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1](2020)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凭借其创伤轻、应激反应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概率低,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将基于ERAS理念下旨在探讨全身麻醉复合ESPB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对照、非双盲的研究设计。选取我院麻醉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的60例成年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N group)或单纯全身麻醉组(C grou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无痛为0分,剧痛为10分),在术后1h、2h、4h、8h、12h、16h、24h等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皮肤切口疼痛评分、胆囊窝内脏疼痛评分、肩部牵涉痛(右肩)评分。术中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即刻(T1)、气腹时(T2)、术中即手术开始后20min(T3)、术毕气腹结束后(T4)、入麻醉复苏室即刻(T5)、出麻醉复苏室前(T6)等各时间点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数据。记录术中手术时间、气腹时间、麻醉药物使用总量、睁眼及拔管时间。记录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气腹时间、术后睁眼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内脏疼评分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在术后12h、16h和24h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的术中收缩压在T2、T4和T6时间点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及术后补救镇痛舒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维持术中循环稳定,有利于机体术后康复。
沈俏微[2](2020)在《改进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与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摆放技术的改进,观察改进后的手术体位摆放技术对患者术前手术体位舒适度、术中眼内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压,术后胸颈部的皮下气肿、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的影响,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价值,为今后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循证依据。方法选择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调研对象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低臀高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头低足高截石位摆放技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1)、麻醉完成后平卧截石位(T2)、气腹并头低臀高后5min(T3)、气腹并头低臀高后30min(T4)及之后每30min(T5-T11)、气腹解除后恢复平卧位5min(T12)、麻醉结束恢复清醒前(T13)的眼压、平均动脉压、气道压值;比较两组术后胸颈部皮下气肿、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情况。上述每个时间节点的眼内压均利用手持式接触式眼内压计进行测量,再取平均值作为该时间点的眼内压值;平均动脉压与气道压直接在心电监护仪和麻醉机上直接读取记录;在手术全麻前摆好平卧截石体位后由患者填写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调查患者手术体位舒适度;手术结束恢复平卧位立即用听诊器按压胸颈部位,听到类似捻动头发的声音即为发生皮下气肿;待两组术后24h、48h、72h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两组下肢疼痛麻木、肩部疼痛情况。采用IBM SPSS 21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描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皮下气肿发生率、肩痛发生率、下肢疼痛麻木发生率采用χ2;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平均眼压值、气道压峰值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多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眼压值、气道压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下肢疼痛麻木、肩痛程度评分及手术体位舒适度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T3至T13时间点的眼内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与T4这两个时间点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4至T11时间点观察组的气道压峰值低于对照组,且术中变化趋势较平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发生皮下气肿,其中对照组发生人数为35例,占所在组总人数的70%,观察组发生人数为16例,占所在组总人数的32%,两组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有显着差异(χ2=14.446,P<0.001);观察组的舒适度评分(72.42±3.33分)高于对照组的评分(54.58±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628,P<0.001);观察组在术后24h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χ2=10.176,P值=0.001<0.05),且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Z=-2.867,P值=0.04<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48h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也存在显着差异(χ2=4.640,P值=0.031<0.05),但疼痛VAS评分不存在显着差异(Z=-1.409,P值=0.159>0.05);观察组在术后24h、48h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8,P值<0.001;χ2=4.640,P值=0.031<0.05),且术后24h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Z=-3.378,P值=0.01<0.05),差异显着。结论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眼压值的变化随着头低臀高截石位以及CO2气腹的建立而发生变化,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使得患者眼压变化的趋势更加平稳,能有效地缓解患者术中眼压值的升高,更有利于维护患者术中的眼压安全;改进的体位安置技术里使用了新型截石位腿架,减少了患者术后下肢疼痛麻木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手术患者疼痛的程度;减轻了术后皮下气肿、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体位舒适度。
陆思远[3](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刘江东[4](2020)在《TAPP与TEP使用CO2对老年患者循环和呼吸系统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分别在充入二氧化碳气体至不同操作空间的情况下,其可能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产生的影响。通过总结其内在的差异性,进一步判断选择其中对老年患者影响更小的手术方式。方法: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以单盲法、前瞻性研究,收集我科现有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采用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手术(TAPP组)的病例共33例,其中采用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手术(TEP组)的病例共31例。比较两种术式术前、术中及术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气、肺不张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确定出一种对老龄患者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结果:1、TAPP组和TEP组患者在人口学基础指标(例如年龄、性别、BMI等)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TAPP组和TEP组患者也在疾病类型(腹股沟疝类型)与ASA麻醉风险评级等指标方面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TAPP组和TEP组患者同时也在手术基本指标(住院天数、手术总时长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电图异常和肺不张)等)均未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3、比较TAPP组和TEP组患者在多个时间点(术前、充气开始、充气结束、术后6小时、术后1天)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指标变化,结果提示TAPP组和TEP组病人均在充气开始出现心率变缓、收缩压与舒张压下降的现象;随着充气过程的结束,患者的心率加快、收缩压与舒张压上升并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患者均完成组内比较,将充气开始和充气结束的指标与术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后6小时、术后1天的指标与术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TAPP组和TEP组患者的各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提示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置于各个时间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比较TAPP组和TEP组患者在术前、充气开始、充气结束、术后6小时、术后1天的有关体液酸碱平衡指标(体液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02、碳酸氢根HCO3-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提示两组病人在二氧化碳充气后均出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值上升,体液的PH值下降,PaCO2和HCO3-值上升等现象。两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充气开始的指标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充气结束与与术前的指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小时、术后1天与术前的相应指标,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通过比较TAPP组和TEP组患者的各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提示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置于各个时间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P和TEP两种不同操作空间的腹腔镜手术在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情况下,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气腹对患者的影响不作为我们普外科医生在选择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方式时候的考虑因素。但是这两种手术均会因为术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而对老龄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指标产生一定影响,这需要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的共同关注,通过合理调节,可以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郝立迎[5](2020)在《不同通气模式下的肺保护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手术呼吸力学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下的肺保护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术中呼吸力学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年龄60-80岁,ASA I-Ⅲ级。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A组(n=50)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PRVC)模式,B组(n=50)采用容量控制(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模式,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肺保护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潮气量为8 ml/kg,PEEP为5 cm H2O,气腹期间每30分钟行肺复张1次,气腹放气后及术毕各进行1次肺复张,吸呼比为1:2,调整呼吸频率,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35-45 mm Hg。于插管后10分钟(T0)、气腹即刻(T1)、气腹后30分钟(T2)、气腹后60分钟(T3)、气腹后120分钟(T4)及术毕(T5),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力(Pmean)、肺顺应性(Cdyn)等呼吸力学指标,同时采用Flo Trac/Vigileo心排量监护仪监测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每搏量变异度(SVV)。在T0、T3-T5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 H值、Pa O2、Pa CO2,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小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术后72小时内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1. 一般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呼吸力学指标(1)Ppeak:与T0相比,两组在T1-T4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与B组相比,A组在T2-T5时间点均降低(P<0.05);(2)Pmean:与T0相比,两组在T1-T4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与B组相比,A组在T2-T4时间点升高(P<0.05);(3)Cdyn:与T0相比,两组在T1-T4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与B组相比,A组在T1-T5明显升高(P<0.05);T5时间点,A组恢复至T0水平,而B组仍未恢复至T0水平(P<0.05);3. 血气指标(1)p H值:T3、T4时间点,B组较A组降低(P<0.05);(2)Pa O2及OI:T3-T5时间点,A组高于B组(P<0.05);(3)Pa CO2:两组Pa CO2都随着气腹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T3、T4时间点,B组比A组高(P<0.05);T5时间点Pa CO2均下降至T0水平;4. 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间各时间点HR、MAP及心排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术后住院时间及肺部并发症A组术后住院时间比B组减少1.9天(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CPIS及PPCs均降低(P<0.05)。结论:对于行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PRVC模式下的LPVS能产生更低的气道峰压,获得更好的氧合状态,减少了PPCs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对老年患者快速康复有益。
汪潜云[6](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许亚莉[7](2018)在《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为促进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咀嚼组、半流质组和流质组。咀嚼组:予以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半流质组:早期进食半流质饮食;流质组:给予渐进式饮食。观察比较三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道症状(恶心、腹胀)、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清电解质Na+、K+、Cl-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口腔黏膜湿润度的情况。探究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在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结果:共有108例患者入选,脱落7例,完成实验的患者共101例,其中咀嚼组33例、半流质组34例、流质组34例。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术前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口腔黏膜湿润度、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清电解质Na+、K+、Cl-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显着,其中咀嚼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8.41±1.55 h)明显低于半流质组(9.34±1.9 h)和流质组(10.21±1.84 h);咀嚼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0.14±2.38h)明显低于半流质组(24.79±2.05h)和流质组(26.52±2.45h),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三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术后MTL比较方面,咀嚼组患者的MTL水平(260.61±30.5)ng/l,明显高于半流质组(206.06±38.45)ng/l和流质组(178.09±27.78)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GAS比较,咀嚼组患者的术后GAS水平(62.27±16.42)ug/l,明显高于半流质组(53.65±17.85)ug/l和流质组(45.29±11.79)u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电解质比较方面,三组患者的血Na+、K+、C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对三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进行比较,发现在恶心、腹胀两种胃肠道症状方面,咀嚼组2例患者有II、III级恶心,2例患者II、III级腹胀;半流质组7例患者有II、III级恶心,7例患者有II、III级腹胀;流质组7例患者有II、III级恶心,8例患者有II、III级腹胀。咀嚼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半流质组和流质组,半流质组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流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并发症方面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对三组患者口腔黏膜湿润度比较,咀嚼组中90.90%患者口腔湿润,而半流质组和流质组分别有64.70%、55.88%的患者口腔湿润。咀嚼组患者的口腔黏膜湿润度明显高于半流质组和流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予以咀嚼口香糖联合早期半流质饮食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恶心、腹胀发生率,改善MTL、GAS水平,改善患者口腔黏膜湿润度,对血电解质Na+、K+、Cl-水平无显着影响。
刘美峰,韩小云,秦薇[8](2016)在《1例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中并发CO2气体栓塞的急救护理》文中认为总结1例脾切除术后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中并发CO2气体栓塞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因患者有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且手术部位靠近下腔静脉,术中容易损伤血管,并发CO2气体栓塞。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CO2气体栓塞中转开腹手术的准备及手术间空间管理和患者的体位管理;术中早期发现气体栓塞,通过夹闭血管破裂口、穿刺口排气、深静脉内抽吸气体等方法急救。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未中转开腹,恢复良好。
肖亚飞,韩小云,潘霞[9](2012)在《二氧化碳气腹致皮下气肿的护理干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皮下气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刘媛媛,高美荣[10](2011)在《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术后的护理。[方法]通过52例经腹腔镜下施行胆囊切除手术配合的工作总结,分析围术期护理配合要点。[结果]52例病人手术均顺利,术后并发胆瘘1例,腹部皮下气肿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默契配合、术后精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麻醉方法 |
| 2.2.1 麻醉前准备 |
| 2.2.2 干预措施 |
| 2.2.3 麻醉诱导 |
| 2.2.4 麻醉维持及处理 |
| 2.2.5 术后疼痛管理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镇痛效果 |
| 2.3.2 血流动力学数据 |
| 2.3.3 术中麻醉药物总量,麻醉恢复情况及睡眠质量 |
| 2.3.4 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 |
| 2.3.5 不良反应 |
| 2.4 相关药品及设备 |
| 2.4.1 相关药品 |
| 2.4.2 相关设备与耗材 |
| 2.5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及苏醒情况的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与镇痛效果的比较 |
| 3.3.1 两组患者术后内脏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 3.3.2 两组患者术后右肩部牵涉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 3.3.3 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疼痛评分情况的比较 |
| 3.3.4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
| 3.5 两组患者手术当晚睡眠质量情况的比较 |
| 3.6 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 3.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选择 |
| 4.2 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选择 |
| 4.3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 4.4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中循环和全身麻醉用药量的影响 |
| 4.5 全身麻醉复合竖脊肌阻滞麻醉对术后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超声引导下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 研究背景 |
| 1. 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体位导致的并发症 |
| 2. 国内外对头低臀高截石位改进的研究 |
| 3. 国内外对手术体位舒适度的研究 |
| (二) 研究目的 |
| (三) 研究意义 |
| 一、对象与方法 |
| (一) 研究设计 |
| (二) 研究对象 |
| 1. 对象的选择 |
| 2. 样本量的计算 |
| (三) 研究方法 |
| 1. 实验分组 |
| 2. 改进体位方案的设计构建(小样本预实验) |
| 3. 试验步骤 |
| 4. 干预方式 |
| 5. 观察指标 |
| 6. 数据收集和分析 |
| 7. 技术路线图 |
| 8. 伦理原则 |
| 9. 质量控制 |
| 二、结果 |
| 0.05)'>(一) 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
| 0.05)'>(二) 观察组术中T3~T12的眼压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
| 0.05)'>(三) 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在T3和T4较对照组低(P>0.05) |
| 0.05)'>(四) 观察组从T4~T11的气道压峰值较对照组低(P>0.05) |
| 0.05)'>(五) 观察组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P>0.05) |
| 0.05)'>(六) 观察组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P>0.05) |
| 0.05)'>(七) 观察组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较低,体位舒适度较高(P>0.05) |
| (八)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的访谈结果 |
| 三、分析与讨论 |
| (一)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在维持术中正常眼压值有显着效果 |
| (二)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能有效缓解术中因体位变化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
| (三)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在维持术中气道压平稳有显着效果 |
| (四)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明显降低了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
| (五)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明显降低了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
| (六)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有效降低了皮下气肿的发生率 |
| (七) 改进的体位摆放技术有效提高了体位舒适度评分 |
| (八)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对改进体位技术的评价 |
| (九) 不足与展望 |
| 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头低臀高截石位合并腹腔镜CO_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 2.3 研究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 3.2 发生率 |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 3.4 胆漏类型 |
| 3.5 胆漏原因 |
| 3.6 诊断时间 |
| 3.7 术中情况 |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 3.10 并发症 |
| 第4章 讨论 |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 4.1.1 年龄特点 |
| 4.1.2 性别特点 |
| 4.1.3 临床表现 |
| 4.1.4 发生率 |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对象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4 伦理学要求及知情同意 |
| 2.方法 |
| 2.1 临床资料收集 |
| 2.2 手术方法 |
| 2.3 统计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二、技术路线 |
| 三、结果 |
| 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 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
| 3.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 |
| 4.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 |
| 四、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老年患者腹腔镜术中应用肺保护通气策略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1.研究背景 |
| 1.1 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 |
| 1.2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 |
|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 1.4 胃肠道功能干预措施 |
| 2.概念界定 |
| 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 2.2 加速康复外科 |
| 2.3 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
| 2.4 假饲 |
| 2.6 胃泌素 |
| 2.7 体重指数 |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意义 |
| 4.研究方法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脱落标准 |
| 1.4 样本量的计算 |
| 2.方法 |
| 2.1 研究设备及器材 |
| 2.2 手术方法 |
| 2.3 干预措施 |
| 2.3.1 咀嚼组 |
| 2.3.2 半流质组 |
| 2.3.3 流质组 |
| 3.观察指标 |
| 3.1 肠鸣音恢复时间 |
| 3.2 肛门排气时间 |
| 3.3 胃动素MTL水平观察 |
| 3.4 胃泌素GAS水平观察 |
| 3.5 电解质Na~+、K~+、Cl—水平观察 |
| 3.6 胃肠道症状评价标准 |
| 3.6.1 恶心评价标准 |
| 3.6.2 腹胀评价标准 |
| 3.7 并发症的观察 |
| 3.8 口腔黏膜湿润度的观察 |
| 4.伦理审查 |
| 5.统计学方法 |
| 6.质量控制措施 |
| 7.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2.三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
| 3.三组患者胃动素MTL水平比较 |
| 4.三组患者胃泌素GAS水平比较 |
| 5.三组患者血电解质Na~+、K~+、Cl~-水平比较 |
| 6.三组患者胃肠道症状情况比较 |
| 7.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8.三组患者口腔黏膜湿润度情况比较 |
| 讨论 |
| 1.对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 |
| 2.对患者胃肠道症状的影响 |
| 3.对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 |
| 4.对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 |
| 5.对血电解质NA~+、K~+、CL~-水平的影响 |
| 6.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 7.对口腔黏膜湿润度的影响 |
| 结论 |
| 1.研究结论 |
| 2.研究创新性 |
| 3.研究局限性 |
| 4.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干预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附录 |
|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
| 附表2 一般资料调查表 |
| 附表3 各项观察指标观察记录表 |
| 附表4 干预措施实施记录表 |
| 附表5 干预措施宣教单1 |
| 附表6 干预措施宣教单2 |
| 附表7 干预措施宣教单3 |
| 英文缩写简表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过程 |
| 2 护理 |
| 2.1 术前护理要点 |
| 2.2“人”字分腿位的摆放及手术间空间管理 |
| 2.3 CO2气体栓塞的观察和抢救措施 |
| 2.3.1 PETCO2与Pa CO2的监测 |
| 2.3.2 CO2气体栓塞的急救护理 |
| 3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围术期护理 |
| 3.1 术前护理 |
| 3.1.1 心理护理 |
| 3.1.2 术前准备 |
| 3.1.3 皮肤准备 |
| 3.1.4 胃肠道准备 |
| 3.2 术中护理 |
| 3.3 术后护理 |
| 3.3.1 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
| 3.3.2 切口护理 |
| 3.3.3 引流管护理 |
| 3.3.4 术后腹部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
| 3.3.5 饮食护理 |
| 3.4 并发症的护理 |
| 3.4.1 恶心、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
| 3.4.2 皮下气肿的观察及护理 |
| 3.4.3 胆瘘的观察及护理 |
| 3.4.4 腹腔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
| 3.4.5 肩部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
| 4 出院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