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燕[1](2020)在《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治疗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入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予以参附针联合益气活血合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的APACHEⅢ量表评分及阳虚血瘀证型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死亡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进行比较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对MODSE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急诊科住院符合西医MODSE诊断且中医辨证为阳虚血瘀证的190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9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西医常规对症支持处理,如抗感染、扩容、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机械通气、纠正缺氧等措施,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清除诱发因素。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予以参附针(三九药业)60ml ivdrip qd+益气活血合剂(由青岛市中医医院制剂科煎制)口服或鼻饲,每次150ml,每日两次。以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观察比较。(1)临床疗效比较:以MODSE诊断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为基础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失常的器官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有效:症状明显好转,功能不全器官个数减少或由衰竭期转为衰竭前期视为有效;无效:症状无改善,各器官功能指标无变化或恶化视为无效;(2)APACHEⅢ评分比较:对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疾病状况的各项参数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分比较;(3)阳虚血瘀证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无、轻、中、重4级,主要症状分别记0,2,4,6分,次要症状记0,1,2,3分,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4)死亡率比较:两组死亡患者均默认为无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例数及死亡率;(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比较:留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TNF-α水平,进行前后比较;(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留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静脉血,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74%、86.95%,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6.47%、75%,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Ⅲ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血瘀证型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降低(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及治疗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F-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病人治疗后死亡情况比较,经卡方检验治疗后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可以有效改善MODSE患者临床症状,可以降低MODSE患者APACHEⅢ量表评分及阳虚血瘀证型评分,对多种脏器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降低MODSE死亡率;2.参附注射液联合益气活血合剂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在MODSE发病过程中的表达,从而缓解临床病症及延缓病情的进展,并进一步探讨炎症介质在MODS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胡晓敏[2](2020)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联合D-二聚体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胰腺炎起病突然,以腹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有轻症、中重症和重症之分。我国急性胰腺炎每年发病率、病死率逐渐升高,居高不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有自限性,预后可,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30-50%,死亡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需快速准确分级,积极的针对性治疗,减少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降低死亡率。有研究认为胰腺微循环障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都会影响急性胰腺炎发生、进展和预后,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探究NLR和D-二聚体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的意义,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简便、快速评估患者急性胰腺炎程度的指标,从而及时治疗改善急性胰腺炎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合肥市滨湖医院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的标准;(2)入院时间离发病时间小于72小时;排除标准:(1)发病前一周内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急性胃肠炎等急性炎症反应;(2)近3个月服用抗凝或促凝的药物;(3)慢性胰腺炎和胰腺肿瘤;(4)院外已接受过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5)肝硬化失代偿期;(6)存在血液系统疾病;(7)癌症;(8)临床资料不完善。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一共确定8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天的血常规报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报告(D-二聚体),并计算NLR值,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指标与急性胰腺炎分级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分析探究NLR和D-二聚体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此次研究一共纳入83例研究对象,男性50例,女性33例。根据第八版内科学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为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三组,分别有56例,19例,8例。数据分析得出急性胰腺炎平均发病年龄52.96±18.49岁,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比例为1.5:1,不同分级的急性胰腺炎男性均多于女性,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NLR和D-二聚体分组差异显着(F=32.08,P<0.05;F=17.11,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NLR和D-二聚体均可以评估中重度和重度急性胰腺炎,两者联合后的特异度和敏感度(70.8%,87.2%)均升高,临界值分别为10.18,2.61 mg/L。结论急性胰腺炎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相关。NLR和D-二聚体表达量在不同分组间均有差异,可以用作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的指标,NLR联合D-二聚体比单一NLR和D-二聚体的评估急性胰腺炎程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马明星[3](2019)在《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进入本项回顾性研究,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早期结果,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中男性1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4±10.9)岁(范围:19-65 岁),Crawford Ⅰ型 6 例(3.8%),Ⅱ型128例(82.1%),Ⅲ型20例(12.8%),IV型2例(1.30%)。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5.8%),永久性脊髓损伤8例(5.1%),急性肾衰36例(23.1%),院内透析18例(11.5%)。术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153,95%CI:1.034-1.285,P=0.010),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382,95%CI:1.157-1.649,P=0.000)。术后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动脉破裂(OR=42.922,95%CI:3.256-565.890,P=0.004),术后肌酐水平(OR=1.005,95%CI:1.001-1.008,P=0.013)。术后急性肾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为:(OR=2.613,95%CI:1.119-6.104,P=0.026),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115,95%CI:1.044-1.191,P=0.001)和二次止血(OR=3.516,950%CI:1.324-9.338,P=0.012)。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TAAA是安全的,能够取得较好的早期结果。术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动脉破裂,术后肌酐水平;AR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和二次止血。第二部分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目的 评价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实施手术治疗的156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纳入本项随访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进行生存分析和免于再干预分析,用Cox法分析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中男性1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4±10.9)岁(范围:19-65岁),平均动脉瘤直径(6.6±1.7)cm(范围:5.0-16.0cm),Crawford Ⅰ型6例(3.8%),Ⅱ型 128 例(82.1%),Ⅲ型 20 例(12.8%),IV型2例(1.3%),急诊手术6例,术中悬浮红细胞中位用量4u(IQR:0-6 u),新鲜冰冻血浆中位用量800 ml(IQR:0-1200 ml。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5.8%),永久性脊髓损伤8例(5.1%),院内透析18例(11.5%)。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范围:0-114个月),随访期间远期死亡15例,术后1年、5年估计生存率分别为(92.3±2.1)%和(85.8±3.1)%。增加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39,95%CI:1.002-1.078,P=0.040),动脉瘤直径(OR=1.314,95%CI:1.090-1.583,P=0.004),截瘫(OR=5.559,95%CI:1.180-26.179,P=0.030)和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126,95%CI:1.069-1.186,P=0.000)。术后 1年和5年免于全部再干预分别为(95.8±1.7)%和(87.6±3.3)%。结论 开放手术治疗TAAA能够取得较好的中期生存,再干预率较低。年龄,动脉瘤直径,截瘫和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的影响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为156例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马凡综合征患者58例为研究组(M组),非马凡综合征患者98例为对照组(N组)。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M组无30天死亡,明显优于N组结果(0%vs.9.2%,t=8.692,P=0.003)。两组在脊髓损伤、肾衰、呼吸并发症均无显着差异。M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个月),5年生存率(89.2±4.6)%;N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无显着差异(X2log-rank=2.719,P=0.099)。M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N组为(95.2±2.3)%;M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N组(X2log-rank=5.034,P=0.025)。结论 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第四部分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治疗DeBakey Ⅰ型和Ⅲ型夹层的对比研究目的 对比分析DeBakey Ⅰ型和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期结果和中期结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DeBakey 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 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6.9%),脊髓损伤9例(6.9%),急性肾功能衰竭31例(23.8%),住院期间需要透析者18例(13.8%)。尽管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Ⅰ型组患者较Ⅲ型组的术后30天死亡率更高(10.69%vs.4.8%,x2=0.803,P=0.370),Ⅲ型组的二开止血(22.9%vs.10.6%,x2=2.993,P=0.084)、肺部感染(20.50 vs.10.69%,x 2=2.068,P=0.150)、住院透析(18.1%vs.6.40%,x2=3.437,P=0.064)发生率均高于Ⅰ型组。Ⅰ型组和Ⅲ型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7±5.9)%和(87.2±4.2)%(x2log-rank=0.483,P=0.487)。两组间5年免于再干预情况无显着差异[Ⅰ型(84.5±6.7)%vs.Ⅲ型(85.5±4.8)%,x2log-rank=0.010,P=0.920]。结论 尽管尚无显着统计学差异,DeBakey Ⅰ型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较Ⅲ型者高,Ⅲ型夹层患者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较Ⅰ型者高。两组间中期生存率和免于心血管再干预率无显着性差异。
游波[4](2018)在《早期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在降低严重烧伤脓毒症发生率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脓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极差[1]。尽管目前已有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但是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脓毒症是烧伤领域乃至世界医学的研究热点。机体在对抗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生的过度炎症反应是脏器损害的重要因素,而既往采取拮抗某些炎症介质的临床研究失败,则反映了炎症介质的网络效应与脓毒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缺乏对脓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CVVH因可以非特异性地清除血液中炎性介质,作为血液净化治疗的一种常用模式,被逐渐运用到炎性介质相关疾病包括脓毒症的治疗中。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血液净化治疗虽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脏器功能,改善内环境及减轻炎性反应,但未能降低死亡率[2],对脓毒性休克合并MODS的病人进行挽救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我们推测脓毒症患者体内过度的炎症反应、或者促炎/抗炎失衡、或者免疫紊乱,难以用目前ICU常规治疗及血液净化治疗方法纠正,可能是目前脓毒症治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预防脓毒症发生可能会比治疗脓毒症更显重要,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量炎性介质释放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是脏器损害及免疫失调的病理生理基础,这些反应导致机体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甚至脓毒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假设: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能够通过清除过度释放的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脓毒症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相当于高剂量的CVVH。HVHF通过增加置换液量从而增强对中、小分子溶质的对流和吸附,提高对溶质的清除能力,是炎性介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在本研究中,我们在患者烧伤后早期应用连续性HVHF,并通过增加滤器更换频率来增加对大分子溶质的吸附清除作用,比较了HVHF治疗与常规治疗在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外周血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脓毒症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连续性HVHF治疗是否能够减少脓毒症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4年0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成人严重烧伤病人,烧伤总面积≥50%TBSA,其中深Ⅱ度Ⅲ度面积≥30%TBSA,伤后72h内入院,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HVHF组41例,对照组按照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常规治疗,HVHF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伤后72h内开始进行连续性HVHF治疗,治疗剂量为65ml/kg.h,连续治疗3天。在研究结束前出院的患者,随访至伤后3个月。观察指标:1)主要结局指标:脓毒症发生率和90天病死率。次要结局指标:28天和60天病死率、脓毒性休克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记录治疗中不良反应事件。2)检测烧伤后1d、3d、5d、7d、14d、21d、28d各观察时间点的临床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目,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钾离子(K+)、钠离子(Na+)、血糖(GLU)、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浓度,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乳酸(Lac),并计算氧合指数: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计算各个观察时间点的APACHE II评分和SOFA评分。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8、IL-10。5)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烧伤后1d、3d、7d、14d、21d、28d观察时间点外周血免疫细胞标志物:CD14+单个核细胞的HLA-DR表达、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的比例和T淋巴细胞分类亚群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统计学分析:数据按意向性治疗原则分析,脓毒症发生率等结局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并进行符合方案集数据分析。临床检验指标、血浆细胞因子及免疫指标等重复测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8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后参加试验,其中对照组和HVHF组各有5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自动出院,退出试验。2、HVHF组脓毒症发生率(26.8%vs.51.2%)、脓毒性休克发生率(14.6%vs.43.9%)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1.0 d vs.4.0 d)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天、60天和90天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烧伤总面积≥80%的病人亚组分析显示,主要结局指标:脓毒症发生率(37.5%vs.71.4%)和90天病死率(29.4%vs.6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脓毒性休克发生率(18.6%vs.61.9%)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1.5 d vs.8.0 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8天和60天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两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符合方案集数据分析,也证实了上述治疗效果。3、临床检验指标比较,HVHF组氧合指数(PaO2/FiO2)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单个时间点的比较,在伤后第7天HVHF组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HVHF组PCT整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5),但是单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WBC、PLT、K+、Na+、GLU、AST、ALT、TBIL、CRP、BUN、Cr和Lac水平组间整体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病情危重程度评分比较,HVHF组APACHE II评分和SOFA评分均呈持续下降趋势,整体水平显着低对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个观察时间点比较,在伤后第21天HVHF组的APACHE II评分,以及在伤后第14、21天HVHF组的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比较,HVHF组血浆TNF-α、IL-1β、IL-6和IL-8在整体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3至28天,HVHF组上述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整体水平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6、CD14+单个核细胞的HLA-DR表达比例比较,伤后两组表达比例均明显下降,在伤后第3d下降至最低水平,与健康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VHF组CD14+单个核细胞的HLA-DR表达比例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单个观察时间点比较,在伤后第14至28天,HVHF组CD14+单个核细胞的HLA-DR表达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比较,与健康成人比较,两组在伤后第3天上升至最高水平(P<0.001),在伤后第7至28天逐渐下降。两组间比较,HVHF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整体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个观察时间点比较,在伤后第7至21天,HVHF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8、伤后第1天开始,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整体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9、HVHF组有4例患者伤口出现短暂性活动性出血,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连续性HVHF治疗能够减少严重烧伤患者的脓毒症发生率,特别是烧伤面积超过80%TBSA的患者,能够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这些效果可能归因于HVHF早期清除炎性介质和促进患者免疫状态的恢复。
倪志玲[5](2016)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探索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效果差异。以就诊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的存活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5%(P<0.05);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BUN和Sc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P<0.05)。对重症急性肾衰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改善肾功能,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袁发焕,黄丽,光丽霞,庞芳[6](2016)在《基于病例资料分析再认识肾-心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肾衰患者发生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的现象临床非常普遍,被定义为肾-心综合征。但我们在临床发现,并非所有肾衰患者合并其他器官衰竭均是肾-心综合征所致。目的弄清肾衰患者并发其他器官衰竭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方法分析我科2010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0日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307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1756例)的出院病历,比较并发与不并发其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原发病因、性别、年龄、肾功能、血钾、总二氧化碳、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转归。结果没有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肾衰患者全部治愈,而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5.7%(P<0.001)。伴与不伴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肾衰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血肌酐、血钾、总二氧化碳无显着差别(P>0.05),而伴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肾衰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却显着高于不伴其他器官衰竭的患者(P<0.001)。由重症胰腺炎、创伤和重症感染所导致的急性肾衰全部合并了其他器官衰竭,而由失血、脱水和造影剂肾病所导致的急性肾衰却无1例发生其他器官衰竭。在伴与不伴其他器官衰竭的慢性肾衰患者之间,原发病、性别、年龄、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无显着差别(P>0.05),而伴其他器官衰竭的慢性肾衰患者的血肌酐、血钾显着增高,总二氧化碳显着低于不伴其他器官衰竭的患者(P<0.01)。结论急性肾衰并发其他器官衰竭主要是由于严重的原发病因通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而不是以往认为的肾-心综合征;慢性肾衰并发其他器官衰竭主要是由于肾心综合征所致。
温振杰[7](2015)在《探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临床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法和间隙性血液透析治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40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予以实验组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法治疗,予以对照组患者间隙性血液透析治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肌酐(Scr)、内生肌酐(Ccr)、尿素氮(BUN)的检测结果,记录治疗一年后,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Scr、Ccr、BUN以及存活率分别为(410.36±138.42)mmol/L、(23.77±10.97)mmol/L、(19.33±4.55)mmol/L、9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cr、Ccr、BUN以及存活率分别为(423.41±153.82)mmol/L、(14.83±8.37)mmol/L、(26.03±3.56)mmol/L、55%。实验组的Scr、Ccr、BUN以及存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法,可以在重症急性肾衰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推广和应用。
齐鹏,张希全,庞昕焱,曹广庆,房长存,吴树明[8](2015)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主动脉夹层开胸直视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衰患者,尽早及时进行CVVH救治,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血电解质、氧合情况。治疗前后进行APACHEⅢ评分、MODS评分,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黄嘌呤氧化酶法、紫外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变化。结果共有30例患者经CVVH治疗后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显着好转,其中8例在2周后肾功恢复正常,22例在4周后恢复正常。CVVH治疗后血清肌酐、尿素氮浓度下降,高钾血症显着好转,APACHEⅢ评分、MODS评分、MDA、SOD、GSH-Px等氧化应激损伤指标显着下降,氧合情况改善。7例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病情无改善,预后极差。结论 CVVH对大部分主动脉夹层开胸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衰患者有效。治疗效果与患者基础肾功能、救治时机、治疗的连续性监护有关。
吴祖强[9](2014)在《甘油诱导家兔肾损害与死亡后影像演变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DWI评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化学性肾损害后肾功能变化与ADC值的相关性,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急性肾衰竭模型15只,按注射甘油前与注射后的表现、尿量、血肌酐、尿素氮、MRI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情况将肾功能分为正常、急性损害及急性衰竭三个阶段,并在相应时间点抽血化验BUN、SCr。每阶段均进行MRI扫描,并测量b=100s/mm2,300s/mm2,500s/mm2,800s/mm2时双肾皮质和髓质的ADC值,同时每个阶段随机抽取一只进行病检。将所测得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UN、SCr值的差异与各b值下ADC值的差异;采用两因素相关性分析各b值下ADC值与BUN、SCr值的关联性,将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50%甘油15ml/kg的剂量经家兔双后肢加压注射,于24h左右均成功建立了急性肾衰模型,且家兔肾功能损害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双肾皮、髓质ADC值呈下降趋势。各b值下肾功能正常阶段与肾损害及肾衰竭阶段双肾皮、髓质的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肾衰竭阶段ADC值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在b=100 s/mm2时急性肾损害与急性肾衰竭两个阶段之间的双肾皮、髓质的ADC值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肾皮、髓质的ADC值下降与BUN、SCr值升高之间存在相关性,b值的大小对肾功能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肾损害阶段,b=300s/mm2时,左、右肾髓质ADC值与SCr值无相关性,但双肾皮质的ADC值与相应阶段BUN值呈负相关,且P<0.05;在急性肾衰竭阶段,b=300s/mm2时,左肾髓质的ADC值与相应阶段BUN值无相关性,但左肾皮质的ADC值与相应阶段BUN值呈负相关,且P<0.05。b=100s/mm2,500s/mm2,800s/mm2时在急性肾损害及急性衰竭阶段双肾皮、髓质的ADC值的下降与BUN、SCr值升高呈负相关,随着b值增大,相关性更明显,说明ADC值可以作为肾功能状态评价指标,而且肾皮质较肾髓质更明显。结论:1.以50%的甘油15ml/kg的剂量经家兔双后肢加压注射可成功建立兔急性肾衰竭模型。2.DWI对肾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肾功能正常-损害-衰竭过程中双肾皮、髓质ADC值逐渐减小。3.在不同b值下双肾皮、髓质的ADC值在肾功能急性损害及肾衰阶段总体与BUN、SCr值升高水平呈负相关,以肾皮质明显,其相关性与b值的大小有关,b值越大相关性越明显。第二部分:基于螺旋CT技术虚拟尸检分析死因及死亡时间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死亡与窒息死亡两种死亡模式下尸体影像学表现及其演变特点,评价基于螺旋CT虚拟尸检在死因分析及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0%甘油建立兔急性肾衰竭死亡模型12只,(勒颈)窒息建立兔死亡模型5只,分别组成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组(ARF组)和窒息死亡组(DZZ组)。将两组动物分别在死亡前与死后 0h(死亡立即)、6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将扫描数据送往ADW4.4工作站,分别测量两组家兔死后各时间点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及相应平面面积并列表,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同一检查部位与检查时间点CT值的差异和面积差异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50%甘油15ml/kg的剂量经家兔双后肢加压注射诱使兔于72h~120h死于肾衰竭;勒颈窒息法可使兔子在2-3分钟内死亡。两组死亡模式下的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及面积死亡后的各阶段变化不同,各具特征:DZZ组早期脑CT值的变化规律呈双峰样变化,后期相对升高;ARF组脑CT值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然后下降,后期呈线性升高,且上升幅度大于DZZ组。两组脑CT值死亡前、死亡立即C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脑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ZZ组相应层面脑组织面积在24h之前变化不明显,24h后呈缓慢下降趋势;ARF组相应层面脑组织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两组脑组织面积变化除了在72h及12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CT值先增大,均于96h减小,后期缓慢增大,但DZZ组增幅大于ARF组,两组在144h及168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门层面面积均呈曲折性下降,但DZZ组下降幅度大于ARF组。两组面积在生前及48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ZZ组在0h-8h时间段肝CT值降低,之后上升,于48h达峰值,然后下降;ARF组肝CT值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呈渐进性下降。两组在0h及144hCT值差异无统计学(P>0.05),其余时间点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F组相应层面肝脏面积先减小,于96h达谷值,然后小幅升高;DZZ组面积先减小,于72h达谷值,然后曲折性升高。两肝脏面积除了在120h、144h、16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F组肾脏CT值逐渐性增高;DZZ组肾脏CT值先降低,然后上升。两组肾CT值在死前、0h、96h、120h及144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CT值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门层面面积都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性减小,两组在死亡前、8h及48h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肾衰竭和窒息死因下的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的变化在死亡前与死亡后各具演变特征。2.通过这两种死亡模型下脑、肺、肝及肾组织CT值及面积变化特点及拟合趋势图可以进行死因分析与死亡时间推断。3.基于螺旋CT虚拟尸检在分析与推断死因及死亡时间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熊小玲,佟亚娟,邓少军,黄苑玲[10](2013)在《对伴急性肾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持续血液净化的护理》文中提出目的:对伴急性肾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持续血液净化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提高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21例伴急性肾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行持续血液净化的治疗时,加强各方面的基础护理,加强液体平衡的管理和对血管通路的观察,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内环境情况。结果:21例患者进行持续血液净化并结合有效的护理与观察,20例患者尿量上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明显下降,呼吸循环功能明显改善,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低体温与低血糖发生。结论:伴急性肾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持续血液净化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操作水平,强化责任心,规范护理操作程序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诊断标准 |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 1.3.2 中医阳虚血瘀证型辨证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质量控制 |
| 3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Ⅲ评分及阳虚血瘀证型评分比较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较 |
| 4 两组病人治疗后死亡情况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一) |
| 中文摘要(二) |
| 中文摘要(三) |
| 中文摘要(四) |
| Abstract-1 |
| Abstract-2 |
| Abstract-3 |
| Abstract-4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的影响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治疗DeBakey Ⅰ型和Ⅲ型夹层的对比研究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方案 |
| 2.2 临床资料 |
| 2.3 试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
| 2.4 试验流程 |
| 2.5 研究内容 |
| 2.6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基线特征及临床基本治疗的比较 |
| 3.2 研究结局指标 |
| 3.3 临床检验指标 |
| 3.4 病情危重程度评分 |
| 3.5 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
| 3.6 外周血免疫细胞流式检测 |
| 3.7 不良反应 |
| 第四章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血液净化在防治严重烧伤脓毒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存活率对比 |
| 2.2 两组肾功能对比 |
| 2.3 两组HR和MAP对比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DWI评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动物实验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螺旋CT虚拟尸检分析死因的动物实验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基于螺旋CT的虚拟尸检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表 |
| 致谢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指征 |
| 1.3 治疗方法 |
| 1.4 护理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