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协会[1](2022)在《皮革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十四五”皮革行业发展保障措施、政策建议和重点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一、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1、加大对研发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在基础研究、原始技术创新、绿色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加大对皮革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材料、零部件等攻关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先进示范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资金支持力度。
郝东艳[2](2020)在《基于咪唑型离子液体的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目前制革过程中铬鞣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无铬生态皮革制造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皮革工业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无铬生态有机鞣鞣革后降低了胶原纤维的正电性,导致传统铬鞣体系中配套的大部分阴离子染整材料结合位点减少(特别是赋予皮革柔软度等手感性能的加脂剂),由此导致染整材料的吸收和化学结合率显着下降,造成成品革出现败色及手感欠佳等问题,不能满足鞣制体系的发展新需求。因此,研究与有机无铬鞣剂相匹配的加脂剂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以咪唑型离子液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1,3-丙磺酸内脂、丙烯酸等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两性聚合物,再将其用于无铬非金属鞣制坯革加脂工序中,利用咪唑型离子液体绿色环保、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及抗菌性等优点以及基于其合成的两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阴、阳离子基团对坯革表面电荷进行调控,旨在改善后续阴离子湿整饰材料的适应性,同时赋予坯革抗菌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以溴化1-己基-3-乙烯基咪唑([HVIM]Br)、溴化1-辛基-3-乙烯基咪唑([OVIM]Br)、溴化1-癸基-3-乙烯基咪唑([DVIM]Br)和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单体,分别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进行自由基聚合制备聚合物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考察了单体的配比、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合成条件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仪(FI-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张力仪、纳米粒度仪(DLS)等对聚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证明了目标产物已被成功制备,且所制备的共聚物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乳液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67~400 nm。然后将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后用于绵羊白湿革加脂工序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超景深显微镜、热重分析仪(TG)、柔软度仪等仪器测定加脂后皮革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加脂剂处理皮革后,其柔软度和物理机械性能均较未加脂有所提高。但和市售代表性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相比,经其加脂后的皮革在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还有待改善。(2)为了增强坯革的柔软度及聚合物与胶原纤维的结合能力,使用1,3-丙磺酸内酯分别对 p(DMAE-co-[HVIM]Br)、p(DMAE-co-[OVIM]Br)、p(DMAE-co-[DVIM]Br)、p(DMAE-co-[DDVIM]Br)共聚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合成四种两性聚合物。利用FT-IR、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XRD等分析证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GPC测得四种两性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Mn=6212 g/mol、Mn=4492 g/mol,Mn=4382 g/mol,Mn=4027 g/mol,两性聚合物的抗菌实验表明:四种聚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然后将两性聚合物与蓖麻油复配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经两性p(DMAE-co-[DDVIM]Br)PS加脂剂处理后坯革,对染料的吸收率高达99.01%,染料浴液透明澄清,且坯革表面的K/S值(12.80)高于市售对比加脂剂处理后坯革表面的K/S值(4.47),同时基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处理后的坯革其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较市售对比加脂剂都有所提高。(3)基于提高两性聚合物p(DMAE-co-[DDVIM]Br)PS的溶解性及解决丙烯酸树脂的败色问题。以丙烯酸(AA)、DMAE、溴化-1-十二烷基-3-乙烯基咪唑([DDVIM]Br)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反应合成了两性聚合物(pADD),FT-IR、1H-NMR、GPC、Zeta电位仪和表面张力仪等检测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其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414,表面张力为22.9 mN/m,平均乳液粒径为642.5 nm,离子特性的检测和等电点(8.91)检测均证明了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具有明显的两性特征。将两性聚合物pADD与蓖麻油复配制备出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将其应用于F-90鞣制的绵羊白湿皮进行加脂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高达95.3%,较市售对比加脂剂吸收率提高19.8%,染色后坯革颜色鲜艳,不存在败色问题,同时该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其抑菌圈大小为52.1mm,未加抑菌材料的抑菌圈大小为20 mm。提出有机无铬鞣制皮革体系下两性聚合物和皮革胶原进行加脂的“靶向”位点结合的“单分子膜”模型,通过对电荷的调节,使两性聚合物在胶原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从而实现对皮胶原纤维隔离润滑作用。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分散机理及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机理,初步证实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上的羧基、季铵基可与胶原分子中的氨基、酰胺基、羟基等发生离子键和氢键的结合。(4)出于提升坯革柔软、滑爽及丰满等综合性能的目的,以两性聚合物pADD、脂肪酸甲酯、菜籽油、蓖麻油为原料复配制备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pADD-2,其复配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蓖麻油、脂肪酸甲酯、菜籽油、两性聚合物pADD的配比2:4:3:2,时间30 min,温度60℃、搅拌速度600 r/min,复配体系的pH 6.5。将优化后pADD-2分别应用于F-90有机无铬鞣制绵羊皮服装革和铬鞣革加脂工艺,结果表明:F-90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后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90.20%、3.43%、2.12%;铬鞣革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分别较市售对比加脂剂提高了 5.79%、8.93%、75.93%。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制中吸收率达到98.98%,在铬鞣革加脂中吸收率为92.47%,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剂的吸收率高23.48%和3.14%,pADD-2加脂剂在F-90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达到98.65%,在铬鞣革染色中染料的吸收率为89.94%,分别比市售对比加脂染料的吸收率高9.31%,5.69%。探究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生态无铬鞣体系及绵羊蓝湿革体系中对后续阴离子材料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F-90有机无铬鞣制的绵羊白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和氢键结合为主;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与绵羊蓝湿革胶原纤维间以离子键结合、氢键结合和配位键结合为主。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性聚合物复合加脂剂将在生态无铬鞣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马建中[3](2020)在《漫谈21世纪功能型纳米皮革化学品的绿色创新》文中提出1绿色创新,势在必行我国皮革化工工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全国仅有十几家皮革化工企业,化工产品品种30余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制革工业的飞速发展,为之配套的皮革化工工业得到相应发展。进入80年代,皮革化工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涌现出很多皮革化工企业(约150余家,且30家左右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经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的科技攻关与技术引进,皮革化工工业的研发水平和
杨斯盛[4](2019)在《国内皮化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皮革协会监测的数据显示,2019年1-6月,全国规上轻革产量2.7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93%。同期,我国规上制革行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557.44亿元,同比下降2.23%。皮革产量萎缩,除受经济环境影响外,人造革及其他纺织品的替代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其次,皮革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皮革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皮革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污染问题、皮革存在的环保健康问题,皮革的功能品种开发、时尚化开发不足等。
曹慧[5](2019)在《2018年年报“出炉” 盘点 6 家行业上市企业业绩关注》文中研究指明3月以来,皮革行业上市公司陆续披露年报业绩。从2019年6家上市企业的业绩数据表现来看,普遍欠佳,除了个别企业利润有看点,大部分依旧呈现低迷的状态。另外从年报披露情况看,在实体经济不断变幻的今天,受宏观环境以及行业水平的整体因素影响,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布局和转型势在必行。看营收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大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6](2018)在《2016~2017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了2016年7月2017年6月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62017年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发展情况。按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的顺序,对它们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汪晓鹏[7](2018)在《我国皮革化工的研发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我国皮革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皮革化工材料的研发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黎明职业大学科协[8](2017)在《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该报告阐述了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热点,重点分析了毛皮与制革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意义、发展思路和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和战略对策。
高建静,马建中,吕斌[9](2017)在《烷基糖苷的合成及其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前景(续)》文中认为介绍了烷基糖苷的发展历程,简述了直接苷化法、转糖苷化法、酶催化法、Koenigs-Knorr法、四氯化锡法及微波辅助法等烷基糖苷的合成方法及反应机理。综述了烷基糖苷在日化、农药、石油、纺织、生物、阻燃及环保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可从烷基糖苷应用于皮革化学品的制备和直接应用于制革加工2个方面探究其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桑军,王梦頔,俞凌云,张晓镭,林炜[10](2015)在《皮革行业化学品的管理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皮革工业是我国具有综合优势的传统产业,然而皮革加工过程使用的大量化学品也会带来一定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制革环保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皮革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综述了国内外对皮革及其制品中残留的化学品和对制革工业排放污染物中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标准和限量要求;总结了我国皮革行业化学品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皮革化学品风险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
| 1、加大对研发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 2、建立政府和行业互通联系机制,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
| 3、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
| 4、深化绿色制造,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 5、加强行业专项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
| 6、支持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 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 二、皮革行业重点发展方向 |
| 1、制革行业 |
| 2、制鞋行业 |
| 3、皮革服装行业 |
| 4、箱包皮具行业 |
| 5、毛皮及制品行业 |
| 6、皮革和制鞋机械行业 |
| 7、皮革化工行业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绪论 |
| 1.1 两性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1.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别 |
| 1.1.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 1.1.3 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
| 1.2 两性聚合物 |
| 1.2.1 两性聚合物的特性 |
| 1.2.2 两性聚合物的分类 |
| 1.2.3 两性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 1.3 离子液体 |
| 1.3.1 离子液体简介 |
| 1.3.2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特点 |
| 1.3.3 离子液体聚合物 |
| 1.4 皮革加脂剂 |
| 1.4.1 皮革加脂剂概述 |
| 1.4.2 两性加脂剂的研究现状 |
| 1.5 课题的提出 |
| 2 咪唑型离子液体两亲性共聚物p(DMAE-co-[RVIM]Br)的合成及应用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主要材料 |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 2.2.3 [RVIM]Br的合成 |
| 2.2.4 p(DMAE-co-[RVIM]Br)的合成 |
|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
| 2.2.6 p(DMAE-co-[RVIM]Br)的加脂应用实验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p(DMAE-co-[RVIM]Br)制备条件优化 |
| 2.3.2 [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
| 2.3.3 [RVIM]Br的~1H-NMR分析 |
| 2.3.4 p(DMAE-co-[RVIM]Br)的FT-IR光谱分析 |
| 2.3.5 p(DMAE-co-[RVIM]Br)的~1H-NMR分析 |
| 2.3.6 p(DMAE-co-[RVIM]Br)的XRD分析 |
| 2.3.7 p(DMAE-co-[RVIM]Br)的表面张力分析 |
| 2.3.8 p(DMAE-co-[RVIM]Br)乳液的粒径分布 |
| 2.4 p(DMAE-co-[RVIM]Br)加脂剂加脂应用效果 |
| 2.4.1 加脂坯革的SEM分析 |
| 2.4.2 加脂坯革的超景深显微镜分析 |
| 2.4.3 加脂坯革的热稳定性分析 |
| 2.4.4 加脂坯革的柔软度分析 |
| 2.4.5 加脂坯革的抗张强度与撕裂强度 |
| 2.5 本章小结 |
| 3 1,3-丙磺酸内酯改性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合成及应用 |
| 3.1 前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 3.2.3 两性聚合物p(DMAE-co-[RVIM]Br)PS的制备 |
| 3.2.4 p(DMAE-co-[RVIM]Br)P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
| 3.2.5 p(DMAE-co-[RVIM]Br)PS加脂应用实验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p(DMAE-co-[RVIM]Br)PS的FT-IR光谱分析 |
| 3.3.2 p(DMAE-co-[RVIM]Br)PS的~1H-NMR分析 |
| 3.3.3 p(DMAE-co-[RVIM]Br)PS的GPC分析 |
| 3.3.4 p(DMAE-co-[RVIM]Br)PS的XRD分析 |
| 3.3.5 p(DMAE-co-[RVIM]Br)PS的TG-DTA分析 |
| 3.3.6 p(DMAE-co-[RVIM]Br)PS的表面张力分析 |
| 3.3.7 p(DMAE-co-[RVIM]Br)PS乳液的粒径分布 |
| 3.3.8 p(DMAE-co-[RVIM]Br)PS的润湿性能分析 |
| 3.3.9 p(DMAE-co-[RVIM]Br)PS离子性能分析 |
| 3.3.10 p(DMAE-co-[RVIM]Br)PS抗菌性能分析 |
| 3.4 F-90有机无铬鞣坯革的加脂应用实验分析 |
| 3.4.1 加脂后坯革红外分析 |
| 3.4.2 加脂后坯革超景深显微镜观测分析 |
| 3.4.3 加脂后坯革SEM分析 |
| 3.4.4 加脂后坯革EDX分析 |
| 3.4.5 加脂后坯革AFM分析 |
| 3.4.6 染料吸收率分析 |
| 3.4.7 物理机械性能 |
| 3.4.8 抗菌性能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丙烯酸改性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 4.2.2 仪器设备 |
| 4.2.3 丙烯酸改性pADD两性聚合物的制备 |
| 4.2.4 两性聚合物的制备路线 |
| 4.2.5 单因素优化实验 |
| 4.2.6 两性聚合物的物性指标测定 |
| 4.2.7 两性聚合物结构表征与性能检测 |
| 4.2.8 pADD两性聚合物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两性聚合物pADD制备条件优化 |
| 4.3.2 两性聚合物pADD的FT-IR光谱分析 |
| 4.3.3 两性聚合物pADD的~1H-NMR分析 |
| 4.3.4 两性聚合物pADD的GPC分析 |
| 4.3.5 两性聚合物pADD的HLB值分析 |
| 4.3.6 两性聚合物pADD表面张力分析 |
| 4.3.7 两性聚合物pADD的XRD分析 |
| 4.3.8 两性聚合物pADD的TG-DTA分析 |
| 4.3.9 两性聚合物pADD的离子特性分析 |
| 4.3.10 两性聚合物pADD抗菌性能分析 |
| 4.4 pADD-1在F-90有机无铬鞣制皮革加脂中的应用 |
| 4.4.1 坯革柔软度分析 |
| 4.4.2 坯革力学性能分析 |
| 4.4.3 坯革增厚率分析 |
| 4.4.4 坯革透水汽性及透气性分析 |
| 4.4.5 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
| 4.4.6 加脂剂乳液粒径分析 |
| 4.4.7 F-90有机无铬鞣加脂坯革微观组织形貌分析 |
| 4.4.8 两性聚合物pADD加脂坯革的抗菌性能分析 |
| 4.4.9 两性聚合物pADD-1加脂剂限量指标测试结果 |
| 4.5 两性聚合物对TWS生态无铬鞣匹配性能研究 |
| 4.5.1 两性聚合物的等电点分析 |
| 4.5.2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吸收率分析 |
| 4.5.3 不同的等电点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对坯革染色性能分析 |
| 4.6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在坯革中渗透结合行为 |
| 4.7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与胶原纤维的作用模型 |
| 4.8 本章小结 |
| 5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ADD-2的复配及应用研究 |
| 5.1 前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 5.2.2 主要仪器 |
| 5.2.3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复配 |
| 5.2.4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
| 5.2.5 单因素优化加脂剂复配条件 |
| 5.2.6 乳液稳定性测试 |
| 5.2.7 pADD-2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
| 5.2.8 pADD-2在无铬鞣革加脂中的应用 |
| 5.2.9 加脂后坯革性能表征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正交试验优化油脂种类及配比 |
| 5.3.2 单因素优化复配实验条件 |
| 5.3.3 加脂剂的表征及性能检测 |
| 5.4 pADD-2加脂剂在F-90有机无铬鞣革/蓝湿革加脂中的应用 |
| 5.4.1 单因素优化有机无铬鞣革加脂工艺 |
| 5.4.2 正交试验优化铬鞣革加脂工艺 |
| 5.4.3 F-90鞣制绵羊白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
| 5.4.4 绵羊蓝湿革的染色加脂应用效果 |
| 5.5 本章小结 |
| 6 结论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绿色创新,势在必行 |
| 2立足高端,突破功能 |
| 2.1探明了无机纳米材料结构和形貌的调控规律 |
| 2.2创制了系列绿色功能型纳米复合皮革化学品 |
| 2.3形成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 3皮革强国,来日方长 |
| 一、皮革化学品发展现状 |
| 二、皮革化学品发展趋势 |
| 1. 研究开发清洁化材料及生产技术满足生态型皮革需要 |
| 2. 开发高性能材料满足功能皮革开发需要 |
| 3. 研究开发色彩、效应类助剂满足时尚化皮革开发需要 |
| 三、皮革化学品生产的智能化 |
| 1 酚醛树脂 |
| 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 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 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 1.4 结语 |
| 2 聚氨酯 |
| 2.1 全球投资近况 |
| 2.2 聚氨酯应用 |
| 1) 3D打印材料 |
| 2) 智能可穿戴产品 |
| 3) 体育及运动产品 |
| 4) 汽车用聚氨酯 |
| 5) 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 6) 纺织材料 |
| 7) 其他产品 |
| 2.3 总结 |
| 3 环氧树脂 |
| 3.1 新产品[37-47] |
| 1) 环氧树脂 |
| 2) 固化剂 |
| 3) 改性剂 |
| 3.2 应用领域 |
| 3.2.1 胶黏剂[49-59] |
| 3.2.2 涂料[60-73] |
| 3.2.3 复合材料[74-84] |
| 3.3 结语 |
| 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 4.1 市场动态 |
| 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 前言 |
| 1 皮革化工发展沿革 |
| 1.1 国内发展历史 |
| 1.2 国外皮革化工发展概况 |
| 2 我国皮革化工产品研发进展 |
| 3 未来研发重点与展望 |
| 4 结语 |
| 1 概述 |
| 1.1 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内涵 |
| 1.2 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概况 |
| 1.2.1 原始阶段 (公元18世纪中叶以前) |
| 1.2.2 发展阶段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 |
| 1.2.3 提高阶段 (20世纪中叶至今) |
| 1.3 我国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教育概况 |
| 1.3.1 燕园——中国现代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教育的发源地 |
| 1.3.2 成都工学院——新中国毛皮与制革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 |
| 1.3.3 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相关的学位及专业设置 |
| 2 国内外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研究现状 |
| 2.1 毛皮与制革工程理论研究现状 |
| 2.1.1 制革化学绿色化理论研究 |
| 2.1.2 制革清洁生产理论研究 |
| 2.1.3 生态制革理论研究 |
| 2.2 毛皮与制革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
| 2.2.1 生态制革技术研究现状 |
| 2.2.1. 1 原料皮生态防腐保藏技术 |
| 2.2.1. 2 鞣前准备生态制造技术 |
| 2.2.1. 3 生态鞣制技术 |
| (1) 白湿皮技术 |
| (2) 无铬鞣剂及其鞣革技术 |
| 2.2.2 制革清洁化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
| 2.2.2. 1 水基涂饰材料的研究开发 |
| 2.2.2. 2 基于酶制剂的制革生物技术 |
| 2.2.2. 3 废液循环利用技术 |
| 2.2.3 人工皮革技术研究现状 |
| 3 毛皮与制革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
| 3.1 生态制革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
| 3.2 高新技术在毛皮与制革过程中的应用趋势 |
| (1) 纳米技术应用趋势 |
| (2) 超声波技术应用趋势 |
| (3) 超临界流体技术 (SFT) 应用趋势 |
| (4) 生物技术应用趋势 |
| 3.3 人工皮革技术发展趋势 |
| 4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意义 |
| 4.1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
| 4.1.1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空白 |
| 4.1.2 毛皮与制革基础研究和生态制革研究薄弱 |
| 4.2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的现实意义 |
| 4.2.1 满足高品质皮革制品消费市场对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知识的需求 |
| 4.2.2 满足区域制革产业转型升级对毛皮与制革工程技术的需求 |
| 5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思路和目标 |
| 5.1 发展的基本思路 |
| 5.1.1 建立多层次、多规格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
| 5.1.2 大力推进区域技术研究公共平台建设 |
| 5.1.3 坚持将应用研究作为学科发展导向 |
| 5.2 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 |
| 5.2.1 总体目标 |
| 5.2.2 阶段目标 |
| 6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
| 6.1 毛皮与制革生产过程的生态化 |
| 6.2 促进制革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
| 7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 |
| 7.1 原料毛皮品质改良技术 |
| 7.2 毛皮与制革化学的绿色化技术 |
| 7.3 毛皮与制革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 |
| 7.4 制革废水、污水处理及节水技术 |
| 7.5 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 |
| 8 福建省毛皮与制革工程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
| 8.1 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 |
| 8.2 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产业技术公共平台建设 |
| 8.3 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技术培训与联盟, 进行技术联合攻关 |
| 8.4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技术转化 |
| 1皮革及其制品中残留的化学品的管理(T he management of residue chemicals in leather and its products) |
| 1.1国外相关的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 |
| 1.1.1甲醛 |
| 1.1.2禁用偶氮染料 |
| 1.1.3含氯苯酚 |
| 1.1.4六价铬 |
| 1.2国内皮革化学品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 |
| 2制革工业排放污染物中化学品的管控(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chemicals in industrial emission of pollutants from leather-making ) |
| 2.1国内制革工业排放污染物中化学品的管控 |
| 2.2国内外制革工业排放污染物标准比较 |
| 3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Thecurrentstatusandexistingprobl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