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华佗再造丸真伪鉴别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华佗再造丸的真伪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晴[1](2014)在《大柴胡汤和桂附地黄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控制是影响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就要求建立的中药质量标准既是全面的、整体的,又是有层次的,指纹图谱就是这样一种表达中药复杂体系的合适的整体表征模式。1、大柴胡汤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大柴胡汤是我国中药的传统名方,由柴胡、芍药、半夏、生姜、大枣、枳实、黄芩、大黄八味药组成。据《伤寒论》所述,取柴胡24g、黄芩9g、清半夏9g、白芍9g、枳实12g、干姜15g、大黄6g和大枣4枚,加水2400mL,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直至浓缩到1200mL,弃去药渣,继续煎煮浓缩至600mL。得到汤剂后,70%乙醇沉淀处理,得到大柴胡汤70%乙醇和粗多糖两个部位。大柴胡汤70%乙醇部位样品经冷冻干燥后,用50%甲醇溶解,进行HPLC分析,经过条件的摸索、方法学验证,最终建立了大柴胡汤70%乙醇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随后,通过对比单味药材的HPLC图,对大柴胡汤中特征色谱峰的来源进行了确认,并运用Ion Trap LC/MS技术对25个特征色谱峰中的16个进行了指认,指认结果包括芍药苷、橙皮苷、黄芩苷、柴胡皂苷A等主要有效成分。对于大柴胡汤粗多糖部位,我们进一步采用“TFA全水解-PMP柱前衍生化-HPLC检测”的方法建立了大柴胡汤多糖部位指纹图谱,并通过与标准品比对,对各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为了进一步对大柴胡汤进行质量研究,达到从源头上的有效监控,我们建立了枳实、枳壳、大黄的70%乙醇部位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运用Ion Trap LC/MS技术对主要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并结合市售的中药饮片,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市售枳实、枳壳多数产自山西,虽然产地一样,但从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中可以发现,某些市售枳实缺失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两个主要黄酮类成分,这正是枳实中重要的功效部位,而《中国药典》中以辛弗林作为枳实的检测指标,这种单一指标法是无法将此类枳实鉴别出来的;2、枳实、枳壳是在宋代以后才被明确区分,虽药效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二者的指纹图谱相似度非常高,相似度软件无法区分,通过实验验证,运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将枳实、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开来;3、市面上所售的大黄多来自于甘肃和青岛,它们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稳定且相似度非常高,但在我们鉴定的所有样品中,有一组因多出个别较大的色谱峰而被与其他样品区分开,《中国药典》以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甲醚的总含量来作为大黄的质量控制指标,这种方法很难将此类样品检测出来。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大柴胡汤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单味药的选取和监控也十分重要。2、桂附地黄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桂附地黄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制)、肉桂八种单味药材以8:4:4:3:3:3:1:1的比例制成。桂附地黄方的剂型除了最常见的丸剂(包括水蜜丸和浓缩丸)外,还有口服液、胶囊等,虽然剂型不同,但复方组成基本一致。市面上所售的桂附地黄方类药物多是以马钱苷和丹皮酚含量作为它们的质量控制指标,这种方法很难反映中药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建立了桂附地黄方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试评价市售桂附地黄丸的质量。桂附地黄方生药粉碎处理后,考察不同溶剂的提取,最终选择无水乙醇作为桂附地黄方的提取溶剂,有两点原因:一是以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率高,提取的化学成分更为完全;二是对于市售的丸剂,以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可使提取物受辅料的影响最小。得到无水乙醇提取液后,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前处理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我们将提取液蒸干复溶后直接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桂附地黄方乙醇部位化学成分指纹图谱。通过对比单味药材的色谱图,对其中主要色谱峰的来源进行了确认,并运用Ion Trap LC/MS技术确认了其中6个色谱峰。桂附地黄方的丸剂是市面上最为常见的药物之一,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在已建立的指纹图谱基础上,我们对10家药厂所售的10个桂附地黄浓缩丸样品进行了质量评价。通过相似度计算、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总体上来看,市售桂附地黄丸与传统桂附地黄方质量一致性良好,但市售桂附地黄丸之间、市售桂附地黄丸与桂附地黄方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情况可能与单味药材来源不同、工厂大规模生产工艺不同等有关。桂附地黄方生药粉碎处理后,用乙醇对水提取液进行沉淀,制得桂附地黄丸方粗多糖部位,进一步采用“TFA全水解-PMP柱前衍生化-HPLC检测”的方法建立了桂附地黄方多糖部位指纹图谱,并通过与标准品比对,对各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同样的,我们也在此基础上对10家药厂所售的10个桂附地黄浓缩丸进行了质量评价。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得到结论:市售桂附地黄丸与桂附地黄方的多糖组成质量一致性很好,且市售桂附地黄丸的多糖质量也非常稳定。3、总结本文中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均是提取了一段波长的色谱峰,可以在一张谱图上得到该波长范围内所有物质的最大吸收峰,该方法弥补了单波长测定指纹信息少、多波长测定图谱表征不方便的不足,避免了多波长指纹图谱融合技术所造成的误差,这在以往的指纹图谱相关文献中未见报道。本文建立了大柴胡汤、枳实、枳壳、大黄、桂附地黄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市售的枳实、枳壳、大黄、桂附地黄丸进行了整体评价,得到了科学、详尽的结果,说明指纹图谱可以作为一种质量评价依据。不仅如此,指纹图谱技术还可以应用到药材的生产、加工、贮存各个环节,以及复方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产品中,便于及时发现质量的变异和缺陷,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面。

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2](2014)在《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常用的色谱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鉴别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潘利明[3](2013)在《玉叶金花抗炎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f.为研究对象,针对玉叶金花药材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基础研究十分薄弱的现状,对玉叶金花药材进行了化学成分、活性部位、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以期阐明其主要药效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可行的质量标准,确保药物的有效可控。方法:1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采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玉叶金花药材10 kg,提取物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乙酸乙酯部位浸膏120g。浸膏经硅胶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鉴定。2药效学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模型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模型对玉叶金花的水提物及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进行了抗炎活性的考察。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模型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体内抗炎活性进行考察。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体外抗炎活性进行考察。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及热板法实验考察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镇痛活性。研究了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对七种常见细菌的抑制效果,以纸片扩散法观察抑菌圈直径,采用连续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3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建立了以栀子苷为内标的HPLC法,作为检测大鼠血浆中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的方法,并应用该法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用DAS 2.0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一次性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体内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了隔室模型拟合,并计算相关参数。4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针对现行玉叶金花药材质量标准不完善、缺薄层鉴别项、含量测定项等的现状,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和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建立了玉叶金花药材的薄层色谱;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叶金花药材中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的方法及用紫外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玉叶金花药材中总环烯醚萜含量的方法;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叶金花药材中东莨菪内酯含量的方法;以水杨酸为对照品,建立了用电位反滴定法测药材中总有机酸的方法;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色谱峰作为参照峰,建立了玉叶金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提高了玉叶金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结果:1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玉叶金花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后,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8个,其中环烯醚萜类成分1个:玉叶金花苷酸甲酯(1);三萜及甾醇类成分3个:熊果酸(2)、β一谷甾醇(3)乙基降麦角甾烯醇(4)、香豆素类成分1个:东莨菪内酯(5);醇、酸及酯类成分3个:水杨酸(6)、2-羟基-5-(3-羟基-1-甲氧基-1-氧代丙烷-2-基)-2-甲基环戊烷羧酸(7)、一长链脂肪醇(8)。2药效学研究玉叶金花水提物的中、高剂量(16.8、33.6g/Kg)能显着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低剂量(8.4g/Kg)则作用不显着;玉叶金花水提物中、高剂量(12、24g/Kg)可明显抑制由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2,3 h的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低剂量(6g/Kg)则作用不显着。玉叶金花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溶性部位可显着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及由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1,2,3 h的足肿胀度(P<0.05),石油醚萃取部位则作用不显着。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中、高剂量(0.10,0.15g/Kg)能显着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且高剂量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玉叶金花苷酸甲酯能够显着减少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的产生和释放(与对照组比较,P<0.01)。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的扭体次数,且高剂量组的抑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组;在小鼠热板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中、高2个剂量对热刺激引发的小鼠痛反应时间有明显的延长作用。纸片扩散法实验结果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水溶液浓度为0.1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阴沟肠杆菌、伤寒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7.4±0.55,17.0±1.22,23.8±0.84,17.0±1.22,11.4±0.89,20.8±0.84,15.4±0.55mm,浓度为0.2g/mL时,对七种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8.0±0.71,19.2±0.45,26.4±0.55,20.4±0.55,12.6±0.55,22.4士0.55,18.6±0.55mm。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其MIC 分别为 2.5,10,0.3125,1.25,1.25,10,0.625 mg/mL。3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按静脉注射二室模型(权重为1)计算血药浓度与实测值契合较好,优于其他模型,分布半衰期(t1/2a)为9.892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55.384min,从中央室向外周室转运的室间转运常数(K12)分为0.021min-1,从外周室向中央室转运的室间转运常数(K21)为0.04 min-1。4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了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为对照品的玉叶金花药材薄层鉴别的方法。取药材粉末2g,以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后以乙酸乙酯萃取,作为供试品溶液。以乙酸乙酯-甲醇-冰醋酸(16:4:1)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在105℃加热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建立了以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的玉叶金花药材薄层鉴别的方法。取本品粉末2g,以甲醇超声提取,浓缩后以氯仿萃取,作为供试品溶液。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斑点。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含量在0.9%~1.6%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0.64%~1.67%之间,不同部位含量大小依次为花>叶>根>嫩茎>中茎>老茎>果实,且含量差别非常大,在0.99%~8.99%之间。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在5.29%~8.97%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4.67%~8.92%之间。玉叶金花药材中总有机酸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总有机酸的含量在2.75%~7.21%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2.10%~8.65%之间。东莨菪内酯含量测定:10批不同产地药材中东莨菪内酯的含量在0.00151%~0.00450%之间,不同月份的药材含量在0.00141%~0.00446%之间,不同器官含量在0.00176%~0.00465%之间。通过分析10批药材的HPLC图谱,确定了 11个峰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构成了玉叶金花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特征,并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为参照物,对其他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非共有峰相对面积等参数进行了计算。以1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对照图谱,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中的RSD均小于3%,10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大于0.9。结论:1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从玉叶金花药材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确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为:化合物乙基降麦角甾烯醇、东莨菪内酯、水杨酸、2-羟基-5-(3-羟基-1-甲氧基-1-氧代丙烷-2-基)-2-甲基环戊烷羧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羟基-5-(3-羟基-1-甲氧基-1-氧代丙烷-2-基)-2-甲基环戊烷羧酸或为新化合物,因得到量较少,仅推断出平面结构,未最终确定其构象,2药效学研究玉叶金花水提物的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提示玉叶金花水提物中、高剂量具有抑制急性炎症的作用;玉叶金花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提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溶性部位有抑制急性炎症的作用,为玉叶金花抗炎活性部位。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及细胞实验均提示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有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及热板法实验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其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效果相当。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实验结果表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水溶液对供试的7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具有显着的抗炎、镇痛、抑菌活性,为玉叶金花药材主要药效作用重要物质基础。3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所建立的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生物样品中的HPLC测定方法回收率高于80%,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适用于玉叶金花苷酸甲酯的体内定量分析。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快,体内主要以消除过程为主,代谢速度中等,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为二室模型,该研究为其在生物体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4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以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及东莨菪内酯为对照品建立的两种玉叶金花药材薄层鉴别法,均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可靠,可用于玉叶金花药材的定性鉴别。建立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特征性强、简便易行,为有效评价玉叶金花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制订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所建立的玉叶金花HPLC指纹图谱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为该药材的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付小梅,彭水梅,罗光明,吴志瑰,裴建国,孙艳朝[4](2013)在《气相色谱法新进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气相色谱法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对气相色谱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中药的定性鉴别、定量分析及中药的杂质成分和毒性成分分析方面进行综述。

张伶俐[5](2009)在《中药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华佗再造丸出口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健康观念转变,医学的目的由治疗疾病转为维护健康,西方医疗体系由于日益突出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以及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等问题举步维艰。因此需要一种更实用、经济而人性化的医疗模式,人们目光纷纷投向替代医学。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防病、治病经验的结晶,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药用植物和天然植物原料贸易年增长在5%—15%之间,中国的中药属于天然药物范畴,这给中药出口贸易带来了契机。中国的中药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然而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国际竞争优势,并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改善中药产品的出口困境和中药产品出口不利格局,提高中药产品在世界植物药市场占有率,促进中药国际化的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从宏观角度解释了中国中药贸易现状,文章中搜集了近几年中药产品出口的数据资料,从中药产品出口总体概况、出口地域概况和出口商品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药产品的出口现状,发现中药出口存在诸多问题: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占有率很低,出口产品多局限于亚洲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中成药无法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医药市场等等。通过对世界植物药市场分析,总结出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中药出口的文化壁垒;东西方对植物药产品界定不同限制了中药出口;技术性壁垒成为中药产品出口主要障碍;中药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魄力。最后,提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的策略: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与保障体系;加强国际双边或者多边谈判;中药企业要高度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国家宏观政策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难免有些滞后,对改善和解决中药产品出口问题短期内很难显现。由此,本文选取华佗再造丸出口做案例分析,从微观角度来探析中药产品出口策略,运用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分析了华佗再造丸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华佗再造丸的4ps营销策略。希望通过对华佗再造丸这一案例分析,给奇星药业下一步出口策略制定以指导作用,同时对其他中药产品出口有一定借鉴意义。

尹雪[6](2009)在《广藿香、阳春砂仁、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在中医药整体的现代研究框架中,中药质量一直是急需攻克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对已知的一、二个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作为指标成分予以检测控制。但中药发挥功效可能是药材或成方所含物质群整体作用的结果,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对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即测定任何一种活性成分都难以体现其内在的质量。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目前能够为国内外广泛接受的一种质量评价模式,它是对中药材或中成药进行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该法提供的信息量大,能够反映中药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对中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可行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以广藿香、砂仁药材及藿香正气制剂为研究对象,探索指纹图谱这一新质控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1.广藿香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1)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献数据的挖掘,建立了石牌、高要、海南藿香“特征指纹图谱数据信息”。(2)为了验证其实用性,本文对24批次市售药材、3种含广藿香的复方药物进行分析,分别与石牌、海南、高要广藿香“数字化”信息进行相似度比对。(3)采用GC与GC-MS同步分析10批次样品,以考察在GC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24批次商品药材中,22批次可以确定产地,提示“数字化标准”可用于药材的鉴别;在3个中药复方中,藿香正气超临界提取物中的藿香为海南产,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与海南藿香数字化模式的相似度最接近;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GC-MS指纹特征图谱能在气相色谱中体现,其GC-MS指纹特征图谱在GC中具有推广运用价值。2.阳春砂仁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1)采用GC-MS分析20批次阳春砂仁的主要成分,同时对1985年以来国内主要研究单位对16批次阳春砂仁的文献报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20批次阳春砂仁均含有α-蒎烯、茨烯、β-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芳樟醇、樟脑、异龙脑、龙脑、乙酸龙脑酯等10个主要特征成分,合计相对含量达86.35%±5.69%,具有一定代表性;近20年来国内10余个主要研究单位报道的阳春砂仁大都含有以上10个特征成分,且相对含量也近似。以此10个特征指标成分计,本文分析样品的均值与文献报道样品的均值相似度为0.990(夹角余弦法),由此合并数据处理以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阳春砂仁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信息。(2)“数字化”信息在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表明,约85%以上阳春产砂仁的质量比较均匀稳定,与16个文献报道阳春砂仁相似度比对的结果显示基本与原文作者的结论基本一致;在药材品种鉴定中的应用表明,文献报道的10个非阳春砂仁中仅绿壳砂与阳春砂仁非常相似,而缩砂、长太砂、华山姜、山姜、长序砂仁等与阳春砂仁通过数字化模式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提示阳春砂仁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信息模式使在不同时间段(1985~2007)、不同仪器、色谱柱、色谱条件下的分析结果可以相互比对,适用于药材的质量评价与鉴定。(3) GC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采用GC与GC-MS分别分析13批次阳春砂仁挥发油,同一批次的阳春砂仁挥发油两者图谱从外观来看非常相似,13批阳春砂仁样品GC与GC-MS特征指标成分群的相似度在0.994~1.000(夹角余弦法)之间,GC分析结果与数字化模式的相似度为0.986~0.998之间,在夹角余弦相似度天然波动范围内。3.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1)藿香正气制剂GC-MS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采用GC-MS法对32批不同剂型、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藿香正气制剂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样品中含有柠檬烯、紫苏酮、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反式丁香烯、α-愈创木烯、刺蕊草烯、α-广藿香烯、δ-愈创木烯、β-桉油醇、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十六酸、油酸和亚油酸、厚朴酚、未鉴定1、未鉴定2、和厚朴酚等18个主要成分。这18个主要成分的出峰先后顺序及相对含量具备特征性,可作为藿香正气制剂内在质量评价和鉴定的依据。(2)藿香正气制剂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采用HPLC对29批藿香正气制剂样品进行分析,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不同剂型、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藿香正气制剂进行相似度对比。结果表明90%的藿香正气制剂质量较好且均匀稳定,夹角余弦相似度均大于0.90;同一厂家不同批次间样品相似度较高,不同厂家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藿香正气丸的4个生产厂家之间相似度在0.744~0.948之间;藿香正气胶囊的5个生产厂家相似度在0.853~0.984之间;藿香正气软胶囊的2个生产厂家相似度为0.939;藿香正气水的3个生产厂家相似度在0.905~0.938之间;相同处方不同剂型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性,丸剂与胶囊样品的相似度为0.880;软胶囊与水剂、片剂、滴丸的相似度在0.763~0.959之间。为藿香正气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4.藿香正气制剂制备工艺过程中指纹图谱的追踪分析通过对藿香正气制剂各个剂型制备工艺过程中水提、醇提、成品各步骤色谱图的比较分析,提示成品特征峰基本为处方药材各特征峰的加和,并未产生新峰。(1)藿香正气丸结果表明:①丸剂各药材特征峰峰面积虽然在工艺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40个特征峰最后的转移率平均值达到76.14%,转移率较高;②已鉴定的6个特征成分能够完全保留,且转移率为69.13~86.93%之间;③市售藿香正气丸成分保留的分析结果也表明,80%藿香正气丸能够保留药材中的大部分特征峰,与藿香正气散的相似度比对结果大于0.90:综上所述,藿香正气丸的制备工艺较为合理,能够保留大部分的特征成分;但从丸剂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来看,丸剂中的挥发油成分保留结果不太理想,提示丸剂制备工艺中应改进挥发油的提取方法。(2)藿香正气胶囊胶囊与丸剂是同一处方,结果表明:①胶囊成品的平均转移率较丸剂低10.28%;②已鉴定的6个特征成分只保留了其中的4个,转移率为56.75~74.94%;③市售藿香正气胶囊的成分保留分析结果也表明,藿香正气胶囊的成分保留情况较丸剂差;但从胶囊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来看,胶囊中的挥发油成分保留结果较丸剂好,提示胶囊的制备工艺需进一步的改进。(3)藿香正气软胶囊、水、片剂三者属同一处方,且制备工艺相似,结果表明:①这3种剂型的制剂成品转移率结果比较接近,分别为70.74%、67.50%、70.35%;②市售藿香正气软胶囊、水、片剂成分保留分析结果也表明,这三种制剂均能较好的保留处方药材中的特征成分,提示这三种剂型的制备工艺较为合理;③从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来看,软胶囊的挥发油成分保留最为完整,片剂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会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藿香正气水因其辅料中含有乙醇,所以检出成分较少。提示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片的挥发油保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本实验通过建立藿香正气制剂的药材、半成品及成品的指纹图谱,为藿香正气制剂各处方药材的提取方法及提取率提供了一定数据,亦为藿香正气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韩晔华,霍飞凤,杨悠悠,廖一平,刘虎威[7](2008)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某些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直接影响到中药的国际化问题。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中药指纹图谱用于质量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着重就近几年来中药指纹图谱的某些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以及其他指纹图谱。最后就指纹图谱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共引用文献161篇。

林立,刘晓秋,徐晖[8](2008)在《名贵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名贵中成药相关文献及国家标准的统计分析,发现名贵中成药剂型以故老剂型为主,单一落后;质量研究以化学物质为基础,标准不完善、缺乏整体性,不能完全反映名贵中成药的质量,这些可能是因为中医理论的"宏观思维"逻辑与现代分析技术"微观研究"的矛盾所导致的。新兴的"代谢组学"和"中药配位化学学说"2种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既能满足中药化学成分分析需要"微观研究"的要求,又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思维",将是名贵中成药的发展方向。

林励,王小平,欧剑锋,潘建国,郑尧隆,卢占列[9](2007)在《指纹图谱在中药行业的应用及其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指纹图谱的概念、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并对指纹图谱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认为指纹图谱技术将成为新世纪蜂产品质控平台的主要构建手段,为我国蜂产品优质品牌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彦,曾和平,李红,曹允洁[10](2007)在《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中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中药自身特点的概述,说明要实现中药现代化,采用适当的分析手段进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中药指纹图谱以及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对中药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华佗再造丸的真伪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佗再造丸的真伪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大柴胡汤和桂附地黄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2 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2.1 中药质量控制现状
        1.2.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3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1.2.4 不同评价方法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1.3 大柴胡汤和桂附地黄方的研究概况
        1.3.1 大柴胡汤的研究概况
        1.3.2 桂附地黄方的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大柴胡汤 70%乙醇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2 色谱条件优化
        2.3.3 色谱条件
        2.3.4 质谱条件
    2.4 实验结果
        2.4.1 大柴胡汤 70%乙醇部位供试品溶液的指纹图谱
        2.4.2 大柴胡汤 70%乙醇部位特征色谱峰的可能来源确认
        2.4.3 大柴胡汤 HPLC 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定性鉴别
        2.4.4 方法学考察
    2.5 讨论
第三章 大柴胡汤多糖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2 色谱条件
    3.4 实验结果
        3.4.1 大柴胡汤多糖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特征峰的指认
        3.4.2 方法学考察
    3.5 讨论
第四章 枳实、枳壳 70%乙醇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
        4.2.2 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枳实 70%乙醇部位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4.3.3 色谱条件
        4.3.4 质谱条件
    4.4 实验结果
        4.4.1 枳实、枳壳 70%乙醇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
        4.4.2 枳实 HPLC 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定性鉴别
        4.4.3 方法学考察
        4.4.4 14 个不同来源枳实、枳壳样品 70%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4.4.5 不同来源枳实、枳壳 70%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4.5 讨论
第五章 大黄 70%乙醇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仪器
        5.2.2 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大黄 70%乙醇部位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2 色谱条件优化
        5.3.3 色谱条件
        5.3.4 质谱条件
    5.4 实验结果
        5.4.1 大黄 70%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5.4.2 大黄 HPLC 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定性鉴别
        5.4.3 方法学考察
        5.4.4 13 个不同来源大黄样品 70%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5.4.5 13 个不同来源大黄样品 70%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5.5 讨论
第六章 桂附地黄方乙醇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仪器
        6.2.2 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不同提取溶剂的考察
        6.3.2 供试品溶液制备
        6.3.3 色谱条件优化
        6.3.4 色谱条件
        6.3.5 质谱条件
    6.4 实验结果
        6.4.1 桂附地黄方乙醇部位供试品溶液的指纹图谱
        6.4.2 桂附地黄方乙醇部位特征色谱峰的可能来源确认
        6.4.3 桂附地黄方 HPLC 指纹图谱中特征峰的定性鉴别
        6.4.4 方法学考察
        6.4.5 10 个不同来源桂附地黄丸样品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6.4.6 不同来源桂附地黄丸乙醇部位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6.5 讨论
第七章 桂附地黄方多糖部位 HPLC 指纹图谱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仪器
        7.2.2 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3.2 色谱条件
    7.4 实验结果
        7.4.1 桂附地黄方多糖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特征峰的指认
        7.4.2 方法学考察
        7.4.3 传统桂附地黄方与市售桂附地黄丸多糖部位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7.5 讨论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作者简介
致谢

(2)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层色谱法
2 气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3 毛细管电泳法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4.1 定性鉴别
    4.2 定量鉴别
    4.3 HPLC指纹图谱分析
5 结语

(3)玉叶金花抗炎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部分
第一章 玉叶金花及同属植物研究概述
    第一节 玉叶金花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玉叶金花属植物研究现状
第二章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概述
第三章 脂多糖诱导炎症反应及炎性因子概述
第四章 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与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进展
第五章 研究思路 实验部分
第一章 玉叶金花化学成分研究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抗炎活性部位的药理筛选试验
    
1 玉叶金花水提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1.1 材料、动物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2 玉叶金花水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
    
    2.1 材料、动物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玉叶金花苷酸甲酯药效学研究
    
1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1.1 材料、动物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2 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分泌量的影响
    
    2.1 细胞、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3 镇痛活性实验研究
    
    3.1 动物、试剂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抑菌活性实验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2 试剂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5 讨论
第三章 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1 动物、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玉叶金花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节 性状、鉴别与检查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玉叶金花苷酸甲酯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总有机酸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东莨菪内酯含量测定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节 玉叶金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 分析条件的研究
    
3 供试品的制备
    
4 色谱指纹图谱试验的方法学验证
    
5 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技术参数
    
6 讨论
第五章 玉叶金花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1 玉叶金花质量标准草案
    2 玉叶金花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气相色谱法新进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C的研究及其发展
    1.1 GC的原理[2]
    1.2 GC的最新研究
2 GC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1 定性鉴别
    2.2 定量分析
    2.3 杂质成分和毒性成分的检测
3 结语

(5)中药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华佗再造丸出口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3.1 中药产品出口的相关概念
        1.3.2 中药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研究
        1.3.3 相关理论研究
第2章 中药产品出口现状和世界植物药市场分析
    2.1 中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1.1 中药产品出口总体概况
        2.1.2 中药产品出口地域概况
        2.1.3 中药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2.2 世界植物药市场环境分析
        2.2.1 东南亚诸国及华裔市场
        2.2.2 日韩市场
        2.2.3 西欧及美国市场
        2.2.4 东欧及非洲市场
第3章 中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中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3.1.1 出口地域局限于亚洲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3.1.2 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3.1.3 中成药在欧美医药市场无法正身
        3.1.4 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
        3.1.5 包装问题
    3.2 中药产品出口遭遇的问题原因分析
        3.2.1 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中药出口的文化壁垒
        3.2.2 东西方对植物药产品界定不同限制了中药出口
        3.2.3 技术性壁垒成为中药产品出口主要障碍
        3.2.4 中药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魄力
第4章 中药产品出口的应对策略
    4.1 政府需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突破限制中药出口的文化壁垒
    4.2 政府要加强针对中药贸易的国际双边谈判,以突破中药出口的技术壁垒
    4.3 国家要尽快完善和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与保障体系
    4.4 政府和企业要借鉴日韩的成功经验
    4.5 中药企业要变革体制,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
第5章 华佗再造丸出口案例分析
    5.1 华佗再造丸出口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2 华佗再造丸出口策略
        5.2.1 高度重视华佗再造丸的出口工作
        5.2.2 华佗再造丸各细分市场的出口策略
        5.2.3 华佗再造丸出口的4PS策略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6)广藿香、阳春砂仁、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数字化”特征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第1节 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
        第2节 指纹图谱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3节 “数字化”特征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广藿香的研究进展
        第1节 广藿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2节 广藿香的分析方法
        第3节 药材商品的质量研究
    第三章 砂仁的研究进展
        第1节 砂仁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2节 砂仁的分析方法
        第3节 药材商品的质量研究
    第四章 藿香正气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广藿香 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
        第1节 广藿香 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
        第2节 广藿香 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应用
    第二章 阳春砂仁 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
        第1节 阳春砂仁 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
        第2节 阳春砂仁 GC-MS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应用
    第三章 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
        第1节 藿香正气制剂 GC-MS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
        第2节 藿香正气制剂HPLC特征指纹图谱的构建
    第四章 藿香正气制剂工艺过程中指纹图谱的追踪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名贵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名贵中成药的剂型现状分析
2 传统名贵中成药的质量研究现状分析
    2.1 现有国家标准分析[2-9]
    2.2 文献对于国家标准的补充研究分析
3 传统名贵中成药质量研究与新兴现代理论结合现状分析
    3.1 传统名贵中成药与“代谢组学”
    3.2 传统名贵中成药与“中药配位化学学说”
4 结论与展望

(9)指纹图谱在中药行业的应用及其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指纹图谱的概念
2 指纹图谱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2.1 薄层色谱 (TLC) 技术
    2.2 气相色谱 (GC) 技术
    2.3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技术
    2.4 高效毛细管电泳 (HPCE) 技术
    2.5 红外光谱 (IR) 技术
    2.6 其他技术
3 指纹图谱技术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指纹图谱技术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必要性
    3.2 指纹图谱技术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可行性

(10)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质量控制
2 中药指纹图谱
3 中药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
    3.1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GC-FPS)
    3.2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HPLC-FPS)
    3.3 色谱与其它技术的联用
4 展望

四、华佗再造丸的真伪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柴胡汤和桂附地黄方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研究[D]. 刘晓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2)
  • [2]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J]. 彭水梅,付小梅,孙艳朝,吴志瑰,刘婧,裴建国.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 [3]玉叶金花抗炎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D]. 潘利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4]气相色谱法新进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J]. 付小梅,彭水梅,罗光明,吴志瑰,裴建国,孙艳朝. 中国现代中药, 2013(03)
  • [5]中药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华佗再造丸出口案例分析[D]. 张伶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广藿香、阳春砂仁、藿香正气制剂特征指纹图谱“数字化标准”的构建与应用[D]. 尹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某些进展与展望[J]. 韩晔华,霍飞凤,杨悠悠,廖一平,刘虎威. 色谱, 2008(02)
  • [8]名贵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J]. 林立,刘晓秋,徐晖.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3)
  • [9]指纹图谱在中药行业的应用及其在蜂产品中应用的展望[J]. 林励,王小平,欧剑锋,潘建国,郑尧隆,卢占列. 中国蜂业, 2007(07)
  • [10]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谢彦,曾和平,李红,曹允洁.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7(01)


玉叶金花论文 中药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华佗再造丸论文 质量控制方法论文

上一篇:现场质量管理
下一篇:地下室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