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孟芳兵,陈远富,吴琪,旦增旺旦,王世锋[1](2021)在《西藏制氧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西藏高海拔造成了低压缺氧的自然环境,对西藏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损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在大力倡导"氧进家"之民心、民生工程。西藏制氧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防安全、治边稳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三种在西藏的主要制氧技术:深冷分离空气法、变压吸附分离空气法、膜分离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西藏制氧新技术及制氧技术和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泽军,黄庆愿,杨天,张健阳,徐刚,谭敏,张钢[2](2019)在《高原联合作战供(制)氧设备现状与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原联合作战供(制)氧设备现状以及相关对策探讨。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析高原联合作战供(制)氧设备的搭建现状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并对目前高原联合作战供(制)氧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关对策。结果现阶段主要供氧设备主要包括定点集中供氧保障装备、机动型供氧保障装备、便携式制氧装备、单兵制氧装备,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管理设备专业技术力量少、设备检验年审困难、设备维修保养困难大、设备使用效率低、设备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等。结论建设完善的供氧系统是解决高海拔地区官兵吸氧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只有不断加强对供氧设备管理,提高高海拔地区官兵吸氧意识,才能使设备发挥应有的效果。
阮俊勇[3](2019)在《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低气温、强紫外线辐射、低大气压和低氧分压等,其中低氧分压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急进高原早期,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习服机制尚未建立,极易引发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在人体所有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环境最为敏感。目前研究发现,高原急性低氧环境几乎能影响机体所有的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往往在低氧刺激初期就会出现。结合时间因素,轻微的低氧刺激就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严重的低氧刺激会导致神经元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且急性低氧引发的认知功能损伤严重威胁着急进高原人群的作业效能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危及生命。随着我国高原医学的发展,高原抗缺氧技术和装备研究随之不断进步,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高原富氧干预对急进高原人群的心、肺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结构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但是有关高原富氧干预是如何影响机体的认知功能和脑部结构目前仍鲜有研究报道。因此,探索富氧干预对高原急性低氧所致认知功能障碍及脑部结构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在保障急进高原人群生理健康和工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平原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以及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实验平台,并分别对三种平台的氧气浓度、海拔、温度等参数进行了连续测试,结果表明上述三套系统均可连续运行12 h以上,且氧气浓度和温度能够保持稳定;同时建立了急性缺氧大鼠模型,通过对其自发协调性活动检测,验证了三种环境能影响大鼠的自发协调性活动和认知功能,为后续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验平台保障。其次,本实验使用便携式膜法氧气机对急性缺氧动物模型进行了有效富氧干预,探索了在模拟高原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的富氧干预对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形态和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富氧干预能显着降低急性低压低氧环境造成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对海马结构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该研究为弥散富氧改善急进高原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续抗缺氧系列装备在高原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使用方法与实验依据。本实验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和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背景:大量研究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会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等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系统研究低氧对机体损伤的机制并探寻科学有效的富氧干预方法,对于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急性缺氧动物模型并构建与其相对应的弥散富氧环境对于研究急进高原机体损伤机制并探索相关干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首先,通过将便携式膜法氧气机的出气端与大鼠独立通气笼具(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笼具的进气口相接,构建弥散富氧环境,以模拟高原富氧室;随后,将富氧笼置于低压舱内,协同运行低压舱及膜法氧气机。至此,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构建完毕。随后在各海拔高度下对富氧笼内的氧气浓度和温度进行测试。随后建立急性缺氧大鼠模型,并对其在富氧干预后的自发协调性活动进行检测。结果:氧气浓度测试结果显示,在平原条件下,富氧笼内氧浓度于20 min内即可达到30.72%,且稳定性较好。模拟高原环境时,低压舱内氧浓度始终保持在20.9%,与平原状态一致,但压力值显着降低。而富氧笼内氧浓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略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模拟海拔6000 m时仍能维持在28.41%,且在固定海拔高度时富氧笼内氧浓度基本能够保持稳定在12 h以上。此外,富氧干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氧对大鼠体重以及水平和垂直活跃度的影响。结论:本部分实验分别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平原弥散富氧环境、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以及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的弥散富氧环境三种氧环境,并建立了相对应的急性缺氧动物模型,为后续深入研究富氧干预对和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相关的认知功能及脑部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保障。第二部分: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的影响背景:目前针对富氧环境对机体影响的基础研究大都集中在心肺功能方向,而有关富氧干预能否改善因急性低氧引发的脑部结构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尤其是富氧干预对其作用机制迄今仍未见研究报道。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进行定位航行训练后,对大鼠进行急性低压低氧处理和富氧干预,随后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分别观察急性低氧与富氧干预对于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在分子水平上对于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Tau蛋白在四个重要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进行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结果:空间探索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急性低氧处理会显着降低大鼠穿越Morris水迷宫水下平台的次数,而富氧干预则会扭转这种负向影响。HE染色结果表明,低氧处理会导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散乱,胞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与胞质界线不清,出现大量空泡样变,且变性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而富氧干预组大鼠相关结构损伤明显减轻。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低氧处理会显着破坏神经元细胞结构和线粒体形态,而富氧干预能有效缓解低氧引发的神经细胞损伤。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进行低氧和富氧干预对于海马组织内总Tau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但急性低压低氧处理会造成Tau蛋白在不同位点的异常磷酸化表达,而有效富氧干预则会显着降低其在不同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论:采用膜法氧气机进行富氧干预能够显着减轻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及海马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形态和线粒体结构的损伤,并且对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
丁攀[4](2019)在《基于铜氨法的自动化氧浓度检测仪的设计与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氧气已在医疗、工业、航空、国防等方面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关乎生命安全、国防科工等重要应用领域,氧气浓度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果氧气浓度不达标或控制不精确,常会导致严重事故。同时,我国高原地域广阔,高原边境争端和维稳处突任务艰巨,高原抗缺氧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军高原作业的难题。目前,上述重要应用领域均广泛采用多种类型制供氧设备进行用氧保障。为保障用氧安全,需定期对制供氧设备进行制氧浓度计量检测。另外,氧气的制备、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监测氧气浓度。针对上述现实需求,实现氧气浓度的原位、快速、精确检测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已应用多种氧气浓度检测方法。顺磁性法、氧化锆法、激光法和离子流法等测氧方法虽然在测量精度、响应时间、便携性等方面优于现有的铜氨法测氧装置,但对于复杂电磁场、高原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下的氧浓度原位测量,上述方法由于易受测量环境影响,难以满足实际测量需求。依据GB8982-2009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和GB/T3863-2008工业氧,铜氨法是氧浓度检测的标准方法。目前我国的计量检定机构主要采用铜氨法对高原制供氧装备进行原位计量检测。然而,现有铜氨法测氧装置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很多不足,如纯手动操作,主观因素影响大,测量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难以满足计量检测的现实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氧浓度检测的原位、快速、精确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提升铜氨法在高原等特殊环境下工作的适应性,依据铜氨法氧浓度检测原理,在现有铜氨法测氧装置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设计并研制了基于铜氨法的自动化氧浓度检测仪样机,并完成了样机性能测试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氧气浓度检测的实际需求及现有铜氨法测氧装置的缺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铜氨法自动化氧浓度检测仪的结构和功能设计。(2)依据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市场调研和性能对比分析,完成了系统核心器件的选型。(3)依据系统结构设计和器件选型,利用AutoCAD软件完成系统机械结构和核心组件的二维工程图绘制,指导工厂制作加工。(4)设计并开发了样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5)组装样机并进行整机调试。样机组装完成后,利用该样机测量西安某地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样机测量结果与BEE-AO-210型离子流氧气分析仪测量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调试结果显示,该铜氨法氧浓度检测仪样机工作正常,性能良好,能够完成测氧全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可进一步开展性能测试实验研究。(6)在平原环境下开展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对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验证样机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被测气体为6组标准气体,每组重复测量6次,其中4组常量氧标准气体氧气浓度分别为30.0%、49.7%、70.3%、90.0%,2组高浓度氧标准气体氧气浓度分别为99.20%、99.60%。实验结果表明,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范围内,6组标准气体测量结果均以不低于95%的概率包含标准值,可认为在平原环境下样机的测量结果真实、可靠,样机性能达到设计要求。(7)在模拟高原低压环境下开展样机性能测试实验,对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验证样机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利用爆炸减压温度复合舱模拟高原海拔3000 m、4000 m、5000 m低压环境,被测标准气体为1组49.7%的常量氧和1组99.60%的高浓度氧,2组标准气体每组重复测量6次。实验结果表明,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范围内,2组标准气体测量结果均以不低于95%的概率包含标准值,可认为在模拟高原低压环境下样机的测量结果真实、可靠,样机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比较49.7%和99.60%两组标准气体的测量值可知,样机在平原环境和模拟高原低压环境下的测量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样机性能不受高原低压环境影响。总体而言,本课题设计和研发的铜氨法氧浓度检测仪样机具有如下技术特点:(1)结构设计合理。采用结构化设计,各部件易于组装和拆卸,便于维护保养。电路部分和器皿管路部分实现物理隔离,无液体交叉污染,安全耐用。(2)测量范围广,精确度高。测量范围能够覆盖氧气浓度全量程,测量重复性≤±1.0%。099%量程内测量分辨率0.3%,示值误差≤±0.5%FS;99100%量程内测量分辨率0.01%,示值误差≤±3%FS。(3)测量误差小,准确度高。采用光幕传感器和步进电机相结合的双液面调平方法取代原始的人工目测调平,降低了人为因素干扰,有效减小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测量准确度。(4)自动化程度和测量效率高。利用双向蠕动泵实现气液管路的自动化驱动控制,多档位流速调节能够实现被测气体的精确采集和测氧流程的精确控制。反应瓶中铜氨溶液吸收氧气采用涡轮驱动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加快化学反应速度。整机按照预定的测量步骤进行自动化操作,方便快捷。单次检测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5分钟以内。综上所述,本课题设计和研发的基于铜氨法的自动化氧气浓度检测仪,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不仅能够减少测量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测量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能够提高测量效率和环境适应性,具有良好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志猛,陈平,詹宁波,高磊,杨坤,朱孟府[5](2019)在《便携式变压吸附制氧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便携式变压吸附制氧机的控制系统,为便携式变压吸附制氧机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C8051F31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电源电路、负载驱动电路、空气压缩机驱动电路等外围控制电路,结合变压吸附制氧原理编写控制程序,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实现了微型变压吸附制氧系统的稳定、自动运行,产氧体积分数符合设计要求。结论:该控制系统具有简单方便、稳定可靠的优点,对变压吸附制氧机的小型化研究及研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理,漆家学,翟明明,刘娟,谢康宁,景达,姜茂刚,罗二平[6](2018)在《高原富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目前高原给氧方法的比较,对比得出弥散富氧方式去除了佩戴面罩和鼻导管所产生的不适感;介绍了高原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进行富氧的措施,对比得出弥散富氧室的建立利于平原人员进驻高原习服;通过地方与部队对海拔3 000 m以上制供氧保障的对比,预测高原弥散富氧市场前景广阔。
吕爱会,邓橙,朱孟府,邓宇,石梅生,马军,高万玉[7](2018)在《高原环境下制供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氧气不仅对人体代谢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工业生产、水产养殖、载人航天等方面应用广泛。在高原环境中大气压降低,氧气也变得稀薄,因此氧气的制备和供给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介绍了在高原环境下的四种制氧技术:深冷法、膜分离法、化学试剂法和变压吸附法,其中变压吸附制氧方法所需要的设备较少、工艺简单,能耗低,所得氧气浓度较高,因此更适合在高原应用。随着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和吸附剂性能的不断提高,未来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在高原地区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单帅[8](2017)在《高原弥散富氧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原、高山地域辽阔,海拔3000m以上区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其中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占地面积达250万km2。目前,1700km中印边境多达12.5万km2领土存在长久争议,加之民族分裂分子、恐怖组织活跃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高原地区存在很大的潜在军事斗争威胁。一旦紧急情况突发,大批平原部队将在最短时间内进驻高海拔地区执行行军、训练、作战、救援等军事任务。然而高海拔地区气候环境极其恶劣,尤其是低压、低氧等因素,导致人体吸入氧分压、肺泡压以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易引起急进海拔3000m以上人群产生急性高原反应,诱发心、脑、肝、肺、肾等多种器官高原病,极大地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国内外关于高原抗缺氧防护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不够完善。无论是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预缺氧训练、药物预防、载氧适应等抗缺氧防护措施,还是液态瓶装氧、便携式加压舱、单兵增氧呼吸器、便携式制氧机、以分子筛制氧机为氧源的集中吸氧室和固定富氧室等抗缺氧防护装备,都无法满足大批平原部队急进高海拔野外环境下执行军事任务的防护要求。基于此,本文采用膜法空分富氧技术,成功研制出高原弥散富氧机,并分别在平原地区、模拟高原环境及高原实地,对其进行了性能参数测试和富氧效果评估。此外,针对我军传统野营网架帐篷的种种弊端,本文还设计研发了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研究结果显示,由高原弥散富氧机和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组成的高原弥散富氧装置,可以在高原野外环境下迅速搭建局部富氧空间,提高机体吸入氧分压,降低等效海拔高度,改善官兵缺氧状况,是提升部队高原作战能力的利器,填补了我国大批部队急进高原抗缺氧防护装备的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原弥散富氧机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方法:基于膜法空分富氧技术,结合“真空度-浓度-流量”量效关系的研究,成功研制高原弥散富氧机。并在海拔480m通过弥散供氧方式为模拟房间富氧,测试高原弥散富氧机的性能参数及模拟房间内部的富氧效果。结果:高原弥散富氧机出气口平均富氧浓度和流量分别为29.5%和9.8 m3/h,与出厂参数基本一致(P>0.05);弥散供氧200min后,模拟房间内部氧气浓度升高到28.7%,温湿度较模拟房间外部均明显提升(P<0.01)。结论:高原弥散富氧机即开即用,性能稳定,可以持续输出氧气浓度在30±3%的富氧气体,利用其为模拟房间弥散供氧,能迅速提高模拟房间内部氧气浓度和温湿度,降低等效海拔高度,提高模拟房间内环境的舒适度。第二部分高原弥散富氧机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方法:利用小型低压模拟舱模拟海拔3000m、4000m、5000m高原环境,检测高原弥散富氧机微型机在不同模拟海拔的性能指标。并在模拟海拔4000m,利用高原弥散富氧机营造局部富氧空间,观察弥散富氧对急性暴露缺氧环境下SD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结果:高原弥散富氧机微型机在模拟海拔3000m、4000m、5000m,平均富氧浓度分别为28.9%、28.4%、27.7%,平均富氧流量分别为880 L/h、810 L/h、750 L/h,与平原地区(29.5%、950 L/h)相比有所下降(P<0.05)。在模拟海拔4000m弥散富氧空间内部SD大鼠的水平活动度明显降低(P<0.01),垂直活动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模拟高原环境对高原弥散富氧机的工作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富氧性能依旧出色。弥散富氧能使急性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的SD大鼠脑活跃程度增加,焦虑、烦躁程度降低,空间认知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第三部分高原弥散富氧机在高原实地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方法:在高原实地海拔3866m野外环境下,利用高原弥散富氧机和野战折叠式网架医用帐篷搭建局部富氧空间,并对高原弥散富氧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帐篷内部富氧效果及人员应用效果进行测试。结果:机器运行12h,富氧机弥散口平均富氧浓度和流量分别为27.6%和25.6m3/h,且随温度变化分别在(26.328.6)%、(22.529.5)m3/h范围内波动。帐篷内部氧气浓度12h后升高到25.6%,温湿度较外部有明显提高(P<0.01)。受试者富氧后SpO2显着增加(P<0.01),HR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原弥散富氧机在高原实地环境下性能稳定,富氧效果良好。用其在高原野外环境下搭建富氧帐篷,能明显改善官兵生活工作环境,有效缓解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显着提升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第四部分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方法:以气肋型网格骨架设计支撑结构,根据流体力学特性合理设置均匀弥散富氧管路和废气回收排放管路,采用拉链式和磁石密闭结构增设内外缓冲门,设计研发了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并采用不同规格的富氧机为其弥散供氧,测试帐篷内部的富氧效果。结果: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可在5min内自行充气展开,3min内自行放气撤收。在富氧浓度29.6%、富氧流量16m3/h的富氧新风弥散供氧作用下,帐篷内部氧气浓度3h后上升到24.7%,8h后上升到27.7%。结论: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具有质轻便携、展收迅速、实用性强、性能优越等特点,与野战折叠式网架医用帐篷相比,帐篷内部气密性和空气流通性良好,富氧效果大大提升,特别适合野外环境下执行军事任务使用。
刘显胜[9](2017)在《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与研发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军正处在军事后勤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以往的成建制、区域化卫勤保障转变为现代全局性一体化综合卫勤保障,是卫勤技术装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期。尤其是特殊局部环境卫勤保障,如高原、寒区、热区、戈壁、坑道、海洋、太空等。本研究主要围绕高原特殊环境下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卫生装备展开研究。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殊,具有低压、低氧、低温和低湿的特点,严重威胁高原官兵健康、降低进驻高原官兵作业能力和作战能力。高原卫勤保障需要面对的自然条件恶劣、受领的任务较重、保障的面积大、机动的距离远、区域道路崎岖,地方卫生资源差等特殊情况,对卫勤部队自身保障要求高,对高原卫生装备的依赖性大。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归纳法、头脑风暴、专利研究、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立足高原特殊环境和我军高原部队卫生装备现况,致力满足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局部战争卫勤保障需求,并实施相关需求、问题与研发战略研究。当前军队卫生装备体系中尚无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卫生装备体系。高原部队当前所用卫生装备仍以平原卫生装备为主,结合高原相关用氧装备以及进行部分性能改造、组件加装或组合融合的方式使用。这些装备在研发之初未考虑到高原环境的针对性,装配高原部队使用后往往容易引发适应性、稳定性、机动性、维护保养维修以及撤收展开等问题,影响高原卫勤训练和平战时卫勤保障效能的发挥。本课题组提出HASDHE概念后又以高原部队需求为牵引,拟从装备的研发设计源头着手研究专门针对高原特殊环境的系列卫生装备。研究以“需求”为出发点,进行HASDHE相关理论分析,探讨HASDHE研发可能涉及的问题,探索未来HASDHE研发的影响因素和方向,并以此提出未来HASDHE短期和长期研发战略,主要内容详述如下:1.概述。阐述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军队HASDHE需求研究。(1)从Y理论因素、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装备勤务职能因素、未来战争因素五个方面进行HASDHE需求影响理论分析。(2)进行专家深度访谈。探索高原卫生装备现有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专家对HASDHE研发的意见和建议,讨论军队HASDHE研发影响因素和研发方向,整理归纳汇总制定出军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需求、问题与研发战略研究专家咨询表。(3)需求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式开展HASDHE需求研究工作。筛选调研对象为高原卫生装备相关的管理、科研和医疗岗位的现役军官或文职干部,部分专家还兼任各单位野战医疗所所长或副所长,对野战卫生装备很熟悉。具体单位涉及武汉联勤保障基地、西宁联勤保障中心、西藏军区卫生处、新疆军区卫生处和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西藏总医院、成都总医院、兰州总医院、解放军第4医院、解放军第5医院、解放军第8医院、解放军第42医院等多家单位。从整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调查专家对HASDHE需求的认同程度,并进行赋值和统计分析。3.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研究。本研究通过专家调查分析探讨我军军队卫生装备现况,包括专家对军队卫生装备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对保障官兵健康满意度以及分类调查卫生装备保障效能满意度,并预见性探索卫生装备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局部战争卫勤保障满意度。4.军队HASDHE问题研究。本研究从重要性、环境适应性、技术、战争适应性以及研发难度和迫切性五个方面探索军队HASDHE研发之问题。研究发现HASDHE科技含量高,对高原特殊环境和高原战争特殊卫勤保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强,其研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专家充分认同。但是专家普遍认为未来HASDHE研发的难度大,受影响的因素多,HASDHE研发之路尚远。5.军队HASDHE研发因素研究。(1)HASDHE研发影响因素多,专家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高原卫勤需求、高原官兵健康需求、技术、人才、政策、经济、理论、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2)未来HASDHE研发方向专家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微型化、模块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集约化和无人化。(3)案例研究。根据高原凝血特点和现有止血带功能,我们提出高原医用止血带初步研制构想。根据高原环境及伤病员转运、后送特点,我们初步提出高原型担架初步研制构想。6.军队HASDHE研发战略方案研究。通过前期问题、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研究,结合高原卫勤保障特点及HASDHE研发的军事意义,研究认为军队HASDHE研发战略须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战略方案准备。(1)军队HASDHE研发短期战略方案。一是改善高原装备通用性,缩短HASDHE研发周期;二是掌握高原官兵疾病谱,提高HASDHE研发准度;三是突出高原环境针对性,明确HASDHE研发方向。(2)军队HASDHE研发长期战略方案。一是军队HASDHE研发平台创建战略;二是军队HASDHE研发人才培养战略;三是军队HASDHE四级防控装备体系构建战略。
田涛,任旭东,石梅生,王济虎,张彦军,刘红斌,马军[10](2017)在《高原小型制氧机的噪声测试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获得高原小型制氧机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降低制氧机的工作噪声,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方法:在半消声室内,测试"空压机-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制氧机壳体的固有频率、制氧机壳体的声振、弹簧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以及制氧机工作时的噪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空压机、"空压机-弹簧"系统、制氧机壳体等均不会发生共振,空压机的工作噪声和壳板的振动是制氧机产生较大噪声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安装弹簧减振装置及粘贴吸声材料进行降噪处理。结论:经降噪处理后,该制氧机工作噪声只有44.3 d B(A),可满足医疗保健的使用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前言 |
| 2制氧技术在西藏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 2.1深冷分离空气法制氧 |
| 2.1.1深冷分离空气法制氧原理 |
| 2.1.2深冷分离空气法制氧优缺点 |
| 2.1.3深冷分离空气法制氧在西藏的发展 |
| 2.2变压吸附分离空气法制氧 |
| 2.2.1变压吸附分离空气法制氧原理 |
| 2.2.2变压吸附分离空气法制氧优缺点 |
| 2.2.3变压吸附分离空气法制氧在西藏的发展 |
| 2.3膜分离法制氧 |
| 2.3.1膜分离法制氧原理 |
| 2.3.2膜分离法制氧的优缺点 |
| 2.3.3膜分离法制氧在西藏的发展 |
| 3各类制氧技术在西藏发展展望 |
| 4总结 |
| 1 高原联合作战供氧特点与要求 |
| 2 现阶段主要供氧设备 |
| 2.1 定点集中供氧保障装备 |
| 2.2 机动型供氧保障装备 |
| 2.2.1 高原制氧车 |
| 2.2.2 医用气体方舱 |
| 2.3 便携式制氧装备 |
| 2.3.1 车载小型制氧机 |
| 2.3.2 高原小型制氧机 |
| 2.4 单兵制氧装备 |
| 2.4.1 PSA单兵供氧器 |
| 2.4.2 便携式正压呼吸头盔 |
| 2.4.3 液氧储供单兵供氧器 |
| 3 高原供氧设备使用管理中问题与对策 |
| 3.1 主要问题 |
| 3.2 改善供氧设备管理对策 |
| 4 总结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一、我国高原地理环境及人群现状 |
| 二、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及大脑结构的影响 |
| 1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 1.1 对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 |
| 1.2 对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 |
| 2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
| 3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对认知功能及大脑结构影响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 |
| 三、我国高原抗缺氧装备的研制及应用 |
| 1 加压增氧 |
| 1.1 高压氧舱 |
| 1.2 增压舱 |
| 1.3 增压帐篷 |
| 1.4 单兵高压氧衣 |
| 1.5 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 |
| 2 富氧增氧 |
| 2.1 富氧室 |
| 2.2 富氧帐篷 |
| 2.3 高原便携式单兵/车载富氧机 |
| 课题总体设计方案 |
| 第一部分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和急性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主要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与测试 |
| 2.1.1 平原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 2.1.2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 2.1.3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弥散富氧环境的建立及测试 |
| 2.2 实验分组与富氧干预 |
| 2.3 大鼠自发协调性活动检测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及弥散富氧环境数据测试 |
| 3.2 急性低压低氧暴露及富氧干预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 3.3 急性低压低氧暴露及富氧干预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下膜法氧气机富氧干预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结构的影响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 1.3 实验主要设备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定位航行训练 |
| 2.3 分组干预 |
| 2.4 空间探索能力测试 |
| 2.5 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观察 |
| 2.5.1 大鼠海马组织CA1 区形态结构观察 |
| 2.5.2 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 2.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Tau蛋白表达水平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认知功能测试 |
| 3.1.1 定位航行训练 |
| 3.1.2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测试 |
| 3.2 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观察 |
| 3.2.1 大鼠海马组织CA1 区形态结构观察 |
| 3.2.2 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 3.3 大鼠海马组织Tau蛋白表达分析 |
| 4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第一部分 基于铜氨法的自动化氧浓度检测仪的设计和样机研制 |
| 1 铜氨法氧浓度检测仪整体设计 |
| 1.1 系统功能需求及设计要点 |
| 1.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 1.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 2 样机配件选型 |
| 2.1 测量光幕传感器 |
| 2.2 升降电机 |
| 2.3 双向蠕动泵 |
| 2.4 搅拌电机 |
| 3 基于CAD的样机组件设计与加工 |
| 3.1 整机结构图设计 |
| 3.2 工作台设计 |
| 3.3 涡轮搅拌器设计 |
| 3.4 玻璃器皿设计 |
| 3.5 组件加工制作 |
| 4 样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
| 4.1 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
| 4.2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 5 样机组装与调试 |
| 5.1 样机组装 |
| 5.2 样机调试 |
| 6 结果 |
| 第二部分 基于铜氨法的自动化氧浓度检测仪样机性能测试 |
| 1.平原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实验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2.模拟高原低压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实验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变压吸附制氧工艺流程 |
| 2 硬件设计 |
| 2.1 电源电路设计 |
| 2.2 负载驱动电路设计 |
| 2.3 空气压缩机驱动电路设计 |
| 3 软件设计 |
| 4 实验验证 |
| 5 结语 |
| 0 引言 |
| 1 高原给氧方法的研究 |
| 2 高原富氧措施的研究 |
| 2.1 液态氧 |
| 2.2 高压氧 |
| 2.3 化学制氧 |
| 2.4 空气压缩增氧 |
| 2.5 制氧机 |
| 2.6 富氧室 |
| 3 高原弥散富氧展望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第一部分 高原弥散富氧机的研制及性能测试 |
| 1 引言 |
| 2 高原弥散富氧机的研制 |
| 2.1 膜法空分富氧技术原理 |
| 2.2 富氧浓度设定 |
| 2.3“真空度-浓度-流量”量效关系研究 |
| 2.4 正负压富氧工艺流程选择 |
| 2.5 高原弥散富氧机结构设计 |
| 2.6 高原弥散富氧机战技指标 |
| 2.7 高原弥散富氧机功能定位 |
| 3 高原弥散富氧机平原环境下的性能指标测试 |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3 统计学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5 讨论 |
| 第二部分 高原弥散富氧机在模拟高原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和应用研究 |
| 1 引言 |
| 2 高原弥散富氧机模拟高原环境下的性能指标测试 |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学分析 |
| 2.4 实验结果 |
| 2.5 讨论 |
| 3 模拟高原环境下弥散富氧对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 |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3 统计学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5 讨论 |
| 第三部分 高原弥散富氧机在高原实地性能测试和应用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对象 |
| 2.3 实验方法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高原弥散富氧机性能测试结果 |
| 3.2 高原弥散富氧机应用效果评价 |
| 4 讨论 |
| 第四部分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研制及性能测试 |
| 1 引言 |
| 2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研制 |
| 2.1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功能定位 |
| 2.2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结构设计 |
| 2.3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战技指标 |
| 3 气肋型弥散富氧充气帐篷的富氧性能测试 |
|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3 统计学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5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课题来源 |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 1.3 研究背景 |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方法 |
| 1.7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军队HASDHE需求研究 |
| 2.1 研究背景 |
| 2.2 军队HASDHE需求理论分析 |
| 2.3 军队HASDHE需求专家访谈 |
| 2.4 军队HASDHE需求调查研究 |
| 第三章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研究 |
| 3.1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满意度调查 |
| 3.2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现况分析 |
| 3.3 军队高原卫生装备特点分析 |
| 第四章 军队HASDHE问题研究 |
| 4.1 军队HASDHE研发重要性问题研究 |
| 4.2 军队HASDHE研发可行性问题研究 |
| 4.3 军队HASDHE环境适应性问题研究 |
| 4.4 军队HASDHE研发技术问题研究 |
| 4.5 军队HASDHE战争适应性问题研究 |
| 4.6 军队HASDHE研发难度和迫切性研究 |
| 第五章 军队HASDHE研发因素研究 |
| 5.1 军队HASDHE研发影响因素研究 |
| 5.2 军队HASDHE研发方向研究 |
| 5.3 军队HASDHE涉略学科门类分析 |
| 5.4 军队HASDHE案例研究 |
| 第六章 军队HASDHE研发战略方案研究 |
| 6.1 军队HASDHE研发卫勤基础分析 |
| 6.2 军队HASDHE研发军事意义分析 |
| 6.3 军队HASDHE研发短期战略方案 |
| 6.4 军队HASDHE研发长期战略方案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军队卫生装备及高原卫生装备历史和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试验装置及分析测试方法 |
| 1.1 试验条件 |
| 1.2 试验仪器 |
| 1.3 试验方法 |
| 1.3.1“空压机-弹簧”系统固有频率测试 |
| 1.3.2 制氧机壳体固有频率测试 |
| 1.3.3 制氧机壳体声振测试 |
| 1.3.4 弹簧减振装置减振效果测试 |
| 1.3.5 制氧机工作状态噪声测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空压机-弹簧”系统固有频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2 制氧机壳体固有频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3 制氧机壳体声振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4 弹簧减振装置减振效果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5 制氧机工作状态噪声测试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