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容宗敬容德胜文献信息提取利用浅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许心蕊[1](2017)在《民国时期无锡荣氏教育事业与荣氏企业运营间的互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无锡荣氏家族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他们白手起家,从无锡保兴面粉厂开始,直至建成茂新、福新、申新三大面粉、纺织系统,成为享誉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局限于民族工业领域,在教育事业、公益慈善,公共建设等方面,他们都有着显着的成就,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纵观其将近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再到大学,他们秉持着“教育贵在实学”的宗旨,对无锡地区的私人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荣氏企业运营与荣氏教育事业的兴办为视角,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荣氏利用企业的资金盈余筹办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荣氏教育事业的兴办,为企业培养了优秀人才,反过来促进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这一模式的运用使得教育与企业得到了双赢,也是荣氏家族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郭彦军[2](2013)在《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上海社团的发展,是商贸市场不断扩大和近代思想文化不断浸润的结果。开埠前的上海是一个传统的港口县城,它与其他地方一样,和着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节拍,缓慢而有条不紊地踱着历史的方步。但由于其襟江濒海的交通优势,这里较早地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棉纺织业和航运业为主的商贸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传统的会馆公所和手工业行会开始出现。但总体上,近代前的上海,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社团组织也相对较少。开埠后,上海被推入传统之外的发展轨道。西方工业商品畅通无阻地进入上海市场,对上海传统的棉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造成严重冲击。上海的经济形态被逐步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范畴。随着外国商品进来的,还有隐藏于商品里面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这比有形商品对社会的影响更大。租界的开辟,更使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直接种植到了上海的土壤之中。近代西方文明的优势地位,引导着近代上海向西方社会形态转型的倾向。近代上海三界分立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封建政权对城市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传统的治理威信和方式逐步消解,城市区域产生很多管理弱化的“飞地”和“真空区”。各种力量在分割治理的局面中,流动分化,社会风险加大。开放的贸易条件,发挥了上海发展市场经济的区位优势和连接内外贸易的巨大经济潜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海的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商品市场快速扩大,产业规模大幅度跃升,行业门类空前增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生活普遍商品化。为协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群体自身利益、稳定社会生活环境,大批近代社团建立起来,出现了社团组织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上海的快速发展吸引大批各方移民来上海创业经商、寻机谋生、定居生活,上海成为近代移民城市。共同的移民经历使各方移民逐步融合为近代上海市民。市民的个体独立性和民主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上海各类民间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开放市场经济的推动和近代思想文化的浸润,激发了近代上海社会的民间活力与创造力。社会各领域自我组织、自主发展、自应潮流的自主基调催生了社团的大量建立,形成了近代上海管理型的公共领域。以各领域社团在社会各领域的活跃作用为特征,近代上海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市民社会色彩。社团的发展,与近代上海的发展并肩而行,是近代上海市民社会的一种自治和自主精神的体现,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维系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提升了城市的创造力,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内容。社团组织是近代上海社会的重要整合力量。在政府权威弱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近代上海社会中,社团活动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作用。近代上海也是一个黑帮组织泛滥的社会。黑帮是一种变异的民间团体,是大批城市流民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保障,从而被利用或合伙攫取违法利益的团体。黑帮的盛行,说明近代上海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社会缺陷。大量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及其维护社会利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黑帮的捣乱活动。从对近代上海社团的历史考察,可以检视到:社团是民主自治、民主自律的社会管理力量。今天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必要充分吸取近代上海社团组织社会聚合作用的合理成分,开发社团的社会管理潜力,进一步发挥社团组织参与行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管祥久[3](2008)在《论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近代着名民族企业家荣德生在成就面粉、棉纱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种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主要源于其受过经世济民的家庭教育与儒家仁爱思想的熏陶、无锡及其周边地区经商与公益并举之风的吹拂、实业与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以及荣氏实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荣德生“以事业为社会之救济”,视发展实业为惠及天下民众之手段。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他还积极主张发展教育、改善员工福利、修建市政设施、开展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并以此作为促进荣氏实业发展的措施之一。不论是发展实业还是举办公益事业,荣德生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宗旨,重视人才的开发与使用、重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他这种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本性、创新性、时代性。在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的指导下,荣德生经过几十年的拼搏终于获得了实业与公益事业的双丰收。他的成功既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经济与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为近代中国实业与公益链接树立了典范。尽管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和落后性,但他某些实业经营战略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却值得当今民营企业家学习。此外,荣德生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还启示当今社会:社会应为民营企业与公益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民营企业与公益事业的互惠鸣锣开道。

荣红燕[4](2004)在《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文中研究表明从事文献情报活动是荣氏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归纳分析了荣氏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运用信息取得的各种效能。

李坚[5](2000)在《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是公认的移民城市。上海在开埠后由一个普通的地区商埠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乃至远东金融中心,其优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政治格局和多功能中心城市的积聚效应固然是主要原因,但移民“一直是上海最大的资源之一”。在各地迁居上海的移民中,宁波移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群体集团,他们勤劳的肩背支撑着近代上海的繁荣与辉煌。在上海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途程中,举凡一些关节点上都印有宁波人的踪迹。早在上海开埠前,以“无宁不成市”闻名遐迩的甬商便登临沪上营商:上海开埠后,宁波人更是依恃其“过账码头”的雄厚财力,在上海钱庄业、新式银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一席。与此同时,宁波人还在沪上对外贸易中左右逢源,在新式商业中长袖善舞,在本地商业中大展身手,在近代工业领域中各业并举。不仅如此,旅沪宁波人的同乡组织四明公所及上海最早的新型同乡组织--宁波旅沪同乡会在维护同乡权益、争取民族利权方面更是有口皆碑。本文从分析宁波移民集团的人口构成入手,在剖解旅沪宁波人心态结构、透视其贡献卓异,雄视海内外之缘由的基础上,以旅沪宁波移民在上海社会的发展历程为经,以其在金融、商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同乡组织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为纬,建瓴于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考察宁波人在近代上海的活动踪迹和发展历程,以期有助于我们从“移民与社会”的互动角度理解上海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移民现象。本文是以“宁波移民集团”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同时着力致思于“移民与社会”的理论构想。本文将依据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借助人口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及现代化原理,剔除迁移产生的人口变化,把宁波移民作为社会角色和社会集团组织的综合体,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对宁波移民和上海都会的互动关系作多层面、全方位的系统考察,既分析宁波移民对上海社会的作用--主要研究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又探讨上海社会对宁波移民的影响--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对移民行为和移民本身的影响,以揭示宁波移民集团在上海现代化进程及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中的“外显功能”和“潜在功效”。

二、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无锡荣氏教育事业与荣氏企业运营间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切入点与创新处
    四、相关界定
第一章 荣氏家族兴起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无锡地区社会文化生活状况简述
    第二节 荣氏家族迁至无锡后各宗族发展
    第三节 荣氏家族自明迁至无锡时生存状况
第二章 荣氏家族企业兴办的实况
    第一节 荣氏兄弟早年创业成就
    第二节 茂新、福新、申新三大系统相继成立
        一、兴办茂新系统面粉企业
        二、创办福新系统面粉企业
        三、兴办申新系统纺织企业
        四、茂新、福新、申新三大系统后续发展
    第三节 教育、公益、慈善事业的创办
第三章 荣氏创办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荣氏兄弟家族传统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荣氏家族教育理念的萌生与兴办公益学校的契机
    第三节 同一时期无锡社会企业、教育等状况分析
第四章 荣氏举企业利润兴办教育
    第一节 普通中小学教育
        一、荣家私塾的教育起步
        二、公益小学校应运而生
        三、大公图书馆辅以社会教育
        四、荣氏家族女学的兴起
        五、公益工商中学
        六、豁然洞读书处
    第二节 职业类教育
        一、职工养成所
        二、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
    第三节 高等教育
        一、江南大学
第五章 荣氏教育的绩效及其对企业与社会的回馈
    第一节 创立初期至抗日战争前期
        一、企业、学校齐头并进
        二、企业、学校互动初见端倪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一、企业、学校受损严重
        二、企业、学校夹缝生存
    第三节 抗日战争结束后至解放前
        一、工厂、学校百废待兴
        二、江南大学初露头角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立意
    二、研究综述
    三、基本概念
    四、理论指导
    五、论文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七、重点、难点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经济社会动因
    第一节 商贸经济的先行区
        一、棉纺业分工催生行会商帮的出现
        二、航运枢纽产生早期会馆公所
        三、商品交易扩大与钱业公会
    第二节 开埠后的冲击与发展
        一、冒险家的乐园与行业公所、帮会组织
        二、外贸行业的增多与同业团体的建立
        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与社团的联合
    第三节 移民人口的膨胀
        一、近代上海人口增长的概况
        二、阶级分化与民众社团的形成
        三、移民城市与社团现象
    第四节 市民社会与近代社团
        一、移民的身份消解和价值趋同
        二、市民社会与近代社团发展
第二章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思想文化因素
    第一节 重商思想的兴起
        一、洋务派的商战论
        二、工商立国论
        三、上海总商会的成立
    第二节 社会规则意识的成长
        一、民主观念启蒙的规则意识
        二、近代科学文化对规则意识的培育
        三、竞争精神对社会规则和社团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契约关系与近代社团
        一、社会关系的契约化
        二、近代社团是契约关系的实体
第三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形态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会馆公所
        一、近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特点
        二、近代上海会馆公所建立的历史原因
        三、近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组织创建和演变
    第二节 近代上海的经济社团
        一、近代上海同业公会的兴起
        二、近代上海经济社团的联合行动
        三、近代上海经济社团组织的民主化趋向
    第三节 近代上海的文化社团
        一、维新时期的文化社团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文化社团
        三、民国初年的文化社团
        四、五四时期的文化社团
        五、大革命时期的文化社团
        六、抗战时期的文化社团
    第四节 近代上海的政治社团
        一、各方政治社团涌现上海滩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大本营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地
        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第五节 近代上海的群众社团
        一、近代上海的工人社团
        二、近代上海的职业社团
        三、近代上海的妇女社团
    第六节 近代上海的公益社团
        一、近代上海的慈善社团
        二、近代上海的风俗改良社团
        三、近代上海的公共事业社团
第四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活动
    第一节 会馆公所的活动
        一、祭祀和善举活动
        二、沟通调解活动
        三、办理借贷和代办厘金的活动
        四、规范行为和团结抗侮的活动
    第二节 同业公会的活动
        一、优化原料供应,开拓商品市场
        二、监督产品质量,核定产品价格
        三、开展调研,扶助同业
        四、筹备物资,支援抗战,坚持正常运转
    第三节 上海总商会的活动
        一、推动优化政治环境的活动
        二、推动优化经济秩序的活动
    第四节 近代上海工会的活动
        一、联合起来,罢工御侮
        二、配合北伐战争,组织三次武装起义
        三、服务抗日救亡工作
        四、劝工大楼二九惨案的团结抗争
        五、要求解冻生活费指数,维护社会民生
        六、动员民众反对特务迫害
        七、护厂迎解放
        八、参加接管工作
    第五节 近代上海青年团体的活动
        一、反侵略运动的社会动员
        二、联合反对洋人的暴行
        三、开展反内战反迫害活动
        四、有组织地进行要民主要自由的抗争
    第六节 近代上海妇女团体的活动
        一、主张女子参政的活动
        二、创办女子报刊和学校
        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四、要求和平民主的活动
    第七节 近代上海慈善团体的活动
        一、赈济灾民活动
        二、救贫济困活动
        三、设置救助弃婴孤老的场所
        四、中国福利基金会的主要活动
第五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功能
    第一节 敦睦社群情感
        一、联移民散涣之情
        二、交事业同人之谊
    第二节 议订行业规则
        一、制定行业规则
        二、制约违规行为
    第三节 吸引飘散个体
        一、分散个体的组织化
        二、提高个体的公众意识
    第四节 协调矛盾纠纷
        一、协调相关人、事矛盾
        二、协调华、洋之间的事务矛盾
    第五节 促进社会公益
        一、建设社会事业
        二、服务社会危难
    第六节 表达民众关切
        一、向政府表达商民诉求
        二、沟通劳资关系
    第七节 倡导移风易俗
        一、改良封建陋习
        二、倡导社会新风
    第八节 提供社会保障
        一、维护行业和阶层权益
        二、保护社会安全环境
    第九节 促进社会变革
        一、动员社会变革力量
        二、推进社会变革事业
第六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变异形态——黑帮的滋生
    第一节 近代上海城市的无序膨胀
        一、大量移民造成的人口负担
        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群体结构的失调
    第二节 近代上海政局的管控“飞地”
    第三节 近代上海淘金梦的恶性导向
第七章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意义及其现实启示
    第一节 近代上海社团的社会管理意义
        一、社团组织是近代上海社会秩序的基本维护者
        二、自主趋新的社团管理活动促进了管理机制近代化
    第二节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教训
    第三节 近代上海社团社会管理意义的现实启示
        一、提高对社团社会管理意义的认识
        二、加强社团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三、加强对社团建设的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活动引导
        四、对当前社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论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的社会渊源
    1.1 经世济民的家庭教育与儒家仁爱思想的熏陶
    1.2 近代无锡及周边地区经商与施善之风的吹拂
    1.3 近代实业与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1.4 近代荣氏实业发展的需要
2. 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2.1 发展实业,惠及民众
    2.2 实施公益,反哺实业
    2.3 重视革新,中西结合
    2.4 重视人才,以民为本
3. 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的显着特征
    3.1 民本性
    3.2 创新性
    3.3 时代性
4. 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的评价
    4.1 历史评价
    4.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多渠道获取文献情报
2 开发利用信息为实业发展服务

(5)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上海的宁波人:导论
    一 移民与社会:问题的提出
    二 宁波人在上海:研究概况综述
    三 移民社会学: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关何处:甬人迁沪的历程
    一 宁波人迁沪概况鸟瞰
        1 清季到上海开埠
        2 上海开埠至1911年
        3 1911-1937年
        4 1937-1949年
    二 宁波人迁沪动因解析
        1 地狭人稠的推力
        2 悠久的经商传统使然
        3 自然经济解体,社会动荡驱使
        4 晚近上海飞速发展的吸力
    三 旅沪宁波人构成分析
        1 旅沪宁波移民的自然构成
        2 旅沪宁波移民的社会构成
第三章 浙江财团:宁波人与上海金融业
    一 宁波人与上海钱庄业的发展
        1 宁波人在上海开设、投资的钱庄
        2 秦润卿与上海钱业
        3 甬人把持的钱业与近代工商业、新式银行业的关系
    二 宁波人与上海近代银行业
        1 宁波人参与投资、创办的银行
        2 宋汉章与上海银行业
        3 四明银行的创立
    三 宁波人与上海金融业
        1 宁波人--浙江金融集团的支柱
        2 巩固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3 促使金融资产阶级的形成和成熟
第四章 无宁不成市:宁波人与上海近代工商业(上)
    一 宁波人与上海的商业贸易
        1 在对外贸易中左右逢源
        2 在新式商业中长袖善舞
        3 在本地商业中大展身手
    二 旅沪宁波人参与兴办、投资的工矿企业
        1 各业并举
        2 资本来源
        3 组织形式
        4 产销一斑
第五章 无宁不成市:宁波人与上海近代工商业(下)
    一 宁波人与上海近代交通运输业
        1 宁波人在上海航运业中的作为
        2 虞洽卿与三北航业集团
    二 旅沪宁波人的经营特色
        1 注重科技力量
        2 施行科学管理
        3 利用广告宣传
    三 旅沪宁波人与上海国货运动
    四 上海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宁波人
第六章 海滨部鲁:宁波人与上海的新式教育
    一 宁波人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学校
    二 宁波旅沪同乡会小学
        1 创办缘起
        2 教学与管理
        3 学生概况
    三 叶澄衷与澄衷学堂
        1 兴办缘起
        2 办学特色
    四 宁波人与上海教育近代化
第七章 乡人保姆:旅沪宁波人的同乡组织
    一 故人·故土·故乡情:上海四明公所
        1 草创与发展
        2 会员与机构
        3 会务活动及职能
        4 四明公所事件浅析
    二 旅沪甬人的精神家园:宁波旅沪同乡会
        1 应时而创
        2 组织沿革
        3 成员构成
        4 会务活动
    三 四明公所与宁波旅沪同乡会:上海宁波同乡组织的现代变迁
        1 宗旨不同,活动各异
        2 机构改进,人事重合
        3 乡土情结:近代社会的文化资源
第八章 超越乡土:透视宁波人
    一 旅沪宁波人心态结构剖析
        1 认同与离异:移民的心态
        2 传统与现代:边际人心态
    二 旅沪宁波人成功原因探析
        1 襟江带海的地理环境的浸润
        2 历时久远的经商传统的延续
        3 影响绵长的浙东学术氛围的濡染
    三 并非结语:超越乡土的宁波人
余论: 移民资源--上海城市崛起的动力
附录一: 《旅沪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重要金融机构一览表》
附录二: 《旅沪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主要工矿企业一览表》
附录三:《旅沪宁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驰名商号一览表》
附录四: 《旅沪守波人在上海参与投资创办学校一览表》
附录五: 《着名旅沪宁波人略历》
附录六: 《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1797-1937) 》
附录七:《宁波旅沪同乡会大事记(1911-1937) 》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四、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无锡荣氏教育事业与荣氏企业运营间的互动[D]. 许心蕊.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2]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D]. 郭彦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3]论荣德生实业与公益并举思想及实践[D]. 管祥久. 贵州师范大学, 2008(09)
  • [4]荣宗敬荣德生撷取、利用文献情报刍议[J]. 荣红燕. 情报资料工作, 2004(S1)
  • [5]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D]. 李坚. 华东师范大学, 2000(01)


荣德生论文 荣氏企业论文 上海活动论文 公益组织论文 无锡经济论文

上一篇:进取新疆审计业务
下一篇:前视声呐后像处理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