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开涛,肖珺,金俊,杨嘉伟,王正浩,金青哲[1](2013)在《乙酸乙酯逆流萃取米糠蜡的研究》文中指出以米糠油加工所得副产物米糠蜡糊为原料,进行乙酸乙酯间歇式逆流萃取米糠蜡的研究。得到的最佳萃取条件为:溶剂比3∶1,萃取温度75℃,萃取时间30 min,冷却温度20℃,冷却时间2 h,逆流萃取3次。此工艺所得米糠蜡得率可达70%,纯度为99.0%,熔点76℃。
陈小军[2](2011)在《精制米糠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米糠蜡精制过程中脱胶、脱脂、脱色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精制的米糠蜡做了柑橘保鲜应用的初步研究。由米糠蜡糊的脱胶单因素实验分析可知,三种脱胶方法中DG-吸附剂脱胶效果最佳,10%柠檬酸溶液与20%磷酸溶液脱胶效果差别不大,水化脱胶效果最差。DG-吸附剂在最佳脱胶条件:时间70min、温度80℃、用量为米糠蜡糊质量的9%时米糠蜡糊中的磷脂含量由3.61%降到0.16%。采用DG-吸附剂对毛糠蜡进行脱胶单因素实验分析,并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得出最佳脱胶条件为:时间80min,温度80℃,DG-吸附剂用量为毛糠蜡中磷脂含量的1.75倍,在此条件下毛糠蜡中的磷脂含量由8.91%降到0.61%由脱脂单因素实验分析可知,异丙醇与丙酮为溶剂时,米糠蜡的脱脂效果最好,乙醇脱脂效果较差。丙酮为溶剂脱脂的最佳时间50min、温度50℃、料液比1:5(w/w),在此条件下脱脂米糠蜡纯度为88.4%,得率95.6%;异丙醇为溶剂的最佳时间50min、温度50℃、料液比1:5(w/w),在此条件下脱脂米糠蜡纯度为86.3%,得率90.1%。采用异丙醇为溶剂,优化得出最佳脱脂工艺条件:时间50min,温度53℃,物料比1:4.7(w/w),得到的脱脂米糠蜡的纯度为85.03%,得率为91.37%。在响应面优化后的条件下进行二次萃取,得到的米糠蜡纯度为98.7%,得率为84.4%。通过对米糠蜡进行脱色研究得出,双氧水脱色的最佳条件时间60min、温度85℃、双氧水用量为米糠蜡质量的30%,在此条件下脱色米糠蜡白度为18.3度;白土-活性炭脱色的最佳条件时间60min、温度115℃、用量为米糠蜡质量的25%,在此条件下脱色米糠蜡白度为19.1度;硼氢化钠脱色的最佳条件时间60min、温度80℃、硼氢化钠溶液浓度10%,硼氢化钠溶液用量为米糠蜡质量的7%,在此条件下脱色米糠蜡白度为38.4度。通过对米糠蜡白度做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了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67min,温度80℃,硼氢化钠溶液用量为米糠蜡质量8.7%,硼氢化钠溶液浓度11%,得到的脱色米糠蜡的白度为39.6度。通过考察涂膜对柑橘储藏过程中好果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得出:米糠蜡涂膜可以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柑橘的侵害,延缓和降低柑橘体内水分流失和呼吸作用;减慢柑橘果实的成熟,延长柑橘储藏时间。
许仁溥[3](2005)在《米糠蜡制备和开发》文中认为该文介绍米糠蜡的理化特性,制取原料和制取工艺。
李桂华,钱向明[4](2003)在《精制糠蜡的制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以米糠油加工的副产品米糠蜡糊为原料 ,采用丙酮为溶剂 ,经二次萃取 (溶剂 :原料 ,6∶1,6∶1)、离心分离、低温干燥等工艺技术可制得丙酮不溶物 >95 % ,熔点 79℃的精制糠蜡 ;分离出的混合油经蒸发、冷凝 ,回收丙酮溶剂和毛糠油。组成分析表明 :糠蜡的脂肪酸碳数分布范围为C14 ~C34 ,偶碳酸约占 95 % ,其中C2 4 、C2 2 、C16 和C18酸为主要脂肪酸。
李桂华,付黎敏,刘达富,盛松恒,余志勇,逯良忠[5](2000)在《糠蜡的精制与组成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以米糠油加工的副产品米糠蜡糊为原料,采用丙酮为溶剂,经混合萃取、减压过滤、真空干燥制得精制糠蜡;混合油经蒸发、冷凝,回收毛糠油和丙酮溶剂。并研究了不同溶剂比和温度对糠蜡产品得率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左右用溶剂比(溶剂:溶剂:物料)为5:5:1混合二次萃取可得丙酮不溶物(纯度)≥ 95%、熔点及其它品质好的精制糠蜡。组成分析表明:糠蜡的脂肪酸碳数分布范围为C14—C34,偶碳酸约占95%,其中C24、C22、C16、C18酸为主要脂肪酸。
郑士圻,蔡振元,吴采桑[6](1988)在《毛糠蜡脱油的研究和密封过滤设备技术》文中指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含少量添加剂的酒精对米糠油的溶解能力可提高10多倍,而对米糠蜡几乎不溶解。通过公斤级毛糠蜡脱油试验,脱油蜡含油在6.2%以下,脱蜡油不含蜡分,效果比乙酸乙酯的方法好。用95%酒精代替无水酒精,适当调节添加剂用量脱油不受影响。密封过滤设备可同时作为萃取分离器使用,滤网在器内再生方便,适用于毛糠蜡精制脱油及其它固-液态的分离。
庄世杰,吴文煌[7](1988)在《溶剂法提制米糠蜡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提出醋酸乙酯—乙醇—水三元共沸物适于作为分离糠油与糠蜡萃取溶剂的基础上,本文就其在工艺上如何实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我们认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采用塔式连续萃取毛糠蜡和罐组间歇式萃取毛糠油的工艺方法,在生产上是可行的,而其相应的工艺条件也是易于实施和便于控制的。
庄世杰,吴文煌[8](1987)在《溶剂的选择 提取米糠蜡的研究之二》文中提出继文[4]之后,为了进一步探索可用于毛糠蜡(或蜡糊)的分离,以便回收糠油、精制糠蜡的合适溶剂,作者曾对各类有代表性的溶剂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并结合目前国内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醋酸乙酯和乙醇的含水三元共沸物是较为理想的溶剂.
罗嗣良,葛庆昇,陆仲华[9](1984)在《醋酸乙酯法提制米糠蜡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概述了以往溶剂分提米糠蜡油的一些方法和浙江省米糠蜡油产、质量情况后,着重阐述了以醋酸乙酯作为溶剂分提米糠蜡油的试验,其中包括米糠蜡在一些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溶解度、沉降速度、有效萃取时间、吸咐溶剂倍量和系统萃取试验.并得出了由蜡油经脱水、除杂、萃取、分离、蒸发的制蜡工艺.试验表明,采用该工艺所得精蜡质量,其中丙酮可溶物均在10%以下,最低可达3.12%,酸价在2.61~3.72之间,熔点大部分在78℃以上,得率大部分在90%以上,最低也在85%以上.该工艺与皂化法制蜡工艺对比,简化了工艺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操作方便,并使油、蜡得率提高,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
齐[10](1982)在《醋酸乙酯法提、制米糠蜡新工艺》文中研究说明 米糠油的精制脱蜡,我国都是采用袋滤法或压滤法,脱蜡后蜡油的处理,则都是采用压榨——皂化法制蜡。这种生产工艺,精练糠油和糠蜡的质量都不够稳定,生产效率低,油蜡损耗多,劳动强度高,生产占地面积大,而且容易污染环境。国外的脱蜡、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乙酸乙酯逆流萃取米糠蜡工艺流程 |
| 1.2.2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脱水除杂对米糠蜡萃取效果的影响 |
| 2.2 萃取温度对米糠蜡萃取效果的影响 |
| 2.3 冷却温度对米糠蜡萃取效果的影响 |
| 2.4 溶剂比对米糠蜡萃取效果的影响 |
| 2.5 萃取次数对米糠蜡萃取效果的影响 |
| 2.6 精制米糠蜡品质分析 |
| 3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米糠蜡简介 |
| 1.1.1 米糠蜡的物理性质 |
| 1.1.2 米糠蜡的化学性质 |
| 1.1.3 米糠蜡的成分 |
| 1.1.4 米糠蜡的应用 |
| 1.1.4.1 作为提取高碳数脂肪醇的主要原料 |
| 1.1.4.2 在化妆品和医药用品上的应用 |
| 1.1.4.3 作为水果和蔬菜喷洒保鲜剂 |
| 1.1.4.4 其他方面的应用 |
| 1.2 米糠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立题背景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 1.4.1 脱胶工序 |
| 1.4.2 脱脂工序 |
| 1.4.3 脱色工序 |
| 1.4.4 应用研究 |
| 1.5 课题创新点 |
| 第二章 脱除米糠蜡中胶质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实验原料 |
| 2.2.2 主要试剂 |
| 2.2.3 主要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样品制备 |
| 2.3.2 原料理化性质的测定 |
| 2.3.3 米糠蜡糊脱胶的实验方法 |
| 2.3.4 毛糠蜡脱胶的实验方法 |
| 2.3.5 磷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四种方法脱除米糠蜡糊中胶质的条件选择 |
| 2.4.1.1 脱胶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 2.4.1.2 脱胶温度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 2.4.1.3 用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 2.4.1.4 最佳条件下的脱胶效果 |
| 2.4.2 DG-吸附剂脱除毛糠蜡中胶质的条件选择 |
| 2.4.2.1 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 2.4.2.2 温度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 2.4.2.3 DG-吸附剂用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
| 2.4.2.4 DG-吸附剂脱胶条件优化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脱脂米糠蜡的制备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实验原料 |
| 3.2.2 主要试剂 |
| 3.2.3 主要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实验原料的制备 |
| 3.3.2 原料理化性质的测定 |
| 3.3.3 脱胶毛糠蜡制备脱脂米糠蜡 |
| 3.3.4 脱脂米糠蜡的纯度与得率计算公式 |
| 3.3.5 米糠蜡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乙醇脱脂的条件选择 |
| 3.4.1.1 时间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1.2 温度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1.3 料液比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2 丙酮脱脂的条件选择 |
| 3.4.2.1 时间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2.2 温度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2.3 料液比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3 异丙醇脱脂的条件选择 |
| 3.4.3.1 时间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3.2 温度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3.3 料液比对纯度和得率的影响 |
| 3.4.4 最佳溶剂的选择 |
| 3.4.5 异丙醇制备脱脂米糠蜡的响应面优化 |
| 3.4.5.1 以纯度为指标的结果分析 |
| 3.4.5.2 以得率为指标的结果分析 |
| 3.4.6 制备脱脂米糠蜡的最佳条件 |
| 3.4.7 脱脂米糠蜡的红外光谱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精制米糠蜡的制备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实验原料 |
| 4.2.2 主要试剂 |
| 4.2.3 主要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样品制备 |
| 4.3.2 原料理化性质的测定 |
| 4.3.3 米糠蜡脱色实验方法 |
| 4.3.4 米糠蜡白度测定方法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双氧水脱除米糠蜡中色素类物质的条件选择 |
| 4.4.1.1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1.2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1.3 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2 白土&活性炭脱除米糠蜡中色素类物质的条件选择 |
| 4.4.2.1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2.2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2.3 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3 硼氢化钠脱除米糠蜡中色素类物质的条件选择 |
| 4.4.3.1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3.2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3.3 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3.4 硼氢化钠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 4.4.4 最佳条件下脱色效果的对比 |
| 4.4.5 硼氢化钠脱除米糠蜡色素的响应面优化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精制米糠蜡的应用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 |
| 5.2.1 实验原料 |
| 5.2.2 主要试剂 |
| 5.2.3 主要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米糠蜡涂膜剂的制备 |
| 5.3.2 柑橘涂膜的方法 |
| 5.3.3 指标测定方法 |
| 5.3.3.1 好果率的测定 |
| 5.3.3.2 失重率的测定 |
| 5.3.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测定 |
| 5.3.3.4 可滴定酸值(TA)的测定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涂膜对柑橘储藏好果率的影响 |
| 5.4.2 涂膜对柑橘储藏失重率的影响 |
| 5.4.3 涂膜对柑橘储藏可滴定酸值的影响 |
| 5.4.4 涂膜对柑橘储藏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0 前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原料 |
| 1.2 药品和试剂 |
| 1.3 仪器设备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工艺流程 |
| 1.4.2 试验操作 |
| 1.5 糠蜡精制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 |
| 1.5.1 水分含量 |
| 1.5.2 温度 |
| 1.5.3 溶剂比 |
| 1.6 蜡糊及糠蜡的理化常数检测方法 |
| 1.7 糠蜡组成的分析方法 |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 2.1 高效萃取脱油与精制糠蜡的品质质量分析 |
| 2.1.1 一次萃取脱油 |
| 2.1.2 二次萃取脱油 |
| 2.1.3 不同溶剂比对产品得率、纯度的影响 |
| 2.1.4 一次萃取与二次萃取结果之比较 |
| 2.2 离心机分离 |
| 2.3 低温干燥 |
| 2.4 糠蜡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 |
| 3 结论 |