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法探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谭秀杰,张卉[1](2021)在《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探究》文中指出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历程基础,特别是海域范围、控制指标、总量目标、分配方案、评估监测等关键性制度要素上看,当前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存在制度建设落实滞后、总量控制指标单一、配套调节机制不健全、总量控制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快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落实、科学统筹总量控制指标、加强配套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提升监管水平。

张富康[2](2021)在《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污染物总量控制,而实施总量控制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总量分配。要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就需要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将总量控制目标具体分配至各污染源。因此,研究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型,对改善水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汾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环境经济之间发展关系,合理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平性、可行性原则为基础,构建污染物总量分配体系,对污染物总量目标进行分配。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环境问题诊断按照《山西省水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对汾河中游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明确污染源、入河排污口与河流水域之间的关系,基于汾河中游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行政区划及流域汇水特征,对汾河中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文峪河、潇河采用Arcgis水文分析功能,进行水陆控制单元的划分。结果表明:1)汾河中游流域共划分为7个水陆控制单元,其中干流5个,支流2个。2)汾河中游流域2015-2019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但仍属于劣V类水体,水质以氮磷污染为主,其中NH3-N为首要污染物。3)汾河中游流域2017年COD、NH3-N的入河总量分别为20850.25 t、4466.46t,主要来源于汾河太原B段控制单元。(2)汾河中游流域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选择COD、NH3-N作为计算因,利用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模拟,并采用公式法对汾河中游流域不同水期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汾河中游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65900.83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0172.11t、24498.22t、11230.5 t;NH3-N的水环境容量为3302.98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环水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506.25 t、1223.92 t、572.81 t。(3)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以首要污染因子NH3-N为总量控制因子,在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2017年为基准年,选择容量总量的控制方式,通过“流域—控制单元—行政区—污染源”的三级分配体系,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构建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行行政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采用信息熵对主观赋权的各分配指标权重进行修正,考虑不同组合权重方案下总量目标的二级分配,并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二级分配结果进行评估,表明以人口和GDP为主要影响因素时的分配方案基尼系数最小,分配方案最公平合理。在二级分配基础上,考虑排污单位的排污现状、处理能力、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线性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污染物总量目标的最优化分配,将总量目标分配至各污染源。

王笑楠[3](2021)在《永定河流域张家口段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排污许可作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核心制度,约束企业排放行为,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排污许可技术规范的制定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根据现阶段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制定排污许可限值,对水环境质量的达标情况没有直接考虑,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不足。本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核算体系,以实现河流水质达标为目的,以典型的北方缺水型河流永定河为例,以水质改善为目标提出固定污染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方案,进一步完善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技术,通过贡献系数,判定出不公平因子,结合GIS技术分析研究区不公平因子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利用环境基尼系数法分析各个控制单元的土地、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因素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影响,利用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制定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分配方案。结果表明:1)各控制单元COD排放量基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和GDP的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5044、0.3068和0.2341,各控制单元氨氮排放量基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和GDP的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5725、0.4091和0.3571。其中,各控制单元COD排放量基于土地面积的环境基尼系数超过了警戒值,各控制单元氨氮排放量基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的环境基尼系数超出了警戒值,存在着不公平现象。2)通过该地区不同指标的贡献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域的主要不公平区域为张家口市中心地区,污染物排放量过高。3)通过对研究区现状的分析,比较基于水质与基于技术两套排污许可限值核算体系的不同,并辅以基于混合区制定的浓度限值做参考,最终制定出较为公平合理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限值核定的技术方法。

张璇[4](2020)在《水功能区(河段)纳污能力动态分析计算及过程化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河湖泊是纳污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药化肥污水等的排放,让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面对河流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国家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设定了河流限制纳污红线,要求对水污染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河流纳污能力的分析计算成为关键。在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对河流纳污的管控就是河长制和强监管业务的重要方向。水域纳污能力核定、纳污潜力分析、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水功能区考核等一系列针对河流纳污管控的研究都是热点。针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河长制的实施要求,面向强监管以及业务化提升的迫切需求,本文聚焦河段纳污能力的动态分析计算和水质目标的过程化管控,从河段纳污能力计算到潜力分析、从污染物沿河模拟到总量分配、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考核到在线评价,立足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过程化动态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中,让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在时空分布上,让考核能适应动态变化;在技术手段上,从理论到实践,让管控业务融合在管理过程中。围绕对河段水功能区考核和纳污管控的服务,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1)在分析传统纳污能力计算模型方法及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多种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建立了考虑支流、取水的纳污能力综合计算模型,减少计算误差;提出了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的计算策略,将不同排频方式、不同计算方法等计算条件采用多种情景进行组合;提出纳污能力区间化表达的方式,基于多情景组合,把涉及多条件下的成果汇集成区间,让决策有了决策空间,同时利于决策者结合自身经验更好地分析决策。(2)针对自然条件的动态变化、时空分布过程以及人工修复措施对纳污能力的提升作用及影响,提出了河段纳污潜力分析计算。从水动力及水质模型的简化,到污染物沿河数值模拟,支撑了纳污潜力的定量化。把河道流量多尺度滚动预报与污染负荷模拟相结合,径流动态变化下纳污能力有适应提升的潜力;并且目前众多人为工程措施也能有效提升河段纳污能力。通过对污染负荷的动态模拟预测,定性定量结合,实现了河段纳污潜力的动态分析。(3)围绕河段污染负荷的动态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益,丰富管控目标要求,建立了双层多目标优化的负荷分配模型。不同管理层级的负荷分配具有不同的目标及约束,且都应考虑公平和效率原则;针对多种方案,研究了计划方案与实施方案之间的嵌套互馈机制,为动态过程化管控提供一种互馈机制,增强管理考核的适应性。(4)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潜力动态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过程化的在线评价考核机制。实时在线动态考核就是“强监管”的目标和核心业务。依据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在线评价、实时考核,联动河段限制纳污红线。用考核评价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贯穿在问题的处置过程中,引导问题解决,用在线评价、实时考核的方式实现过程化管控,随时随地发现河段水质问题,实现强监管。(5)对河段水功能区纳污的过程化管理,以及强监管新形势下的纳污能力考核创新,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把纳污能力计算、纳污潜力分析、污染物总量分配、水功能区动态考核这几部分业务都要融入管理的过程之中。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借助组件和知识图技术,建立了河段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过程化考核的管控系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开展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实例应用。(6)提出了快速适应动态变化的的河段纳污能力计算及考核的过程化管控模式。该模式面向河流水质管理的全过程,针对关键环节的考核管控,以问题为导向,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线评价和考核问题的处理程度,适应过程化管控中发生的各种动态变化,不断反馈与调整,确保考核河段的水质达标,河段水功能纳污能力恢复,促进河段生态修复、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晓微[5](2020)在《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水资源短缺矛盾的日益凸显,世界上许多国家将水权交易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事冲突的重要手段。我国干旱缺水地区也不乏水权交易的经典案例,关于丰水地区的水权交易研究较少,案例尚无。然而丰水地区因为水质问题导致的用水矛盾也十分突出,开展丰水地区的水权交易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水资源丰富而水质不容乐观的武汉市沉湖湿地为例,在分析其用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原则,统筹考虑水量水质两方面因素,分别采用单指标分配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的分配方法对沉湖湿地初始水权进行分配,将三种方法的分配结果与保证率为75%的需水量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三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优选出适合于沉湖湿地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为下一步开展沉湖湿地水权交易、解决沉湖湿地用水矛盾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南方丰水地区初始水权分配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沉湖湿地的用水现状进行调查,得出沉湖湿地用水矛盾主要是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及林业用水之间水量与水质的矛盾。(2)经过预测研究,在75%保证率下沉湖湿地生活、生态、农业、渔业、林业不同用水类型的需水量分别为48.9万m3、850万m3、1655.1万m3、451.6万m3、89.5万m3,排污量分别为182.1t、3.6t、120.02t、226.5t,4.6t。(3)确定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五大原则,分别为基本用水保障原则、公平性原则、尊重历史与现状原则、高效性原则和权利与义务结合原则。利用三种分配方法单指标分配方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对沉湖湿地初始水权进行了计算,得出沉湖湿地不同分配方法下的分配方案。(4)通过三种分配方法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和谐系统出发,引入了水功能区入河污染物限排惩罚函数,能反映水质水量耦合对分配结果的影响,初步实现了初始水权中对水质水量的统一调控,是另外两种方法无法做到的。而且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得出的结果与预测需水量比对,较其他两种方法更为接近。因此,作者认为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是最适合沉湖湿地的初始水权分配方法,分配结果为生态用水857.00万m3、农业用水1663.20万m3、生活用水62.10万m3、渔业用水460.50万m3、林业用水92.90万m3。

崔莉妍[6](2020)在《基于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的行业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不仅导致了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还导致了生态功能的严重受损。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力结合点。但是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缺乏同步性。因此,如何在实现总量控制目标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进而改善环境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排污权分配作为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对总量控制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行业层面的排污权分配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分配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可以基于行业间的差异性,对鼓励发展和限制发展的行业进行差异化排污权配额分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基于此,本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影子价格理论和资源稀缺性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首先,总结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行业层面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其次,充分考虑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基于顺向优化方法和逆向优化方法,建立行业层面初始排污权分配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行业效益三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行业层面排污权分配方法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最后,以吉林省为例,在SO2排放量较高的行业间对初始排污权进行科学分配。并通过情景设定,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中的分配方法,筛选出综合效益最高的分配方案。结果显示,2020年吉林省八个SO2高排放行业的预计总SO2排放量为19.24万吨,工业总产值为12729.07亿元。所有行业中,只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在目标年会获得比基准年更多的排污权配额,因此这两个行业的经济发展是被鼓励的;电力、热力、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目标年获得的排污权配额相比于基准年的配额大量削减,意味着这些行业在规划期内将被严格限制发展;其余行业由于历史排放量相对较少,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五个情景中,应用双向耦合优化分配模型的情景五获得最高的综合效益评价分数,并且该情景得到的分配方案所获得的行业效益也是是大的,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利用双向耦合优化模型分配排污权可为今后行业层面的排污权分配模式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为相关决策制定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张诗培[7](2020)在《基于环境质量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九五”开始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有效实现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但是,现阶段仍有部分地区,虽然总量控制指标超额完成,但环境质量未得到有效改善。这说明我国污染物总量减排的“量”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质”之间并未实现协同演进,部分地区污染物总量下降难以带动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如何缩小“量—质”之间的差距,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发展,是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资源稀缺性理论、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影响总量控制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的关键因素基础上,构建总量控制效益评估系统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评估系统,定量表征总量控制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借用物理学响应模型将“量—质”系统响应,构建“量—质”响应关系,探索“量—质”响应关系下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并以我国“十三五”阶段SO2排放和减排情况进行实例验证,以期得到反应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实例验证显示,“十三五”时期,除海南和西藏外,其他地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质量改善,“量—质”响应关系较好。而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损失成本、单位GDP的SO2排放量、污染物减排价值等是影响“量—质”响应关系的关键因素。另外,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量—质”响应关系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减排率的起始范围存在较大差别,如广东与山西在良好响应阶段的SO2减排率的起始范围相差45.85%,这与不同地区SO2排放量、年均SO2浓度、SO2占总污染排放量比重、单位GDP的SO2排放量、SO2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比重以及SO2减排价值密切相关。在生态环境损失成本相近的情况下,减排率阈值与SO2排放量及其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和SO2的减排价值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响应程度发现,除3个无减排要求的省份外,分别有6个省份处于勉强响应和良好响应阶段,其余16个省份处于基本响应阶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通过降低生态环境损失成本、增加节能改造投入等方式达到良好的“量—质”响应关系,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发展。本文可以为解决现阶段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制度困境,缩小“量—质”之间的差距,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王思文[8](2020)在《排污权交易对企业减排效果影响研究 ——基于造纸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排污权交易机制作为能够利用市场促使排污个体自行减排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显着的政策优势。2007年,中国环保部门在一些省市开启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2014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并对实际的排污权试点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与指导建议。2015年底,试点地区全面完成现有污染排放个体的排污权初次核定。截止至2017年,排污权交易试点区域普遍建立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机制,排污许可证也已对排污单位实施全范围覆盖。所以我国施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现状如何?是否能够结合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优势真正促进我国环境污染减排的有效实现?能否结合我国工业发展情况真正实现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减排作用?由于化学需氧量始终是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核算对象,所以本文以我国工业行业废水排放显着的造纸工业为例,试图探究排污权交易机制在我国排污市场的施行状况以及对实际减排效果究竟有何影响,并基于此尝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本文主要内容有:(1)首先阐明文章的背景及目的与意义,指出所需解决的问题,即排污权交易制度之于中国造纸工业产生的减排影响进行研究;接着进行文献综述即理论回顾,对排污权交易发展与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综述,并基于此对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机理进行有关排污权初级以及二级市场的市场机制的研究综述,最后依据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实质内涵及其具体实践针对其实施过程中污染减排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思路。(2)对我国传统环境政策进行机理研究与博弈分析。基于传统环境政策机理对单位排污收费与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选择进行微观效应分析,并基于博弈的视角对我国传统环境政策的监管机制进行分析,引出传统环境政策的弊端,探究环保部门与排污企业采取的举措以及行动后产生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排污收费机制的重要作用,为后文与排污权交易的比较分析提供参考。(3)排污权交易机理分析与环境描述。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对排污权交易机理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发展情形进行总结概况,并基于这些问题引出迫切需要相关研究为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完善及减排效果提升总结经验并且提供建议。(4)排污权交易减排效果的实证分析。通过介绍与分析我国工业污染背景对我国造纸工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形进行实证描述,接着基于此选取变量、构建模型,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确有助于减弱工业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强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工业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强度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2)教育水平、工业化程度、贸易开放程度、治理废水污染方面的投资、各地区获取的排污费、人均GDP、2007年之前是否实施过排污权交易等要素都对我国工业废水减排具有正向的作用。基于该结果,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供借鉴:(1)延伸排污权交易机制作用范围,加大污染物种类排查。伴随着诸多欠发达地区开始逐步自行开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交易活动,促使企业排污个体逐步增强环保控污意识、提升产能效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2)多项减排措施并举,政府管制—市场调节“双管齐下”。将排污权交易机制与排污收费等传统控污制度相结合,保证工业的污染排放处于一个既能够促使企业在较为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自由进行排污权交易,同时政府又能够随时管制并及时调控的大环境之中。(3)提升教育水平、技术投放力度,多主体集中有效治污。通过加大对于教育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加深工业化程度等更充分地发挥排污权交易机制的特性与优势,促进排污权交易机制更加平稳地健康运行。(4)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提升减排创新能力、强化东部地域优势从而降低污染排放总量,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最终以减排为前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5)重视国际贸易开放,加大入境排查力度。通过贸易开放学习国外与节能环保、治污控污有关的先进技术以及实践经验,同时维持对已入境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环保与发展并存。

王斓琪[9](2020)在《固定污染源“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研究 ——以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为例》文中指出市场经济下,环境资源日益紧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逐年加深,固定污染源作为二者间的矛盾核心,目前对其实施的管理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十三五”以来,一系列文件提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推行市场化机制的环境管理思路。虽多方探索了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制度或体系的建立,但针对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制度仍存在执行衔接以及监督管理两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制度效用,对于市场机制中企业、政府以及公众间自发建立平衡发展的管控与引导仍在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文遵循排污许可制度为管理核心的基本原则,以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为例,立足固定源环境管理的实际实施问题,初步构建以政策规制与经济激励共同作用下的管理制度,旨在为固定源环境管理提供可循思路,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本文以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现状效果分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所在。并根据其结果,具体对流域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总量预算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以及与指标量化核算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和排污申报登记等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探寻与梳理。其次,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固定源环境管理的基本需求,对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明晰环境保护的博弈主体,分析主要博弈主体间激励相容约束的建立方法,并创新融入“链式管理”理念,提出了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政策规制与经济激励的合力作用为原则,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但不是唯一管控手段的“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内涵。最后,基于环境管理制度的内涵设计,在上述制度实施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各项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探寻其整合方法。初步构建了“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梳理提出了与该制度相匹配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间的衔接整合建议,按照“证前-证中-证后”的阶段化分段管理模式分别提出了证前环评准入,证中许可核定,证后严格监管的制度主要内容,并提供了适宜于河南省沙颍河流域的制度构建要点。

刘李凌君[10](2020)在《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成黑龙江省政府布置的“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工作中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测算的工作,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河段水环境质量模型计算各个流域、行政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为黑龙江省实现精细化水环境管理和总量控制提供技术信息支撑。首先选择基于ArcGIS界面的SWAT水文模型作为水文计算工具。建立模型数据库,然后以黑龙江省水功能四级分区为计算单元,利用SWAT模型逐一对其进行水文计算,完成黑龙江省43个流域水系生成和河段的概化工作。分别利用ArcGIS中的字节计算器、栅格分类器等工具对水文计算过程中无法按照常规方法正确生成水系的3类异常流域——平原地区、界江界河地区和DEM数据异常地区进行了基于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修正。结果显示,通过修正后3类异常流域均能正确的完成水系生成。然后利用python编写脚本,完成对SWAT模型水系生成结果的处理,批量建立河段概化表。基于各个流域的河段概化表,选用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型,并按照基于各支流汇入口累积降解比例为权重的分配方法,利用MATLAB完成全省43个流域578个河段环境容量的计算。通过汇总得到了黑龙江全省环境容量。然后选取阿什河流域为典型流域,分别从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K值)、各月最枯月平均流量和不同保证率下的环境容量3个层面对其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按照点源和非点源对黑龙江省各个流域进行了污染负荷入河量与排放量的估算,结合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依据水质不再恶化与水体达标原则,按照污染负荷与环境容量的较小值为黑龙江省各个控制单元进行最大日负荷的分配,并按照地市、区县进行了统计。最后从污染源减排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水污染物减排和水体污染防控的具体措施,以便当地政府进行环境管理。

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理论及实践
    (一)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总量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体系
二、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关键性要素
    (一)实施海域范围
    (二)总量控制指标和目标
        1.总量控制指标
        2. 总量控制目标
    (三)总量分配方案制定
    (四)调查与监测机制
三、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落实明显滞后
    (二)总量控制指标内容单一
    (三)制度要素及配套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总量控制监测能力不足
四、完善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加快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落实
    (二)统筹必控指标和推荐指标
    (三)完善交易市场、生态补偿等配套机制
    (四)提升海域排污的监管水平

(2)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环境容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水环境容量
        2.1.2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
    2.2 技术方法
        2.2.1 水环境容量计算
        2.2.2 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
3 研究区概况及水环境系统分析
    3.1 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水文气象特征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水功能区划与控制单元划分
        3.2.1 水功能区划
        3.2.2 控制单元划分
    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3.3.1 水质评价指标与方法
        3.3.2 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
        3.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3.4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负荷核定
        3.4.1 污染物排放状况调查
        3.4.2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物排放汇总
    3.5 小结
4 汾河中游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4.1 汾河中游水质模型构建
        4.1.1 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4.1.2 水质模型的构建
        4.1.3 模型参数率定
        4.1.4 模型验证
    4.2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
        4.2.1 控制因子及水质目标
        4.2.2 设计水文条件
        4.2.3 水质综合降解系数
    4.3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4.4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4.4.1 基础资料合理性分析
        4.4.2 计算条件合理性分析
        4.4.3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4.5 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
        4.5.1 不同水文期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4.5.2 不同控制单元河段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
    5.1 总量控制指标与控制目标的确定
        5.1.1 基于EKC曲线的汾河中游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5.1.2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5.1.3 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5.2 基于TMDL的NH_3-N总量一级分配
    5.3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NH_3-N总量二级分配
        5.3.1 分配模型
        5.3.2 分配系数的确定
        5.3.3 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
        5.3.4 污染物总量初始分配结果
        5.3.5 方案公平性评估
        5.3.6 污染物总量二级分配结果
    5.4 基于线性规划的NH_3-N总量三级分配
        5.4.1 分配模型
        5.4.2 分配方案
    5.5 方案合理性对比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永定河流域张家口段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控制单元的划分
第3章 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
    3.1 研究区污染排放现状公平性分析
        3.1.1 指标的选择
        3.1.2 基尼系数分析
        3.1.3 贡献系数分析
    3.2 基于基尼系数的总量分配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排污染源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技术
    4.1 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
    4.2 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
        4.2.1 基于分配总量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
        4.2.2 基于混合区的排污许可限值分配
    4.3 不同时间周期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间排污染源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技术
    5.1 间排污染源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水功能区(河段)纳污能力动态分析计算及过程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污能力计算
        1.2.2 水污染总量控制
        1.2.3 水功能区考核管理
    1.3 传统管控方式存在的问题
    1.4 纳污过程化管控必要性
    1.5 纳污过程化管控思路及框架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河段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计算
    2.1 纳污能力影响因素及不确定性分析
    2.2 传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2.3 考虑支流、取水的综合计算模型
        2.3.1 模型建立
        2.3.2 模型检验与验证
    2.4 多情景组合计算实例
        2.4.1 计算单元划分
        2.4.2 模型参数确定
        2.4.3 情景设置
        2.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2.5 纳污能力区间化表达
    2.6 本章小结
3 河段纳污潜力动态分析
    3.1 河道污染负荷估算
        3.1.1 水流运动模拟
        3.1.2 水质模拟
    3.2 污染物沿河数值模拟
        3.2.1 水质模拟实例
        3.2.2 水质传递影响模拟
    3.3 滚动预测下的河道流量确定
    3.4 纳污潜力提升手段
    3.5 纳污潜力提升实例
    3.6 本章小结
4 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
    4.1 双层多目标优化模型
        4.1.1 模型框架
        4.1.2 上层分配
        4.1.3 下层分配
        4.1.4 模型求解
    4.2 双层多目标优化模型应用实例
        4.2.1 上层分配结果
        4.2.2 下层分配结果
    4.3 控制方案多尺度动态互馈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
    5.1 考核指标及方法库建设
        5.1.1 考核评价指标库建立
        5.1.2 考核评价方法库建立
    5.2 在线评价机制
        5.2.1 在线评价决策流程
        5.2.2 问题识别
        5.2.3 问题处理
    5.3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实例
    5.4 本章小结
6 纳污过程化管控系统实现及应用集成
    6.1 支撑过程化管控的综合集成技术
    6.2 纳污过程化管控系统构建
    6.3 纳污过程化管控应用实现
        6.3.1 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计算实现
        6.3.2 河段纳污潜力动态分析实现
        6.3.3 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实现
        6.3.4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实现
        6.3.5 纳污过程化管控流程实现
    6.4 纳污过程化管控应用实例
        6.4.1 信息查询
        6.4.2 纳污能力多情景组合计算
        6.4.3 纳污潜力动态分析
        6.4.4 污染物总量动态分配
        6.4.5 水功能区动态考核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组件与知识图清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水权交易研究现状
        1.3.2 初始水权分配原则研究综述
        1.3.3 初始水权分配方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沉湖湿地现状及用水矛盾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水文气象
        2.1.3 功能分区
        2.1.4 社会经济
    2.2 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
        2.2.1 水系现状
        2.2.2 地下水资源
        2.2.3 客水资源
        2.2.4 本地水资源量
        2.2.5 水资源质量
    2.3 用水类型
    2.4 用水矛盾分析
        2.4.1 湿地用水与上游来水污染的矛盾
        2.4.2 湿地用水与芦苇种植的矛盾
        2.4.3 湿地用水与渔业用水的矛盾
        2.4.4 湿地用水与农业、渔业、林业及生活用水的矛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沉湖湿地需水预测及排污预测
    3.1 需水预测
        3.1.1 生活需水量
        3.1.2 生态需水量
        3.1.3 农业、渔业、林业需水量
    3.2 排污预测
        3.2.1 生活污染量
        3.2.2 生态污染量
        3.2.3 农业污染量
        3.2.4 渔业污染量
        3.2.5 林业污染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原则及方法
    4.1 初始水权分配原则
        4.1.1 基本用水保障原则
        4.1.2 公平性原则
        4.1.3 尊重历史与现状原则
        4.1.4 高效性原则
        4.1.5 权利与义务结合原则
    4.2 单指标分配方法
        4.2.1 面积分配结果与分析
        4.2.2 产值分配结果与分析
        4.2.3 混合分配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
        4.3.1 基本思路
        4.3.2 方法与过程
        4.3.3 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分配方法
        4.4.1 基本思路
        4.4.2 方法与过程
        4.4.3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方法优选
    5.1 三种方法优缺点对比分析
        5.1.1 单指标分配方法优缺点分析
        5.1.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分配方法优缺点分析
        5.1.3 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质水量的分配方法优缺点分析
    5.2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与需水预测对比分析
        5.2.1 方案对比
        5.2.2 结果合理性分析
        5.2.3 方法优选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的行业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公平原则的排污权分配方法
        1.2.2 基于效率原则的排污权分配方法
        1.2.3 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排污权分配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
        2.1.2 影子价格理论
        2.1.3 资源稀缺性理论
    2.2 模型方法
        2.2.1 双向耦合优化模型
        2.2.2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基于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的行业初始排污权分配模型
    3.1 行业层面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分析
        3.1.1 行业层面初始排污权分配相关方法
        3.1.2 行业层面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对比分析
    3.2 基于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的行业初始排污权分配模型
        3.2.1 顺向优化模型建立
        3.2.2 逆向优化模型建立
        3.2.3 双向耦合优化模型建立
    3.3 行业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3.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2 评价指标选取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吉林省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4.1.1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4.1.2 吉林省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4.2 情景设定及数据来源
        4.2.1 情景设定
        4.2.2 数据来源
    4.3 吉林省行业层面SO_2 初始排污权分配配额
        4.3.1 基于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的排污权分配配额
        4.3.2 不同情景下的排污权分配配额
    4.4 排污权分配方法的综合效益评价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不同行业排污权分配结果对比与分析
        4.5.2 不同情景下排污权分配结果对比与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环境质量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及核算方法研究
        1.2.2 基于环境质量的总量控制研究及核算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稀缺性理论
        2.1.2 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研究方法
        2.2.1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核算方法
        2.2.2 污染损失率模型法
第3章 基于环境质量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
    3.1 污染物总量控制效益评估系统
        3.1.1 污染物总量控制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3.1.2 污染物减排价值核算
        3.1.3 污染物总量控制效益核算
    3.2 环境质量改善效益评估系统
        3.2.1 环境质量改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3.2.2 环境价值核算
        3.2.3 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核算
    3.3 “量—质”响应关系下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
        3.3.1 基于“量—质”响应关系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
        3.3.2 “量—质”关系响应程度判断标准
第4章 实证分析——基于环境质量的全国SO2控制总量研究
    4.1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4.1.1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4.1.2 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4.2 “量—质”响应关系下的SO2控制总量核算
        4.2.1 SO_2总量控制效益评估系统效益核算
        4.2.2 环境质量改善效益评估系统效益核算
        4.2.3 “量—质”响应关系下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
    4.3 “十三五”阶段响应程度分析
        4.3.1 “十三五”阶段响应程度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排污权交易对企业减排效果影响研究 ——基于造纸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主要内容
        1.3.2 论文潜在创新点
第2章 排污权交易研究文献综述
    2.1 排污权交易发展与理论基础研究
        2.1.1 排污权交易研究的发展历程
        2.1.2 排污权交易理论基础
    2.2 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2.2.1 对于排污权初始分配的研究
        2.2.2 对于排污权二级市场的研究
    2.3 排污权交易减排效果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环境政策机理研究与博弈分析
    3.1 我国传统环境政策机理分析
    3.2 排污企业污染收费的博弈分析——基于博弈的视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污权交易机理分析与环境描述
    4.1 排污权交易机理研究
        4.1.1 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机理分析
        4.1.2 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益分析
    4.2 排污权交易市场优势
    4.3 中国排污权交易发展情形
        4.3.1 排污权交易制度发展历程
        4.3.2 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试点发展情形
        4.3.3 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存在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污权交易减排效果实证分析
    5.1 我国造纸工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的实证描述
    5.2 造纸工业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的计量分析
        5.2.1 基本方法描述与模型构建
        5.2.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3 计量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固定污染源“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研究 ——以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目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排污许可制度及其衔接与融合研究
    2.1 排污许可制度相关基础理论
        2.1.1 环境外部性理论
        2.1.2 公共信托理论
        2.1.3 环境产权理论
    2.2 我国排污许可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2.1 排污许可制度发展历程
        2.2.2 排污许可与相关制度间的融合探索
    2.3 国外排污许可制度的比较分析
        2.3.1 美国排污许可制度
        2.3.2 欧盟排污许可制度
    2.4 小结
3 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排污许可及其相关制度实施现状研究
    3.1 研究区域排污许可制度执行现状解析
        3.1.1 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现状
        3.1.2 研究区域排污许可整体执行情况
        3.1.3 企业排污许可相关数据执行情况
        3.1.4 综合分析结论
    3.2 研究区域相关管理制度问题及与排污许可间关系分析
        3.2.1 流域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情况
        3.2.2 环境影响评价
        3.2.3 “三同时”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
        3.2.4 总量预算管理
        3.2.5 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
        3.2.6 排污申报登记和环境统计
    3.3 小结
4 “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内涵研究
    4.1 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分析
        4.1.1 环境保护的博弈主体分析
        4.1.2 博弈主体的激励相容分析
        4.1.3 链式管理的方法分析
    4.2 “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内涵
        4.2.1 “一证链式”理论原则
        4.2.2 “一证链式”排污许可内涵与特征
        4.2.3 “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目标
    4.3 小结
5 “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构建
    5.1 构建思路及原则
        5.1.1 构建思路
        5.1.2 构建原则
    5.2 相关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整合分析
        5.2.1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三同时”和竣工验收
        5.2.3 总量预算管理
        5.2.4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5.2.5 排污申报登记和环境统计
    5.3 “一证链式”排污许可制度构建
        5.3.1 制度框架
        5.3.2 制度内容
    5.4 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
        5.4.1 流域特征性问题梳理
        5.4.2 流域制度构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模型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Arc GIS简介与操作方法
        2.1.1 合并操作
        2.1.2 投影操作
        2.1.3 裁剪操作
    2.2 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方法
        2.2.1 以黑龙江省水功能四级分区为河段概化单元
        2.2.2 单个流域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方法
    2.3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与方法
        2.3.1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
        2.3.2 单一河段水质模型
        2.3.3 多河段水质模型
    2.4 水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2.4.1 污染源调查与统计
        2.4.2 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2.5 数据来源
第3章 基于SWAT模型的黑龙江省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范围
        3.1.2 水系特征
        3.1.3 气候特征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基于SWAT模型的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
        3.2.1 基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2.2 模型运算
    3.3 非典型流域处理方法
        3.3.1 平原流域
        3.3.2 界江界河流域
        3.3.3 DEM失真流域
    3.4 河道信息提取与概化结果
        3.4.1 水文参数选择与确定
        3.4.2 河道信息提取
        3.4.3 河段概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各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
    4.1 水质模型方法
        4.1.1 控制指标选择
        4.1.2 水质模型选择
        4.1.3 模型算法与方程
        4.1.4 水质模型参数确定
    4.2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4.2.1 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4.2.2 环境容量分析与讨论
    4.3 典型流域的水环境容量不确定性分析
        4.3.1 水环境容量不确定性成因
        4.3.2 阿什河流域不确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最大日负荷计算与总量控制
    5.1 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负荷分析
        5.1.1 水质现状分析
        5.1.2 黑龙江省水质变化趋势
        5.1.3 污染负荷分析
    5.2 黑龙江省水污染物最大日负荷分配
        5.2.1 最大日负荷分配方法
        5.2.2 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法对比与讨论
        5.2.3 水污染物削减比例分析
    5.3 水污染源减排措施建议
        5.3.1 工业源减排措施
        5.3.2 农业源减排措施
        5.3.3 生活源减排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配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探究[J]. 谭秀杰,张卉.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1(05)
  • [2]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D]. 张富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永定河流域张家口段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研究[D]. 王笑楠. 沈阳大学, 2021(06)
  • [4]水功能区(河段)纳污能力动态分析计算及过程化管控研究[D]. 张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沉湖湿地初始水权分配研究[D]. 张晓微.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6]基于双向耦合优化模型的行业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D]. 崔莉妍.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环境质量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核算方法研究[D]. 张诗培. 吉林大学, 2020(08)
  • [8]排污权交易对企业减排效果影响研究 ——基于造纸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思文.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固定污染源“一证链式”排污许可环境管理制度研究 ——以河南省沙颍河流域为例[D]. 王斓琪.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 刘李凌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总量控制论文 排污权交易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水质指标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上一篇:富锗灵芝中锗的提取方法及分布研究
下一篇:DIS中视觉场景实时互操作支撑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