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杨晓庆[1](2021)在《聚谷氨酸复合肥在葡萄上田间试验示范总结》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含聚谷氨酸复合肥在葡萄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示范,验证含聚谷氨酸复合肥在提高葡萄坐果率、促进果实的膨大、增甜、增产提质等田间施用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吴进川[2](2021)在《冬种苦瓜梯形架铺设置及高产配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作者结合当地苦瓜生产实际情况,设置梯形架,应用生物有机肥、分期培土深层配方施肥、选用良种、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病虫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促进苦瓜高产稳产优质。
李致博[3](2020)在《土壤酸化对养分淋失、微生物多样性及柑橘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柑橘是热带和亚热带常绿果树,适宜生长在弱酸或酸性土壤中,近年来受环境问题和农业措施的影响,柑橘园土壤酸化问题日趋严重,制约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福建省典型柑橘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室内模拟淋洗和盆栽试验,探究柑橘园土壤酸化对养分淋失、微生物多样性和柑橘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并通过分层土柱试验,初探不同土层酸度改良对柑橘生长的影响及不同改良剂对不同土层酸度的改良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和县319个蜜柚园中,p H<4.5的强酸性果园占67.71%,且亚表土层和底土层的酸化问题较表土层更为突出。永春县32个芦柑园土壤p H变幅为3.14-5.4,p H平均值为4.26,其中p H<4.5的强酸性果园占68.75%。土壤p H值与土壤盐基饱和度及交换性钙、镁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则相反。随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氮肥施用量和有效硫含量的增加,土壤酸化程度加剧。这说明酸化会降低土壤的保肥能力,导致土壤钙、镁缺乏,而种植年限延长,土壤氮和硫含量增加会加剧土壤酸化。2.土壤酸化提高铵态氮的淋失,降低硝态氮的淋失,但未显着影响氮的淋失总量。土壤酸化降低土壤最大吸磷量(Qm),并且增加了土壤易解吸磷量(RDP)和解吸率,增加了磷的释放风险;同时,增加了土壤不稳定态磷(H2O-P、Na HCO3-P)的比例,降低土壤稳定磷(HCl-P、Residual-P)比例,导致溶解性总磷、溶解性正磷酸盐和有机磷淋失量极显着增加。此外,土壤酸化也增加钾、镁的淋失。3.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土壤酸化使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下降,其中有害细菌丰度增加,戴氏菌属、产黄杆菌属、链霉菌属等有益细菌的丰度降低;青霉菌属和毛壳菌属丰度降低,镰刀菌属丰度差异减缓。4.土壤酸化使柑橘叶片中CO2同化率下降,胞间CO2浓度上升说明CO2同化减少可能是非气孔因素造成。酸化引起光合作用下降可能与叶绿素含量和光能利用效率降低、PSⅡ电子传递受阻以及活性氧类物质增加引起代谢紊乱有关。5.对不同土层酸度改良结果表明,0-20 cm土层的酸度改良对改善根系生长有重要作用,0-40 cm土层的酸改良能更有效地促进柑橘整体生长。不同改良剂均可显着提高表层土壤的p H,使用碳酸钾型复合肥不仅能改善0-15 cm层土壤的p H,对15-40 cm土层也有明显作用,且连年施用改良效果显着提升。综上所述,柑橘主产区土壤酸化严重,导致土壤养分淋失量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柑橘生长受阻;对0-20 cm和0-40 cm土层的酸度改良均能有效地改善柑橘的生长状况,而各种改良剂中碳酸钾型复合肥的整体改良效果最佳。
吴舒[4](2019)在《氮肥颗粒的缓释及防结块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氮肥缓释所用的包膜材料以天然植物油为热点研究,包膜量越低,膜层越薄,而缓释期越长,是包膜氮肥的技术研究方向。传统颗粒氮肥的防结块技术是在外表面涂布惰性粉末或油脂,而水溶性高氮肥不能添加任何惰性粉末或油脂,因此对水溶性氮肥的界面成分进行改性,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是行业急需的技术。本论文应用蓖麻油、碳化二亚胺、扩链剂、聚合MDI和蜡为包膜材料,以氮肥颗粒尿素为核心,应用转鼓包膜法,将包膜材料包覆在尿素颗粒表面,获得了PCU。其中聚氨酯膜层的质量占PCU质量的3.3 wt.%,膜层厚度在14-15 um左右。通过配方的调节制备出不同通透性的聚氨酯膜层,缓释期范围可在30-70天之间调节。其中,碳化二亚胺能够与蓖麻油中的羧基反应,降低蓖麻油的酸值,抑制羧基对聚氨酯链段的水解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尿素的胺基(-NH2)与异氰酸酯基(-NCO)的反应,-NH2参与聚氨酯成膜反应导致膜层固化速率加快,通过预先涂布蓖麻油的技术,抑制-NH2与-NCO的反应,能够提升膜层的涂布均匀性。应用FTIR与SEM研究PCU的膜层在水、土壤、水淹土壤及碱溶液中的结构变化,FTIR谱图显示,聚氨酯膜层在水、水淹土壤及碱溶液中浸泡之后,烷烃的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聚氨酯膜层在土壤中填埋之后,烷烃的含量发生显着的降低。通过对PCU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速率对比,以及聚氨酯膜层在不同介质中的烷烃含量变化对比,得出聚氨酯膜层中蜡降解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微生物以烷烃为碳源来新陈代谢,长链烃被微生物转化为短链,导致了膜层中烷基的损失,而PCU膜层中烷烃分解主要来自于蜡。蜡的降解导致膜层通透性增强,养分释放速率加快。水淹土壤中,膜层中的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降解,这是由于水淹没土壤,严重胁迫了土壤中的好氧微生物,破坏了好氧微生物的繁殖环境,导致分解蜡的微生物的数量显着下降。当PCU产生体积膨胀后,聚氨酯膜层被拉伸,但蜡(填补剂)的尺寸不会发生变化,所以膜层中的缺陷尺寸变大,导致养分释放速率加快,膜层中缺陷越多,PCU养分释放速率越快,体积膨胀率越低。通过调节膜层中软段相和硬段相的比例,合成了膜层硬段含量为26 wt.%(PCU-L)和40 wt.%(PCU-H)的聚氨酯包膜缓释尿素,测试了PCU-L和PCU-H在水中的尿素释放速率、体积膨胀率以及释放过程中渗透到PCU膜层内部的尿素的质量。结果表明,PCU-L比PCU-H具有更低的体积膨胀度和更快的尿素释放速率,FTIR和TG表明渗入PCU-L膜层中的尿素的质量显着高于PCU-H膜层中的,这表明合成聚氨酯膜层的配方中,硬段含量的增加会降低膜层中的缺陷尺寸和数量,PCU-H需要更大的体积膨胀来形成释放尿素的通道,所以PCU-H的释放期会更长,养分释放更加的稳定,但是膜层中易土壤降解的烷烃成分显着下降。农业硝酸铵(ANP)是硝基高氮肥复合肥(高氮肥)配方中的主要用料,ANP的IV-III相变是造成高氮肥板结的因素之一。生产高氮肥用的钾盐通常是硫酸钾(KS),本文应用硝酸钾(KN)替代部分KS,研究了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变化。使用X射线衍射(XRD)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ANP的晶型和IV-III相转变进行了表征,评价了KN、KS、硫酸铵(NS)、磷酸一铵(NP)对ANP的IV-III相变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钾离子能够改变ANP的晶型,因此KN和KS对ANP的相变抑制效果要优于NS和NP。应用KN替代高氮肥配方中的部分KS,制备了不同KN含量的高氮肥样品,对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吸湿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尽管高氮肥中的钾元素以及硝态氮的总含量不变,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和吸湿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应用水溶性短链聚磷酸铵(APP-II)取代高氮肥配方中部分NP和磷酸二铵(DAP),制备了不同APP-II含量的高氮肥,并测定了APP-II对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PP-II能够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降低颗粒之间的粘结程度。讨论了APP-II提升高氮肥的防结块机理,添加APP-II的肥料表面可能富集了APP-II,一方面弱化了NP和DAP与其它盐分的副反应,另一方面APP-II作为阻隔剂,抑制了NH4NO3-KNO3-K2SO4-(NH4)2SO4系统盐分之间的副反应。XRD与DSC研究显示,APP-II并不能抑制ANP的IV-III相变,APP-II与KN提升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机理不同,本研究实验了将两种方法结合,并考察其对高氮肥防结块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氮肥配方中应用APP-II取代部分NP和DAP,同时应用KN替代高氮肥配方中的部分KS,降低配方中ANP的用量,高氮肥的防结块性能进一步提高。研究开发了复合肥料中聚合磷含量的检测方法,建立了企业标准Q/SACF 05-2019《复合肥料中聚合磷含量的测定》,并跟踪检测了复合肥中聚磷酸铵的稳定性。
徐骞[5](2015)在《金丰集团:让加工型硫酸钾迈向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国内硫酸钾价格大幅回落。在硫酸钾价格回归2750-2850元/吨的水平时,传统曼海姆法硫酸钾企业的利润已经非常有限。金丰集团在德国干试焙烧法的基础上研发出新一代硫酸钾生产设备,具备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的技术优势,集团董事长孟会来表示,愿意与国内企业齐心协力,帮助加工型硫酸钾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沈桂萍,刘瑞钫,孙国超[6](2015)在《硝酸-硫酸(硫酸盐)法生产硝酸磷肥工艺技术》文中提出概述我国硝酸磷肥的发展状况,介绍硝酸-硫酸(硫酸盐)法生产硝酸磷肥的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列出了主要工艺控制条件。用硫酸或硫酸盐与硝酸共同分解磷矿可以制得各种规格的硝酸磷肥。
何秀院[7](2012)在《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针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禾草类秸秆资源丰富却没有适合的工业化高效利用技术;有用于制浆造纸但只利用了其中40%的纤维素,其余60%的有机质因钠碱蒸煮制浆,黑液污染未能实现有机肥功能,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态环境;生产中缺乏既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养份,又可保持水土、保温保墒,还能固定流沙、改良沙地的多功能生态有机肥,用于我国沙化治理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诸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突破“秸秆资源工业化高效利用、麦秸制浆造纸黑液资源化再利用、生态地膜肥料固沙植被”三个技术难题为思路,选择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作为协作单位,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纸—肥”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制浆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肥的技术方案。论文以小麦秸秆和制浆化学原料及新产品应用为研究对象,从制浆原料入手,通过对传统麦秸化学制浆工艺的研究改进,试验采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传统蒸煮剂化学性质的KOH(K2O)、K2SO3,Mg(OH)2(MgO)、MgSO3,NH4OH(NH3·H2O)、(NH3)、(NH4)2SO3,AQ(蒽醌)等复盐、复碱,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制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碱性亚硫酸镁钾铵[Mg KNH4(SO3)2]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试验:采用3种原料3个剂量3次重复,分别设计不同量的复盐制成9个系列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筛选确定的工艺是:采用(NH4)2SO3 +K2SO3 + MgSO3复盐组合,其中 MgO(MgSO3)用量为 6%,K2O(K2SO3)为 10%,NH3(NH4)2SO3 为 15%,AQ 为 0.05%;液固比为 4:1,装草后空转20 min后开始升温,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60min,喷放时间10min。蒸煮结果经测试,该亚硫酸镁铵钾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5%,纸浆得率49.7%,高锰酸钾值13.6%。同时利用其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已获得成功。2.氢氧化镁钾铵(MgKNH4(OH)4)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试验:分别设计不同量的镁钾铵制成8个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三次重复;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优化确定的工艺是:采用Mg(OH)2 + NH4OH + KOH复合蒸煮剂,其中 MgO(Mg(OH)2)用量为 6%,K2O(KOH)为 6%,NH3(NH4OH)为20%,AQ为0.05%;液固比为5:1,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90min。结果经测试,该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3%,纸浆得率48.35%,高锰酸钾值12%。同时,将其黑液再引入磷酸、尿素及粘合剂,进行酸析中和及粘结改性,以改善其性能,再经过喷雾干燥包装为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联产的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经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部门五次检验测试结果,有机质含量36.66%--42.2%,无机养分含量7.2%——13.92%,腐植酸含量27.72%,固结强度 160kPa--250kPa。3.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固沙植被试验: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和沙漠实验观测站进行了抗风蚀性能和固结强度、施工技术、操作方法、植物生长等项试验,实施了野外固沙保土与植物种子喷播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抗风蚀性能优良,适于野外作业,固沙效果明显,不失为一种新型良好的固沙植被材料”。近年来,先后在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站、甘肃省张掖林场、青海省共和县、晋南黄河沙滩地试验示范2358 hm2。从应用结果看:治沙效果明显且经济合算,每m2沙地固沙成本仅0.45元,比国内同类产品低4.5元,比国际同类产品低0.55元。4.本研究成果的创新点(1)研制出镁钾铵复盐MgNH4K(SO3)2和 MgKNH4(OH)4复合蒸煮剂及麦秸清洁制浆工艺。在麦秸化学制浆蒸煮剂替代关键技术上,选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蒸煮性质的镁钾铵复盐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麦秸、制浆造纸,使所伴生的黑液成份彻底改善为有机复合液肥;实现了麦秸40%纤维素制浆造纸和60%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有机质与镁钾铵化合制成有机复合肥。从而突破了钠碱制浆造纸黑液污染负荷重、资源浪费多、治理成本高和亚铵法制浆存在的白度差、易反黄、影响纸质和腐蚀设备的技术难题。开创了麦秸资源工业化利用和制浆黑液再利用的新途径,使其回收资源化高效利用。基本可以消除制浆造纸黑液污染。(2)研制出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固沙保土有机肥和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利用上述清洁制浆黑液中大量的聚戊糖和木质素的粘结性和大量的有机质,经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和干燥固化,研制成了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保持水土、吸湿保水、抗旱保墒、缓释长效作用的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不仅固沙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富含对植物有益的有机质和氮、磷、镁等营养元素,所以能增加荒漠沙地中的养份,利于植物生长而形成植被、建成农业生态环境和牧草生产系统。同时,探索出一条农纸肥联产的循环经济和清洁制浆新工艺技术模式。(3)研究制定出一套本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多年生抗旱固氮牧草结合,用于我国荒漠化与沙化地、河流沙滩地、工矿复垦区培肥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植被、牧草生产的技术模式。在播种抗旱沙生植物的同时喷洒生态肥。生态肥可承担固沙的前期功能三年左右;在植物生长形成群体的过程中,生态肥可提供养份和水份,促使植物功能群体植被建成而长期持续固沙。从而解决了固沙材料成本大、费用高、难以推广的问题。5.本研究成果解决的问题和应用领域本成果的实施不仅可使制浆造纸产业由纸浆单产走向资源化利用的农纸肥联产之路;而且能将制浆造纸黑液从有费用的治理变为有效益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还可解决沙化、荒漠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的技术难题。有望实现农业秸秆-制浆造纸-生态肥料-固沙植被-牧草生产-反哺农业的农纸肥体化的循环经济。本工艺技术可应用于我国广大的中小型造纸厂麦秸清洁制浆及黑液资源化利用,联产的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适于我国西部沙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河流沙滩地改良培肥、工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以及普通沙质旱地施肥保水。
陈莉[8](2011)在《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吉林省农发办的项目“四平市梨树县小城子镇优质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种植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进行了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的研究。分别在两行的精密播种施肥机和四行的深松施肥机上进行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研究和试验,使该系统能够实现按所在地块测土施肥要求和施肥机行进速度进行变量施肥,从而得出根据施肥机行数建立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的统一方法。用Keilc51编写变量施肥程序,写入单片机中。把单片机作为系统的中央处理芯片,步进电机作为变量施肥系统的执行机构。当施肥机在田间作业时,单片机根据要求的施肥量和机具前进速度信号计算出步进电机的转速,经过单片机定时计数器To输出一个控制步进电机的脉冲信号,将此脉冲信号送到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转动,从而控制排肥轴的转速,带动排肥器排出相应的肥料,满足按需施肥的要求。利用人机交互界面的触摸屏(HMI)来完成对步进电机的实时监视,单片机和HMI之间用串行口连接。HMI可发送出控制步进电机的启动、停止、转速增减和设定转速范围等指令,每次增加或者减少转速的幅度是10r/min。在实验室进行了变量施肥试验。具体试验方法是:选用两台施肥机,4种肥料,做8组试验。选轮长、转速、肥料作为影响排肥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每种肥料分别在不同的排肥轮长度和不同的转速下进行试验,用HMI调节转速,使步进电机按不同转速转动,带动排肥器排肥。在排肥器出口的位置上固定一个接收容器接收排出的肥料,每次测定的时间为60s,测定完成后对每个接收容器内的肥料进行单独称重,做好数据记录。对于影响排肥量的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法找到它们影响程度的强弱,依次为:轮长、转速、肥料;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排肥量与排肥轮长度、转速之间成规则的线性关系,关系式中的系数随着播种机行数的增加而增加,增长幅度与播种机行数的增长幅度相同;推导出在肥料一定,轮长不变的情况下,转速与机具前进速度之间也存在线性关系;最后,按照每种肥料在每公顷土地上的施肥量要求和试验所得的每种肥料的排肥量数据,找出每种肥料的最佳方案:即一个合理的转速范围和一个最佳的排肥轮长度。总结出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的建立方法。首先综合考虑系统的误差、稳定性和价格等因素,进行硬件的选择,包括步进电机、驱动器、单片机、施肥机部件、排肥器、人机交互界面的选择;然后选择一种肥料,根据所选施肥机的行数、行距、每公顷施肥量的范围和机具前进速度值,计算出单位时间的排肥量范围;最后假设一个排肥轮的长度不变,根据排肥量与排肥轮长度、转速之间的线性关系,计算出对应的转速范围,按照这个转速范围进行田间试验,并进行适当修正。由此,一个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确定完成。
白丽丽[9](2011)在《含钛高炉渣热处理后TiO2在水溶液中的溶出》文中研究指明含钛高炉渣的大量堆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将其综合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究了以含钛高炉渣为原料,采用硫酸铵加热熔解法,加入不同比例的助熔剂硫酸钾或硫酸氢钾,经熔解反应、浸出和过滤,实现钛、镁和铁等组分的提取;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水溶性钛、镁和铁的含量,并计算其溶出率;同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添加硫酸钾和硫酸氢钾助熔剂的各种工艺参数对Ti,Mg和Fe的溶出率的影响,并确定提取Ti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对熔解反应产物浸出过滤所得的钛液进行调节pH和添加螯合剂的方法,使得钛液得到完全水解,得到纯度较高的TiO2产物。对水解后的钛液进行处理,得到回收熔剂,用回收熔剂代替原熔剂处理含钛高炉渣,并研究Ti和Fe的溶出率。研究结果表明,由缓冷渣提取Ti的最佳工艺参数分别是:将缓冷渣、硫酸铵和硫酸钾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加热至380℃并恒温36min,在此条件下,Ti的溶出率为75.9%;将缓冷渣、硫酸铵和硫酸氢钾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加热至410℃并恒温36min,在此条件下,Ti的溶出率为77.4%;由水淬渣提取Ti的最佳工艺参数分别是:将水淬渣、硫酸铵和硫酸钾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加热至410℃并恒温36min,在此条件下,Ti的溶出率为98.0%;将水淬渣、硫酸铵和硫酸氢钾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加热至350℃并恒温36min,在此条件下,Ti的溶出率为99.3%。在TiO2沉淀的研究中发现,pH对钛的沉淀影响较大,pH越大,钛的沉淀越完全。但是pH过高将导致钛液中Fe和Al的共沉淀,使得Ti02的纯度降低,因而在钛液的水解过程中应控制溶液pH<3.16。通过向钛液中添加EDTA、氨基乙酸和柠檬酸,对Fe进行螯合,然后控制溶液的pH进行Ti的沉淀。结果发现氨基乙酸的加入基本没有改变Ti、Fe和Al的沉淀;EDTA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对Fe和Al的沉淀产生抑制作用,可以实现Ti、Fe和A1的有效分离;且随着pH的增大钛的沉淀率略有提高;柠檬酸的加入可以使钛的沉淀率增大,而当pH>3.00时柠檬酸与钛亦发生螯合反应,对钛的沉淀有延缓作用;且柠檬酸的加入并不能有效的控制Fe和Al的沉淀,因而二氧化钛产物中铁和铝的氧化物含量很高,导致产物的纯度不高。研究结果表明,含钛高炉渣在提Ti的最优工艺参数下Ti的最大溶出率呈现很好的重现性。经过对钛液水解后的滤液进行处理,得到的回收熔剂代替原熔剂加热处理水淬含钛高炉渣,得到Ti和Fe的溶出率分别是96.1%和91.5%。
四川省种子站[10](2010)在《2010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新品种一、川芋12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品种来源以引进筛选出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高抗晚疫病、高抗退化、配合力强材料44-4作母本,卡它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供试材料 |
| 1.2.1 供试肥料 |
| 1.2.2 对照肥料 |
| 1.2.3 习惯施肥 |
| 1.3 供试作物 |
| 1.4 试验设计 |
| 1.5 试验过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葡萄生育期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对葡萄产量因素及单果重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对葡萄作物产量的影响 |
| 2.4 不同处理对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 1 土壤酸化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
| 1.1 酸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 1.2 酸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 2 土壤酸化对植物生长、养分吸收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 2.1 植物生长 |
| 2.2 养分吸收 |
| 2.3 植物生理代谢 |
| 3 土壤酸化的改良 |
| 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4.1 问题提出 |
| 4.2 研究内容 |
| 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柑橘园土壤酸化特征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采集 |
| 1.2 测定方法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柑橘园土壤的酸化状况 |
| 2.2 蜜柚园土壤剖面的酸化特征 |
| 2.3 蜜柚园土壤酸化的影响因素 |
| 2.4 酸化对土壤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土壤酸化对柑橘园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设计和方法 |
| 1.2 样品分析 |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酸化对橘园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
| 2.2 酸化对橘园土壤磷淋失的影响 |
| 2.3 酸化对橘园土壤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四章 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及柑橘生理代谢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盆栽试验 |
| 1.2 测定内容 |
| 1.3 测定方法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土壤酸化对细菌的影响 |
| 2.2 土壤酸化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
| 2.3 土壤酸化对柑橘光合作用的影响 |
| 2.4 土壤酸化对柑橘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土壤酸化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 3.2 土壤酸化抑制光合的可能原因 |
| 第五章 土壤酸化改良对柑橘生长影响以及不同改良剂的矫正效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不同土层酸化改良试验 |
| 1.2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酸化的矫治实验 |
| 1.3 碳酸钾型复合肥对土壤酸化的矫治实验 |
| 1.4 测定方法 |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土壤酸化改良对柑橘生长的影响 |
| 2.2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酸化矫治效果的比较 |
| 2.3 不同用量下碳酸钾型复合肥对土壤酸化的矫治效果 |
| 3 讨论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1 主要结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缓控释氮肥研究进展 |
| 1.3 包膜材料与工艺 |
| 1.3.1 颗粒氮肥包膜的技术路线[10] |
| 1.3.2 影响聚氨酯成膜反应速率的因素 |
| 1.3.3 聚氨酯结构的聚集态 |
| 1.3.4 聚氨酯膜的力学性能 |
| 1.3.5 聚合物包膜肥应用现状 |
| 1.4 高氮肥防结块研究进展-硝酸铵相转变 |
| 1.5 硝酸铵相变抑制剂 |
| 1.6 课题来源、平台与研究基础 |
| 1.6.1 企业科研平台 |
| 1.6.2 聚氨酯包膜尿素技术研究进展 |
| 1.6.3 硝基高氮肥工业化现状 |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聚氨酯包膜尿素基础配方与工艺探究 |
| 2.1 引言 |
| 2.2 聚氨酯包膜工艺 |
| 2.2.1 包膜流程与原理 |
| 2.2.2 包膜温度 |
| 2.3 尿素颗粒形貌对包膜均匀度的影响-肥芯圆润化 |
| 2.3.1 尿素与无机肥的红外分析 |
| 2.3.2 不同肥芯表面成分分析 |
| 2.3.3 SEM形貌分析 |
| 2.4 氮肥溶出测定方法 |
| 2.4.1 水培法 |
| 2.4.2 土培法 |
| 2.5 聚氨酯包膜尿素体积膨胀率的测定 |
| 2.6 原料选择 |
| 2.6.1 羟基物与异氰酸酯 |
| 2.6.2 添加剂-蜡 |
| 2.7 碳化二亚胺预处理蓖麻油 |
| 2.7.1 羧基与聚氨酯的水解 |
| 2.7.2 碳化二亚胺去除蓖麻油中的羧基 |
| 2.8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聚氨酯膜中蜡的降解及对PCU释放速率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不同培养介质中聚氨酯膜的制备 |
| 3.3 PCU土培及水培的养分释放曲线差异 |
| 3.4 聚氨酯膜层在土壤和水中的结构变化 |
| 3.5 蓖麻油和蜡中甲基和亚甲基的红外光谱 |
| 3.6 蜡的降解率 |
| 3.7 蓖麻油中甲基和亚甲基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
| 3.8 土培后聚氨酯膜层的表面形态变化 |
| 3.9 蜡对聚氨酯膜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10 蜡降解的主要因素分析 |
| 3.11 水淹土培膜层的结构变化 |
| 3.12 膜层在土壤中的降解性 |
| 3.1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硬段含量对土培稳定性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不同硬段含量膜层的PCU制备与检测 |
| 4.2.1 PCU-H与 PCU-L配方与工艺 |
| 4.2.2 PCU-H与 PCU-L的释放率与体积膨胀测试 |
| 4.3 PCU-H与 PCU-L的释放性能对比 |
| 4.4 尿素和PCUs的形貌特征 |
| 4.5 Coating-L与 Coating-H的 TG分析 |
| 4.6 聚氨酯涂层渗透性的红外光谱分析 |
| 4.7 膜层通透性与PCU的 体积膨胀率 |
| 4.8 尿素溶出聚氨酯膜层的路径讨论 |
| 4.9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硝酸钾改性硝基复合肥的防结块性能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ANP/KN、ANP/KS和 ANP/NP/NS样品的制备 |
| 5.2.2 硝基颗高氮肥配方及制备工艺 |
| 5.2.3 ANP、ANP/KN、ANP/KS和 ANP/NP/NS样品分析 |
| 5.3 KN替代部ANP的效果评价 |
| 5.3.1 ANP的Ⅳ-Ⅲ相转变 |
| 5.3.2 KN、KS、NS、NP对 ANP固相转变的影响 |
| 5.3.3 未溶解的KN和 KS对 ANP固相转变的影响 |
| 5.3.4 KN剂量对硝基高氮肥结块倾向的影响 |
| 5.3.5 硝基高氮肥的吸湿性比较 |
| 5.4 高氮肥中硝酸根的红外光谱特征 |
| 5.4.1 红外光谱在肥料检测中的应用 |
| 5.4.2 硝酸根的红外谱光图特征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水溶性聚磷酸铵改性硝基复合肥的防结块及缓释性能 |
| 6.1 引言 |
| 6.2 高氮肥配方中的主要成盐反应与结块 |
| 6.3 水溶性聚磷酸铵的表征与检测 |
| 6.3.1 分光光度法测水溶聚磷酸铵的精准度试验 |
| 6.3.2 高氮肥中聚合磷含量检测方法的标准建立 |
| 6.4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高氮肥防结块性的影响 |
| 6.5 水溶性聚磷酸铵在肥料中的持久性及缓释性 |
| 6.5.1 水溶性聚磷酸铵的水解速率(缓释性) |
| 6.5.2 水溶性聚磷酸铵在肥料中的稳定性 |
| 6.6 水溶性聚磷酸铵改性高氮肥防结块机理 |
| 6.7 高氮肥颗粒肥表面成分与防结块 |
| 6.8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研究文献综述 |
| 1.1 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 1.1.1 农业秸秆的特 |
| 1.1.2 麦秸秸秆的特点及化学结构 |
| 1.1.3 作为造纸原材料与国家政策定位 |
| 1.1.4 我国秸秆资源及其特征 |
| 1.1.5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1.6 国内外秸秆资源利用的不同特点 |
| 1.1.7 麦秸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问题 |
| 1.1.8 麦秸秸秆资源利用的对策 |
| 1.2 国际制浆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 1.2.1 世界制浆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
| 1.2.2 国际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
| 1.2.3 全球制浆造纸行业发展的特点 |
| 1.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 1.3.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
| 1.3.2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 |
| 1.3.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 1.3.4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对策 |
| 1.3.5 关于我国非木材制浆造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 1.3.6 科学合理利用禾草类纤维资源的研究 |
| 1.3.7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污染现状 |
| 1.3.8 制浆造纸黑液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 1.3.9 我国麦秸化学制浆黑液污染的原因 |
| 1.3.10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治理技术现状 |
| 1.3.11 麦秸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 1.3.12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清洁制浆新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 1.3.13 我国麦秸化学清洁制浆研究进展 |
| 1.4 我国新型多功能肥料研究概况 |
| 1.4.1 我国肥料使用及生产现状 |
| 1.4.2 有机复合(混)肥料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 1.4.3 我国多功能肥料的发展概况 |
| 1.5 土地沙化荒漠化现状与我国防治技术研究 |
| 1.5.1 土地沙化的成因与国内外治沙技术研究现状 |
| 1.5.2 有待解决的课题 |
|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6.1 研究课题背景 |
|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6.3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
| 第二章 麦秸镁铵复盐制浆工艺及黑液生产固沙保土剂的研究 |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3 工艺流程 |
| 2.3.1 亚硫酸镁铵Mg(NH_1)_2(SO_3)_2复盐蒸煮剂制备 |
| 2.3.2 麦秸镁铵复盐蒸煮工艺 |
| 2.3.3 黑液分离提取工艺流程 |
| 2.3.4 黑液蒸发浓缩 |
| 2.3.5 喷雾干燥 |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新工艺产品质量检测 |
| 2.4.2 技术成果鉴定及结论 |
| 2.5 本章结论 |
| 第三章 麦秸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地点 |
| 3.2.2 试验材料 |
| 3.3 试验方法 |
| 3.4 试验结果 |
| 3.4.1 K_2O (KOH)用量确定 |
| 3.4.2 氧化镁Mg(OH)_2用量确定 |
| 3.4.3 液氨NH_3试验及用量确定 |
| 3.4.4 蒸煮温度的试验 |
| 3.4.5 液固比的试验及确定 |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5.1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脱除木质素 |
| 3.5.2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半纤维素溶出分析 |
| 3.5.3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
| 3.5.4 制浆黑液分析 |
| 3.5.5 黑液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干燥制粉 |
| 3.5.6 清洁制浆工艺与钠碱制浆工艺的成本对比 |
| 3.5.7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黑液回收利用情况 |
| 3.6 本章结论 |
| 第四章 麦秸MGNH_4K(SO_3)_2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研究 |
| 4.1 研究目的意义 |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3 试验采用设备 |
| 4.3.1 主要设备及技术特征 |
| 4.3.2 制浆蒸煮剂制备 |
| 4.3.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制浆蒸煮试验结果 |
| 4.4.2 结果分析 |
| 4.4.3 亚硫酸镁钾铵复盐蒸煮制浆黑液的特性及资源化利用 |
| 4.4.4 氢氧化镁钾铵复合清洁制浆黑液的资源化应用 |
| 4.4.5 黑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产品展望 |
| 4.4.6 制浆工艺确定 |
| 4.4.7 与传统工艺对比成品纸技术指标变化 |
| 4.5 新工艺经济指标 |
| 4.6 本章结论 |
| 第五章 麦秸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上有机肥产业化研究 |
| 5.1 产业化研发概述 |
| 5.1.1 项目产品方案及建设地点 |
| 5.1.2 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销售方向 |
| 5.1.3 项目实施可行性 |
| 5.2 工艺技术路线 |
| 5.2.1 主流程 |
| 5.2.2 中段水处理工艺 |
| 5.2.3 工艺特点 |
| 5.2.4 清洁生产指标 |
| 5.2.5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 5.2.6 循环经济分析 |
| 5.3 本章结论 |
| 第六章 利用麦秸直接制备生态液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 6.1 试验目的意义 |
| 6.2 室内实验情况 |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6.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6.3.1 碱用量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 6.3.2 乙醇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 6.3.3 超声波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 6.3.4 加热反应时间对小麦转化率的影响 |
| 6.3.5 不同的碱进行碱解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 6.3.6 碱解和酸解共同作用对小麦秸秆转化率影响 |
| 6.4 本章结论 |
| 第七章 固沙保土有机肥与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检测试验 |
| 7.1 固沙保土有机肥检验测试 |
| 7.1.1 固沙保土有机肥的检验结果 |
| 7.1.2 清洁制浆环保型黑液检验结果 |
| 7.1.3 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检验结果 |
| 7.1.4 本工艺生产的双面书写纸的检测结果 |
| 7.2 抗风蚀和固结强度试验及野外中试 |
| 7.2.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 7.2.2 野外中试 |
| 7.3 检测试验结果 |
| 7.3.1 风蚀角15℃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 7.3.2 风蚀角30℃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 7.3.3 抗压强度试验 |
| 7.3.4 野外中试样品植物生长情况 |
| 7.4 沙化土地固沙肥与牧草结合生态植被试验研究 |
| 7.4.1 试验地概况 |
| 7.4.2 试验材料的选用 |
| 7.4.3 试验方法 |
| 7.4.4 试验结果 |
| 7.4.5 结果分析 |
| 7.5 野外固沙实验示范案例 |
| 7.5.1 青海省共和县沙朱玉乡上卡力岗村 |
| 7.5.2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端的包兰铁路北侧的沙丘 |
| 7.5.3 晋南黄河沙滩地的示范应用 |
| 7.5.4 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观测站试验示范 |
| 7.5.5 内蒙古临河市沙化土地生物修复对比试验 |
| 7.5.6 野外试验示范应用结果 |
| 7.6.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 7.6.1 在豆科作物上的试验 |
| 7.6.2 花生施用生态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 7.6.3 在枣树上的应用试验 |
| 7.6.4 在菊花观赏品质的试验 |
| 7.6.5 小麦施用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结果 |
| 7.6.6 小麦示范应用 |
| 7.7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 7.8 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 |
| 7.8.1 产品技术指标 |
| 7.8.2 节能减排技术指标 |
| 7.8.3 综合经济指标 |
| 7.8.4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现行产品技术比较 |
| 7.9 本章结论 |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建议 |
| 8.1. 全文结论 |
| 8.2 研究的新见解 |
| 8.2.1 防沙治沙应以牧草植被为主、辅之于种树 |
| 8.2.2 生态治沙应以农业部门为主 |
| 8.3 建议与设想 |
| 8.3.1 技术产品产业化问题 |
| 8.3.2 改进思路与设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 2. 主持与参加的研究开发项目 |
| 3. 获得的科技奖励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来源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 |
| 2.1 系统概述 |
| 2.2 施肥机选型 |
| 2.3 变量施肥执行机构 |
| 2.4 人机交互界面(HMI) |
| 2.5 系统的软件设计 |
| 第三章 变量施肥试验及结果分析 |
| 3.1 影响排肥量的因素 |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3 数据分析软件(SPSS) |
| 3.4 试验数据分析 |
| 3.5 验证系统的合理性 |
| 3.6 步进电机变量施肥系统的建立方法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含钛高炉渣概述 |
| 1.2.1 含钛高炉渣的来源 |
| 1.2.2 含钛高炉渣的化学组成 |
| 1.2.3 含钛高炉渣的特性 |
| 1.3 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和研究现状 |
| 1.3.1 不考虑钛元素的利用方法 |
| 1.3.2 考虑钛元素的利用方法 |
| 1.4 含钛高炉渣提钛的研究现状 |
| 1.4.1 硫酸法处理含钛高炉渣分离提取Al、Ti、Mg和Sc |
| 1.4.2 盐酸法分解含钛高炉渣提钛 |
| 1.4.3 碱处理相分离提钛 |
| 1.4.4 二步调渣法提钛 |
| 1.4.5 用含钛高炉渣制取TiCl_4和TiO_2 |
| 1.4.6 用含钛高炉渣硫酸法制取TiO_2 |
| 1.4.7 以矿物形式从含钛高炉渣中提取钛的研究 |
| 1.4.8 碳(氮)化含钛高炉渣提取钛的研究 |
| 1.5 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 1.6 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研究内容 |
| 1.6.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实验原理与研究方法 |
| 2.1 含钛高炉渣的理化性质 |
| 2.2 实验原理 |
| 2.2.1 硫酸铵加热熔解法处理含钛高炉渣 |
| 2.2.2 TiO_2的沉淀原理 |
| 2.3 工艺流程 |
| 2.4 实验原料及设备 |
| 2.5 研究方法 |
| 2.5.1 含钛高炉渣提钛的研究方法 |
| 2.5.2 钛液沉淀并制备TiO_2的研究方法 |
| 第3章 缓冷含钛高炉渣提钛的实验研究 |
| 3.1 缓冷渣提钛的理论研究 |
| 3.2 缓冷渣中添加硫酸钾助熔剂提钛的实验研究 |
| 3.2.1 温度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3.2.2 助熔剂的加入量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3.3 缓冷渣中添加硫酸氢钾助熔剂提钛的实验研究 |
| 3.3.1 温度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3.3.2 助熔剂的加入量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3.4 添加不同助熔剂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水淬含钛高炉渣提钛的实验研究 |
| 4.1 水淬渣提钛的理论研究 |
| 4.2 水淬渣中添加硫酸钾助熔剂提钛的实验研究 |
| 4.2.1 温度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2.2 助熔剂的加入量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2.3 恒温时间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3 水淬渣中添加硫酸氢钾助熔剂提钛的实验研究 |
| 4.3.1 温度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3.2 助熔剂的加入量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3.3 恒温时间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4 添加不同助熔剂对钛的溶出率的影响 |
| 4.5 最优工艺参数下Ti的最大溶出率的重现性研究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二氧化钛的沉淀 |
| 5.1 pH对钛沉淀率的影响 |
| 5.2 螯合剂的加入对钛沉淀率的影响 |
| 5.2.1 螯合剂的种类对钛沉淀率的影响 |
| 5.2.2 添加螯合剂的溶液pH对钛沉淀率的影响 |
| 5.3 熔剂的回收利用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 |
| 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 马铃薯新品种 |
| 一、川芋12 |
| 1. 选育单位 |
| 2. 品种来源 |
| 3. 特征特性 |
| 4. 产量表现 |
| 5. 栽培要点 |
| 6. 适宜种植地区 |
| 二、川芋117 |
| 1. 选育单位 |
| 2. 品种来源 |
| 3. 特征特性 |
| 4. 产量表现 |
| 5. 栽培要点 |
| 6. 适宜种植地区 |
| 三、川凉薯5号 |
| 1. 选育单位 |
| 2. 品种来源 |
| 3. 特征特性 |
| 4. 产量表现 |
| 5. 栽培要点 |
| 6. 适宜种植地区 |
| 甘薯新品种 |
| 一、南薯010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辣椒新品种 |
| 一、川腾5号辣椒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二、川腾6号辣椒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三、皇蒙迪甜椒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茄子新品种 |
| 一、蓉杂茄5号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苦瓜新品种 |
| 一、攀杂苦瓜3号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菜豌豆新品种 |
| 一、食荚大菜豌6号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莴笋新品种 |
| 一、科兴7号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二、科兴11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
| 菜豆新品种 |
| 一、加工菜豆2号 |
| 1.选育单位 |
| 2.品种来源 |
| 3.特征特性 |
| 4.产量表现 |
| 5.栽培要点 |
| 6.适宜种植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