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越龙[1](2021)在《浙台两地产业合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总体趋势看,浙江与台湾两地的产业合作不断深入,但台商的技术外溢效应不强,融入浙江本地产业链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浙台产业对接和融合,减少同质竞争。新常态下,浙江省要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开展与台湾的产业合作,要进一步引进台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搭好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与台湾一起打造全球产业链。
范越龙[2](2021)在《浙台经贸合作对浙江GDP贡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1992—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浙台经贸合作与浙江GDP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台湾对浙江直接投资及浙台贸易额每增加1%,将分别拉动浙江GDP增长0.59%和0.10%,对台经贸合作是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投资对浙江GDP的拉动作用更显着。分析显示,浙台贸易对浙江GDP的短期影响程度大于台湾直接投资的短期影响程度。文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层面和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浙江对台经贸合作的相关建议。
陈军[3](2019)在《“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构建与验证——以嘉兴接轨上海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观测利用台资水平的3个指数:生态指数、信心指数、质量指数。为验证有效性,运用"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对上海和嘉兴两地台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嘉兴接轨上海发展为契机,对两地台资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非常规性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了嘉兴利用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接上海台资外溢的窗口期。通过对上海、嘉兴两地台资发展情况的分析,有力印证了"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洪露洁[4](2018)在《社会融合视域下的浙江台商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自1979年以来,大陆对台政策与浙江台商政策经历了初步确立、迅速发展、有序发展等阶段。浙江现阶段台商政策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时期。在两岸经济关系出现各种不和谐因素、中美贸易摩擦等时代背景下,大陆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对台政策。在浙江具体体现为《浙江省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76条惠台实施意见、台胞居住证的办理等方面。当前,从融合发展的要求出发,浙江台商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低端台资企业生产困境与融合失利,只见资本,不闻其商的浅层次融合等。但是也有一些模式比较成功,比如大型台资企业深度融合模式,新台商群体的融合模式等。浙江台商政策的历史经验有,政治基础是前提,经济交流是过程,社会融合是路径。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经济上,对接浙江八大产业;文化上,夯实传统文化基础;人群上,关注“新台商群体”;保障上,强化法治思维。
范越龙[5](2015)在《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分析——基于长三角六市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吸引台湾金融业投资对杭州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和宁波6个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吸引台湾金融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指出杭州在经济总量、产业发展水平、居民财富、金融发展水平、对台贸易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利用台资相对较少、对台经贸无政策优惠、商务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为有效引进台湾金融业,杭州应加强法治建设,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措施,促进金融关联产业发展,鼓励台湾方面以子公司和参股的方式投资杭州,与台湾共同开发金融产品,积极吸引台湾各种金融业态的投资,并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
孙艳香,肖文[6](2015)在《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大陆的区位选择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ECFA签署后,台商对大陆农业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从农业FDI的视角,通过对38家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国主要省市的区位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浙江省为例,围绕影响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调研,对台商入驻台创园的区位选择偏好和不同地区吸引台商农业直接投资创业园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台商的区位选择偏好受台商自身的特征、台商所关注的交易成本、台商所关注的市场因素等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如何吸引台商进行直接投资农业创业园、推动台湾农民创业园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范越龙[7](2015)在《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竞争力分析——基于杭、宁、锡、苏、沪、甬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引进台湾金融业对杭州经济金融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和宁波六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竞争力比较,发现杭州在经济总量、产业发展水平、居民财富、金融发展水平、对台经贸等方面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利用台资不足,引进台湾金融业已经滞后。根据SWOT分析,当前杭州应该采取S-O(优势—机会)战略,即利用自身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大、金融发展水平高的优势,抓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身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建设和对台贸易发展迅猛的机遇,积极引进台湾金融业。
朱正浩[8](2013)在《ECFA背景下浙江省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迁移研究:动因、模式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为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向祖国大陆的迁移发展提供了乐观的前景。在此背景下,探讨浙江省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动因和模式,从整体规划、竞争、软环境和载体建设等方面分析浙江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制约因素并就浙江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出建议。
范越龙[9](2013)在《浙江引进台湾银行业研究》文中指出引进台湾银行业对浙江经济发展存在多方意义,同时,浙江也存在引进台湾银行业的诸多有利条件,而台湾银行业也拥有与浙江地方银行业的合作空间。浙江应通过以下途径引进台湾银行业:继续做好利用台资工作;赴台湾驻点招商;积极促进民营企业赴台投资;加强与台资银行联系;给予台资银行以税收减免和优惠;与台湾方面合办"中小企业银行";宁波、杭州、嘉兴应通过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制度环境,融入长三角,利用台商资源等办法引进台资银行;温州应积极参与"海西"建设。浙江应加强与台湾之间的金融信息交流和培训合作,为台资银行进驻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范越龙[10](2012)在《浙江引进台湾银行业的意义及机会》文中研究指明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产业合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走势,台商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台湾银行业的金融需求,而目前台湾银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ECFA签署后,台湾银行业也正急切地向大陆投资。本文通过对江、浙、沪、闽四省市引进台湾银行业竞争力比较分析,认为浙江存在"台商数量相对较少、政策优惠不如福建、协议台资落实率低"等问题,但也拥有"是台商投资主要区域、民营经济发达、金融环境优秀和区位优势独特"等有利条件,引进台湾银行业能助推浙江产业升级,发展浙江内需市场和帮助台资企业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浙江与台湾两地产业合作的意义 |
| 二、浙台两地产业合作不断深化 |
| (一)浙台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
| (二)浙台两地产业链分工深化 |
| 1、合作领域日益广泛。 |
| 2、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
| 3、合作平台日益完善。 |
| 三、浙台两地产业合作需要进一步对接、融合 |
| 四、“新常态”下浙台两地产业合作建议 |
| (一)进一步引进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
| (二)继续搭好产业合作平台。 |
| (三)创新产业合作模式。 |
| (四)共同打造全球产业链。 |
| 1 浙江与台湾经贸合作的现状 |
| 2 台湾投资浙江现状 |
| 3 浙台经贸合作对浙江GDP贡献的实证分析 |
| 3.1 变量的选择 |
| 3.2 样本和数据来源 |
| 3.3 平稳性检验 |
| 3.4 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 4 结论及建议 |
| 一、对于构建“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认知 |
| (一) 指数浅析 |
| 1.指数的内涵 |
| 2.指数的种类 |
| (二) 现有“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分析 |
| 1.台资企业景气指数 |
| 2.台商投资潜力指数 |
| 二、设定“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依据 |
| (一) 研究基础依据 |
| (二) 指数选取依据 |
| (三) 指数设定原则 |
| (四) 指数修正原则 |
| 1.修正一 |
| 2.修正二 |
| 3.修正三 |
| 三、基于“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上海台资利用情况分析 |
| (一) 生态指数 |
| (二) 信心指数 |
| (三) 质量指数 |
| 四、基于“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嘉兴台资利用情况分析 |
| (一) 生态指数 |
| (二) 信心指数 |
| (三) 质量指数 |
| 五、基于“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的上海、嘉兴台资利用情况比较分析 |
| 六、“台资利用水平评价指数”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视角 |
| 1.3.1 社会融合概念 |
| 1.3.2 社会融合研究的主要流派 |
| 1.3.3 本文对社会融合的界定与理解 |
| 1.4 相关文献 |
| 2 浙江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1979—2014) |
| 2.1 台商政策的历史分期 |
| 2.2 浙江台商政策的初步确立与台商初成规模(1979-2002) |
| 2.2.1 大陆台商政策的提出 |
| 2.2.2 浙江台商政策的提出与台商初成规模(1979-2002) |
| 2.3 浙江台商政策的持续推动与台商迅速发展(2002-2008) |
| 2.4 浙江台商政策的转型引导与台商有序发展(2008-2014) |
| 3 当前浙台社会融合政策(2014-至今) |
| 3.1 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
| 3.1.1 两岸经济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
| 3.1.2 中美摩擦 |
| 3.2 大陆对台政策与浙江台商政策 |
| 3.2.1 融合发展的提出 |
| 3.2.2 浙江台商政策 |
| 1、《浙江省台商台胞投资保障条例》修订(2017 年) |
| 2、76条惠台实施意见 |
| 3、台胞居住证的办理 |
| 4 浙江台商政策与台商融合分类效果 |
| 4.1 低端台资企业生产困境与融合失利 |
| 4.1.1 因无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发展困境 |
| 4.1.2 “亩产论英雄”政策压力导致发展受挫 |
| 4.1.3 “环保倒逼”政策压力导致企业搬迁 |
| 4.2 只见资本,不闻其商的浅层次融合 |
| 4.3 大型台资企业深度融合模式 |
| 4.4 新台商群体的融合模式 |
| 4.5 不同台商社会融合的建议 |
| 5 浙江台商政策的历史经验与优化创新 |
| 5.1 浙江台商政策的历史经验 |
| 5.1.1 政治基础是前提 |
| 5.1.2 经济交流是过程 |
| 5.1.3 社会融合是路径 |
| 5.2 浙江台商政策的优化创新 |
| 5.2.1 经济上,对接浙江八大产业 |
| 5.2.2 文化上,夯实传统文化基础 |
| 5.2.3 人群上,关注“新台商群体” |
| 5.2.4 保障上,强化法治思维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一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意义 |
| (一) 引进台湾金融业能助推杭州产业升级 |
| (二) 引进台湾金融业有利于发展杭州的内需市场 |
| (三) 引进台湾金融业能为杭州台商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台资 |
| (四) 引进台湾金融业有助于杭州打造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 |
| 二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区域主体比较 |
| (一) 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比较 |
| (二) 利用台资比较 |
| (三) 对台贸易比较 |
| (四) 金融发展水平比较 |
| (五) 各市引进台湾金融业已有成果比较 |
| 1. 银行业 |
| 2. 证券业 |
| 3. 保险业 |
| 三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 |
| (一) 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有利条件 |
| 1. 杭州金融市场大 |
| 2. 杭州金融发展水平高、金融环境好 |
| 3. 杭州建设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有利于台湾金融业的引进 |
| 4. 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辐射作用, 杭州可错位发展, 借力引进台湾金融机构 |
| 5. 杭州对台贸易发展迅猛, 有助于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入驻 |
| (二) 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不利因素 |
| 1. 台资数量相对较少 |
| 2. 对台经贸无政策优势 |
| 3. 商务成本高企 |
| 4. 两岸经贸关系不稳定 |
| 5. 周边城市的争夺 |
| 四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政策建议 |
| (一) 加强法治建设 |
| (二) 出台吸引台湾金融业投资的优惠措施 |
| 1. 税收优惠 |
| 2. 开业补助 |
| 3. 房租补贴 |
| (三) 推动金融关联产业发展 |
| (四) 鼓励台湾方面以子公司和参股的方式投资杭州 |
| (五) 鼓励杭州本土金融机构与台湾同行共同开发金融产品 |
| (六) 积极吸引台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 |
| (七) 争取中央政策的支持 |
| 1台创园在大陆地区的分布 |
| 2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
| 2.1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
| 2.2问卷说明 |
| 3影响入驻台创园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主要障碍 |
| 3.1影响入驻台创园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
| 3.1.1投资环境 |
| ( 1) 投资动机 |
| ( 2) 对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评价 |
| ( 3) 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评价 |
| 3.1.2台商自身特征 |
| 3.1.3台商所关注的交易成本 |
| 3.1.4台商所关注的市场因素 |
| 3.2影响入驻台创园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障碍 |
| 3.2.1资源禀赋不充裕,要素制约比较突出 |
| 3.2.2产业联动不理想,融合效应尚未显现 |
| 3.2.3台资布局未完成,区位转移呈动态化 |
| 3.2.4专业服务不全面,配套设施有待加强 |
| 3.2.5机制体制不明确,激励政策无明显倾斜 |
| 4结论与建议 |
| 4.1以台创园为新载体,推动两岸农业合作 |
| 4.2以浙江优势为平台,吸引台商农业FDI |
| 4.3以周边经验为借鉴,扶持本省台创园 |
| 4.4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
| 4.5以理顺机制为导向,明确未来发展思路 |
| 一、 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意义 |
| (一)引进台湾金融业能助推杭州产业升级 |
| (二)引进台湾金融业有利于发展杭州内需市场 |
| (三)引进台湾金融业能为杭州台商提供完善金融服务, 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台资 |
| (四)有助于杭州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
| 二、 杭州等六城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区域主体比较 |
| (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比较 |
| (二)利用台资比较 |
| (三)对台贸易比较 |
| (四)金融发展水平比较 |
| (五)各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现状比较 |
| 三、 杭州市引进台湾金融业的 SWOT 分析 |
| ( 一 ) 杭 州 拥 有 的 优 势(Strength) |
| (二)劣势(Weakness) |
| (三)机会(Opportunity) |
| (四)威胁(Threat) |
| 四、结论 |
| 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 1.1 概念界定 |
| 1.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分类 |
| 2 ECFA背景下浙江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驱动因素分析 |
| 2.1 规划契合 |
| 2.1.1 规划内容的契合 |
| 2.1.2 规划时机的契合 |
| 2.1.3 实施路径的契合 |
| 2.2 产业互补 |
| 3 ECFA背景下浙江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迁移的现状与模式 |
| 3.1 承接现状 |
| 3.2 承接模式 |
| 3.2.1 台湾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直接投资 |
| 3.2.2 浙台民营研发机构合作共建 |
| 3.2.3 台湾企业在浙新投资研发机构 |
| 3.2.4 在浙台资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研发投资 |
| 4 制约浙江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迁移的因素分析 |
| 4.1 缺乏整体规划 |
| 4.2 面临竞争制约 |
| 4.3 软环境建设薄弱 |
| 4.4 载体建设滞后 |
| 5 推动浙江省承接台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迁移的若干建议 |
| (1) 出台整体规划, 提升浙台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接水平。 |
| (2) 营造台资服务企业在浙江的良好经营氛围。 |
| (3) 进一步完善对台服务平台。 |
| (4) 有序承接台商产业投资。 |
| 一、浙江引进台湾银行业的意义及有利条件 |
| 二、台资银行与浙江地方银行合作现状及机会分析 |
| (一) 浙江地方银行与外资合作的现状 |
| (二) 台资银行与浙江地方银行机构的合作机会分析 |
| 三、浙江引进台湾银行业的政策建议 |
| (一) 继续做好利用台资工作, 加强与台湾的产业合作 |
| (二) 赴台湾招商 |
| (三) 积极促进民营企业赴台投资, 与台资合作 |
| (四) 政府主导, 通过两个平台的建设, 吸引台资银行落户浙江 |
| (五) 税收减免和优惠 |
| (六) 与台湾方面合办中小企业银行 |
| (七) 台资密集区杭州、宁波和嘉兴及海西东北翼中心城市温州吸引台资银行的政策 |
| (八) 加强浙台两地金融信息交流和培训合作 |
| 一、引进台湾金融保险业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
| (一) 引进台湾金融保险业能助推浙江产业升级 |
| (二) 引进台湾银行业有利于发展浙江内需市场 |
| (三) 引进台湾银行业, 能为浙江台商提供完善金融服务, 有助于进一步引进台资 |
| 二、台湾银行业投资大陆的市场动因 |
| 三、两岸产业互动对台湾银行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
| (一) 后ECFA时代,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互动趋势 |
| (二) 两岸产业互动对台湾银行业的需求 |
| 四、引进台湾银行业的沿海区域主体比较 |
| (一) 浙江、江苏、上海和福建在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比较 |
| (二) 浙江、江苏、上海和福建利用台资比较 |
| (三) 浙江、江苏、上海和福建对台贸易比较 |
| (四) 浙江、江苏、上海和福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 |
| 五、相比周边省市, 浙江引进台湾银行业存在的困难与有利条件 |
| (一) 浙江引进台湾银行业存在的困难 |
| 1. 台资数量相对较少 |
| 2. 政策优惠低于福建 |
| 3. 协议利用台资落实成功率低 |
| (二) 浙江自身的有利条件 |
| 1. 浙江是台商主要聚集地 |
| 2. 浙江经济发达 |
| 3. 浙江拥有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
| 4. 浙江地处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重叠地带, 区位优势独一无二 |
| 六、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