感性皮肤的保护因素(OR=0.06);和几乎不使用其他方式防晒(如打伞、戴墨镜及戴帽子等)相比,经常使用为敏感性皮肤的保护因素(OR=0.21)。而文化程度亦为敏感性皮肤的保护因素,和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相比,拥有大学/大专(OR=0.02)和研究生及以上(OR=0.00)学历者为敏感性皮肤的保护因素,即随着学历的升高敏感性皮肤的危险度逐渐降低。本研究的病例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4.51±6.22岁。大部分敏感性皮肤患者深层清洁和去角质的频率均较高,每周使用1-6次者占比最高(均达到60%及以上),且超过60%的患者在使用上述产品1年内出现皮肤敏感症状。此外,两组人群在护肤品和美容项目选择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敏感性量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敏感性皮肤的识别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面部过度清洁及护理是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增高)和采取防晒措施为保护因素。

关娜娜,黄诗云,谢心,段渠,许婧[10](2019)在《敏感性皮肤中西医结合外治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敏感性皮肤是一种高度不耐受的皮肤状态,目前成因及发病机理迄今未阐明。一般认为敏感性皮肤是由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此文章将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中关于中西医结合外治敏感性皮肤的研究近况做一简要概述。

二、敏感性皮肤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敏感性皮肤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丁慧教授对于敏感性皮肤在基层医院皮肤科临床现状的见解(论文提纲范文)

1 敏感性皮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机制原理
    1.1 病因病机:
    1.2 临床表现及机制原理:
2 目前基层皮肤科医生学科框架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2.1 敏感性皮肤的认识问题:
        2.1.1 诊断不清,错诊率高:
        2.1.2 问诊不详细,简单开药处理:
        2.1.3 治疗干预方式参差不齐:
        2.1.4 缺少宣教和日常护肤的指导:
    2.2 医学护肤品的应用问题:
        2.2.1 错误的认为护肤品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2.2.2 错误地认为不能使用任何护肤产品:
3 如何提高基层医院皮肤科医生对敏感性皮肤病的认知水平
    3.1 掌握充足的学科理论知识:
    3.2 树立科学的对症治疗观念:
    3.3 加强对患者的日常宣教及心理疏导:
    3.4 提高对护肤品功效及成分方面的认识:
4 小结

(2)含当归根提取物和紫球藻的面霜改善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敏感性皮肤评估及无创检测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扬州地区1721例面部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乳酸刺痛试验阳性率
    2.3 阳性者的职业分析
    2.4 敏感性皮肤相关因素分析
        2.4.1 敏感性皮肤相关单因素分析
        2.4.2 敏感性皮肤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功效性护肤品与敏感性皮肤(论文提纲范文)

1 功效性护肤品的概念
2 舒敏类功效性护肤品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效
    2.1 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机制
    2.2 舒敏类功效性护肤品中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效
        2.2.1 修复皮肤屏障
        2.2.2 舒敏抗炎
        2.2.3 降低TRPV-1
3 敏感性皮肤的日常护理及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

(5)敏感性皮肤的中医药辨证诊治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敏感性皮肤的中西医概述
2中医分型辨证论治
    2.1风热蕴肤证
    2.2热毒炽盛证
    2.3肝经郁热证
    2.4脾肺气虚证
    2.5肝郁脾虚证
3中医辨证运用外治方法
    3.1中药塌渍疗法
    3.2中药冷喷治疗
    3.3刺络拔罐及放血疗法
    3.4针刺疗法
    3.5穴位埋线疗法
4中医调理气血预防复发
    4.1膏方调理
    4.2八段锦调理
5中医中药治疗敏感性皮肤展望

(6)(面部)敏感性皮肤原因调查与中西医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填写面部敏感性皮肤调查问卷表
    2.3 分组
    2.4 治疗方案
        2.4.1 实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4.2 对照组(西药组)
        2.4.3 不良反应
        2.4.4 治疗及观察周期
    2.5 观测指标
        2.5.1 观察指标
        2.5.2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1)性别
        (2)患者在病程长短方面
        (3)年龄分布情况
        (4)职业分布
        (5)婚育情况
        (6)既往过敏史
        (7)饮食方面
        (8)地区分布
        (9)加重因素
        (10)患者日常所使用化妆品购入渠道
        (11)既往治疗情况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不良反应
讨论
    1 面部敏感性皮肤现状
        (1)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普及
        (2)面部皮肤的生物特性
    2 关于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认识
        2.1 对面部敏感性皮肤病因的认识
        2.1.1 西医认识
        2.1.2.1 敏感性皮肤的中医病名源流
        2.1.2.2 中医对敏感性皮肤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关于敏感性皮肤的治疗认识
        3.0 抗组胺药
        3.1 中医中药内服
        3.2 溻渍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1 面部敏感性皮肤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中医对面部敏感性皮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面部敏感性皮肤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3 :面部敏感性皮肤加重/诱发因素一览表
致谢

(7)银斛舒敏喷剂治疗血热风盛型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结果评估
    3 随访观察情况
    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
    2 中医对敏感性皮肤的认识
    3 西医对敏感性皮肤的认识
    4 银斛舒敏喷剂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机制探讨
    5 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四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治疗效果图
附录 B 敏感性皮肤调查问卷
附录 C 敏感性皮肤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 D 受试者情况汇总表
综述 敏感肌肤的病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对象选择
    3、研究方法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样本量确定
        3.3 随机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法
        3.5 临床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定标准
        3.7 不良反应评价
        3.8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分析
        4.1 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4.2 基线比较
        4.3 治疗效果比较
        4.4 两组复发率与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2.中医学关于敏感性皮肤的认识
        2.1 中医学关于疾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关于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立题依据
    4.自拟三黄三甲汤组方及中药分析
        4.1 自拟三黄三甲汤组方分析
        4.2 自拟三黄三甲汤中药药性分析
        4.3 自拟三黄三甲汤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5.现代医学对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认识
        5.1 对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5.2 流行病学特征
        5.3 对SSS病因的认识
        5.4 对SSS发病机制的认识
    6.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7.外用敷料的选择依据
    8.分析讨论
        8.1 疗效分析
        8.2 观察指标分析
    9.典型病例
    10.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一
附录一:文献研究 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二
附录二:临床观察表
附录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皮肤敏感性量表评价与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量表测定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来源
        2 诊断标准
        3 调查样本量
        4 调查内容和采用的调查量表
        5 调查方法
        6 质量控制
        7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人口学特征
        2 量表得分
        3 信度和效度分析
        4 相关性分析
        5 各项变量在两组间的差异性分析
        6 敏感性皮肤严重程度分级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来源
        2 诊断标准
        3 调查样本量
        4 调查内容
        5 调查方法
        6. 质量控制
        7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 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敏感性皮肤患者发病年龄、深层清洁及去角质产品使用的分布特征
        4 护肤品使用及美容项目在两组间的差异性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敏感性皮肤10项问卷调査表(敏感性量表)
论文相关综述 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及敏感性皮肤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研究生期间参加学术活动
致谢

(10)敏感性皮肤中西医结合外治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独外治法
    1.1 针刺治疗
    1.2 药物外用治疗
    1.3 激光治疗
    1.4 医学护肤品外用治疗
2 联合治疗
    2.1 针刺治疗联合药物外用
    2.2 刺络放血联合微针
    2.3 自血疗法联合微针
    2.4 中药外用联合冷喷治疗
    2.5 中药外用联合电离渗透技术治疗
    2.6 激光联合电离渗透技术治疗
    2.8 激光联合医学护肤品
3 总结

四、敏感性皮肤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丁慧教授对于敏感性皮肤在基层医院皮肤科临床现状的见解[J]. 陈春秀,丁慧.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8)
  • [2]含当归根提取物和紫球藻的面霜改善敏感性皮肤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观察[D]. 张圆瑾.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扬州地区1721例面部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 陈菊萍,徐剑丹,陶佳,张瑞莲,李华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1(04)
  • [4]功效性护肤品与敏感性皮肤[J]. 涂颖,张圆瑾,何黎. 皮肤科学通报, 2020(06)
  • [5]敏感性皮肤的中医药辨证诊治述要[J]. 刘红霞,李斌,李雪. 皮肤科学通报, 2020(06)
  • [6](面部)敏感性皮肤原因调查与中西医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张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银斛舒敏喷剂治疗血热风盛型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慈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自拟三黄三甲汤加减治疗敏感性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关娜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皮肤敏感性量表评价与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影响因素分析[D]. 陈立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敏感性皮肤中西医结合外治法的研究进展[J]. 关娜娜,黄诗云,谢心,段渠,许婧. 中国医疗美容, 2019(08)


对照实验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护肤品论文

上一篇:早期气道开放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体会
下一篇:杠杆系数模型在财务管理中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